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海堤工程设计导则
- 格式:pdf
- 大小:533.79 KB
- 文档页数:28
《广东省海堤工程设计导则(试行)》编制体会江 洧(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10)摘 要:《广东省海堤工程设计导则(试行)》作为广东省的地方技术法规已于2003年5月正式向全省发布,作为本导则的主要编制单位,在编制工作中对广东省海堤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对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以及海堤的特点、破坏形式及其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海堤;台风;海岸防护;设计导则;设计标准中图分类号:P753;TV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305(2005)03-0029-051《广东省海堤工程设计导则》的编制背景1.1 广东省海堤建设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广东省位于祖国大陆的南端,海岸线总长3368km,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五分之一,是我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另有500㎡以上的大小岛屿759个,岛屿海岸线长达1649.5km。
广东省现有海堤1020条,总长4032km,捍卫耕地面积462.45万亩,捍卫人口400万,其中捍卫耕地5万亩以上的海堤有22条,堤线长710km,捍卫耕地1万亩~5万亩的海堤有110条,堤线长1690km。
广东省海堤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解放前已修筑了部分海堤,但没有形成体系。
现在的海堤大部分是建国初期修建的,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海堤的标准较低,工程质量不高,抗御台风暴潮的能力较弱。
在随后的年代里,尽管每年都对部分海堤进行加固扩建,但标准仍然较低,建设进度也始终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每年遇到台风登陆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广东省是我国受台风灾害最严重的省份,是全国台风灾害的一个重灾区和多发区。
我国平均每年约有9.5个台风登陆,其中广东就有3.54个,占37%。
据统计从1949年至2001年的53年间,登陆广东沿岸的台风就有191次。
由于地势的影响,登陆广东的台风一般都是正面袭击沿岸,引发的台风暴潮常常造成严重的灾害。
建国以来发生的12次特大风暴潮灾害,广东就占有5次。
海堤工程设计规范海堤工程设计规范是指对海堤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所制定的规范和标准,目的是确保海堤的安全可靠,同时保护海岸线和沿海土地资源。
下面是海堤工程设计规范的一些主要内容:一、海堤设计要求1. 设计要满足海堤的防浪、护岸和航道导航等功能。
2. 考虑到海堤的影响范围,要进行充分论证和评估,并合理划定建设界限。
3. 设计要根据海域的水文、潮汐、波浪、沉积等特征进行分析,确保海堤的安全稳定。
4. 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对海堤工程的影响。
二、海堤的结构设计1. 海堤的截面形状、尺寸、材料和施工方法要符合规范要求,并考虑到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应力和变形。
2. 设计要合理设置海堤的服役期和设计寿命,以确保其持久稳定。
3. 考虑到海堤施工和维护的可行性,设计要尽量简化结构形式和操作难度。
三、海堤的抗浪设计1. 要根据海域的波浪特征确定合适的设计波高和设计波浪周期。
2. 海堤表面的防波设施(如波浪消能块、波浪阻尼器等)的设计要满足对设计波高和波浪周期下的波浪减弱要求。
四、海堤的护岸设计1. 根据海堤的用途和沿海环境,确定适当的护岸形式和布置。
2. 护岸的稳定性和防冲刷能力要进行充分论证和评估。
3. 护岸的材料和结构要选择合适的抗冲刷和抗侵蚀材料。
五、海堤的土方设计1. 根据海堤的设计高度、长度和海床条件,确定合理的土石方形式和用料。
2. 根据海堤的设计要求和土壤力学特性,确定土方的压密曲线和压实要求。
3. 考虑到海堤的沉降和变形,采取适当的土方处理措施,以确保海堤的稳定性。
六、海堤的防波设施设计1. 根据海堤的用途和设计波浪条件,确定合适的防波设施类型和布置方式。
2. 综合考虑防波设施的稳定性、抗冲刷和抗浪能力,进行合理设计和布置。
3. 防波设施的材料和结构要选择合适的耐腐蚀和耐疲劳材料。
综上所述,海堤工程设计规范包括海堤的设计要求、结构设计、抗浪设计、护岸设计、土方设计和防波设施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旨在确保海堤的安全可靠和沿海土地资源的保护。
水泥搅拌桩复合土体强度参数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发布时间:2021-04-23T09:45:27.483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4期作者:李博文[导读] 摘要:通过水泥搅拌桩处理过的土体,其承载力和强度均有明显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降低放坡开挖的坡度,节省建设空间,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软土基坑的安全性。
佛山市顺德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000摘要:通过水泥搅拌桩处理过的土体,其承载力和强度均有明显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降低放坡开挖的坡度,节省建设空间,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软土基坑的安全性。
这一点尤其对于水利工程软土地区的基坑工程更加适用,已经成了软土地区小型水利工程基坑开挖的常用手段之一。
本文分析了目前几种常见的水泥搅拌桩复合土体强度确定方法,并以泵房北侧开挖边坡为工程实例进行验算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今后的工程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软土;放坡开挖;水泥搅拌桩;复合土体引言: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对于有放坡开挖条件的工程,放坡开挖仍然是最经济最方便的基坑开挖方式。
在软土地区,由于软土具有能力低,易变形等特点,往往需要将坡度设置的比较缓,这样会占用较大的空间,即便如此,软土地区边坡失稳的事故也经常发生。
水泥搅拌法是加固软土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采用放坡开挖的基坑工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应用,通过水泥搅拌桩处理过的土体,其承载力和强度均有明显的提升,一方面可以降低放坡开挖的坡度,节省建设空间,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软土基坑的安全性。
这一点尤其对于水利工程软土地区的基坑工程更加适用,已经成了软土地区小型水利工程基坑开挖的常用手段之一。
