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2022年高中地理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学案湘教版必修2

2021-2022年高中地理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学案湘教版必修2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

因素影响

气候热量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土壤肥力不同,土地生产力也不同

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必备条件

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开展多种经营

(2)农业科学技术因素。

因素影响

技术装备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加强农业专业化进程

生产技术主要有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

信息化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合,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3)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②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等。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自然条件,说明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

2.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价格的社会经济因素是市场。(√)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考虑的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我国的“明前龙井”茶,是浙江省杭州市龙井村一带用每年清明前采摘的茶叶精制而成,它以色、香、味俱佳而闻名世界。日本茶道研究者曾将此茶带回精心栽培,但始终没有种好。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南方是酸性土壤,适合茶树的生长,而日本的土壤是弱碱性的。

二、农业布局

1.含义: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2.要求: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

3.原则:农业生产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4.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点: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某地的农业布局是长期形成的,不会也不应发生变化。(×)

2.水稻喜温喜湿,最适宜的分布区为亚马孙平原。(×)

3.苹果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种植的水果,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

4.农业生产经营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有利于增产增收。(√)

能力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思维导引】

1.2020年冬,大葱和大姜价格非常高,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有何不同?

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气候

光照光照的强弱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结

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

当的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

热量积温直接影响作物的品种和耕作制度

降水

降水的多少和季节分配影响土地的利用状

况、生产能力等

地形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和机械化水平

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

发展种植业,宜发展林牧

业;低洼易涝地适合发展渔

土壤

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土壤

的肥沃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状况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

适宜生长的农作物,如酸性

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水源干旱地区,水源成为发展种植业的关键

在年降水量少于250 mm的

地区,种植业要布局在灌溉

水源丰富的地区

(2)农业科学技术因素。

区位

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

农业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劳动力从繁忙的农业生产活动中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技术装备放出来,有利于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使农业生产布局受自

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

件的制约减小,区域选

择灵活性增强

农业

生产

技术

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合,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3)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

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交通

运输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园艺业、乳畜业等的产品易腐烂变质,应布局在交通

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

政府

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劳动力影响农业的规模和水平

农业适宜分布于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商品农业宜分

布于劳动力素质较高的地区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主要是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2020·江苏高考改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咖啡原产于非洲,现在我国云南、四川、海南、福建和台湾等地均有种植,但90%以上种植面积集中于云南。下图为咖啡原产地非洲某地的咖啡种植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咖啡种植已成为我国云南部分地区支柱产业、出口创汇产业和农村扶贫产业,2014年被农业部列入重点支持发展的特色产业。目前我国咖啡生豆产量位列全球第13位,但人均咖啡消费水平低,产业利润丰厚的加工、流通环节多被外国品牌控制。

(1)结合材料,概述适宜种植咖啡的地区应具备的自然条件。

(2)简析我国发展咖啡种植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组主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1)必备知识:农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区位条件。

(2)根据咖啡原产地种植分布图可知,气候和地形条件是最主要的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条件从市场、劳动力、政策等方面作答。

【解析】第(1)题,由图文可知,气候为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并具有高温多雨气候特征;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海拔在1 000~2 300 m最好。第(2)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多,国内咖啡消费市场潜力大;我国大力支持和发展特色农业,政策优惠。

答案:(1)气候:热带、亚热带,具有高温多雨气候特征。

地形:丘陵、山地。

(2)劳动力丰富;市场潜力大;政策扶持。

【易错点睛】咖啡原产地位于热带地区,气候方面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容易忽略的是地形条件,坡地有利于排水,不易出现涝渍。

【补偿训练】

黄土高原上的陕西洛川苹果香甜可口,深受消费者喜爱。据此完成(1)、(2)题。

(1)洛川苹果种植的自然条件优势是( )

①黄土墚、黄土峁密布

②日照较充足,昼夜温差大

③降水集中在冬春两季

④黄土通透性强,水肥供需协调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洛川商家在上海开设果行零售苹果,其利用的上海区位优势主要是( )

A.消费市场巨大

B.集聚效应显着

C.劳动力素质高

D.运输条件便捷

【解析】(1)选B,(2)选A。第(1)题,洛川位于黄土高原上,黄土高原日照较充足,昼夜温差大,黄土通透性强,水肥供需协调,降水集中在夏季;黄土墚、黄土峁密布不是苹果种植的优势,所以苹果种植的自然条件优势是②④。第(2)题,上海市人口密集,对苹果需求量大,洛川商家在上海开设果行零售苹果,其利用的上海区位优势主要是消费市场巨大。

能力二农业布局

【思维导引】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什么?

