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商品

第一节:商品价值

1.商品的两个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能用来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及价值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使用价值(社会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交换就具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及商品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关系。(两种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以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原因就在于交换双方的价值是相等的。)(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价值由人们劳动所创造。劳动不仅是价值的源泉,而且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商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劳动的凝结,是物化的社会劳动)劳动表现为价值,人们以价值来交换商品,实际上就是交换劳动。商品的价值体现人们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价值的实质。价值不是劳动产品所固有的自然属性,而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体现交换劳动的关系,这就是价值的实质。这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所在。)

(补充:各种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知识价值论,要素价值论)

两者关系:

从现象形态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要素的统一;从本质内涵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的统一。商品是两因素的矛盾统一体。

统一性: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使用价值反映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交换的物质或精神承担者;价值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基础。

矛盾性:两者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商品生产者生产的直接动机是实现价值,而使用价值只是价值的物质或精神承担者。其次,商品交换是以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离而实现,即买卖结束,卖方实现价值,买方实现使用价值。

辨析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交换价值: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2.劳动二重性: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彻底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规律的一个基点。)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以制造某有用物为目的(即反映某商品的自然属性),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各自不同的劳动。(“有用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仍属于社会劳动的一部分) 具体劳动的对象,操作方法及结果的差别,形成了社会分工。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

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条件。若果具体劳动离开与自然物质

的结合,也就无法创造出使用价值来。

抽象劳动:表现为一种非具体形式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具体劳动是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二者都是不可分割的。

二者又是对立的。以抽象劳动为目的,具体劳动就成为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卖方得到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买方得到具体劳动形成的使用价值。

辨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商品生产中,由于商品生产者独立进行生产并拥有自己的生产结果,故其生产具有私人的性质——它被称为私人劳动;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又是相互依赖和联系的,故其生产又具有社会的性质——它被称为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要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只有在流通中把产品当作商品来交换来实现,这就是私人劳动(直接)和社会劳动(间接)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条件是商品交换)

商品两因素和劳动二重性,根源于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都是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所具有这种间接社会劳动的特性所决定的。

3.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是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交换和生产统称为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最明显的特点:直接为交换而生产,生产借助交换而进行。)add: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的一种生产形式。自给自足,生产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社会经济类型: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社会经济形态: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1)社会分工;2)商品由不同的所有者或利益主体支配。

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人类生产本质是社会生产,劳动的社会性是人类劳动的一个根本特征。劳动的社会性是通过交换以价值形式表现出来的。

商品经济VS市场经济:

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与基础;商品和货币关系的存在是二者经济运行的共同基础;市场是二者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因素;价值规律是共同经济规律。

区别:侧重点不同(社会经济类型/经济运行);表明关系不同(等价交换关系/市场配置方式)理论层次不同。

第二节: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量的决定:劳动创造价值,价值不过是人们交换劳动所借以进行量的比较的社会尺度,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的尺度为劳动时间)——即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并随它变化而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商品价值又是以使用价值为物质前提。

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假定:Z=L+cQ (c>0)(Z:价值总量;L:生产过程中的劳动量—新创造的价值部分;Q:产量;cQ:从消耗的生产资料中转移过来的价值部分。)

劳动价值理论关于价值决定的基本公式:z=Z/Q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两者是相对的):

Z=Kl+cQ(c>0,k≥1):k表示劳动复杂程度的系数,k=1表示简单劳动,k>1表示复杂劳动,k越大,表示劳动复杂程度越高。

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的能力或效率。两种表达形式: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

品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第二章:货币

第一节:价值形式的演变与货币的起源

商品的两种表现形式:使用价值的~和价值的~。(使用价值的~就是商品的自然体本身;价值的~体现着商品的社会属性,看不见,摸不着,不能从每个孤立的物品中表现出来。)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简单的~,扩大的~,一般的~,货币形式。

价值形式: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有在与其他的商品的交换中才能表现出来。(相对~,等价形式)

