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务犯罪及预防对策研究论文

职务犯罪及预防对策研究论文

目录

论文提纲 (2)

内容摘要 (3)

关键词 (3)

一、职务犯罪的特点 (4)

二、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6)

(一)思想信念动摇 (6)

(二)特权思想严重 (6)

(三)法制观念淡薄及存在侥幸心理 (7)

(四)工作机制管璀和管理万式尚待完善 (8)

(五)监督制约机制松懈,制度流于形式 (8)

二、建立职务犯罪预防体系 (8)

(一)强化思想建设 (9)

(二)强化法制建设 (10)

(三)强化干部制度建设 (10)

(四)强化监督机制 (11)

参考文献 (14)

论文提纲

一、职务犯罪及其特点

l、大案要案增多;

2、利用职务之便腐败人数增多;

3、团伙作案增加;

4、犯罪方式科技化:

5、廉洁度下降。

二、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l、政治素质低;

2、特权思想严重;

3、法制观念单及存在侥幸心理

4、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尚待完善;

5、监督制约机制松绑,制度流于丁形式.

三、建立职务犯罪预防体系

l、强化思想,政治建设;

2、强化法制建设;

3、强化干部制度建设;

4、强化监督机制;

工作中: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发

挥整体效能,检查机关:立足检察职能,围绕检察职权,不搞越权预防,配合各部门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更好地服从利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职务犯罪及预防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贪污贿坼作为腐败问题的重要表现,对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隐患。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是党和国家腐败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存当前腐败问题易发、高发的关键时期,检察机关应加强对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然而在实际的职务犯罪侦缉中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这给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困难,严重影了反腐败斗争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职务犯罪原因预防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腐败现象犹如“明珠蒙尘”,反腐擦去的是尘埃,剜去的是腐肉,打掉的是腐败分子,只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中国共产党一定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正像总书记所指出的,有党心民心作力量源泉,反腐败斗争必定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很多“四风”问题被曝光,一批领导干部因违纪违法问题相继被查处。所以职务犯罪是当前最重要的犯罪行为。职务犯罪的预防是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贪污贿赂犯罪、渎职、侵权犯罪在事前采取有关预防措施,不断促成抑制犯罪因素的增长,着力铲除犯罪的根源和苗头,防止止发生职务犯罪的一种治本式的行为。

一、职务犯罪的特点

职务犯菲通俗的讲就是腐败,它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谋取私利,侵犯公共利益,腐蚀、破环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其本质特征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职务犯罪,主要表现是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是腐败现象最突出的表现.从整体上来看,职务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在行为的严重性上,大案要案急剧增多。从涉案金额看,过上贪污、受贿数万元可称为大案,而现在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兀的屡屡出现;从行政职务看,运去职务犯罪多发生在一些掌握具体钱、物的一般工作人员之中,他们的行政职务、级别一般不高,若出现一、两个县处级干部犯罪,就视为“高官”。但

是,现在县处级职务犯罪却极为常见。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提高,一些新的犯罪行为方式会产生,侦查和查处面临的新问题将会更多,在法律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及时有效的开展打击必然会受到影响。职务犯罪后果严重,还在于罪犯实施犯罪行为后,往往将犯罪所得挥霍一空或携款潜逃,使追赃款工作无法进行。即使对其绳之以法,但国家因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却无法弥补。

(二)在行为的主体上,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卷入腐败活动的人数有上升趋势。虽然所涉及人员的绝对数量不大,但由于卷入者位高权重,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极为惊人,周永康案、徐才厚案就是典型。且从事公务的人员与非从事公务的人员往往相互勾结,共同犯罪。

(三)有组织的团伙作案日益增加。近年来出现大量窝案和串案,在权力部门内结成有领导、有分工的违法犯罪团体,有组织地滥用权力。湛江走私案、厦门走私案令人触目惊心,

(四)犯罪手段和工具日益科技化。随着信息技术、电子网络的运用和普及,一些犯罪呈国际化、智能化,隐敞性、突发性等特点,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的提高,一些新的犯罪行为方式将会产生,查处将更加同难。

(五)权力的廉洁度普遍下降。国家工作人员中“吃一点,用一点无关紧要”思想广为泛滥.在任何牡会,对腐败行为的判断都有一定的量和质的标准。这些标准构成了追究违法违纪责任的起点。但我们知道,国家干部行为规范的底线在往高于这一基点。于是在权力

