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雷达光电探测监视系统单点基本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12
基于光电技术的智能监控系统设计哎呀,说起这基于光电技术的智能监控系统设计,那可真是个有意思又实用的玩意儿!咱们先来说说啥是光电技术哈。
就好比咱们眼睛看东西,有光才能看清,光电技术就是研究怎么更好地利用光来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
那智能监控系统呢,就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小卫士”,时刻帮咱们盯着各种各样的地方。
比如说学校的操场、小区的门口、商场的角落等等。
有一次我去一个大商场,把包放在休息区的椅子上就去旁边看衣服了。
结果回来发现包不见了!这时候商场的智能监控系统就发挥作用啦。
通过摄像头捕捉到的画面,再利用光电技术进行清晰的成像和传输,很快就找到了那个拿我包的人。
你瞧,这智能监控系统多重要!咱们再具体聊聊这个系统的设计。
首先得有高质量的摄像头,就像人的眼睛一样,得看得清楚。
这摄像头里就用到了光电技术,能根据不同的光线条件自动调整,白天不曝光,晚上也能看得清。
还有图像处理的部分,就好比给看到的画面“化妆”,让它更清晰、更有用。
比如说能把模糊的人影变得清楚,能识别出不同的颜色和形状。
数据传输也很关键哟!得像快递小哥一样,又快又准地把信息送出去。
要是传输慢了,那可就耽误事儿啦。
存储也不能马虎,得有个大大的“仓库”把这些监控数据都存好,方便以后查看。
在设计的时候,还得考虑到系统的稳定性。
不能三天两头出毛病,得像个靠谱的老朋友,一直在那儿坚守岗位。
另外,智能监控系统还得能跟其他设备“友好相处”,比如说能和报警系统联动,一有异常情况马上发出警报。
总之啊,基于光电技术的智能监控系统设计,就像是给我们的生活织了一张安全的大网,默默地守护着我们。
说不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它已经帮了大忙呢!。
光电跟踪雷达联动标准光电跟踪与雷达联动标准1.引言光电跟踪和雷达联动是现代军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光电和雷达技术的相互配合,可以实现对目标的高效、精准跟踪和监视。
本文将从光电跟踪和雷达联动标准的角度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2.光电跟踪光电跟踪是指利用光电技术对目标进行跟踪和监视的过程。
光电系统通常包括红外相机、激光测距仪、光电监视器等设备,能够在白天和夜晚对目标进行精确定位和跟踪。
光电跟踪系统的发展,为军事监视和侦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同时也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如安防监控、航空航天等领域。
3.雷达技术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目标探测和跟踪的技术,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监视能力。
雷达系统包括天线、发射器、接收器等部件,能够对目标的位置、速度等信息进行精确测量,并实现对目标的跟踪和监视。
雷达技术在军事、航空、气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4.光电跟踪与雷达联动光电跟踪和雷达联动是当前军事技术领域的热点之一。
光电技术在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具有优势,而雷达技术则具有对目标进行远距离监视的能力。
通过光电和雷达的联动,可以弥补各自技术的不足,实现对目标的全天候、全天时跟踪和监视。
这种联动技术在现代作战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作战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5.光电跟踪与雷达联动标准在光电跟踪与雷达联动中,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
在技术标准的统一下,不同型号的光电系统和雷达系统可以实现互联互通,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目前,我国在光电和雷达领域都有一系列的标准,但在光电跟踪与雷达联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加强光电跟踪与雷达联动标准的研究,对于我国军事技术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6.个人观点和总结我认为,光电跟踪与雷达联动技术是未来军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技术的联合和整合,可以提高军事监视和作战能力,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过程中,标准化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才能实现各种系统的互操作和互联,提高整体性能。
SR-7 雷达精确制导监控系统产品简介一、系统结构及特点雷达精确制导监控系统主要包括探测设备、传输设备、显控存储设备和监控软件。