2.根据农业布局,世界主要的地域类型有哪些?

1.农业布局:

农业布局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优势资源,根据区域范围大小,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农业的合理布局,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从宏观角度(自然因素)大范围进行农业布局。

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各地的气候特征;其次根据等高线图等信息,分析各地的地形特征;最后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2)从微观角度(社会经济因素)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选择。

2.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3)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为例)。

【知识拓展】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方法

判断一个区域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关键要看该区域的生产对象和生产目的,要建立一种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如下表所示:

判断依据判断结论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

水稻自给小农经营水稻种植业

牛、羊面向市场大牧场畜牧业

小麦、玉米面向市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业型谷物种植业

谷物、牲畜主要面向市场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较高商业型混合农业

单一热带经济作物面向国际市场

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生产设

施齐全商业型热带和亚热带栽培业

图甲阴影区为亚洲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图乙是图甲中a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和气温曲线图。

(1)亚洲水稻种植业区的分布与其气候有何关系?(综合思维:要素的综合)

提示:亚洲水稻种植业区主要位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夏季高温,雨热同期,具有适合水稻生长的优越气候条件。水稻也是喜温、喜湿的高产农作物。

(2)试分析制约a地水稻种植最为突出的自然因素是什么?分析其形成原因。(综合思维:时空的综合)

提示:水旱灾害频繁。主要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受季风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大;受西南季风势力强弱的影响,降水年际变化大(年降水量不稳定)等。

(3)b地是世界上种植水稻纬度最高的地区,试分析原因。(区域认知: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

提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夏季温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且雨热同期。

(2021·浙江1月学考)下图为美国本土部分农业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甲农业带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是( )

A.水热条件好

B.河网密度大

C.草场面积广

D.地势低平开阔

(2)乙农业带农业地域类型为( )

A.水稻种植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地中海式农业

D.热带种植园农业

【解析】(1)选C,(2)选B。第(1)题,图中甲地以高原山地为主,发展畜牧业的条件为草场面积广,C正确。甲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高原气候,降水少,水分条件差,河网密度较小,地势起伏大。第(2)题,图中乙位于美国中部平原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为商品谷物农业,B正确。

【补偿训练】

读图,完成(1)、(2)题。

(1)图例Q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地中海农业

B.混合农业

C.畜牧业

D.种植业

(2)该种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优点有( )

①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强,农场主收入较稳定

②便于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

③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④与当地湿润多雨的气候相适应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1)选B,(2)选C。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例Q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和墨累—达令盆地,所以农业地域类型是混合农业。第(2)题,该农业区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对市场适应性强,农场主收入稳定。澳大利亚地广人稀,不可能投入大量劳动力进行精耕细作。从图中可以看出,混合农业区大部分位于年降水量小于500 mm的地区。

图形1 世界水稻主要产区分布图

图形2 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图

1.图形实质:试题中各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实质都是“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的变式图。主要考查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分析、优缺点等知识。

2.学科素养:读懂此图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

思考:

(1)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优点有哪些?

提示:商业型混合农业。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2)美国发展商业型谷物种植业的自然区位优势有哪些?

提示:中央大平原,地形平坦;黑土广阔,土壤肥沃;临近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灌溉水源充足;气温适宜,降水较多,气候条件好。

(3)地中海型农业的农作物是什么?主要的气候优势有哪些?

提示:主要农作物是小麦、葡萄、柑橘、橄榄等。气候优势: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干燥,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有机质的积累。

(水平1、2)读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图,完成1~3题。

1.图示农业模式最可能出现在(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雷州半岛

D.华北平原

2.本区已改造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是( )

A.热量和土壤

B.地形和水分

C.光照和湿度

D.积温和降水

3.影响图中农业发展方向随高度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和水分

B.地形和土壤

C.光照和湿度

D.市场和政策

【解析】1选C,2选B,3选A。第1题,根据图中该地区有香蕉等信息判断,该地区位于热带,最有可能位于雷州半岛。第2题,该区域修筑河堤,开挖鱼塘,发展立体农业,对地形与水分条件进行了改造。第3题,随高度变化,热量、水分条件都发生了变化,农业类型也发生了变化。

4.(水平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班牙是世界上重要的柑橘栽培国家,产量居世界第五位。该国柑橘生产集中,成片种植,集约化经营,形成优势产区。年出口柑橘占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品种更新速度快,全年都有鲜果供应市场。鲜果上市前需经过采摘后的商品化处理,果农、包装厂、销售商各自独立,分工明确。

