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典型天气过程分析寒潮天气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17.90 MB
- 文档页数:2
寒潮分析报告1. 寒潮的定义和特点寒潮是指在气象学上,冷空气向南方快速传输的天气系统,带来较强的冷空气、降温和大风的天气过程。
寒潮常出现在冬季,是造成寒冷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寒潮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温度降幅大:寒潮带来的冷空气是从高纬度地区袭击,其温度较低,使得气温迅速下降。
•持续时间短:寒潮的移动速度快,一般为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很少会持续超过一周。
•强风伴随:寒潮过程中常常伴随着较强的风速,尤其是寒潮南下前沿带,风速往往较大。
2. 寒潮形成的原因寒潮的形成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活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以下因素会促使寒潮的形成:•冷空气活动:极地寒潮是最常见的寒潮类型,主要是由于极地冷空气活动带来的。
当极地冷空气在中高纬度地区经过山脉或其他地形障碍时,会加速向南方传输,从而形成寒潮。
•大气环流异常:当大气环流异常,如强冷空气锋面形成、高空急流等现象出现时,也会加速寒潮的形成和南下过程。
•冷涡效应:冷涡是指在冷空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封闭低压系统,具有较强的旋转性,能够加强和延长寒潮的影响。
3. 寒潮的影响寒潮对气温、天气和生活带来显著影响。
以下是寒潮的主要影响方面:3.1 气温的下降寒潮带来的冷空气温度较低,往往导致气温的急剧下降。
在寒潮影响区域,白天和夜间的气温都会明显下降,寒潮南下带来的低温天气可能会持续几天甚至更长时间。
3.2 强风的影响寒潮伴随着较强的风速,尤其是寒潮前沿带。
这种强风往往会对交通、建筑物和农作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寒潮过程中的大风还可能引发较大范围的沙尘暴。
3.3 降雪和冰冻天气寒潮过程中,随着冷空气南下并与湿气相遇,可能会引发降雪或冰冻降水。
这种降水形式会增加道路结冰的风险,对交通、农业和城市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3.4 对农业的影响寒潮对农业产生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寒潮带来的低温和冰冻天气可能损害农作物的生长,尤其是果树、蔬菜和一些早春作物。
此外,冷空气还会对农田的土壤水分产生影响,降低作物的产量。
南京冬季典型霾天气过程多元对比分析程昊;康娜;张佳欣;张嘉月【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年(卷),期】2022(42)3【摘要】选取2017~2020南京地区冬季3个典型霾天气过程,综合分析了霾天气过程中污染物、气象要素以及边界层条件等影响机制与特征变化.结果表明,3次过程中,AQI指数峰值分别为304(严重污染)、227(重度污染)与176(中度污染),且与PM_(2.5)、PM10浓度变化基本趋于一致,PM_(2.5)与PM10比值基本都大于0.7;污染期间,相对湿度几乎都在70%以上,最低风速均在1m/s左右,高湿的环境、稳定的气温与静小风为霾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3次过程中,均有低混合层高度出现,第1、2次混合层最低高度仅为34m,70m,第3次为204m,整体上PM_(2.5)浓度高值与低混合层高度相对应,配合高频率、强度大的逆温,抑制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形成聚集,导致污染加剧;气溶胶来源多以沙尘与污染性沙尘为主,同时伴随着部分大陆性污染、少量烟尘与海洋清洁空气;后向轨迹与潜在源分析表明,3次冬季南京地区霾污染天气主要受区域污染影响为主,同时气流远距离输送也造成了重要影响,尤其以西北远距离输送居多.【总页数】12页(P993-1004)【作者】程昊;康娜;张佳欣;张嘉月【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13【相关文献】1.冬季典型灰霾天气过程的特征分析2.冬季典型灰霾天气过程的特征分析(英文)3.珠江三角洲典型灰霾天气过程和清洁过程近地层流场的EOF对比分析4.南京北郊冬季典型灰霾天气气象成因及来源分析5.长三角秋冬季典型区域霾天气特征及对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9年第4期2013年11月下旬寒潮天气过程分析龚克坚I姚素香2('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宁夏空管分局气象台,宁夏银川750009;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摘要基于帯规站点观测记录■,分析了2013年11月下旬我国2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结果表明,本次冷空乞的源地为新地岛附近的洋面。
