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白僵病的发生及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151.06 KB
- 文档页数:2
晚秋蚕白僵病的发生与防治
白僵病属真菌病-种,是目前蚕茧生产中极为常见、危害ㄡ较严重的-类蚕病,特别在晚秋蚕期最易发生。
-、发病症状及规律。
蚕ㄦ患白僵病初期体色-般稍暗,反应迟钝。
发病后期,蚕体常出现油渍状病斑。
濒死时排软粪,少量吐液。
刚死的蚕头部向前伸出,肌肉松驰,略有弹性,以后逐渐硬化,约l一2天后,从硬化的尸体上先后长满白毛和白粉即病菌的菌丝和孢子。
白僵病易在多湿、适温(24一28摄氏度)的环境中发生,且各龄期都能够感染。
-般从感染到发病死亡时间,小蚕为2一4天,大蚕为4一6天。
ニ、发生原因。
晚秋蚕僵病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是养蚕户防病意识淡薄,防治措施不严。
ニ是饲养粗放,不注重除沙、提青和蚕室内温湿度调节等技术环节的处理。
三是桑园管理不善,没有抓好桑园治虫エ作,造成虫□叶和被有病害虫污染叶增多,产生病菌交叉感染。
四是晚秋蚕饲养时期的气温大多在25摄氏度左右,较适合僵菌孢子的生长,稍有不慎,就会引起白僵病的发生。
三、防治方法
l、重视消毒防病。
蚕前消毒是在养蚕l周前,先将蚕室及其周围环境打扫干净,垃圾集中烧毁,并用5%的新鲜石灰水泼酒蚕室的四周地面。
蚕室内打扫清洗后,墙壁用2O%新鲜石灰浆粉刷。
蚕具则必须在清洁流水中洗刷干净后置于阳光下曝晒,然后放入蚕室进行2次化学
1。
蚕桑养殖中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与技巧蚕桑养殖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而病虫害是制约蚕桑养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有效地保护蚕桑养殖业,以下是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技巧。
一、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1. 白僵菌病的防治白僵菌病是蚕桑养殖中常见的真菌病害之一。
预防和控制白僵菌病的方法包括:-选用抗病蚕种,提高遗传抗性;-加强饲料管理,保持蚕室干燥通风;-合理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干旱或过湿;-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如百菌清等。
2. 细菌性蚕病的防治细菌性蚕病是蚕桑养殖中常见的细菌性病害。
防治方法主要有:-选用抗病蚕种,增加蚕的免疫力;-控制饲料的污染,保持蚕室的清洁卫生;-加强饲料营养管理,提高蚕的抵抗力;-使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化学药剂,如四环素等。
3. 桑根黑斑病的防治桑根黑斑病是蚕桑养殖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
防治方法包括:-选择健康的桑树苗进行栽植,提高桑树的抗病能力;-避免桑树过度密植,保持通风良好;-及时修剪枯死的树枝和叶子;-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如百菌清等。
二、常见虫害的防治技巧:1. 蚕蚜的防治蚕蚜是常见的蚕桑养殖中的害虫之一。
防治技巧包括:-定期巡视蚕室,发现蚕蚜及时清除;-合理施肥,保持桑树的生长健康;-使用生物防治方法,如释放寄生性蜂类等;-在桑树的底部放置黄色的黄板,吸引蚕蚜并进行集中捕杀。
2. 蚕叶螨的防治蚕叶螨是蚕桑养殖中的常见害虫之一。
防治技巧包括:-及时清除桑树的杂草和枯叶,减少螨虫的滋生地;-合理控制湿度,避免过湿;-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如敌百虫等;-进行规范的轮作和间隔休养,减少螨虫的发生。
3. 蚕蛾的防治蚕蛾是蚕桑养殖中的重要害虫之一。
