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应用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165.85 KB
- 文档页数:2
论文导读::称呼语(addressterms)都是无处不在的。
语言的人际功能。
称呼语体现情感态度。
称呼语揭示交际双方身份角色关系。
体现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
论文关键词:称呼语,人际功能,情感态度,身份角色关系,亲疏关系一.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不可避免地要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而当和别人交流时,我们总要用某种语言形式或非语言形式来称呼对方。
比如,见到自己的父母,我们很自然地称呼他们为“爸爸”、“妈妈”。
在哑语中,自然有相对应的手势语来表示父母、兄弟姐妹等等。
可见,无论是用言语,还是用手势语,称呼语(address terms)都是无处不在的。
从这些毫不起眼的称呼语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交际双方关系的远近,我们也可以看出双方的社会地位孰高孰低,有时,还可以看出一方对另一方的情感和态度。
由此可见,“小小”的称呼语可以折射出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结合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对语言人际功能的分析,尝试着从一个较新的角度来分析称呼语:即从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来具体探讨称呼语在实际生活中所折射的人际关系,试图为人们顺利进行人际交往提供一些策略和技巧。
本文的研究只局限于言语交际(verbalcommunication)中的称呼语,对于非言语交际(non- verbal communication)的研究身份角色关系,如有机会,会另辟文章进行探讨。
二.语言的人际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流派(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秉承了人类学的传统,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social semiotics),要放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解释。
因此,该流派历来十分重视对语境的研究。
语言是一种资源(resources),作为意义潜势(meaningpotentials),依据其所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语言意欲完成的功能,从深层结构中被选择出来,最终在表层结构中得以实现。
174作者简介:邹香情(2001— ),女,汉族,湖南永州人。
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嘉兴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项目“人际语用学视角下的称呼语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D8517203002)。
语言交际过程中常常会用到称呼语。
恰当得体地使用称呼语有利于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不恰当、不得体的称呼语使用则可能为交际的进一步开展埋下隐患。
称呼语对于交际顺利推进的重要作用很早就引起了学界的注意,一直是语用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话题。
近年来,随着人际语用学研究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关注语言在交际互动中对于人际关系建立、维护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前人从多种角度对称呼语进行了理论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这些研究大多是静态的、描写性的,对于称呼语在交际互动中的人际语用功能探讨不足。
有鉴于此,本文将从人际语用学视角考察称呼语在交际互动中的语用功能和交际效果。
一、称呼语的功能称呼语具有交际引导、社交指示、社会文化标志等功能。
(一)交际引导功能称呼语的交际引导功能是指称呼语可以作为言语交际的先导语和指向标。
当交际主体想要开始一个言语交际事件时,他往往会使用恰当的称呼语称呼交际对象以明确其话语指向并引起交际对象的注意,从而使交际对象参与到当前事件中来。
在交际过程中,若交际主体想要转移话题,他通常也会使用称呼语来提醒交际对象话题已经转移。
(二)社交指示功能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是指部分称呼语可以帮助我们辨认交际双方的社交身份及彼此社会关系。
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观察称呼语的使用来初步判断交际双方的社交身份,还能据此分析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权势关系、一致关系等社会关系。
(三)社会文化标志功能称呼语的使用能够反映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体现特定社会的宗法制度、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