先后发生的2次冷空气活动分别为小橹发展型和横槽转竖型,并分别取不同的路径滲响我国。
2次冷空气接踵而至,在第1次寒潮天气全面暴发后1d,由于冷涡南下,横槽建立,继而转竖,第2次寒潮夭气过程自北向南彩响我国,因而造成全国范国内的强降温事件。
于*匕同时,多地•发生大风、暴雪以及中到大雨等天气。
关键词寒潮;天气过程;小槽发展;横槽转竖;2013年11月下旬中图分类号P4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9)04-0166-02寒潮天气是我国冬半年频繁发生的一种大规模强冷空气活动,其生命史与超长波、长波密切联系,其冷空气的源地可追溯到极地地区叫寒潮对交通、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已有研究分析了寒潮天气频次和强度的多年变化特征t2-3],评估了模式对寒潮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旳。
寒潮天气在近年来表现出极端性,强寒潮天气频发tr。
2013年11月下旬,我国经历了连续2股极强冷空气影响,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然而对于该过程的分析较少。
因此,本文针对2013年11月下旬2次接踵而至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旨在由其环流形势得出持续强降温的可能原因。
1寒潮天气概况此次寒潮主要带来显著的大风、降温以及雨雪天气。
2013年11月21—22日,降温和雨雪天气在新疆出现;11月24日经过河套上游地区,此时蒙古高压强度达到1052hPa;11月25日则为全国范围内的降温,蒙古高压分裂出的冷空气已到达华南,蒙古高压强度减弱。
11月24-25日,我国东部地区降温均在8~10^0而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冷空气的南下、东北气旋的加深,冷空气重新在贝加尔湖附近堆积,在这次过程中冷空气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影响着我国。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六章寒潮天气过程引言:寒潮是指冷空气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移动并且影响范围广泛的天气现象。
它是冬季天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带来大风、降温和降雨或降雪等极端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本章将从寒潮的形成原理和预测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寒潮的形成原理寒潮的形成原理主要有冷空气的移动和暖气团的抬升两个过程。
1.冷空气的移动寒潮的形成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冷空气源地,使冷空气得以移动并向低纬度地区推进。
冷空气源地通常位于高纬度地区,如蒙古、西伯利亚以及北美地区等,这些地区有强大的冷空气形成和储备能力。
当这些冷空气因为高压脊的移动而得以推进时,就形成了寒潮。
2.暖气团的抬升暖气团是指温度高于周围环境的气块,它在遭遇冷空气的边界时会被迫抬升。
暖气团的抬升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抬升沿着冷空气的前缘,这种情况下暖气团往往形成弯曲,被迫向上抬升;二是抬升沿着冷空气的高度,也就是因为地理障碍物阻挡暖空气的前进而导致抬升。
在抬升过程中,暖气团会遇到饱和的条件,引发云雨形成。
二、寒潮天气的预测方法寒潮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预测寒潮天气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两种主要的寒潮天气预测方法。
1.静力学方法静力学方法是通过分析冷空气的移动情况和高压脊的位置变化来预测寒潮天气。
通过监测高空大气环流和高层的大气压力分布,可以得知冷空气移动和高压脊的变化情况。
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地面天气图和气象要素的变化,如气温、气压和湿度等,来推测冷空气的到达时间和对气温的影响。
2.数值预报方法数值预报方法是通过使用数值模型对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进行模拟和计算,从而预测寒潮天气的发展趋势和影响范围。
数值模型通常包括大气环流模型和物理参数模型,通过输入实时观测数据和初始场条件,计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情况。
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取决于初始场数据和模型的精度,因此在实际预报中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
