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教育史概论》复习

《外国教育史概论》复习

《外国教育史概论》复习
《外国教育史概论》复习

名词解释

(1)产婆术(P57):即"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2)骑士教育:就是世俗奴隶主子弟所受的教育,它同时也是一种培养为世俗封建主服务的、保护封建制度的武夫的教育。作为中世纪西欧早期结合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西欧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而存在。(附: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棋,吟诗。)

(3)快乐之家(P159):著名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创设盂都亚学校,并称其为“快乐之家”,亦称“行乐园”,校址环境优美,校风朴素自然,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充满欢乐。维多利诺既重视德育和体育,又重视智育和美育,孟都亚学校充分体现了其办学、教学的特点。

(4)《初等教育法》(P380):1870年《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它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法案规定: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地方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在一年内设校,过期者由地方委员会设立公立学校;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以后,英国又相继通过有关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的法规,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5)《学制令》(P413):1872年,日本颁布了《学制令》,在确立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成为其现代教育的开端。《学制令》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在文部省的统一管辖之下,把整个日本划分为8个大学区(一年以后又改为七个),每个大学区设立一所大学;每个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各设一所中学;每个中学区下又分为210个小学区,每区各设一所小学。

(6)《国防教育法》:美国联邦政府于1958年9月2日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内容包括:1加强普通学校的“新三艺”,即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以及其他重要科目的教学;要求更新这些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水平;为学校设置理科实验室;建立外语教学中心,加强视听电化教学设备;2.加强职业教育;3.强调“天才教育”;4.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国防教育法》的颁布是美国立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大量教育经费的投入,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使小学的入学率迅速提高,中等教育普及速度也大大加快。该法令对培养美国科技人才也产生了巨大作用。(另一种版本:进入5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教育上又面临着改革。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改革教育的呼声更为高涨。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其主要内容有: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以后,《国》的内容又不断得到修正。《国》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7)《大教学论》(P191—):17世纪,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大教学论》重点阐释了教学理论问题(参考:书中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证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则,提出并论述了各种教学方法(包括一般的教学方法和分科的教学方法),拟订了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确立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制订了编写教科书的原则要求,甚至对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也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大教学论》还论述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等。(另一种答案:是夸美纽斯的成名作品,并使他享有世界声誉。在这部著作中,始终贯穿着正确的教育应该在各方面跟自然相适应的思想,

即教育的遵循自然的原则。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且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服从于自然的最主要的和普通的法则(夸美纽斯把这些法则称为“基本原理”),而且这些法则是普遍作用于动植物界和人的生活中的)

(8)导生制(P380):导生制又叫贝尔—兰卡斯特制,是由英国国教会的贝尔和公益会的教师兰卡斯特所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产生于19世纪初的英国。其法是由教师先教年龄大的学生,再由其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学生的数额可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奇缺的压力。曾在英国和美国流行过数十年,为英、美两国普及初等教育做出过重大贡献。

(9)终身教育:“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以来。短短数年,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近30年来关于终身教育概念的讨论可谓众说纷纭,甚至迄今为止也没有统一的权威性定论。这一事实不仅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了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在全世界所受到的关注和重视的程度,同时也证实了该理念在形成科学的概念方面所必需的全面解释与严密论证尚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差距。(10)公立学校运动(P391):19世纪30年代,美国掀起了普及义务教育运动,即公立学校运动。主要指依靠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共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运动。其主要特点是建立了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强迫入学,强迫入学的年龄与入学时间随着义务教育的推进而逐步延长;第三,采用免费教育的手段,促进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美国公立学校的大量建立,不仅奠定了美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基础,也成为美国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开端。

(11)费里法案(P370):该法案由教育部长费里于1881-1882年制定。规定儿童6岁入学,接受免费初等义务教育;承认统治阶级及富人子女的家庭教育与中学预备教育为义务教育,但必须接受每年一次的国家检查,以得到认可;教师须有国家颁发的证书方为合格;废除宗教课,实施教育的世俗性原则。该法案确定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为近百年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物

(1)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实行“有教无类”以“问答法”著称。他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实践的哲学—道德;寻求道德的“一般”;教人学会做人;智慧即德行;自制是德行的基础;守法就是正义,身教重于言教。要求掌握广博而实用的东西。苏格拉底方法。