是集成了雷达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电子地图等技术并以模块化系统组合而成。
该系统可以实现对监控范围进行全天候雷达警戒布防的同时,进行固定目标的实时视频监控、多目标自动巡检监控。
雷达预警模块可对警戒区域进行全天候24小时警戒或特定时间段、特定区域进行全天候警戒。
接收到雷达的报警信息后自动执行对监控范围内活动目标的自动跟踪,后台综合管理系统会实时显示目标的移动速度、运动方向,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还会显示目标的当前位置、运动趋势等信息。
此外,本系统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高度兼容性:对现有已建成的远距离、大范围视频监控系统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可以将现有系统升级改造来实现雷达预警功能及综合管理功能。
2)可远程管理:本系统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通信系统,实现远程分级管理,在远程管理中心实现实时在线监测、动态指挥功能,同时具有远程动态报警功能。
3)检测准确、报警及时:本系统针对设定的警戒区域,可以全天候进行不间断的监测,对于入侵的非法目标,雷达系统可以及时准确的进行探测和跟踪,巡检仪能及时锁定和跟踪目标,显示在主控室的监控画面中,并做声光报警提示。
监控人员可以根据报警信息做出及时的判断和措施,有效的防止不法行为的发生。
二、系统技术指标1、雷达的主要技术参数:目标探测性能步行的人(RCS 1m2)7公里车辆(RCS 10m2)12公里搜索速度24°/S精度距离10米方位角0.5°天线波束宽度方位面 3.8°高低面8°电源(交直流两用)直流供电锂电池组 24 V(DC)交流供电AC 110 V / 220V 50HZ / 60 HZ 连续工作功率消耗≤100 W锂电池使用时间8小时其它参数重量35公斤防护等级IP66(防尘,防水)2、全天候巡检仪:全天候球形巡检仪选用高清摄像机和长焦距镜头,云台通过解码器和RS232/485接口与串口服务器连接 ,通过传输设备和交换机与计算机主机进行通讯。
雷达预警系统施工方案引言雷达预警系统是一种应用于天气预报、航空导航以及军事防御等领域的关键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个雷达预警系统的施工方案,包括系统的概述、系统的组成部分、施工流程以及系统的运维与维护等内容。
1. 系统概述雷达预警系统旨在通过探测和监测大气中的目标物体,提供及时准确的预警信息。
其主要功能包括目标物体的探测、跟踪和定位,以及对目标物体的运动、形状和特征进行分析和识别等。
雷达预警系统通常由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发射器与接收器:发射器产生高频电磁波,并将其发射到大气中,接收器接收回波信号。
•信号处理系统: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滤波、解调和数字化等处理。
•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如目标物体的跟踪、定位和特征提取等。
•显示与报警系统:将目标物体的信息以图像或文字的形式展示,并根据预设的阈值触发相应的预警信号。
•数据存储系统: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存储,以备后续分析和回放使用。
2. 系统组成部分以某雷达预警系统为例,其基本的组成部分如下所示:2.1 发射器与接收器雷达预警系统中常用的发射器为脉冲型雷达发射器,它能够通过高能脉冲电磁波的发射与接收,达到对目标物体进行探测和跟踪的目的。
接收器则用于接收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并将其信号传递给信号处理系统进行后续处理。
2.2 信号处理系统信号处理系统主要包括放大器、滤波器、解调器和数字化模块等。
放大器用于放大接收到的信号,以增加信号的强度和稳定性;滤波器则用于滤除不必要的噪声和杂波;解调器用于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数字化模块则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后续处理。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是雷达预警系统的核心。
它包括目标检测、跟踪、定位和特征提取等功能。
目标检测模块通过检测接收到的信号,确定是否存在目标物体;跟踪模块则对目标进行跟踪,获取目标物体的运动轨迹;定位模块通过计算目标物体的距离和方位角,确定目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特征提取模块则对目标物体的形状和特性进行分析和识别。