尽管封建的宗法制度早已解体,称呼语系统大大简化,但复杂的亲属称呼语和职衔类称呼语仍然是现代中国社会称呼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称呼语使用上延续“长幼有序,亲疏分明”的伦理道德。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关键字: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称呼,及其,语用,变化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现代汉语称呼语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模糊的根源在于与称谓语的部分重叠,即有一部分词语既是称呼语又是称谓语,因此,对称呼语进行严谨的界定显得很有必要。
称呼语是十分灵活的语言学概念,在其自身的发展中由于受到语用的影响常常发生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本文将从称呼语的界定、称呼语的语用变化这两个部分来对现代汉语称呼语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称呼语称谓语界定语用变化一、称呼语的界定要想对称呼语进行科学的界定,关键是要将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关系整理清楚。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些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并且认为称呼语没有存在必要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称呼语与称谓语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语言学概念。
称呼语与称谓语都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1]。
但是称呼语与称谓语,仅一字之差却又能谬以千里,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呼”字指“大声喊”,“谓”字指“称呼;叫做”。
“称呼”指的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而“称谓”则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2]从意义对比上来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
“大声喊”这一动作是需要有听话对象的,而“称呼;叫做”则不一定需要听话对象,至少“叫做”是不需要有听话对象的。
而“称呼”一词着眼于当面使用,“称谓”一词则着眼于社会关系。
可见称呼语与称谓语有重叠的部分,但是称呼语较之称谓语似乎更加注重语言氛围、语言交往,是“当面招呼”用的名称。
就称呼语本身的特点而言,称呼语多是在语言交际或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体中出现,所以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以及口语化的语言色彩。
称呼语十分灵活且具有强大的派生性,例如“妈妈”这一基础的称呼语,可以衍生出“我的好妈妈、亲妈妈、坏妈妈”等等,并且在一定的语境中用来称呼自己的母亲似乎也不觉得十分拗口。
称呼语使用的社会语言学分析摘要:言语交际是人类用来进行社会互动的重要部分(Hudson,2000)。
称呼语又是言语交际的重要部分。
在社会语言学中,人类社会关系可用两个概念概括:权势和同等关系。
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权势和同等关系的相关理论出发,对《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和其他人之间的言语行为,尤其是称呼语的使用进行分析,试图找出言语是如何体现人际关系的。
分析显示言语在体现社会交际互动功能的同时,还能够反映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关系的功能。
关键词:言语;称呼语;权势;同等关系;《阿Q正传》一、引言语言和言语的区别最早由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
他认为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是社会的;而言语则是个人的说话,是个人的(索绪尔,1980,高名凯译)。
从索绪尔对语言学的定义来看,的确如此:因为言语是个人所发出的。
但是如果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的话,这个说法就不能完全成立,因为言语是个人基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所发出的,是用来进行社会交际的。
正如Hudson(2000)所言,言语并不完全是个人行为,其是社会互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他指出:言语是在特定的场合为了特定的目的发出的语言条目,人们通过自己的言语和他人进行交流和交往,维持着整个社会系统的关系。
正如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2000)所提出的三个语言纯理功能中的人际功能所指的。
人们是通过自己的言语来建立起社会的人际关系。
当人们在利用言语来进行人际交往的时候,言语也是根据个人在社会系统里的位置和与他人的关系来进行变化的。
