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膜及腹膜后病变的CT影像精选.

腹膜及腹膜后病变的CT影像精选.

腹膜及腹膜后病变的CT诊断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放射科黎凤媛

一.腹膜的解剖及组织学:

腹膜为被覆腹腔内面及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分脏层与壁层,壁层较厚,被覆于腹腔或盆腔内侧,光滑。脏层很薄,被覆胃、肝、脾及部分被覆胰腺、膀胱、子宫表面后固定于后腹壁移行为壁层腹膜,并形成一些皱折和间隙,最大的皱折是网膜和系膜,脏壁两层的腔隙为腹膜腔。大网膜为包绕胃的浆膜所组成,从大弯开始覆盖于横结肠和小肠的前面,其间富于血管及脂肪。肠系膜:包绕肠管后相互融合附帖在后腹壁上,由两层腹膜组成,其间包含血管、淋巴管及脂肪组织。

腹膜的被覆上皮为间皮,单层扁平上皮和其下的薄层纤维结缔组织。

二.影像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可用于诊断腹膜的炎性病变,化脓性腹膜炎,腹腔脓肿和结核性腹膜炎,腹腔内出血及腹膜肿瘤等,准确性较高。但由于受肠道气体回声、病人肥胖的干扰,诊断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如肠间小脓肿,超声诊断困难。CT扫描检查密度分辨率高可弥补超声检查的不足,在腹水的衬托下,使用恰当的CT调窗技术可很好显示腹膜病变。窗宽最好采用400-500HU。必要时可以做多种窗技术扫描以帮助鉴别病变的性质及病理基础。同时为了解胃肠道与腹腔内病变的相关性,在增强扫描前应口服造影剂和水。采用高分辨率CT可提高腹膜的显示率。MRI由于成像时间长,容易受肠道蠕动和呼吸运动的的影响,腹膜和腹膜腔病变的MRI图相质量欠佳,临床较少应用。

三.腹膜正常CT、MRI表现:

由于腹腔是一个潜在的腔隙,只有腹腔积气、积液时才可显示其边界及范围。正常情况下,利用腹膜外脂肪层与腹腔内脂肪衬托出腹膜的轮廓,瘦者难以显示。采用高分辨率CT或较宽的窗宽,腹膜较易显示。腹壁肌层CT扫描显示清楚。大网膜,肠系膜,韧带由于其内有脂肪结构显示为低密度。腹膜MRI扫描表现:腹膜外脂肪,大网膜,肠壁脂肪T加权和T加权均为较高信号,腹膜为相对低信号。正常胸膜腹膜不超过2mm. 四.腹膜病变的影像表现:

(一)腹膜炎性病变:

1.化脓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常见,病因:继发于胃肠,胆囊穿孔或腹

腔术后感染。病理:腹膜充血水肿,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渗出致腹膜增厚,腹腔积液。

影像表现:①.游离气腹,②.腹腔积液或腹腔脓肿,③.腹膜增厚,④.反射性肠郁

⑤.肠壁增厚粘连,⑥.脂肪组织密度增高,⑦.肠壁间积液.

2.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 TBP ):为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炎,

感染途径:可由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破溃,女性生殖器结核,脊椎、胸膜结核直接蔓延。活动性结核血行淋巴播散而致。

病理及CT表现:按主要病变分为干湿两型通常为混合型,在发病过程中三型病变可相互重叠,混合存在或以某型病变为主。肠系膜淋巴结显具增大。肠管浆膜面及腹膜壁层布满无数结核结节,大网膜增厚、挛缩、变硬,肠系膜增厚并缩短。湿型结核性腹膜炎(腹水型)特点是:腹腔内有大量浆液性腹水,呈血性,腹膜表面复以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并有粟粒样结核结节和结节斑块,肠管通常无粘连。①.CT表现为高密度腹水,CT 值高达25HU以上,②.污迹腹膜,腹膜上粟米大小的结节,周围有渗出和增殖,增强扫描无强化.腹膜结节以结核结节为病理特点,CT表现为腹膜上软组织样结节,饼状网膜及系膜增厚;CT影像上显示网膜密度增高呈扁块状,表面凹凸不平,增强扫描轻度强化。⑵干性型(粘连型)特点为腹腔内少量浆液性渗出物,因有大量纤维素渗出以致肠

管彼此相互粘连,肠管间聚集干酪样物质。腹水吸收后有少量浆液性腹腔内渗出和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纤维蛋白沉积使腹膜、肠系膜、网膜增厚,孪缩变硬、成团,系膜肠管广泛粘连成块,腹腔闭塞呈冰冻状态,引起慢性肠梗阻。CT表现为:①分散多发包裹性少量-中量高密度腹水;②.肠系膜增厚呈线状,星芒状改变,可伴多发环形强化肿块。

⑶.混合型:干湿两型混合存在。结核性腹水,干酪坏死并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肠曲、

网膜系膜广泛粘连及腹腔内局限性积液、积脓以及与其他脏器粘连分隔形成许多小房.

粘连肠曲间聚集的干酪坏死病灶形成局限性结核性脓肿。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结增大,并融合成团块状,中央干酪坏死。CT表现为腹腔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肿块中心低密度为干酪坏死组织,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和粘连的肠曲包绕形成囊实性肿块,无明显强化。

④. 腹腔淋巴结增大:常见于肠系膜、胰腺周围、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CT平扫显示

软组织密度结节或相互融合成较大肿块,增强扫描显示增大的淋巴结周边环状强化,直径1-4cm,壁薄光滑小于2 mm。中心均质低密度,CT值为31-56HU,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出现中心低密度的环行强化,为淋巴结结核的特征性表现。

(二)腹膜肿瘤:腹膜肿瘤中,良性肿瘤有腹膜囊肿,神经纤维瘤、脂肪瘤,均很少见,腹膜恶性肿瘤较多见,其中原发较少,主要为继发性,腹膜原发恶性肿瘤常见为腹膜间皮瘤,腹膜假性粘液瘤,组织细胞类肿瘤。极罕见的有恶性淋巴瘤。

1.良性肿瘤:按组织结构分为,肠源性囊肿,皮样囊肿,淋巴管瘤。

①.肠系膜及大网膜淋巴管囊肿:

•发生机理先天因素: 囊性淋巴管瘤及海绵状淋巴管瘤:病因:常为淋巴管发育异常, 原始淋巴囊不能向中央静脉引流,或正常分化良好的淋巴结构未能与正常引流通道未建立联系而隔离的淋巴管或淋巴囊异常增生扩大所致.

根据淋巴管扩张程度不同,组织学上分为3型:

. 单纯型(毛细管型)淋巴瘤. 海绵状淋巴瘤型:是由多发迂曲扩张较大的淋巴管聚集呈蜂窝状,边界欠清。囊性淋巴管瘤(水囊瘤)多见由大的淋巴腔隙构成, 伴有胶原组织和平滑肌,

影像表现:肠系膜淋巴管瘤CT表现为单发,多发或弥漫性囊性肿块,肿瘤多发生在向周围扩展阻力较小的解剖部位,肿瘤可为多囊性,彼此分离,亦可为多房性相互连通,肿瘤囊壁菲薄,光滑,无软组织结节。大多有薄而不全分隔,囊壁薄囊腔小时可形成网格状,囊内液体可呈脂肪密度、水样密度、软组织密度,均匀无强化,有作者认为囊内含游离碎块及脂肪密度液体是肠系膜淋巴管瘤的特征性改变。多房性较单房囊肿常见,单房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36 cm不等,轮廓光滑无分叶,,边缘清楚,囊壁菲薄,囊内密度均匀,CT值接近水.