结论:寒潮天气是冬季天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2008年12月2—6日寒潮天气过程分析2008年12月2—6日寒潮天气过程分析2008年12月2日至6日期间,中国南方地区遭遇了一次罕见的寒潮天气过程,为该地区带来了大范围的低温和降雪天气。
本文将对该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和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该寒潮天气过程的形成原因。
该次寒潮天气主要受北方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
12月2日,由西伯利亚高压东移至蒙古,形成了强冷空气团。
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弱,南海副高较强,加之副高与冷空气东南气流的强烈对接,导致寒潮天气过程的形成。
此外,粤港澳地区受到强劲的冷空气切变线和槽位系统的双重影响,使得暖湿气流受阻,寒潮天气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其次,我们分析该寒潮天气对南方地区的影响。
受寒潮天气的影响,南方地区迎来了明显降温和大范围的降雪天气。
特别是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出现了大雪和暴雪天气,给当地交通、农业、电力等各个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交通方面,由于降雪天气的出现,公路、铁路交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道路结冰和积雪严重,导致道路交通事故明显增多,许多地方出现交通瘫痪的情况。
农业方面,降雪天气对农作物的破坏性较大,尤其是广东和广西地区的茶叶、蔬菜等经济作物,受到严重的冻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电力方面,由于降雪导致的断线、设备故障等原因,一些地方出现了停电的情况,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
但是,无论再严寒的冬天也会过去,寒潮过后,南方地区的天气逐渐回暖。
市民迎来了阳光明媚的天气,尽管外面仍旧寒风刺骨,但人们的心中已充满了希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总之,2008年12月2—6日的寒潮天气过程对南方地区的影响不可忽视。
寒潮天气的形成离不开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和气压系统的配合,而对于南方地区而言,降温和降雪给交通、农业和电力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然而,人们始终带着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寒潮过后,春天还会再次来临,带给我们温暖与希望。
对于未来,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应对寒潮天气的准备,加强气象观测和预警工作,提高社会应对能力,以减轻寒潮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综上所述,2008年12月2-6日的寒潮天气对南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引言:2005年3月,中国大部分地区遭遇了一次严重的寒潮天气过程。
这次寒潮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一、形势背景分析在2005年3月初,中国东北地区正逢冬季结束进入春季的过渡时期,气温已经有所回升。
然而,在3月10日左右,北方地区突然遭遇了一次寒潮天气过程。
这次寒潮给东北、华北、黄淮等地带来了大风、低温、大范围的降雪等恶劣天气条件。
二、数据分析1. 高空环流状况:通过分析高空500hPa位势场图和涡度场图,可以看出这次寒潮过程发生在一个复杂的环流背景下。
北方地区从西北方向流入了一股强冷空气,与西南气流形成锋面。
同时,高空也存在准6波动扰动,对于锋面的移动和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地面天气要素:(1)风场分布:寒潮过程期间,北方地区受到强冷空气的影响,风力增大且有明显的风速梯度。
气旋性冷涡沿锋面生成并移动,加强了锋面附近的风速。
(2)温度分布:寒潮过程期间,北方地区降温明显,温度普遍下降8-10摄氏度。
华北、黄淮等地最低气温下降到-10摄氏度以下,其中一些地区降温超过15摄氏度。
由于这次寒潮的性质是湿润型寒潮,降雪范围广,致使气温降得更快、更低。
(3)降水形式和量:这次寒潮过程伴随着大范围的降雪。
受锋面移交影响,降雪区域沿着锋面南北延伸,从皖南到河北的黄淮、华北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降雪。