言语是根据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调整的。
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来说就是指言语能够反映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权势和同等关系(李满亮,2004)。
在《社会语言学概论》中,祝畹瑾(1992)提到“权势”和“同等关系”两个术语是由布朗和吉尔曼提出的,用来概括复杂的人际关系的。
权势指的是一种非相互的关系,是一方比另外一方具有更多的优势,能够控制另一方的行为。
浅析中文微信私聊中称呼的语用功能作者:杨婕艺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3期【摘要】随着近年来手机的普及,微信交际逐渐成为人们最喜爱的交际方式之一。
不同于面对面交际,称呼的指示功能在微信交际中无法得到体现。
本文从交际互动的角度出发,基于会话分析和言语行为理论具体分析私聊中称呼出现的不同情况、随之发生的言语行为以及在各种情况下称呼的不同功能。
【关键词】称呼;言语行为;语用功能称呼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指称对方的方式,它的使用受到文化、交际群体等多种因素影响。
微信私聊中尽管双方相互知晓,但仍经常使用称呼以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
一、研究现状称呼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中心话题。
早期语言学家着重研究称呼的类型及使用规则,但是称呼的使用是动态的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方面目前并没有许多实证研究,少有的也主要针对面对面交际及短信交际。
Günthner指出称呼的应用与其具体实现的言语行为相关,在不同位置发挥不同语用功能。
二、理论基础Volo?觢inov认为对话不仅指面对面的交流,还包括各种类型的语言交际。
在微信私聊中虽然双方并非“共同在场”,但交际也是在特定的场景中、由双方以互相反馈的形式一步步进行,每一个对话序列相互联系、共同构建对话主题,体现了微信交际的对话性和序列性。
从会话分析角度出发,微信交际作为一种独特的对话方式,它的实证分析要求研究数据来自自然交际,其改写尽可能保留原型,始终明确研究目的why that now?此外实证分析必需考虑双方的共有背景知识。
根据Austin和Searl言语行为由三方面构成: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主要对象就是广义上的言外行为,包括直接、间接言语行为。
前者包含祝愿、建议等,通过施为动词(如祝、建议)或者特定句式实现。
比如多用命令句表达要求。
在间接言语行为中句式不一定与所要实现的言语行为一致,如命令句也可以表达请求。
三、实证分析称呼的功能Schwitalla认为,除了基本功能——指示功能外称呼还发挥其他作用。
称呼的语用研究曲婧华摘 要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称呼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
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差异。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称呼常常能传递某种特殊的语力。
关键词 称呼;语用意义;语言交际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22X(1999)02-0025-03 一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称呼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
恰当的称呼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造成对方的不快,为交际设下障碍。
为了保证交际的正常进行,说话者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以及同对方的亲疏关系和谈话场合等一系列因素选择恰当的称呼。
不同的称呼不仅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差异,而且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态度和思想感情,而听话者通过对方所选择的称呼形式可以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和目的。
称呼问题的研究,早在60年代就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
美国语言学家布朗(R oger B row n)和福特(Marguerite Ford)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形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S.M.E rvin-T ripp)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在《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一文中列举和分析了称呼选择中诸多可能的制约因素,并以流程图的方式描述了美国西部学术界以及19世纪俄语、依地语、波多黎各语中称呼系统的情况。
之后又有学者就英、德、法、俄等西方语言中称呼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我国对汉语称呼的研究由来已久。
