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禁忌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3.00 MB
- 文档页数:40
中西文化禁忌语比较与分析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逐渐加深,各种文化禁忌也日渐被人们所关注。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是和谐世界及文化多样性的保障。
因此,本文旨在开展中西文化禁忌语比较与分析,并进一步阐述其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目的1.比较探究中西文化禁忌语的异同点,分析其形成原因;2.探讨中西方文化禁忌语的影响及其社会价值;3.提高人们对于跨文化交流中尊重不同文化、避免语言障碍的意识,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1.中西方文化禁忌语的概念和分类;2.中西方文化禁忌语的异同分析;3.中西方文化禁忌语的历史与文化渊源;4.中西文化禁忌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质性研究法等方法,深度探讨中西文化禁忌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和影响。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对中西文化禁忌语的异同点进行深入探讨,具体分析中西方文化禁忌语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及其价值。
研究成果可供相关人员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尊重文化差异,有效避免由文化禁忌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六、研究难点和限制1.中西方文化禁忌语的挖掘和收集;2.中西方文化禁忌语在不同背景下的应用;3.文化禁忌语研究中的文化认知和社会认知方面的难度;4.受限于实证研究的难度,本文更多的采用质性研究分析方法。
七、研究计划研究时间:2021/09-2022/06第一阶段:对中西文化禁忌的现状进行全方位调研,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第二阶段:分析总结中西文化禁忌的异同点,了解文化禁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用和影响;第三阶段:撰写论文,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和互学互鉴的发展;第四阶段:论文的修改和完善,准备答辩。
八、参考文献1. [美]格洛弗,著. 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禁忌: 跨文化交际实用指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 谷冀亭. 中西文化禁忌之比较. 比较文化研究, 1998;3. 史文珍. 英语语言文化中的“禁忌”. 外语研究, 1998;4. 宋俊英. 论文化禁忌语. 茂名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1;5. 王鹏飞. 文化禁忌语传统与现代诠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9;6. 王君莲. 中西方文化禁忌语对比研究.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文理版), 2013.。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不同文化中使用的两种语言表达方式。
禁忌语是一种被社会规范所禁止或被认为是不礼貌或不恰当的语言,而委婉语则是一种相对温和和礼貌的表达方式,常用于处理敏感或尴尬的话题。
1. 蔑视与忌讳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对于某些话题的态度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相对开放,对于性或疾病这些敏感的话题并不太忌讳,而在中国文化中,这些话题被认为是不雅或令人不悦的,被禁止或不应该直接提及。
2. 否定与保守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对于否定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不同的观点或批评他人是被接受的,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多地使用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以避免冲突或伤害他人的感情。
1. 技巧与隐喻的使用: 在委婉语使用上,西方文化更多地使用技巧和隐喻来表达。
当你不喜欢某人的衣服时,你可能会说“这个衣服很特别”,这样表达了你的意见,但并没有直接批评对方。
而中国文化中,委婉语更多地借助于提问或回答问题时的模棱两可性来表达。
2. 礼仪与尊重的特点: 在委婉语使用上,中西方文化都注重礼仪和尊重他人的特点。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中,人们倾向于使用一些礼貌辞令和谦虚语气来包装自己的意见。
这有助于维系人际关系和避免冲突。
3. 情感与合作的重要性: 中西方文化都重视情感和合作的重要性,在委婉语使用上也体现了这一点。
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往往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尽量避免伤害和冲突,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和谐。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上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个人权益、团队利益和面子的不同态度。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禁忌语和委婉语的用法,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源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剖析其不同的自然观、世界观,寻求不同意识形态的表征语言。