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库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数据库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数据库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数据库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

1.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答:(1)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成为数据。数据的种类有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正文等。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2)数据库: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3)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人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4)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于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DBMS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作功能、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6.试述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什么?

答: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机构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组成。

外模式,亦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模式亦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呃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外模式涉及的是数据的内部逻辑结构,通常是模式的子集。

内模式,亦称存储模式,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即对数据的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是对数据的三个抽象级别,它对数据的具体组织留给DBMS管理,使用户能逻辑抽象地处理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存储。

为了能够在内部实现这三个抽象层次的联系和转换,数据库系统在这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了两层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和模式∕内模式映像。正是这两层映像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具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7.定义并解释下列术语。

外模式:亦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内模式:亦称存储模式,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即对数据的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

模式:亦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外模式涉及的是数据的内部逻辑结构,通常是模式的子集。

DDL:数据库定义语言,用来定义数据库模式、外模式、内模式的语言。

DML:数据操纵语言,用来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的语句。

8.什么叫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什么叫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为什么

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与程序的独立性?

答: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当模式改变时(例如增加新的关系、新的属性、改变属性的数据类型等),由数据库管理员各个外模式∕模式的映像做相应改变,可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编写的,从而应用程序不必修改,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简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了,有数据库管理员对模式∕内模式映像做相应改变,可以使模式保持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也不必改变,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简称数据的物理独立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在三级模式之间提供的两层映像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具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第2章数据模型

3.试描述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

数据模型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1)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

(2)数据操作:是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型)的实例(值)允许进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

(3)数据的约束条件: 是一组完整性规则的集合。完整性规则是给定的数据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依存规则,用以限定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相容。

7.试述关系模型的概念,定义并解释以下术语。

答:关系模型由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操作集合和关系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1)关系:一个关系对应通常说法的一张表

(2)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一般表示为: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n)

(3)元祖:表中的一行即为一个元组

(4)属性:表中的一列即为一个属性

(5)码: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惟一确定一个元组

(6)域:属性的取值范围

(7)分量: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

第3章关系数据库

3.定义并理解下列术语,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域:域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

笛卡儿积:给定一组域D1,D2,…,Dn,这些域中可以有相同的。D1,D2,…,Dn的笛卡尔积为:D1×D2×…×Dn={(d1,d2,…,dn)|di∈Di,i=1,2,…,n} 其中每一个元素(d1,d2,…,dn)叫做一个n元组或简称元组。元素中的每一个值di叫做一个分量。

关系:在域D1,D2,…,Dn上笛卡尔积D1×D2×…×Dn的子集称为关系,表示为R (D1,D2,…Dn)

元组:关系中的每个元素是关系中的元组。

属性:关系也是一个二维表,表的每行对应一个元组,表的每列对应一个域。由于域可以相同,为了加以区分,必须对每列起一个名字,称为属性。

(2)候选码:若关系中的某一属性组的值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则称该属性组为候选码。

主码:若一个关系有多个候选码,则选定其中一个为主码。

外部码:设F是基本关系R的一个或一组属性,但不是关系R的码,如果F与基本关系S的主码Ks相对应,则称F是基本关系R的外部码,简称外码。

基本关系R称为参照关系,基本关系S称为被参照关系或目标关系。关系R和S可以是相同的关系。

(3)关系模式:关系的描述称为关系模式。它可以形式化地表示为R(U,D,dom,F)其中R为关系名,U为组成该关系的属性名集合,D为属性组U中属性所来自的域,dom为属性向域的映像集合,F为属性间数据的依赖关系集合。

关系:在域D1,D2,…,Dn上笛卡儿积D1×D2×…×Dn的子集称为关系,表示为R(D1,D2,…Dn),关系是关系模式在某一时刻的状态或内容。关系模式是静止的、稳定的;而关系是动态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因为关系操作在不断更新着数据库中的数据。

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库也有型和值之分。关系数据库的型也称为关系数据库模式,是对关系数据库的描述,它包括若干域的定义以及在这些域上定义的若干关系模式。关系数据库的值是这些关系模式在某一时刻对应的关系的集合,通常就称为关系数据库。

4.试述关系模型的完整性规则。在参照完整性中,为什么外部码属性的值也可以为空?什么情况下才可以为空?

答:关系模型的完整性规则是对关系的某种约束条件。关系模型中可以有三类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其中实体完整性和参照完整性是关系模型必须满足的完整性约束条件,被称做事关系的两个不变性,应该由关系系统自动支持。

(1)实体完整性规则:若属性A是基本关系R的主属性,则属性A不能取空值。

(2)参照完整性规则:若属性(或属性组)F是基本关系R的外码,它与基本关系S的主码Ks相对应(基本关系R和S不一定是不同的关系),则对于R 中每个元组在F上的值必须为:

1)或者取空值(F的每个属性值均为空值)

2)或者等于S中的某个元组的主码值。

(3)用户定义的完整性是针对某一具体关系数据库的约束条件。它反映某一具体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满足的语义要求。

在参照完整性中,外部码属性的值可以为空,它表示该属性的值尚未确定,但前提条件是该外部码属性不是其所在关系的主属性。

例如,在下面的“学生”表中,“专业号”是一个外部码,不是学生表的主属性,可以为空,其语义是,该学生的专业尚未确定。

学生(学号,姓名,性别,专业号,年龄)

专业(专业号,专业名)

而在下面的“选修”表中的“课程号”虽然也是一个外部码属性,但它又是“课程”表的主属性,所以不能为空,因为关系模型必须满足实体完整性。

课程(课程号,课程名,学分)

选修(学号,课程号,成绩)

p61 5、设有一个SPJ数据库,包括S、P、J、SPJ四个关系模式:

S(SNO,SNAME,STATUS,CITY);

P(PNO,PNAME,COLOR,WEIGHT);

J(JNO,JNAME,CITY);

SPJ(SNO,PNO,JNO,QTY);

供应商表S由供应商代码(SNO)、供应商姓名(SNAME)、供应商状态(STATUS)、供应商所在城市(CITY)组成;

零件表P由零件代码(PNO)、零件名(PNAME)、颜色(COLOR)、重量(WEIGHT)组成;

工程项目表J由工程项目代码(JNO)、工程项目名(JNAME)、工程项目所在城市(CITY)组成;

供应情况表SPJ由供应商代码(SNO)、零件代码(PNO)、工程项目代码(JNO)、供应数量(QTY)组成,表示某供应商供应某种零件给某工程项目的数量为QTY。

今有若干数据如下:

S表

SNO SNAME STATUS CITY

S1 精益20 天津

S2 盛锡10 北京

S3 东方红30 北京

S4 丰泰盛20 天津

S5 为民30 上海

P表

PNO PNAME COLOR WEIGHT

P1 螺母红12

P2 螺栓绿17

P3 螺丝刀蓝14

P4 螺丝刀红14

P5 凸轮蓝40

P6 齿轮红30

J表

JNO JNAME CITY

J1 三建北京

J2 一汽长春

J3 弹簧厂天津

J4 造船厂天津

J5 机车厂唐山

J6 无线电厂常州

J7 半导体厂南京

SPJ表

SNO PNO JNO QTY

S1 P1 J1 200

S1 P1 J3 100

S1 P1 J4 700

S1 P2 J2 100

S2 P3 J1 400

S2 P3 J2 200

S2 P3 J4 500

S2 P3 J5 400

S2 P5 J1 400

S2 P5 J2 100

S3 P1 J1 200

S3 P3 J1 200

S4 P5 J1 100

S4 P6 J3 300

S4 P6 J4 200

S5 P2 J4 100

S5 P3 J1 200

S5 P6 J2 200

S5 P6 J4 500

试分别用关系代数完成如下查询:

(1)求供应工程J1零件的供应商号SNO;

关系代数

πSNO(σJNO=’J1’ ( SPJ))

(2)求供应工程J1零件P1的供应商号SNO;

关系代数

πSNO(σJNO=’J1’?PNO=’P1’(SPJ))

(3)求供应工程J1零件为红色的供应商号SNO;

关系代数

πSNO(πSNO,PNO(σJNO=’J1’(SPJ)) ?πPNO(σCOLOR=’红’(P)))

(4)求没有使用天津供应商生产的红色零件的工程号JNO;

关系代数

πJNO(J)-πJNO(πSNO(σCITY=’天津’(S))?πSNO,PN0,JNO(SPJ)

πPNO(σCOLOR=’红’(P)))

解析

减法运算中被减的部分是使用了天津供应商生产的红色零件的所有工程号,πJNO(J)是全部工程的工程号,两者相减就是没有使用天津供应商生出的红色零件的工程号,包括没有使用任何零件的工程号。

(5)求至少用了S1供应商所供应的全部零件的工程号JNO;

关系代数

πJNO,PNO(SPJ)÷πPNO(σSNO=’s1’(SPJ))

解析

上面公式中除号前的部分是所有工程与该工程所用的零件,除号后的部分是S1所供应的全部零件号。对于SPJ表中的某一个JNO,如果该工程使用的所有零件的集合包含S1所供应的全部零件号,则该JNO符合本题条件,在除法运算的结果集中。可以看到,使用关系代数的除法运算概念清晰,语言表达也很简单。

7.关系代数的基本运算有哪些?

选择、投影、并、差和笛卡儿积五种。

第4章关系数据库的标准语言SQL

5.针对习题3中的4个表试用SQL完成如下操作。

(1)找出所有供应商的姓名和所在的城市。

SELECT SNAME,CITY

FROM S;

(5)找出上海厂同提供的所有零件号码

SELECT DISTINCT PNO

FROM SPJ WHERE SNO IN

(SELECT SNO FROM S WHERE CITY=‘上海’);

(8)把所有红色的零件的颜色改成蓝色

UPDATE P SET COLOR=’蓝’ WHERE COLOR=’红’

(10)从供应商的关系中删除S2的记录,并从供应关系中删除相应记录。

DELETE FROM SPJ WHERE SNO=‘2’;DELETE FROM S WHERE SNO=‘S2’;

6.什么是基本表?什么是视图?两者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基本表是本身独立存在的表。

视图是人一个或几个基本表导出的表。视图本身不独立存储在数据库中,是一个虚表。即数据库中只存放视图的定义而不存放视图对应的数据,这些数据仍存放在导出视图的基本表中。用户可以如同基本表那样使用视图,可以在视图上再定义视图。

7.试述视图的优点。

1)视图能简化用户的操作;

2)视图使用户能以多种角度看待同一数据;

3)视图对重构数据库提供了一定程度的逻辑独立性;

4)视图能够对机密数据提供安全保护。

9.哪类视图是可以更新的?

基本表的行列子集视图是可以更新的。

第5章数据库的安全性

1什么是数据库的安全性?

答:数据库的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库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所造成的数据泄露,更改过破坏。试述实现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的常见方法和技术

3实现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的常见方法和技术有:

(1)用户标识和鉴别:该方法由系统提供一定的方式让用户标识自己的名字或身份。每次用户要求进入系统时,由系统进行核对,通过鉴定后才提供系统的使用权。

(2)存取控制:通过用户权限定义和合法权检查确保只有合法权限的用户访问数据库,所有未被授权的人无法存取数据。例如C2集中地自主存取控制(DAC),B1集中的强制存取控制(MAC)。

(3)视图机制:为不同的用户定义视图,通过视图机制把要保密的数据对无权存取的用户隐藏起来,从而自动地对数据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保护。

(4)审计:建立审计日志,把用户对数据库的所有操作自动记录下来放入审计日志中,DBA 可以利用审计跟踪的信息,重现导致数据库现有状况的一系列事件,找出非法存取数据的人、时间和内容等。

(5)数据加密:对存储和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从而使得不知道解密算法的人无法获知数据的内容。

6. 什么是数据库的审计功能,为什么要提供审计功能?

答:审计功能是指DBMS的审计模块在用户对数据库执行操作的同时把所有操作自动记录到系统的审计日志中。

因为任何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蓄意盗窃破坏数据的人总可能存在。利用数据库的审计功能,DBA可以根据审计跟踪的信息,重现导致数据库现有状况的一系列事件,找出非法存取数据的人、时间和内容等。

第6章数据库的完整性

1.什么是数据库的完整性?

答:数据库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

6.假设有下面两个关系模式:

职工(职工号,姓名,年龄,职务,工资,部门号),其中职工号为主码;

部门(部门号,名称,经理名,地址,电话号),其中部门号是主码。

用SQL语言定义这两个关系模式,要求在模式中完成以下完整性约束条件的定义:

定义每个模式的主码;定义参照完整性;定义职工年龄不超过60岁。

答:CREATE TABLE DEPT

(Deptno NUMBER(2),

Deptname VARCHAR(10),

Manager VARCHAR(10),

PhoneNumber Char(12)

CONSTRAINT PK_SC PRIMARY KEY (Deptno));

CREATE TABLE EMP

(Empno NUMBER(4) primary key,

Ename VARCHAR(10),

Age NUMBER(2),

CONSTRAINT C1 CHECK (Aage < =60),

Job VARCHAR(9),

Sal NUMBER(7,2),

Deptno NUMBER(2),

CONSTRAINT FK_DEPTNO

FOREIGN KEY(Deptno)

REFERENCES DEPT(Deptno));

7关系系统中,当操作违反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约束条件时,一般是如何分别进行处理的?

答:对于违反实体完整性和用户定义完整性的操作,一般都采用拒绝执行的方式处理。而对于违反参照完整性的操作,并不都是简单地拒绝执行,有时要根据应用语义执行一些附加的操作,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第7章数据库恢复技术

5.数据库的恢复技术有哪些?

数据转储和登录日志文件是数据库恢复的基本技术。

当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利用转储的数据库后备副本和日志文件就可以将数据库恢复到故障前的某个一致性状态。

第8章并发控制

1.在数据库中为什么要并发控制?

答:数据库是共享资源,通常有许多个事务同时在运行。当多个事务并发地存取数据库时就会产生同时读取和∕或修改同一数据的情况。若对并发操作不加控制就可能读取和存储不正确的数据,破坏数据库的一致性。所以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提供并发控制机制。

2.并发操作可能会产生哪几类数据不一致?用什么方法能避免各种不一致的情况?