材料二西班牙柑橘种植区分布图。

(1)简析西班牙柑橘种植业产区的优势自然条件。

(2)西班牙与相邻的法国在欧洲水果、花卉等时鲜业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请分析两国发展时鲜业的比较优势。

【解析】第(1)题,阴影部分为西班牙柑橘分布区,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影响柑橘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可以从

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第(2)题,两国均位于地中海沿岸地区,都有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合花卉、水果、蔬菜的生长。西班牙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农产品的上市较早;法国比西班牙距离欧洲市场较近,运输更加便利。

答案:(1)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光热充足(或炎热干燥),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冬季温和,有利于作物安全过冬;沿海平原土壤肥沃;靠近水源,灌溉方便等。

(2)西班牙位于法国以南,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农产品上市较早;法国距离欧洲腹地(市场)较近,货物运输更加便捷。

2022届高三地理(人教版通用)大一轮复习教案:必修2 第三章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 Word版含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最新考纲1.农业区位因素。2.农业生产 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思 维 导 图 考纲解读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 因素,把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 法。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 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等地理环 境要素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微专题一农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的综合分析 1.区位含义 (1)确定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 3.区位选择的实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进展变化较快。 (2)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进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5.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导区位因素 (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变迁(市场因素)。 特殊提示农业区位选择的“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的区分

限制因素: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假如没有该因素,就不行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有时某个区域的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就会转化为主导因素。如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就是水源。 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影响 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打算某地区适宜进展的农业类型,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 2.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现代农业中,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打算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打算性因素,图析如下: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技术、市场、政策等)进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4.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说课稿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课题是《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分析 从教材来看,本节课选自湘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继上一章学习城市区位因素后对区位的再一次分析,同时又为后面学习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及服务业的区位选择打下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大方面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让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业活动理念,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具有很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二)说学情分析 从学情分析看,学生已经掌握区位分析的一般方法,知道生活中某些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并且高一学生具备一定认知、推理和自学能力,对情境教学有很大的兴趣。但学生并不知道农业区位分析方法,没有从整体上认识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没有形成农业活动理念,因此,我的解决策略为:从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入手,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各因素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案例学会分析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2、通过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运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提高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农业生产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安排的思想,培养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2、树立学为所用、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观。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解决措施:为了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设计典型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出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和人文因素;通过设置活动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农业区位选

鲁教版新教材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知识点总结(2020打印版)

第三单元产业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知识点总结(打印版) ☆1.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指人类利用动植物生长和繁殖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广义的农业:包含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五大部门。 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2.农业的特点 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等特征。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4.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类问题的答题模板(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分析角度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答题模板 市场有效引导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和布 局。 接近市场(国、内外市场广阔) 交通市场可有效引导农业生产的类型、规 模和布局。 交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便 利 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会影响农业类型和 经营方式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素 质高 科技良种,农机使用、化肥、农药的合理 施用以及科学灌溉等。 科技水平高(培育良种)、机械化水 平高、冷藏保鲜技术水平的提高 国家政策政策会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国家实施“种粮补贴”、政策支持历史经验种植经验种植历史经验丰富 基础农业基础、经济基础、工业基础农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 地价地价高低土地价格低廉 ☆5.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1)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该因素对该农业的影响最大,若没有这种因素,就不可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如: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是在特有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如果没有这种地势低洼的地形,而是地形平坦,那么,当地的农业生产可能就是水稻种植业了,因此,地形是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主导因素。

2021-2022年高中地理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学案湘教版必修2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 因素影响 气候热量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土壤肥力不同,土地生产力也不同 水源是农业生产的必备条件 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开展多种经营 (2)农业科学技术因素。 因素影响 技术装备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加强农业专业化进程 生产技术主要有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 信息化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合,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 (3)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②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等。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自然条件,说明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 2.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价格的社会经济因素是市场。(√) 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考虑的是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我国的“明前龙井”茶,是浙江省杭州市龙井村一带用每年清明前采摘的茶叶精制而成,它以色、香、味俱佳而闻名世界。日本茶道研究者曾将此茶带回精心栽培,但始终没有种好。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南方是酸性土壤,适合茶树的生长,而日本的土壤是弱碱性的。 二、农业布局 1.含义: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 2.要求: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 3.原则:农业生产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4.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点: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某地的农业布局是长期形成的,不会也不应发生变化。(×) 2.水稻喜温喜湿,最适宜的分布区为亚马孙平原。(×) 3.苹果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种植的水果,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 4.农业生产经营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有利于增产增收。(√)

