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教学的美则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审美因素和美感效应综合而成的整体,它的形态是丰富多彩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创造、共同培育、相互欣赏的一朵精神奇葩。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情感美、景物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一、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一套语文教材就几乎包含了美的各个领域,表现了美的各种形态。美的因素比比皆是,既有丰富的内容美,又有精妙的形式美。诚如罗丹所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情感美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征和丰富的生活内涵,最主要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背影》中,父亲为儿子买桔子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背影》也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欣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作家在作品中灌注的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感情是灵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尽情享受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之美。我在教剧本《雷雨》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剧本的矛盾冲突,然后选取鲁侍萍在她的两个亲儿子(周萍和鲁大海)正面发生冲突之后,她与周萍的两句对话: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的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让学生结对反复研读揣摩这两句对话,领会鲁侍萍错综复杂的情感变过程。然后让学生各自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体验作品中文学所引发情感共鸣和剧本中的对白对读者情感升华。我再就剧本中精彩的对白,更深入地同学生一起感知鲁侍萍对一个三十年来有子又不能相认的深沉母爱,对权贵的满腔怒火,从亲情到仇恨,这两种情感是侍萍心中无法言表的巨大痛苦,作者仅用了三个字“萍凭--凭”就把这份情感表现的至臻完善。没想到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情感美教育,对德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直接涉及到审美对象的评判,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得出道德的判断,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从而避恶从善,去伪存真,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用柏拉图的话说“融美于心灵”。课文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有亲情,也有爱国情、思乡情等,对于这些美的情感,教师要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其独立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

二、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美

语文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具体、形象、生动,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应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现象和图画,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教育。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手段来启发、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在《黄河颂》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黄河的图片或影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祖国江山的壮美,从自然美体会到祖国的伟大。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描写自然环境的美去领悟其中的理性内容。在《爱莲说》中,领悟到君子的形象;在《紫藤萝瀑布》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在《天净沙秋思》中,感受到游子思乡之情。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领会这些理性内容,才能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

我们还要通过自然形象让学生体味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如孙犁写的《芦花荡》,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也是如诗如画的。这部作品所反映的虽然是战争年代,但是,从作品所描绘的背景上,我们却看不到残恒断壁,看不到硝烟烈火。通过景物描写,展现出人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

三、引导学生体会人格美

语文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历久不衰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润土的落后愚昧,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贝多芬的执着顽强,鲁滨孙的积极乐观……这些人物无不以他们的鲜明性格,给人带来情感的震撼,让人领悟人格的魅力,使人得到美的愉悦。教学中,教师应紧扣作品的语言,剖析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引导学生在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激发他们的爱憎情感。通过对人物人格的鉴赏,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学会鉴别生活中的美丑,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积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正面人物性格的分析中得到美感,也要教会学生从反面人物或中间人物的分析中享受美。因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于反衬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

四、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

语文教学就是体会、领悟语言美。作品中美的语言能让人精神愉悦。比如同是写“莲”,就有南朝乐府民歌中歌唱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乡情爱情;周敦颐咏叹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神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操;杨万里笔下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朱自清描绘的似“亭亭的舞女的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优美……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情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美等等;大量美文所蕴蓄的审美信息,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

五、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美

语文课文内容可谓是琳琅满目,包罗万象。艺术是多姿多彩的。

从课文中,我们就能领略到:“安塞腰鼓”的豪放;“口技”表演的精湛;印度舞的完美,孔雀舞的唯美;中国画的细腻,西洋画的夸张……课文将我们带到“苏州园林”,带到“故宫”,带到“石拱桥”,带到“岳阳楼”。教师应带领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树立学生对艺术的追求。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去,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让学生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去感受作品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使他们用自己的情感编织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得到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迪、个性的张扬。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一个新形势下的中学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中不同的内容,因地制宜选择不同教学方法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语文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去开垦荒陌的心田,去涤荡污浊的心灵,同学生一起去领略语文中的美。