囊肿巨大压迫肠管系膜缘时可产生分叶。肿块生长过程中可自行破裂,漏入腹腔形成腹腔淋巴积液。肠系膜淋巴管瘤需与肠重复畸形,囊性间皮瘤,囊性平滑肌肉瘤鉴别,后者为单房性,囊壁较厚。为类圆形或圆形的囊性病灶:①.肠源性囊肿:病因病理:先天性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中肠道憩室样芽生残留,脱离肠道包含在系膜之间,与肠道相通形成憩室或肠重复畸形,内壁被复肠黏膜上皮,含肠壁各层组织。②.皮样囊肿:为胚胎期上皮残留,包括汗腺、毛囊、皮脂腺。③肠系膜淋巴管瘤:胚胎期异常淋巴组织的先天性良性肿瘤,胚胎发育时,原始淋巴组织离开正常发育的淋巴系统,形成一团孤立淋巴组织,继续生长,不断增大,形成淋巴管瘤,病理类型包括: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后天因素:腹部外伤,手术、炎症后局部淋巴管粘连,阻塞,导致淋巴管扩张,形成囊性肿块。

2.大网膜囊肿:分真性和假性两类,真性囊肿多为囊性淋巴管瘤,CT显示单房或大小不等的多房性囊肿,囊内液体为浆液。假性囊肿,因大网膜炎症或受伤形成的局限性包

裹性积液。

3.腹膜间质瘤:胃肠道外网膜和肠系膜间质瘤:有作者对14例网膜和肠系膜间质瘤研究

提出胃肠道外网膜和肠系膜间质瘤几乎一致地阳性表达CD-117,提示胃肠道

内外存在一种能形成网膜及系膜和胃肠道的原始干细胞.研究表明网膜和肠系膜间叶性肿瘤与胃肠道间质瘤为同一性质肿瘤.可能共同起源于多分化潜能的间叶干细胞.胃肠道间质瘤没有明确的良恶性界限,都应看作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有复发和转移可能,大于5cm的肿瘤应终生随诊。

CT表现:腹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清楚光整,密度尚均匀,肿块内可坏死液化,增强后强化明显。.

4.腹膜间皮瘤:腹膜间皮瘤,可发生在任何被间皮覆盖的体腔上皮上,以胸膜间皮瘤常

见,腹膜次之,心包膜及睾丸鞘膜罕见。

病因病理:起源于间皮细胞或间皮下原始的先驱细胞,分良性或恶性,局限性或弥漫性。局限性间皮瘤好发于上腹部或盆腔,为孤立性肿块,可呈囊实性或实性,多为良性或低度恶性,边缘清楚,有包膜,有时带蒂并可囊性变。弥漫性腹膜间皮瘤全部为恶性,可多中心起源,肿瘤沿腹膜、浆膜和间皮下组织增殖扩展,呈弥漫性胼胝增厚或呈广基的乳头状、粟粒状的多发性肿瘤结节,结节融合形成大的肿块,少数肿瘤中心有囊性变。网膜变硬,增厚缩短呈结节状和团块状,肿瘤侵犯临近脏器和组织,导致肠管粘连和梗阻,血性腹水。肿瘤累及腹腔内器官,但仅限于表面,很少侵入深层组织,不伴淋巴转移。高度恶性可有局部浸润,种植转移,淋巴及血道转移。组织学上间皮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的性能,可分为上皮型,纤维型和混合型,国内以混合型为主。间皮瘤的发生与石棉接触有关。此外还可由氟石接触,结核性斑痕,外照射,病毒感染,慢性炎症。

影像表现:

弥漫性腹膜间皮瘤组织学上以上皮型为主,CT表现为:①.腹水,②.腹膜增厚,呈片状或板块状,并有细小的或明显突出的软组织结节,③大网膜,肠系膜不规则增厚,脂肪组织被软组织肿块取代,呈饼状包块或为单个,多个软组织肿块,肠系膜呈星状或皱褶状包块。小肠与肠系膜周围结构粘连、固定。当肿瘤侵犯肠壁深层组织时,CT显示肠壁增厚,肠腔变形。④.盆腔腹膜反折和子宫角区显示多个或单个囊实性和实性肿块。局限性腹膜间皮瘤多为纤维型和混合型,CT显示腹腔、盆腔或后腹膜腔内囊实性肿块,囊壁厚薄不均,可见壁结节,肿瘤实性部分显著强化。局限性间皮瘤影像显示为上腹部或盆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囊性或实质性以实质性为主。

4.腹膜转移性肿瘤:腹膜转移癌比较常见,常见的原发肿瘤有卵巢囊腺癌,胃癌,结肠癌.

胆囊癌。

病因及转移癌瘤形成机制:大都由腹腔脏器的癌瘤,累及浆膜后,癌细胞或癌小块组织脱落, 弥漫种植于腹膜,大网膜和肠系膜表面.癌细胞或癌组织生长繁殖,腹膜下组织增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形成癌的间质,被腹膜的结缔组织包绕,形成大小不等的转移结节.并融合成饼状.结节弥漫散布于大网膜.癌细胞亦可沿浆膜面扩展生长.由于直立重力关系,癌种植结节多见于盆腔腹膜,其次为肠系膜小肠附着沿缘,大网膜重度受累,横膈受累及.

癌性腹水:腹膜广泛癌转移时,引起腹水和腹腔内脏器相互愈着.由于淋巴管和小静脉被癌栓堵塞,引起淋巴淤滞,渗出及炎性渗出液所致.腹水可以是浆液性或血性.

5.恶性淋巴瘤:

恶性淋巴瘤是免疫系统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具有多中心发生和在这一组织系统内扩散蔓延的特点.根据肿瘤的组织结构及组织学特征分为:何杰金氏病和非霍奇金氏病淋巴瘤.淋巴瘤通常发生于淋巴结, 但大多为非霍奇金氏病淋巴

瘤发生于淋巴结以外的淋巴组织,发生于结外恶性淋巴瘤的部位多为胃,肠道,结缔组织,

中枢神经系统.恶性淋巴瘤的生长方式主要表现为结节型和弥漫型,肉眼观察病变显示为团块状,斑块状,或为混合型.CT显示病变沿系膜肠壁呈片状结节团块状弥漫侵润生长,边界不清,密度均匀。

6.腹膜假性粘液瘤:.腹膜假性粘液瘤是肿瘤种植的一种特性形式,是一种少见的腹腔内胶样液体集聚并种植的疾病,病因:由含粘液肿瘤腹膜腔内播散所致,阑尾粘液囊肿,腺瘤或腺癌是腹膜假性粘液瘤的来源已被广泛接受,最近报道认为原发灶是阑尾,其它部位是转移性或为种植的结果。Ronnett提出腹膜假粘液瘤是一种临床病理疾病,具有粘液样腹水和粘液种植的特征。并含有源自阑尾粘液瘤的粘液上皮。CT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它能了解腹膜假性粘液瘤的范围,粘液的密度,肝脾和肠系膜边缘的扇形压迹以及肠襻移位等。根据其CT表现分为局灶性病变和弥漫性病变两类。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①粘液性腹水:腹膜假性粘液瘤是由含粘液肿瘤腹腔内破裂播散所致,瘤体破裂,其内粘液物质游离,及肿瘤细胞不断分泌是粘液性腹水的病理基础。粘液中含较多的黏蛋白,因此密度高CT值高于水低于软组织。②囊性包块及腹水内粗细不均的线条状分隔,肝脾表面扇形压迹系假粘液瘤压迫所致,镜下找到肿瘤细胞,是腹膜假性粘液瘤的确诊依据。③腹膜假粘液瘤的扩散:腹膜假粘液瘤的扩散主要有3个途径,腹膜液体的回流是主要途径,重力作用,纤维包裹后的扩散,可出现在腹腔任何位置。含粘液肿瘤的腹膜腔内播散,即形成CT表现的多发及多部位囊性包块。特征性影像:粘液性腹水伴有分隔;囊性包块、并扩散到腹腔外;肝脾表面扇形压迹;肠管受压移位。

7.黄色肉芽肿:

为组织细胞源性的肿瘤,常见于腹膜后,发生肠系膜少见,肠系膜黄色肉芽肿可在10cm以上,局限性,无包膜.可弥漫累及全部小肠系膜.

镜下:由组织细胞.或从组织细胞演变而来的泡沫细胞或多核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炎性细胞,新生毛细血管组成.其中泡沫细胞可成群出现.有时还可见到胆固醇结晶.单纯肉芽肿型,切除后即可治愈.切除后反复复发,可导致死亡.有时肿瘤中大型异型的组织细胞,成为支配瘤组织的主要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核分裂多见,其间夹杂着泡沫细胞,炎性细胞,和纤维母细胞,称为黄色肉瘤.