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西文化对比论文篇1中西禁忌文化对比研究摘要: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大障碍,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禁忌的对比研究,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避免交际冲突和失败,以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禁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禁忌(taboo) 源于太平洋汤加群岛的T ogan(汤加语),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指通过禁止人们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回避某些话语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或达到消灾避祸目的的规范。
由于文化不同,各国间的禁忌习俗也不尽相同。
禁忌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文化现象,只是禁忌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禁忌几乎无处不在,按照禁忌的范畴来分,可分为宗教禁忌和生活禁忌,其中生活禁忌包含其中生活禁忌包含饮食禁忌、服饰禁忌、婚姻禁忌、丧葬禁忌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宗教和生活禁忌两个方面探讨各国文化的异同。
一、宗教禁忌世界各国人民都有不同的信仰,英语国家的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另外还有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
中国的宗教的有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宗教不同,禁忌也有很大差异。
1.基督教禁忌基督教忌讳拜除上帝以外的偶像,进入教堂要严肃,保持安静,以表达对神的敬意。
忌食带血的食物,忌衣冠不整和在聚会或礼拜中吸烟等。
同时,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里,人们都记得耶稣被叛徒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
因此在耶稣受难日的当天,绝对不能从事与耶稣在十字架上受难有象征性联系的事情,如:理发、钉马蹄,钉钉子等。
2.天主教禁忌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教派之一,除基督教的某些禁忌外,天主教还有自身独特的禁忌。
如:天主教的主教、修女和神父是不能结婚的,因此他们的相关隐私如子女问题是不能问及的。
参加丧礼忌穿色泽艳丽的衣服,忌说笑;丧礼后两三星期死者亲属忌见客人,一年内忌参加大型宴会或舞会等。
中西文化对比与应用之禁忌语某些词语和概念令人不快,最好不用,而换一种婉转的说法——这就是委婉语。
有些词语因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不同,会引起对方强烈反感,应避免使用——这就是禁忌语。
禁忌英语taboo,原义为“神圣”,“不许触摸”的意思。
一、禁亵渎性词语在西方国家,人们认为滥用上帝或上帝的名字是不敬的,所以与这类相关的词语一般是要避免的,而且也常常避免谈到魔鬼,如:上帝的名字JehovahGod(上帝)hell(地狱)devil( 魔鬼)Christ(基督)Jesus ChristHoly Mary如果要使用,则God说成Dod,Gom,Godfrey等,将Jesus Christ说成Caessar’Crutch等或是使用god of this world, the Big D( Lord of flies), the good man 等委婉语。
在中国,人们也尽量避免对“神”的不敬, 对自己信奉和崇拜的神仙不能在言语上有任何的轻慢和不敬。
但对于“鬼”却是不避讳的,如汉语中就有“牛鬼蛇神”、“妖魔鬼怪”、“鬼东西”、“扮鬼脸”等。
另外,在中国的封建社会,皇帝的名字,甚或与皇帝的名字同音或同形的字都在禁忌之列。
如中国的秦始皇名“嬴政”,为避其“政”名,一年的“正月”被该为“端月”;宋朝知州一官吏名“田登”,为避其“登”字,下令百姓不能说“点灯”,而说“放火”,因此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之说。
二、禁辱骂性词语辱骂性语言在英语中属于淫秽性语言(obscene language),也可以说是脏话(dirty words),常常是人们避讳的。
如:son of bitch(狗娘养的)For Christ's sake! (为了基督!)God damned! (神啊,受诅咒吧!)Oh, damn it! (诅咒它吧!)英语里还有用动物的名称来骂人的,如骂某人为cow, swine, pig,stallion等等, 这些是禁止使用的。
中西方文化中使用语言的禁忌在许多语言里都忌讳诅咒、骂人的话。
英语和汉语都是这样的,但还要说明一下:第一,有些骂人的话过于粗鄙、难听,所以受到社会更严格的限制。
英语中的Jesus Christ, Holy Mary, Son of a bitCh就是这种话;而Damn, Damn it,Hell这样的话在语气上就稍微轻一些。
请注意,在英语中,大部分诅咒、骂人的话与基督教的词语和名称有关。
在汉语中这种固定的咒骂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最常用的是“他妈的”,但听的人不会引起很强烈的反感,因为有时它巳转化为无教养的人的口头语。
第二,诅咒、骂人的话受到年龄、性别、职业的限制。
孩子骂人马上会受到大人责备。
妇女骂人会被人认为粗俗失礼。
教师骂人被认为有失体统。
第三,这种话也受环境和场合的限制。
在当众发言、课堂教学或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一起时,人们就不大会说诅咒、骂人的话。
在家里、在劳动场合、在办公室、在公共汽车上或市场上,说的人就比较多。
应当指出,人们对诅咒、骂人的话反应并不始终如一。
有些这样的话听得多了,也就不那么刺耳。
现在人们常听到年轻人用骂人活。
不过,对非本族人还是少讲祖活为妙。
现在谈一下英语和汉语在禁忌方面的不同处,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50来岁的美国妇女在中国任教。
有一位年轻的中国同事请她到自己家里来吃饭。
一进门。
女主人就把4岁的女儿介绍给客人。
小姑娘用英语说:“阿姨好”!她妈妈跟她说过,见了成年妇女要这样问好。
“不对,不能叫阿姨”,妈妈连忙纠正说,“要叫奶奶。
”“不要叫奶奶。
就叫我阿姨好了。
”“那太没有礼貌了。
您比我年纪大多了。
”美国妇女脸红了,笑笑说:“就叫我阿姨吧。
我喜欢这样”。