追忆

上一篇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

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审美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认识美、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切实加强对学生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 一、抓住景物描写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都再现了大自然的美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描写了大自然的奇观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在教学中,我们应抓住景物部分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美的情感。同时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使用现代化手段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在充分感受诗歌韵律美的基础上,围绕林涛、小鸟、松树、小兔、小猴、河水等意象,发挥想象,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如,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时,教师可以由“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导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抓住关键性语句,如“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春光在喷花的海棠树间——“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华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从正面和侧面感受春光的美好。 二、抓住语言文字的品味,引导学生感受人间真善美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抓住语言文字的品味,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美的形象和情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而情感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文章传达给学生的是浓浓的亲情,有些体现的是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有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在新课改的旗帜下,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起以前的教学模式,在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上有很大进步。尽管如此,学生仍然缺乏上语文课的兴趣,因为我们的绝大部分语文课堂教学离开了对学生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语文课就犹如一幅陈旧的黑白图片,暗淡而模糊。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美,在教师——文本——学生的互动中,让它闪耀着美丽的光辉。 1感受文本之美 语文课本上的经典作品之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着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心怀天下”的情操美,朱自清的《春》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的风光美,苏轼《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情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结构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有语言美……把这些美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展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得到无比的享受、无比的喜悦,这本身就是一种美。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的美,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的人性美,在体验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生活美,在诵读中饱览作品的自然美,在品味总学习作品的语言美,在阅读中深刻感受作者的人格美。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朱自清笔下春天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学习文章灵动的语言,我反复带领学生读课文,通过诵读,去培养学生“爱美”的心灵和“寻美”的眼睛。 2创设氛围之美 挖掘出作品的美,还不够,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谐和的审美氛围,这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装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注重美读,以声传情。教师和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文中的人、物、景、情跃出纸面,形成立体思维,从而感受作品的美。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思乡名作,在教学中,我先放朗读带,师生共同欣赏专家精彩的诵读;然后再配上音乐,学生自读;再指名朗读,辅以适当的点拨;然后要求学生能够把诗歌中的每一个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朗诵比赛。这样,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和乡情美,陶醉在诗歌所创造的美的世界里。一节课,书声朗朗,此起彼伏,学生情绪高昂,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美读不仅事半功倍,更是美的熏陶! 2.2 借音乐影视,为课堂造势。选取相关的影视、音乐据情况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多种感觉,从而营造一种美的氛围,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我喜欢在课堂上播放音乐,或用作朗读的配乐,或用来激发情感,或用以启发思维。在学习《出师表》时,我播放了电视剧相关片断,学生感慨于诸葛亮的拳拳忠心;在学习《孔乙己》时,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学生心

语文教学美育的第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美,在教师——文本——学生的互动中,让它闪耀着美丽的光辉。 一、妙用导语——愉悦美 一堂课语文课的导入不仅是至关重要的,还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综 合素质。因为要想传播美,就必须营造一种美的情景,美的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导语,以用美好的情感来抓住学生的心灵,使其带有一种高涨的、激动的热情从事语文学习和思考。正如心理学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精妙的导语如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以勃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迅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并感受愉悦美。 我们语文课的导语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也可以是一幅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一个蕴涵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如在教学《蔺相如》这篇课文时,伴随着音乐,我深情并茂的说: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已驶入公元二千零六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踏上时空的隧道,来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去见识一下赵国的名将——廉颇、名相——蔺相如,感受在他们身上发生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领略他们至今还传颂的高尚情怀……这段导语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春秋战国时代,它强烈地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审美活动的兴趣和对那个时代人物的探究,为学生进一步体验教材中的人物美,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伴随着教材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思维的活跃得到了美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感情也得到了升华。 二、创设氛围之美 挖掘出作品的美,还不够,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营造谐和的审美氛围,这一点,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装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注重美读,以声传情。 教师和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文中的人、物、景、情跃出纸面,形成立体思维,从而感受作品的美。 在教学中,我先放朗读带,师生共同欣赏专家精彩的诵读;然后再配上音乐,学生自读;再指名朗读,辅以适当的点拨;然后要求学生能够把诗歌中的每一个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朗诵比赛。这样,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画面美和乡情美,陶醉在诗歌所创造的美的世界里。一节课,书声朗朗,此起彼伏,学生情绪高昂,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美读不仅事半功倍,更是美的熏陶!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美读能让学生悟境、悟意、悟情、悟法,使文中的景活化、事活化、人活化。它是语文课堂中灵动鲜活的生命之音。因为作用于听觉与视觉的语言文字本身没有意义,有意义的是隐藏于视听信息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些要靠读者心灵的眼与耳来把握。 我们语文课堂上的美读,要在深刻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处理好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使用普通话有表情地朗读,哪怕是枯燥的说明文也要努力读出它的韵味来。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涓涓细流沁入心田,似绵绵细雨沁入心脾,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形象思维,引发学生回忆、寻求、联想,唤起学生对文章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美判断。这样的美读