腹膜后间隙位于腹后壁的前方,界于腹膜壁层与腹内筋膜之间,腹膜后主要肿瘤的组织学特点:间叶组织肿瘤属第一位。其中包括纤维组织、脂肪组织、肌组织及脉管组织,良性者以脂肪瘤和瘤样纤维组织为多,恶性者以脂肪肉瘤较多.

腹膜后黄色肉瘤:是指黄色肉芽肿中瘤细胞出现异型及多形性.肉眼所见与黄色肉芽肿相同.恶性组织细胞瘤:是罕见的肿瘤,不是从组织细胞瘤恶变而来的.特点是有弥漫

排列成片,排列紧密的异型性组织细胞所构成.瘤组织浸润性生长并可转移。

8.脂肪肉瘤:间叶组织起源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多见于腹膜后、肾周等部位。1994年WHO 软组织肿瘤分类将脂肪肉瘤分为五个亚型即高分化型,包括脂肪瘤样脂肪肉瘤、硬化型脂肪肉瘤、炎症型脂肪肉瘤,黏液性脂肪肉瘤,多形性、圆形细胞性及去分化型。黏液型为中度恶性,多形性、小圆细胞型及去分化型为高度恶性。

高分化脂肪瘤型脂肪肉瘤因其主要成分由近孚成熟的脂肪细胞组成,因此CT MRI影像中可见脂肪成分大于75%。CT平扫脂肪密度间见增厚的不规则间隔,有时病灶内同时可见云絮状、条索状强化灶,这与肿瘤内脂肪母细胞、梭形细胞、及纤维组织混合存在有关,随着脂肪瘤型脂肪肉瘤内胶原纤维含量增多脂肪成分中可见硬化结节,CT平扫增强及MRI扫描表现为肌肉密度及信号。肿瘤内含大量胶原纤维组织即为硬化型脂肪肉瘤,以软组织肿瘤为主,CT、MRI影像学表现为骨骼肌密度,病灶内可有钙化或骨化。应与神经纤维瘤及神经鞘瘤鉴别。

黏液性脂肪肉瘤病理上显示不同分化阶段的脂肪母细胞:丛状分支状的毛细血管及黏液样基质组成。当黏液样基质成分较多时,CT平扫呈密度均匀,边界较清的囊性肿块CT 值为20-30HU。囊壁及囊壁边缘呈环行、片状、条索状强化,囊内未见强化。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方便更改

腹后肿瘤CT诊断技术总结

5种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技术总结 01究竟哪是腹膜后间隙? 腹膜后间隙(retropeitoneal space)是一个以腹后壁壁层腹膜(后腹膜)为前界,腹横筋膜为后界,上起横膈,下达盆腔的立体间隙。分为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 肾旁前间隙:是位于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侧锥筋膜之间的区域;间隙内包括升、降结肠,十二指肠和胰腺。 肾周间隙:是位于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的区域,包括肾、肾上腺及其周围脂肪。 肾旁后间隙:是位于肾后筋膜、侧锥筋膜与腹横筋膜之间的区域,内部为脂肪组织,无脏器结构。

腹膜后分为肾旁前间隙(绿色)、肾周间隙(黄色)、肾旁后间隙(红色)02腹膜后有哪些肿瘤? 腹膜后肿瘤或肿瘤样改变主要有脂肪瘤与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畸胎瘤、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副神经节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腹膜后囊肿、腹膜后纤维化、腹膜后淋巴瘤等9类。 脂肪瘤、畸胎瘤、神经纤维瘤、腹膜后囊肿、腹膜后纤维化几类疾病,因为在影像学表现上较为简单容易诊断,或其本身不属于肿瘤性疾病,大家已经多次学习,暂不讨论。主要介绍下面5类肿瘤性疾病。 5类肿瘤性疾病

腹膜后肿瘤主要在于定位、定性两方面。定位方面,腹膜后肿瘤大概位置,是否推移胰腺,病变与肝脏、胰腺间的脂肪间隙是否清晰,位于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哪个位置。定性方面,通过肿物密度及强化是否均匀,与周围血管、周围脏器界限是否清晰,考虑良恶性。 1.副神经节瘤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副神经节的非上皮性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部位为腹主动脉旁、肾门附近。副神经节瘤分非功能性和功能性,具有功能性的副神经节瘤分泌儿茶酚胺,导致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副神经节瘤的免疫组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嗜铬粒素CgA,突触素(Syn)、S-100(支持细胞)多为阳性。副神经节瘤的平扫表现,边缘较清楚,有明显包膜的混合密度肿块;副神经节瘤为富血供,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常呈中等至明显强化,中心部位常有囊变。副神经节瘤多为良性,恶性发生率2.4%~14%。 副神经节瘤平扫及强化

腹部影像技巧总结-周康荣

腹部CT诊断学(周康荣) 一肝脏

肝异常灌注(生理学、病理性) 高密度异常灌注:动脉期一过性肝实质三角形、类圆形、不规则高密度影,边缘清晰,脉管系统无移位,门静脉期恢复等密度。异常高灌注多出现在肝包膜下以及肝浅表部、肝病变组织周围。 低密度异常灌注:动脉期一过性肝实质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门静脉期恢复等密度;多出现于镰状韧带、静脉韧带、胆囊窝附近以及肝浅表部位等。 1.肝脏生理性高灌注异常:血管解剖变异。如亚段肝动脉变异、迷走引流静脉等。生 理性肝脏高灌注异常多发生在胆囊窝、韧带附着处、肝门区、包膜下等。一些迷走引流静脉,如副胆囊静脉,迷走胃右静脉,包膜静脉等,异位引流静脉不经过门静脉系统回流进入肝血窦,而直接经体静脉系统进入肝血窦。动脉晚期这些引流静脉肝内含对比剂的血液进入肝血窦均较门静脉早。(肝小叶解剖结构有助于理解)。 2.肝生理性低灌注异常:动脉早期,由于造影剂与经脾脏及胃肠道回流的门静脉血尚未 充分均匀混合,可能导致肝脏生理性异常低灌注。 3.肝病理性低灌注异常:最常见的原因是肝脏动脉受挤压或阻塞。肝动脉与门静脉之 间血液动力学平衡发生改变,受累肝脏或肝动脉血流灌注减少。 4.肝病理性高灌注异常:创伤及各种介入性操作、肿瘤、炎症性病变、血管性病变、 肝硬化及不明原因等。 ①各种损伤,如介入术后,引起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c-portal shunts,APS),低流量的APS在肝脏内门静脉分支显影的同时出现肝实质的一过性三角形强化。 ②肿瘤:肿瘤侵蚀血管,造成动-静脉瘘,肝脏富血供肿瘤的“盗血”效应。 ③炎症:致炎因子通过改变微循环的组织成份结构和通透性。 ④肝脏内血管受挤压或阻塞。 ⑤肝硬化,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导致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被改建,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肝门静脉血流灌注减少而肝动脉血流灌注代偿增加。 此外,布-加氏综合征、右心衰竭、心包疾患及纵隔纤维化、肝外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受累及下腔静脉阻塞、上腔静脉阻塞后血流通过胸廓内静脉、腹壁上静脉引流沿肝周韧带入脐周静脉及肝门静脉左支等,也可引起肝脏灌注异常。

腹膜及腹膜后病变的CT影像精选.