智能雷达周界报警系统目录1. 系统概述 (3)2.系统详细设计 (4)2.1 前端探测分系统——相控阵微波雷达 (5)2.2 前端探测分系统——红外光墙 (8)2.3 联动控制分系统 (10)2.4组合立柱安装设计图 (11)2.5设备防雷接地要求 (12)2.6 网络传输分系统 (13)1. 系统概述作为安防系统重要的安全防范系统之一,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周界防逃跑系统是控制区内封闭管理、安全保卫工作中的一种技术防范措施,要求对翻越和破坏围界的行为及时发出报警和警告以达到及时处置和防范的目的,确保区域安全。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周界防逃跑系统的前端由分布式智能探测器节点组成,辅助以智能视频手段(由周界安防管理平台后台实现)实现融合感知、协同探测,克服传统探测手段单一、误报率高、安全性差的缺点,同时可联动视频、声光及广播等设备。
系统对围界进行全天时动态智能感知,具备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和智能性,提高全天候、全天时的检测性能,降低虚警、漏警率。
系统由前端探测分系统、联动控制分系统、网络传输分系统、控制中心分系统(系统集成平台),如下图所示。
本技术方案主要介绍前端探测分系统、联动控制分系统、网络传输分系统。
图1. 系统结构框图1.前端探测分系统前端探测分系统主要由微波相控阵雷达探测器、红外对射、雷达跟踪器等组成。
通过对信号的采集、分析、融合,完成报警输出,同时结合视频画面辅助报警,在控制中心报警处理功能模块实现第二级算法融合,最终输出报警事件,完成报警联动。
2.联动控制分系统联动控制分系统由控制箱内的报警联动开关量转换模块以及及狱墙上方的摄像机、探照灯等设备组成。
现场报警联动可通过联动数据库进行预设,结合用户对现场响应和指挥调度的要求,每个防区的联动动作都可实现客户化定制。
3.网络传输分系统系统中雷达跟踪器、摄像机、报警联动开关量转换模块等设备均通过控制箱内各设备接入以太网交换机。
各控制箱的交换机可通过光纤组成主干通信网,并在中心机房完成信号汇聚。
智能周界雷达安防系统1:系统概述1.1 目标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智能周界雷达安防系统,包括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部分、技术规格和使用方法,以及系统的优点和应用领域。
1.2 背景智能周界雷达安防系统是一种高级安防系统,利用雷达技术实时监测和控制周界区域的安全。
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军事、民防、边界警戒、高尔夫球场等领域。
2:技术原理2.1 雷达原理智能周界雷达安防系统利用雷达原理发现和跟踪目标。
雷达发射无线电波,当这些波遇到目标时,会被反射回来。
通过测量反射的波的时间和频率,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速度和大小。
2.2 算法原理智能周界雷达安防系统使用先进的信号处理和算法技术来识别目标。
通过对雷达返回的信号进行分析和比对,系统可以区分真实目标和杂波,提高目标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系统组成智能周界雷达安防系统由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3.1 主控制器主控制器是系统的核心,负责整个系统的运行和管理。
它与各个子系统进行通信,并接收和处理传感器数据。
3.2 雷达传感器雷达传感器是系统的核心感知设备,用于发射和接收雷达信号,并将信号传输给主控制器。
它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工作,并能够准确识别目标。
3.3 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可以与智能周界雷达安防系统集成,提供更全面的安全监控。
它使用摄像头和图像处理技术来实时监测周界区域,并将视频传输给主控制器。
3.4 告警系统告警系统可以根据智能周界雷达安防系统的监测结果,及时发出告警信号。
它可以通过声音、光线或短信等方式进行告警,帮助用户及时采取行动。
4:系统部署和操作4.1 系统部署步骤系统部署步骤如下:1) 安装主控制器和雷达传感器,保证其正常工作。
2) 配置传感器参数,包括感知范围、灵敏度等。
3) 视频监控系统,确保视频监控可用。
4) 配置告警系统,设置告警方式和触发条件。
4.2 系统操作步骤系统操作步骤如下:1) 打开主控制器,确保系统处于工作状态。
2) 监视主控制器界面,观察雷达传感器的监测结果。
智能安防监控系统方案
一、概述
基于智能安防监控系统,是一个集安全防范、巡检报警、影像监控、报警管理、远程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智能监控系统,包括室外和室内安防系统,它实现了报警器的统一管理和收集,各种影像采集,通过报警处理,实现快速响应和远程控制。
本系统所提供的基本功能是实现安全防范、巡检报警、影像监控、报警管理及系统软件管理。
二、系统分析
1、视频信号采集
视频信号采集是智能安防监控系统初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采集室内室外信号,包括视频信号、红外信号、门磁信号等,采集信号以满足安全防范、巡检报警以及影像监控等系统功能的要求。
2、报警设备安装
报警设备安装是智能安防监控系统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包括报警器、门磁、温湿度传感器、可燃气体探测器、烟雾探测器等,这些设备安装在室内安全防范、巡检报警以及影像监控区域。
3、报警处理
