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主义视角下的《看不见的人》
- 格式:pdf
- 大小:241.21 KB
- 文档页数:5
亨利与露露——存在主义视野下的两种生存状态:萨特小说《闺房秘事》解读李克【摘要】按照萨特哲学划分,亨利与露露恰好处于“对立”状态:亨利的存在保守而单一,露露的存在活跃而不可限定.露露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其不确定性,“不确定”不是因为复杂,难以找到合适概念将其“定义”,而是露露的存在一劳永逸地拒绝定义.露露的存在像流动的水,超越了所有的僵化概念和死板定义,此即存在主义视域下人的“正常”状态.【期刊名称】《法国研究》【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8页(P105-112)【关键词】本质化;充实;超越;存在主义【作者】李克【作者单位】深圳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正文语种】中文《闺房秘事》写了四个人物,亨利和露露是主要人物。
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感人至深的抒情,没有大时代的宏伟叙事,没有吸引人的悬念故事。
小说描写的是一连串的家庭琐事,呈现的是夫妻间的“恩恩怨怨”。
存在主义在选材上“躲避”宏大叙事,关注个人,偏重“琐碎”。
存在主义在题材开掘的深入与艺术表现的细腻方面见长,“细微琐碎”构成了存在主义小说艺术的表现风格,这一特点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亨利亨利有一个高大身材,但给人的感觉不是伟岸,而是笨拙。
在露露眼中,这个大个子软绵绵的,缺少男子汉的刚毅。
亨利很不幸,年纪轻轻就丧失了男人的功能。
睡在露露旁边,一合上眼,“就觉得浑身上下被纤细而结实的绳索绑住,连动一动小指头也不可能。
”① 郑永慧译《闺房秘事》见《萨特小说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以下引文不再注明。
与一般男人不同的是,患上了阳痿的亨利行若无事,一点不着急。
晚上露露碰到他的身体,他会脸红,“把头转过一边叹气”。
亨利的原则是随遇而安,得了这种让很多男人着急上火的病,可他的心态真好,既不求医,也不问药,没有焦躁,他坦然接受命运安排的一切。
亨利并不一概排斥性事,他喜欢紧贴着露露背后,挨着她的屁股。
这样做使露露意识到“有一个屁股而羞愧得要命”,这种“羞愧”会让亨利莫名其妙地兴奋。
生存困境中的灵魂救赎--论残雪笔下的“屋中人”形象张伟【摘要】残雪曾被视作先锋派的代表,她的作品独具特色,以关注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特征。
“屋中人”就是她笔下痛苦灵魂的代言。
残雪笔下的“屋中人”有着特殊的内涵,他们展现出来的都是人的猥琐、阴暗与丑陋,展示的是幻觉世界中人性被改造和破坏的主观现实,思考的是人性冷漠的深层根源。
【期刊名称】《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2页(P185-186)【关键词】残雪;屋中人;生存困境;灵魂救赎【作者】张伟【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贵州遵义 5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残雪是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特色鲜明,我们几乎可以在每一个作品中都能够发现一个臆想中的“屋中人”的存在。
这个臆想出来或真实或虚幻的世界与卡夫卡、陀斯妥耶夫斯基、艾理森笔下的“苟安活命”之人有几分相似,“屋中人”“看不见的人”“地下人”都有着共同的特征:习惯性逃进自己的精神小屋,“小屋”则成为了他们“生存困境中的灵魂救赎”。
有人说残雪小说是“恶心、丑陋、猥琐、沉闷、压抑”的代名词,而这一切灵感来源于“政治”和现实社会,因而也有人评价残雪的作品是“政治寓言”和“社会寓言”。
但是,从残雪的生平和其作品来看,“丑陋、恶心、猥琐、罪恶、压抑、沉闷”的大量复制只是表面现象而已。
这仅仅是读者自我的感受,而从小说中“屋中人”的视角来看,他们对这些“丑、恶”还无感知,他们和我们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经历,而出现这种不一样经历的源泉就是恐惧。
换而言之,恐惧才是残雪小说的核心,也是“屋中人”人物形象的最典型特征。
法国思想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曾经说过:恐惧比死亡更可怕,更让人难以忍受。
由此,恐惧能够将“屋中人”的灵魂牢牢囚困,也使得他们只有在屋中才能得到暂时的灵魂救赎。
而在残雪的笔下,恐惧也并不是与生俱来,残雪在描述“屋中人”遭受侵害产生恐惧的同事,也对“屋中人”对恐惧的逃避和反抗进行了描述。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2 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3 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4 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对索尔贝娄《赫索格》中社会异化与身份认同的解读5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美剧《绝望主妇》中的委婉语6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7 从《看不见的人》中透视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8 An Analysis of Syntactical Features and Rhetoric in English Speech9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10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11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修辞及其翻译12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比较13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14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15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16 A Study of Humour And Satire in Mark Twain’s Two Famous Adventures17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18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19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20 论“成长的烦恼”中的美国家庭文化21 中介语石化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22 从自然主义视角分析《嘉莉妹妹》23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的对比分析24 人际会话中英语委婉语的功能与应用25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26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后”比较研究——以摇滚音乐为分析视角27 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28 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29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30 浅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31 An Analysis of the Symbols in Emily Bront’s Wuthe ring Heights32 通过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哈代的宿命论思想33 浅析美国嘻哈文化影响下的美国俚语34 论《飘》中思嘉丽的性格特征35 从意象理解艾米莉狄金森其人其诗36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37 词组词汇学习方法38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39 从童话看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40 从作品人物塑造看海明威生命意识的转变41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4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3 译者主体性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分析44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分析45 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46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词汇教学研究47 从王尔德喜剧中的花花公子形象解读王尔德信奉的纨绔主义48 论英语商务合同中状语从句的翻译49 论《红字》中海斯特的女性主义50 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51 从中美管理方式的不同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整合52 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53 《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54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分析习语的翻译55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的性格形成过程分析56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57 中美鬼节文化的对比研究58 The U-shaped Narrative Structure in Great Expectations59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及解读60 On Eliza’s Independent Awareness in Pygmalion61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62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63 英汉数词的文化对比及其翻译64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65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仿拟翻译的应用分析66 从语境视角分析电影字幕英译中翻译67 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68 《德拉库拉》中病态感情和正常感情的对比和碰撞69 影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70 浅谈简•奥斯丁《劝导》的反讽艺术71 世纪年代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的翻译论战72 论反语的语用功能73 论口译的原则与技巧74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75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76 A Study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Barn Burning77 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78 英汉礼貌用语及交际策略的对比分析79 The Study of Symbolism in Moby Dick80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81 浅析张培基的散文翻译风格82 西方骑士精神与中国侠义精神的比较研究—以《亚瑟王之死》和《水浒传》为例83 语音歧义和语义歧义的语言学分析84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85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86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87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88 语用模糊及语用功能89 沙博理《水浒传》译本中文化词的翻译90 一首平凡女性成长的赞歌—用“成长小说”理论来解读《简爱》91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92 任务型教学中策划对高级英语学习者写作任务完成效果的影响93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94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95 肯克西《飞越疯人院》的女性主义批评96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普通而独特的女性形象97 对圣经文学性之赏析98 新闻英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99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100 谈呼啸山庄的复仇主题101 试论《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理想家庭的破灭102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商标名称汉译103 从对等功能理论看《卡斯特桥市长》中的比喻修辞104 Research 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peaker’s Inten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onversation 105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106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107 中英基本颜色词比较和翻译108 The Theme of Absurd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109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110 On the Disillusion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111 The Changes of Women’s Statu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112 试析托尼•莫里森《爱娃》中的魔幻现实主义113114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两位男主人公115 The Pioneer of Romanticism----The Poems of William Wordsworth116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117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118 提高高中生英语听力的策略和技巧119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120 中美企业广告文化对比研究121 国际快递公司的本土化战略122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口语教学123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分析124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125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126 《无名的裘德》主人公人物形象浅析127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狗”习语的翻译128 