腹膜及腹膜后病变的CT诊断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放射科黎凤媛 一.腹膜的解剖及组织学: 腹膜为被覆腹腔内面及脏器表面的一层浆膜,分脏层与壁层,壁层较厚,被覆于腹腔或盆腔内侧,光滑。脏层很薄,被覆胃、肝、脾及部分被覆胰腺、膀胱、子宫表面后固定于后腹壁移行为壁层腹膜,并形成一些皱折和间隙,最大的皱折是网膜和系膜,脏壁两层的腔隙为腹膜腔。大网膜为包绕胃的浆膜所组成,从大弯开始覆盖于横结肠和小肠的前面,其间富于血管及脂肪。肠系膜:包绕肠管后相互融合附帖在后腹壁上,由两层腹膜组成,其间包含血管、淋巴管及脂肪组织。 腹膜的被覆上皮为间皮,单层扁平上皮和其下的薄层纤维结缔组织。 二.影像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可用于诊断腹膜的炎性病变,化脓性腹膜炎,腹腔脓肿和结核性腹膜炎,腹腔内出血及腹膜肿瘤等,准确性较高。但由于受肠道气体回声、病人肥胖的干扰,诊断的准确性受到影响,如肠间小脓肿,超声诊断困难。CT扫描检查密度分辨率高可弥补超声检查的不足,在腹水的衬托下,使用恰当的CT调窗技术可很好显示腹膜病变。窗宽最好采用400-500HU。必要时可以做多种窗技术扫描以帮助鉴别病变的性质及病理基础。同时为了解胃肠道与腹腔内病变的相关性,在增强扫描前应口服造影剂和水。采用高分辨率CT可提高腹膜的显示率。MRI由于成像时间长,容易受肠道蠕动和呼吸运动的的影响,腹膜和腹膜腔病变的MRI图相质量欠佳,临床较少应用。 三.腹膜正常CT、MRI表现: 由于腹腔是一个潜在的腔隙,只有腹腔积气、积液时才可显示其边界及范围。正常情况下,利用腹膜外脂肪层与腹腔内脂肪衬托出腹膜的轮廓,瘦者难以显示。采用高分辨率CT或较宽的窗宽,腹膜较易显示。腹壁肌层CT扫描显示清楚。大网膜,肠系膜,韧带由于其内有脂肪结构显示为低密度。腹膜MRI扫描表现:腹膜外脂肪,大网膜,肠壁脂肪T加权和T加权均为较高信号,腹膜为相对低信号。正常胸膜腹膜不超过2mm. 四.腹膜病变的影像表现: (一)腹膜炎性病变: 1.化脓性腹膜炎: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常见,病因:继发于胃肠,胆囊穿孔或腹 腔术后感染。病理:腹膜充血水肿,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渗出致腹膜增厚,腹腔积液。 影像表现:①.游离气腹,②.腹腔积液或腹腔脓肿,③.腹膜增厚,④.反射性肠郁 ⑤.肠壁增厚粘连,⑥.脂肪组织密度增高,⑦.肠壁间积液. 2.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 TBP ):为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炎, 感染途径:可由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破溃,女性生殖器结核,脊椎、胸膜结核直接蔓延。活动性结核血行淋巴播散而致。 病理及CT表现:按主要病变分为干湿两型通常为混合型,在发病过程中三型病变可相互重叠,混合存在或以某型病变为主。肠系膜淋巴结显具增大。肠管浆膜面及腹膜壁层布满无数结核结节,大网膜增厚、挛缩、变硬,肠系膜增厚并缩短。湿型结核性腹膜炎(腹水型)特点是:腹腔内有大量浆液性腹水,呈血性,腹膜表面复以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并有粟粒样结核结节和结节斑块,肠管通常无粘连。①.CT表现为高密度腹水,CT 值高达25HU以上,②.污迹腹膜,腹膜上粟米大小的结节,周围有渗出和增殖,增强扫描无强化.腹膜结节以结核结节为病理特点,CT表现为腹膜上软组织样结节,饼状网膜及系膜增厚;CT影像上显示网膜密度增高呈扁块状,表面凹凸不平,增强扫描轻度强化。⑵干性型(粘连型)特点为腹腔内少量浆液性渗出物,因有大量纤维素渗出以致肠

膜及肠系膜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膜及肠系膜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解剖:腹膜分为相互连续的壁层腹膜和脏层腹膜两部分。壁层腹膜贴附于腹壁、横膈脏面和盆壁的内面;脏层腹膜覆盖于内脏表面,成为它们的浆膜层。 •脏层腹膜将内脏器官悬垂或固定于膈肌、腹后壁或盆腔壁,形成网膜、肠系膜及几个韧带。 •大网膜是由悬挂在胃大弯和近端十二指肠下方像围裙一样地双层腹膜组成的。 •小网膜是一个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的联合体。 腹膜腔:是由腹膜相互延续、移行,共同围成的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分腹腔和盆腔,又分大、小两腔,小腹膜腔即网膜囊。以横结肠及其系膜为界,分为结肠上区和结肠下区,前者又称膈下间隙,被肝分为肝上、下间隙,后者可分为左、右结肠旁沟和左、右肠系膜窦。 1、转移性粘液腺癌 •转移性粘液腺癌是腹腔内最常见的囊性肿瘤。 •原发灶多来自卵巢及胃肠道(胃、结肠、胰腺),预后较差;低度恶性的阑尾黏液样癌向腹膜腔播散,其预后较好。 •常表现为腹膜内侧缘及大网膜边缘的结节影,部分合并肠梗阻。 2、腹膜假粘液瘤PMP •腹膜继发性肿瘤,为低度恶性肿瘤,以中老年女性多见。 •继发于卵巢、阑尾的粘液肿瘤,表现为向腹腔蔓延、种植的粘液性囊肿。 •临床特异性表现为反复大量的粘蛋白样顽固性腹水,而不侵犯周围器官。 •易复发。 •与转移性粘液腺癌的鉴别: 腹膜假性粘液瘤并无肿瘤结节形成。 CT表现:1、单或多囊样密度肿块:密度似水或略高可有囊壁,大多厚度一致边缘性强化脏器表面形成扇贝样压迹(特征性表现)2、

大量粘液性腹水:改变体位无流动3、可有斑点状钙化4、部分显示原发灶、腹膜结构受侵、淋巴结肿大3、淋巴管瘤 •肠系膜囊肿是肠系膜内任何囊性病变的统称。以淋巴管瘤最常见,其他肠系膜囊肿如肠重复囊肿、肠囊肿、非胰源性假性囊肿和间皮囊肿很少见,也没有特征性表现。 •淋巴管瘤多为淋巴管先天发育异常或其良性肿瘤。大多好发于颈部,发生于腹部者仅占5%。 •不同于腹膜囊性转移瘤,淋巴管瘤很少出现腹水。 •通常与小肠关系密切,难以分离。 •当发现一个没有腹水的有间隔的囊性病变,最有可能的诊断是淋巴管瘤。 CT表现:1、病变形态:单房型:圆形或类圆形,范围较小多房型:分叶状,常沿组织间隙生长,范围较大2、病变密度:因囊内容物性质而异,含乳脂液为特征3、多可显示分隔,无壁结节4、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肠系膜(淋巴网丰富)4、肠重复囊肿 •肠重复囊肿的囊壁具有小肠肠壁的三层结构,即粘膜、粘膜下层、肌层。 •临床分为4型:肠壁囊肿型、肠外囊肿型、肠外管状型、憩室型。 •肠重复囊肿并不是仅仅发生在靠近肠管的地方,也可以发生在离肠管较远的地方。 CT表现: •单房囊性肿块,无分隔,水样密度 •囊肿可位于肠腔内,肠壁内或肠腔外的肠系膜缘 •肠内和壁内的囊肿大多为球形,多与肠管不相通 •肠腔外的囊肿大多为管状,位于肠系膜缘,与肠管相通或不通 •囊壁与邻近肠管壁厚度相近或稍厚,有时呈双环 •增强扫描囊壁可均匀强化,其内无强化 5、非胰源性假性囊肿多由陈旧性的出血或感染引起,病人通常有

CT诊断 腹部

CT诊断腹部1.肝、胆、脾、胰及双肾未见明显异常。2.盆腔未见明显异常。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内密度均匀,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肝内血管走行正常,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脾不大,胆囊不大,胰腺大小形态及密度正常,双侧肾脏对称,大小及形态正常,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后未见异常强化。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未见明显异常,腹腔内肠道结构未见明显大的肿块影,盆腔内膀胱充盈良好,壁光滑无增厚,前列腺大小形态尚正常,未见异常密度,双侧精囊腺正常,直肠内可见造影剂充填,肠壁未见明显增厚,盆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1.肝、胆、脾、胰及双肾未见明显异常。2.盆腔未见明显异常。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内密度均匀,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肝内血管走行正常,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脾不大,胆囊不大,胰腺大小形态及密度正常,双侧肾脏对称,大小及形态正常,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后未见异常强化。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未见明显异常,腹腔内肠道结构未见明显大的肿块影,盆腔内膀胱充盈良好,壁光滑均匀,子宫大小形态正常,密度均匀,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直肠内可见造影剂充填,肠壁未见明显增厚,子宫直肠窝未见明显异常,盆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肝、胆、脾、胰未见明显异常。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内密度均匀,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肝内血管走行正常,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脾不大,胆囊不大,胰腺大小形态