防治技巧包括:-在蚕室周围悬挂黑色的灯泡,吸引蚕蛾并进行集中捕杀;-合理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过干或过湿;-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如氰戊菊酯等;-进行规范的轮作和间隔休养,减少蚕蛾的滋生。
综上所述,蚕桑养殖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与技巧包括白僵菌病、细菌性蚕病和桑根黑斑病的防治方法,以及蚕蚜、蚕叶螨和蚕蛾的防治技巧。
蚕发生白僵病原因及防治办法?养殖蚕用户注意了今天本人主要讲述的是蚕发生白僵病,是什么原因导致蚕发生白僵病呢?有什么防治方法呢?今天本人就为大家解答。
蚕白僵病发生的原因①小蚕共育的蚕室和蚕具没有按规定的标准进行彻底消毒,白僵菌残留量多。
②大、小蚕饲养没有专用蚕室,房屋里间养小蚕、外间养大蚕,或者前屋养大蚕、后屋养小蚕,导致白僵菌扩散到小蚕身上引起发病。
③发生白僵病的病、死蚕未集中处理,扩大了白僵菌的传播范围。
④蚕室内湿度大,除蚕沙次数少。
⑤蚕室、蚕具消毒少,蚕体、蚕座用药少。
⑥轻视桑园治虫工作,桑园内鳞翅目害虫密度大,发生白僵病后污染了桑味及周围环境,引起家蚕感染发病。
蚕白僵病的防治①严格执行“专室、专具、专用,小蚕室远离大蚕室”的分育制度。
②蚕室、蚕具以及周围环境要按标准严格进行消毒,可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或防僵灵2号1000倍液全面喷洒。
③经济使用防僵药剂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各龄起蚕时更要撒防僵粉消毒。
大蚕发生僵病后,用“402”水剂1500倍液进行体喷,连续喷3天,然后隔天喷1次,可控制白僵病的蔓延。
④病蚕及死蚕要及时捡出,放入消毒缸集中烧毁,切不可乱丢乱扔,更不能收集晒干出售,蚕沙要集中起来沤制,切不可乱倒乱放。
⑤用木屑、干草等发烟材料熏烟,关闭门窗,1小时后再打开门窗排烟,每天熏1次,可防止白僵病的发生和蔓延。
⑥调节好蚕室内的湿度,阴雨天室内湿度大时,可多撒石灰、焦糠等干燥材料;勤除蚕沙,保持蚕室内清洁卫生。
⑦经常进行桑园治虫,控制野外昆虫的虫口密度,预防交叉传染发病。
⑧养蚕结束后,蚕具、蚕簇和蚕室内外都要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进行全面彻底消毒,不留死角。
浅谈白僵病的发生及防治关于晚秋蚕主要病害的对策白僵病是家蚕真菌性病害之一,它是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发病的。
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
蚕死后,先软后硬,合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称为白僵蚕。
白僵菌喜湿怕干,多湿地方,多雨季节,蚕儿就容易发生白僵病。
尤其在晚秋蚕期发病率高达3%以上,严重影响了蚕农生产的积极性,影响到农民增收的稳定增长。
导致小商小贩到处喊收,再次加大了传播寄主,对来年的饲养造成威协。
一、白僵病大流行的原因1.小蚕共育室的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共育室虽然按照要求做了消毒及回山消毒工作,但领种前消毒敷衍了事,共育人员疲于怕药剂中毒。
因为一般病菌残留在蚕室、蚕具及周围边环境中,所以导致小蚕污染。
2.大、小蚕套养,没有执行“三专一远”的共育制度由于晚秋蚕领种,正在采摘早秋茧,而一小部分联户共育农户上房养大蚕,下房养小蚕,两个蚕室相互乱串,只知道洗手,不知道换衣,为病菌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由于北方特殊的气候条件僵病虽然有零是发生,农户思想麻痹,将病源体乱丢乱放,有的胜至于将尸体,放院内晒干出销,在晚秋蚕饲养期间,气温高低差率大,蚕室相对多湿,造成僵病的大面积爆发,病原体也呈几何数上开,成为新的传染源。
4.蚕室内湿度大,低温时,加温不通水换气,蚕座除沙次数少由于后期生石灰保存不当,起不到消毒效果,蚕技人员收烘鲜茧无暇时间上门指导,没有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防治,乱用药,用药不准确,有些浓度过小,反导增大了蚕座的湿度。
还有一些农户,将“402”药剂药贩处购回后,用量不祥,导致蚕儿中毒。