最重的降雪主要出现在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局部地区降雪量超过20毫米。
三、原因分析1. 高空环流因素:这次寒潮过程发生在一个复杂的高空环流背景下。
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存在一个强大的高压脊,控制了西伯利亚地区的气候。
同时,西南方向流入的暖湿空气受到高压脊的阻挡,形成了一个锋面。
这个锋面区域是寒潮天气生成的主要区域。
2. 低层天气系统:在这次寒潮过程中,低层有一个低槽通过,冷空气得以向南方输送。
中国天气_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低空850hPa和700hPa的环流特点()参考答案:江淮上空一般有东西向的切变线。
_有时切变线上有西南涡东移。
_切变线上低涡活动常造成强降水过程。
_江淮切变线以南有与之近乎平行的低空西南风急流。
2.源地水汽通过水汽平流输送至降水区参考答案:水汽通量有大小_水汽通量指向北,表明水汽向北方输送_水汽通量有方向3.横槽旋转南下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参考答案:寒潮影响我国北方_可以产生全国大范围的寒潮天气4.根据850hPa上比湿分布,北半球冬季的比湿大值区,位于()参考答案:以上三个都是5.诊断水汽饱和区的依据有参考答案:温度露点差值小于等于2℃的区域为饱和区_当f值大于等于90%,则为饱和区6.诊断大气的水汽含量和饱和程度,主要关注参考答案:湿层厚度_各层的饱和度_各层比湿和露点7.沃克环流的上升支和下沉支分别位于()参考答案:西太平洋暖水区和东赤道太平洋的相对冷水区8.以下关于水汽通量的描述,正确的是参考答案:水汽通量散度值为正值,这表示该区域水汽辐散,不易发生降水的区域_水汽通量散度值为负值,这表示该区域水汽辐合,最易发生降水的区域9.水汽通量散度的组成部分有参考答案:风的散度_水汽平流10.以下四类对流风暴中一定是强风暴的是()参考答案:超级单体风暴_飑线_多单体风暴11.热成风对相对涡度的平流是决定垂直运动的主要因子。
参考答案:当热成风对相对涡度平流为正时,有上升运动,ω<0_当热成风对相对涡度平流为负时,有下沉运动,ω>012.梅雨监测的内容有参考答案:日平均气温_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_日降水量13.非绝热加热项对垂直运动有贡献。
参考答案:当dQ/dt >0,有上升运动。
_在非绝热加热作用中,以凝结潜热释放为主。
_水汽凝结并释放潜热,使空气增温,从而产生更强的垂直运动。
14.梅雨的年际变化表现在参考答案:梅雨的起讫时间_梅雨雨量_梅雨期长度差异_地区分布差异15.下面对于江淮梅雨的描述正确的是参考答案:江南梅子的黄熟季节_空气湿度大_在湖北宜昌以东28o-34oN之间的狭长区域_一般出现在每年夏初16.在典型梅雨期,高层的环流特点有()参考答案:高层的南亚高压从高原向东移动,位于长江流域上空。
寒潮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分析近年来,寒潮频繁席卷我国各地,引发了一系列的极端天气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就寒潮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与应对措施。
一、寒潮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1. 暴雪袭击寒潮来袭往往伴随着强降雪,给地面交通和交通设施带来巨大困扰。
大雪封路、积雪覆盖导致的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
2. 极寒天气寒潮带来的极寒天气,使得气温急剧下降,出现了大面积冻害。
农作物遭受严重冻害,给农民们的生计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此外,极寒天气还容易导致道路结冰,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3. 冰雹暴风寒潮过程中,由于上层急流的影响,会形成强风降温天气,形成冷暖空气急剧对流,产生冰雹暴风。
这种极端天气事件容易导致房屋损坏、交通受阻等问题,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二、寒潮极端天气事件的原因1. 环流形势寒潮是由高纬度洋面上较强的冷空气活动引起的。
而冷空气活动的形成与环流形势密不可分。
例如,北半球冬季是东亚地区寒潮多发季节,主要是因为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合力造成。
2. 暖湿气流的影响暖湿气流通常是寒潮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的前沿,由于温度对流不稳定性的增强,会产生大范围的降水,从而形成暴雪、冰雹暴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三、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措施1. 精细化预报加强对寒潮极端天气的预测能力,提前向公众发布预警,引导人们做好防寒、防滑、防冻等准备工作,减少寒潮对人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2. 建设防灾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防寒、排雪、降温等设施,提高城市的应对能力。