及密度正常,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后未见异常强化。肝、胆、脾、胰及双肾未见明显异常。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内密度均匀,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肝内血管走行正常,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脾不大,胆囊不大,胰腺大小形态及密度正常,双侧肾脏对称,大小及形态正常,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后未见异常强化。1.肝左/右叶肝内胆管结石局灶性胆管扩张。 2.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结石并胆管扩张。 3.慢性胆囊炎。扫描示肝左叶/右叶胆管局灶性扩张,其内可见多发斑块状高密度结石影,肝门区左/右肝管/总肝管无/亦扩张,未见/并可见结石影,胆总管扩张,可见圆形高密度结石灶。肝内未见其它实性病灶,脾不大/稍大,胆囊壁稍增厚,体积稍大,其内可见高密度灶,胰腺大小形态及密度正常,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胆结石,慢性胆囊炎。平扫示胆囊不大/略大,壁稍增厚,胆囊内可见点状/圆形/团块状致密高密度影,最大径为cm,边缘光滑/毛糙,肝脏大小形态正常,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胆管无扩张,脾不大/稍大,胰腺大小形态及密度正常,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1.肝右/左叶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原发性结节型肝癌。 2.肝硬化,脾大,腹水。 3.门静脉癌栓形成扫描示肝右/左叶见一占位性病变,边界尚清楚,有一包膜,大小约为 X X cm,平扫呈略低密度,CT值为Hu,密度均匀/略不均匀,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增强特点符合"快进快出"改变,即动脉期病灶明显均

9种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

9种腹膜后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 (一)CT检查的意义及局限性 CT检查不像B超那样受肠道气体、骨骼及脂肪的影响,腹膜后和盆腹膜外间隙丰富的脂肪反而更适合CT检查,所以CT已成为腹膜后肿瘤最主要、最有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目前广泛应用的螺旋CT分辨率高,图像清晰,直径50px以上的腹膜后肿瘤80%~90%可被CT发现,并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密度、边界等特征,能明确显示肿瘤周围脏器、血管的移位情况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情况。必要时可以应用对比剂充填肠腔、尿道和血管,对于判断腹膜后肿瘤的特征、分析肿瘤来源,术前协助制定手术方案有较强可靠性。由于许多腹膜后恶性肿瘤不能完全切除,且有较高的术后复发率,所以这些病人需要治疗后追随观察。CT是一种较好的可选择影像方法,对于腹膜后肿瘤术后病人的随访,CT已被列入常规检查项目。CT尚可观察腹膜后肿瘤对非手术治疗的反应和有无复发。 多数学者认为,仅根据影像表现很少能诊断腹膜后肿瘤的良恶性,但根据我院多年的经验,腹膜后恶性肿瘤在影像学上可有所提示,如侵犯邻近结构或存在远处转移。肿瘤内有坏死者多见于恶性肿瘤,病变的血供情况也有助于良恶性鉴别。当然,缺少恶性肿瘤的征象并不就是腹膜后良性肿瘤,有时恶性肿瘤也可边界清楚,还可有假包膜。大小对良恶性肿瘤的判断并非可靠的指标。 CT在判断腹膜后肿瘤起源方面有价值。虽然肿瘤位于腹膜后,但长到一定程度均向腹膜腔突入,甚至占据腹盆腔大部,判断其腹膜后起源还是腹腔起源尚须密切结合临床。腹膜后肿瘤累及腹膜后脏器者可类似该脏器的原发瘤,而腹膜后脏器的肿瘤有时也类似腹膜后肿瘤,一般而言,腹膜后脏器肿瘤较腹膜后肿瘤发现早。尽管如此,腹膜后肿瘤仍难与起源于诸如肾上腺、肾脏和胰腺的肿瘤从CT上进行鉴别。 近年有一些文献报道CT引导下行腹膜后肿瘤穿刺,可对多数肿瘤做出组织学诊断,但我们认为该法费用贵、操做复杂,临床医生术前即使没有病理诊断也要进行手术切除或探查。所以该项检查意义不大。

腹膜腔及腹膜后CT报告内容

腹膜腔及腹膜后CT模版 1腹腔脓肿 CT示右上腹部可见一低密度灶,大小约cm ×cm,边界清楚, CT值HU,灶内可见液气平面影,边缘部分密度较高,强化后有明显增强, CT值HU。周围可见组织水肿带,向右外侧挤压肝脏移位。 意见:右上腹部占位性病变,腹腔脓肿可能性大 2主动脉瘤 CT示腹主动脉末端明显扩张,直径达cm,动脉壁不均匀增厚,主动脉腔变小,主动脉内壁可见低密度附壁血栓改变,瘤壁有多发钙化影。 意见:符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 腹主动脉动脉瘤合并附壁血栓形成可能性大 3原发良性肿瘤 脂肪瘤 CT示左肾后间隙见一巨大包块影,大小约cm ×cm,分叶状,密度不均,包膜完整,CT值为HU,增强后有轻度强化,前下方可见点散状脂肪密度影,左肾向前向右移位,腰大肌未受累及。 意见:左肾后间隙占位性病变,考虑脂肪瘤可能性大 神经源性肿瘤 CT示腹膜后脊柱旁沟内可见多发低密度软组织肿块,最大者大小约cm ×cm,形状不规则,密度均匀。平扫CT值为HU,增强后有轻度强化,CT值为HU。 意见:腹膜后脊柱旁沟多发占位性病变,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 畸胎瘤 CT示肝脏下方可见一巨大囊实性肿块影,大小约cm ×cm,周围界限不清,内部密度不均,可见骨性结构及脂肪密度,CT值为HU,胰腺及肠管被推挤移向一侧,右肾及肝脏呈受压改变,增强后囊性部分周边环形强化,中心始终未见强化,CT值为HU。 意见:肝脏下方腹腔内占位性病变,考虑畸胎瘤可能性大 4原发恶性肿瘤 脂肪肉瘤 CT示右侧腹部可见一类圆形肿块影,大小约cm ×cm,密度均匀,边界不清,平扫CT 值为HU,增强后为HU,其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及钙化影。

[CT诊断误区]注意,这是“膈脚后肿瘤”吗?99%的人都不知道这个知识点~~~

[CT诊断误区]注意,这是“膈脚后肿瘤”吗?99%的人都不知 道这个知识点~~~ 乳糜池形成的膈脚后假肿瘤影像表现 乳糜池为一大小不一的囊,位于胸导管起始部,收受来自小肠与腰淋巴干的淋巴液。有乳糜池时,其位于膈脚后间隙,主动脉后,上腰椎前,通常位于右侧。在横断影像上,乳糜池显示为膈脚后充盈液体的管状或囊袋样结构,长度、直径与外形不一(图1,图2)。增强扫描早期与门静脉期乳糜池不强化,但延迟扫描可见强化或重力相关的对比剂层面(图3),可能为对比剂于毛细血管水平溢出,由淋巴吸收所致。 重点 大的乳糜池于横断影像上可与膈脚后淋巴结相似。 相关临床知识 文献报道乳糜池偶然发现率CT扫描为1.7% ,MRI扫描为15%。 鉴别诊断 内含液体的特点有助于鉴别乳糜池与膈角后实性病变,如肿大淋巴结。非延迟增强扫描无强化可区分乳糜池与血管结构,如奇静脉或半奇静脉,或食管静脉曲张。偶而腹膜后囊性肿块可引起诊断困惑,但如果可见内部结构或肿块样分叶状外形应提示为肿瘤性病变(图4)。 教学要点 膈脚后充满液体的管道样或囊袋样结构有可能为乳糜池,不应误为肿大淋巴结或囊性肿瘤。 图1轴位增强CT扫描示乳糜池典型表现,呈右侧膈脚后液体密度的囊袋样结构(白箭) 图2冠状T2加权MRI显示乳糜池管状外形与液体信号强度(白箭)。可见胸导管起自乳糜池的头侧 图3 A.女性,57岁,因下腰痛行腰椎MRI检查。轴位T1加权MR影像可见主动脉左侧一低信号结构(白箭)。B.轴位T2加权MRI 显示病变(白箭)为液体信号。C.钆增强MR延迟扫描示病变内由对

比剂重力沉积形成的液-液平面(白箭之间)(患者为仰卧位)。综合以上表现提示为乳糜池。D. PET/CT融合影像示乳糜池内无FDG摄取(白箭),符合良性病变的预期(图3由Palo Alto医学基金会的Diego Ruiz医生热情提供影像) 图4轴位T2加权脂肪抑制MR影像示腹膜后T2高信号病变,提示可能为乳糜池。然而可见病变的占位效应——压迫相邻下腔静脉,病变内也可见一些结构。手术切除后诊断为以囊为主的良性神经鞘瘤

20个腹壁病变的CT表现,快来了解!