报警处理是安防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实时监控报警器的状态。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激光雷达(LiDAR)技术在自动驾驶、测绘、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脉冲,测量光与物体之间的距离,进而获取目标物体的三维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激光雷达全套解决方案,包括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分类、关键技术、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二、激光雷达工作原理激光雷达利用激光发射和接收系统,测量光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其基本原理如下:1. 激光发射:激光雷达发射器发射一束激光脉冲,脉冲的光能量在短时间内集中,具有较高的强度。
2. 光传播:激光脉冲在空气中传播,遇到物体时发生反射。
3. 光接收:激光雷达接收器接收反射回来的光信号。
4. 时间测量:激光雷达测量发射激光脉冲到接收反射光信号所需的时间,根据光速和测量时间,计算出激光脉冲与物体之间的距离。
5. 数据处理:将测量到的距离信息进行处理,生成目标物体的三维点云数据。
三、激光雷达分类根据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可分为以下几类:1. 激光雷达按波长分类:(1)短波激光雷达:波长在1064nm以下,如355nm、532nm等,主要用于军事、工业等领域。
(2)长波激光雷达:波长在1064nm以上,如1550nm等,主要用于汽车、无人机等领域。
2. 激光雷达按测量距离分类:(1)短距离激光雷达:测量距离在100m以内,如汽车前向激光雷达。
(2)中距离激光雷达:测量距离在100-500m之间,如无人机激光雷达。
(3)长距离激光雷达:测量距离在500m以上,如测绘激光雷达。
3. 激光雷达按扫描方式分类:(1)机械扫描激光雷达:通过旋转或摆动镜片等机械部件,改变激光束的扫描方向。
(2)相位激光雷达:通过测量光波相位差,实现激光束的扫描。
(3)固态激光雷达:采用半导体激光器,无需机械部件,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等优点。
四、激光雷达关键技术1. 激光器技术:激光器是激光雷达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激光雷达的性能。
摘要随着全球空间对抗战略的不断推进,组建一个完善的空间目标监视系统变得越发重要。
在空间中,随着航天器数量的日益增多,空间飞行物发生碰撞的风险逐渐增大,空间威胁也在逐渐增加。
而空间目标监视系统的过境预报结果会直接影响后续系统的预警和干预。
因此,设计并实现一个可靠的空间目标监视系统意义重大。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概述空间目标监视系统的概念与内容,分析空间目标监视系统中的几大核心问题,即轨道预报,雷达探测威力研究和卫星过境预报。
结合实际需求,针对低轨卫星,选择SGP4轨道预报算法进行卫星轨道预报。
依据雷达方程,采用搜索逼近算法计算雷达有效覆盖范围,为软件实现奠定理论基础。
2、依照面向对象的软件理论,根据软件开发流程,对空间目标监视系统进行设计,详细分析总体需求,根据软件设计原则,对系统进行功能结构划分和模块设计。
3、利用软件功能结构图,对每一个功能模块进行详细的设计。
结合综合集成框架,采取C++和Qt语言实现了卫星轨道预报、雷达探测威力和卫星过境预报三大模块,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细节,同时对模块进行功能验证和展示。
最后通过软件功能演示,详细描述了软件操作流程。
本文所设计的空间目标监视系统软件已在Qt Creator 4.8上编译通过。
软件实现了基本功能,预报准确度也满足实际工程需求,同时还兼具易于维护、操作简单等特点。
该软件对打造完善的空间态势感知体系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空间目标监视;轨道预报;雷达探测威力;卫星过境预报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space confrontation strategy, it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establish a perfect space target monitoring system. In space,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spacecraft, the risk of collision of space objects is increasing, and the space threat is also increasing. The transit prediction results of the space target surveillance system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early warning and intervention of the subsequent systems.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 reliable space target monitoring system.