简单的价值形式:(和简单的,偶然的物物交换相适应)

如:1只绵羊(相对价值形式)=2把斧子(等价形式)

这之中,绵羊起着主动作用,它要表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它要通过与斧子发生交换关系相对地表现出来。这里,绵羊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斧子起着被动作用,它不表现自己的价值,而是充当其他商品价值的表现材料,处于等价形式上,因此被称作等价物,又叫价值镜。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处于同一价值形式的两极,它们是对立同一关系,既相互依赖,互为条件,又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相对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和另一种商品发生交换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并且这两种商品具有相同的质,即都凝结着人类的抽象劳动,都有价值。这种交换关系也是一种价值关系。某商品的相对价值是该商品的价值的相对表现,即通过另一种商品而表现出来的价值,其大小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值量,而且也取决于另外那种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相对价值量的变动情况:

1)若B的价值不变,则A的相对价值与它自身的价值成正比例变动。

2)若A的价值不变,而B 的价值发生变动,则A的相对价值和B的价值成反比例变动。3)若A和B的价值按相同方向和相同比例发生变动,则A的相对价值不变。

4)若A和B的价值按同一方向不同比例,或按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动,则A的相对价值有

可能出现上述三种情况的任何一种。

商品a的相对价值等于商品a的价值Za与商品b的价值Zb的比率:P(a,b)=Za/Zb

等价形式: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作为等价形式的本身就具有价值。)三个特征:1)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是用它的使用价值作为其他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扩大的价值形式:某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的价值形式。(与简单价值形式相比,商品价值表现更加充分,但是相对价值仍然不能获得最终的完全的表现。)

一般价值形式(质的飞跃):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某种特殊的商品上,这种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充当其他商品的统一的价值表现材料的特殊商品,叫做一般等价物。

货币形式(最发达,完成阶段,但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由货币来

表现。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辨析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货币

等价物:处于等价形式地位,表现其他商品价值,充当其他商品交换的媒介的商品。

一般等价物:处于等价形式地位,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其他一切商品的交换媒介

的商品。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出现,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了两极:商品及货币。(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同

一关系发展为货币与商品的对立同一关系)

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特殊商品。货币之所以能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与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的职能:(货币的社会经济作用,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

1.价值尺度: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reason: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

货币价值尺度也就是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他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商品的价值形式就转化为价格形式。(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能是想像或观念中的货币。

*一种商品的“价值形式”是指该商品在其它商品上的价值表现。而商品的“价格”则是价值形式的一种,是商品在货币上的价值表现。

为了衡量和计算各种商品的不同的价值量,要给货币本身确定一个计量单位,这种被确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就叫做价格标准。

价值尺度VS价格标准(区别):1).价值尺度用来衡量商品的价值;价格标准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2).价值尺度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而变动;价格标准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3).价值尺度是自发产生的,不依存于国家权力;价格标准通常由国家法律规定。2.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物物交换——商品流通(货币—商品—货币)(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必须用现实中的货币)——货币流通(商品流通中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不断地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的运动)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保存,收藏起来)

作为贮藏的货币,他必须既是现实货币,又是足值货币(金属货币)。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贮藏货币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的特殊作用。

4.支付手段:(在以延长付款形式购买商品,货币用于清偿债务)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产生于赊卖赊买的商品交换中,是与商业信用联系在一起的。(商业信用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产生的前提条件。)

5.世界货币: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货币也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世界货币的职能:1).国际间的支付手段:支付国际间的收支差额;2).国际的一般购买手段;3).国际间财富的转移手段。

上述五种职能共同体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待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1).货币需要量与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进而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商品的价格总额是决定2).货币需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全部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的支付总额-相互抵销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纸币流通规律:流通中纸币总量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于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具有内在价值的金属货币数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上述限度,会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如果纸币发行量少于上述限度,会造成货币升值,物价下跌——通货紧缩。)

