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五章 雷达干扰原理(第十一次课)
- 格式:pdf
- 大小:19.56 MB
- 文档页数:80
雷达干扰及抗干扰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雷达干扰及抗干扰原理”。
你想啊,雷达就好比是我们的眼睛,能帮我们探测到很远的目标。
比如说,在军事上,雷达能发现敌人的飞机、军舰啥的,那可太重要啦!但要是有人故意来捣乱,干扰雷达,那不就麻烦了吗?
雷达干扰呢,简单来说,就是故意发出一些信号,让雷达“看不
清”“分不清”。
比如说,就像你在路上走,突然有人朝你眼睛扔沙子,让你啥都看不清了。
好比敌人可以发射一些假的信号,让雷达误以为是真的目标。
哎呀呀,这多气人啊!
那咱可不能就这么干瞪眼啊,得想办法抗干扰呀!这抗干扰的原理就像是你戴上一副防风沙的眼镜,能把那些干扰都给挡在外面。
比如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识别哪些是真的信号,哪些是干扰信号。
还可以调整雷达的工作频率,就跟咱换个频道看电视似的,避开那些干扰。
再比如说,可以加强雷达信号啊,让干扰信号没办法完全盖住它。
这不就好像是你大声说话,让别人在嘈杂的环境里也能听清你说的啥嘛!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意思?咱可一定要搞清楚这些原理,才能更好地应对敌人的干扰,保护我们自己的安全啊!。
成绩构成:平时20%(原理10%+系统10%,含考勤和课堂测试),期中30%,期末40%,课程设计10%。
雷达原理与系统(必修)知识要点整理第一章:1、雷达基本工作原理框图认知。
2、雷达面临的四大威胁3、距离和延时对应关系4、速度与多普勒关系(径向速度与线速度)5、距离分辨力,角分辨力6、基本雷达方程(物理过程,各参数意义,相互关系,基本推导)7、雷达的基本组成(几个主要部分),及各部分作用第二章雷达发射机1、单级振荡与主振放大式发射机区别2、基本任务和组成框图3、峰值功率、平均功率,工作比(占空比),脉宽、PRI(Tr),PRF(fr)的关系。
第三章接收机1、超外差技术和超外差接收机基本结构(关键在混频)2、灵敏度的定义,识别系数定义3、接收机动态范围的定义4、额定噪声功率N=KTB N、噪声系数计算及其物理意义5、级联电路的噪声系数计算6、习题7、AGC,AFC,STC的含意和作用第四章显示器1、雷达显示器类型及其坐标含义;2、A型、B型、P型、J型第五章作用距离1、雷达作用距离方程,多种形式,各参数意义,PX=?Rmax=?(灵敏度表示的、检测因子表示的等)2、增益G和雷达截面A的关系2、雷达目标截面积定义3、习题4、最小可检测信噪比、检测因子表示的距离方程5、奈曼皮尔逊准则的定义6、虚警概率、检测概率、信噪比三者关系,习题.(会看图查数)由概率分布函数、门限积分区间表示的各种概率形式;6.5 CFAR●什么是CFAR●慢变化CFAR的框图和原理●快变化CFAR的框图和原理,(左右平均、左右平均选大)●CFAR的边缘效应,图及分析7、为什么要积累,相参积累与非相参积累对信噪比改善如何,相参M~M倍。
8、积累对作用距离的改善,(方程、结论、习题)9、大气折射原因、直视距离计算(注意单位Km还是m)10、二次雷达方程、习题。
11、分贝表示的雷达方程,计算、习题,普通雷达方程的计算。
第六章距离测量1、R,tr,距离分辨力、脉宽、带宽关系2、最短作用距离、最大不模糊距离与脉宽、重频关系3、双重频判距离模糊、习题。
雷达干涉测量原理
雷达干涉测量(InSAR)是一种基于干涉原理的地面目标测量方法。
在合成孔径雷达成像(SAR)技术中,干涉测量是指将两幅或多幅干涉影像重叠起来,并利用相关技术将它们分离开来。
下面简要介绍 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
雷达是一种电磁波,其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短得多。
由于波长短,雷达波在大气中传播时所遇到的反射、折射等损耗也很小。
这就使雷达在发射电磁波时,其能量能更集中地传送到地面目标上去,从而提高了雷达在空中发射信号的能量密度,使雷达具有更高的分辨率。
同时,由于它的传播速度较快,从而能缩短测距距离,提高测量精度。
根据干涉测量原理,如果在地面上某一点发射一束雷达波,它穿过空气时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3×106m/s。
如果地面上某一点存在地面运动目标(例如汽车、飞机等),它发射一束雷达波后将会反射回来。
当这束雷达波和地面上某一点发出的雷达波相遇时,两束雷达波产生干涉(或称干涉),从而获得关于这一点的测量结果。
—— 1 —1 —。
浅谈雷达干扰与抗干扰技术近年来,由于电子对抗技术的不断进步,干扰与抗干扰之间的斗争亦日趋激烈。
面对日益复杂的电子干扰环境,雷达必须提高其抗干扰能力,才能在现代战争中生存,然后才能发挥其正常效能,为战局带来积极影响。
1、雷达干扰技术1、对雷达实施干扰的目的和方法雷达干扰的目的是使敌方雷达无法获得探测、跟踪、定位及识别目标的信息,或使有用的信息淹没在许多假目标中,以致无法提取真正的信息。
根据雷达工作原理,雷达是通过辐射电磁波在空间传播至目标,由目标散射回波被雷达接收实现探测目标。
因此对雷达实施干扰可以从传播空间和目标这两处着手。
具体来说就是辐射干扰信号,反射雷达信号,吸收雷达信号三个方面。
为了实现对雷达实现有效的干扰,一般需要满足下面几个条件。
空间上,干扰方向必须对准雷达,使得雷达能够接收到干扰信号。
频域上,干扰频率必须覆盖雷达工作频率或者和雷达工作频点相同。
能量上,干扰的能量必须足够大,使得雷达接收机接收的能量大于其最小可接收功率(灵敏度)。
极化方式上,干扰电磁波的极化方式应当和雷达接收天线的极化方式尽量接近,使得极化损失最小。
信号形式上,干扰的信号形式应当能够对雷达接收机实施有效干扰,增加其信号处理的难度。
2、雷达干扰分类雷达面临的复杂电子干扰可分为有意干扰和无意干扰两大类,这两者又分别包括有源和无源干扰,具体如下图所示。
2、雷达抗干扰技术雷达抗干扰的主要目标是在与敌方电子干扰对抗中保证己方雷达任务的顺利完成。
雷达抗干扰措施可分为两大类:(1)技术抗干扰措施;(2)战术抗干扰措施。
技术抗干扰措施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使干扰不进入或少进入雷达接收机中;另一类是当干扰进入接收机后,利用目标回波和干扰的各自特性,从干扰背景中提取目标信息。
这些技术措施都用于雷达的主要分系统如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机中。
1、与天线有关的抗干扰技术雷达通过天线发射和接收目标信号,但同时可能接收到干扰信号,可以通过在天线上采取某些措施尽量减少干扰信号进入接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