目前关于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复合地基竖向承载力和沉降问题的研究上,对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强度和整体稳定的研究还相对比较少,相关规范也不是很明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1]中针对水泥搅拌法的章节就没有稳定分析的相关内容,不过在《复合地基技术规范》[2]中有相关规定,指出当水泥土桩处理稳定性工程时应进行稳定性验算,复合地基加固区强度指标可采用复合土体综合强度指标也可分别采用桩体和桩间土的强度指标计算,但是该规范并没有明确复合土体综合强度的取值方法。
SL435-2008 海堤工程设计规范免费标准下载网(>.freebz>.net)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 435—2008 ——————————————————————————————————海堤工程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sea dike project2008—11—10发布 2007><9—02—10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免费标准下载网(>.freebz>.net) 无需注册,即可下载免费标准下载网(>.freebz>.net)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海堤工程设计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2008年第32号规范》 (SL435--2008)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公布。
二??八年十一月十日免费标准下分载享网网( >.>.bfzrefex免bw费z>.c下>.o载nemt ) 无需注册,即可下载免费标准下载网(>.freebz>.net)前言根据水利部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工作安排,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完成本标准。
本标准共l4章45节26<9条和l5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防潮(洪)标准与级别,基本资料,设计潮(水)位的确定,波浪要素计算,堤线布置与堤型选择,堤身设计,堤基处理,稳定与沉降计算,海堤与各类建(构)筑物的交叉和连接,安全监测,施工设计,工程管理设计。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本标准主编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参编单位: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广东省气候中心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宁(主编) 陈明忠刘志明李粤安李维涛江洧程永东张从联黄锦林王府义杜秀忠朱峰赵吉国李德吉赖翼峰唐巨山黄世昌李本霞宋丽莉王成山李明传袁文喜刘咏峰曾甄林叔忠陈秀良刘斌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徐乾清庞进武谢世愣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陈登毅免费标准下载网(>.freebz>.net) 无需注册,即可下载免费标准下载网(>.freebz>.net)目次 1 总则>.>.>.>.>.>.>.>.>.>.>.>.>.>.>.>.>.>.>.>.>.>.>.>.>.>.>.>.>.>.>.>.>.>.>.>. >.>.>.>.>.>.>.>.>.>.>.>.>.>.>.>.>.>.>.>.>.>.>.>.>.>.>.>.>.>.>.>.>.>.>.>. >.>.>.>.>.>.>.>.>.>.>.>.>.>.>.>.>.>.>.>.>.>.>.>.>.>.>.>.>.>.>.>.>.>.>.>. >.>.>.>.>.>.>.>.>.>.>.>.>.>.>.>.>.1 2 术语>.>.>.>.>.>.>.>.>.>.>.>.>.>.>.>.>.>.>.>.>.>.>.>.>.>.>.>.>.>.>.>.>.>.>.>. >.>.>.>.>.>.>.>.>.>.>.>.>.>.>.>.>.>.>.>.>.>.>.>.>.>.>.>.>.>.>.>.>.>.>.>. >.>.>.>.>.>.>.>.>.>.>.>.>.>.>.>.>.>.>.>.>.>.>.>.>.>.>.>.>.>.>.>.>.>.>.>. >.>.>.>.>.>.>.>.>.>.>.>.>.>.>.>.>.3 3 防潮(洪)标准与级别>.>.>.>.>.>.>.>.>.>.>.>.>.>.>.>.>.>.>.>.>.>.>.>.>.>.>.>.>.>.>.>.>.>.>.>. >.>.>.>.>.>.>.>.>.>.>.>.>.>.>.>.>.>.>.>.>.>.>.>.>.>.>.>.>.>.>.>.>.>.>.>.>.>.>.>.>.>.>.>.>.>.>.>.>.>.>.>.>.>.>.>.>.>.>.>.>.>.>.>.>.>.>.>.>.>.5 3>(1 海堤工程的防潮(洪)标准>.>.>.>.>.>.>.>.>.>.>.>.>.>.>.>.>.>.>.>.>.>.>.>.>.>.>.>.>.>.>.>.>.>.>.>. >.>.>.>.>.>.>.>.>.>.>.>.>.>.>.>.>.>.>.>.>.>.>.>.>.>.>.>.>.>.>.>.>.>.>.>. >.>.>.>.>.>.>.>.>.>.>.>.5 3>(2 海堤工程的级别>.>.>.>.>.>.>.>.>.>.>.>.>.>.>.>.>.>.>.>.>.>.>.>.>.>.>.>.>.>.>.>.>.>.>.>. >.>.>.>.>.>.>.>.>.>.>.>.>.>.>.>.>.>.>.>.>.>.>.>.>.>.>.>.>.>.>.>.>.>.>.>. >.>.>.>.>.>.>.>.>.>.>.>.>.>.>.>.>.>.>.>.>.>.>.>.>.>.>.6 4 基本资料>.>.>.>.>.>.>.>.>.>.>.>.>.>.>.>.>.>.>.>.>.>.>.>.>.>.>.>.>.>.>.>.>.>.>.>. >.>.>.>.>.>.>.>.>.>.>.>.>.>.>.>.>.>.>.>.>.>.>.>.>.>.>.>.>.>.>.>.>.>.>.>. >.>.>.>.>.>.>.>.>.>.>.>.>.>.>.>.>.>.>.>.>.>.>.>.>.>.>.>.>.>.>.>.>.>.>.>. >.>.>.>.>.>.>.>.>.>.>.>.>.>.>.>.>.7 4>(1 气象与水文>.>.>.>.>.>.>.>.>.>.>.>.>.>.>.>.>.>.>.>.>.>.>.>.>.>.>.>.>.>.>.>.>.>.>.>. >.>.>.>.>.>.>.>.>.>.>.>.>.>.>.>.>.>.>.>.>.>.>.>.>.>.>.>.>.>.>.>.>.>.>.>. >.>.>.>.>.>.>.>.>.>.>.>.>.>.>.>.>.>.>.>.>.>.>.>.>.>.>.>.>.>.>.>.>.>.>.7 4>(2 社会经济>.>.>.>.>.>.>.>.>.>.>.>.>.>.>.>.>.>.>.>.>.>.>.>.>.>.>.>.>.>.>.>.>.>.>.>. >.>.>.>.>.>.>.>.>.>.>.>.>.>.>.>.>.>.>.>.>.>.>.>.>.>.>.>.>.>.>.>.>.>.>.>.>.>.>.>.>.>.>.>.>.>.>.>.>.>.>.>.>.>.>.>.>.>.>.>.>.>.>.>.>.>.>.>.>.>.>.>. >.>.>.7 4>(3 工程地形>.>.>.>.>.>.>.>.>.>.>.>.>.>.>.>.>.>.>.>.>.>.>.>.>.>.>.>.>.>.>.>.>.>.>.>. >.>.>.>.>.>.>.>.>.>.>.>.>.>.>.>.>.>.>.>.>.>.>.>.>.>.>.>.>.>.>.>.>.>.>.>. >.>.>.>.>.>.>.>.>.>.>.>.>.>.>.>.>.>.>.>.>.>.>.>.>.>.>.>.>.>.>.>.>.>.>.>. >.>.>.7 4>(4 工程地质>.>.>.>.>.>.>.>.>.>.>.>.>.>.>.