答:并发操作带来的数据不一致性包括三类: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和读“脏”数据。

(1)丢失修改

两个事务T1和T2读入同一数据并修改,T2提交的结果破坏了(覆盖了)T1提交的结果,导致T1的修改被丢失。

(2)不可重复读

不可重复读是指事务T1读取数据后,事务T2提交执行更新操作,使T1无法再现前一次读取结果。

(3)读”脏”数据

读“脏”数据是指事务T1修改某一数据,并将其写回磁盘,事务T2读取同一数据后,T1由于某种原因被撤销,这时T1已修改过的数据恢复原值,T2读到的数据就与数据库中的数据不一致,则T2读到的数据就为“脏”数据,即不正确的数据。

避免不一致性的方法和技术就是并发控制。最常用的技术是封锁技术。也可以用其他技术,例如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可以采用时间戳方法来进行并发控制。 4.基本的封锁类型有几种?试述它们的含义。 答:基本的封锁类型有两种:排它锁和共享锁。

排它锁又称为写锁。若事务T 对数据对象A 加上X 锁,则只允许T 读取和修改A ,其他任何事务都不能再对A 加任何类型的锁,直到T 释放A 上的锁。这就保证了其他事务在T 释放A 上的锁之前不能再读取和修改A 。

共享锁又称为读锁。若事务T 对数据对象A 加上S 锁,则事务T 可以读A 但不能修改A ,其他事务只能再对A 加S 锁,而不能加X 锁,直到T 释放A 上的S 锁。这就保证了其他事务可以读A ,但在T 释放A 上的S 锁之前不能对A 做任何修改。

5.如何用封锁机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答:DBMS 在对数据进行读、写操作之前首先对该数据执行封锁操作,例如下图中事务T1在对进行修改之前先对A 执行Xock (A ),即对A 加X 锁。这样,当T2请求对A 加X 锁是就被拒绝,T2只能等待T1释放A 上的锁后才能获得对A 的X 锁,这时它读到的A 是T1更新后的值,再按此新的A 值进行运算。这样 就不会丢失T1的更新。

DBMS 按照一定的封锁协议,对并发控制进行控制,使得多个并发操作有序地执行,就可以避免丢失修改、不可重复读和读“脏”数据等数据不一致性。 5.什么是封锁协议?不同级别的封锁协议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在运用封锁技术对数据加锁时,要约定一些规则。例如,在运用X 锁和S 锁对数据对象加锁时,要约定何时申请X 锁或S 锁、何时释放封锁等。这些约定或者规则称为封锁协议。对封锁方式约定不同的规则,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封锁协议、不同级别的封锁协议,例如三级封锁协议,三级封锁协议的主要区别在于什么操作需要申请封锁,何时申请封锁以及何时释放锁(即持锁时间的长短)。

T1 T2 ① XlockA 获得 ② 读A=16 ③ A ←A-1

写回A=15 Commit Unlock A ④ ⑤

Xlock A

等待 等待

等待

等待

获得Xlock A

读A=15

A ←A-1

写回A=14

Commit

Unlock A

一级封锁协议:事务T在修改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X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

二级封锁协议:一级封锁协议加上事务T在读取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S 锁,读完后即可释放S锁。

三级封锁协议:一级封锁协议加上事务T在读取数据R之前必须先对其加S 锁,直到事务结束才释放。

8.什么是活锁?什么是死锁?

答:

T1 T2 T3 T4

Lock R . . .

. Lock R . .

. 等待lock R .

Unlock 等待. Lock R

. 等待Lock R 等待

. 等待. 等待

. 等待Unlock 等待

, 等待. Lock R 如果事务T1封锁了数据R,事务T2又请求封锁R,于是T2等待。T3也请求封锁R,当T1释放了R上的封锁之后系统首先批准了T3的请求,T2仍然等待。然后T4又请求封锁R,当T3释放了R上的封锁之后系统又批准了T4的请求……T2有可能永远等待,这就是活锁的情形。活锁的含义是该等待事务等待时间太长,似乎被锁住了,实际上可能被激活。

如果事务T1封锁了数据R1,T2封锁了数据R2,然后T1又请求封锁R2,因T2已封锁了R2,于是T1等待T2释放R2上的锁。接着T2又申请分所R1,因T1已封锁了R1,也只能T1释放R1上的锁。这样就出现了T1在等待T2,而T2又在等待T1的局面,T1和T2两个事务永远不能结束,形成死锁。

T1 T2

lock R1 .

.Lock R2

. .

Lock R2.

等待lock R1.

8.试述活锁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

答:活锁产生的原因:当一系列封锁不能按照其先后顺序执行时,就可能导致一些事务无限期等待某个封锁,从而导致活锁。

避免活锁的简单方法是采用先来先服务的策略。当多个事务请求封锁同一数据对象时,封锁子系统按请求封锁的先后次序对事务排队,数据对象上的锁一旦释放就批准申请队列中的第一个事务获得锁。

10.请给出预防死锁的若干方法。

答:在数据库中,产生死锁的原因是两个或多个事务都已封锁了一些数据对象,然后又都请求已被其他事务封锁的数据加锁,从而出现死等待。

防止死锁的发生其实就是要破坏产生死锁的条件。预防死锁通常有两种方法:(1)一次封锁法,要求每个事务必须一次将所有要使用的数据全部加锁,否则就不能继续执行;

(2)顺序封锁法,预先对数据对象规定一个封锁顺序,所有事务都能按这个顺序实行封锁。

不过,预防死锁的策略不大适合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具体原因可参加《概论》8.4。

11.请给出检测死锁发生的一种方法,当发生死锁后如何解除死锁?

答:数据库系统一般采用允许死锁发生,DBMS检测到死锁后加以解除的方法。

DBMS中诊断死锁的方法与操作系统类似,一般使用超时法或事务等待图法。

超时法是:如果一个事务的等待时间超过了规定的时限,就认为发生了死锁。超时法实现简单,但有可能误判死锁,事务因其他原因长时间等待超过时限时,系统会误认为发生了死锁。若时限设置的太长,又不能及时发现死锁发生。

DBMS并发控制子系统检测到死锁后,就要设法解除。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选

择一个处理死锁代价最小的事务,将其撤销,释放此事务持有的所有锁,使其他事务得以继续运行下去。当然,对撤销的事务所执行的数据修改操作必须加以恢复。

12.什么样的并发调度是正确的调度?

答:可串行化的调度室正确的调度。

可串行化的调度的定义:多个事务的并发执行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其结果与按某一次序串行执行它们时的结果相同,称这种调度策略为可串行化的调度。13.设T1,T2,T3是如下的3个事务:

T1:A=A+2;

T2:A=A*2;

T3:A=A**2;(A←A2)

设A的初值为0.