3.1.1农业区位因素学案2021-2022学年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的区选择 第一讲农业的区位因素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和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学会判读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重点) 3.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二、导学指导与检测 学习指导学习任务及检测 知识点一:农业1.农业:是人类利用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的物质生产活动。 2.农业生产的特点 特点举例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季节性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3.区位的含义 区位绝对区位 相对区位 ①以为主(如、) ②以为主(如、乳畜业)

日温差影响作物的品 质 我国西北地区气温日较差大, 瓜果糖分积累多,品质好 地形海拔影响农 业生产 的类型、 规模及 机械化 程度 平原地区一般地势 平坦,适宜发展种植 业;山地、丘陵坡度 较大,适宜发展林 业、畜牧业 ①江西省鄱阳湖平原成 为稻米产区,而赣南丘陵 则发展了林果业; ②东北平原农业生产规 模大,机械化水平较高坡度 土壤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土壤结构、肥力、土层 厚度以及酸碱度等影 响作物的生长 根据不同的 土壤类型,种 植适宜生长 的农作物 ①我国南方山区土壤偏 酸性,适宜种植茶树、柑 橘;②碱性土壤适宜种植 沙棘、枸杞等 水源湿润地区丰富的水源 为作物稳产、高产提供 保证,而干旱半干旱地 区发展农业则需要急 定的灌溉水源 旱地区的农 业主要布局 在河湖水、地 下水和冰雪 融水等灌溉 水源丰富的 地方 我国新疆地区的绿洲农 业、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 (二)社会经济因素 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 择的影响 实例 市场有效地引导农业生产 类型、_____和_____关注市场动 态,种植市 场需求量大 的农作物 城郊地区距城市 近,多种植蔬菜、 花卉、水果等农产 品 技术良种 培育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 量,增加作物产量,降 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扩大农业生 产范围 农业技术通 过改善自然 条件和社会 经济条件来 影响农业的 区位选择 ①杂交水稻的发 明;②美国中部平 原农业生产机械化 水平高,劳动生产 率高③温室大棚的 使用使反季节蔬菜 得到普及 农机 使用 科学 灌溉 交通运输直接关系到农用物资 运人和农产品运出对产品保鲜要求高的乳畜业和园艺业等,应布局在交通便捷地区 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 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劳动力丰富的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第二册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第1课时 学案与练习

第三单元产业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第二课时 区域认知:能够区分不同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 综合思维:能够分析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以及区位因素。 地理实践力:能够收集家乡农业方面的信息,开展社会调查,理解农业区位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人地协调观:理解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能够分析农业与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1.理解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特点。(重点) 2.分析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因素。(重点) 3.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农业地域类型。(难点) 二、农业布局 1、农业布局是、、、__________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它要求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__________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农业生产要按照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农则农,_________,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2、水稻是一种高产的农作物。从生长习性来看,水稻_______________,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尤其是需要大量的______________。水稻生产过程相对复杂,耗费_____________较多,而且不太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经营。 3、水稻的区位优势:气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足,有利于作物生长。地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壤__________;灌溉水源充足 4、水稻种植业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 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教案 高中第二册地理教案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之小船创作1.自然条件、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基本要素。 2.农业布局要求农业生产尽可能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 3.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地域类型。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4.一般来说,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环境质量、信息化水平、产业集聚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 6.工业区是工业布局的地域表现形式,可分为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或专业性工业区与综合性工业区。 7.一般来说,服务业可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区位选择比较灵活多样。 8.金融服务业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行业,区位选择往往是大城市。 9.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市场、行政等因素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中心地理论对商业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及相关工具,收

集、呈现并分析产业活动的数据、图表和地图等,对区域产业活动进行评价(地理实践力)。能够从多个维度描述产业活动的布局及其变化,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够运用区位理论的基础知识判断产业活动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资源、环境和发展观(人地协调观)。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发布的第四轮专业学科评估结果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知识清单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养殖等途径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主要体现在气候、土壤、水源、地形等方面。 (2)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科学技术因素包括技术装备、生产技术、信息化等。 (3)社会经济:农业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和政策等。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 [易误辨析] 1.光照条件就是热量条件。 提示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影响农业的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光照条件主要指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热量条件主要指气温(积温)高低。太阳辐射强,气温未必高;光照条件好,热量条件不一定好。 2.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自然条件,说明自然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提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