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

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教学的美则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审美因素和美感效应综合而成的整体,它的形态是丰富多彩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合作创造、共同培育、相互欣赏的一朵精神奇葩。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情感美、景物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一、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一套语文教材就几乎包含了美的各个领域,表现了美的各种形态。美的因素比比皆是,既有丰富的内容美,又有精妙的形式美。诚如罗丹所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情感美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征和丰富的生活内涵,最主要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背影》中,父亲为儿子买桔子的场景,让我们看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背影》也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欣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作家在作品中灌注的审美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感情是灵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尽情享受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之美。我在教剧本《雷雨》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剧本的矛盾冲突,然后选取鲁侍萍在她的两个亲儿子(周萍和鲁大海)正面发生冲突之后,她与周萍的两句对话: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的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儿子? 周萍:你是谁?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罗丹说过:“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美就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内容中。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并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在阅读范文中,学生要感受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的最直接感美的材料,而阅读范文则成了激发学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 1.激发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激发

出学生美的情趣。比如教学说明文《中国的拱桥》,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学的导游,带领学生走过一座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将其设计的巧妙,桥身的坚固及雕刻的生动一一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中国的拱桥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桥梁”。实践证明,有感情朗读课文是激发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提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激发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范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2篇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2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的美育教育 一、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从文章中彰显出来的美 在美的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形象,美也是一个生动而又形象的事物。对于美来说,要和形象相联系起来,如果一旦离开了形象这一特点就根本谈不上美与美感。比方:在?窦娥冤?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因为作者运用了善良的表现形式,将人类伟大的灵魂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心中激起温情的赞赏,促使学生受到灵魂的熏陶。再比方:一些优美的写景散文中描写的景物等,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可引领学生感悟作家笔下这些我们熟悉的季节、风景等中蕴含的美,并找出其中重点描写的某些景物形象,让学生重点感受其美。 二、积极引导学生捕捉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美好,感受人物的美 在初中语文教程中,大多数都是讲述的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有些是为党与人民所奋斗的人物,有些是建功立业的领袖,还有一些是不惧牺牲的烈士模范。他们的光芒形象对学生有着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可以为学生的开展和成长指明方向,相关教师要注意领导学生向他们学习。在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人物精神和品质以及生活习惯都给学生塑造了完美的形象,如果相关教师可以捕捉到重要特点,实际挖掘得越深,就越会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就会促使学生们成为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局部采用的都是比拟有教育性的作品。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应该从实际审美方向出发,用感情的方式来激发每个学生,要用情传情,要让课堂中充满诗情画意,要努力让学生处在愉快而又轻松的气氛中,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美和语言美。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积累 相关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内的朗读性教学来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朗读兴趣,要让学生喜欢参与,这也是学生目江西省定南县第二中学赖群华前要解决的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声情并茂的形式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同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熏陶学生。也可以通过课文的内容来指导学生进行不同角色的感情体验。总而言之,只有对学生充分激发朗读的兴趣,初中朗读教学才可以见效。 〔二〕进行教师示范指导性朗读