(2)柏拉图: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理想国》中的教育观:男女儿童的教育从音乐和讲故事开始,10岁是送到乡下接受教育;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及政治家—哲学王。男女同等接受教育。重视早期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将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四艺),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反对强迫学习,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消极: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个性发展;拒绝变革“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

“第二个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晚年的《法律篇》,重新设计了一个最接近于理想的政治制度,被称为“第二个理想国”。有一名专管教育的长官。规定了学校的兴建。课程设置上,最高级学科限于三门:算术、几何与天文。首次提到强迫教育。

学习即回忆

(3)亚里士多德:古代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人类的导师”。教育理论:论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理性部分(理性的灵魂)和非理性部分(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对应体育、

德育、智育。论教育的作用:关于行程人的三要素的理论(天性、习惯、理性),是后世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理论雏形,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的张本。高度评价教育的作用,并不认为是万能的。白板说是古希腊认识论上的一个成就。提到了教育立法。重视胎教和婴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年龄划分,人生以七年为一期,儿童七岁上学0—7岁为第一阶段,以体育训练为主;7—14岁为第二个阶段,以德育为主;14—21岁为第三个阶段,以理智培养为主。认为实践必须先于理论,身体的训练先于智力训练。必须把音乐列入教育。注意学习中的兴趣原理。重视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

(4)奥古斯丁(P101):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经院哲学的前身,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5)安瑟伦(P126):基督教经院哲学家,神学家,认为信仰高于理性,是理性的基础,提出了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即上帝是最完美者,而不存在者不是最完美者,故上帝必然存在,为上帝和教会高于一切作了哲学论证。有最後一位教父和第一位经院哲学家之称。(6)维多里诺:意大利教育家,创办了一所宫廷学校,称快乐之家。

(7)拉伯雷(P165):生于法国,教育思想体现在他的讽刺性文学作品《巨人传》中。阐述了一种新的教育自由观;主张身心并行发展;要求认识所有事物;提出了新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8)西塞罗: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他的古典的拉丁文体促进了拉丁文学的发展,从而影响了罗马以及后来欧洲的教育。主要著作《论雄辩家》。(9)洛克: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著作有《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述。. 他的教育思想还包括“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10)夸美纽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主要著作有《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大教学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它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病、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学制、教学法、体育、德育、宗教教育。学校管理等。这里着重选编了该书中关于教学法的几章。作者用引证自然的方式总结了教学法方面的丰富的历史经验(包括他自己的经验)。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11)贺拉斯·曼:是19世纪美国杰出的教育家。贺拉斯·曼一生倡导建立公立学校,也是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坚持把教育机会提供给每一位儿童,奠定了公立学校教育的基础;创建了培养公立学校师资为目的的州立师范学校;改革了陈旧的教学内容,建立了新的教学模式。

(12)杜威(P509):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什么是教育:教育及生活(接着渐进提出教育即社会,“从做中学”),教育即生长(重视儿童天性),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尊重儿童愿望和要求)。杜威要求教育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的完善服务。课程与教材: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主张“教材心理化”,将思维的五步法直接运用到教学方法上,提出“经验即实验”。著有《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经验与教育》(1938)。(13)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通常被认为是现在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明确提出把教育建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赫尔巴特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著有《普通教育学》。提出五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他是西方历

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把他建成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家。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注意等心理问题。道德教育:训育(创造一种秩序)。教育的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必要的目的”,根本目的是养成五种道德观念。教育性教学原则: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课程理论:经验、兴趣与课程,统觉与课程。对儿童的年龄分期,经历四个阶段:婴儿期(0~3)、幼儿期(4~8)、童年期、青年期。“教学进程”理论:统觉过程的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对应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法(直观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兴趣和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教学活动经历四个阶段: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14)马卡连柯(集体教育):苏联早起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著有《教育诗篇》,《父母必读》,具有辩证主义教育观,对人的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尊重”就是尊重儿童的人格,相信儿童的力量。主张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真正有教养的苏维埃人,根据目的来找出教育方法。集体主义教育是苏联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培养集体主义者。“平行教育影响”:正确教育的方式应该尽力设法不和个别人发生关系,而只和集体发生关系,使每个学生都不得不参加共同的活动。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前景教育”。培养优良的作风和传统,对于美化集体和巩固集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教师集体,对教师个人的作用评价也很高。纪律教育(要以身作则)与集体主义教育要仅仅联系在一起。