为什么美国妇女在这种场合会感到尬尴呢?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不同。
对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入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是不得体的。
此外,收入多少、是否已婚、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除非对方表示不大意,这些情况也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中西方禁忌语文化差异性摘要:禁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中西方在不同领域的禁忌语的表现的差异,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渊源,文化内涵,为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减少失误、冲突以好的借鉴。
关键词:禁忌语;差异性;文化渊源一、引言禁忌(taboo)一词原意是“神圣的”、“不可接触的”或“要及其注意的”东西。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
语言根植于文化又反映着文化。
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其文化根源。
我们在探讨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的同时,也要探其差异之源。
不同的文化渊源使中西方禁忌形成了不同的领域和类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成一体,而西方文化的渊源则是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和圣经。
二、中西方禁忌语的文化差异性的具体体现(一)、宗教方面的禁忌语在西方国家,宗教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东西,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与宗教神灵相关的词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不能随便提及的。
因此,上帝的说法有很多委婉的表示方法,比如用gosh来替代god的发音;用我们的父、创造万物的主来替代上帝的说法。
在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宗教信仰则呈现出多民族多文化的现象。
道教、佛教、伊斯兰教都是主要的教派,同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其独特的信仰文化,因此其禁忌语也各不相同。
比如,佛教中所提倡的是“不打妄语”,因此在谈话中不可过分狂妄、轻谈,不可说谎。
同时,中国人对于神灵有一种不可未知的尊崇,认为一旦说出来就会成真,因此,有一些非说不可的话语会用其它的用语来替代,例如,会用“寿材”来替代“棺材”。
(二)、人名方面的禁忌语在历史上,有关人名的禁忌语几乎存在于各个民族。
例如, 生活在北美的印第安人, 把自己的名字看作不仅是一种标记, 而且是自己的一部分,正如自己的眼睛和牙齿一样, 并且相信对自己名字的恶意对待就会像损害自己的肌体一样。
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许多部落中都有这种信念。
禁忌语在中西⽂化中的差异/294禁忌语在中西⽂化中的差异刘晓萌新疆⼤学国际⽂化交流学院摘要:语⾔禁忌⼀⽅⾯被视为语⾔现象中的⼀类,另⼀⽅⾯也属于⽂化现象,民族的区别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与⽂化历史的影响,所以语⾔禁忌各有千秋。
作为构成语⾔的关键部分,禁忌语能够将民族中背景、历史、风俗习惯还有价值观等改变。
本⽂针对⾃⼰在跨⽂化交际⾥所经历的事例展开分析,并从多个视⾓作为切⼊点展开对中西语⾔禁忌现象的对⽐研究,同时将跨⽂化交流中不需要运⽤的禁忌语提出了⼀些意见。
关键词:禁忌语;跨⽂化交际;中西⽂化差异⼀、禁忌(⼀)餐桌禁忌中国⼈在餐桌上的⽐较喜欢动态,但西⽅则爱静态,两者恰好相反。
中国⼈将美⾷作为⼈⽣中快乐的事情,所以排场都不⼩,⼗分热闹。
中国⼈往坐上坐后,会⼀直摆谈,相互敬酒,享受美⾷所带来的味蕾冲击。
该类的宴席将主⼈的热情与⼼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客在餐桌上所热闹是表达了⼼中的快乐。
中国⼈通常送上的七碟菜肴与饭⼀同⾷⽤,毕竟葬礼完后的“解慰酒”要七碟菜肴,⽽且⼀般吃饭时,我们不会将筷⼦垂直插⼊饭中,⽼⼈说因为这样像是在祭拜祖先。
另外,我们从⼩被教育,在吃饭时要避免筷⼦触碰饭碗发出声⾳,在吃饭的时候不要发出声⾳,这是对别⼈的尊重。
西⽅⼈在饭桌中与中国截然相反,他们⼗分安静,专注与⾃⼰盘中的餐⾷。
所以西⽅的⾷⽤阶段⼜明确的六条禁忌⾏为:进餐过程禁⽌出现响声;不准替他⼈去⾷物;不准在吃饭的过程中吸烟;不准向他⼈劝酒;不准在吃饭的时候脱下⾃⼰的⾐服;不可以谈令⼈作呕的事情。
邀请客⼈来品尝的⾷物是⽕鸡,所以欧美⼈认为鸡胸脯⼗分珍贵,因此⾷⽤鸡腿的过程中需要将⾻头剔除,不能够⽤⼿拿着⾷⽤。
要利⽤⼑叉辅助切着吃,但要避免切得过⼤或切成⽚状。
在整个⽤餐过程中,没有⼈吸烟,没有⼈酗酒或者说劝他⼈喝酒,也没有⼈去帮他⼈拿⾷物,整个就餐环境给⼈⾮常舒服的感觉。
(⼆)数字禁忌在数字⽂化中的核⼼内容是数字禁忌,所以很多数字⼈们更本不会提及,其实,针对数字⽽⾔⼤部分不存在优劣势与好差吉凶的区别。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2016-05-25 11:57:19 作者:7天论文网【大中小】浏览:8次评论:0条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已经被学者们重视并进行研究,禁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由于地域差异,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其忌讳的语言、动作、行为、习惯等。
对外汉语的教授对象以母语为英语的西方留学生居多,因此了解汉英禁忌文化的差异,对于顺利完成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是十分有帮助的。
禁忌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禁忌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最初起源于人们对于未知力量的恐惧,以及人类在不断与大自然抗争过程中所取得的有限经验。