论《呼啸山庄》中的象征主义运用129 Research on the Re-cre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s in Different Cultures130 政治演说中名词性隐喻的认知研究131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132 从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角度比较中英文化差异133 浅谈企业形象广告设计134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35 哥特元素在《宠儿》中的运用136 词块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137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138 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析海明威的冰山理论139 适者生存—对《飘》中生存意识的探究140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4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42 论《宠儿》中的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成长143 论《梅丽迪安》中主人公梅丽迪安的觉醒144 庞德对李白诗的误读——《华夏集》诗学探微145 哈里的迷惘与自我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哲学解读146 从《傲慢与偏见》的婚姻看妇女的社会地位147 英语新词特点研究——词汇学习和了解文化的有效途径148 网络英语词汇的构词特点149 戏仿和影射—《洛丽塔》中的互文性150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151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152 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语情景喜剧中幽默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153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154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155 歧义的语用研究156 归化和异化在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157 商务英语中含蓄否定句的研究158 A Funeral of Red Roses:An Analysis of Du Shiniang's and Marguerite Gautier's Trage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Dignity159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160 做最好的自己—论斯佳丽形象对现代女性的教育意义161 论《金色笔记》的多元主题162 第二语言习得中语用迁移现象的分析163 跨文化交际中旅游英语菜式的翻译164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165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166 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167 《土生子》里的象征艺术168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FI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169 从心理学角度看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170 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171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172 An An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173 中西方饮料的跨文化差异174 房地产广告的英译研究175 An Analysis of David’ s Dual Personality in David Copperfield176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177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抽彩》女主角的命运178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179 《杀死一只反舌鸟》文本和电影的比较研究180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u Hongming and Lin Yutang 181 论《儿子与情人》中“花”的象征意义182 《哈利波特》系列里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的二元对立分析183 关于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的研究184 An Analysis of Conflict Images in Invisible Man185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186 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187 功能对等视角下英汉颜色词的对比与翻译188 麦当劳成功之道189 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黑奴的命运190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91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192 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193 英汉缩略语的比较与互译194 从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95 从《麦琪的礼物》和《爱的牺牲》分析欧•亨利的写作特色196 浅析《老人与海》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197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198 The Symbols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s in The Scarlet Letter199 论新闻英语中的选词及其翻译200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国际资本流动——以中国为例。
加缪《局外人》赏析生活在别处——加缪《局外人》赏析一、作者简介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法国作家。
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
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
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加缪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913年的法属阿尔吉利亚,父亲是欧洲人,母亲是西班牙血统,自己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
父亲作为一战的士兵战死疆场,加缪直接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抵抗运动。
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
处在思潮动荡的时代,加缪一直纠缠在艺术家和政治家之间。
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他开始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
在这个时期,加缪不躲避任何战斗,他反对歧视北非穆斯林,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和长篇论著《反抗者》都在这个时期出世。
1957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
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
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是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
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
证明生命无意义的论据生命体真是一种矛盾重重而且无法自圆其说的现象:来到这个世上后,目的地就是死亡,那又何必生?生命体在存活期间又以生命存续为需要,那又为什么给予生命体那么多的生存诘难,以及肉体、精神上的痛苦伤害?人类始终都在生存的意义上迷惘着、彷徨着,却又迫切地留下后代,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这参不明悟不透的生存行为,且生生不息,又为哪般?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给出了一些答案。
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说,生命体中具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两种作用力,这被称为本能生命的二元论。
并用大量篇幅论述,试图说明生命体“死亡本能”存在的可能性。
他说生命的目标必定是事物古老而原始的状态(无生命的无机物状态),一切生物毫无例外地由于内部原因(自然衰老)而归于死亡,那么,我们将不得不承认,“一切生命的目标乃是趋向死亡”。
我们的世界在最早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生命体的,地球上只有无机物。
生命是被一些外部环境和压力催生而被迫出现的一种现象,机体试图回到无生命的状态中去,也就是“死亡”的状态中去,但是外界环境强加给有机体生命历程的那些复杂变化,都被那些保守的机体本能地接受下来,使得生命的历程越来越长,而生命体穷其一生都在竭力通过一条由其自身发展所沿循的迂回曲折的道路挣扎着回复到无机生命的状态中去,也就是说,生命的整个历程都是在追溯死亡。
而“外界环境强加给有机体生命历程的那些复杂变化”则包括了生命体被迫进化出来的“繁衍”机制。
所以说:生存是本能,死亡也是本能,‘向死而生’就是我们共同的宿命。
在叔本华看来,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结果,并且因此可以说是生命的最终目的”。
弗洛伊德在一百多年前用了很多时间、精力,搜集了很多文献,写了很多篇幅的文章,就是想力证人类的“本能”是趋于死亡这个结论的可靠性。
然而他不知道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曾说过,“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我们的身体本就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生与死之间,不过是一种生命形态的转化。
2023文学与人生读书笔记2023文学与人生读书笔记如果要给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一种有意义有深度而又容易把握的视角来解读文学,该如何切入?如果要对正处在人生观建构重要时段的当代大学生进行非说教式的、富有启发性的引导,又该从何处着手?《文学与人生》将二者统一起来,进行了积极而成功的尝试。
《文学与人生》(河南大学出版社)是胡山林教授在为大学生开设的素质教育通识课程“文学与人生”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本著作。
作者曾这样归纳这门课程的基本宗旨——“从人生视角解读文学,借助文学透视人生”。
这也正是这部著作的基点与特色。
解读文学,“人生”实在是一个最切近、最“本己”的立足点。
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也都无时无刻不在经历、书写自己的人生。
从这种意义上看,“人生视角”似乎应该是最基本、最自然而然的一种用来透视文学的角度。
过去我们熟悉的传统视角多是从阶级的、政治的、社会的视角去进行解读,近若干年来一些特别专业、特别“前沿”的文学研究方法如结构主义、语言分析、文本细读等,则又过于艰深、过于专门化了,而“人生”视角的选取则在这两种倾向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然而,正如离我们眼睛太近的`东西反而看不见、看不清一般,“人生视角”却成了长期以来在文学解读中很容易忽视的一个角度。
如果说“人生视角”是本书的切入点的话,那么“透视人生”则是该书的着眼点。
作者虽为文学教授,但开设通识课程的主要目的却在于启发学生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与思考,而不是让人将思绪只停留在文学本身。
诚如庄子言:“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在这本著作里,“文学”只是藉由透视人生的材料或路径;对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的生存状态、心灵状态的透视以及对所谓“人生真相”、“人生哲理”的窥破与领会才是作者的用心所在。
我们单看这本书中一些章节的名目便可以体会到这一点:“认识你自己”、“人为什么而活着”、“人的活法”、“命运的秘密”、“人生中的悖论”、“人生的基本困境”……所有这些话题,无不触及到人生的一些根本的、终极的层面。
《隐身人》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述职报告、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工作方案、条据文书、讲话致辞、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job reports, work summaries, insights, work plans, policy documen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隐身人》读后感6篇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和表达方式,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情绪,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隐身人》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问答回复1.人们为什么相信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是真实的,是因为A:因为我们想要或者需要它们这样B:这是迷信C:只是冲动D:个人选择而已答案:A2.“我完全拒斥故事。
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除了带来谎言外别无所有。
而最大的谎言就是故事总是表现出事实上并不存在的有头有尾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而现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这段话的作者是()A:库斯图里卡B:维姆-文德斯C:特吕弗D:费里尼答案:B3.我们理解现实,理解我们的生存境遇,一定是建立在描述的基础上的A:对B:错答案:A4.电影《罗生门》中强调多襄丸、妻子真砂、武士、樵夫都撒谎了,谎言背后的根本原因A:禁忌B:社会地位C:利益D:权力答案:A5.《朗读者》中男主人公麦克没有发现了汉娜是文盲的秘密A:对B:错答案:B温故知新1.古典叙事模式是()A:开头,中间,高潮,结尾B:纪录片C:如生活般的假象,生活的片段,开放式的结尾,作者中立的虚伪D:只是简单的再现事物答案:A2.现实是A:现实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B:现实就是没有钱C:现实不等于事件,而是包含了对事件的判断和确认D:客观存在的事物答案:C3.现实主义叙事模式是A:就是现实B:革命题材C:如生活般的假象,生活的片段,开放式的结尾,作者中立的虚伪D:开头,中间,高潮,结尾答案:C4.任何种类的艺术都是一种认识形式,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也加深我们对世界的熟悉性。