赵元任先生早在50年代就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论及了我国解放后出现的某些新的称呼形式以及产生的新的意义。
进入80年代后,我国掀起了称呼系统研究的高潮。
诸学者对称呼的类型及使用规则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
祝畹瑾参照欧文・特里普的方法设计了一张汉语称呼系统流程图,并在图中增添了汉语中特有的制约称呼选择的因素。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及其翻译研究摘要: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的风俗、文化。
随着中国国际化的进一步加深,了解现代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对中西方交流起到促进作用;做好汉语现代称谓语的翻译,更是让中文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步伐。
关键词:现代汉语称谓语;语用功能;翻译(一)前言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5]称谓语系统一般由亲属称谓语系统和社会称谓语系统所构成。
汉语称谓语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语系统之一,只有在正确理解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的前提下,才能做好汉语称谓语的翻译,避免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出现误解。
(二)现代汉语称谓语现代汉语称谓语发展迅速,部分称谓语语义的变化较大,新的称谓语不断出现,亲属称谓语出现泛化,这需要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下辨析其所指。
1. 现代汉语称谓语语义的变化称谓语与其他的语言表述一样,也经历着自身的变化。
现代汉语称谓语中,有不少是由古汉语称谓语演变而来的,但是它们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如“先生”和“小姐”。
“先生”作为社会称谓语,在古代,一般指老师或某个行业的专家。
而在现代汉语中,“先生”作为社会称谓语时,指的是成年的男子,与“女士”相对应。
如:先生,请问您几位?而当“先生”作为亲属称谓语使用时,指的是“丈夫”。
如:这是我先生,王恒。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这一称谓语,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表示老师或者某个行业的专家(且可用于女性)的情况,但能被称之为“先生”的人为数不多,如:察院胡同23号,是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旧居。
在这种情况下,要弄清楚所指对象的性别。
“先生”不一定只指男性。
“小姐”,这一称谓语,在宋代,指地位低微的宫女、婢女、妓女和妾,元朝以后,指未婚富家女子,民国后指未婚青年女子。
新中国成立后,“小姐”这一称谓语又被带上了阶级色彩,指思想腐化、贪图享乐的女性。
汉语中“咱/咱们”的用法和语用功能“咱/咱们”是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第一人称指示语。
本文通过对现代典范白话文著作中“咱/咱们”用法的分析,详细考察了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含义,从语言标记理论的角度将其用法分为无标记和有标记两种类型,并进一步揭示了其所具有的语用功能。
研究表明:“咱”指称自己时最为普遍,乃其无标记用法,同时它也可以作为有标记用法分别指示说话人和听话人;“咱们”的无标记用法是用来指示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其他的用法像指示说话人及其伴随方、说话人自己或者听话者为其有标记用法。
“咱/咱们”除了最基本的指示功能外,还有语用移情的功能。
标签:“咱/咱们” 语用功能标记理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谈到自己时,一般不会用姓名来称呼自己,而是会说“我怎么怎么样”“我们怎么怎么样”。
除了很常见的“我”“我们”外,人们也经常用“咱”“咱们”,尤其是在非正式语体中。
在语用学中,“我/我们”“咱/咱们”和英语中的“I”“we”一样都被称作第一人称指示语,对其确切所指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确定,其研究在指示语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遗憾的是,汉语中对此类指示语的研究很少,且缺乏系统性,只在一些语用学教科书中有所提及,而且在这有限的介绍之中,也是以“我/我们”居多,涉及“咱/咱们”的很少。
“咱/咱们”作为在北方方言中普遍出现的第一人称指示语,在以北方方言为词汇基础的现代汉语共同语,即普通话中也必然有所反映。
因此,本文试图深入考察普通话中“咱/咱们”的用法及其语用功能,并尝试从语言标记理论的角度对其做出新的阐释。
一、指示指示(deixis)是语用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狭义的语用学甚至被定义为研究指示的学科,可见指示在语用学中的重要地位。
正如Levinson(1983)所言,“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正是通过指示这一现象在语言结构中得以反映。