纸币: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之所以能够流通,是由于国家的强力支持。)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在市场经济规律体系中起着基础性规律的作用,其他规律都要在他的基础上发挥作用。)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商品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而价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他的涨落,总是围绕着价值这个中

心进行的。)

作用:1.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2. 刺激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3.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关系: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是货币本身不是资本。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公式是:“货

币—商品—更多的货币“(G-W-G)---资本流通的目的是要经过流通取回更多的货币。

货币只有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成为资本。(运动中增值,正是资本和货币的最本

质的区别。)(资本就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商品流通VS货币流通:

商品流通:W-G-W(为买而卖);货币流通:G-W-G‘(为卖而买)

货币流通VS资本流通(区别):

1.循环形式不同;(货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商品流通以商品为媒介)

2.运动目的不同;(商品流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需要,追求的是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是为了增值。G’=G+△G, △G即为剩余价值。)

3.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W-G-W: 使用价值是实际运动的主体,商品价值在流通中采取独立的形式,即货币形式,只是交换的媒介。G-W-G:价值是运动的主体,)(*货币不采取商品形式就不能成为资本。)

资本的总公式:资本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运动形式。(G-W-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不仅保存了自身价值,而且带来了剩余价值,这就与价值规律相违背。(此矛盾表明,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他的产生必须以流通为媒介。)

流通过程是价值增值和资本产生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剩余价值不能从作为资本的货币中产生。*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劳动力:

含义: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人的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永恒条件,但只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劳动力才会成为商品:在双重意义上是自由的人{劳动者有完全的人生自由,能够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劳动者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外,别无出路。}

具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劳动力的买和卖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作为特殊的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1.为维持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其家属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其教育或训练费用。(*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还包含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最大的特点: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创造价值,而且创造出超过自身以上的价值,超过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易混点:

劳动力: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又称劳动能力。

劳动力商品: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简称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或劳动。简称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劳动不同于劳动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耗。劳动创造价值,但其本身没有价值。有价值的是劳动力,而非劳动。

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就需要市场来配置生产要素,而劳动力则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1.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

价值增值就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市场经济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社会生产过程又是价值增值过程。)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借助于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包括人类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要素的有机结合。

劳动过程VS价值(形成)增值过程:

劳动过程:保存或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此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形成过程;私人,集体或国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价值增值。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是小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与私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与公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生产过程。

2.总体劳动者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创造价值。这里的劳动指的是生产劳动,只有生产劳动才是价值与剩余价值的源泉。

生产劳动:

就劳动过程来讲,是指劳动者为创造物质财富而付出的劳动(生产物质产品),包括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继续的那部分劳动。

就商品生产过程来讲,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物质规定性)

就生产关系来讲,阐述了他的社会规定性。

对整个社会来说,作为生产劳动,就要求其社会规定性和物质规定性达到统一。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劳动具有二重性,即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劳动二重性导致了同一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二重性作用,即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具体劳动转移和保存旧价值。

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旧价值—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不变资本C;用于购买劳动力—劳动力的使用可以增值—可变资本V。

(*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来自于工人的剩余劳动。)

4.资本的特征与属性:

资本的本质: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不是物,而是以物的外壳掩盖着的生产关系;一个历史范畴;本质上是一种运动(才可以增值)。

特殊性质: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

一般共同属性:垫支性(预付资本);运动性(资本是一种运动着的价值);增值性(增值是资本的基本职能。)

第三节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产品的价值构成:

商品的价值z=c+w(c是生产产品过程中从生产资料上转移过来的价值;w是生产该产品的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企业预付的资本C=c+v(c是不变资本,v是可变资本。)

产品的价值z=c+v+m(m=z-C)(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率:(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可变资本的增值率)

m’=m/v(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必要劳动)×100%=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产品/必要产品————M=m’V(M:剩余价值总量;V:可变资本总量。)