2020-2021地理中图版(2019)第二册教师文档:第3章 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第二册教师文档:第3章第1节农业区位因素含解析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1.结合资料,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综合思维) 2。结合地理资料,学会分析区域中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区域认知) 3.根据地理环境特征,掌握合理布局农业,做到因地制宜。(人地协调观) 4.调查学校所在地区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地理实践力) 一、农业及其发展变化 1.农业概念:利用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以及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和养殖等途径,来获得农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 (1)按农业生产对象划分: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养殖业

和栽培业等. (2)按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3.农业分布特征:空间分布最为广泛。 (1)地球陆地{约11%是耕地,约24%是草原和牧场 约31%是森林和林地 (2)海洋和内陆水域:渔业生产。 1.自然因素

(1)市场:影响农产品的品种和规模。 (2)交通运输 ①容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一般布局在交通便捷的地方。 ②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以及保鲜、冷藏技术广泛应用,那些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对靠近市场的要求降低,且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作物生产的区位选择可以远离市场。 (3)政策:政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4)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导致生产成本降低。 (5)劳动力: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和数量的多少是重要的农业区位因素。

影响不断减小,社会经济因素才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变化较快。 () (2)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 () (3)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4)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一定是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 () (5)拉萨利用大棚技术种植瓜果蔬菜,主要是改善当地的 () A.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D.土壤条件 提示:(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2)×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 (3)√市场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因为农产品必须拿到市场上销售,才能实现价值,进而盈利。 (4)×主导因素可以是有利条件,也可能是限制性因素。 (5)B[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热量不足成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3章第1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案(第1课时)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生产活动及其特征; 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3.结合地理材料,分析区域中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4.结合典型区域的农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区域农业的影响; 5.综合农业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农业,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实例,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能够分析农业地域类型(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视频《超级工程——食物供应——高原夏菜》 师:请大家观看视频,视频中都提到甘肃省榆中县哪些地理条件呢? 生:甘肃省榆中县的地理条件,如:高寒、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资源不足等。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这些地理条件——即农业区位因素。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农业区位因素 出示图片“农业生产活动” 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

师:看图,思考: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呢? 生: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注意: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等) 师点拨: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副业;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板书)1.农业生产活动 1.1 概念 师:下图中展示的是南方水稻生产、东北小麦生产、内蒙古的畜牧业生产,能否调换?为什么? 生:不能。它们的地理环境不同。 师:由此可见,农业生产具有什么特征呢? 生:地域性。 师: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板书)1.2 农业生产特征 1.2.1地域性 师:我们再来看华北地区冬小麦种植的农事安排,看看农业生产还有哪些特征? 生:季节性和周期性。 (板书)1.2.2 季节性 1.2.3 周期性 师:我国民间流传很多关于农业的谚语,如:“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个净”“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以后刨红薯”

2020高中地理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教学案中图版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 01、预习准备区 精心准备夯实基础 一、农业及其发展变化 1.农业的概念 01生长发育规律,通过采集、捕捞,以及人工驯化、培育、种植和养利用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殖等途径,来获得农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分类 .农业分布特征350是□空间分布最为广泛。在地球陆地面积中,约31%24%耕地,约是草原和牧场,约是森11%60林和林地。海洋和内陆水域则是□渔业生产场所。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判断正误。 (1)根据产业形式,农业可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2)市场对于农产品的品种和规模有较大影响。(√) (3)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 (4)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经常会发生变化。(√) 2.下列各地区农业与地形因素最密切的是( ) 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B.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 C.江南丘陵种植茶树 D.吐鲁番种植葡萄 答案 A 解析横断山区立体农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吐鲁番种植葡萄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江南丘陵种植茶树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 2.社会经济因素 3.变化51自然因素变化不大,□社会经济因素经常会发生变化。 ) 3( .拉萨利用大棚技术种植瓜果蔬菜,主要是改善当地的 A.光照条件.热量条件B. C.水分条件 D.土壤条件

