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2单元 位置(人教版,2020年秋)

五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2单元 位置(人教版,2020年秋)

五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2单元 位置(人教版,2020年秋)
五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2单元 位置(人教版,2020年秋)

认识位置(1)

学习目标:

1.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会根据给出的数对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结合教材P2的情景图和P3的方格图先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自学时要找出疑难问题,准备与组内同学交流;展示时要结合合作学习时得出结论的过程及方法展示。

2.带★的题可选做。

学习重难点:

1.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能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一.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19例1,完成下面的练习。

(1)行与列的意义:通常我们把竖排叫做(),横排叫做()。(2)从情境图可以看出张亮在第()列,第()行;王艳同学在第()列,第()行;赵雪同学在第()列,第

()行。

(3)如果用(2,3)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王艳同学的位置可表示为(,),赵雪同学的位置可表示为(,),周明同学的位置可表示为(,)。

温馨提示:

1.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用“()”把代表列数和行数的数或字母括起

来,用逗号把代表列数、行数的数或字母隔开。

二.合作交流

学习教材P3页例2

(1)用数对表示图上已有场馆所在位置。

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熊猫馆可表示为(,),大门和熊猫馆在同一()上;大象馆可表示为(,),海洋馆可表示为(,),大象馆和海洋馆在同一()上。(先用数对表示各场馆的位置,在观察每个数对的特点)

(2)根据所给数对,在平面图上标出相应场馆的位置(想一想每一处在第几列和第几行的交点处)

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鹰山(4,1)

(3)由上面的图和数对可以看出:在同一平面图上,两个数对的后一个数相同,表明这两个数对表示的位置在同一(),如果两个数对的前一个数相同,表明这两个数对表示的位置在同一()。

三.达标检测

1.想一想,填一填。

(1)小红和小军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小红的座位在第二列,第四行,简记为(2,4);小军的位置简记为(3,5),则小军在该教室的位置是第()

列,第()行。

(2)电影票上的“4排9号”,记做(9,4),则7排11号记做()。

(3)学校组织看电影,小刚在8排3号,许明在7排3号,秦月在9排3号,小文在8排1号。则小刚的前面是(),后面是()。

2.看图填空。

(1)请标出棋盘中每个棋子的位置。

(2)在棋盘上画出“象”到(2,4)和“马”到(7,9)的具体位置。

3.课间操时,同学们组成一个方队。方红的位置是(6,6),他正好站在方队的一角,这个方队一共有多少人?

认识位置(2)

学习目标:

1.联系图形的平移并写出表示平移前后图形顶点位置的数对,培养自己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习重点:

会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并写出表示平移前后图形顶点位置的数对。学习难点:

会看图确定方位。

学法指导:

先独立完成学案,将疑问留待课上和同学交流解决。

一.自主与合作学习

(一)教材第23页第7题(图1)。

1.先写出三角形各个顶点的位置。

2.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5格后的图形,写出所得图形顶点的位置(平移后的图形用字母如A’表示变顶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

在组内说一说)

3.画出三角形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写出所得图形顶点的位置,你发现了什

么?

我的发现:平面上的点上下平移时,()不变,行数增加或减少平移的格数;左右平移时,()不变,列数增加或减少平移的格数。

(二)教材第23页第8题(图2)。

1.图书馆所在的位置可以用(4,3)表示。它在学校以东400米,再往北300米处。

2.任选两个建筑物(如1描述的方法)描述一下这两处的位置(其它的组内交流)

3.王玲家在学校以东300米,再往北400米处;赵华家在学校以东800米,再往北700处。在图中标出这两位同学家的位置。

4.星期日,王玲的活动路线是(3 , 4)→(3 , 6)→(7 , 9) →(6 , 4) →(4 , 3) →(3 , 4)说一说她这一天先后去了哪些地方(先同层交流后,把结论写下来)

图(1)图(2)

二.达标检测

1.我会填

(1)将点A(4,3)向()平移()个单位长度后,点A的位置是(7,3)。

(2)照样子写出下图中字母的位置。

A(5 , 8)B(,)C(,)D(,)