>.>.>.>.>.>.>.>.>.>.>.>.>.>.>.>.>.>.>.>.>. >.>.>.>.>.>.>.>.>.>.>.>.>.>.>.>.>.>.>.>.>.>.>.>.>.>.>.>.>.>.>.>.>.>.>.>. >.>.>.>.>.>.>.>.>.>.>.>.>.>.>.>.>.>.>.>.>.>.>.>.>.>.>.>.>.>.>.>.>.>.>.>. >.>.>.8 5 设计潮(水)位的确定>.>.>.>.>.>.>.>.>.>.>.>.>.>.>.>.>.>.>.>.>.>.>.>.>.>.>.>.>.>.>.>.>.> .>.>.>.>.>.>.>.>.>.>.>.>.>.>.>.>.>.>.>.>.>.>.>.>.>.>.>.>.>.>.>.>.>.> .>.>.>.>.>.>.>.>.>.>.>.>.>.>.>.>.>.>.>.>.>.>.>.>.>.>.>.>.>.>.>.>.>.>.>.> .10 5>(1 设计潮(水)位的统计计算方法>.>.>.>.>.>.>.>.>.>.>.>.>.>.>.>.>.>.>.>.>.>.>.>.>.>.>.>.>.>.>.>.>.>.>.>. >.>.>.>.>.>.>.>.>.>.>.>.>.>.>.>.>.>.>.>.>.>.>.>.>.>.>.>.>.>.>.>.>.>.>.>. >.>.10 5>(2 设计潮(水)位的确定>.>.>.>.>.>.>.>.>.>.>.>.>.>.>.>.>.>.>.>.>.>.>.>.>.>.>.>.>.>.>.>.>.>.>.>.>.>.>.>.>.>.>.>.>.>.>.>.>.>.>.>.>.>.>.>.>.>.>.>.>.>.>.>.>.>.>.>.>.>.>.>. >.>.>.>.>.>.>.>.>.>.>.>.>.>.>.>.>.>.11 6 波浪要素计算>.>.>.>.>.>.>.>.>.>.>.>.>.>.>.>.>.>.>.>.>.>.>.>.>.>.>.>.>.>.>.>.>.>.>.>. >.>.>.>.>.>.>.>.>.>.>.>.>.>.>.>.>.>.>.>.>.>.>.>.>.>.>.>.>.>.>.>.>.>.>.>. >.>.>.>.>.>.>.>.>.>.>.>.>.>.>.>.>.>.>.>.>.>.>.>.>.>.>.>.>.>.>.>.>.>.>.>. >.>.>.>.>.>.>.12 6>(1 波浪和风速的设计标准>.>.>.>.>.>.>.>.>.>.>.>.>.>.>.>.>.>.>.>.>.>.>.>.>.>.>.>.>.>.>.>.>.>.>.>. >.>.>.>.>.>.>.>.>.>.>.>.>.>.>.>.>.>.>.>.>.>.>.>.>.>.>.>.>.>.>.>.>.>.>.>. >.>.>.>.>.>.>.>.>.>.>.>.>.12 6>(2 风的统计和计算方法>.>.>.>.>.>.>.>.>.>.>.>.>.>.>.>.>.>.>.>.>.>.>.>.>.>.>.>.>.>.>.>.>.>.>.>. >.>.>.>.>.>.>.>.>.>.>.>.>.>.>.>.>.>.>.>.>.>.>.>.>.>.>.>.>.>.>.>.>.>.>.>. >.>.>.>.>.>.>.>.>.>.>.>.>.>.>.>.>.13 6>(3 波浪的统计和计算方法>.>.>.>.>.>.>.>.>.>.>.>.>.>.>.>.>.>.>.>.>.>.>.>.>.>.>.>.>.>.>.>.>.>.>.>. >.>.>.>.>.>.>.>.>.>.>.>.>.>.>.>.>.>.>.>.>.>.>.>.>.>.>.>.>.>.>.>.>.>.>.>. >.>.>.>.>.>.>.>.>.>.>.>.>.14 6>(4 波浪浅水变形计算>.>.>.>.>.>.>.>.>.>.>.>.>.>.>.>.>.>.>.>.>.>.>.>.>.>.>.>.>.>.>.>.>.>.>.>. >.>.>.>.>.>.>.>.>.>.>.>.>.>.>.>.>.>.>.>.>.>.>.>.>.>.>.>.>.>.>.>.>.>.>.>. >.>.>.>.>.>.>.>.>.>.>.>.>.>.>.>.>.>.>.>.>.15 6>(5 波浪爬高计算>.>.>.>.>.>.>.>.>.>.>.>.>.>.>.>.>.>.>.>.>.>.>.>.>.>.>.>.>.>.>.>.>.>.>.>. >.>.>.>.>.>.>.>.>.>.>.>.>.>.>.>.>.>.>.>.>.>.>.>.>.>.>.>.>.>.>.>.>.>.>.>. >.>.>.>.>.>.>.>.>.>.>.>.>.>.>.>.>.>.>.>.>.>.>.>.>.>.>.>.>.16 6>(6 越浪量计算>.>.>.>.>.>.>.>.>.>.>.>.>.>.>.>.>.>.>.>.>.>.>.>.>.>.>.>.>.>.>.>.>.>.>.>. >.>.>.>.>.>.>.>.>.>.>.>.>.>.>.>.>.>.>.>.>.>.>.>.>.>.>.>.>.>.>.>.>.>.>.>. >.>.>.>.>.>.>.>.>.>.>.>.>.>.>.>.>.>.>.>.>.>.>.>.>.>.>.>.>.>.>.>.>.17 6>(7 波浪作用力计算>.>.>.>.>.>.>.>.>.>.>.>.>.>.>.>.>.>.>.>.>.>.>.>.>.>.>.>.>.>.>.>.>.>.>.>. >.>.>.>.>.>.>.>.>.>.>.>.>.>.>.>.>.>.>.>.>.>.>.>.>.>.>.>.>.>.>.>.>.>.>.>. >.>.>.>.>.>.>.>.>.>.>.>.>.>.>.>.>.>.>.>.>.>.>.>.>.17 7 堤线布置与堤型选择>.>.>.>.>.>.>.>.>.>.>.>.>.>.>.>.>.>.>.>.>.>.>.>.>.>.>.>.>.>.>.>.>.>.>.>. >.>.>.>.>.>.>.>.>.>.>.>.>.>.>.>.>.>.>.>.>.>.>.>.>.>.>.>.>.>.>.>.>.>.>.>. >.>.>.>.>.>.>.>.>.>.>.>.>.>.>.>.>.>.>.>.>.>.>.>.>.>.>.>.>.>.>.18 7>(1 堤线布置>.>.>.>.>.>.>.>.>.>.>.>.>.>.>.>.>.>.>.>.>.>.>.>.>.>.>.>.>.>.>.>.>.>.>.>. >.>.>.>.>.>.>.>.>.>.>.>.>.>.>.>.>.>.>.>.>.>.>.>.>.>.>.>.>.>.>.>.>.>.>.>.>.>.>.>.>.>.>.>.>.>.>.>.>.>.>.>.>.>.>.>.>.>.>.>.>.>.>.>.>.>.>.>.>.>.>.>. >.18 7>(2 堤型选择>.>.>.>.>.>.>.>.>.>.>.>.>.>.>.>.>.>.>.>.>.>.>.>.>.>.>.>.>.>.>.>.>.>.>.>. >.>.>.>.>.>.>.>.>.>.>.>.>.>.>.>.>.>.>.>.>.>.>.>.>.>.>.>.>.>.>.>.>.>.>.>. >.>.>.>.>.>.>.>.>.>.>.>.>.>.>.>.>.>.>.>.>.>.>.>.>.>.>.>.>.>.>.>.>.>.>.>. >.18 8 堤身设计>.>.>.>.>.>.>.>.>.>.>.>.>.>.>.>.>.>.>.>.>.>.>.>.>.>.>.>.>.>.>.>.>.> .>.>.>.>.>.>.>.>.>.>.>.>.>.>.>.>.>.>.>.>.>.>.>.>.>.>.>.>.>.>.>.>.>.> .>.>.>.>.>.>.>.>.>.>.>.>.>.>.>.>.>.>.>.>.>.>.>.>.>.>.>.>.>.>.>.>.>.>.>.> .>.>.>.>.>.>.>.>.>.>.>.>.>.>.>.>.>.>.>.1<9 8>(1 一般规定>.>.>.>.>.>.>.>.>.>.>.>.>.>.>.>.>.>.>.>.>.>.>.>.>.>.>.>.>.>.>.>.>.>.>.>. >.>.>.>.>.>.>.>.>.>.>.>.>.>.>.>.>.>.>.>.>.>.>.>.>.>.>.>.>.>.>.>.>.>.>.>. >.>.>.>.>.>.>.>.>.>.>.>.>.>.>.>.>.>.>.>.>.>.>.>.>.>.>.>.>.>.>.>.>.>.>.>. >.1<9 8>(2 筑堤材料及填筑标准>.>.>.>.>.>.>.>.>.>.>.>.>.>.>.>.>.>.>.>.>.>.>.>.>.>.>.>.>.>.>.>.>.>.>.>. >.>.>.>.>.>.>.>.>.>.>.>.>.>.>.>.>.