不同文化背景发展下的不同民族,禁忌文化也各不相同,它体现的是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风俗习惯。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禁忌语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语言禁忌与非语言禁忌。
一、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禁忌在日常交际中,语言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禁忌语更是组成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出于某种原因,有些词语人们在交际中会尽可能的避免直接说出口,这些词语说出口或使人尴尬、或词语本身被认为是危险的、消极的、不祥的等等。
下面我们列举几种日常接触较多的语言禁忌。
( 一) 称谓禁忌在中国封建社会,对于帝王、官员、圣人、师长等名字是需要避讳的,由此而延伸的对于上级、老师、长辈等也要避免直呼其名,更不可唤其乳名、外号等。
这些称呼上的禁忌自古延伸2000 余年,直至辛亥革命之后,制度上的避讳虽被瓦解,但根深蒂固的遗俗却大多数都被沿用至今。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直呼长辈、老师或者领导的名讳,会被视为缺乏教养和没有礼貌。
给孩子起名字时,父母也会避讳和长辈同字、同名、甚至谐音。
中国人讲究尊祖敬宗,亲属之间的称呼也名目繁多、相当复杂,称呼即代表了错综复杂的宗族、血亲和辈分。
如: 哥哥、姐姐、弟弟、侄儿、孙子、外公、叔叔、姨妈、堂兄等。
在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无论年龄、资历、地位、阶层的差异,都可直呼其名。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性-比较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往中,常常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循一些交际禁忌语,就是说交际双方都清楚地知道哪些话该说不该说。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禁忌语。
语言禁忌于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是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也是交际中的重要准则。
禁忌这一词,来源于18 世纪南太平洋群岛波利尼西亚的Tongan(汤加语)中的Taboo 一词,在现代英语中意为an inhi-bition or ban resulting from social custom or emotional aversion,而对应到汉语的意思就是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在当地的风俗是严格禁忌人们接触或者谈论神圣的或是卑贱的东西。
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早就有记载了,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阴阳家》云: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由此可见,禁忌一词早就出现在汉代典籍中[1].所以其实中西方都非常重视禁忌语,只是在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一、禁忌语的特征禁忌语作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也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的。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禁忌语的时代性。
禁忌语的第一个特征表现在它的时代性,因为禁忌语有些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有些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的。
清朝时对诗句包含有清、明两字的都是禁忌,当年,明月清风是前人的口头禅,在清帝的耳朵里就是对清朝的讽刺,随时会招来杀身之祸。
但是在唐宋诗词中清明时节雨纷纷却被人们广泛传诵。
2. 禁忌语的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的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而不同的文化特征就会导致各民族的禁忌语的内容和形式上都会产生差异。
例如关于年龄的问题,英美国家的人对年龄问题不愿意多谈,妇女们对自己的年龄更是讳莫如深,他们认为这是非常隐私的问题,而隐私是在他们眼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所以,遇到英美国家的同事或者朋友,绝对不要问:How old are you?还有就是,他们甚至在面试的时候也不会特意提及年龄问题。
中西禁忌文化比较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工具,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从中英委婉语的视角探讨中西方在宗教迷信、社会心理、社会文明禁忌文化方面的异同点,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尴尬与麻烦。
标签:避讳与禁忌;中西文化;委婉语一、避讳、禁忌文化与委婉语的关系中西方避讳与禁忌思想历经数千年的变迁与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此基础上产生出形形色色的委婉表达方式,这些曲折的表达又构成了另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委婉语文化也随历史发展、社会形态变迁和人们价值观的改变等经历着发展与变化。
作为避讳和禁忌文化的产物,委婉语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阶层及各领域,成为跨文化交际中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因此,委婉语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
美国学者休.劳森说“委婉语如此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语言,以致我们中间没有谁——即使是那些自诩言谈直截了当的人——能够在不使用委婉语的情况下过完一天。
”[1]各民族的语言禁忌都是在其特定的社会与民族文化中形成的,跨文化交际中若稍有不慎,便会产生尴尬、矛盾甚至冲突。