损失严重。
5.忽视了桑园防虫工作桑园内桑尺蠖,野蚕等害虫病变尸体残留在叶面,对桑叶造成污染而与家蚕交叉感染发病。
二、白僵病的防治1.坚持小蚕共育制度,杜绝散发蚕种。
依据历年节气变化规律,做好蚕种与烘茧周期,调剂适宜时间,尽量减少交错蚕病机会。
2.蚕室,蚕具及周边环境按标准严格消毒。
控制小商小贩走村入户,正面宣传,杜绝传播媒体。
高温多雨时蚕儿防白僵高温多雨时白僵病发生频繁,成为蚕茧生产的“隐形杀手”。
白僵病是白僵菌寄生于蚕体而引起的蚕病。
白僵病蚕从感染到发病死亡时间,一般l~2龄为2~3天,3龄3~4天,4龄4~5天,5龄5~6天。
防治措施:l.蚕室蚕具蔟室蔟具的消毒:蚕室蚕具蔟室蔟具等要进行二消-洗(即上一批蚕结束后马上用消毒药液消毒,然后用清水清洗,再用消毒药液消毒),消毒药液量即配即用。
2.硫磺熏烟:具体方法是,按每立方米蚕室l5克硫磺的量,把硫磺放在破铁锅或瓦盆内,置火上烧至硫磺熔化,移离火源,划着-根火柴投入已熔化的硫磺中点燃,发生蓝色火焰,密闭熏烟一个晚上。
经硫磺熏烟后的蚕室应打开门窗透气,2~3天后方可收蚁养蚕。
3.小蚕具消毒:鹅毛、蚕筷、蚕网等小蚕具煮沸2O分钟,然后在太阳下晒干贮藏备用,塑料薄膜、切桑板等也要用克孢灵或消毒灵消毒。
4、蚕体蚕座消毒:如上批蚕已发生过白僵病,应在盛食期用“蚕座净”增加1次蚕体蚕座消毒。
已发生白僵病,应每天用“蚕座净”进行1次蚕体蚕座消毒,直到不再出现僵蚕。
方法是:先在蚕窝上垫上经消毒过的尼龙薄膜,-人用力拿着蚕种纸,卵面和蚁蚕向下正对尼龙薄膜,另-人在蚕种纸背面用蚕筷使劲敲2~3下,全部蚁蚕落下,然去在蚁蚕上筛适量“蚕座净”lO分钟后给桑叶并匀座。
5.及时隔离淘汰病死蚕。
发现病死蚕立即捡出放进消毒缸,并淘汰最迟的迟眠蚕及弱小蚕。
6.熏烟防僵期如发现白僵病较严重时,可用松毛、干草、树叶、木屑、谷壳等做发烟材料,按每立方米lO~l5克的,进行不完全燃烧,及时关闭门窗,尽量使烟雾在半小时内发散出来,充满蚕室,保持l 小时后将烟排出室外,每天持续1次。
注意事项:药液消毒以消毒灵为好,如使用漂白粉要注意有效氯的含量。
药液浓度为2OOml/立方米,即2O千克/lOO立方米。
均匀喷湿,并保持湿润半小时以上。
蚕体蚕座消毒以复方蚕座净为好,也可用漂白粉、防僵粉。
小蚕用2%有效氯加新鲜石灰,大蚕用3%有效氯加新鲜石灰。
动物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1期摘要受农村养蚕条件和养蚕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白僵病已成为家蚕养殖中的常见病害,不仅严重影响家蚕的产量,还影响家蚕的质量,直接为蚕农带来经济损失。
本文分析家蚕白僵病的发病原因、发病规律与症状,并提出预防措施,以期为家蚕养殖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家蚕白僵病;原因;发病规律;症状;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884.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1-0240-01农村家蚕白僵病的发生与防治江红莲(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农技综合服务站,安徽黄山245900)白僵病由白僵菌侵入而发,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一旦染病死亡率较高,死后尸体会逐渐变得僵硬,并覆有白色的分生孢子,因此得名白僵病。
白僵病的发病和家蚕饲养环境有密切关联,蚕室条件差、饲养技术不专业、消毒杀菌不彻底、饲养环境温度较高等都将成为诱发该病的原因,一旦发病将会对家蚕生产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
1发病原因1.1饲养环境湿度过大在蚕室结构设计不合理的前提下,很容易出现不通风、不透气的问题,加之基础设施不完善、饲养技术不科学,在管理方面又相对粗放,难以做到精细化管理,在除沙、分匾方面不能及时处理,致使出现蚕沙堆积、蚕头过密,进而大大增加了空气中的湿度,不良气体也随之增多,为白僵病的传播提供了便利[1-2]。
1.2消毒工作不到位目前,农村家蚕养殖户分布较为集中,且饲养范围较大,很难做到蚕室完全独立、蚕具完全独占,经常存在蚕室中存放其他杂物、蚕具用于其他生产活动,在混用后又不能做到彻底清洗消毒。