(3)描出下列各点并依次连成封闭图形,看看是什么图形。

A(5 , 9)B(2 ,1)C(9,6)D(1,6)E(8,1)

图(3)

三.整理学案

第二单元达标测评

一.直接写得数。

2.5×40= 18×6= 1.73+2.07= 10-0.9=

8×12.5= 50×0.2= 32×0.25×1.25= (4+0.4)×2.5=

二.想一想,填一填。

1.小军坐在教室的第3列第4行,用(3,4)表示,小红坐在第1列第6行,用(,)来表示,用(5,2)表示的同学坐在第()列第()行。

2.刘强和王兵在教室里的位置可以用点(4,1)和点(2,7)表示,(4,1)中的4表示第4列,则1表示(),(2,7)表明王兵坐在第()列第()行。

3.如图1:苹果的位置为(2,3),则梨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西瓜的位置记为(,)。

4.如图2:A点用数对表示为(1,1),B点用数对表示为(,),C点用数对表示为(,),三角形ABC是()三角形。

图1 图2

三.对号入座。(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如图3:如果点X的位置表示为(2,3),则点Y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A、(4,4)

B、(4,5)

C、(5,4)

D、(3,3)

2.如图4:如果将△ABC向左平移2格,则顶点A' 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

A、(5,1)

B、(1,1)

C、(7,1)

D、(3,3)

图3 图4

3.音乐课,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A、(5,2)

B、(4,3)

C、(3,2)

D、(4,1)

4.如果A点用数对表示为(1,5),B点用数对表示数(1,1),C点用数对表示为(3,1),那么三角形ABC一定是()三角形

A、锐角

B、钝角

C、直角

D、等腰

四、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请你在下面的方格图里描出A(2,1)B(7,1)C(4,4)D(9,4)各点,并把这几个点顺次连起来,你能发现什么?

我发现:

2.如图是游乐园的一角。

(1)如果用(3,2)表示跳跳床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其他游乐设施的位置吗?请你写出来。

(2)请你在图中标出秋千的位置.秋千在大门以东400m,再往北300m处

【知识学习】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猜一猜,量一量,算一算,折一折”的小组活动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学科的严谨性,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是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既是知识的延续,又是进一步学习各种特殊三角形和其他图形的基础。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

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材呈现这个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等活动,在动手操作探索中发现数学规律,在实践活动中感悟数学思维方法提升数学的素养与能力,为教师灵活的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猜测——验证”这种数学思维方法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也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平角以及三角形的特性等这些基础的知识,会用工具量角、画角,具备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从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2.已有部分学生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但却不知道结论的来历,学生在本节课上的学习目标是通过测量及其它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方式: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位置单元分析

第2单元位置 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和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但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来确定位置,使学生养成用数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其空间观念和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

五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重难点及复习资料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知识点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要先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3.6×5表示5个3.6的和是多少或者3.6的5倍是多少。 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2.6×0.4就是求2.4的十分之四是多少。8.5×3.4就是求8.5的3.4倍是多少。 2.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也就是末位要对齐),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小数末尾有0的要去掉。 3.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即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没有括号的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5.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6.小数点向右移: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小数点向左移: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知识点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 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2.6÷1.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2.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1.3, 求另一个因数 的运算。 2、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 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⑵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是小数,先要变整数,按照“三步走”~一看二移三再算。 一看: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小数点: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一看几位就移几位);当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 补足;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试卷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试卷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成绩_________ 一、口算(另卷6分) 二、填空题。(16分,每空1分,其中第四题每空0.5分第七题2分) 1、两个因数的积是0.45,其中的一个因数是1.2,另一个因数是()。 2、在3.333 3、7.8484…、5.909090…、3.1415926…中,有()个循环小数,有()个无限小数,有()个有限小数。 3、20÷3的商用简便方法记作(),精确到百分位是()。 4、在○里填上“<”、“>”或“=”。 1.377÷0.99○1.377 2.85÷0.6○2.85×0.6 1.377÷1.9○1.377 3.76×0.8○0.8×3.76 5、李老师给参加数学竞赛获奖的同学买奖品,用148.8元买了12枝钢笔,每枝钢笔值()元。 6、两个数相除的商是87.9,如果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20倍,那么所得的商是()。 7、把8.76,8.76,8.765,8.7,8.76 ,8.765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 ()。 8、面粉每千克2.45元,买3.5千克面粉应付()元,49元钱能买()千克面粉。 9、已知912÷24=38,那么9.12÷0.24=(),0.912÷2.4=()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5分) 1、0.66666是循环小数。( ) 2、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 3、4.83÷0.7、48.3÷7和483÷70三个算式的商相等。() 4、一个数除以大于1的数,商一定大于这个数。() 5、两数相除,所得的商一定小于被除数。() 四、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5.9948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A、6.00 B、5.99 C、6.0 2、下列数中是循环小数的是()。 A、4.421421 B、4.421421… C、4.421 3、与4.83÷0.7的商相等的式子是()。 A、483÷7 B、48.3÷7 C、0.48÷7 4、8.5除以4个0.23,商是()。 A、8.5÷0.23×4 B、8.5×4÷0.23 C、8.5÷(0.23×4) 5、一个除法算式,如果被除数扩大100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 A、扩大10倍 B、扩大100倍 C、缩小100倍 五、下面的计算对吗?不对的请改正.(4分) 8 4 5 1.8 1. 4 4 2.6 1 1. 7 1 4 4 1 0 4 0 1 3 0 ( ) 1 3 0 五、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3分)0 3×4=12 ( )