>.>.>.>.>.>.>.>.>.>.>.>.>.>.>.>.>.>.>. >.>.>.>.>.>.>.>.>.>.>.>.>.>.>.>.>.1<9 8>(3 堤顶高程>.>.>.>.>.>.>.>.>.>.>.>.>.>.>.>.>.>.>.>.>.>.>.>.>.>.>.>.>.>.>.>.>.>.>.>. >.>.>.>.>.>.>.>.>.>.>.>.>.>.>.>.>.>.>.>.>.>.>.>.>.>.>.>.>.>.>.>.>.>.>.>.>.>.>.>.>.>.>.>.>.>.>.>.>.>.>.>.>.>.>.>.>.>.>.>.>.>.>.>.>.>.>.>.>.>.>.>. >.20 8>(4 堤身断面>.>.>.>.>.>.>.>.>.>.>.>.>.>.>.>.>.>.>.>.>.>.>.>.>.>.>.>.>.>.>.>.>.>.>.>. >.>.>.>.>.>.>.>.>.>.>.>.>.>.>.>.>.>.>.>.>.>.>.>.>.>.>.>.>.>.>.>.>.>.>.>. >.>.>.>.>.>.>.>.>.>.>.>.>.>.>.>.>.>.>.>.>.>.>.>.>.>.>.>.>.>.>.>.>.>.>.>. >.21 8>(5 护面结构>.>.>.>.>.>.>.>.>.>.>.>.>.>.>.>.>.>.>.>.>.>.>.>.>.>.>.>.>.>.>.>.>.>.>.>. >.>.>.>.>.>.>.>.>.>.>.>.>.>.>.>.>.>.>.>.>.>.>.>.>.>.>.>.>.>.>.>.>.>.>.>. >.>.>.>.>.>.>.>.>.>.>.>.>.>.>.>.>.>.>.>.>.>.>.>.>.>.>.>.>.>.>.>.>.>.>.>. >.23 8>(6 消浪措施>.>.>.>.>.>.>.>.>.>.>.>.>.>.>.>.>.>.>.>.>.>.>.>.>.>.>.>.>.>.>.>.>.>.>.>. >.>.>.>.>.>.>.>.>.>.>.>.>.>.>.>.>.>.>.>.>.>.>.>.>.>.>.>.>.>.>.>.>.>.>.>. >.>.>.>.>.>.>.>.>.>.>.>.>.>.>.>.>.>.>.>.>.>.>.>.>.>.>.>.>.>.> .>.>.>.>.>.>.25 8>(7 岸滩防护>.>.>.>.>.>.>.>.>.>.>.>.>.>.>.>.>.>.>.>.>.>.>.>.>.>.>.>.>.>.>.>.>.>.>.>. >.>.>.>.>.>.>.>.>.>.>.>.>.>.>.>.>.>.>.>.>.>.>.>.>.>.>.>.>.>.>.>.>.>.>.>. >.>.>.>.>.>.>.>.>.>.>.>.>.>.>.>.>.>.>.>.>.>.>.>.>.>.>.>.>.>.>.>.>.>.>.>. >.25 <9 堤基处理>.>.>.>.>.>.>.>.>.>.>.>.>.>.>.>.>.>.>.>.>.>.>.>.>.>.>.>.>.>.>.>.>.>.>.>.>.>.>.>.>.>.>.>.>.>.>.>.>.>.>.>.>.>.>.>.>.>.>.>.>.>.>.>.>.>.>.>.>.>.>.>. >.>.>.>.>.>.>.>.>.>.>.>.>.>.>.>.>.>.>.>.>.>.>.>.>.>.>.>.>.>.>.>.>.>.>.>. >.>.>.>.>.>.>.>.>.>.>.>.>.>.>.26 <9>(1 一般规定>.>.>.>.>.>.>.>.>.>.>.>.>.>.>.>.>.>.>.>.>.>.>.>.>.>.>.>.>.>.>.>.>.>.>.>. >.>.>.>.>.>.>.>.>.>.>.>.>.>.>.>.>.>.>.>.>.>.>.>.>.>.>.>.>.>.>.>.>.>.>.>. >.>.>.>.>.>.>.>.>.>.>.>.>.>.>.>.>.>.>.>.>.>.>.>.>.>.>.>.>.>.>.>.>.>.>.>. >.26 <9>(2 软土堤基处理>.>.>.>.>.>.>.>.>.>.>.>.>.>.>.>.>.>.>.>.>.>.>.>.>.>.>.>.>.>.>.>.>.>.>.>. >.>.>.>.>.>.>.>.>.>.>.>.>.>.>.>.>.>.>.>.>.>.>.>.>.>.>.>.>.>.>.>.>.>.>.>. >.>.>.>.>.>.>.>.>.>.>.>.>.>.>.>.>.>.>.>.>.>.>.>.>.>.>.>.>.26 10 稳定与沉降计算>.>.>.>.>.>.>.>.>.>.>.>.>.>.>.>.>.>.>.>.>.>.>.>.>.>.>.>.>.>.>.>.>.>.>.>. >.>.>.>.>.>.>.>.>.>.>.>.>.>.>.>.>.>.>.>.>.>.>.>.>.>.>.>.>.>.>.>.>.>.>.>. >.>.>.>.>.>.>.>.>.>.>.>.>.>.>.>.>.>.>.>.>.>.>.>.>.>.>.>.>.>.>.>.>.>.>.>. >.27 10>(1 渗流及渗透稳定计算>.>.>.>.>.>.>.>.>.>.>.>.>.>.>.>.>.>.>.>.>.>.>.>.>.>.>.>.>.>.>.>.>.>.>.>. >.>.>.>.>.>.>.>.>.>.>.>.>.>.>.>.>.>.>.>.>.>.>.>.>.>.>.>.>.>.>.>.>.>.>.>. >.>.>.>.>.>.>.>.>.>.>.>.>.>.>.27 10>(2 抗滑和抗倾稳定计算>.>.>.>.>.>.>.>.>.>.>.>.>.>.>.>.>.>.>.>.>.>.>.>.>.>.>.>.>.>.>.>.>.>.>.>.>.>.>.>.>.>.>.>.>.>.>.>.>.>.>.>.>.>.>.>.>.>.>.>.>.>.>.>.>.>.>.> .>.>.>.>.>.>.>.>.>.>.>.>.>.>.>.>.>.>.>.28 10>(3 沉降计算>.>.>.>.>.>.>.>.>.>.>.>.>.>.>.>.>.>.>.>.>.>.>.>.>.>.>.>.>.>.>.>.>.>.>.>. >.>.>.>.>.>.>.>.>.>.>.>.>.>.>.>.>.>.>.>.>.>.>.>.>.>.>.>.>.>.>.>.>.>.>.>. >.>.>.>.>.>.>.>.>.>.>.>.>.>.>.>.>.>.>.>.>.>.>.>.>.>.>.>.>.>.>.>.>.>.>.31 11 海堤与各类建(构)筑物的交叉和连接>.>.>.>.>.>.>.>.>.>.>.>.>.>.>.>.>.>.>.>.>.>.>.>.>.>.>.>.>.>.>.>.>.>.>.>. >.>.>.>.>.>.>.>.>.>.>.>.>.>.>.>.>.>.>.>.>.>.>.>.>.>.>.>.>.>.>.>.>.>.>.>. >.>.33 11>(1 一般规定>.>.>.>.>.>.>.>.>.>.>.>.>.>.>.>.>.>.>.>.>.>.>.>.>.>.>.>.>.>.>.>.>.>.>.>. >.>.>.>.>.>.>.>.>.>.>.>.>.>.>.>.>.>.>.>.>.>.>.>.>.>.>.>.>.>.>.>.>.>.>.>. >.>.>.>.>.>.>.>.>.>.>.>.>.>.>.>.>.>.>.>.>.>.>.>.>.>.>.>.>.>.>.>.>.>.>.33 11>(2 穿堤建(构)筑物>.>.>.>.>.>.>.>.>.>.>.>.>.>.>.>.>.>.>.>.>.>.>.>.>.>.>.>.>.>.>.>.>.>.>.>. >.>.>.>.>.>.>.>.>.>.>.>.>.>.>.>.>.>.>.>.>.>.>.>.>.>.>.>.>.>.>.>.>.>.>.>. >.>.>.>.>.>.>.>.>.>.>.>.>.>.>.>.>.>.>.>.>.>.>.>.33 免费标准下分载享网网( >.>.bfzrefex免bw费z>.c下>.o载nemt ) 无需注册,即可下载免费标准下载网(>.freebz>.net)11>(3 跨堤建(构)筑物>.>.>.>.>.>.>.>.>.>.>.>.>.>.>.>.>.>.>.>.>.>.>.>.>.>.>.>.>.>.>.>.>.>.>.>.>.>.>.>.>.>.>.>.>.>.>.>.>.>.>.>.>.>.>.>.>.>.>.>.>.>.>.>.>.>.>.>.>.>.>.>. >.>.>.>.>.>.>.>.>.>.>.>.>.>.>.>.>.>.>.>.>.>.>.>.33 12 安全监测>.>.>.>.>.>.>.>.>.>.>.>.>.>.>.>.>.>.>.>.>.>.>.>.>.>.>.>.>.>.>.>.>.>.>.