同时,加强农田温室大棚建设,减少农作物受冻害的风险。
3. 加强科学研究加大对寒潮和极端天气事件的科学研究力度,通过深入了解其形成机制和规律,提高预测准确性,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提供更科学的参考。
四、结语寒潮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对其的研究,提高预测和防范能力。
姓名精读课件学习体会主题寒潮天气过程浅析学习体会内容(字数不得少于500字)寒潮是我国冬季经常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了解寒潮天气的成因、形成规律及特点,对于准确预报寒潮天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寒潮是指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
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
1、寒潮的成因:由于北极地区接收太阳辐射少,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
冬季,太阳光的直射位臵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
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2、冷空气的源地主要有三个:①新地岛以西洋面上。
②新地岛以东洋面上。
③冰岛以南洋面上。
以上三个源地的冷空气经过西伯利亚中部会进一步加强。
3、我国寒潮的形成: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
由于北极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气温很低,大气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
每一次寒潮爆发后,极地或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就要减少一部分,气压也随之降低。
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冷空气又重新聚集堆积起来,孕育着一次新的寒潮的爆发。
4、影响我国的寒潮大致有三条路线:一条是西路。
这是影响我国时间最早、次数最多的一条路线。
强冷空气自北极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南下,进入我国新疆,然后沿河西走廊,侵入华北、中原,直到华南甚至西南地区。
第二条是中路。
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带,经过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进入华北直到东南沿海地区。
第三条是东路。
冷空气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南下,有时经过我国东北,有时经过日本海、朝鲜半岛,侵入我国东部沿海一带。
从这条路线南下的寒潮主力偏东,势力一般较弱,次数也较少。
5、寒潮天气过程爆发类型:其触发的天气形势主要分为3种类型,即小槽发展型、低槽东移型和横槽转竖型。
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2005年3月,中国北方地区遭遇了一次罕见的寒潮天气过程,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并分析这一次罕见的天气过程,本文将从大气环流形势、寒潮形成过程、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这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形成的大气环流形势。
根据探测资料显示,在这一次寒潮天气过程之前,东亚地区处于一个强冷空气低压系统的控制之下,而西伯利亚高压脊又向南延伸,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寒潮高压系统。
这种形势在气象学上被称为“南下高压锋线”,具有较为典型的北半球冬季天气形势。
此外,北太平洋暖池区域海温偏高,也为寒潮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其次,寒潮的形成过程是需要注意的。
在这一次事件中,高空急流异常活跃,高空流场的辐合加强了其下方的下沉运动,使得低层偏东风出现。
这种情况下,低层盆地地区水汽较少,再加上南下高压锋线的存在,使冷空气通过西风带略为南下,大面积影响北方地区。
同时,冷空气较为干冷,与南方湿热气流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强了降温的效果。