20个腹壁病变的CT表现,快来了解! 来源:放射侠整理自网络 1 腹股沟疝 右侧股管前方的疝囊,囊内可见含造影剂的小肠疝入,股静脉未见受压。 2 半月线疝(斯皮格尔疝) 结肠经左侧腹直肌旁的腹壁缺口疝出,贴附于腹外斜肌前方,疝囊完整。通常疝囊被腹斜肌腱膜覆盖。 3 股疝 疝囊位于左侧耻骨结节与股静脉中间,疝入的小肠有梗阻。 4 腰疝 CT表现见脂肪和小肠经左髂嵴附近的胸腰筋膜缺口疝出。 5 皮脂腺囊肿 右臀部一包膜完整、水样密度病灶。

6 腹壁血肿患者 右前下腹壁连接腹腔的透析导管,周围可见一团块状高密度病灶。 7 子宫内膜异位症 该病例为经历剖腹产的患者,腹壁切口周围一团块状软组织密度病灶,病灶部位周期性疼痛。 8 膀胱癌腹壁转移 位于腹壁皮下间隙及腹直肌深层的两处团块状软组织密度病灶。 9 硬纤维瘤患者 位于下腹直肌实性占位,此为一例加德纳综合征的患者(特点是结肠多发性息肉合并有小肠、胃、骨和皮肤肿瘤,这种疾病称为加德纳氏综合症)。 10 肉瘤 右侧腹壁一分叶状软组织密度肿块,术后证实为原发肉瘤。 11

髂腰部血肿 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髂腰部为常见的出血部位。 12 腹主动脉瘤疝入腰大肌及后腹膜腔 血液沿左侧腰大肌延伸并通过后腹膜线。 13 腰大肌萎缩 双侧腰大肌不对称,左侧腰大肌因左下肢截肢术后而明显萎缩。 14 腹膜后纤维化 增厚的软组织腹膜包裹腹主动脉,下腔及输尿管。 15 交感神经神经节瘤 病变沿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及右侧腰大肌旁间隙蔓延的软组织肿块。 16 隐睾症 右股环内小团状软组织密度(腹股沟内隐睾),右侧阴囊半球缩小、空虚,左侧可见正常精索。

“腹膜后出血和血肿”的影像诊断,很多细节不可忽视~~~

“腹膜后出血和血肿”的影像诊断,很多细节不可忽视~~~ 腹膜后出血和血肿 【概念与概述】 腹膜后出血或血肿(retroperitoneal hemorrhage or hematoma) ●可以是自发的 ●也可以是继发于腹部外伤、主动脉瘤破裂、富含血管肿瘤的出血、抗凝治疗以及长期的血液透析等 【临床表现】 表现 ●最常见体征/症状 〇腹痛,腹胀,腰背痛 〇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 〇出血量多时可以出现休克 治疗 ●此病一般是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常规的止血药 【影像表现】 概述 ●最佳诊断依据 〇腹膜后肿块影,密度及信号因出血时间不同而多变,伴周围组织受压 ●部位 〇腹膜后间隙

●形态 〇腹膜后间隙内为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可容纳4000ml液体,因此腹膜后血肿的形态不规则 ●大小 〇因出血量的不同而异 X线表现 ●X线腹平片等检查不敏感、无特异性,易漏诊、误诊,现在已很少用到 CT 表现(图1~图2) ●CT平扫 〇腹膜后异常密度影,伴腹膜后间隙的闭塞和周边结构的压迫、移位 〇血肿的部位有利于判断出血的来源,但是巨大的血肿不易判断出血的来源 〇血肿密度:因出血时间不同而异 ■急性期:腹膜后高密度肿块 ■亚急性期:一般中央为高密度,周围低密度 ■慢性期:无特异性的低密度肿块,伴增厚的环形壁,可伴钙化 ●CT增强 〇慢性期血肿壁可见强化 MRI表现 ●T1加权 〇超急性期:稍低、稍高或等信号(与肌肉信号相比) 〇急性期:血肿层周边高信号,中间低信号 〇亚急性期:中间低,外周高 〇慢性期:血肿为高信号,周围可见低信号含铁血黄素环 ●T2加权 〇超急性期:等信号 〇急性期:稍低信号 〇亚急性期:中间低,外周高

急性胰腺炎累及腹膜后间隙的CT表现

急性胰腺炎累及腹膜后间隙的CT表现 标签:CT;腹膜后间隙;急性胰腺炎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累及腹膜后间隙的CT表现,结合解剖学基础为临床急性胰腺炎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等证实为急性胰腺炎的病例26例,回顾性分析其累及腹膜后间隙的CT特征,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后门静脉期扫描。结果解剖区域的不同,炎症在腹膜后不同间隙内(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和相应的CT特征;炎症的跨间隙蔓延现象较普遍。结论CT检查可以全面、准确显示急性胰腺炎累及腹膜后间隙炎症蔓延范围和部位。本文由权威期刊https://www.doczj.com/doc/d819165696.html,收集整理。 标签:CT;腹膜后间隙;急性胰腺炎 Keywords:CT;retroperitoneal space;acute pancreatitis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病,由于胰酶强大的侵蚀作用,其炎性渗出常常大范围累及腹腔及腹膜后间隙,而腹膜后间隙的解剖较为复杂,其内的筋膜附着、伸延将腹膜后间隙划分成不同的间隙,这些间隙相互独立又相互通连[1]。既往缺乏有效的影像学手段直观、清晰和全面反映腹膜后间隙的异常改变,CT技术彻底改变了对腹膜后间隙的影像学评价问题。本文总结分析了26例急性胰腺炎累及腹膜后间隙的CT征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本医院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26例,经CT检查,确诊为急性胰腺炎患者炎症累及腹膜后间隙。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2岁,平均464岁。所有病例均经相关实验室检查、针对性治疗和临床随访而确诊为急性胰腺炎。 所有病例均先作腹部CT平扫和增强后门静脉期扫描。静脉期扫描范围为膈顶至盆腔,扫描延迟时间为65~70 s。CT对比剂使用碘海醇90~100 ml,注射速率30 ml/s,经前臂静脉由高压注射器快速注入。重点观察分析原发病灶、腹膜后间隙器官的毗邻关系、炎症在各间隙内的分布和在不同间隙之间的蔓延以及腹膜、系膜、韧带等的改变。 2 结果 26例急性胰腺炎累及腹膜后间隙的CT表现大致相同,发现受累间隙增宽,间隙内脂肪密度消失,代之以液体或软组织密度成分,有时甚至形成由纤维壁包绕的假囊肿,相邻的肾筋膜、后腹膜增厚等。但由于间隙解剖部位的不同,其CT表现也呈现一些不同的特征。

CT、磁共振成像及PET-CT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CT、磁共振成像及 PET-CT对腹膜后纤 维化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对CT、磁共振成像及PET/CT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将2012年01月~2020年01月我院检查的11例腹膜后纤维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CT、磁共振成像及PET/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究CT、磁共振成像及PET/CT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11例患者均进行了CT 扫描,其中7例为弥漫型,4例为肿块型,CT平扫示腹膜后可见不均匀或均匀的软组织影,增强扫描后会有不同程度的强化,早中期增强呈轻中度强化,晚期无 强化。在T 1WI磁共振成像呈稍低信号,在T 2 WI磁共振成像信号强度不同。 PET/CT 18F- FDG摄取不均匀。结论:通过病变部位在CT、磁共振成像及PET/CT 上的不同表现,结合患者临床相关检查,能够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为患者疾病的治疗提供基础条件。 关键词:CT;磁共振成像;PET/CT;腹膜后纤维化;诊断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PET/CT for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 Methods: Eleven patients with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 examin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20 were taken as observation objects.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PET/CT data of the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PET/CT for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 Results: All 11 patients underwent CT scans, of which 7 were diffuse and 4 were masses. CT plain scan showed uneven or uniform soft tissue shadows in the retroperitoneum. After enhanced scans, there would be different degrees of enhancement. The mid-term enhancement showed mild to moderate enhancement, but no enhancement in the late