>. >.>.>.>.>.>.>.>.>.>.>.>.>.>.>.>.>.>.>.>.>.>.>.>.>.>.>.>.>.>.>.>.>.>.>.>. >.>.>.>.>.>.>.>.>.>.>.>.>.>.>.>.>.>.>.>.>.>.>.>.>.>.>.>.>.>.> .>.>.>.>.>.>.>.>.>.>.>.>.>.>.>.>.>.>.35 13 施工设计>.>.>.>.>.>.>.>.>.>.>.>.>.>.>.>.>.>.>.>.>.>.>.>.>.>.>.>.>.>.>.>.>.>.>.>. >.>.>.>.>.>.>.>.>.>.>.>.>.>.>.>.>.>.>.>.>.>.>.>.>.>.>.>.>.>.>.>.>.>.>.>. >.>.>.>.>.>.>.>.>.>.>.>.>.>.>.>.>.>.>.>.>.>.>.>.>.>.>.>.>.>.>.>.>.>.>.>. >.>.>.>.>.>.>.>.>.>.>.>.>.36 13>(1 一般规定>.>.>.>.>.>.>.>.>.>.>.>.>.>.>.>.>.>.>.>.>.>.>.>.>.>.>.>.>.>.>.>.>.>.>.>. >.>.>.>.>.>.>.>.>.>.>.>.>.>.>.>.>.>.>.>.>.>.>.>.>.>.>.>.>.>.>.>.>.>.>.>. >.>.>.>.>.>.>.>.>.>.>.>.>.>.>.>.>.>.>.>.>.>.>.>.>.>.>.>.>.>.>.>.>.>.>.36 13>(2 天然建筑材料>.>.>.>.>.>.>.>.>.>.>.>.>.>.>.>.>.>.>.>.>.>.>.>.>.>.>.>.>.>.>.>.>.>.>.>. >.>.>.>.>.>.>.>.>.>.>.>.>.>.>.>.>.>.>.>.>.>.>.>.>.>.>.>.>.>.>.>.>.>.>.>. >.>.>.>.>.>.>.>.>.>.>.>.>.>.>.>.>.>.>.>.>.>.>.>.>.>.>.36 13>(3 施工度汛>.>.>.>.>.>.>.>.>.>.>.>.>.>.>.>.>.>.>.>.>.>.>.>.>.>.>.>.>.>.>.>.>.>.>.>. >.>.>.>.>.>.>.>.>.>.>.>.>.>.>.>.>.>.>.>.>.>.>.>.>.>.>.>.>.>.>.>.>.>.>.>.>.>.>.>.>.>.>.>.>.>.>.>.>.>.>.>.>.>.>.>.>.>.>.>.>.>.>.>.>.>.>.>.>.>.>.37 13>(4 主体工程施工设计>.>.>.>.>.>.>.>.>.>.>.>.>.>.>.>.>.>.>.>.>.>.>.>.>.>.>.>.>.>.>.>.>.>.>.>. >.>.>.>.>.>.>.>.>.>.>.>.>.>.>.>.>.>.>.>.>.>.>.>.>.>.>.>.>.>.>.>.>.>.>.>. >.>.>.>.>.>.>.>.>.>.>.>.>.>.>.>.>.>.>.37 13>(5 堵口与闭气>.>.>.>.>.>.>.>.>.>.>.>.>.>.>.>.>.>.>.>.>.>.>.>.>.>.>.>.>.>.>.>.>.>.>.>. >.>.>.>.>.>.>.>.>.>.>.>.>.>.>.>.>.>.>.>.>.>.>.>.>.>.>.>.>.>.>.>.>.>.>.>. >.>.>.>.>.>.>.>.>.>.>.>.>.>.>.>.>.>.>.>.>.>.>.>.>.>.>.>.>.>.>.38 13>(6 加固与扩建工程施工设计>.>.>.>.>.>.>.>.>.>.>.>.>.>.>.>.>.>.>.>.>.>.>.>.>.>.>.>.>.>.>.>.>.> .>.>.>.>.>.>.>.>.>.>.>.>.>.>.>.>.>.>.>.>.>.>.>.>.>.>.>.>.>.>.>.>.>.> .>.>.>.>.>.>.>.>.>.>.>.3<9 14 工程管理设计>.>.>.>.>.>.>.>.>.>.>.>.>.>.>.>.>.>.>.>.>.>.>.>.>.>.>.>.>.>.>.>.>.>.>.>. >.>.>.>.>.>.>.>.>.>.>.>.>.>.>.>.>.>.>.>.>.>.>.>.>.>.>.>.>.>.>.>.>.>.>.>. >.>.>.>.>.>.>.>.>.>.>.>.>.>.>.>.>.>.>.>.>.>.>.>.>.>.>.>.>.>.>.>.>.>.>.>. >.>.>.>.>.41 14>(1 一般规定>.>.>.>.>.>.>.>.>.>.>.>.>.>.>.>.>.>.>.>.>.>.>.>.>.>.>.>.>.>.>.>.>.>.>.>.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493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海堤工程设计规范》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14.07.13
•【文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493号
•【施行日期】2015.05.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定额
正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493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海堤工程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海堤工程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1015-2014,自2015年5月1日起实施。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4年7月13日。
水利技术监督 2005年第3期·34·允许部分越浪海堤的断面设计程永东 江 洧(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610)摘 要:本文介绍了允许部分越浪海堤断面设计的基本方法,对堤身断面设计过程中越浪量、堤顶高程、堤身强度、排水及恢复自然型海岸等设计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了设计方法和过程。
关键词:海堤;越浪量;断面设计;护面强度;排水;自然型海岸中图分类号:TV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305(2005)03-0034-031概述我国有总长3.2万公里的海岸线,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随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台风暴潮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已建海堤大部分已很难适应当前防潮、防洪的要求。
由于缺乏反映海堤自身特点和要求的国家标准,海堤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难以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管理规范的要求。
笔者近年为配合广东省“十项民心工程”的实施,在编撰广东省地方标准《广东省海堤工程设计导则(试行)》DB44/T182-2004期间,对现有海堤作了一些调研,并根据已有的设计工作经验,针对允许部分越浪海堤,对堤身断面设计过程中越浪量、堤顶高程、堤身强度、排水及恢复自然型海岸等设计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了设计方法和过程,供设计人员参考。
目前,海堤的设计以是否允许越浪划分为两大类,即不允许越浪和允许部分越浪。
大部分的海堤建在软土地基上,若都按不允许越浪标准设计,则对堤顶高程和断面尺寸的要求较高,投资大,往往不经济合理,允许部分越浪的海堤的合理设计就成了设计者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越浪海堤的断面设计主要解决越浪量、堤顶高程、堤身断面、护面强度及排水、恢复自然型海岸等方面的问题。