(1)若这三个事务允许并行执行,则有多少可能的正确结果,请一一列举出来。

答:A的最终结果可能有2、4、8、16。

因为串行执行次序有T1T2T3、T1T3T2、T2T1T3、T2T3T1、T3T1T2、T3T2T1。

对应的执行结果是16、8、4、2、4、2。

(2)请给出一个可串行化的调度,并给出执行结果。

答:

T1T2T3

Slock A

Y=A=0

Unlock A

Xlock A

Slock A

A=Y+2 等待

写回A(=2)等待

Unlock A 等待

Y=A=2

Unlock A

Xlock A

Slock A

A=Y*2 等待

写回A(=4)等待

Unlock A 等待

Y=A=4

Unlock A

Xlock A

A=Y**2

写回A(=16)

Unlock A

最后结果A为16,是可串行化的调度。

(3)请给出一个非串行化的调度,并给出执行结果。

T1T2T3

Slock A

Y=A=0

Unlock A

Slock A

Y=A=0

Xlock A

等待Unlock A

A=Y+2

写回A(=2)Slock A

Unlock A 等待

Y=A=2

Unlock A

Xlock A

Xlock A

等待Y=Y**2

等待写回A(=4)

等待Unlock A

A=Y*2

写回A(=0)

Unlock A

最后结果A为0,为非串行化的调度。

(4)若这3个事务都遵守两段锁协议,请给出一个不穿生死锁的可串行化调度。

答:

T1 T2T3

Slock A

Y=A=0

Xlock A

A=Y+2 Slock A

写回A(=2)等待

Unlock A 等待

Y=A=2

Xlock A

Unlock A 等待Slock A

A=Y*2 等待

写回A(=4)等待

Unlock A 等待

Y=A=4

Unlock A

Xlock A

A=Y**2

写回A(=16)

Unlock A

Unlock A

(5)若这3个事务都遵守两段锁协议,请给出一个产生死锁的调度。

答:

T1T2 T3

Slock A

Y=A=0

Slock A

Y=A=0

Xlock A

等待

Xlock A

等待

Slock A

Y=A=0

Xlock A

14.试述两段锁协议的概念。等待

答:两段锁协议是指所有事务必须分两个阶段对数据项加锁和解锁。

● 在对任何数据进行读、写操作之前,首先要申请并获得对该数据的封锁; ● 在释放一个封锁之后,事务不再申请和获得任何其他封锁。 “两段”的含义是,事务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获得封锁,也称为扩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事务可以申请获得任何数据项上的任何类型的锁,但是不能释放任何锁;

第二阶段是释放封锁,也称为收缩阶段,在这阶段,事务释放已经获得的锁,但是不能再申请任何锁。

第十章 概念模型与E-R 方法

1.什么是概念模型?概念模型的作用是什么?

答:概念模型实际上是现实世界机器的一个中间层次。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是数据库设计人员进行数据库设计的有力工具,也是数据库人员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

4.试给出3个实际部门的E-R 图,要求实体型之间具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各种不同的联系。

答:

1 m 1

n 1 m n

9.学校总有若干系,每个系有若干班级和教研室,每个教研室有若干教员,其中有的教授和副教授没人各带若干研究生,每个学生选修若干课程,每门课程可由若干学生选修。请用E-R 图画出此学校的概念模型。 答: 部门 领导

总经理 科研项目 参加 教员 学生 课程 讲授 教员

学校

1

n

1 1

n n

1 1

n n n 1

m

n

10.某工厂生产若干个产品,每种产品由不同的零件组成,有的零件可用在不同的产品上。这些零件由不同的原材料制成,不同零件所用的材料可以相同。这些零件按所属的不同产品分别放在仓库中,原材料按照类别放在若干仓库中。请用E-R 图画出此工厂产品,零件,材料,仓库的概念模型。 答:

校-系 系 系-班 系-室 班级 教研室 班-生 室-教 学生 教员 指导 选修

课程 产品

m

n

n

L

m

n

1

n

第十二章数据库设计步骤

1.试述数据库设计过程

(1)需求分析

(2)概念结构设计

(3)逻辑结构设计

(4)数据库物理设计

(5)数据库实施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这是一个完整的实际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不仅包括设计数据库本身,还包括数据库的实施、运行和维护。

设计一个完善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往往是上述六个阶段的不断重复。

5.需求分析阶段的设计目标是什么?调查的内容是什么?

需求分析阶段的设计目标是通过详细调查现实世界要处理的对象(组织、部门、企业等),充分了解原系统(手工系统或计算机系统)工作概况,明确用户的各种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系统的功能。

调查的内容是“数据”和“处理”,即获得用户对数据库的如下要求:

(1)信息要求,指用户需要从数据库中获得信息的内容与性质,由信息要求可以导出数据要求,即在数据库中可以储存哪些数据;

(2)处理要求,指用户要完成什么处理功能,对处理的响应时间有什么要求,

处理方式是批处理还是联机处理;

(3)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

6.数据字典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数据字典是系统中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数据字典的内容通常包括:

(1)数据项

(2)数据结构

(3)数据流

(4)数据储存

(5)处理过程五个部分

其中数据项是数据的最小组成单位,若干个数据项可以组成一个数据结构。数据字典通过对数据项和数据结构的定义来描述数据流和数据储存的逻辑内容。数据字典的作用: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库中数据的描述,在需求分析阶段建立,是下一步进行概念设计的基础,并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不断修改、充实、完善。

7.什么是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试述其特点和设计策略。

概念结构是信息世界的结构,即概念模型,其主要特点是:

(1)能真实、充分的反映现实世界,包括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能满足用户对数据的处理要求,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真实模型;

(2)易于理解,从而可以用它和不熟悉计算机的用户交换意见,用户的积极参与是数据库设计成功的关键;

(3)易于更改,当应用环境和应用要求改变时,容易对概念模型修改和扩充;(4)易于向关系、网状、层次等各种数据模型转换。

概念结构的设计策略通常有四种:

1)自顶向下,即首先定义全局概念结构的框架,然后逐步细化;

2)自底向上,即首先定义各局部应用的概念结构,然后将它们集成起来,得到全局概念结构;

3)逐步扩张,首先定义最重要的核心概念结构,然后向外扩充,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声称其他概念结构,直至总体概念结构;

4)混合策略,即将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用自顶向下策略设计一个全局概念结构的框架,以它为骨架集成由自底向上策略中设计的各局部概念结构。12.什么是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试述其设计步骤。

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就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设计好的基本E-R图转换为与选用的DBMS产品所支持的数据模型相符合的逻辑结构。

(1)将概念结构转换为一般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

(2)将转换来的关系、网状、层次模型向特定DBMS支持下的数据模型转换;(3)对数据模型进行优化

13.试述把E-R图转换为DBTG模型和关系模型的转换规则: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规则:

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

对于实体间的联系则有以下不同的情况:

(1)一个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

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每个实体的码均是该关系的候选码。如果与某一端实体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则需要在该关系模式的属性中加入另一个关系模式的码和联系本身的属性。

(2)一个1:n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n端实体的码。

(3)一个m: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各实体的码组合组成该关系的码,或码的一部分。

(4)3个或3个以上实体间的一个多元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与该多元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5)具有相同码的关系模式可以合并。

19.试述数据库物理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储存结构与储存方法称为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它依赖于给定的DBMS。为一个给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就是数据库的物理设计的主要内容。

数据库的物理设计步骤通常分为两步:

(1)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在关系数据库中主要指存取方法和存储结构;(2)对物理结构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是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

24.请设计一个图书馆数据库,此数据库中对每个借阅者保存读者记录,包括读者号,姓名,地址,性别,年龄,单位。对每本书存有:书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对每本被借出的书存有读者号、借出日期和应还日期。要求:给出E-R图,再将其转换为关系模型。

答:

E-R图为:

关系模型为:

读者(读者号,姓名,地址,性别,年龄,单位)书(书号,书名,作者,出版社)

借书(读者号,书号,接触日期,应还日期)读者

借书

1

n

年龄

读者号姓名

读者号

读者号

读者号

借出日期

应还日期

读者号

读者号读者号读者号

近代史纲要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彻底放弃抵抗外国侵略者的事件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天津条约》的签订 C .《北京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2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 A .仿效欧美政体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延续反动统治 D .缓和阶级矛盾 3.1903年6月,()在上海《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所谓“中国之可立宪,不可革命”的谬论 A.陈天华 B.邹容 C.章炳麟 D.梁启超 4.1903年邹容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宣传革命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的着作 A.《猛回头》 B.《警世钟》 C.《革命军》 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6. 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主张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7.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概括为()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C.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8.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影响最大的武装起义是( )