答案 B 解析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热量不足成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4.目前,财政部安排的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逐年增加。这反映了哪项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提示政策。 02、任务探究区 思维探究实践运用 任务探究农业及其发展变化 农业有大农业和小农业之说。根据生产投入的差异,农业可划分为密集农业和粗放农业;根据生产对象,农业可划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根据发展阶段,农业可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根据产品用途,农业可划分为商品农业和自给农业。下图为2017年我国农业结构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试指出大农业和小农业的关系。 (2)根据投入要素的差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属于________。 (3)根据产品用途的差异,美国农业属于________。 (4)根据农业发展阶段,印度农业和英国农业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 (5)分析我国农业结构的特点。 [成果展示] (1)小农业仅指种植业;大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地理上所说的农业一般指大农业。 (2)密集农业 (3)商品农业 (4)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5)农业结构不合理;以种植业为主;林业、渔业、畜牧业比例偏小等。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生产活动: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2.农业生产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 3.农业区位因素 (1)定义: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 (2)自然因素 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例如,由于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柑橘种植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苹果种植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 ②水源:临近河湖,或有地下水源、高山冰雪融水,便于修渠打井进行灌溉的地方,农作物收成较有保证。 ③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 ④土壤: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例如,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等。 (3)人文因素 ①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例如,城市周围的乡村地区较多地发展蔬菜、水果、肉、蛋、奶及花卉等农副产品的生产。 ②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 ③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④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也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判断 1.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因此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 )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就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 ) 3.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主要受市场需求的影响。( √ )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2.主要变化因素 (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逐渐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思考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①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增,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②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③经济发展推动育种技术、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④城镇化的推进促使农民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 探究点一农业区位因素 水稻是一种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生长季节需水量很大,对热量要求高,生长的最佳温度在30~35 ℃左右,最低不宜低于10 ℃。水稻要求年降水量在750~1 500 mm,并且要求土地平整、肥沃,灌溉便利,因此,其生长过程对自然条件要求很高。同时水田农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目前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季风区水稻的种植约有7 000年历史,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以下三个图分别是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亚洲地形分布图、世界人口分布图。

新教材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案-2-含解析

3.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 课标解读: 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列举出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各因素是从哪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时要借助实际的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是本册的重点内容,经济部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本章分别介绍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区位因素,第一节为农业区位因素,因为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为后续学习工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打下基础。 本节设计了两部分内容: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每部分内容设计一个活动,分别是“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和“以花卉种植业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变化对 农业发展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珠江三角洲地区,但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又很陌生。对于当代学生来说,即便是农村的学生,对农业生产活动也比较陌生,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趣。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具体内容并不取自教材,以珠三角地区的变化讲述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课堂教学的图、文材料较多,具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生产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方法: 案例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2021年高中地理新中图版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 精品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农业的概念和分类,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学会判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联系实际的方法来说明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区位理论知识,树立学生联系的普遍性,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难点: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书的前两章里我们学习了人口及人口的聚集地乡村和城镇,那么是谁为人口、乡村和城镇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毫无疑问是(工农业)生产活动。 提问:想一想我们一日生活所需,哪些来自农业? 我们一日三餐,米、面、肉、奶、蛋、禽、果、蔬等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农业。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 提问: ①什么是农业? ②农业生产有怎样的基本特征? ③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④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哪些?试分析它们的形成条件和特征。 ⑤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同学们针对这些问题,阅读我们的教材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 二、讲授新课 展示幻灯片: 农业生产活动按照生产对象的不同可以分成两大类: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人类利用土地

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农业广义概念)。细分下去又可以分为五类:种植业(狭义农业概念,俗称“小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分类)。 展示中国南稻北麦分布及生产季节图,请同学们分析农业生产在时空上有何特征? 学生回答:地域性、季节性及周期性。 教师总结:地域性要求因地制宜;季节性要求因时制宜,不误农时。 注意我国冬小麦和春小麦生产的地区和时间差别,南方水稻生产的时间安排。 (一)生产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1.概念 2.类型: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养殖业和栽培业 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农业可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3.特征:地域性;因地制宜 季节性、周期性;因时制宜、不违农时 展示我国东耕西牧、南稻北麦分布图: 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分布的原因(能颠倒吗?),找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提问:1.描述我国农业分布格局(东耕西牧、南稻北麦);2.以黄河中下游小麦种植和青藏高原畜牧业为例,思考能否颠倒?为什么?(青藏高原不能经营小麦种植业——主要是自然条件限制;黄河中下游可以种植小麦,也可以经营畜牧业,但最终选择了种植小麦——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的影响);3.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布局的时候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回答:略 (二)农业区位因素 项目式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资料、图片反映了什么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进而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差别,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探究过程: 教师:大家来看这一盆玫瑰。下面大家想一想,如果让你养好这盆玫瑰花,我们需要做好哪些方面呢? 学生:浇水,晒太阳,保证温度适宜,施肥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对于养花还是有一定经验的。如果你在养花这方面有一技之长的话,也可以考虑下,如果让你从事花卉养殖这份行业,你能够做好这份工作吗?而你又要考虑些什