早在中国古代《礼记·曲礼上》就有记载:“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为避免言语犯禁,各类委婉语随之诞生。
语言学家陈原认为,委婉语词就是用“好听的,含蓄的,使人少受刺激的,或矒着邪恶的代表使他一时听不明白的代词,代替所要禁忌的语言”[2]二、中西禁忌文化与委婉语从古至今,禁忌文化广泛存在于中西方各民族、各阶层。
“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禁忌的权威,维持禁忌的实施。
”[5]因此,中西方的禁忌语林林总总,数量繁多。
语言学家沃德霍认为:“禁忌语乃社会对某种被认为有害于成员的行为表示不赞成的一种方法。
不赞成的原因或是超自然的,或是这种行为违背某种道德准则。
”[6]形形色色的禁忌语也催生出大量的委婉语。
(一)、迷信与宗教禁忌文化。
受迷信思想作祟或宗教文化影响,东西方各民族都存在诸多禁忌。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在哪几方面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表现1、称谓称呼方面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
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
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
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
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
而在中国,人们喜欢加上职位,xx经理,xx总裁等。
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西方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头衔用于法官。
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高级宗教人士等。
2、交际语言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礼,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
在我国除了见面和告辞时使用,在表示祝贺、感谢或互相鼓励时也使用。
发展到现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
可是西方的贴面礼、亲吻礼、吻身礼,让国人仍很不习惯接受。
中国在见面时喜欢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方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
送客离开时,中国人习惯挽留,说“走好”“慢走”,而西方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3,宴请方面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
酒杯不空茶水不满。
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
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
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中国人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音,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
西方人不喜欢13。
缘起基督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大出卖耶稣,有13个人。
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禁忌语与委婉语是每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这个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规范。
禁忌语是指在特定文化中被认为不雅、不合适或不恰当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而委婉语则是指通过措辞的方式,使用温和的语气和方式来表示否定、拒绝或不满。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与委婉语方面有着不同的特征。
接下来我将分别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来讨论这两个方面。
1.中文禁忌语特征在中文文化中,禁忌语通常与社会、家庭、性别、宗教等相关。
使用一些污秽的词语或谈论与性相关的话题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中国人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对上级或年长者模棱两可或含糊其辞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禁忌。
在中文文化中,尊重他人和保持社会秩序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2.西方禁忌语特征在西方文化中,禁忌语通常与种族、性别、宗教、政治观点等相关。
西方文化倾向于更加开放和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言辞激烈、攻击性言辞或种族、性别歧视的言辞都是禁忌的。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权利、言论自由和平等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1.中文委婉语特征在中文文化中,委婉语通常通过使用含糊其辞的措辞来表达。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关系的维护,因此在表达不满、拒绝或否定时会使用委婉的措辞。
“可能”、“或许”、“有点麻烦”等词语常常被用来表示拒绝或不满。
2.西方委婉语特征在西方文化中,委婉语通常通过使用缓和的语气和方式来表达。
西方人注重个人和他人的自由和平等,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直接且尊重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在表达不满、拒绝或否定时,他们通常会使用措辞较为委婉、礼貌的方式来表达。