A.浙皖起义 B.萍浏醴起义 C.镇南关起义 D.黄花岗起义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试训政纲领》 10.南京临时政府中占领导和主体地位的派别是() A .资产阶级维新派 B .资产阶级保皇派 C .资产阶级立宪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11. 辛亥革命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D.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势力 12.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的时间是()。 A、1911年10月10日 B、1912年1月1日 C、1912年2月12日 D、1912年4月1日 13.中国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14.1915年,()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 A.黄兴 B.段祺瑞 C.蔡锷 D.孙中山 15.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袁世凯指使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主权,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 A.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B.承认外蒙自治

数据库原理

实验一、数据库的建立和管理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知识,了解数据库的物理组织与逻辑组成情况; 2、熟练掌握使用SQL Server 2000企业管理器创建和维护数据库;熟悉使用SQL语句创建和管理数据库; 3、熟练掌握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1、使用“向导”创建数据库testdb; 要求:用“向导”创建数据库testdb(数据库参数见下表); 表1、数据库ST的参数 参数参数值 数据库名称testdb 数据文件位置D:\sql\ testdb _Data.mdf 数据文件初始大小5MB 数据文件最大值10MB 数据文件增长量原来的10% 事务日志文件位置D:\sql\ testdb _Data.ldf 事务日志文件初始大小1MB 事务日志文件最大值10MB 事务日志文件增长量1MB 步骤: 1)选择向导为创建数据库向导

2)指定位置和数据文件大小 3)命名事物日志文件 4)完成结果查看

2、利用“企业管理器”创建数据库student,查看和修改数据库student属性; 要求:利用“企业管理器”创建一个名为“student”数据库: (1)包含一个数据文件,逻辑文件名“student_data”,磁盘文件名 “D:\sql\ student_data.mdf ”,文件初始容量为5MB,最大容量为10MB,文件容量递增值为1MB; (2)包含一个事务日志文件,逻辑文件名为“student _log”,磁盘文件名 “D:\sql\student_log.ldf ”,文件初始容量为5MB,最大容量为10MB,文件容量递增值为1MB;

(完整版)微机原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2、完成下列数制之间的转换。 (1)01011100B=92D (3)135D=10000111B (5)10110010B=262Q=B2H 3、组合型BCD码和非组合型BCD码有什么区别?写出十进制数254的组合型BCD数和非组合型数。 答:组合型BCD码用高四位和低四位分别对应十进制数的个位和十位,其表示范围是0~99;非组合型BCD码用一个字节的低四位表示十进制数,高四位则任意取值,表示范围为0~9。 组合型:254=(001001010100)BCD 非组合型:254=(00000010 00000101 00000100)BCD 7、计算机为什么采用补码形式存储数据?当计算机的字长n=16,补码的数据表示范围是多少? 答:在补码运算过程中,符号位参加运算,简化了加减法规则,且能使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可以简化机器的运算器电路。+32767~ -32768。 9、设计算机字长n=8,求下列各式的[X+Y]补和[X-Y]补,并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1)X=18,Y=89 [X+Y]补=00010010+01011001=01101011B=107D 正确 [X-Y]补=10111001B=00010010+10100111=(-71D)补正确 (2)X=-23,Y=-11 [X+Y]补=11101001+11110101=11011110B=(-34D)补正确[X-Y]补=11101001+00001011=11110100B=(-12D)补正确 (3)X=18,Y=-15 [X+Y]补=00010010+11110001=00000011B=(3D)补正确 [X-Y]补=00010010+00001111=00100001B=(33D)补正确 (4)X=-18,Y=120 [X+Y]补=11101110+01111000=01100110B=(102D)补正确[X-Y]补=11101110+10001000=01110110B=(123D)补由于X-Y=-138 超出了机器数范围,因此出错了。 13、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 答:CPU字长、存储器容量、运算速度、CPU内核和IO工作电压、制造工艺、扩展能力、软件配置。 第二章 2、8086标志寄存器包含哪些标志位?试说明各标志位的作用。 答:进位标志:CF;奇偶校验:PF;辅助进位:AF;零标志:ZF;符号标志:SF;溢出标志:OF。 5、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有什么区别?如何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答:物理地址是访问存储器的实际地址,一个存储单元对应唯一的一个物理地址。逻辑地址是对应逻辑段内的一种地址表示形式,它由段基址和段内偏移地址两部分组成,通常表示为段基址:偏移地址。 物理地址=段基址*10H+偏移地址。 6、写出下列逻辑地址的段基址、偏移地址和物理地址。 (1)2314H:0035H (2)1FD0H:000AH 答:(1)段基址:2314H;偏移地址:0035H;物理地址:23175H。 (2)段基址:1FD0H;偏移地址:000AH;物理地址:1FD0AH。 8、设(CS)=2025H,(IP)=0100H,则当前将要执行指令的物理地址是多少? 答:物理地址=(CS)*10H+(IP)=20350H 9、设一个16字的数据区,它的起始地址为70A0H:DDF6H(段基址:偏移地址),求这个数据区的首字单元和末字单元的物理地址。

近代史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数据库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绪论 2 .使用数据库系统有什么好处? 答:使用数据库系统的优点是很多的,既便于数据的集中管理,控制数据冗余,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和一致性,又有利于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维护。 6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 l )数据库定义功能;( 2 )数据存取功能; ( 3 )数据库运行管理;( 4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8 .试述概念模型的作用。 答:概念模型实际上是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是数据库设计人员进行数据库设计的有力工具,也是数据库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 12 .学校中有若干系,每个系有若干班级和教研室,每个教研室有若干教员,其中有的教授和副教授每人各带若干研究生;每个班有若干学生,每个学生选修若干课程,每门课可由若干学生选修。请用 E 一R 图画出此学校的概念模型。 答:实体间联系如下图所示,联系-选修有一个属性:成绩。 各实体需要有属性说明,需要画出各实体的图(带属性)或在下图中直接添加实体的属性,比如:学生的属性包括学号、姓名、性别、身高、联系方式等,此略。 13 .某工厂生产若干产品,每种产品由不同的零件组成,有的零件可用在不同的产品上。这些零件由不同的原材料制成,不同零件所用的材料可以相同。这些零件按所属的不同产品分别放在仓库中,原材料按照类别放在若干仓库中。请用 E 一R 图画出此工厂产品、零件、材料、仓库的概念模型。 答:各实体需要有属性,此略。 联系组成、制造、储存、存放都有属性:数量。