由于冷空气的下沉运动,天空晴朗,风力较小,但温度骤降,导致寒意更加明显。
再次,许多因素影响了这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强度和范围。
首先,由于北太平洋暖池区域海温偏高,为寒潮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此外,强冷空气低压系统和西伯利亚高压脊的形成也是这次寒潮天气过程发生的重要原因。
冷空气源源不断地南下,加之冷空气较为干冷,使得寒潮天气过程的强度较大。
此外,降水量的少和早春季节本来就低的湿度,也导致寒潮天气的干燥。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寒潮的强度和范围都超过了往年同期。
最后,这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极端低温和干燥的天气条件,给交通、农业、能源等各个方面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农作物遭受了严重的冻害,许多地区停工、学校停课,交通出现大面积堵塞和延误。
此外,由于寒潮天气的干燥,容易导致火灾的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大纲:F03气象学与气
候学1500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大纲中,F03课程是关于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内容。
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过程,包括天气的变化规律、气候的分布特征以及天气系统的形成和演变等内容。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系统,包括气候的形成机制、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等内容。
以下是该课程的一些重要内容。
一、大气的构成与结构
1. 大气构成的基本成分: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2. 大气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等
二、大气的物理过程
1. 辐射传输:辐射平衡、辐射强迫和反照率等
2. 热力学过程:热平衡、温度和密度的变化等
3. 动力学过程:风场的形成和演变、大气运动的基本方程等
三、大气的水文过程
1. 水汽的来源和消失:蒸发、凝结和降水等
2. 海气相互作用:海表温度和蒸发的影响等
3. 云和降水过程:云形成、云分类和降水机制等
四、天气系统与气候系统
1. 天气系统:高压系统、低压系统、锋面和气旋等
2. 气候系统:地球气候带、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化等
五、气候变化
1. 气候变化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2. 气候变化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
以上只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气象学与气候学大纲中的一部分内容。
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气象与气候的基本原理、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05科目名称:天气动力学第1部分目标与基本要求《天气动力学》主要涵盖了《天气学原理》、《中国天气》及《动力气象学》三部分内容。
《天气学原理》和《中国天气》主要以天气学理论揭示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并阐述天气系统及天气过程生、消演变规律以及影响中国的主要天气过程。
《动力气象学》在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的基础上,研究大气运动的动力过程、热力过程,从理论上探讨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演变的过程、规律和机理。
要求学生掌握系统掌握天气学和大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理解天气系统演变的基本规律和机理,并理解各理论、学说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并提高自己吸收新知识的能力。