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1. The concept and content of space target monitoring system are summarized, and several core problems in space target monitoring system are analyzed, namely orbit prediction, radar detection power research and satellite transit predictio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demand, the SGP4 orbit prediction algorithm is selected for the low orbit satellite orbit prediction. According to the radar equation, the effective radar coverage is calculated by search and approximation algorithm, which lay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software implementation.2. According to the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theory and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spatial target monitoring system is designed, and the overall demand is analyzed in detail. According to the software design principles, the system is divided into functional structure and module design.3. The detailed design of each functional module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software functional structure diagram. Combined with the general integration framework, C++ and Qt language are adopted to realize the three modules of satellite orbit forecast, radar detection power and satellite transit forecast. Finally, the software operation flow is described in detail through the software function demonstration.The space target monitoring system software designed in this thesis has been compiled and passed on Qt Creator 4.8. The software realizes the basic functions, and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also meets the actual engineering requirements,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sy maintenance, simple operation and so on. The software can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erfect spatial situational awareness system.Keywords: Space target surveillance;Orbit prediction;Radar detecting ability;Satellite transit forecas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I)目录 (V)第一章绪论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论文研究内容 (2)1.4 论文组织结构 (3)第二章空间目标监视概述 (5)2.1 引言 (5)2.2 空间目标基础理论 (5)2.2.1 数学模型 (5)2.2.2 轨道根数 (7)2.3 空间目标监视系统 (9)2.4 本章小结 (10)第三章空间目标监视相关技术 (11)3.1 引言 (11)3.2 卫星轨道预报 (11)3.2.1 TLE根数 (11)3.2.2 轨道预报方法 (12)3.2.3 SGP4算法模型 (13)3.2.4 模型误差 (14)3.3 雷达对卫星弧段分析 (15)3.3.1 雷达探测威力研究 (15)3.3.2 卫星过境预报 (16)3.4 本章小结 (18)第四章软件需求分析及设计 (19)4.1 引言 (19)4.2 软件需求分析 (19)4.2.1 软件总体需求 (19)4.2.2 