(15)裴斯塔洛齐(小学各科教学法):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著有《林哈德和葛笃德》,《方法》。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改善瑞士平民特别是乡村贫民的生活状况。新庄变成“贫儿之家”。在教育史上首次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教育目的: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认为教育应符合儿童心理规律。要素教育:是他为初等教育改革所做的开创性的结晶(主旨是追求各种才能的平衡,先掌握要素,由易到难)。儿童对母亲的爱是德育最基本的要素,数、形、词是智育的基本要素(数目、形状、语言)体育也要遵循人的力量的自然发展规律。各科教学法:语言教学:发音教学:从发音教学开始,三个阶段:发音、听音,然后进行单词教学,语言教学;算术教学:“1”是数目的最简单的要素,计数是算术能力的要素,“算术箱”教具;测量教学:即形状教学,直线是最简单要素,首先是对各种几何形体的观察和描绘,写字也是一种特俗的线性绘画;此外有地理教学,从熟悉周围环境开始,从地理模型到使用地图。他不是第一个提出却是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想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人。

(16)斯宾塞(课程类型)(P383):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是反对当时英国学校古典主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教育论》。教育目的:为完满生活作准备。五种类型的课程:第一类是生理学和解剖学(是合理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第二类是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是使文明科学成为可能的一切过程能够正确进行的基础),第三类是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履行父母责任必须的知识),第四类是历史,第五类是文学、艺术等。此课程论以科学知识为中心,重视个人和社会生活,但其反应了资产阶级利益,带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色彩。他重视心理规律、兴趣,实验。

国家

(1)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学制令》、《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日本教育改革);

19世纪中叶,教育管理体制的演进:幕府比较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办有直辖学校,著名的有昌平坂学问所。各地藩国广设藩校。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始于明治维新初期一系列相关教育法令。1872年颁布的《学制令》,更具体地确立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即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参考名词解释)。该大学区制在1879年颁布的《教育令》(比较实际)中被废除,改行美国式的地方分权制。由于太过自由化,1880年重新修订《教育令》,重新恢复大学区制,加强中央政府的控制。一直延续到二战结束。初等教育的发展:明治维新期间,根据《学制令》,废除之前的寺子屋和乡学,全国设小学53760所,规定:6岁入小学,分上下两等,各为四年,接受八年的普及义务教育(过于理想化),1880年被划分为“三三二”,第一个三为义务教育。1886年《小学校令》,做出新规定:初等教育年限为八年,前四年为义务教育,后四年实行收费制,同时在贫困地区设三年制简易小学。高等小学年限可改变。课程设置:小学是常设科目,高等小学加入一两门外国语课程。向学生灌输忠孝规则、军国主义思想及神道观念。中等教育的发展:《学制令》的办法,催生了日本近代中等教育,要求设立六年制中等学校,划为四二两段,必须先接受六年的初等教育。为发展实业中等教育,文部省规定各府县设置相应的中学校。1886年《中学校令》作出具体规范:中学两大任务:实业教育及为升入高校做准备的基础教育。分为寻常中学和高等中学(全国共五所,大学预科性质,实行分科教育)。19世纪末,一些法令的颁布使中等教育结构成多样化格局,即中学,中等技术中学、女子中学。高等教育:明智政府十分重视专门技术人才及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因此向欧美派送留学人员,借鉴德国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创办新式大学,以1877年东京大学的成立为开端。依据1886年的《帝国大学令》,更名为帝国大学。师范教育:1874年,创办了7所,同年设立女子师范学校。1886年《师范学校令》将师范分为寻常与高等两类,寻常招收小学毕业生,高等师范招收寻常师范毕业生。日本教育改革的一大特点:善于吸收他国先进科学技术及成功的教育实际经验,并能够较好地结合本国实际。