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应用这一知识解 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猜一猜,量一量,算一算,折一折”的小组活动的方法探索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为平角进行探究实验,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学科的严谨性,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成功 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是北京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既是知识的延续,又是进一步学习各种特

殊三角形和其他图形的基础。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材呈现这个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等活动,在动手操作探索中发现数学规律,在实践活动中感悟数学思维方法提升数学的素养与能力,为教师灵活的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猜测——验证”这种数学思维方法真正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也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五年级学生已具 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平角以及三角形的特性等这些基础的知识,会用工具量角、画角,具备了探索三角 形内角和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从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章测试题

第二单元测试 一、填空(每题1.5分,共21分) 1. 自然数中,()的数叫做偶数,()的数叫做奇数。 2.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是()。 3.奇数与偶数的和是()数;奇数与奇数的和是()数;偶数与偶数的和是()数。 4. 87是一个()数,还是一个()数。 5. 一个两位数,它既是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而且是偶数,这个数最小是()。 6. 能被2、3、5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 7. 在自然数范围内,最小的质数是(),最小的合数是(),最小的奇数是(),最小的偶数是()。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4分) 1. 在自然数中,除了奇数就是偶数。() 2. 个位上是3、6、9的数就是3的倍数() 3. 两个质数之积一定是合数。() 4. 2既是偶数,又是质数。() 5. 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6. 10是倍数,5是因数。() 7. 一个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三、选择(每题2分,共10分) 1. 两个质数的和是() A. 偶数 B. 奇数 C. 奇数或偶数 2. 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的和是() A. 6 B. 5 C. 3 3. 两个质数的和是12,积是35,这两个质数是() A. 3和8 B. 2和9 C. 5和7 4. 1、3、5都是15的()

A. 质因数 B. 公因数 C. 因数 5. 一个合数至少有()个因数。 A. 1 B. 2 C. 3 四、分类(21分) 45 67 78 34 23 24 15 128 76 85 90 89 49 79 31 97 87 77 37 0 123 55 以上数中,偶数有()奇数有()质数有 ()合数有()2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3的倍数有 ()。 五、在□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每空3分,共15分) □5,□里可以填();3□7,□里可以填();□78,□里可以填()14□3,□里可以填();60□1,□里可以填()。 六、应用题(1每题5分,2,3题各7分,共19分) 1. 五·一班部分同学参加植树活动,已经来了37人,5个人分成一组,至少还要来几个人,才能正好分完? 2.有一堆桃子,如果2个放一盘,多出1个,如果5个放一盘,多出2个;如果3个放一盘,正好放完,这些桃子最少有多少个? 3.强强,伟伟,亮亮三个好朋友,年龄正好是一个比一个大1岁,他们岁数相乘得504,问他们各是多少岁。