A:是B:否答案:A5.费里尼认为,无论现实如何,新现实主义就是一种摆脱偏见,摆脱横亘在现实与自我之间的规约去看事实的方法——消除先入之见,诚实地去看待它——这里的现实不仅仅指的是社会现实,也指一个人内在的所有现实A:是B:否答案:A难点释疑1.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A:错B:对答案:A2.成长教育小说的情节主要是关于A:异国情调B:宗教和政治C:青春、成长和幻灭等问题D:历史人物答案:C3.里尔克《给一个青年的十封信》中写道,“人们爱把青年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2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3 从跨文化角度浅析化妆品商标翻译4 论《双城记》中卡登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5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6 英语商标的汉译原则及策略7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8 谈中国唐诗中数字的翻译9 针对基础与学习自觉性较低班级的课堂管理10 中英习语文化异同及其翻译11 浅析爱尔兰诗人叶芝作品中的象征主义12 论《可爱的骨头》中的多重象征13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14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15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西习语的来源16 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论巴比特的无助与无奈17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18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19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20 论《蝇王》中戈尔丁对人性之恶的解析21 论《傲骨贤妻》字幕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策略22 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23 小说《红字》中字母A的象征意义24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25 高中英语听、说、读教学活动中写作融入模式的初探26 语域理论观照下的商务合同翻译27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28 着魔的猎人——解读《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29 Comparison of model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East and West30 An An alysis of Jude’s Pursuit of Love in Jude the Obscure31 论《爱玛》中的反讽32 从跨文化交际层面谈口译译者能力的提高33 On the Transculturation Reflected in Disney Mulan34 跨文化沟通:管理跨国员工队伍的战略途径35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36 《白象似的群山》里的潜意识37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38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39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40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41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42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43 从《简爱》看电影对名著的改编44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非乐观性”45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46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47 从安利(中国)的成功看直销模式在我国的发展48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49 A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50 海明威文学作品中青年和老年人物关系对比探究51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52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53 《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54 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看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主义观55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56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57 歇斯底里的舞台自语者——《寻找格林先生》主题解读58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59 从养老模式看中美文化异同60 《永别了,武器》主题的分析61 《乱世佳人》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分析62 英汉谚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63 《推销员之死》中的反英雄主义64 关联理论视角下《诗经》中爱情隐喻的英译研究65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66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67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68 The Conflict between Desire and Surroundings:an Analysis of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69 网络语言特色分析70 A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71 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翻译72 从《热爱生命》和《马丁•伊登》中透视杰克•伦敦心中对生命的执爱73 O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74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75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之死的必然性76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77 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东莞企业的现状78 英语多义词习得的实证研究79 大卫王:在希伯来世界中的社会地位80 动物成语的英译81 逆成构词的分类及其认知机制和规律82 分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愈合83 从《尼克亚当斯故事》中探析父亲情结对海明威人生观的影响84 中西方酒类广告的文化互文性研究85 Influences of Encouraging Words on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Classes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86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对比研究87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88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89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90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91 浅析《觉醒》中艾德娜自杀的必然性92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93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94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95 关联理论在《老友记》幽默言语翻译中的运用96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国商品说明书的英译97 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的探讨98 英汉绿色词对比研究99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100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101 论英汉数字习语的差异及翻译102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103 Humanism in A Tale of Two Cities104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105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106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107 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108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109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110 论女同性恋成长小说--简析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111 E- C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112 从释意学理论看中英口译113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114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115 浅论《黑天鹅》电影的象征手法运用116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117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118 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119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120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121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122 英汉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123 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24 An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125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126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127 身势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128 浅析合作原则在外贸英文电函中的应用129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130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131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132 中西酒文化比较133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134 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135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136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37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138 The Differences of Nonverbal Langua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139 论《红字》中的象征140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14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体现142 论英语电影片名的误译143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到中国的青少年144 反讽艺术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应用145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146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147 文化视阈下英汉数字“九”的对比研究148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149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150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语的修辞151 解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152 分析埃里森《隐形人》中美国的种族歧视153 浅析《紫色》中书信体的运用154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155 通过阅读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156 基于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的《老人与海》主人公人物分析157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158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159 浅析莱辛在《屋顶丽人》中的女权主义思想160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161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162 The Influences of RMB Appreci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163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异化现象164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American Dream165 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166 Pursuit and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On Sister Carrie’s Tragedy167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168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n