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 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感受美,发现美。用美来愉悦我们的精神,让我们愉快的渡过每一天。我们应该学会从多种途径获得美。我们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来白大白然的白然美,我们还要学会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来发现美。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就有义务和责任教会学生如何从文章中发现美。 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进步素质的需要,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重视学生的美感教育,对进步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很重要的意义。高中语文新课改施行以后,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更加丰富,有此文章中添加了很多的美丽画面和词句,这为我们的美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根底。 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好教材这一资源,可以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好文章。我们要用美文来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使学生具备高尚的情操,进而使整个社会的整体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良性开展,学生的文化品位得到提升,使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生活。 如今很多学生认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语言的海洋中,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在语文上花费太多的时间,以致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去阅读一篇文章。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活动中,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把语文中的美形象的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读懂知识点,领悟到文章中的思想情感,从而进步学生的审美才能。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施行美感教育,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进而逐步进步学生的读写才能。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学生通过品读美文、美句进而培养感受美,发现美的才能

美是什么?美是飘荡在春风里的婀娜杨柳,美是数九严冬中的凌寒腊梅,美是大漠孤烟下的铭金落日,美是秋水望穿里的天际归舟:我们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美文时,我们就可以告诉学生?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散文借助多种修辞手法,通过对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描写,将荷塘、月色的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入景容易,入情难,对语言的精妙之处一时难以理解,因此应该让他们在充分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根底上,把握作者的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的情绪,并在此根底上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文中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2. 进步学生鉴赏美的才能 鉴赏,就是鉴别和欣赏艺术作品或文物等。它既包含欣赏又包含鉴别。欣赏,就是用喜欢的心情领略美妙事物的意味。鉴别,就是区分真假好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深化文章的字里行间,揣摩文章的深层含义,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扩展延伸文章的外延,把白己的理解融入到文章所表现的情景中,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领会文章的精神本质,感知并承受文章所呈现出来的情感的熏陶。 通过教学理论,我们不难发现鉴赏才能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有着不同的鉴赏感受,鉴赏程度的上下直接影响对文章理解的深度。鉴赏才能强的人在文学鉴赏过程中,他们不光欣赏作品,还会对作品进展再创作。这再创作的过程极需要鉴赏者进展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并有与之相关联的生活体验,否那么就无法理解作品中的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3.鼓励学生增强创造美的才能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山发现美、感悟美到创造美,是美感教育的终极日标。想象是创造的源泉,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白己的想象力,激发白己的创作潜能。在原有的文学形象的根底上,通过白己的想象,从而创造出更立体,更丰富的文学形象。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美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美 在高中语文中,教师应积极挖掘审美因素,努力实现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审美水平。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感受美的教育呢? 一、品味语言感知美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品味,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美,从而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形象美、事物的形态美、诗歌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的诗意美、结构的形式美等。 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静态的荷叶、荷花,作者连用几个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荷叶似静非静的动态美;“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写出淡月照耀下荷花的晶莹剔透;“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写出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出荷花那种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些语句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荷叶、荷花在朦胧月光下那种特有的美。此外,“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

好 像有情意;其他如写荷叶用“挨”,写灯光用“漏”等,都很见作者的语言功力。 二、分析形象走进美 在语文的世界里,有高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高歌“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李大钊,有大义凛然、拍案而起的闻一多,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有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有为报祖母养育之恩而写下泣人泪下《陈情表》的李密……诸多的人物形象在文学的世界里栩栩如生,熠熠生辉。 在文学这片广阔的天地里,还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大自然赐予的秀丽画卷和人类杰作。它们或险峻奇绝,或秀丽柔和,或激越壮阔,或娇小妩媚,或幽邃飘渺,或清新淡雅。我们可以领略到李白笔下“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之险峻陡峭,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般的乡间,随着黄河浪的回忆回到充满传奇和迷信色彩的故乡的榕树身边再次聆听桥下流水的声音,撑着油纸伞走进戴望舒那条江南的充满惆怅的烟雨迷蒙的雨巷…… 这些无不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启迪。通过教学,我们应该让学生能够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达到心灵的某种共鸣,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去感受人物形象所带来的人格魅力,或者通过对情