增加剩余价值总量:扩大生产规模,使用更多的工人(工人人数是决定剩余价值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剩余价值率。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数量要求:最低雇用量;可变资本的最低限额;总资本的最低限额。

3.剩余生产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产生的价值。)——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单个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从而得到的剩余价值。(社会价值-个别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剩余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也都是扩大和增加对剩余劳动的占有。(剩余价值规律是价值规律在社会生产目的和特征上的延伸和表现,是一个社会的客观目的性规律或特征性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表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实质。生产和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社会资本运行的各个环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基础和核心。流通过程则是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并使剩余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分配过程主要表现为剩余价值在社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过程。消费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要素,即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同时也是投资者消费剩余价值和维持生活的

过程。(*剩余价值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第四节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企业制度的演进

1.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以手工技术和劳动分工为基础)—机器大工业(广泛地使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

2.企业制度的演进:(在一定产权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企业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管理制度,便构成企业制度的整体。)

形式:单业主制[小规模的企业组织],合伙制,公司制

单业主制和合伙制都是自然人企业,企业具有法律地位,但不具有法人资格。(企业法人资格:企业法人的财产独立;企业法人的财产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限额以上。)(*只有公司制才具有法人资格,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

股份合作制:(股份经济与合作经济相互融合)公司制:(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3.企业管理及其性质:

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传统的管理阶段(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现代管理阶段。

企业管理的二重性:既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自然属性,即一般管理职能;又具有实现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属性,即资本主义管理的特殊职能。

第五节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1.工资的一般现象与本质:

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才是商品,,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不是劳动,因此,工资不过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

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必要劳动产品作为劳动者工资部分,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产品为社会提供共同需要。

2.工资形式:计时工资(最基本),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用这些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数量,等于名义工资除以物价水平)

3.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其他转化形式:

奖金:实质上是对劳动者超额劳动支付的价值。津贴;联产承包计酬: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分配方式。

第四章资本积累

再生产: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按规模分为简单~和扩大~)

第一节简单再生产

含义:按原有的规模进行再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性质,形状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成的产品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社会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再生产的基础和条件)

资本价值的再生产:(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再生产)可变资本的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全部资本的价值都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资本主义生产:资本家用工人自己创造的价值来购买工人的劳动力。

社会主义生产:工人靠自己的劳动,通过按劳分配既创造了可变资本,养活了自己,同时,又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税利,提供了再生产的资本积累。

经济关系的再生产: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不管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物质生产的基本要素。凡是要生产,必须要将两者结合起来。)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再生产出雇佣工人,再生产出资本家,从而再生产出雇佣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生产资料属于资本家,劳动者要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来进行生产,只能通过劳动力的买卖。

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劳动者就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两者不再相互分离。

*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资本价值的在生产和经济关系的再生产三者的统一。

第二节扩大再生产

再生产的主要形式和特征是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把积累的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外延式(单纯依赖扩大资本规模),内涵式(改良技术,管理制度,生产方式)*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资本化。

扩大再生产是靠资本积累实现的,,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而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而资本家能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由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来的。

由于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资本积累都具有客观必然性。

影响或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基本因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投入生产中的全部资本)和所耗资本(生产中实际耗费掉的资本)的差额的大小(这个差额大小取决于劳动资料的质量和数量;预付资本的多少。

**第三节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人口过剩

1.相对人口过剩:

资本积累会促进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形成相对人口过剩。(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构成:从物质形态来讲,资本是由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来讲,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可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构成的,他们之间的比例就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的关系:价值构成以技术构成为基础,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价值构成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c:v)相对人口过剩: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增值对它的需要。

相对人口过剩是由资本积累造成的,而资本积累本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结果,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也是以工人创造出日益先进的技术装备为条件的,可是,工人在创造资本积累和先进技术装备的同时,也使自己变成了相对过剩人口,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劳动力的供给↗←妇女,童工大量雇佣,破产的中小企业主,农民和手工业破产者,人口的绝对量迅速增长)