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第二课时) 基础题(有答案)

2020-2021学年湘教版(2019)必修II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第二课时) 基础题(有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0·安徽蚌埠检測 )亚洲水稻种植业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是好暖喜湿的作物,生产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精耕细作。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季风水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自然条件有( ) 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气候 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2.下列气候区不属于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区的是( ) A.温带季风气候区 B.热带季风气候区 C.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D.地中海气候区 〔2020·湖南株洲检测]读下面稻田养蟹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3.集约自给型种植业(以稻谷为主)的生产特点是( ) A.商品率高 B.机械化水平高 C.专业化程度高 D.精耕细作 4.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稻田养蟹可以( ) ①减少耕地使用面积②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③增加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④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20年新高考浙江卷)下图为美国本土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5.甲农业带中的大牧场放牧业() A.投入劳动力较多 B.专业化程度低 C.产品商品率较低 D.以牧牛业为主(2020·江苏苏州检测)右图是英国局部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6.欧洲西部适宜甲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的气候特点是( ) A.高温多雨,有利于水稻生长 B.温凉潮湿,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C.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D.热带草原气候,草场广阔 7.甲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A.市场 B.劳动力 C.气候 D.科技 8.与潘帕斯草原所分布的农业地域类型相比较,甲农业地域类型所具有的不同点( ) A.商品率高 B.机械化水平高 C.集约化水平高 D.产品主要为牛奶及其制品 (2020·河南郑州检测)下面图甲为泰国某区城略图,图乙为美国本土农业带(区) 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9.图甲所示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习题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随着农业科技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北方城郊温室大棚面积迅速扩大,西红柿、黄瓜等反季节蔬菜成为市民冬季餐桌上的家常菜。据此完成1~2题。 1.促使我国北方城郊温室大棚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 A.劳动力 B.水源 C.国家政策 D.市场 2.温室大棚内能够种植反季节蔬菜,其主要原因是改善了( )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水分条件 D.光照条件 1题,城郊农业主要为城市市民提供蔬菜、水果等,其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市场。第2题,温室大棚内种植反季节蔬菜是在冬季,冬季用温室大棚,是因为北方热量不足,温室大棚改善的是热量条件。 2.A 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利于农作物中红色素的积累。同时,“地膜+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红色产业”的发展,在山前绿洲上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红色农作物种植区。据此完成 3~5题。 3.新疆发展“红色产业”的特殊地理环境要素是指( ) A.水源 B.地形 C.气候 D.土壤 4.推广“地膜+滴灌”技术对新疆“红色产业”的首要意义是( ) A.节约劳动力 B.节约水资源 C.减少田间杂草 D.减轻盐渍化 5.“地膜”技术的主要作用是( ) A.播种时间提前 B.生长周期缩短 C.热量需求减少

D.光照要求降低 3题,“红色产业”中的“红色”是指农作物或果实的颜色鲜艳,而利于农作物果实着色最好的条件就是光照。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量少,由于夏季高温干燥,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农作物中的红色素等容易积累,农作物品质较好,可发展“红色产业”。现在新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红色农作物种植区。第4题,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量少,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水源,滴灌将水直接作用于农作物的根部,减少了水的用量,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与普通的灌溉方式相比,能大量节约水资源,同时地膜覆盖能够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因此“地膜+滴灌”能够节约水资源,对新疆“红色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第5题,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春季节气温较低,不利于种子萌发,早春播种后用地膜覆盖地面,可以起到提高地温的作用,利于种子萌发。 4.B 5.A 读下列四幅图,完成6~8题。 6.四幅图所表示的发展农业生产时需改造的区位因素分别是( ) A.光照、土壤、地形、水源 B.温度、地形、水源、土壤 C.湿度、土壤、地形、水源 D.通风、地形、水源、土壤 7.图①的农业生产方式所出现的地区最可能是( ) A.北京市郊区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江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 8.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 ) A.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B.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三章 产业区位因素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考点解题方法规律提炼汇总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6) 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4)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生产活动 (1)概念: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区位因素: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 ③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④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也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特别提醒](1)气候条件中的雨热同期、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对农业生产有利。 (2)平原适合种植各类农作物和林果业;丘陵、山地适合发展林果业。 (3)郊区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4)光照和热量条件既联系密切,也有区别。对同一地区来说,光照充足的时候热量也丰富,但不同地区之间比较时,二者不一定呈现这种正相关,如青藏