腹腔积液、积血CT表现

腹腔积液CT表现 12.8.6腹膜腔积液 腹膜腔内积液(peritoneal fluid collections)是一个较常见的临床现象。它可伴发于许多种疾病中;可以是某些疾病的并发症或晚期征候,但亦可以是一些疾病的最初临床表现。为此,早期发现腹水的存在和认识其性质及起因,在临床疾病诊治中是很重要的。CT检查不但能敏感地检出大、中、少量的腹膜腔积液,通常还能判断积液产生的原因和发现伴发的腹内脏器病变。 1.腹腔积液的分布 正常腹膜腔被腹内器官、系膜、韧带等,分隔成许多腔隙,它直接影响腹水在腹腔内的分布。除此以外,积液的量、积聚的速度、积液的起源、腹腔内压力和粘连情况及人的体位都可影响积液在腹腔内的分布。仰卧位作腹部CT检査时,如积液量少,则可积聚在肝周围间隙,肝下后间隙(Morison’s pouch)及Douglar’窝中。大童积液时,可使腹膜腔扩大,腹水聚积在两侧结肠旁沟内,并推移结肠向中央聚拢。积液也可位在小肠系膜根部附近并推移小肠。 2.腹腔积液的性质 常见的腹腔积液有漏出性、渗出性、血性、脓性及乳糜性;少见的则有胰源性、胆汁性、尿性和脑脊液性多种。CT检查可根据其不同的衰减值对积液的性质作初步判断。 (1)漏出性腹水腹水内蛋白含量<2.5g/DL,比重<1.016者为漏出液。其CT值一般在10Hu 左右。漏出性腹水最常见于肝硬化,长期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慢性肾功能衰竭,低蛋白血症和Budd-Chiari综合征等病人中。 (2)渗出性腹水(exudates)腹水内蛋白含量> 2.5g/DL,比重>1.016。其CT值一般为20~30Hu左右。多见于腹膜炎症、结核、腹膜转移和胰腺炎病人中。 (3)血性腹水(hemorrhagic ascites)血性腹水的CT值约为30Hu左右。但由于腹膜的纤维蛋白活性作用,腹腔内出血不同于颅内出血,血肿在几小时至几天内即发生变化,故在CT上较少能见到异常浓白的高密度影。血性腹水可见于腹内实质性脏器损伤、手术或活检后,亦可见于腹腔内恶性病变,结核或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病人中。 (4)脓性腹水(pus)当腹水中白细胞>500×109/L时为感染性腹水。见于急性腹膜炎病人,特别是中空脏器(阑尾、胃、十二指肠等)穿孔所引起者。此时腹部CT片中尚可显示游离气体影。 (5)乳糜性腹水(chylous ascites)乳糜性腹水主要是由通过乳糜池和胸导管的淋巴管道阻塞或破坏所引起。腹水中含有脂肪成牛奶色为其特征,CT值常<0Hu。临床上乳糜性腹水虽不常见,但其致病原因却很多,可有损伤,淋巴瘤,胰、胃、结肠、卵巢癌的转移,结核性淋巴结炎,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类癌等。成年病人一旦CT上确定有乳糜性腹水时,该仔细找寻原发恶性病变,特别是淋巴瘤。 (6)新生儿腹水(neonatal ascites)可由回肠闭锁、回肠穿孔、回肠扭转与缺血、心力衰竭和感染引起。也可是由后尿道活瓣、膀胱穿孔或尿道闭锁引起的尿性腹水。 (7)腹膜假性腹水(pseudomyxoma peritonei腹膜假黏液瘤)其特征是在腹膜腔、肠系膜和大网膜内积聚有大量的胶状的、黏蛋白状物质。是由阑尾或卵巢能分泌黏液的良、恶性肿瘤破裂、播散造成壁层或脏层腹膜种植所产生。其次,发生于胰、胃、结肠、子宫、胆管、脐尿管、脐肠系膜管的黏液瘤也可引起。 (8)胆汁腹水(bile ascites)可发生于创伤、胆囊切除术、胆道手术、肝手术、肝活检和经皮胆管引流后。胆汁腹水积聚于右侧或左侧结肠上间隙是其典型表现。 (9)胰源性腹水(pancreatic ascites)所有患者都有胰腺炎与胰周积液的临床表现(大多数在六周内消散)。胰性腹水常位在小网膜囊和肾前间隙。发生于腹膜腔内的液体积聚常见于

影像报告模板——CT腹部

影像报告模板——CT腹部 影像报告模板--CT腹部 目录: 1.肝、胆、脾、胰及双肾未见明显异常。 2.盆腔未见明显异常。 3.肝、胆、脾、胰未见明显异常。 4.肝、胆、脾、胰及双肾未见明显异常 5. 1).肝左/右叶肝内胆管结石局灶性胆管扩张。2).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结石并胆管扩张。 3).慢性胆囊炎。 6.胆结石,慢性胆囊炎 7.1).肝右/左叶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原发性结节型肝癌。2).肝硬化,脾大,腹水。3).门静脉癌栓形成; 8.1).肝右/左叶肝癌碘油栓塞术后碘油沉积良好,肿瘤坏死,肝右/左叶肝癌碘油栓塞术后碘油沉积不良,肿瘤部分存活。2).门静脉癌栓/

肝内子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9.肝硬化,脾大,腹水 10.1).肝右/左叶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肝内子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肝硬化,脾大,腹水 11.1).肝右/左叶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弥漫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肝内子灶/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肝硬化,脾大,腹水 12.1).肝癌术后改变,未见明显复发。2).肝硬化 13.肝左叶/肝门区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胆管细胞癌并肝左叶胆管扩张 14.肝右/左叶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海绵状血管瘤 15.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多发海绵状血管瘤 16.1).肝内钙化点; 2).胆、脾、胰未见明显异常。 17.肝右/左叶肝囊肿 18.肝内多发囊肿 19.多囊肝,多囊肾 20.肝硬化,脾大,腹水。门脉高压 21.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肝转移癌 22.胆总管下段并梗阻性胆管扩张 23.梗阻性胆管扩张,梗阻平面在胆总管下段,性质考虑为炎症可能性大(纤维缩窄性乳头炎) 24.梗阻性胆管扩张,梗阻平面在胆总管下段,性质考虑为壶腹癌可能 25.胰头/体部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胰腺癌并梗阻性胆管扩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26.胰腺改变,符合急性胰腺炎改变 27.胰腺改变,考虑为慢性胰腺炎并假性囊肿形成。慢性胰腺炎 28. 1).脂肪肝(肝右叶/普遍性);2).慢性胆囊炎 1.肝、胆、脾、胰及双肾未见明显异常。 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内密度均匀,未见局灶性密度异常,肝