相对人口过剩:

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不仅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原因:1.相对过剩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绝对地隶属于资本。可以随时地调节和满足再生产周期不同阶段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2.它的存在有利于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失业加剧的原因:1.资本加速积累而来的资本有机构成的空前快速的提高;2.现代技术不断应用于生产和流通过程,机械化,主动化程度的提高,客观上也会导致对劳动者需求下降。3.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经营不善而发生亏损,破产,裁员。4.高福利政策使劳动力日趋昂贵,也使得养懒效应加剧。5.制度性变革。6.劳动力供过于求。7.经济的周期性运行。

2.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资本积聚: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基本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又是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滚球式地增大

资本集中: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方式:兼并,联合)(条件:竞争,信用)两者关系:区别:1.资本积聚是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2.资本积聚不仅受到原有资本的限制,而且会受社会财富的限制,而资本集中原则上不受限制。3.资本积聚速度较慢,资本积累速度较快。4.资本积聚更突出反映劳资双方的剥削,被剥削关系,资本集中反映资本家之间的倾诈,联合关系。

联系:1.相互促进,相互制约。2.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而以资本并购为主要特征的资本集中则更能满足资本在短期内迅速扩张的需要。

第五章:资本循环与周转

第一节:资本循环(目标:研究形式变化,属于静态)

1)资本的循环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必须把资本不断地投入到经营活动中,通过购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销售,最终收回投入的货币并取得其增值。

资本循环的目的是要实现价值增值,产业资本是典型的能发生资本增值的资本。

2)产业资本及其循环:

产业资本:指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的循环:购买,生产,销售阶段。(资本在这三个阶段中分别执行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①资本的购买阶段:货币—商品(生产资料,劳动力)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既是生产的要素,又是具有生产剩余价值能力的资本。生产资料是生产剩余价值的物质条件,劳动力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源泉。

处在这个阶段上的货币,既执行货币职能,又执行资本职能。—货币职能(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资本职能(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注:货币之所以能作为资本,是因为他购买到了劳动力这个商品,而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②资本的生产阶段: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作为生产的要素结合起来,实现生产价值和资本价值。(G—W…P…W’—p代表生产过程,虚线代表流通过程中断,W’代表生产过程结束后生产出的商品。)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既发挥一般生产要素的作用,又发挥生产资本的作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不仅生产了新产品,转移了旧价值,还创造了包含价值增值的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北大经济学专业的冷门方向

北大经济学专业的冷门方向零风险过复试 【人物介绍】 本科院校与专业: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 成绩:总分395分 感悟:我最初在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经济学专业之间徘徊良久,经过半年多的等待、观察和反复对比,我最终选择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较为冷门的政治经济学,在当年仅有5人通过初试线的情况下,以复试录取比例1:1的零风险轻松通过复试。 回顾我去年的整个备考的过程,我觉得既是幸运的也感到非常后怕。我愿意把我的经验和教训说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希望同学们能够吸取我的教训,在考研这条道路上走得更顺利一些。其中到底报考哪一所院校更有把握,我觉得一直是我考研路上最纠结的环节之一。有一度我非常后悔自己花了太多的时间在择校择专业上面,甚至还出现了半途转换报考院校的“重大失误”,导致自己在复习当中相当的被动和紧迫。幸好在最后的3个月备考当中,我及时明确了最终的报考意向和调整了自己的复习重心,并且能够结合当年报考的实际情况冷静分析和选择了一个比较冷门的方向,把报考风险和难度尽可能的压缩到最低,最终顺利进入了北京大学这座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学府,继续我的学业生涯。 从大二决定考研开始,对于自己未来的学业规划,我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专业——院校——方向”。我先分析了几大名校的经管院系,包括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现已并入清华大学),中国人大,北大光华管理和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等,这些院校的竞争无疑都是异常激烈的。每年的录取率偏低不说,考研分数之高也令人咋舌。如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的专业课考试内容是所有院校中考试范围最广的,也是唯一不指定任何考试参考书目的院所。从分数线来看,总分需达到380分以上才有把握进入复试。而且对数学成绩要求比较高,没有130分以上,除非其他几门考试成绩有竞争力,否则很难被录取。所以我并没有把目标选在这些院系,而是把选择的范围收窄在北大经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等性价比较高的学院;再结合我以后打算去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方面的岗位,也并没有打算非要去银行、走证券、入投行等金融行业。所以我报考的方向并没有选择大热门的金融、证券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等专业,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适合在国企、事业单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这些相对“冷门”的方向上。但其实,报考这些专业的难度也不一定见得比其他专业小。根据我最初对北大经院近几年招简进行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比较和研究后发现,政治经济学2010年、2011年都曾出现过无人上复试线、或者上复试线但无一人被录取的的先例,这证明北大在招生时还是非常严谨和挑剔的。 几经犹豫,6月的时候我决定改报我的第二目标院校——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政治经济学,并开始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认真复习数学和英语上,同时也开始粗略的复习专业课。就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_简答题