的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形成一种未达到追究违法责任的地步但权力本身并不干净的空间,这种状态被称为“准腐败”。“准腐败”

的大量发生使权力的廉洁度普地下降,而其严重性是它构成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群发的丰厚土壤。

二、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职务犯罪现象如此严重,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微观层次上个人素质方面的,也有宏观层次上制度机制方面的,而究其根本原因则是权力的失控。土要的原因如下:

(一)思想信念动摇

理想信念对共产党人意味着什么?习近平有个形象贴切的比喻,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又放松自身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严格自律。在市场纾济的大潮中,我国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资金等,同时难免会使资产阶级生活万式中消极腐朽的东西涌入国门,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金钱和物质占有欲,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文化带入执法领域中,为实现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便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扔到了脑后。究其根本原匿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想信念动摇,最终蜕变为社会的渣滓。

(二)特权思想严中

当前职务犯罪发生的罪根本原因是特权思想严重,从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性质发生扭曲,特权思想有两种表现,一是在这些联务犯罪的干部中,往往拥有特权,以管人者的身份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二是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为人民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忘记了“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崇尚宗旨,忘记了干部的本色是为人民服务,价值观错位,人生观扭曲,消极腐朽思想恶性膨胀,为已谋取私利,大肆进行贪污、受贿等犯罪活动,从而走向人民的对立面。

(三)法制观念淡薄及存在侥幸心理

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遵照法律规定做到依法办事。违法办事的干部往往认为工作不会出问题,自己不会犯错误,就是发生了一些违纪违法情况,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工作缺乏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兢兢业业对待每项具体工作。

被调查的犯罪嫌疑人都不是法盲,都懂得什么是犯罪,也知道犯罪的后果但他门之所以明知故犯,一个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心存侥幸。

职务犯罪的主体在利用职务犯罪时,往往具有隐蔽性的特点,这就

会使职务犯罪主体对犯罪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利用职务进行犯罪不会被人发觉,在这种侥幸心理的驱使下,一些职务主体自然会自我解除心理上对刑罚的恐惧,毫无顾忌地去实施各种职务犯罪.

(四)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尚待完善

少数基层领导对干部职务违纪违法导致的各种问题认识模糊,加之受“难免论”、“难管论”的影响,行动上自然对干部失察、失管、失控。对违纪违法干部无原则地加以袒护和纵容。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制度,明确规定既要抓业务也要抓队伍建设,但少数领导往往只顾压任务定指标,忽视讲纪律,提要求;只注重完成工作任务指标数字,不检查完成任务的方法利手段,不检查制度规定的落实情况。因此,工作上满足于一般化的部署要求,缺少深入检查;对违纪违法干部姑息迁就,. 缺乏严肃批评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表层,缺乏渗透到每个环节的具体借施。尤其是不能有效地启动预防机制,处理上又失之于宽。

(五)监督制约机制松懈,制度流于形式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都普遍制定了相应的预防职务犯罪的规定、纪律、制度、办法等,但在具体落实上,却缺乏广度和深度,没有起到干部之间相互监督,部门之见相互制约的作用。如在一些司法机关中,存在刑讯逼供等严重违法行为,法规制度失去应有的约束力成了一纸空文。这些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也是监督制约机制没能正常运转的结果。

三、建立职务犯罪预防体系

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已经侵蚀着社会结构的每环节,已经泛及

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党和国家一贯清楚地认识到腐败的严重危害性,一贵重视与腐败斗争。反思我国历次的反腐败斗争,虽然功小可

没,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针对目前现实,深感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任重而艰难,似于是被动的预防。

打击是惩治职务犯罪的治标措施,预防才是治本之策。人们往往关注打击职务犯罪而忽视预防工作。惩办渎职侵权犯罪令人解气,但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以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损失,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预防职务犯罪本人认为应做好“四强”

(一)强化思想建设

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依托,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政治素质,牢固树立大公无私、勇于奉献、勤政廉洁、甘当公仆的思想观念;克服特权思想,增强严格执法、依法办事的法制观念。

不少事实证明,“千腐败、万腐般、都是思想先腐败”。徐才厚、周永康、薄熙来等,这些高级干部之所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以此为鉴,必须从思想上强化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设,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预防职务犯罪的坚固堤坝。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要把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特别是中高级干部的教育作为重点,把党性、党风、党纪教青作为培训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思想教育既要突出教育的广泛性,又要讲究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既要讲实效,又要造成一定的声势。要求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纪委、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党校、以