影像-6消化系统和腹膜腔

消化系统和腹膜腔 ●食管前缘可见三个压迹,由上至下依次是:主动脉弓,左主支气管,左心房压迹; ●胃的形状:牛角型胃;钩型胃;长型胃;瀑布型胃; ●※n.充盈缺损:指钡剂涂布的轮廓有局限性向内凹陷的表现,为腔壁局限性肿块向腔 内突出,造成局部钡剂不能充盈所致。 ●龛影:指钡剂涂布的轮廓有局限性外突的影像,为消化性溃疡及肿瘤坏死性溃疡形成 的腔壁凹陷,使钡剂充填滞留其内所致。轴位观溃疡成活山口状。 ●憩室:表现为向壁外的囊袋状膨出,有正常黏膜通入,与龛影不同。 ●※食管癌分三型:浸润型;增生型;溃疡型; ●食管癌X线表现(钡餐造影检查):1、黏膜破坏中断、消失。2、管腔狭窄与管壁僵 硬。3、腔内充盈缺损。4、不规则龛影。5、并发症:穿孔后形成瘘管、突入纵隔形成肿块、气管瘘、纵隔淋巴转移。 ●食管静脉曲张 X线表现(钡餐造影):常始于食管下段,黏膜增宽迂曲,呈蚯蚓状或 串珠状充盈缺损,管壁多呈锯齿状,食管张力低,管腔扩张,蠕动与排空慢。 ●胃溃疡的直接征象是龛影。龛影的不同表现:①黏膜线②项圈征③狭颈征 ●※胃癌分三型:蕈伞型;浸润型;溃疡型; ●胃癌X线表现:①充盈缺损:常表现为形状不规则。②胃腔狭窄、胃壁僵硬呈革袋状 胃。③龛影:半月综合征---形状不规则,多呈半月形,位于胃腔内,可见环堤征、指压痕、裂隙征。④黏膜破坏、消失、中断。⑤肿瘤区蠕动消失。 ●半月综合征:龛影形状不规则,多呈半月形,位于胃轮廓之内,可见环堤征、指压痕、 裂隙征。 ●结肠癌 X线表现:1、肠管内肿块形成的充盈缺损,肠壁僵硬。2、肠管狭窄,钡剂 通过不畅。3、较大的龛影,边缘不整齐。4、黏膜破坏。5、肠壁僵硬、结肠袋消失。 思考题 1、食管的三个生理性压迹? 食管前缘可见三个压迹,由上至下依次是:主动脉弓,左主支气管,左心房压迹。 2、正常胃型? 胃的形状:牛角型胃;钩型胃;长型胃;瀑布型胃。 3、何为充盈缺损、龛影、穿透性溃疡、胼胝性溃疡、复合性溃疡? 充盈缺损:指钡剂涂布的轮廓有局限性向内凹陷的表现,为腔壁局限性肿块向腔内突出, 造成局部钡剂不能充盈所致。 龛影:指钡剂涂布的轮廓有局限性外突的影像,为消化性溃疡及肿瘤坏死性溃疡形成的腔 壁凹陷,使钡剂充填滞留其内所致。轴位观溃疡成活山口状。

17种腹膜及肠系膜病变影像学分析

17种腹膜及肠系膜病变影像学分析 腹膜分为相互连续的壁层腹膜和脏层腹膜两部分。壁层腹膜贴附于腹壁、横膈脏面和盆壁的内面;脏层腹膜覆盖于内脏表面,成为它们的浆膜层。 脏层腹膜将内脏器官悬垂或固定于膈肌、腹后壁或盆腔壁,形成网膜、肠系膜及几个韧带。

大网膜是由悬挂在胃大弯和近端十二指肠下方像围裙一样地双层腹膜组成的。 小网膜是一个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的联合体。 腹膜及肠系膜病变的诊断 1.首先区分病变的囊实性 2.某些局限性积液在影像表现上类似囊性病变,特别是由多个小囊状积液聚集而成的包裹积液。 3.这些局限性积液通常提示感染 囊性病变的诊断1、转移性粘液腺癌 转移性粘液腺癌是腹腔内最常见的囊性肿瘤。 原发灶多来自卵巢及胃肠道(胃、结肠、胰腺)。 常见的影像表现为腹膜内侧缘及大网膜边缘的结节影,部分合并肠梗阻。

右结肠旁沟内的结节影。病理是转移性粘液腺癌。 2、腹腔假性粘液瘤 来源于阑尾的粘液腺瘤,表现为向腹腔蔓延的粘液性囊肿。 临床特异性表现为反复大量的粘蛋白样顽固性腹水,而不侵犯周围器官。 影像学的特异表现为肝脾表面的扇贝状压迹。 有时病灶内可见钙化。 与转移性粘液腺癌的鉴别 ——腹腔假性粘液瘤并无肿瘤结节形成。 肝脏表现的显著的扇贝状压迹,脾脏基本全部被吞噬。 腹腔左侧可见钙化灶。

腹腔假性粘液瘤的少见表现。 肝脏表现并无扇贝状压迹。左图示镰状韧带增厚。右图示阑尾粘液囊肿。 左图肝脏外缘可见不典型的压迹。 右图示“网膜饼征”,为受压成块状的肠系膜。本例亦可见钙化灶。 3、肠系膜淋巴管囊肿 肠系膜囊肿大部分是淋巴管囊肿。 淋巴管囊肿是一种良性的病变,大部分发生在颈部,只有5%发生在腹部。 淋巴管囊肿内部有分隔,增强后分隔强化。 和其他腹部囊性病变不同,淋巴管囊肿并不合并有腹水。 淋巴管囊肿通常和小肠紧密相连,难以分离。

腹膜与肠系膜病变的CT表现

腹膜是覆盖于腹壁和腹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膜,由内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腹腔脏器表面的较薄腹膜称脏腹膜,腹壁表面的较厚腹膜称壁腹膜。脏壁腹膜或脏腹膜之间,相互移行返折,形成了网膜、系膜和韧带等结构,内有血管、神经走行。上述结构的病变统称为腹膜与肠系膜病变,此类病变种类较多、发病率不等,影像表现有较多相同、相似之处,易于漏诊、误诊。本文收集经病理证实腹膜与肠系膜病例,结合文献复习,以期对此类病变提高认识。 一、炎症性病变 (一)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继发于肺、肠等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腹痛及发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原有肺结核病史,腹部触诊有揉面感有助于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病变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病理表现:发病初期以腹膜、网膜等充血、水肿为主;当病变发展,腹膜、网膜及肠系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黏连及渗出或伴有弥漫性小结节时,病理上以结核性肉芽肿为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系膜、网膜增厚、黏连更加严重时,病理上以纤维组织和干酪坏死为主,常伴结核性肉芽肿及肠黏连甚至肠梗阻表现。 CT表现:①腹水为中少量,壁腹膜增厚呈线带状,并有强化。②肠系膜呈团片状、污垢状改变,并伴有环状强化的肿大淋巴结。③大网膜增厚、黏连,部分呈饼状改变,强化明显。结合患者年龄较轻,有结核病史者,临床表现以腹胀、腹痛、低热为主,病程较长,可进行CT诊断。本组病理证实5例,均见腹水及网膜不同程度增厚,未见实性或囊性结节,其中3例伴肠系膜串珠样改变,肠系膜血管束增粗,2例见肠系膜区增大淋巴结影。 (二)肠系膜脂膜炎 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累及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脂肪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往往呈不同比例混杂存在,当病变以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时即称为肠系膜脂膜炎,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炎性病变,部分学者认为与腹部手术有关,临床上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90%以上病人累及小肠系膜,偶累及结肠系膜,临床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厌食、发烧、乏力、消瘦、恶病质、大便习惯的改变等。少数病人无腹部症状,大多数患者实验室检查正常,部分患者表现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和C反应蛋白(CRP)升高等。 CT特征:①围绕肠系膜大血管根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脂肪肿块,与腹腔脂肪或后腹膜脂肪分界清楚,增强扫描肿块未见强化。②“假包膜”征与“脂肪环”征。“脂肪环”征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大血管周围可见脂肪密度影围绕,病变包绕大血管根部但不侵及大血管。“假包膜”征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被病变边缘一圈薄层条索状软组织密度影包绕,系肠系膜炎症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的分界,代表炎症的一种自限性反应。③病变晚期可见病灶内血管扩张、受压改变。④少数病例肿块内可见囊变、钙化影,可见肿块内或后腹膜肿大淋巴结。 二、肿瘤性病变 (一)腹膜间皮瘤 起源于间皮和(或)向间皮细胞分化的间皮瘤细胞。腹膜间皮瘤的发病率约为1-2/100万,属临床罕见肿瘤。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男多于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有腹痛、腹胀等,亦可无明显症状。虽然接触石棉是恶性胸膜间皮瘤的主要原因,但其与腹膜间皮瘤关系尚不明确。腹膜间皮瘤文献有较多的分类:根据良恶性,分为良性、低度恶性、恶性;根据组织学形态,分为上皮型、纤维型和混合型,上皮型较多;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弥漫型文献报告相对较多;根据所含液体和实性成分,分为干性、实性和混合性;根据瘤体成分,分为实性、囊性和囊实性。 弥漫型恶性腹膜间皮瘤的CT诊断要点如下:(1)显著的腹腔积液;(2)腹膜不规则增厚;(3)广泛分布的腹膜结节、肿块,增强明显强化。局限型腹膜间皮瘤主要CT征象是:(1)上腹盆腔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