重点问题: 1.2/1、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20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 第一,所有权表现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和物的关系,而是要从人和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权利得以实现。 2、2/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33-34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来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2)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3)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3.3/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4-5 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1)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私人的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它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

《政治经济学》历年论述与简答试题集

《政治经济学》历年论述与简答试题集 《政治经济学》历年论述与简答试题集简答题(每题5分)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决定的? 2、简述垄断价格出现后,并不意味着垄断可以废除价值规律? 3、应该怎样全面认识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的意义? 4、社会主义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论述题(每题10分) 1、试论述决定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以及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影响? 2、试论述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意义? 99年4月 简答题 1、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 2、简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 4、简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论述题 1、试论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持续迅速发展的原因? 2、试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中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具体内容? 99年10月 简答题 1、简述价值规律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2、简述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在使用价值方面有什么不同? 3、应该怎样全面认识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中的含义? 4、简述社会主义企业经济核算的客观必

然性? 论述题 1、试述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实质。 2、为什么说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心环节? 4月 简答题 1、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与意义是什么? 2、银行信用的特点与作用是什么? 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4、社会主义消费有什么重要作用? 5、为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论述题 1、论述优化和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重要性与原则方向。 2、什么是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为什么说资本的循环既是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1月 简答题 1、简述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的原因及认识经济规律客观性的意义。 2、简述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及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原因。 3、简述资产阶级国家对私人垄断资本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方式。 4、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结构说明我国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5、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我国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 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大全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 (资本主义部分) 一、导论 1、重要概念: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4、如何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应用? 5、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政治经济学? 二、商品和货币 1、重要概念:商品、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价格、市场机制。 2、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要从分析商品开始? 3、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怎样? 4、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和商品使用价值量的关系怎样? 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6、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7、什么是货币流通量规律? 8、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 9、如何理解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三、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1、重要概念:资本总公式、剩余价值、资本、价值增殖过程、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2、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3、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5、资本的本质是什么? 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它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四、资本积累过程 1、重要概念: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集中、资本积聚、资本有机 构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资本原始积累。 2、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生产关系的再生 产? 3、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 4、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哪些? 5、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 条件? 6、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五、资本的流通过程 1、重要概念: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资本总周转、年剩 余价值率。 2、产业资本循环经历哪些阶段和采取哪些形式? 3、什么是资本周转和周转时间?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5、社会总资本运动有什么特点? 6、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7、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 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重点难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学习目的 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 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 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 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 A、17世纪初期产生的 B、17世纪中叶产生的 C、18世纪初期产生的 D、18世纪中叶产生的 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 A、政治法律关系 B、神会历史关系 C、人文教育关系 D、经济利益关系 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 A、宗教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家族关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 A、利益性的统一 B、科学性的统一 C、抽象性的统一 D、规范性的统一 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 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 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 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 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 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 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政治经济学(张维达)知识要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关系,也叫经 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三要素与四环节)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 值)。