2 设计步骤2.1 堤顶高程堤顶高程是确定堤身断面规模的关键设计参数。
堤顶高程的确定要考虑海堤沉降量,可按下式计算:ARhZFPP++=(1)式中:Z p——对应设计频率水位的堤顶高程(m);h p——与设计频率相应的高潮位(m);R F——按设计波浪计算的累积频率为F%的波浪爬高值(m);由于按允许部分越浪设计,取F=13%;A——安全超高值(m),按表1规定值选取。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千里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方案的通知正文:----------------------------------------------------------------------------------------------------------------------------------------------------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千里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1〕60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千里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水利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广东省千里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粤发〔2011〕9号)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省人民政府决定,从2011年起,用5年时间在全省实施千里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我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体系。
现制定方案如下: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省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发〔2011〕1号文、粤发〔2011〕9号文的要求,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对海堤除险加固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升城市、工业区和第二、三产业聚集区海堤的防潮(洪)能力为重点,集中力量加快推进重点堤段的加固达标工程建设,完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千里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从2011年开始实施,力争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海堤工程工艺流程设计方案一、海堤工程的工艺流程设计原则1. 安全性原则:海堤工程是建设在海洋环境中的工程项目,其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安全问题,确保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 经济性原则:海堤工程的建设费用一般较高,因此在工艺流程设计中需充分考虑经济性,力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成本。
3. 环保性原则:海堤工程建设涉及到海洋环境的保护,设计方案中应该考虑到减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降低生态破坏。
4. 长期效益原则:海堤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其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未来的维护与管理,确保工程的长期效益。
二、海堤工程的工艺流程设计内容与步骤1. 工艺流程设计内容(1)海堤工程的设计参数:海堤工程的设计参数包括海堤长度、高度、宽度以及抗浪能力等,这些参数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过程和成本。
(2)材料选用:海堤工程需要选用适合海洋环境的材料,如混凝土、石块等,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特性与可行性。
(3)施工方法与工艺流程:海堤工程的施工方法包括海上工程与陆地工程两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施工方法与工艺流程。
(4)防护措施:海堤工程需要考虑到海洋环境的恶劣条件,设计中应该包括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与稳定。
2. 工艺流程设计步骤(1)项目调研:在进行工艺流程设计之前,需要对项目的地质、水文、气象等方面进行调研,了解海洋环境的情况。
(2)设计参数确定:根据项目调研结果,确定海堤工程的设计参数,包括长度、高度、抗浪能力等。
(3)材料选用:根据设计参数确定材料选用,包括混凝土配比、石块规格等。
(4)工艺流程设计:根据设计参数和材料选用,设计相应的施工方法与工艺流程,包括海上工程与陆地工程两种。
(5)防护措施设计:设计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防波堤、防冲刷等。
三、设计方案的优化1. 海堤工程设计方案的优化应该考虑到施工质量、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多方面因素。
2. 在已有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性的评估与研究,对设计参数、材料选用、施工方法等方面进行优化。
《海堤工程设计规范》(SL***-2007)编制工作大纲《海堤工程设计规范》编制组二○○六年二月目录一、编制的目的及必要性 (1)二、编制依据与原则 (4)(一)编制依据 (4)(二)编制原则 (4)(三)适用范围 (5)(四)技术路线 (5)(五)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标准 (6)三、主要章节内容及专题研究 (7)(一)主要章节内容 (7)(二)拟开展的专题研究 (15)四、进度计划 (17)(一)总体计划 (17)(二)分年度计划 (17)五、经费预算 (18)(一)《规范》编制预算费用 (19)(二)专题研究预算费用 (19)(三)总预算费用 (19)六、编制组人员组成及工作分工 (20)(一)编制单位及编制组人员组成 (20)(二)工作分工 (20)一、编制的目的及必要性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和辽阔的海域,海岸线总长达3.2万km,其中陆地海岸线北起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口,包含沿海10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1.8万km,岛屿海岸线1.4万km。
几万公里的海岸堤防保卫着我国沿海省份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保卫着沿海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经济飞速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到上世纪末,沿海地区仅重要城市的GDP就占全国城市GDP的1/3以上,其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明显高于全国总水平。