此外,有的蚕室距离家畜家禽圈舍较近,卫生环境较差,清扫时又不彻底,为白僵病病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大大增加了发病概率。
1.3二次污染防御意识不足由于大部分蚕农缺乏较为专业的技术知识,在二次污染防御方面意识不足,对病死蚕体没有及时进行移除处理,导致白僵病病菌侵染到其他健康个体。
此外,在蚕沙处理方面,没有做到及时堆沤处理,导致蚕沙随风乱飞,使得白僵病病菌四处扩散,造成二次污染。
2008年增刊云南农业科技Yunnan Nongye Keji在蚕桑生产上,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有家蚕白僵病、曲霉病、绿僵病;家蚕受真菌寄生而发病死亡后,其尸体都有僵化现象,因此把家蚕的真菌病叫作僵病或硬化病。
家蚕真菌病最常见的是白僵病,其次是绿僵病、黄僵病、曲霉病,以白僵病的危害最为严重。
1认识传染来源,消灭病原白僵菌的真菌不仅能寄生于家蚕和其他昆虫,而且能在有机残体上过腐生生活,扩大其分布范围,真菌孢子多在寄生尸体或有机残体外部形成,数量多,质量轻,容易在分生孢子梗上聚集,随风飞散,且对不良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
如白僵病分生孢子在10℃以下可以存活3年。
随风飞散的病原孢子可以污染蚕室、蚕具及周围环境,还可广泛地侵染野外昆虫、桑园和其他作物害虫。
患病昆虫的粪便、尸体又将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污染桑叶,成为蚕儿发生僵病的传染来源。
因此,最大限度地消灭病原是防治家蚕真菌病的关键。
白僵菌分生孢子虽然有一定的自然生存能力,但对理化因素的稳定性较差。
如在32 ̄38℃的日光下,经3 ̄5h孢子即失去活力,在100℃的蒸汽中经5min即死亡。
在20℃气温下0.2%有效氯漂白粉液中经3min即可死亡,在1%甲醛液中经7min即死亡。
所以每次养蚕前,蚕室、蚕具及其周围环境在扫、洗、刮、刷之后,必须喷洒消毒液,可用1%有效氯漂白粉液或2%硫磺熏烟,这样就可以达到消灭病原的目的。
2明确传染条件,控制好蚕室、蚕座温湿度蚕室、蚕座温湿度对真菌病的发生和蔓延有直接影响。
从环境条件而言,低矮或不透风的蚕室或阴暗潮湿的蚕室容易发生僵病。
从季节而言,夏秋多湿季节发生较多,春季干燥季节发生较少。
从温度而言,在饱和湿度下白僵病分生孢子10℃才开始发芽;在15℃只能发芽,但不能形成分生孢子;在20℃能发芽、发育,但是不旺盛;在24 ̄28℃时发芽、发育都很好,是最适温度;在28℃以上生长受到抑制。
不同的真菌病原发芽、发育所需要的适温也不同,如绿僵病的最适温度为22 ̄24℃,25℃以上对发育繁殖均不良。
家蚕白僵病的识别与防治摘要介绍了家蚕白僵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发病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防治家蚕白僵病、提高养蚕效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蚕白僵病;症状;发病规律;发病原因;防治措施家蚕白僵病是家蚕真菌性病害之一,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的。
传染途径为接触传染,蚕死后先软后变硬,经过1~2 d全身被白色分生孢子覆盖,似乎全身长满白毛或白粉[1-6],称为“白僵蚕”。
在蚕桑生产区中,时有发生,没有构成大的危害,但在局部地区僵病暴发,给养蚕户造成了很大损失,一般达10%~30%,严重的损失50%~70%,甚至绝收,应引起科技人员及蚕农的高度重视,加强白僵病的防治。
1 发病症状感染初期,反应迟钝,行动呆滞;发病后期,蚕体常出现油渍状病斑或分散的黑褐色针状斑。
临死时稍吐液或下痢。
刚死的蚕头部向前伸出,肌肉松驰,略有弹性,后逐渐硬化,最后全身干瘪变硬,节间膜处及气门内长出白色菌丝和孢子。
2 发病规律悬浮在空气中的分生孢子散落到蚕或蛹的皮肤表面,在常温多湿条件下经8~24 h发芽侵入蚕体、蛹体内,大多数发生期在夏秋蚕期。
蚁蚕、各龄起蚕和嫩蛹最易感染,温度在24~28 ℃、湿度90%以上有利于孢子发芽。
桑树害虫感染本病,并能与蚕相互传染。