20 .试述数据库系统三级模式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什么? 答: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组成。 外模式,亦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模式,亦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模式描述的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外模式涉及的是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通常是模式的子集。 内模式,亦称存储模式,是数据在数据库系统内部的表示,即对数据的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是对数据的三个抽象级别,它把数据的具体组织留给DBMs 管理,使用户能逻辑抽象地处理数据,而不必关心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存储。数据库系统在这三级模式之间提供了两层映像:外模式/模式映像和模式/内模式映像,这两层映像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具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22 .什么叫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什么叫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为什么数据库系统具有数据与程序的独立性? 答: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是指用户的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 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是指用户的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库中数据是相互独立的。 当模式改变时(例如增加新的关系、新的属性、改变属性的数据类型等),由数据库管理员对各个外模式/模式的映像做相应改变,可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编写的,从而应用程序不必修改,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逻辑独立性,简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了,由数据库管理员对模式/内模式映像做相应改变,可以使模式保持不变,从而应用程序也不必改变,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简称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数据库管理系统在三级模式之间提供的两层映像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能够具有较高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微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李伯成《微机原理》习题第一章 本章作业参考书目: ①薛钧义主编《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Intel 80X86系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②陆一倩编《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十六位微型机)》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第四版 ③王永山等编《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 1.1将下列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X=10010110B= 1*27+0*26+0*25+1*24+0*23+1*22+1*21 +0*21 =128D+0D+0D+16D+0D+0D+4D+2D=150D X=101101100B =1*28+0*27+1*26+1*25+0*24+1*23+1*22+0*21+0*20 =256D+0D+64D+32D+0D+16D+4D+0D=364D X=1101101B= 1*26+1*25+0*24+1*23+1*22+0*21 +1*20 =64D+32D+0D+8D+4D+0D+1D=109D 1.2 将下列二进制小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1)X=0.00111B= 0*2-1+0*2-2+1*2-3+1*2-4+1*2-5= 0D+0D+0.125D+0.0625D+0.03125D=0.21875D (2) X=0.11011B= 1*2-1+1*2-2+0*2-3+1*2-4+1*2-5= 0.5D+0.25D+0D+0.0625D+0.03125D=0.84375D (3) X=0.101101B= 1*2-1+0*2-2+1*2-3+1*2-4+0*2-5+1*2-6= 0.5D+0D+0.125D+0.0625D+0D+0.015625D=0.703125D 1.3 将下列十进制整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1)X=254D=11111110B (2)X=1039D=10000001111B (3)X=141D=10001101B 1.4 将下列十进制小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1)X=0.75D=0.11B (2) X=0.102 D=0.0001101B (3) X=0.6667D=0.101010101B 1.5 将下列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1) 100.25D= 0110 0100.01H (2) 680.75D= 0010 1010 1000.11B 1.6 将下列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1) X=1001101.1011B =77.6875D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题目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题目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一、目的: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对于巩固数据库知识,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十分必要。本课程设计实验主要围绕两方面内容:数据库设计和基本数据库编程实践。经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系统的理论,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及数据库的运用和基本开发技术。 1. 掌握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方法,熟悉数据库设计的步骤; 2. 经过设计数据库系统应用课题,进一步熟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操作技术,提高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习基本数据库编程方法。 二、本课程设计内容与要求 掌握数据库的设计的每个步骤,以及提交各步骤所需图表和文档。经过使用MS SQL SERVER ,建立所设计的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数据库查询、连接等基本操作操作。 1、需求分析 根据给定的设计课题,绘制的DFD、DD图表以及书写相关的文字说明。 2、概念结构设计 绘制所选课题详细的E-R图。 3、逻辑结构设计

将E-R图转换成等价的关系模式;按需求对关系模式进行规范化;对规范化后的模式进行评价,调整模式,使其满足性能、存储等方面要求;根据局部应用需要设计外模式。 4、物理结构设计 选定实施环境,存取方法等。 5、数据实施和维护 用MS SQL SERVER 建立数据库结构,加载(测试/虚拟)数据,能体现对数据库的保护(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等)。实现各种查询、链接应用程序,并能对数据库做简单的维护操作。 6、设计小结:总结课程设计的过程、体会及建议。 7、其它:参考文献、致谢等。 三、上机任务 1、库、基本表的建立和修改:在SQL SERVER环境下用SQL语言建立库以及库中基本表。 2、数据加载:用手工录入或导入等方法实现基本表中的数据加载。 3、单表查询以及多表查询:在建立的基本表中使用select基本格式和聚集函数;设计合适的视图,实现多表间查询。 4、触发器:根据需要设计触发器,如实现表间关联字段修改时的完整性等问题。 5、存储器:根据需要设计存储过程。

数据库原理和应用教程第4版习题与解析

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C 2. B 3. D 4. C 5. D 6. B 7. A 8. B 9. D 10. B 11. C 12. D 13. D 14. D 15. B 16. C 17. D 18. A 19. D 20. A 21. D 22. D 23. C 24. A 25. C 二、填空题 1. 数据库系统阶段 2. 关系 3. 物理独立性 4. 操作系统 5.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6. 一对多 7. 独立性 8. 完整性控制 9. 逻辑独立性 10. 关系模型 11. 概念结构(逻辑) 12. 树有向图二维表嵌套和递归 13. 宿主语言(或主语言) 14. 数据字典 15. 单用户结构主从式结构分布式结构客户/服务器结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16. 现实世界信息世界计算机世界 三、简答题 1、简述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数据库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 (1)、人工管理数据的特点: A、数据不保存。 B、系统没有专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 C、数据不共

享。D、数据不具有独立性。 (2)、文件系统阶段的特点: A、数据以文件的形式长期保存。 B、由文件系统管理数据。 C、程序与数据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 D、文件的形式已经多样化 E、数据具有一定的共享性 (3)、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特点: A、数据结构化。 B、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底。 C、数据独立性高。 D、有统一的数据控制功能。 2、从程序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答:数据管理的规模日趋增大,数据量急剧增加,文件管理系统已不能适应要求,数据库管理技术为用户提供了更广泛的数据共享和更高的数据独立性,进一步减少了数据的余度,并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操作使用接口。数据库系统对数据的管理方式与文件管理系统不同,它把所有应用程序中使用的数据汇集起来,以记录为单位存储,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监督和管理下使用,因此数据库中的数据是集成的,每个用户享用其中的一部分。 3、简述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三个概念的含义和联系。 答:数据库是指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软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借助操作系统完成对硬件的访问,并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存取、维护和管理。 数据库系统是指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它主要由数据库、数据库用户、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系统几部分组成。 三者的联系是: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主要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 4、数据库系统包括哪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画出整个数据库系统的层次结构图。 答: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用户、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 数据库主要是来保存数据的。 数据库用户是对数据库进行使用的人,主要对数据库进行存储、维护和检索等操作。 软件系统主要完成对数据库的资源管理、完成各种操作请求。 硬件系统主要完成数据库的一些物理上的操作,如物理存储、输入输出等。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

1.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2.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目录未找到目录项。 一数据库基础知识(第1、2章) 一、有关概念 1.数据 2.数据库(DB)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Access 桌面DBMS VFP SQL Server Oracle 客户机/服务器型DBMS MySQL DB2 4.数据库系统(DBS) 数据库(DB)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开发工具 应用系统 二、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1.数据管理的三个阶段 概念模型 一、模型的三个世界 1.现实世界