”指示一词源于希腊语,用以表示指点(pointing)或标示(indicating)。
浅谈称谓语的作用_语境摘要:称谓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要素,合理使用它能够有效地表达主观观点,表达情感和转换话题。
本文讨论了称谓语的作用,特别是在语境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妥善使用这一重要的语言环节。
关键词:称谓语;语境;作用;正文:称谓语是一种语言结构明显的要素,它可以用来描述理性情感,丰富传达信息的内涵。
本文将以语境为例,介绍称谓语的作用,并针对如何妥善使用称谓语加以讨论。
首先,称谓语在语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将这些观点与其他人的观点和行为进行对比、对照,从而丰富表达的内容。
其次,称谓语也可以用来提出质疑,对对方的说法提出质疑、担心、怀疑、批评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
再者,称谓语也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在社交场合中转换话题,此外,当双方在辩论之中,称谓语也可以用于表达本身的强烈情绪,以便于被对方更好地理解。
总之,称谓语在语境中可以发挥多种作用,正确使用称谓语有助于提高话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效率。
因此,在正确使用称谓语之前,我们必须深入理解称谓语的含义,找出语境的特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话题选择合适的称谓语,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应用称谓语需要考虑语境的特点,以及表达的目的。
在具体的应用中,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区分。
首先,在任何语境中,都要具备适当的修辞能力来选择合适的称谓语。
例如,在公式化的交流中,应尽量不使用反身代词,而应选用反复语,如“我感觉”、“我们觉得”等,以减少主观性,更能表达礼貌。
其次,在表达情感时,也可以采用称谓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在表达赞同的时候,可以使用“符合”或“支持”这样的称谓语,在表达反对的时候,可以使用“反对”、“不同意”等称谓语。
此外,在语境中,还要考虑称谓语的平衡性。
一方面,一些称谓语可以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另一方面,使用过多的称谓语会使得交流变得僵硬,也会减弱信息表达的准确性。
因此,在使用称谓语时,要注意平衡,以避免变得过于夸张或过于消极。
修辞学习2006年第3期(总135期) “老+姓"称呼的语用功能浅析 陈流芳 曲卫国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200433)
提要“老+姓”作为称呼语通常被认为是表尊重。吕叔湘等则认为这种用法通常表示亲切。本文对这种用 法的语用功能做历时分析,提出虽然不能排斥这种用法有表示尊敬或亲近的语用含义,但根据历时语用的追溯, 其主要语用含义是“随意”。 关键词老+姓称呼尊重亲切随意
1,引言 “老+姓”作为称呼语通常被认为是表尊重“ I lIl4 ; 5】-‘ l ‘ ,不过,(邱志朴18 ;吕叔湘 I等不同
意这种说法:他认为这种用法通常表示亲切。《现代 汉语词典》等只标明“老”在这里是前缀,旧版《辞海》 则和我们现代流行的看法相反,“以老字冠于姓氏行 次等之上,如老某,多为狎称。”有意思的是,新版 《辞海》把这一条删去了。 本文要提出和研究的问题是:1)冠于姓氏等前 面的“老”字究竟有没有敬词的功能;2)“老”究竟是 否能表示亲切;3)新版《辞海》略去狎称的做法有没 有道理;4)“老”字的这种用法还有没有其他的含 义。 我们所依据的理论是历史语用学。由于历史语 用学的考察依赖历时的语料,我们的语料主要选用 了老舍、茅盾、郁达夫、赵树理、周立波、杜鹏程、丁玲 等的文学作品。我们选用文学作品主要是因为文学 作品是语言某一时期使用状况的历时重构。 我们的考察似乎不支持学界较流行、也就是我 们过去所持的观点,即:“老+姓”称呼,主要用来表 示尊重。不过吕叔湘先生的亲近说也是晚近的一种 语用意义嬗变的结果。尽管确实有狎称的语用含 义,但由于我们的语料历时深度不够,我们只能说这 种用法不是主导用法。我们的结论是,虽然不能排 斥这种用法有表示尊敬或亲近的语用含义,但根据 历时语用的追溯,其主要语用含义是“随意”。 2.研究文献回顾 我们所收集到的研究文献表明,大多数学者主 张尊敬说。郑也夫认为,之所以在姓前面冠以“老” 是为了表示尊重: 很多时候被如此称呼者并非要有一大把年 .—34.. 纪,冠以‘老’不过是为了表示一种尊重。_IJfI 袁庭栋在讨论古人称谓时指出,“老张”、“老王” 这类称呼,在今天可谓处处可闻,其实是古以有之。” [21 根据他的研究,这种用法可能最早出现在《北 齐书・石曜传》,“此是老石机杼,聊以奉赠。”121 他不同意把洪迈的分析,认为不能把“老”看成是简 单的前缀: 而“老张”、“老王”这种称呼,只用于两种场 合,一是双方很熟悉,以此表示亲近;二是不便直 呼其名,以此表示客气,表示尊重。总之,毫无贬 义而是有一定尊称的含意在内。 I rt ̄64) 田惠刚13I㈣ 把老+姓列入尊敬称谓。杨德峰 的《汉语与文化交际》也认为冠于姓氏等前的“老”表 示尊敬: 汉语的称呼中,也同样体现了尊老的观念。 我们一般称呼年长的人为“老某”,像老张,老刘 等。这正是突出对方比自己年长,比自己老,透出 一种尊敬。I ‘) 曲卫国、陈流芳在“礼貌称呼的语用学解释”一 文中也同意尊敬说: 不过由于“老”表示交际对象相对于交际主 体处在亲属关系坐标的高位,因而就暗含有“年 长”或“高辈分”的意思,据此,我们认为,“老”字 所具有尊敬之意是相对亲属关系坐标位置而言 的。…‘’ 。 刘宏丽在《现代汉语敬谦辞》一书中把“老”看作 敬词,有专门讨论。他们引用现代汉语大词典说,“对 于‘老’的解释,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有义项是这样的: 敬词,多不表示年岁。周礼。地官。司徒:‘乡老,二乡 则公一人。’郑玄注:‘老,尊称也。…161( ̄8)他们进而 指出,