一般从感染到发病死亡时间,小蚕为2~4 d,大蚕为4~6 d。
3 发病原因一是蚕农消毒防病意识淡薄,导致病菌蔓延。
由于农村生产条件较差,有的只注重蚕前消毒,忽视蚕中、蚕后消毒工作;有的只注重蚕中消毒,忽视蚕前、蚕后消毒工作等原因,导致病菌蔓延,致使养蚕生产中时有蚕病发生,甚至绝收。
二是消毒不全面、不彻底,导致病菌蔓延。
小蚕共育室的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未按药剂标准或蚕期中蚕体、蚕座消毒次数少,或未用药消毒,造成蚕室、蚕具、蚕体上白僵菌残留。
三是饲养管理粗放,大小蚕套养。
把养过大蚕的蚕室又作小蚕室用,引起小蚕带白僵菌而发病。
还有的不注重除沙或除沙次数少,甚至不进行除沙。
家蚕的白僵菌生物防治措施
白僵菌是一种对家蚕尤为危险的真菌病原体,它可以造成严重的白僵病,给蚕业带来重大损失。
采取正确的生物防治措施,可以很好地防控白僵菌并提高产蛹率。
1. 使用天敌钝瓶虫。
钝瓶虫是一种以真菌孢子为食的有益昆虫,它能很好地控制真菌的繁殖和扩散。
每坛可以撒入30-50只钝瓶虫防治白僵菌。
2. 增殖并使用白僵菌病原体特异性的巴克菌。
这种优质微生物能分泌抗肽,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可以降低白僵菌的毒力。
每坛需要撒入500-1000左右。
3. 使用真菌杀灭菌剂。
这类生物杀灭菌具有较强的细菌杀灭作用,但对蚕没有毒性,如金霉素可以很好地控制白僵菌繁殖。
需要按说明使用。
4. 强化环境卫生管理。
定期清理蚕房通风系统,加强通风、净化系统,清除各种污染源,实现无菌饲养环境,是防控白僵菌的重要举措。
通过综合应用上述生物防治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治家蚕白僵病,减轻疫情影响,为养蚕工作铺平道路。
动物诊所家蚕白僵病是一种最常见的真菌寄生病,该病由白僵菌经表皮感染,再穿透体壁进入蚕体内寄生导致家蚕死亡,而后尸体僵化并布满白色粉末状分生孢子,因而得名。
家蚕白僵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对蚕业生产所造成的危害仅次于病毒病。
它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染、创伤感染和食下传染3种,传染源主要来自于病蚕和野外病虫尸体僵化后的分生孢子。
一、发病症状和规律发病初期,病蚕外观与健康蚕无异,表现为体色稍暗淡、反应迟钝、行动呆滞;发病后期,蚕体表皮出现很多病斑,部位不确定,形状不规则,显现为褐色油渍状或细小针点状。
濒死时病蚕会排出软便,呕吐液体。
刚死的病蚕肌肉松弛,蚕体柔软,略带弹性,头胸部向前伸,有的从尾部显现淡红色或桃红色,甚至全身红色,以后逐渐干涸硬化,布满白粉。
白僵病多发在温暖而潮湿的地区,分生孢子的发芽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4~28℃,相对湿度为75%以上,湿度越大,发芽率也随着升高。
家蚕从感染白僵病到死亡,一般在小蚕期为2~3天,大蚕期为5~6天。
二、防治措施1.做好消毒工作在蚕业生产中,应分阶段做好消毒工作。
养蚕前对蚕具进行蒸汽消毒,为使蒸汽充分透过,蚕簸一律竖放,灶内温度需达100℃并至少维持30分钟以上(对小型蚕具可用沸水消毒,在沸水中煮30分钟以上即可),然后放置强烈阳光下暴晒2天,晒干蚕应及时捡出,并进行土坑深埋或集中烧灭。
养蚕结束后,及时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对蚕室、蚕具和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打扫蚕室蚕具,再用清水清洗和晾晒。
晾晒后应将所有蚕具集中放入蚕室储藏,封闭蚕室前用毒消散在温度20℃以上、湿度在75%左右的条件下进行烟熏消毒,之后封闭好蚕室。
2.加强饲养管理组织养蚕技术水平高的蚕户,积极推广小蚕共育,提高蚕儿体质,减少小蚕期发病风险;维护好养蚕环境,修建专用蚕房,开设通风窗加强通风换气;蚕期控制好蚕室温度,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小蚕期要防止低温干燥,大蚕期要防止高温多湿;勤除沙以防止蚕座湿热,可撒谷壳灰等干燥材料保持蚕座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