Chinese Catchwords169 Racism in Heart of Darkness170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171 《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172 对《瑞普凡温克尔》两个汉译本的语言美的比较评论173 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174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175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176 An Analysis on Characterization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177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178 歇斯底里的舞台自语者——《寻找格林先生》主题解读179 《收藏家》中空间与人物心理关系的解读180 从礼貌原则看英语委婉语的构成和社会功能181 浅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182 《隐形人》(混战)中的象征手法分析183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184185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86 《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187 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188 空间介词在英汉时间表达中的隐喻性用法对比研究189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190 论《紫色》中西莉的精神意识的创建191 从生态主义观解读《愤怒的葡萄》192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解读《百年孤独》中的象征色彩193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194 商务英语书面语语言特色的语用分析195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196 对《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197 意象创造的对比研究——文化视觉下的中英文诗歌198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199 从唯美主义角度解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200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1】[法]巴斯夏于1850年7月在经济领域,一个行动、一种习惯、一项制度或一部法律,可能会产生不止一种效果,而是会带来系列后果。
在这些后果中,有些是当时就能看到的,它在原因发生之后立刻就出现了,人们都能注意到它;而有些后果则得过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它们总是不被人注意到,如果我们能够预知它们,我们就很幸运了。
一个好经济学家与一个坏经济学家之间的区别就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仅仅局限于看到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好经济学家却能同时考虑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那些只能推测到的后果。
这种区别可太大了,因为一般情况都是,当时的后果看起来很不错,而后续的结果却很糟糕,或者恰恰相反。
于是,事情经常就是,坏经济学家总是为了追求一些当下的好处而不管随之而来的巨大的坏处,而好经济学家却宁愿冒当下的小小的不幸而迫求未来的较大的收益。
当然,无论在卫生和道德领域都存在同样的现象。
通常,一种当时让人觉得舒坦的好习惯,后来总是带来痛苦,比如,生活放荡、懒隋、挥霍浪费。
一个人如果仅仅注意到一种习惯的可以看得见的后果,而没有洞悉那些当时看不到的后果,他就会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
他这样做,不仅仅是天生的嗜好,也自以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这说明了人必然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当他还在摇篮中的时候,处于无知之中,因此,他就根据行动的当下的后果调整自己的行动,在他年幼的时候,他也只能看到这种后果。
只有在经过较长时间后,他才知道还应该考虑其他后果【2】。
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导师教会他认识到这一点:经验和远见。
经验有效而残酷地教育了他。
我们的深切感受教导我们了解一个行动的所有后果:火如果烧到我们自己,从这一感受中,我们最终必然认识到,火在燃烧。
不过,我还是想尽可能地用一个更温和的导师即远见替代这位过于粗暴的老师。
为此,我将研究一下几个经济现象的各种后果,把看得见的后果与看不见的后果进行一番对比。
1、破窗理论你是否见过这位善良的店主——詹姆斯•“好人”先生【3】生气的样子?当时,他那粗心的儿子不小心砸破了一扇窗户玻璃,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场合,你恐怕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围观者,哪怕有三五十个人,都会异口同声如此这般地安慰这位不幸的店主:“不论发生什么不幸的事,天下总有人会得到好处。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2 On Women’s Status in the Early th Century Seen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3 顺句驱动原则下英汉同声传译中英语非动词转换为汉语动词的研究4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5 唯美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6 从毛姆《刀锋》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知识分子形象7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95 80 35 6408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9 解读《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俄狄浦斯的影响10 浅析官方委婉语及其语用功能11 女性人格的双重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比分析凯瑟琳和简爱12 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13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14 小说《忠犬八公的故事》和电影《八公》动物叙事技巧的比较15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16 《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17 《蝴蝶梦》中女主角吕蓓卡的人物形象分析18 浅论现代汉语新增词语的英译方法19 《善良的乡下人》的喜剧性分析20 合作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2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2 以《生活大爆炸》为例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美剧中的双关语23 (英语系经贸英语)解读国际知名度假村产业创新模式—以地中海俱乐部为例24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Human Nature in Wuthering Heights25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26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体系及霍尔顿的精神世界27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28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29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浅析隐喻和换喻的异同30 中英文化背景下的金融英语翻译分析31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32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33 试析《啊,拓荒者》中的生态伦理观34 浅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35 Tentative Strategies for Im proving Chinese Students’Oral English36 “同一性危机”——浅析汉娜的悲剧人生37 试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主人公性格异同点38 《红字》中海斯特性格分析39 浅析英语歧义句的成因及消除40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41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42 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性格43 修辞学角度下的女性商品广告的语言分析44 浅析交替传译过程中停顿现象45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开题报告+论)46 On Beautiful Women’s Death in Poe’s Fictions4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8 《莎乐美》中月亮的意象——从原型批评视角进行分析49 论杜鲁门•卡波特《蒂凡尼的早餐》中霍莉的漂泊人生50 商务谈判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策51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52 《老人与海》中海明威的生死哲学53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象征主义54 On Freudian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55 论中西教育观的差异56 归化和异化在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57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58 从《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的性格发展看维吉妮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59 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性命运60 论“老友记”中的幽默翻译61 浅析美国慈善捐赠的文化动因62 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63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个人主义比较64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65 中英手机短信的修辞特点分析66 从E.B.怀特的三部儿童文学作品看模糊叙事艺术67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68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美动画片对比69 迷信思想起源研究70 从存在主义视角研究J.D.塞林格《泰迪》71 如何培养初中生开口说英语的习惯72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 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73 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若干信息处理手段74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75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76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77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78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79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80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81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82 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看福克纳小说中贵族的没落83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两性意象的象征研究84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85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86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hinese and British Wedding Culture87 英汉“拉”类动词的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的对比分析88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翻译的研究89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90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91 论《一个温和的建议》中的黑色幽默92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News Headlines from English Into Chinese93 电影《风月俏佳人》中的意识形态符码94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95 浅谈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96 从卡明斯的L(a 看视觉诗的可译潜势97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98 传统教法与交际法结合的英语教学探讨99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100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旅游手册中文化因素的翻译101 从肢体语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02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103 在冲突与迷茫中凋零--浅析苔丝悲惨命运的必然性104 中西文化差异对品牌翻译的影响105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hinese Rendi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106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107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中式菜肴的英译108 《雾都孤儿》中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分析109 