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是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开端。《教育基本法》与战前法西斯军国主义政策不同,被视为日本教育史上划时代的教育文献,全体国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保证教师待遇,鼓励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法》是配套的,实行地方分权,采取六三三四制等。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日本教育改革:中小学教育改革基本目标:促进个性发展,更新教育内容;提高公立学校课程内容水平,提供均等教育机会;保证教育者具备较高水平与特长。改革内容:首先进行示范性实验,儿童四五岁进入小学,初高中教育联系更紧密;学校各阶段的课程应构成一体,课程内容能体现个体化需要,课程体系有一定的标准;在家庭、学校、社区提高咨询服务,帮助学生选择课程;教育内容与方法相适应;逐步改善教育条件和教育水平;扩充幼儿园;制定多样化的特殊教育政策;由校长领导规划校内管理体系;保证教育工作者的质量;建立中心机构,开展综合研究,为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高等教育:要求,高等教育设施一方面提供多样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还为了提高学术研究水平;高等教育融会于高等专门教育课程;高等教育机构具有开展教育和研究活动的自由;使高等教育更加向社会开放;进行综合规划,体现社会与高等教育的联系。相应的改革建议:将高等教育作出必要的分类:第一类是三年或四年制的高等教育机构,可称为“大学”,第二类是二年制高等教育机构,称“初等学院”,第三类也是二年制,称为“技术学院”,第四类是“研究机构”,第五类称为“研究生院”;一二类教育中,课程应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编制实用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关心学生的文体活动;高等教育应对一般公众开放;高等教育管理方面,应形成一种与每一种机构目标一致的协调机制;研究机构应有独自的行政管理中心;高等教育机构不应过分庞大,校长等领导处理重要事项,建立合适的机制听取建议与意见;国家与地方高等教育机构基金组织和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应十分明确,发挥各自作

用;在教育长期发展规划中应建立资助私立学校的体制;倡导课外活动,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丰富学生生活;改革大学招生体制。

(2)美国(美国公立学校、1958年《国防教育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的教育改革)

美国公立学校、1958年《国防教育法》、参考名词解释。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的教育改革:80年代初期,出现消费教育、环境教育、多元文化和多种族教育、反毒品教育、性教育等改革动向。出现新的教育课程,传统的科目也发生更新。《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提出建议:第一,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学,第二,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第三,改进师资的培养,第四,联邦政府、州和地方官员以及学校校长及总监必须发挥领导作用。这是8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搞个的纲领性文件,改革的中心是提高教育质量。

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纲领:

《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报告指出:美国青少年科学技术知识贫乏,教育改革应以学科课程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能力。

80年代后期,布什总统推行新的教育政策:提高学术水平,奖励学生努力学习,鼓励教师和教育行政领导热心教育工作,兴办新型“磁性学校”,关注困难儿童教育,搞好道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提高高等学科科研水平,扩大学生入学机会,增加贷款数量等。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90年代以后,是美国教育走向未来的纲领性文件,指出全美六大教育目标:所有儿童入学时乐意学习;中学毕业率至少提高到90%;学生毕业时能应付挑战,学校保证儿童合理用脑,为谋取职业做准备;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每个成年美国人能读书写字,掌握竞争的本领和责任;每所高校没有毒品和暴力,提供有益的环境;提出相应的四列“火车”:必须从根本上改进现有的学校;创建满足新世纪需要的新型学校;使美国变为“全民皆学之邦”;超越课堂,眼光放到社区和家庭。

(3)英国(导生制、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初等教育法》)参考名词解释。

(4)德国(洪堡的教育改革)

初等教育:为提高初等教育的质量,师范教育得到较大发展。1818年,洪堡派遣17名教师到裴斯泰洛齐那里进修,1809年,首创培养教师的机构——柏林师范学校。

中等教育:19世纪德国中等教育明显受到洪堡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洪堡任教育部长期间,提出“科尼斯堡计划”、“立图尼安学校计划”,对中等教育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高等教育:19世纪,对德国高等教育发展最有影响的是洪堡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他认为大学应从长远利益考虑,使大学在学术上不断提高,从而为国家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前景,他从这一思想出发,创建了柏林大学,旨在使它成为德国科学和艺术的中心,为此采用新的办学思路:具有充分的自治权;聘请既有精深学术造诣又有高超教学技能的教授;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历史时期

(1)古代埃及教育

教育概况

学校类型:宫廷学校:建于2500前的埃及宫廷学校是人类有史可稽的最古老的学校;僧侣学校(寺庙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职官学校(书吏学校):训练从事专

项工作的官员,12年;文士学校: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

教学内容:僧侣学校是传授高深知识的学府;职官学校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以及专门职业教育,往往以吏为师;文士学校教授有关书写、计算、有关律令的知识,书写最受重视。

教学方法:教师惯用灌输和体罚。

特点:为统治阶级子弟所独占,奴隶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有严重的阶级性和对劳动的轻视。(2)斯巴达教育

教育被当作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7岁以前,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养育,7-18岁,进入国家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此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使儿童养成良好品质,教育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神话、传说等。18岁起,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年满20岁接受实战训练,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重视女子教育,同样接受军事、体育训练。