可是,随着沿海社会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台风暴潮造成的损失却越来越大,已建海堤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防潮、防洪形势的要求,表现在海堤标准普遍偏低,且缺乏统一的海堤设计建设标准,以致各地在进行海堤设计建设时水平参差不齐,其设计、施工和管理难以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严重制约了海堤的安全和规范化建设。
为保卫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规范我国海堤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海堤设计质量和水平,很有必要立即开展《海堤工程设计规范》的制定工作。
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和水利行业有关的施工和管理标准,为全国的堤防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广东省海堤工程设计导则(试行)
佚名
【期刊名称】《水利技术监督》
【年(卷),期】2005(013)003
【摘要】@@ 前言rn广东省地方标准<广东省海堤工程设计导则(试行)>是为规范广东省海堤工程建设标准和技术要求,根据广东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于编制广东省海堤工程设计导则问题的复函>(粤计农函[2003]645号)和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同意广东省海堤工程设计导则地方标准立项的复函>(粤质监标函[2004]127号)的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广东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及水利部<水利标准化管理办法>的规定,广东省水利厅负责主持编制,由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会同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省气象局、广东省水文局、国家海洋局南海预报中心等单位共同编制完成.
【总页数】28页(P1-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12.2
【相关文献】
1.在《广东省海堤工程设计导则(试行)》专家审查会议上的讲话 [J], 李粤安
2.颁布实施《广东省海堤工程设计导则(试行)》的联想和体会 [J], 李粤安
3.《广东省海堤工程设计导则(试行)》编制体会 [J], 江洧
4.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千里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方案的通知 [J],
5.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人民防空办公室广东省档案局关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联合验收的管理办法(试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目录第1章工程概况 (1)1.1 工程概述 (1)1.2 自然条件 (2)1.2.1 气象条件: (2)1.2.2 水文条件: (2)1.3 主要工程量 (3)第2章施工流程 (5)第3章施工准备工作 (6)3.1 现场准备工作 (6)3.2 技术准备 (6)3.3 物资、机械设备准备 (7)3.4 劳动力准备 (7)3.5 外界联系准备 (7)第4章施工平面布置 (8)4.1 施工平面布置 (8)4.2.施工便道、场内运输道路布置 (8)4.3.生活、办公用房等临时布置 (9)4.4.供水方案 (9)4.5.施工临时用电 (10)第5章施工进度计划及进度保证措施 (12)5.1 施工总进度计划安排 (12)5.2 工期保证措施 (12)5.2.1 施工进度控制措施 (12)5.2.2 保证工期的技术措施 (12)5.2.3 保证工期的组织与管理措施 (14)5.2.4 施工工期的交通保证措施 (14)5.2.5 工程验收时间保证措施 (15)5.2.6 保证工期的其他措施 (15)第6章施工机械设备、劳动力计划 (16)6.1 施工机械设备计划 (16)6.1.1 机械设备进场准备 (16)6.1.2 机械设备进场计划 (16)6.2 劳动力计划 (16)6.2.1 劳动力计划 (17)第7章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 (19)7.1 施工基线和水准点的布设 (19)7.1.1 平面控制测量 (19)7.1.2 高程控制测量 (19)7.1.3 测量布点 (19)7.1.4 测量仪器 (19)7.1.5 沉降、位移观测 (20)7.2 填筑堤心石 (20)7.2.1 堤心石简介 (20)7.2.2 修建施工便道 (21)7.2.3 堤心石填筑 (21)7.3 内坡倒滤层施工 (22)7.3.1 碎石倒滤层 (22)7.3.2 土工布施工 (23)7.4 陆域开山石抛填与挤淤 (24)7.5 清淤 (25)7.6 堤身强夯 (26)7.6.1 强夯现场试验 (26)7.6.2 强夯施工方案 (26)7.6.3 强夯施工工序 (28)7.6.4 强夯施工流程: (29)7.6.5 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下列监测工作 (30)7.6.6 质量检验 (30)7.7 陆域碾压压实 (32)7.8 陆域回填土及碾压压实 (32)7.8.1 陆域土方回填施工 (33)7.8.2 土料压实试验 (35)7.9 细石砼灌砌片石 (35)7.9.1 砌石施工 (35)7.9.2 灌注水下砼 (36)7.10 四角空心块预制、安装 (36)7.11 护脚块石安放 (38)7.12 现浇挡浪墙 (38)7.12.1 概述 (38)7.12.2 施工工艺流程 (39)7.12.3 工序施工方法 (39)7.13 海堤看台 (40)7.13.1 钢筋混凝土步级、混凝土平台板 (41)第8章质量保证措施 (42)8.1 工程质量目标 (42)8.2 质量管理体系与保证体系 (42)8.2.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42)8.2.2 质量保证体系 (42)8.3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43)8.3.1 明确各岗位职责 (43)8.3.2 施工准备控制 (44)8.3.3 施工过程管理 (45)第9章安全文明施工及环境管理 (47)9.1 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47)9.1.1 安全管理方针、目标 (47)9.1.2 安全保证体系 (47)9.1.3 安全保证措施 (48)9.1.4 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49)9.2 文明施工措施 (54)9.2.1 文明施工目标 (54)9.2.2 管理制度 (54)9.2.3 安全文明生产 (54)9.2.4 场容场貌 (55)9.2.5 工地卫生 (55)9.2.6 料具管理措施 (56)9.2.7 文明建设 (56)9.3 环境保护措施 (56)9.3.1 目标 (57)9.3.2 职责 (57)9.3.3 环境保护措施 (57)第10章项目管理机构 (63)10.1 施工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 (63)10.2 项目管理机构职责 (63)第1章工程概况1.1 工程概述本工程新建防波堤沿东西走向299m,海堤看台沿东西走向167m。
海堤工程设计规范海堤工程设计规范是指在进行海堤工程设计时需要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下面是一份1000字的海堤工程设计规范:一、工程概述海堤工程是指在海洋岸线或河口等地段,经过长期观测、调查和研究后,为防止海洋侵蚀、涌浪和泥沙淤积的控制措施。