软件用例图 (19)4.3 软件总体设计 (20)4.3.1 设计原则 (20)4.3.2 功能结构 (21)4.3.3 模块划分 (22)4.3.4 类的设计 (23)4.4 本章小结 (26)第五章软件模块实现及演示 (27)5.1 引言 (27)5.2 软件开发环境 (27)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2.1 硬件和软件环境 (27)5.2.2 综合集成框架 (27)5.3 卫星轨道预报模块 (28)5.3.1 卫星数据读取 (28)5.3.2 卫星轨道预报 (29)5.3.3 模块功能验证 (30)5.4 雷达探测威力研究模块 (33)5.4.1 雷达数据读取 (33)5.4.2 雷达覆盖范围计算 (34)5.4.3 模块功能验证 (36)5.5 卫星过境预报模块 (36)5.5.1 点与多边形关系判断 (36)5.5.2 关键算法实现 (38)5.5.3 卫星探测范围计算 (40)5.5.4 卫星过区域预警 (40)5.5.5 模块结果展示 (43)5.6 用户界面 (44)5.6.1 开发工具 (44)5.6.2 软件界面 (44)5.7 软件功能演示 (45)5.8 本章小结 (48)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49)6.1 总结 (49)6.2 展望 (49)致谢 (51)参考文献 (53)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对空间的探索在不断推进,对空间的控制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智能雷达光电探测监视系统单点基本方案 一、 系统概述 根据监控需求: 岸基对海3~10公里围主要大小批量目标; 主动雷达光电探测和识别; 多目标闯入和离去自动报警智能职守; 系统接入指挥中心进行远程监控管理; 目标海图显示管理; 系统能够自动发现可疑目标、跟踪锁定侵入目标、根据设定条件进行驱散、同时自动生成事件报告记录,可以实现事故发生后的事件追溯,协助事故调查。 1. 项目建设主要目的 ➢ 为监控区域安全提供综合性的早期预警信息; ➢ 通过综合化监测提高处置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指挥能力。 2. 基本需求分析: 需配置全自动、全量程具备远距离小目标智能雷达探测监视和光电识别系统,系统具备多目标自动持续稳定跟踪、多种智能报警功能、支持雷达视频实时存储、支持留查取证的雷达视频联动回放功能等;同时后期系统需具备根据用户需求的功能完善二次开发能力。同时支持后续相关功能、扩点组网应用需求。 根据需求和建设主要目的,选型国际同类技术先进水平,拥有相关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二次技术深化开发的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2001年成立,2010年国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300065,致力于航海智能化与海洋防务/信息化的国唯一上市企业)的智能监视雷达光电系统。该系统在国外有众多海事相关成熟应用案例,熟悉国海事、海监、海警、渔政公务执法及救捞业务需 求特点等。同时,该系统近期成功中标国近年来相关领域多套(20套)雷达光电组网项目,充分说明该系统的技术领先及成熟应用的市场广泛接受度。 3. 项目建成后的主要特点 ➢ 全天候、全覆盖、全自动的立体化监控。该系统具备对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能力,确保对探测围雷达信息源、光电、AIS、GPS等设备信号源进行有机的融合和整合。 ➢ 系统具备了预警、报警、实时录取回放的综合功能。任何目标物进入雷达视距时,系统即开始进行监测。目标物触碰警报规则后,指挥室获得报警信号,同时联动设备综合光电锁定警报目标,以便驱离。整个过程系统实时记录、方便随时调用回放。 ➢ 系统技术水平国领先。该系统中创新地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先跟踪后探测”算法技术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跟踪,保证了在严苛条件下满足对目标地探测与持续跟踪能力。 ➢ 该系统采用先进的设计思想,开放灵活的系统网络架构,能够根据需求进行不同的组合和配置,系统可扩展性强。 ➢ 维护便捷,由于采用网络架构,获得用户授权后能连接到用户网络,可以远程支援维修维护系统,从而提高维护效率,减少维护成本。 ➢ 可靠性高,充分适应不同的海洋环境。 二、 系统设备清单
序号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1 X波段雷达,IP65(含安装支架) HLD800/900;8ft,25kw 1套
2 小目标雷达数据处理器及显示终端软件 HLD-STTD-1000 Radpro V1.6.0.0 COREi7-4770TE2.3G 8GDDR3存 1套 序号 材料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2块容量2TB硬盘 RVAQ雷达视频采集卡 3 AIS,IP65(含安装支架) NAR-1000 1套
4 综合光电设备,IP65(含编码器、安装支架) ITV100 1套