试析《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110 诠释《儿子与情人》中儿子、母亲、情人之间的关系111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贵妇画像》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选择112 论《傲慢与偏见》中反讽的艺术效果113 电影《苔丝》的缺失——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的比较114 The Pragmatic Analysis of English Euphemism11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etaphors of FIR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116 英译汉语序比较研究117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118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119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120 A Brief Discussion on Creative Treason in Poet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Isles of Greece121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对比研究122 浅析英语中的性别歧视123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应用124 中美商务交际礼仪之差异12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ratitude Expressing Approach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Relatives 126 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127 商务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学研究128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s Shown in Forrest Gump129 The Contrast between Carrie’s “Fall” and “Rise”130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技巧131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应用132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133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方礼貌用语的差异134 从文化视角下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35 《红楼梦》饮食词语英译策略探析136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137 外语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影响138 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策略139 汉语习语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140 浅谈《竞选州长》中的幽默与讽刺141 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差异142 论跨文化人才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143 Influenc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Food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es 144 《理智与情感》的现实主义特征145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146 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147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148 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149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翻译的影响150 英汉称呼语的对比研究151 Women and Art: A Historical Review of Women’s Role in Western Art152 “狗”在中西文化中的对比研究153 英文小说中的中国文化认同——《京华烟云》赏析154 哈代的女性观在苔丝中的反映155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156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157 《圣经》与人类文明起源158 《纯真年代》中的双性同体和自我实现159 书面语言输入与输出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160 中英文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161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162 从功能派目的论角度看商品说明书的英汉翻译163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164 A Feminist Narratologic 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65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诗歌中的认知隐喻166 Gender Difference in Daily English Conversation167 鲁滨逊荒岛生存技能的分析168 英汉习语中价值观的差异169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170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171 《边城》英译本中杨宪益的翻译策略分析172 威廉•布莱克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研究173 浅议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英文歌曲汉译174 浅析中西方颜色词所隐含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175 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176 从美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看英语歧视性词汇的变化177 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178 简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特征179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180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181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信函写作182 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之餐具比较——筷子和刀叉183 中美商务谈判的风格差异184 希思克厉夫—一个拜伦式英雄185 《小妇人》中四姐妹的命运18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Austen and Emily Dickinson187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188 浅析构词法及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189 从中药化妆品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190 英国足球文化研究191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192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ontex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Reflected through Translation193 英国战争史对英语习语的影响194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imal Idio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195 英汉品牌名的文化差异196 《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形象分析197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198 中西方饮料的跨文化差异199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200 论《呼啸山庄》中女性悲剧的根源。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关联理论在中餐菜单英译中的应用2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3 从跨文化角度浅析化妆品商标翻译4 论《双城记》中卡登形象的塑造及其意义5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6 英语商标的汉译原则及策略7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8 谈中国唐诗中数字的翻译9 针对基础与学习自觉性较低班级的课堂管理10 中英习语文化异同及其翻译11 浅析爱尔兰诗人叶芝作品中的象征主义12 论《可爱的骨头》中的多重象征13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14 中美大学生道歉策略对比研究15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西习语的来源16 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论巴比特的无助与无奈17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Mulan34 跨文化沟通:管理跨国员工队伍的战略途径35 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研究36 《白象似的群山》里的潜意识37 用批评性语言分析中美主要矛盾38 英汉委婉语及其相关文化心理解读39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40 从英汉习语视角看中英文化差异41 对比分析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42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研究43 从《简爱》看电影对名著的改编44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非乐观性”45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46 英语听力理解障碍及应对策略47 从安利(中国)的成功看直销模式在我国的发展48 T 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49 A nalysis on the Withdrawal of Feminism in The Great Gatsby50 海明威文学作品中青年和老年人物关系对比探究51 《魔术与童年》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对比研究52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53 《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54 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看维多利亚时期的新女性主义观55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56 O 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57 歇斯底里的舞台自语者——《寻找格林先生》主题解读58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59 从养老模式看中美文化异同60 《永别了,武器》主题的分析61 《乱世佳人》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分析62 英汉谚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63 《推销员之死》中的反英雄主义64 关联理论视角下《诗经》中爱情隐喻的英译研究65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66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67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68 T he Conflict between Desire and Surroundings:an Analysis of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69 网络语言特色分析70 A nalysis on the Picaresque Element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71 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翻译72 从《热爱生命》和《马丁•伊登》中透视杰克•伦敦心中对生命的执爱73 O n the Absurdity in Waiting for Godot74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75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之死的必然性76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77 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下东莞企业的现状78 英语多义词习得的实证研究79 大卫王:在希伯来世界中的社会地位80 动物成语的英译81 逆成构词的分类及其认知机制和规律82 分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愈合83 从《尼克亚当斯故事》中探析父亲情结对海明威人生观的影响84 中西方酒类广告的文化互文性研究85 I nfluences of Encouraging Words on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Classes86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对比研究87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88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89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90 T 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91 浅析《觉醒》中艾德娜自杀的必然性92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93 抱怨类外贸信函的语篇分析94 论商业广告中的翻译对等原则95 关联理论在《老友记》幽默言语翻译中的运用96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国商品说明书的英译97 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方法的探讨98 