海堤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居民和重要设施免受海浪侵蚀和海洋灾害的侵害。
二、设计原则1. 安全性原则:设计应满足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要求,确保海堤的稳定性和抗冲刷性。
2. 经济性原则:设计应考虑材料成本和施工成本,同时保证工程质量。
3. 可持续性原则:设计应充分考虑海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三、设计要求1. 高程要求:根据不同地形和用途确定海堤的高程,并确保海堤足够高,能够有效抵抗海浪的冲击和涌浪的侵蚀。
2. 斜坡要求:海堤的斜坡应符合稳定性要求,确保防波堤不发生塌方或结构失稳现象。
3. 抗冲刷要求:结构表面采用抗冲刷材料覆盖,以提高海堤的抗冲刷能力。
4. 防渗透要求:采取防渗措施,如防渗墙、加固基础等,以防止内部水压破坏海堤结构。
5. 抗震要求:海堤的设计应考虑地震力的作用,采取抗震措施,确保海堤能够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
6. 亿万计划提出了引擎建设工程的基本要求,应筹建具有引擎工程建设决策和政策法规咨询职能的导弹慢性机构,配备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经验丰富的随军工程库管理人员队伍。
提出按照建设工程的综合、快捷、恶劣和惯住生产训练的要求进行施工,要把培养建设工程素质高、专业、高素养干部和石库管理干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四、材料选择1. 堤体材料:海堤的堤体应选择具有良好抗冲刷能力和稳定性的材料,如块石、装岩、混凝土等。
2. 防渗材料:海堤的防渗材料应选择具有良好防渗效果的材料,如土工膜、防渗灌浆材料等。
3. 抗冲刷材料:海堤的抗冲刷材料应选择具有高抗冲刷能力的材料,如聚酯树脂、聚烯烃纤维等。
五、设计方法1. 需要进行整体设计和研究,包括海洋动力学、地质地貌、水文水资源、地震等方面的分析和计算。
《海堤工程设计规范》(SL***-2022)编制工作大纲《海堤工程设计规范》编制组二○○六年二月目录一、编制的目的及必要性 (1)二、编制依据与原则 (4)(一)编制依据 (4)(二)编制原则 (4)(三)合用范围 (5)(四)技术路线 (5)(五)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标准 (6)三、主要章节内容及专题研究 (7)(一)主要章节内容 (7)(二)拟开展的专题研究 (15)四、进度计划 (17)(一)总体计划 (17)(二)分年度计划 (17)五、经费预算 (18)(一) 《规范》编制预算费用 (19)(二)专题研究预算费用 (19)(三)总预算费用 (19)六、编制组人员组成及工作分工 (20)(一)编制单位及编制组人员组成 (20)(二)工作分工 (20)一、编制的目的及必要性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和辽阔的海域,海岸线总长达3.2 万km ,其中陆地海岸线北起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口,包含沿海10 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1.8 万km ,岛屿海岸线1.4 万km。
几万公里的海岸堤防保卫着我国沿海省份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保卫着沿海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经济飞速发展,向来走在全国的前列。
到上世纪末,沿海地区仅重要城市的GDP 就占全国城市GDP 的1/3 以上,其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明显高于全国总水平。
可是,随着沿海社会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台风暴潮造成的损失却越来越大,已建海堤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防潮、防洪形势的要求,表现在海堤标准普遍偏低,且缺乏统一的海堤设计建设标准,以致各地在进行海堤设计建设时水平参差不齐,其设计、施工和管理难以做到安全合用、经济合理,严重制约了海堤的安全和规范化建设。
为保卫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规范我国海堤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海堤设计质量和水平,很有必要即将开展《海堤工程设计规范》的制定工作。
国家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和水利行业有关的施工和管理标准,为全国的堤防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海堤达标工程方案设计规范一、引言海堤是为了保护海岸线免受海浪侵蚀而建造的结构性工程。
随着海洋环境的变化和海岸线的开发利用,海堤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针对海堤达标工程方案设计规范进行了综述,旨在提供一套全面有效的设计规范,以确保海堤的建设和维护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海堤设计规范概述1.设计标准海堤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建筑设计规范和标准规定。
同时,还应考虑当地海洋环境、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并结合所要达到的保护目标来确定海堤的主要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
2.工程测量在进行海堤达标工程方案设计之前,应进行全面的地质勘查和海洋环境调查,对海堤所在地区的地下水、土壤、地形地貌以及潮汐、海浪等海洋环境特征进行详细测量和分析,以为后续设计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撑。
3.结构设计海堤的结构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工程要求进行综合考虑,采用合理的设计参数和结构形式,确保海堤的稳定性和抗冲击性。
4.材料选择海堤的建设材料应具有抗海水腐蚀和耐久耐用的特性,能够满足长期的使用和维护需求。
5.施工工艺海堤的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和标准要求进行,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确保施工质量和工期进度。
6.质量监管在海堤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海堤达标工程方案设计规范得到严格执行和落实。
三、海堤设计规范具体要求1.海堤的设计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工程目标需求,对海堤的设计参数进行合理确定。
2.海堤的工程测量应全面准确,对海堤所在地区的地质、地貌、海洋环境等特征进行详细测量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3.海堤的结构设计应优化合理,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合理的设计参数,确保海堤的稳定可靠性和抗冲击性。
4.海堤的建设材料应具有抗海水腐蚀、耐久耐用的特性,确保长期使用和维护需求。
5.海堤的施工工艺应严格符合设计规范和标准要求进行,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确保施工质量和工期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