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四川盆地的光照并不充足,但气温高,热量足。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自然因素相对稳定。 2.人文因素不断发展变化 (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2)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1)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增,在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的基础上,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3)经济发展也推动育种技术、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 (4)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农业机械化迅速推广,促使农民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 农业区位因素 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设施农业研 究中心的科研人员,采用“红薯无土栽培连续结薯技 术”在温室的大棚架上种红薯,能让红薯秧子想长多 大就有多大,想在哪儿结薯就能在哪儿结。红薯能悬 空生长,需要先培养在营养液里生长根系,再供给植株充足的水分和营养。当薯蔓上膨大的红薯采收后,对薯秧生长没有影响。空中结薯的好处是避免了采收红薯连秧一起收获的一次性弊端,只要保留薯秧就能实现连续收获和优质高产。 问题1 (综合思维)农田中的红薯种植需要依靠哪些自然因素? 提示:土壤、地形、水源、气候等。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二册课时训练-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第三章产业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课后·训练提升 合格考过关检验 下表为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水稻、小麦、棉花和甜菜播种面积(单位:平方千米)数据。据此完成1~2题。 1.江西省无农作物③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市场 D.交通 2.与河北省比较,黑龙江省农作物④分布面积更大的主要原因是() A.平原面积广大 B.土壤深厚肥沃 C.机械化水平高 D.灌溉水源充足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读表可知,①为小麦,②为棉花,③为甜菜,④为水稻。甜菜喜温凉气候,黑龙江、内蒙古、新疆、吉林、甘肃、宁夏均为主要产地。江西属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暖湿,不适宜甜菜生长,故B项正确。第2题,水稻好暖喜湿,黑龙江省河流众多,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故D项正确。 目前,山东寿光在盐碱滩涂上利用海水或地下卤水浇灌种植有机海水蔬菜,并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据此完成3~4题。 3.海水蔬菜的种植取决于() A.盐碱地的改良 B.生产技术的发展 C.运输条件的改善 D.灌溉水平的提高 4.对露天海水蔬菜种植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太阳光照 B.气温

C.降水 D.土壤肥力 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能够直接利用海水或地下卤水浇灌种植蔬菜主要得益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故B项正确。由材料可知,海水蔬菜是利用海水或地下卤水浇灌种植的,并没有对盐碱地进行改良,故A项错误;运输条件的改善对海水蔬菜种植没有直接影响,故C项错误;海水蔬菜虽然是直接利用海水或地下卤水进行灌溉的,但灌溉水平并没有提高,故D项错误。第4题,由材料可知,海水蔬菜属于耐盐碱的作物,对土壤肥力要求低,故D项错误;气温和光照对海水蔬菜种植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对露天海水蔬菜种植影响最大的因素,故A、B两项错误;降水属于淡水,对海水蔬菜的生长和品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降水是对露天海水蔬菜种植影响最大的因素。 云南是全国重要的夏秋补淡蔬菜基地,蔬菜品种丰富,且已成为“健康、绿色、生态”的代名词。云南正逐步建设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蔬菜生产、加工、交易中心。据此完成5~7题。 5.云南成为全国夏秋补淡蔬菜基地,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市场 B.地形 C.技术 D.光照 6.江浙一带夏秋季节往往进入蔬菜生产淡季,其主要原因是() A.消费市场萎缩 B.灾害天气多发 C.灌溉水源不足 D.蔬菜不易保存 7.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蔬菜交易中心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生态 B.完善交通 C.改良土壤 D.拓展市场 答案:5.B 6.B7.D 解析:第5题,夏秋季节云南省蔬菜能够供应全国,而全国处于生产淡季,这主要是由于云贵高原海拔高,热量相对不足,致使蔬菜成熟期推迟。所以选B项。第6题,江浙一带夏秋季节蔬菜消费市场不会出现萎缩;江浙一带水资源充足,不会出现灌溉水源不足的问题;蔬菜不易保存不是该地进入蔬菜生产淡季的原因;该地区夏秋季节多自然灾害,导致蔬菜产量减少,所以选B项。第7题,蔬菜交易中心主要面向南亚、东南亚,人口众多,有利于拓展蔬菜的消费市场,所以选D项。 近年,我国许多大城市郊区出现了大规模草莓种植园,租地种植的农户大多来自江浙地区。下图为大棚草莓种植园景观图。据此完成8~10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