英汉绿色词对比研究99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100 Color Words in Chinese and WesternLiterature101 论英汉数字习语的差异及翻译102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103 Humanism in A Tale of Two Cities104 英语基本味觉词“甜/苦”的隐喻机制105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106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107 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108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和文体特征及其翻译109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110 论女同性恋成长小说--简析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111 E- C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from Cultural Perspective112 从释意学理论看中英口译113 《夜访吸血鬼》中的模糊性别观114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第一人称叙述策略115 浅论《黑天鹅》电影的象征手法运用116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117 宗教禁欲下的爱情-论霍桑的宗教观与道德观在《红字》中的体现118 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角度简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119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120 论王尔德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美学思想121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122 英汉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123 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24 An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Viol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125 论罗伯特•佩恩•沃伦《国王的人马》中对真理与自我认知的追求126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127 身势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128 浅析合作原则在外贸英文电函中的应用129 适者生存—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命的法则”130 《飘》两中译本的比较研究131 仿拟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132 中西酒文化比较133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134 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135 浅谈古希腊罗马神话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四部)的影响136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37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138 The Differences of Nonverbal Langua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139 论《红字》中的象征140 An Analysi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Spoken English in China14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体现142 论英语电影片名的误译143 从麦田里的守望者到中国的青少年144 反讽艺术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应用145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146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147 文化视阈下英汉数字“九”的对比研究148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149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150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语的修辞151 解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152 分析埃里森《隐形人》中美国的种族歧视153 浅析《紫色》中书信体的运用154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155 通过阅读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156 基于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的《老人与海》主人公人物分析157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158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159 浅析莱辛在《屋顶丽人》中的女权主义思想160 《月下独酌》两种英文译本之对比研究161 中英数字习语的翻译162 The Influences of RMB Appreciation onChina’s Foreign Trade163 浅析卡夫卡《变形记》中的异化现象164 The Great Gatsby and the American Dream165 论《海浪》中体现的死亡意识和生命意识166 Pursuit and Disillusionment of American Dream—On Sister Carrie’s Tragedy167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168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n Chinese Catchwords169 Racism in Heart of Darkness170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171 《白鲸》主人公亚哈的悲剧性格分析172 对《瑞普凡温克尔》两个汉译本的语言美的比较评论173 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翻译的对比研究174 观音与圣母之比较175 英语国家姓氏文化研究176 An Analysis on Characterization in Sense and Sensibility177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178 歇斯底里的舞台自语者——《寻找格林先生》主题解读179 《收藏家》中空间与人物心理关系的解读180 从礼貌原则看英语委婉语的构成和社会功能181 浅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182 《隐形人》(混战)中的象征手法分析183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184185 试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86 《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187 浅析英文电影在高中英语教学应用188 空间介词在英汉时间表达中的隐喻性用法对比研究189 The Same Experience, Different Life—The Comparison between Jane Eyre and Lin Daiyu 190 论《紫色》中西莉的精神意识的创建191 从生态主义观解读《愤怒的葡萄》192 从魔幻现实主义角度解读《百年孤独》中的象征色彩193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194 商务英语书面语语言特色的语用分析195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196 对《名利场》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197 意象创造的对比研究——文化视觉下的中英文诗歌198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199 从唯美主义角度解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200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虚无主义文学作品虚无主义是一种思想或哲学流派,质疑和否定了人类生存的意义、道德和价值观。
虚无主义文学作品往往以反乌托邦、无意义的生活以及对人类自身的怀疑为出发点。
下面是一些虚无主义文学作品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该小说以名为“马可波罗”的旅行家的视角,描述了一系列虚构的城市。
这些城市既有真实存在的城市,也有纯粹的幻想之城。
通过城市的描述,卡尔维诺探索了存在的概念和人类在其中的渺小和无力。
2. 博尔赫斯的《幻境集》这本小说集是博尔赫斯作品中最典型的虚无主义作品之一。
它包含了许多关于现实和虚构的故事,探索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存在的意义。
3. 卡夫卡的《变形记》这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以一个家庭中的普通商人被变成了巨大的昆虫为起点。
通过描述主人公格里高利的生活和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卡夫卡揭示了人类存在的荒谬和无法理解之处。
4. 萨特的《局外人》这本小说以一个无情、冷漠的主人公梅尔索为中心,描述了一个对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漠不关心的人类存在。
他的行为被视为无目的、无意义,从而引发了对人类存在的批判和反思。
5.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以十六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为中心,描述了他在纽约城度过的三天时间。
通过霍尔顿的内心独白,作者揭示了他对社会上虚伪、冷漠和荒谬的行为的反感和无法适应。
6.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这部小说设定在一个严格的极权主义社会中,女性成为了受压迫的群体。
小说描述了女主人公奥芙瑞的生活,揭示了她对社会制度和人类对生存意义的怀疑。
这些虚无主义文学作品以不同的形式和角度探讨了人类生存的意义、道德和价值观等问题。
它们以反思、怀疑和质疑的态度,揭示了现实世界中的种种荒谬和困境,使读者对自身的存在和社会的运作产生思考和反思。
通过虚无主义文学作品,人们可以在虚幻和无意义的世界中找到一些启示和力量。
遵循笔者一以贯之的考察逻辑,本文中的“虚无”一词,在一般情形下是取其价值论层面的含义,意指一种缺失真实意义、价值的生存状态,其本身就是一种对于生命的精神性审视。
鲁迅杂文对于这一虚无境状的关注是由来已久的。
大致地,又可以在相对的角度上分辨出鲁迅杂文对自觉不自觉地沉湎于虚无境状的虚无主义精神倾向的揭示和鲁迅杂文对于人在无是非、无价值坚守、无真正信仰的精神状态中衍生的种种言行举止的透视。
这一透视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于人处在混沌、蒙昧或困惑莫名之中精神上无所归依的现象进行了揭示;其次,鲁迅杂文对“庄严”、“繁茂”然而虚幻的价值表象背后的本质性“空洞———虚无”进行了批判;第三,鲁迅杂文对于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没有真正作为、没有真实的是非之辨的虚无主义精神意识进行了抨击。
一、揭示人在精神上的混沌、蒙昧鲁迅杂文多次揭露过所谓“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在“这一类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里,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1],“许多烈士的血都被人们踏灭了,然而又不是故意的。
”[2]这实是一类直指人的“虚无———酷虐”境状的言语。
鲁迅不仅看到了“杀人群体”、“忘却人众”的残酷,更见出了其深层的精神昏昧———他们仅仅是在无意之间,在并不刻意作恶的“无主名无意识”状态中成了“吃人”的人,对于自身在实际上的酷虐不仁,他们自己是并不知道、并不自觉的。
鲁迅杂文也多有直抵人的根本精神仰赖的话语:“但要做解放子女的父母,也应预备一种能力。
便是自己虽然已经带着过去的色采,却不失独立的本领和精神,有广博的趣味,高尚的娱乐。
要幸福么?连你的将来的生命都幸福了。
……倘若思想本领,样样照旧,专以‘勃奚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鲁迅杂文”:透视虚无主义倾向彭小燕内容提要鲁迅杂文对一般意义上的虚无主义情景有着广泛的透视、解构;对自觉不自觉地沉湎于虚无的精神倾向也进行了透视,这一透视集中在三个方面:人处在混沌、蒙昧或困惑莫名之中,精神上无所归依;“庄严”、“繁茂”的价值表象背后的本质性“空洞———虚无”;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无真正作为、无是非之辨的虚无主义倾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浅析非言语交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2 论《看不见的人》黑白文化矛盾体3 汉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迁移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haracter of Tess and Jane Eyre5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6 A Study of Luxury Situations Nowadays in China from Sister Carrie7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8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95 80 35 6409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1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11 中美鬼节文化的对比研究12 A Study on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in the Sino-American Joint-Venture Enterpri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angan & Ford Motor Company13 浅谈《简爱》的女性意识14 从意象看《喜福会》的主题15 美狄亚的女性主义分析16 从华裔女性文学看东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与融合——以华裔女作家林湄及其作品《天望》为例17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18 从《篡夺》中看辛西娅奥兹克作品中的反偶像崇拜精神19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20 《老人与海》中的孤独21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蜗居》对话折射的生存焦虑22 《傲慢与偏见》的婚姻分析23 Lex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24 隐喻视角下的政治新闻语篇分析25 “一只陷入囹圄的小鸟”——苔丝的悲剧命运分析26 On the Principle of