感受语文之美

语文是一门很美的学科,语文的美主要体现在真挚感人的情感美、丰富多彩的形象美、扣人心弦的故事美和摇曳多姿的修辞美。因此,语文课上,我尽力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濡染语文之气,在语文园地中汲取养分,提升语文品位。 一、情感美打动学生 一般来说,不同的文体,情感体现不同。 议论文的观点明确,情感分明。有的义正词严,悲愤交加,如《纪念刘和珍君》;有的激情澎湃,斗志昂扬,如《我有一个梦想》;有的幽默诙谐,劝人警世,如《我若为王》。而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则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有激励人和鼓舞人的力量。 因此,教师准确把握每一部作品的感情,并把这些感情科学、到位地传达给学生,并与学生形成共鸣,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形象美感染学生 语文教材中的形象丰富多样,有优美而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观,如《西地平线上》神奇辉煌的落日,《神的一滴》中神秘清澈的瓦尔登湖,《荷塘月色》中婀娜多姿的荷塘;有奇异迷人的动物世界,如《松鼠》中机灵乖巧、拖着毛绒绒大尾巴的松鼠,《聊斋志异》中精怪狡猾的狼,《马说》中“食不饱,力不足”的千里马等。学 生通过这些形象能开拓视野,受到感染,接受教育。 语文教材中更有形象生动、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比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的李白……学生受到这些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的美好激情与行为。 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指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 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教材《守财奴》对葛朗台的形象描写就具有这样的 功效:“老家伙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先把匣子往椅子上一放。欧也妮扑过 去想抢回;可是箍桶匠的眼睛老盯着女儿跟梳妆匣,他手臂一摆,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 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唤着欧也妮,欧也妮跪在前面,流着眼泪吻着他已经冰冷的手,可是他看不见。“父亲,祝福我啊。”“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这段文字 形象、夸张地勾勒了葛朗台贪婪、爱财如命的典型性格特征,学生在惊叹世上竟还有这样一种人的同时,对美与丑的理解已然在他们心中积淀下来。 三、故事美吸引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我一千万次地相信,若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我一千万次地相信,若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运用情感体验通过品味语言,感受美;以境移情,欣赏美;走向生活,创造美,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1 品味语言,感受美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就是发挥情感因素积极作用的重要一环。对那些内涵丰富、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充满激情的诵读,能使文中形象与学生的感悟融合,从而使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产生美的感受。 如《鼎湖山听泉》一课,作者向我们描绘了鼎湖山美妙的泉声,怎样通过读让学生体会到各种泉声的不同和美妙,我设计了这样的教法,先让学生初读,找出各种不同的泉声,再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鼎湖山去欣赏各种不同的泉声,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泉声的美妙,然后让学生自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泉声,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再让大家来评议,最后让凡是喜欢这种泉声的同学都可以站起来读,甚至可以试着背诵,通过这样一遍一遍,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读,学生体会出了各种泉声的不同,也读出了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像琵琶一样清脆的各种美妙的泉声。学生通过诵读、品味,就能再现文章所描绘的情景,产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并逐步领悟到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同时获得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情不自禁地产生热爱鼎湖山美景、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与作者共鸣。 2 以境移情,欣赏美 情境,它可以让学生的言语、行动、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自主感悟中,为学生的自主感悟提供无形而又无限的空间,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和乐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境进行迁移,把自己的身心转移、融入到对象中去,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懂得欣赏美,从而达到较高的审美境界。 如学习《赶海》一课,教学在《大海啊,故乡》的歌声中拉开序幕,激起了

语文(心得)之在语文中感受美

语文论文之在语文中感受美 语文教学也是一种让学生体验真善美的过程,因此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改革,但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及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逐一分析、解答、落实的应试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直觉感知和体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来感受到美的魅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现象,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而学生的审美心理的建构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感知是最基本的审美。视觉、听觉是审美感知的两种主要官能。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 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使学生的审美感知的指向隐含于审美对象的美,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例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描绘了北国的秋的清、静、悲凉。“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再如槐树落蕊一段,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通过对这些景物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北国的秋的热爱和当时的心情。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 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这也是大语文观的体现。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一种内容在出现时,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李白的不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黄河呢?也许是浩瀚无际的大海,也许是一泻千里的黄果树瀑布,也许是滚滚东去的长江……想象在人们头脑中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