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础上) 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商品数量、商 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 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 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形成金融 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 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 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 1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与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资本的不断扩张和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等新型经济主体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一物质资料得生产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得主要出发点,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得能力。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得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与劳动者三个要素。 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得对象。(一类就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自然物质;另一类就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物质。)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得一切物质资料与物质条件。最重要得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得发展状况,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物质标志。 劳动者:具有劳动经验与劳动技能得人。就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得决定性得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得各种经济关系。使人们最基本得社会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中所处得地位与关系;产品得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构成物质资料得生产方式。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得不断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与发展得要求,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得客观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得矛盾就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得基本动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就是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得重要因素。 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得综合构成社会得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得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得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放作用于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关系得一门科学。 二物质资料生产与在生产得过程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起点) (中间环节) (终点) 政治经济学得任务:作为一门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得理论经济科学,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与发展得运动规律就是它得根本任务。 政治经济学得性质: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 政治经济学得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唯物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得意义:社会主义革命得经济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得经济理论依据、 运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得典范、 财经专业得理论基础与社会科学得重要知识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商品得二因素:商品就是用来交换得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得属性。使用价值总就是构成社会财富得物质内容,就是交换价值得物质承担者。 商品得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她商品相交换得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得量得关系或比例。 商品交换价值比例就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得。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得基础与内容,交换价值就是价值得表现形式。价值就是商品得社会属性。价值体现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就是一个历史范畴。 价值:凝结在劳动产品中得无差别得一般劳动。价值体现得就是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这就就是价值得实质。她就是商品得本质特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得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矛盾统一:对立:商品交换过程中,买卖双方价值与使用价值只能得其一。 统一: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统一体。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得物质承担者,价值就是商品得本质属性。☆劳动得二重性:生产产品得劳动具有二重性,既就是具体劳动,又就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得千差万别得劳动。创造了商品得使用价值。放映人与自然地关系,具有永恒性》抽象劳动:抽去了具体形式得一般人类劳动。它创造商品得价值。体现商品经济得社会关系。 劳动得二重性同商品二重性得关系:商品得二因素来自于劳动得二重性。(使用价值→生产力;价值→生产关系) 三、商品得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得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得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生产者实际耗费得劳动时间就就是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得社会正常得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得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得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得超额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得提高与发展。) 价值形式得演变:简单得价值形式、扩大得价值形式、一般得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货币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得特殊商品,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得职能:价值尺、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与要求)商品得价值由生产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得价值量进行。商品价格与价值偏离得现象,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得结果,就是价值规律作用得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得影响自发得围绕价个上下波动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 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 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 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笔记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四个环节。一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势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Cc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兵分属不同生产者所有。 商品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商品的是由价值与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1具体劳动是从具体形态来考虑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不能分离。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自然属性,永恒范畴。抽象劳动,社会属性,历史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转化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再生产’ 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用商品交换解决。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之间的关系:1 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的平均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实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2 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1第一种含义。 2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 3第二种含义。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或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可见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产条件实现的,而决定价值的仍然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第一是指价值的决定,第二是指价值的实现。两个也有区别:第一是从社会生产来,第二是从社会需要来。第一是单位商品价值,第二是部门商品的价值。第一涉及劳动消耗,第二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经济调节的目标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分配到各个部门。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的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则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是最基础的机制。价格机制处于核心地位。 价值形式的发展:简单的偶然的个别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了解每个阶段的具体形式) 商品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 商品流通W—G—W