Elega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s27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28 浅析爱伦坡《乌鸦》的语音象征29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30 中英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31 “理想化”和“反理想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主题辩析32 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艺术33 中美餐桌文化差异比较研究34 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情呼唤—小说《到灯塔去》中拉姆齐夫人和莉丽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35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36 Strategies of Advertising Slogan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 rspective of “Three Beauty” Principle37 xx大学翻译方向学生发展规划38 浅析《红字》的含混性39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Numerical Idioms and English Numerical Idioms40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简单”原则41 Three Discriminations to Little Black American Girls in The Bluest Eye42 从目的论看中国企业简介的英译43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44 The Study of Strategies on Cosmetic Marketing based on Female Consumption Psychology45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46 奥斯卡•王尔德童话的唯美主义研究47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48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49 Euphem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50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51 情感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理论和实践52 福克纳小说中的圣经意象53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54 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55 谈英语文学作品名称的汉译56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57 浅析中英日常交际用语的语用差异58 《我弥留之际》中的格雷马斯叙事结构59 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研究60 从面子理论视角分析外交话语中的恭维语61 论《爱玛》的反讽艺术62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63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64 《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意义65 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结合66 电视公益广告的多模态话语分析67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68 沙博理《水浒传》译本中文化词的翻译69 英语委婉语成因及其在政治方面的应用70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Elizabeth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71 探究傲慢与偏见的独特魅力72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佛家思想73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74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75 中西方寒暄语简要对比研究76 英汉亲昵称谓语的语用及认知对比研究77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论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语域翻译78 凯特肖邦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题研究79 《蝇王》中的象征80 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81 从奥运菜单看中式菜肴英译名规范化程度82 爱丽丝•沃克《紫色》中性别与种族身份的寻求83 论跨文化因素在跨国企业管理中的影响作用84 论汉语景点名称的英译85 商务谈判策略研究86 礼貌原则在口译中的应用87 培养元认知策略,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88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89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90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91 儒家文化与和谐世界的构建92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数字翻译93 对《璃琅三部曲》中爱尔兰人的人性分析94 国际商务谈判的准备阶段95 中法餐桌文化对比96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的人格探析97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的人生观98 从目的论看英文小说书名的翻译99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s Shown in Forrest Gump100 从模糊性看古典诗词英译101 试论英汉日常礼貌表达的异同102 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103 非智力因素与英语学习的关系-以xx大学学生为例104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105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106 比较中西方身势语在沟通中的应用107 浅析模糊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108 汉英谚语翻译中的文化异同109 浅析俚语在美国亚文化群中的使用及其成因110 “家有儿女”VS“成长的烦恼”——对比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111 礼貌原则之于商务信函的翻译112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113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114 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115 大学校名的命名原则与翻译策略--以中美两国的大学校名为例116 影视字幕翻译原则——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117 卡门-波西米亚之花118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119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120 On Emily Bronte's Self-realizatio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121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122 浅谈汉英时间隐喻的文化异同123 Approaching English V 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124 美国电影与文化霸权—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为例125 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性格特征126 认知语境对文学文本翻译策略的影响12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28 试论达尔文主义对《远离尘嚣》创作的影响129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130 Colonialist Ideology in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131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观察者与实践者角色评析132 论《重返巴比伦》中女性的身份的自我建构133 两性英语会话话语分析研究——以小说《简•爱》为例134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135 译者主体性对翻译风格的影响分析136 二战后美国摇滚乐的发展及影响137 《野性的呼唤》的自然主义解读138 从英汉动物成语比较中英文化差异139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140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其翻译141 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142 《爱玛》中身份和同辈的压力143 《欢乐之家》中丽莉追求婚姻时的自我矛盾144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145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146 On the Integrative Use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147 相似的母爱,不同的表达——对比研究《黑孩子》和《宠儿》中的母亲形象148 从感观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149 《灿烂千阳》中女性人物的忍耐,斗争和重生150 从阿里巴巴BB电子商务平台论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151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152 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53 从最佳关联原则看口译中的“归化”和“异化”154 On the Diversity and Unity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Feminism155 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156 文化杂糅背景下的身份诉求——解读奈保尔的《半生》157 Feminist Thoughts of Theodore Dreiser——A Case Study of Sister Carrie158 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159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权主义160 从足球看中西文化差异161 中小学辅导机构英语教学模式——一对一教学与小班课堂教学教案的比较分析162 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Desperate Housewives163 Cooperative Learning: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Junior Students’ Integrative Language Ability164 从爱情三元素理论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人物的爱情模式165 On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166 从尊卑与平权的词汇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67 《小妇人》的结局中所包含的清教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与融合168 中西方祭祀文化之异同169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个案为例170 论电影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171 论中文电视栏目名称的英语翻译172 关于公共标识语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73 从合作原则分析《绝望的主妇》中的语言间接性及其幽默效果174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Gothic Novel175 从婚姻和家庭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对比差异176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177 英美小说《傲慢与偏见》和《飘》中的女性主体意识比较分析178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179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180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181 中英委婉语文化内涵特征对比研究182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183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184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185 试析运动品牌口号语的中英译失误186 《黄鹤楼》五个英译本的语义等值研究187 汉英语言中的借词现象188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189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190 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191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192 析《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性格及人物形象193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194 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195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196 从目的论角度剖析电影片名翻译197 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 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s a Bildungsroman 198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用失误分析19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00 An Analysis of Huckleberry Finn’s Personality。