2.信息世界:即根据需求分析画概念模型(即E-R图),E-R图与DBMS 无关。 3.机器世界:将E-R图转换为某一种数据模型,数据模型与DBMS相关。 注意:信息世界又称概念模型,机器世界又称数据模型 二、实体及属性 1.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 2.属性: 3.关键词(码、key):能唯一标识每个实体又不含多余属性的属性组合。 一个表的码可以有多个,但主码只能有一个。 例:借书表(学号,姓名,书号,书名,作者,定价,借期,还期) 规定:学生一次可以借多本书,同一种书只能借一本,但可以多次续借。 4.实体型:即二维表的结构 例 student(no,name,sex,age,dept) 5.实体集:即整个二维表 三、实体间的联系: 1.两实体集间实体之间的联系 1:1联系 1:n联系 m:n联系 2.同一实体集内实体之间的联系 1:1联系 1:n联系 m:n联系 四、概念模型(常用E-R图表示) 属性: 联系: 说明:① E-R图作为用户与开发人员的中间语言。 ② E-R图可以等价转换为层次、网状、关系模型。 举例: 学校有若干个系,每个系有若干班级和教研室,每个教研室有若干教员,其中有的教授 和副教授每人各带若干研究生。每个班有若干学生,每个学生选修若干课程,每门课程有若干学生选修。用E-R图画出概念模型。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习题1 1.什么是汇编语言,汇编程序,和机器语言? 答:机器语言是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的计算机能直接识别和执行的一种机器指令的集合。 汇编语言是面向及其的程序设计语言。在汇编语言中,用助记符代替操作码,用地址符号或标号代替地址码。这种用符号代替机器语言的二进制码,就把机器语言编程了汇编语言。 使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机器不能直接识别,要由一种程序将汇编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这种起翻译作用的程序叫汇编程序。 2.微型计算机系统有哪些特点?具有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微型计算机的特点:功能强,可靠性高,价格低廉,适应性强、系统设计灵活,周期短、见效快,体积小、重量轻、耗电省,维护方便。 这些特点是由于微型计算机广泛采用了集成度相当高的器件和部件,建立在微细加工工艺基础之上。 3.微型计算机系统由哪些功能部件组成?试说明“存储程序控制”的概念。答: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 “存储程序控制”的概念可简要地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计算机(指硬件)应由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和输入/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组成。 ②在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来表示程序和数据。 ③将编好的程序和原始数据事先存入存储器中,然后再启动计算机工作,使计算机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高速的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加以执行,这就是存储程序的基本含义。 ④五大部件以运算器为中心进行组织。 4.请说明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工作过程。 答: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过程是执行程序的过程,也就是CPU自动从程序存放

的第1个存储单元起,逐步取出指令、分析指令,并根据指令规定的操作类型和操作对象,执行指令规定的相关操作。如此重复,周而复始,直至执行完程序的所有指令,从而实现程序的基本功能。 5.试说明微处理器字长的意义。 答:微型机的字长是指由微处理器内部一次可以并行处理二进制代码的位数。它决定着计算机内部寄存器、ALU和数据总线的位数,反映了一台计算机的计算精度,直接影响着机器的硬件规模和造价。计算机的字长越大,其性能越优越。在完成同样精度的运算时,字长较长的微处理器比字长较短的微处理器运算速度快。 6.微机系统中采用的总线结构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答:微机主板常用总线有系统总线、I/O总线、ISA总线、IPCI总线、AGP总线、IEEE1394总线、USB总线等类型。 7.将下列十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 ①(4.75) 10=(0100.11) 2 =(4.6) 8 =(4.C) 16 ②(2.25) 10=(10.01) 2 =(2.2) 8 =(2.8) 16 ③(1.875) 10=(1.111) 2 =(1.7) 8 =(1.E) 16 8.将下列二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数。 ①(1011.011) 2=(11.6) 10 ②(1101.01011) 2=(13.58) 10 ③(111.001) 2=(7.2) 10 9.将下列十进制数转换成8421BCD码。 ① 2006=(0010 0000 0000 0110) BCD ② 123.456=(0001 0010 0011.0100 0101 0110) BCD 10.求下列带符号十进制数的8位基2码补码。 ① [+127] 补 = 01111111

数据库原理与设计复习题及答案

数据库原理与设计复习题 1.使用视图的优点 简单性。视图不仅可以简化用户对数据的理解,也可以简化他们的操作。那些被经常使用的查询可以被定义为视图,从而使用户不必为以后的操作每次都指定全部的条件。 安全性。通过视图用户只能查询和修改他们所能见到的数据。数据库中的其他数据则既看不见也取不到。数据库授权命令可以使每个用户对数据库的检索限制到特定的数据库对象上,但不能授权到数据库特定行和特定的列上。通过视图,用户可以被限制在数据的不同子集上。 逻辑数据独立性。视图可以使应用程序和数据库表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如果没有视图,应用一定是建立在表上的。有了视图之后,程序可以建立在视图之上,从而程序与数据库表被视图分割开来。 2.DBMS的功能有那些?(定义数据库操纵数据库控制数据库维护数据库通信功能) 3.简述完整备份和差异备份及其区别。(完整备份:备份全部选中的文件夹,并不依赖文 件的存档属性来确定备份那些文件。差异备份:差异备份是针对完全备份:备份上一次的完全备份后发生变化的所有文件。PS: 增量备份是针对于上一次备份(无论是哪种备份):备份上一次备份后,所有发生变化的文件。) 4.数据的完整性的含义(数据完整性是指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它是应防止数据库中存 在不符合语义规定的数据和防止因错误信息的输入输出造成无效操作或错误信息而提出的。数据完整性分为四类:实体完整性、域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5.常见的数据库范式(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鲍依斯—柯德范式)。 6.数据库生命周期的四个时期。(数据库设计规划数据库设计(用户需求分析概念结构 设计逻辑结果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现数据库运行与系统维护) 7.事务的ACID性质是那些。(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永久性) 8.触发器的组成和作用(由三部分组成“事件条件动作”作用:是一个能因某一个事 件触发而由系统自动执行的SQL语句或语句序列可以实现查询计算评估交流及完成更复杂的功能任务) 9.数据库(DB)(在计算机设备上按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相关的数据集合) 10.数据锁有那些(排他锁,共享锁,共享更新锁详情P227) 11.SQLServer2005提供了那两种服务器身份验证模式。(windows身份验证,混合模式验证) 12.参照完整性的含义(一个关系的外键的值必须与另一个关系的主键的值相匹配。如果没 有与某外键匹配的主键,就会出现引用数据库中不存在的实体的情况,显然就违反了引用完整性。另外,如果数据库中包含了有永远都不可能访问或被引用的数据,则数据库显然不具有引用完整性,整个数据库也将变得不可信) 13.中间件(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 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中间件位于客户机/ 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机资源和网络通讯。是连接两个独立应用程序或独立系统的软件。相连接的系统,即使它们具有不同的接口,但通过中间件相互之间仍能交换信息。执行中间件的一个关键途径是信息传递。通过中间件,应用程序可以工作于多平台或OS 环境。) 14. 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图(P16 图1.11) 15. 设D1={张三,李四},D2={学生,教师},D3={成都,重庆}。试求笛卡尔积D1×D2×D3及其基数。(D1×D2×D3={(张三,学生,成都),(张三,学生,重庆),(张三,老师,成都),(张三,老师,重庆),(李四,学生,成都),(李四,学生,重庆),(李四,老师,成都),(李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技术简介 数据库技术产生于六十年代末,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应用向各行各业的渗透。 数据库的建设规模、数据库信息量的大小和使用频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一章绪论 1.1 数据库系统概述 1.1.1 四个基本概念 数据(Data) 数据库(Data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数据库系统(DBS) 一、数据 数据(Data)的定义 数据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的表现形式——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 各类数据必须数字化后才能加工处理。 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例如:93是一个数据 语义1:学生某门课的成绩 语义2:某人的体重 语义3:计算机系2007级学生人数 例如:学生档案中的一条记录:(李明男1982 江苏计算机系2000) 二、数据库(续) 数据库的定义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三、数据库管理系统 什么是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DBMS的用途 组织和存储好大量的数据,并提供方便、高效地检索数据和维护数据的手段。 DBMS的主要功能: 数据定义功能 数据组织 存储和管理 数据操纵功能 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其它功能 四、数据库系统 什么是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 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数据库 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 应用系统 数据库管理员(DBA) 1.1.2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数据管理:是指对数据的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查询和维护等活动,是数据处理的中心环节。 数据处理:是指对数据进行收集、组织、存储、加工、抽取和传播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其目的是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抽取、推导出对人们有价值的信息。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动力:应用需求的推动、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人工管理阶段(40年代中--50年代中) 文件系统阶段(50年代末--60年代中) 数据库系统阶段(60年代末--现在) 一、人工管理 时期 40年代中--50年代中 产生的背景 应用需求科学计算 硬件水平纸带、卡片、磁带 软件水平没有操作系统 处理方式批处理 特点:数据不保存、数据由程序各自管理(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方式等) 数据不共享:一组数据只能对应一个程序 数据不具独立性:数据的结构发生变化后(物理或逻辑上),应用程序必须做相应的修改。 应用程序与数据的对应关系(人工管理阶段) .. 二、文件系统 时期