88区域治理THE WHOLE WORLD作者简介:杨 维,生于1998年,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日语。
日语称呼语在交际活动中的语用功能和特点贵州大学 杨维摘要:称呼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人际交往中,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称呼,能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对方相关的信息,其语用功能影响双方之间的关系乃至交际的成功。
日语里的称呼语在交际活动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何在交际活动中使用恰当、得体的称呼语现已成为日语学习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日语称呼语为切入点,分析了日语称呼语在交际活动中的语用功能和特点,探讨了日语称呼语在交际活动中的应用策略,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日语;称呼语;交际活动;语用功能与特点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2-0088-0002一、日语称呼语在交际活动中的语用功能(一)认同功能所谓认同功能, 就是说话者在使用称呼语的过程中通过特定方式称呼对方,这些称呼方式认同倾听者的地位、在家庭中的角色,以及社会地位、教育等社会背景。
日本人尊重 “义 “和 “理”,因为他们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
人们常说,中国的敬语比日本的更丰富,仅凭敬语就能清楚地了解两个人之间的关系。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对同一家庭中的同一个人使用的称谓种类比日本更多。
中国的 “母亲 “一词在日语中也被称为 “母亲”、”母 “或 “母亲大人”。
虽然是同一个人,但称谓或称呼的方式可以根据情况而改变。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可以说日本人的爱称更加丰富。
(二)人际关系指示功能称呼语是社交指示词的主要表现形式,交际双方用来称呼对方的词语往往具有人际关系指示功能,体现亲疏关系、一致关系、权势关系等,其中亲疏关系即通过称呼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以及疏远。
人开始了集体生活,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性的人际关系,一边和他人连结,一边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而且,要适当调节这两种欲望,需要根据对话的场面来考虑人际关系的礼貌。
女性称谓语在社会交际中的语用分析作者:江艳丽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6年第07期[摘要]由于时代的发展与变革,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她们参与社会的程度日渐加深,也因此赢得更多的社会尊重。
伴随女性参与社会程度的加深,怎样在复杂的社会场合恰当地使用女性称谓语,成为语言学学者们关注的问题,正确合理地使用女性称谓语必须遵循一定的语用规则。
[关键词]女性称谓语;社会交际;语用分析一、称谓语及其功能称谓语被纳入社交指示的范畴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后Austine提出言语行为理论,其中称谓语所表达的行为包含了表达和指令类行为两种,我国学者陈炎云认为这两种行为主要包括社交指示、施事、表情三种有效功能。
其中,社交指示功能可以反映出某个社交场合的特征或者确认被称呼人的身份地位,如儿女在家中可称呼父亲为“父亲”或“爸爸”而在公司则称呼其为“李总”或其他,如果在家中以职位相称,则可能是别有用意或讽刺或疏远的意味,同样在公司称呼“李总”也是对对方身份地位的认同。
施事的功能是指称谓语可被用于表达请求、警告等多种指令性行为。
比如说小朋友非常渴望一件玩具,希望家长能为他买下的时候,她看着爸爸说:“好爸爸!”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请求,希望家长能够答应自己的要求。
而当学生在课堂上走神或者打磕睡的时候,老师会敲着桌子喊道“李明!”这个时候,便发挥了称谓语的警告作用。
表情功能是指通过称谓语可以反映出称呼人对被称呼人想要表达的态度。
现代汉语中包含很多尊称,也不乏诸多贬称甚至骂称。
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宝贝”“甜心”等词,便都表达喜爱之情,“老李”这样的称谓表达的是亲切,一些贬称如多年前外国人称呼我们为“东亚病夫”,我们称侵略者为“洋鬼子”等。
因为称谓语的功能较多,所以怎样在交际中被恰当利用,保证交流顺畅的同时,提高交际效果,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课题。
女性称谓语的使用中也要关注这些语用功能。
除此之外,还应当遵循一定的基本应用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