中西方文化在禁忌语与委婉语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征。
中文文化注重社会秩序、尊重他人和维护面子,因此禁忌语多涉及社会、家庭和性别等方面。
委婉语通常通过含糊其辞的措辞来表达。
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言论自由和平等,因此禁忌语多涉及种族、性别、宗教和政治观点等方面。
委婉语通常通过使用缓和的语气和方式来表达。
这些文化特征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待言语、关系和社会规范的态度差异。
论中西方文化之禁忌语比较
摘要:禁忌语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两种语言在语言禁忌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不同之处,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禁忌语的不同之处,能深刻地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的内涵的价值观念能够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因此,了解中西文化中的语言禁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不必要的冲突,做到‘入乡随俗’,有助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
关键词:禁忌语跨文化交际比较
引语
语言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信念、习惯、生化模式和行为的总和,这一切大致为占据着特定地理区域的人们所共有。
不同国家所据哟的独特的文化深深地深藏在语言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影,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与发展。
学习外语不仅是学习语言,而且是......
1中西禁忌比较
禁忌的内容比较广泛,本文拟就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一些禁忌语加以论述。
1.1谈话内容的禁忌
1.2有关隐私的禁忌
1.3恭维语的禁忌
2价值观念的禁忌
2.1关于年龄的禁忌
2.2财富的禁忌
2.3老的禁忌
2.4数字的我禁忌
3社交禁忌
3.1送礼禁忌
3.2恭维语禁忌
4中西语言禁忌的趋同性
5结束语
总之,由语言禁忌所形成的特殊形态是中西社会所共有的现象,禁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具有社会禁忌文化方面的背景知识是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顺利进行交际的必要条件……。
一、从餐具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异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
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中餐进餐时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
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在使用刀叉时也有一些禁忌。
如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
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
忌用自己的餐具为别人夹菜。
餐具掉落不要弯腰拾捡。
餐品不要一次性切好,尤其带汤汁的餐品,要一小块的逐一切食等等。
First,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the cutlery to use point of viewChopsticks and knife and fork is the most bas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able manners. Beginning point of Western food, which derived from the West pay attention to independent, children grow up into the world after the independence of ideas and habits. The chopsticks brought together meals daily, highlighting the young and old sat together in the family unit, so that Asians have a relatively strong family values.If not play with chopsticks when eating Chinese food (to them when the drumstick is a very rude way), but can not use chopsticks pointing to the person or make gestures. Of course, absolutely can not suck or the chopsticks chopsticks inserted in the rice, which is taboo (which seems to funeral incense is considered unlucky.) When using the knife and fork there are some taboos. Such as holding a knife and fork when not meddling. To speak or talk, knife and fork on the plate should only decency. Avoid using their own utensils for others bowl. Do not bend over picking up utensils fall.Do not cut off a good meal products, especially products with a soup meal, to eat a piece-by-all and more.二、从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人请客传统上用八仙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