(完整版)数据库原理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 2016.12.26 名词积累: 数据库(Database):存放和提供数据的“库房” 数据(Data):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包括数据库、DBMS、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DBA)主键(Primary Key):用于唯一的标识表中的某一条记录的属性或属性的集合。 外键(Foreign Key):用于与另一张表关联,外键为另一张表的主键 超键(Super Key):超键是能唯一区分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的集合 键(候选键):去掉了超键中多余的属性,仍然能够保证区分不同的元组。 模式(Schema):一个数据库的描述,包括对数据库结构,数据类型,还有约束。 实例(Instance / State):数据库中在某一时刻存储的真实的数据。(Instance是Schema 在某一时刻的具体化、实例化) 数据操纵语言(DML: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增删改查 数据定义语言(DDL:Data Definition Language):定义、删除、修改数据库中的对象 数据控制语言(DCL:Data Control Language):用于控制用户对数据库操纵的权限 数据模型(Data Model):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用来定义数据如何组织,数据之间 的关系怎样 并相容性(Union Compatibility):两个关系具有并相容性需要保证具有相同的属性个数,以及对于每个属性都有相同的域 视图(VIEW):视图是虚拟的表,并不是物理存储的数据。而是由基本表或其他视图派生的数据。对视图的更新,实际上转换为对实际基表的更新。 数据模型(Data Model): 基本概念: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用来定义数据如何组织,数据之间的关系怎样。 层次: 1.概念模型(Conceptual):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 2.逻辑/实现模型(Logical / Implementation):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 3.物理模型(Physical):数据在具体DBMS产品中的物理储存方式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微机原理课后答案

1.2 课后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将二进制数1011011.1转换为十六进制数为__5B.8H_____。 2.将十进制数199转换为二进制数为____ 11000111____B。 3.BCD码表示的数,加减时逢__10____进一,ASCII码用来表示数值时,是一种非压缩的BCD 码。 4.十进制数36.875转换成二进制是___100100.111____________。 5.以_微型计算机____为主体,配上系统软件和外设之后,就构成了__微型计算机系统____。6.十进制数98.45转换成二进制为__1100010.0111_B、八进制__142.3463________Q、十六进制__62.7333________H。(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 二、选择题 1.堆栈的工作方式是__B_________。 A)先进先出B)后进先出C)随机读写D)只能读出不能写入 2.八位定点补码整数的范围是____D_________。 A)-128-+128 B)-127-+127 C)-127-+128 D)-128-+127 3.字长为16位的数可表示有符号数的范围是___B___。 A)-32767-+32768 B)-32768-+32767 C)0-65535 D)-32768-+32768 三、简答题 1.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微型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输入输出设备 2.简述冯.诺依曼型计算机基本思想? ●将计算过程描述为由许多条指令按一定顺序组成的程序,并放入存储器保存 ●指令按其在存储器中存放的顺序执行; ●由控制器控制整个程序和数据的存取以及程序的执行; ●以运算器为核心,所有的执行都经过运算器。 3.什么是微型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由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和系统总线构成。 4.什么是溢出? 运算结果超出了计算机所能表示的范围。 2.2 一、填空题 1. 8086/8088的基本总线周期由___4____个时钟周期组成,若CPU主频为10MHz,则一个时钟周期的时间为___0.1μs_____。 2. 在8086CPU的时序中,为满足慢速外围芯片的需要,CPU采样___READY_________信号,若未准备好,插入___TW__________时钟周期。 3. 8086系统总线形成时,须要用_____ALE__________信号锁定地址信号。 4. 对于8086微处理器,可屏蔽中断请求输入信号加在_____INTR__________引脚。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总结含试题及其答案

数据库原理综合习题答案 1.1名词解释 (1) DB:即数据库(Database),是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DB能为各种用户共享,具有最小冗余度,数据间联系密切,而又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2) DBMS:即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面向对象型DBMS。 (3) DBS:即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4) 1:1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的每个实体最多只能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实体集E1对E2的联系称为“一对一联系”,记为“1:1”。 (5) 1: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而E2中每个实体至多和E1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那么E1对E2的联系是“一对多联系”,记为“1:N”。 (6) M: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对E2的联系是“多对多联系”,记为“M:N”。 (7) 数据模型: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在数据库技术中,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类型间联系的模型称为“数据模型”。它可分为两种类型:概念数据模型和结构数据模型。 (6) 概念数据模型:是独门于计算机系统的模型,完全不涉及信息在系统中的表示,只是用来描述某个特定组织所关心的信息结构。 (9) 结构数据模型:是直接面向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现实世界的第二层抽象。这类模型涉及到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所以称为“结构数据模型”。结构数据模型应包含: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约束三部分。它主要有:层次、网状、关系三种模型。 (10) 层次模型:用树型结构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11) 网状模型:用有向图结构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12) 关系模型:是目前最流行的数据库模型。其主要特征是用二维表格结构表达实体集,用外鍵表示实体间联系。关系模型是由若干个关系模式组成的集合。 (13) 概念模式:是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描述。它由若干个概念记录类型组成。概念模式不仅要描述概念记录类型,还要描述记录间的联系、操作、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等要求。 (14) 外模式:是用户与数据库系统的接口,是用户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 (15) 内模式:是数据库在物理存储方面的描述,定义所有的内部记录类型、索引和文件的组成方式,以及数据控制方面的细节。 (16) 模式/内模式映象:这个映象存在于概念级和内部级之间,用于定义概念模式和内模式间的对应性,即概念记录和内部记录间的对应性。此映象一般在内模式中描述。 (17) 外模式/模式映象:这人映象存在于外部级和概念级之间,用于定义外模式和概念模式间的对应性,即外部记录和内部记录间的对应性。此映象都是在外模式中描述。 (18) 数据独立性:在数据库技术中,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和数据之间相互独立,不受影响。数据独立性分成物理数据独立性和逻辑数据独立性两级。 (19) 物理数据独立性:如果数据库的内模式要进行修改,即数据库的存储设备和存储方法有所变化,那么模式/内模式映象也要进行相应的修改,使概念模式尽可能保持不变。也就是对模式的修改尽量不影响概念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