2017年第6期No.6.2017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Fu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总第180期Sum No. 180DOI:10.14096/34-1044/c.2017.06.16萨特存在主义视域下的《骑马下海的人》探究宫玉波,李倩(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44)摘要: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中,以现实主义为主流风格的约翰•辛格贡献突 出。
他一生短暂,却在爱尔兰舞台及其文学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03年创作的《骑马下海的人》是一部 独幕抒情悲剧。
作品看似剧情简单,冲突较小,但蕴含着深刻的存在主义思想。
本文通过对该剧所折射世界的荒 诞感、人生的虚无感、自由选择以及个体孤独的探讨,来印证该剧的创作在内源上与存在主义核心内涵的一致性,以期为该剧提供一个全新而深刻的探究视阈。
关键词:《骑马下海的人》;荒诞;虚无;自由选择;孤独中图分类号:1206. 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310 (2017) 06-0084-04引言约翰•米林顿•辛格(John Millington Synge, 1871-1909)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中的领军性人 物。
在其短暂的人生中,他把戏剧创作的主要精力 放在了爱尔兰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和反映上。
他曾 到爱尔兰阿伦群岛体验农村生活,从岛民生活的各 个方面汲取素材,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在戏剧 对话中,他再现了阿伦群岛的传说故事,融入了岛 民的方言特色,以自己切身的观察和客观的视角来 看待社会真相,从而还原了真实的爱尔兰文化,展 示了真正的爱尔兰人生活。
《骑马下海的人》(及/cfers t o决e Sea,1903) 就是一部以阿伦群岛为基础的剧作,被誉为是现代 戏剧中最优秀的独幕悲剧。
剧中有台词的人物只有 4个,且关系直接,都是家人,分别是老妇人毛里亚(Maurya),儿子巴特里(Bartley),大女儿伽 特林(Cathleen)和小女儿诺那(Nora)。
黑色幽默与象征主义在《无形人》中的运用摘要:小说《无形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代表作。
他通过对主人公出色的刻画,突出了现代个人的重要价值。
在作家运用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中,黑色幽默和象征主义的运用是这部小说获得成功的重要元素。
本文将从黑色幽默及象征主义在小说中的运用方面来赏析《无形人》所承载的经典因素。
关键词:黑色幽默象征主义融合拉尔夫·艾里森( ralph ellison:1914- 1994)是美国现代最著名的黑人作家之一。
《无形人》是他的代表作,发表于1952 年,1953 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两项大奖。
直到今天,它仍被世界文坛看成经典之作,艾里森也因此享有极高荣誉。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无名的南方黑人青年从南方到北方旅行求证身份的故事。
他所经历的从无知到精神升华的变化,不但反映了20世纪黑人的经历,也反映出整个西方世界现代人的命运。
因为小说的主人公是黑人,他没有真正被当做人来对待,他仅仅是一个角色,一种功能,因此是无形的人。
与形形色色的人们的接触中他认识到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不存在的,他的存在必须靠自己的内心和意志来创造。
只有在建立了自身的人类身份之后,他才能靠努力工作和爱变得有形。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同时又烘托出了黑色幽默的效果,本文从黑色幽默和象征主义的角度来浅析《无形人》。
一、黑色幽默及在《无形人》中的运用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怪癖的“反英雄”人物,他们个性复杂、思想混乱,生活在变态的社会里,命运坎坷,充满着内心的惆怅与痛苦,任凭权威力量的支配,在小说的开始部分,白人们让一群黑人小伙子蒙上眼睛互相格斗,当那些黑人小伙子在互相格斗的时候,白人们则在四周兴奋地大声叫喊,黑人小伙子在格斗中相互打得头晕目眩,鼻孔出血,而白人们在格斗结束后却把许多假的金币作为赏钱放到地毯上,让他们去抢,但又在地毯上通了电,黑人小伙子在抢赏钱的时候被电得肌肉直抽搐,而白人们则开心得哈哈大笑。
第18卷第5期 2011年10月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V01.18’ No.5
0ct.2011
文章编号:1009—2269(2011)05—0068—05
Study of Invisible Man i n the Framework of Existentialism Theory JING An—da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Ralph Ellison’s Invisible Man is a classical work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literature.The muhiple meanings of the novel attract millions of readers and critics to devote their attention to it.One laver 0fthe meaning agrees with the Existentialism to the uttermost degree.The aims of the ariticle is to reveal the deep relationship between Existentialism and the nove1. Key Words:Ellison;Invisible Man;Existentialism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志码:A
1 I ntroduction Ralph Ellison was one of the superb representa。 fives among the 20 century black American writers. His famous novel Invisible Man published in 1 952 was his most important work in his whole life.Through Invisible Man,Ralph Ellison describes spiritual jour- ney from stupidity to epiphany of a young man,who is spiritually lost in the white-centered culture.The young man intends to search for himself,but the hos— tile and absurd society always fails him.At last,he has nothing to do but live in a desolate basement. Existentialism was a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trend prevailing in Europe since WW I.Its main concern includes the irrationality of the external world,human beings’alienation in such a world,in・ dividuality and man’s essential freedom.Obviously, Invisible Man in many respects corresponds to the thought of Existentialism.Therefore,this thesis aims to discover and explor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vel and Existentialism.The first chapter pro- vides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his work.The second chapter concentrates on finding out 收稿日期:2011-05.10 作者简介:靖安达(1983一),男,河南南阳人,助教,硕士 existential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Invisible Man 2 A General I ntroduction to Ralph Ellison and|nvisible Man 2.1 His Life Born in Oklahoma City,Oklahoma,in 1914,a state which had no tradition of slavery and whose pat— terns of segregation were not so inflexible as to pre— vent an easy relationship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Ellison experienced a relatively happ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The academic program,was of suffi- cienfly high quality for him to have assimilated,by early adolescence,the concept of Renaissance Man. He wanted to pattern his own behavior and achieve— ment after that model,just as though racial discrimi— nation did not exist. An adjunct to Ellison,s formal education was his reading.Starting with the fairy tales,he voraciously devoured the junior fiction and went 0n to Westerns and detective novels and into the classics.He also read with pleasure the Haldeman Julius Blue Books,inexpensive forerunners of pres— 第5期 JING An—da:Study of Invisible Man in the Framework of Existentialism Theory ent.day paperbacks,small books with uniform blue pal:ler covers,whose contents ranged from Shake— speare to Nietzsche and from Oriental epic to contem— porary humor. An element of even greater importance in his de— velopment as writer was his absorption of the very life of the times from the churches,the schoolyards,the barbershops,the cotton-picking camps,places where,as Ellison observes,folklore and gossip thrived.Contributing further to the Knowledge of the very fabric of American lire was his observation of such human activities as circuses,minstrel shows, vaudeville,moving pictures,prize fights,foot races, baseball games,football matches,and church meet— ings. All those impression from his environment im。 pinged upon his consciousness.But there was still another circumstance which played a major role in de- termining the course of his life.the fact that his fa- ther had named him after a great American poet and philosopher,Ralph Waldo Emerson. When Ralph reached the grades where his fa- molls predecessorg works were taught,his resentment increased.Following,he says,the advice given in” Self—Reliance.’’he changed the”Waldo”to a sim- ple,he hoped,unrecognizable”W”and in his own reading he thereafter avoided Emersong works. Upon graduation from high school,Mr.Ellison ent・ered Tuskegee,the famous school founded by Boo— ker T.Washington,with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studying music and becoming a composer.But during his second year he encountered a work which effec— ted,he states,the real transition to writing.He read The Waste Land,T.S.Eliotg poem which deals with the moral and spiritual sterility of the twentieth centu- ry;and which has had so wide an influence in this century.As Ellison expresses it,it seized his mind, and he feh that its rhythms were closer to jaZZ than those of the Negro poets whom he was beginning to read. After his junior year Ellison went to New York, where in 1937 he met the man who was to become one of the greatest Negro writers,Richard Wright.It was also under Wrightg influenee that Ellison became associated with politically radical movements.His strong sense of individuality,which is so evident in all his published works.prevented his being absorbed by any ideology. A more significant result of Ellison ̄s association with Wright,and with other Negro authors such as Langston Hughes,was that Ellison himself began to write and to publish.In 1952 came the great novel, Invisible Man.Its significance is attested to by its having reached its nineteenth printing by the late 1 960,by receiving the National Book Award for Fic— tion in 1953,and by being acclaimed by a 1965 Book Week poll of two hundred prominent authors,critics, and editors as”the most distinguished single work published in the last twenty years.”Professor Margo— lies considers Invisible Man a recapitulation of the en- tire history of the Negro,presenting a view of life de— scribed bv Ellison himself as bl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