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经验必看分享

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经验必看分享 第一,考研前的思想准备。考研的目的无非有两个:一个是想深造,学到更多知识,提高自己能力;另一个是获得更高学历,为找个更好的工作。如果定下了考研的目标,要坚定信念,不要想其他的,比如不去想某同学找到了好工作,年薪十几万。选好学校和专业后就要为之奋斗,不要朝三暮四,因为当你还在为纠结选哪个学校和专业而浪费时间和精力时,别人已经在努力学习了。我想看这篇文章的师弟师妹必然选择的是北大,目光远大,敢于奋斗,那就不要想其他的,好好看书做题。我当时选择北大马院的政经专业,主要看它相对比较好考,专业题难度不大,竞争者也比较少。选定之后,虽然家人和朋友对这个专业的前景颇有微词,我忽视他们的意见,没有想其他学校和专业,一心复习。我想,既然已经选定专业了,如果还老想着它的就业前景,那会很纠结的,还怎么复习?这里还要插一句,对于往届生,在选学校和专业时还是要保守一点好,而且往届生最好找学校的自习室看书做题。本人觉得在教室里看书效率最高,动力最足。 第二,考研复习的总体学习计划和时间的把握。我当时只有四个多月的复习时间,总体学习计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全面细致复习阶段,时间两个半月。数学看课本,做课后练习题,做李永乐的红色复习全书;英语记单词,看英语文章,每天做两篇阅读理解;专业课,看书本,做课后习题,做考研辅导书;第一阶段不看政治。第二阶段,知识深入,能力提高阶段,时间一个月。数学,看一遍数学课本,总结复习全书,做前五年真题,做四百题前五套,做超越135分;英语全面复习,挑出重点难记单词集中记忆,继续做阅读理解,做前五年真题,专项练习完形填空、翻译、排序,看看作文材料和范文;专业课,分析近三年真题,集中做笔记和记忆知识;政治开始看辅导书上知识点,做后面习题。辅导书看完后,练习选择题,提高准确率,做近三年真题。第三阶段,模拟训练,能力提升阶段,时间二十天左右;数学,快速看一遍课本,总结超越135分,做四百题后五套,规定时间练习正常难度的模拟题;英语,规定时间练习做模拟试题,做到每天至少写一篇大作文和小作文;专业课,针对证明题和计算题进行练习,记忆笔记;政治做模拟题,注意练习主观题,加强知识点记忆。第四阶段,全面总结,练习手感阶段,时间十天左右。数学总结四百题和套题,练习模拟题五套左右,快速过一遍课本,记忆重要公理的证明;英语模拟练习三套,单词全面熟悉一遍,大小作文每天一篇,不建议背范文。政治,做好主观题考点预测,根据预测着重加深记忆,模拟练习两套。这四个阶段,任务都不轻松,关键是看平时每天的自习时间和效果,如果每天都抓紧一点,多完成一点,到后面时间可能宽裕,自己可以做轻松的事情,信心也更足;如果每天放松一点,或者偷懒不学,到后面,任务繁重,会发现自己极为紧张,知识掌握不牢固,手忙脚乱,没有信心。 第三点,考研复习中的心理问题。决定了考研,复习过程中的压力是很大的,因为你放弃了找工作,机会成本很大,可能是年薪十万的工作;而且一旦考试失利,后果还是很严重的。因此必须要放松心态,对自己充满信心,做好再考一年的准备。建议在复习中找一个同性伙伴,这样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可以相互帮助,比如占个座、打水、解答疑问等等。如果有暗恋的对象,最好不要表白了,就将她或他当作学习奋斗的动力和目标吧。当然如果有男女朋友的,那复习准备应该动力十足,当然俩人在这期间还是不要闹矛盾。在复习中,难免遇到困难,比如简单的题目做错,或者有些题目不会,这样可能会打击自己的自信,进而产生放弃的心思。无论是谁都会遇到这样的困难,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简答题.doc

重点问题: 1. 2/1、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20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 第一,所有权表现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和物的关系,而是要从人和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 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权利得以实现。 2、2/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33-34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它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民的劳动产品不用來交换,他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理论意义: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2)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3)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3. 3/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34-5 1)先论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1)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商品生 产者按照私人的打算和私人利益进行的劳动,它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 (2)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