及新闻单位,文化艺术部门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势,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网络,造成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

(二)强化法制建设

必颂重点抓住两个方面:一是立法;二是执法。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立法工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惩戒、监督等方而的法规,比如建立《国家公务员监督法》、《预防职务犯罪法》等,形成一套比较完善和规范的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规体系,使预防职务犯罪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在职务犯罪高发期,治乱要用重典,所制订的法观要加大惩罚的力度,量纪量刑要从重,要增加职务犯罪的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在政治和经济上要给予职务犯罪分子沉重打击,使其在党内无藏身之地。另一方面要克服执法中的“软骨病”,排除各种干扰,刚正不阿执法。要坚决杜绝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罚代刑,以及贪脏枉法的职务犯罪问题发生。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公民。只要违法的都要依法严惩,以震慑职务犯罪分子。

(三)强化干部制度建设

一是抓住当前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精简机构,实行政企分开,防止枝钱交易。是进一步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在党政机关普遍推行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崩,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和民主讨论干部等制度。要建立健全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对选拔任用干部中违反干部政策,造成失误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三

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福利利分配方式。对领导干部的褔利待遇要由“实物化”改为“货币化”,尽可能实行领导干部住房、工作用车、出差食宿标准纳入其工资褔利中,取消福利性的实物分房和公款接待,从根本上杜绝领导干部在住房方面谋私和坐超标车、公车变私车、屡屡更换新车以及公款大吃大喝现象.四是要绝对保证国家机器“吃皇粮”,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及其他所有党政机关与所办经营性企业彻底脱钩,一律不再从事经商活动。执收执罚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铲除职务犯罪现象产生的土壤。五是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完善有形建筑市场等各类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增加行政办事的透明度,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增加用权行为的透明度,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行动”,根治“黑箱”伯”。此外还要大山推行政府采购和会计委派等制度。总之,要通过改垃,努力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精神文明适应的方法,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

(四)强化监督机制

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认为,监督是国家的一种职能,是维护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的手段。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不受监督的杈力必然走向腐败。应该肯定,我们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不少党内监督的好制度和经验.但是,监督体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具有足够约束力的监督体系,是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对掌握各级和各部门单位最高权力的党政“一把手”,由谁监督,监督什么,如何监

督没有明确的规定,更缺乏经常有效的具体监督措施,导致对他们的监督“失控”,进法违纪的比例上升。针对这些监督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应从七个方面强化监督机制的建设:一是强化党内监督。要通过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制度等,强化党委内部的监督和纪委的监督。二是强化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中,监督权是最重要的一种。要充分发挥各级人民代表人会及其常委会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作用。三是强化行政监督,主要是要扩大监察机关的权限,例如,给予监察机关查阅、查封银行存款权、停职检查权、奖励权,以及开除的处分权等。同时要完善行政监察管理体系,使之能相对独立行使监察权。此外,还要加强行政监察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训练有素,懂政策、法律和技术的监察队伍。四是强化经济监督。这方面的监督主要是指国家授权经济监督职能的专门机关和其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机构,按照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纪律对一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国家公务人员的经济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这是防止贪污、贿赂、挥霍浪费等职务犯罪现象的重要手段。特别要加强财务监督制度,用法律制度保证财会人员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受监督对象支配,依法独立行使经济监督权,抓好对本单位本部门执行财会制度情况的监督。五是强化民主监督。重点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协机关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围绕反腐倡廉,积极抓好民主监督。六是强化群众监督。要明确便于群众对权利监督的重要内容和监督的方

法,同时要依法保护群众的监督权,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七是强化舆论监督。要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尝试给予新闻媒体的知情权、调查权、评论权、曝光权,使之不失为制约职务犯罪的锐利武器。

综上所逆,职务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工作中,必须贯彻党中央关于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要求,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预防工作的整体效能。检察机关,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必须立足于履行检察职能,紧紧围绕检察职权,不搞越权预防,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配合和系统预防、部门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防止在工作中检察机关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分工和定位,更不能“种了别人的地,忘了自己的田”。只要我们运用正确的手段,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敢于坚持不懈地同腐败问题作长期而坚决的斗争,才能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才能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

参考文献

1、武田:《预防犯罪的庇佑之路》[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

2、樊风林宋涛:《职务犯罪法律对策及治理》[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中共中央宣传部 2014年6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