5 工作站(客户端) Z230SFF CPU/主频:IntelCorei5-4570/3.2GHz 存:4GB 硬盘:1TB 光驱:DVD-ROM 网卡:千兆 显示器:Z24i,1920×1080 1套 6 服务器 ProliantDL388Gen9 XeonE5-2620v3 16G存 4TBSATA 1套 7 辅材辅料 —— 1批 三、 系统构成
2.1 系统构架示意图(后续支撑四套组网扩展示意) 3.1 雷达分系统 雷达是系统中的主要传感器,其性能和对目标的检测处理能力对整个系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项目使用的雷达信号检测与目标跟踪技术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对重点目标地带跟踪监测解决方案,其从信号提取能力、目标处理的容量、目标处理精度几方面均具有独特优势。
图2.2 雷达系统方框图 雷达采用大型波导裂缝天线雷达,技术指标如下: 天线尺寸 8英尺 天线形态 波导裂缝式 收发机波段 X波段 收发机最高输出功率 10千瓦 水平波束宽-3dB最大 1º 垂直波束宽-3dB最大 24º 增益值 31dBi 限制相对风速 120km/hr 天线转速 28rpm 可选转速 45rpm
抗风能力 45m/s(工作) 60m/s(生存) 马达 有保护,有告警
该系统雷达原始视频采集(RVAQ)模块能够与不同的雷达传感器相连接。
该模块从雷达传感器接收视频,触发,天线方位角和天线航向信号并对数字转换进行模拟。雷达原始视频也在该阶段进行数字化。而在此时模块并不执行对任何目标的检测,过滤或信号处理。可通过一个置的示波器对输入到该模块的信号进行监控并将其显示到服务监视器上。 此外,该系统雷达处理器在不同的海杂波和雨滴杂波以及来自其他雷达的干扰下能适应各种气象条件。可通过一项基于浮动阈值,误报率和多项扫描相关性组合的先进自适应滤波技术来抑制不需要的信号。 雷达目标跟踪处理模块:海兰信提供的雷达目标跟踪处理模块用来全自动跟踪、探测移动的及固定的目标。这些功能可不借助人工而全天候在整个雷达覆盖区域进行。系统设计时采用开放式结构,便于未来进行结构性和功能性升级。 雷达目标跟踪处理模块主要性能特点: ➢ 子系统系统本身不受雷达型号限制:系统可与多种型号的雷达相,且性能不受影响; ➢ 安装简易、适应岸基与船载系统:通过PCI插卡及商用电脑即可实现安装,岸基系统不需要更多的辅助性设施,而船载系统通过与罗经、GPS等设备的整合可达到与岸基系统相同的性能指标; ➢ 雷达覆盖围自动跟踪探测目标:经过系统调试后,在雷达覆盖围具有 全自动的目标跟踪探测功能; ➢ 目标跟踪探测能力强:系统使用的是综合性很强的先跟踪后探测(TBD)算法,国有量化试验证明系统对于目标有强的自动跟踪探测能力; ➢ 功能强大的综合显控终端:要求以S57电子海图为界面的综合显控终端不但可以更清晰的显示目标位置,还具有更多综合性很强的操控功能(如:报警区自由设定、叠加雷达视频信号等); ➢ 随时可扩展为大型系统:系统可随时按照客户要求增加信息源数量及终端数量,以扩展为大型系统; ➢ 维护简易且实时性强:系统维护可通过网络进行,使系统维护的及时性、便捷性得以保障。 雷达作用距离 在发现概率Pd≥90%,恒虚警率Pf≤10-6,3级海况的条件下,作用距离:(雷达高度20m) ➢ 大型目标(RCS≥50㎡,高度20m):雷达视距; ➢ 中目标(RCS≥10㎡,高度5m):≥10海里。 ➢ 小目标(RCS≥1㎡,高度1m):≥3海里 雷达目标分辨力 ➢ 方位分辨力:≤1°; ➢ 距离分辨力:≤25m 雷达处理精度 ➢ 方位精度:约0.01°; ➢ 距离精度:约2m; ➢ 航向精度:2°(速度大于5kn时); ➢ 航速精度:0.5kn(速度小于10kn时),5%(速度大于10kn时); ➢ 跟踪速度:直线速度≥20kn 跟踪能力 跟踪目标:≥2000个 3.2 光电分系统
光电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综合终端显控系统上通过选取目标实现对安装在监控点的光电设备自动选取目标的关联。这一功能可以让操作员实现摄像机的远程精确操控,进行目标识别、跟踪,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对地、海、空目标进行搜索、自动跟踪。同时,将光电记录的视频信息实时存储,以便事后调阅分析。 光电分系统由光学透雾可见光摄像机、红外热像仪集成,保证在晴天、有星光、低照度等多种气象条件下昼夜成像。原理及组成如下图:
白光摄像机红外热像仪
稳定平台
光学处理平台雷达指示模块视频视频
通信
NETNET雷达光电一体化显示界面
图2.3 光电子系统原理图 光电功能:
➢ 白光成像及透雾功能 ➢ 激光或红外热成像功能 ➢ 雷达引导跟踪功能 ➢ 视频增强(针对低照度、雾霾天气的特殊处理) 图2.4 距雷达2海里的船舶光电观察效果图 图2.5 透雾效果图 光电作用距离:使用环境为海边,能见度20公里,湿度80%,温度20~33℃
时: 目标类型 3×2㎡ 10×5㎡ 电视探测距离 5km 8km 电视识别距离 3km 4km 对人认清距离(取证) 500m 红外探测 4km 6km 红外设备 3km 4km 3.3 服务器数据融合与存储 图2.6 系统信息服务器流程图 ➢ 关联各个单一传感器所搜集的数据
➢ 跟踪区域-特定区域跟踪参数可以单独设定 ➢ 同时处理多达512部传感器信息 ➢ 同时跟踪超过20,000个目标 ➢ 经过融合处理后,系统最终可以提供给终端显示控制平台的参数,包括:目标ID或名称、位置、时间点、航向和速度、运动轨迹、目标状态、轮廓。如下图所示: 3.4 态势显示终端
态势显示终端是用户操作使用的主界面程序,从目标管理器接收已处理的雷达视频数据和目标数据,以电子海图为背景进行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