(3)中世纪教育(教育形式、教会教育机构、骑士教育)

教育形式:基督教教育,世俗封建主教育(宫廷教育、骑士教育)

基督教教育:教育形式——修道院教育,之外还有堂区学校。早期基督徒是在罗马帝国的学校中受教育,但被认为有悖教义,教堂承担起教育信徒及其子女的职责。中世纪最典型的教育机构应该是分散于各地的修道院。中世纪早期,它们是西欧最主要的教育机构。认为圣。本尼狄克是西方修道制的鼻主。

世俗封建主教育:教育形式:宫廷教育,是欧洲主要的世俗教育形式,主要学习“七艺”,教学方法是问答法;骑士教育: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与技能,分为三个阶段: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7,8岁以后为礼文教育阶段,14-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重点学习“骑士七技”,年满21岁,通过受职典礼,获得骑士称号。

(4)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教育: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一些不同于中世纪教会学校的世俗徐晓建立起来了,教师和学生为世俗人士,打破了教会对教育领导权的垄断。代表人物:弗吉里奥认为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通才教育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与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自由教育与职业教育对立;维维多里诺重视道德培养,创办“快乐之家”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伊拉斯谟《基督教君主的教育》、《论童蒙的教育》,注重培养虔敬、德行和智慧;维夫斯《知识论》,“文艺复兴时期最彻底的教育书籍”,主张基督教与认为主义结合起来;莫尔是英国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乌托邦》;德国的马克西米连被称为“人文主义者皇帝”;法国比代。后期:教育上,由注重培养合格的公民转向培养理性的君主和朝臣。拉伯雷的《巨人传》,拉谟斯的教学与生活现实相联系,蒙田《散文集》要求培养“完全的绅士”,教师因材施教;培根提出科学认识的方法——归纳法,抨击经院哲学。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重现教育在人的培养中的作用,强调培养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学校课程内容的拓宽和学科范围的扩大。

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倡使用新的教育和教学方法。

四、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闪烁了新时代教育的曙光。

二者相比,后期的世俗性更强,学科范围更加扩展,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近现代精神愈加强劲。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路德提出两个对教育影响深远的原则:其一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有教会掌握,其二由国家推行普及义务教育。教育权平等,初等学校以宗教为内容,废除体罚,运用直观教学法。德国

农民战争后,路德的注意力转移到中等和高等教育,注重培养教会和国家未来的领袖,是精英式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科目。代表人物:梅兰克顿,斯图谟,布根哈根。

宗教改革时期教育思想具有以下五个主要特点:

一、主张由国家实施普及义务教育。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宗教改革家都强调这一点。在中世纪,教育由教会垄断。经过宗教改革,部分新教地区教育的领导权已开始由教会转入国家手中。宗教改革使得世俗办学的大门已经打开,以后随着近代国家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国家办学的制度。

二、特别重视初等教育。由于路德教派和加尔文教派为了与旧教争夺青少年,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在德国、瑞士、尼德兰等地区都特别重视初等教育。因此,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地区的初等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三、在教学内容上,新教与旧教一方面都接受古典文化知识;另一方面都为了培养本教派的信徒与巩固自己的势力而对青年一代灌输本教派的教义和教规。这样,由于企图把古典文化知识与宗教结合起来,因而形成了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的矛盾。这一矛盾既反映在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思想之中,又制约着这一时期学校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因此,宗教改革时期教育家强调顺从而不关注学生智力发展问题。在这一方面,他们都没有什么建树,与人文主义教育家相比,可以说是倒退了一步。

四、倡导用本族语进行教学。在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完成了把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圣经》翻译成德语《圣经》的工作,并要求学生阅读德语《圣经》;加尔文也强调要用本族语进行教学。这个特点与近代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是相适应的。因为本族语言是近代国家发展的条件之一。然而,以罗耀拉为代表的耶稣会学校却禁止用本族语进行教学,这种做法显然有悖于历史发展潮流。

五、新教各派都根据自己的办学方针对原有的学校进行改造和重建。由于学校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不能完全割断历史,所以,马丁·路德在德国、加尔文在尼德兰都是在接管原有学校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改造并建立新的学校教育体系的,以便使学校教育更符合本教派的要求。(5)现代欧美教育思潮(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终身教育)

要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对立。强调“种族经验”或“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美国,50年代成为主流,60年代末在美国失去统治的地位。

巴格莱是要素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一个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与美国进步教育思想尖锐对立;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