第2部分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 了解大气运动各作用力含义、表达式及理解其物理意义2. 了解个别变化、局地变化、平流变化含义3. 掌握连续方程推导,了解质量散度、速度散度含义、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4. 了解尺度分析含义、掌握并理解自由大气中大尺度系统运动的特征5. 掌握Ro数的定义、物理意义和重要性6. 理解大尺度系统热力学能量方程的物理意义7. 了解P坐标系的优越性8. 了解位势、位势高度、位势米、几何米的概念9. 理解等高面上水平气压梯度力可以用等压面上位势梯度或等压面坡度表示10. 理解并掌握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地转偏差的含义、表达式、讨论及应用11. 了解正压大气、斜压大气的概念及物理意义第二章气团与锋1.了解锋、锋面、锋线、锋区含义及锋倾斜的原因2.了解冷性锢囚锋、暖性锢囚锋含义,要求会画出剖面图中锋位置及等温线分布3.了解马古列斯锋面坡度公式的物理意义4.理解锋附近温度分布特征及密度零级不连续面模拟锋面时,锋面附近要素场特征5.理解以密度一级不连续面模拟锋面时,锋面附近要素场特征6.掌握锋面分析中,高空测风资料应用7.了解锋生、锋消概念及概况;了解锋生带(线)、锋生函数、锋生条件概念8.理解锋生、锋消的运动学特点9.了解锋生、锋消的动力学特点第三章气旋与反气旋1.了解气旋和反气旋特征及分类2.理解绝对涡度、相对涡度和行星涡度概念、表达式、物理含义及含义2h H 3.理解大尺度系统运动中,固定点相对涡度变化可以用其位势高度变化表示4.掌握环流定理与涡度方程的物理意义;掌握大气中涡旋系统演变的主要物理机制5.理解位涡的概念,了解位涡方程的推导,了解“位涡思想”在天气学中的应用,会初步应用位涡守恒定律解释实际过程。
实习报告课程:典型天气过程分析指导教师:实习名称:寒潮过程分析大气科学学院气象学专业年级班学号:姓名得分一.天气概况:2013年11月26—29日的寒潮天气过程属于横槽转竖型寒潮天气程。
此次寒潮冷空气源地在新地岛以东的洋面上,冷空气通过超极地路径进入寒潮关键区经由西北路侵入我国,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和雨雪天气。
二.寒潮过程天气分析:在11月26日08时500hPa高空图(图1)上,贝加尔湖东部地区有一气旋式涡旋,且冷涡中心位于我国东北,气旋中心向西伸展出一横槽(A),冷中西达到-46℃,位于横槽以北。
此时,乌拉尔山以东,贝加尔湖以西的高压脊与鄂霍茨克海的高压脊(B和C)明显,与东北地区的冷涡共同形成了倒Ω流型。
新地岛以东有一不稳定小槽(D),槽后为冷平流,且为疏散槽,在东移过程中将不断发展;对于横槽(A)上游的高压脊(B)来说,其温度脊明显落后与高度脊,高压脊将继续发展,脊前的偏北气流继续引导冷空气聚集。
在11月26日08时地面图上(图2),冷高压主体位于蒙古高原,达到1050hPa,冷空气在横槽以北聚集,位于高原中西部,冷锋位于河套地区附近,与高压外围等压线平行;引起第一次降温过程的北方气旋已移出我国。
图1图2在11月27日08时500hPa高空图(图3)上,泰梅尔半岛东南部的小槽(E)切入乌拉尔山以东的高压脊(B),高压脊的发展受到抑制,不能过北的向极地发展。
且26日时的不稳定小槽(D)向东移动发展,登陆泰梅尔半岛,根据上下游效应,其下游的高压脊(B)即将崩溃,预示着横槽(A)即将转竖;-44℃的冷中心以位于横槽以南,表明冷空气已渗透下来,横槽后部出现暖平流,有正变高,横槽以南有冷平流,有负变高,也预示着横槽难以维持,即将转竖。
在11月27日08时地面图(图4)上,冷高压中心位置无显著改变,强度增强至1062hPa,冷空气扩散南下,冷锋南压且移速较快,已经移至长江以南,带来间接性的降水,内陆持续被冷高压控制。
实习二 2013年11月23日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一.概述
2013年11月26-29日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形成了切断低压,在高空冷平流的配置下阻
高崩溃,引导横槽转竖,导致我国中东部地区爆发寒潮,部分地区降温9-12℃,28日伴随
冷锋南压,气旋如海,给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带来9-10级大风。
二.综合分析
11月26日
(1)11月26日高空图呈倒Ω流型,乌拉尔山高压脊和阿拉斯加暖脊发展将极涡中的冷空
气驱赶南下形成切断低压气旋式涡旋,固定于我国内蒙东部上空形成横槽。
(2)乌拉尔山高压脊后有冷平流,高压脊将减弱
(3)注意到极涡有一不稳定小槽,且槽后冷平流,槽前有明显的疏散结构,将发展。
(4)高空槽位于高原东部,受蒙古高原背风坡影响,将发展
(5)地面图上气旋位于东北上空,并带来局地降雪。亚欧大陆被寒潮地面冷高压控制。
11月27日
(1)乌拉尔山高压脊后有冷平流,进一步减弱,横槽转竖。
(2)不稳定小槽发展
(3)地面图上冷锋南压,中国东南沿海有间歇性降水,内陆持续被冷高压控制
11月28日
(1)高空图上阻高崩溃,横槽转竖,东移出海,冷空气对我国的影响趋于结束。
(2)注意到不稳定小槽已得到发展,若北支槽东移并与南支槽合并可能将对未来我国中东
部造成新一轮的降温。
三.结论
2013年11月26-29日寒潮天气过程属于由阻高崩溃导致的横槽转竖型寒潮天气过程。此
次冷空气路径偏东,由乌拉尔山高压脊和阿拉斯加脊直接将极涡中的新鲜冷空气驱赶南下,
从东伯利亚移动到我国东北上空,高空低温中心达零下46℃,造成的寒潮天气也比较强烈。
注意到北支不稳定小槽的发展,并携带来自极涡的新鲜冷空气东移,若与南支槽合并加强
未来可能会对中国东部造成降温。
202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