新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各单元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知识点】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第二单元《位置》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第四单元《可能性》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方程的意义1.方程与等式的区别。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一定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3、两个数相加,如果和都相同,一个加数越小,另一个加数就越大。 两个数相减,如果差都相同,减数越大,被减数也越大。 两个数相乘,如果积都相同,一个因数越小,另一个因数就越大。 两个数相除,如果商都相同,除数越大,被除数就越大。 解方程1.方程的解与解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解形如±a=b和a=b÷a=b的方程。 依据等式性质来解此类方程。解方程时要注意写清步骤,等号对齐。 3.验算。检验是不是方程的解,把解代入原方程的左边算出得数,再算出右边的得数,如果左右两边的得数相等,那么这个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4、解方程原理: (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5、在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我们应统一单位,在方程求出解的后面不写单位名称。6、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1)找出未知数,用字母表示; (2)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议程; (3)解方程并检验作答。 “三看两原则” 三看:一看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前面是否有“- ”(减号),若有,先处理; 二看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前面是否有“÷”(除号),若有,先处理; 三看是否含有小括号“( )”,若有优先选择整体法; 两原则: 1、未知数前面的符合要为“ + ”(加号); 2、未知数前面的数字(系数)要为“ 1 ”。

五年级数学上--三角形

三角形 学生姓名___________学科小学数学_年级五年级 教师姓名_ ____平台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_____ 1.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的类比,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2.通过对学生的视觉刺激,促进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有效记忆 3.通过视觉类比法,引导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激发解决相关问题的潜能 (25分钟) 回顾旧知识 探索新知识

预设1: 预设2: 预设3: 预设4: 总结概括: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正方形,充分论证了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2.拓展提升:只用一个三角形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老师写出新知识)

1、只要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正方形,充分论证了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2. (15分钟) 例1: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 方厘米? 例2:一种三角尺的形状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提示: 通过公示计算。 提示: 通过公示计算。 1.2分4.8分

1.2 厘 米 2厘米 例3:填空 (1)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比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少12.5平方分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例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底和高都是0.2分米的三角形的面积是0.2平方米。() 2.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它们的底和高也一定相等。() 3.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4.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5.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6.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它的两条直角边的乘积的一半。() 例5:根据三角形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填表。 例6:应用题。 底(厘米) 6 4 高(厘米) 5 3 面积(平方厘米) 6 12.6 (1)一块三角形地,底长38米,高是27米,如果每平方米收小麦0.7千克,这块地可以收小麦多少千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章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章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学设计示例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剪下第137页的三角形,标出它的底和高(量出底和高的长度) 2.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 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些图形面积的公式是什么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3.学习新知识之前共同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出的( 电脑演示推导过程) 二、指导探索 第一部分:数方格面积。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第69页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小组内分工合作) 2.订正:看一看电脑博士数出的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演示课件:拼摆图形下载) 3.评价一下以上用“数方格”方法求出三角形面积。 第二部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拿出手里的平行四边形,想办法剪成两个三角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启发提问:你能否依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呢?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 (1)教师参与学生拼摆,个别加以指导 (2)电脑演示拼摆过程(演示课件:拼摆图形下载) (3)讨论:①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第三种拼法)能帮助我们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吗为什么 ②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 (1)组织学生利用手里的学具试拼。(指名演示) (2)电脑演示拼摆的过程(突出旋转、平移),(演示课件:拼摆图形下载) 提问: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钙角三角形来拼。 (1)由学生独立完成。 (2)(演示课件:拼摆图形下载) 4.讨论: (1)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 (2)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4)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面积,用a和h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那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什么? 第三部分:三角形面积的应用。

部编版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 教学资料

二位置 新知识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会看图确定方位。 2.使学生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建议 1.在现实情境中教学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生已具备了从方位角度确定物体位置的能力,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也都有所提高。因此,根据主题图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时,学生有可能会产生有争议的描述,从而引出探索正确、简明地表示物体位置方法的必要性,并由此引出列和行的知识。因为数对是按列和行确定物体位置的,所以教学列、行的知识绝不能含糊,还要通过适当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列和行的认识。 用数对表示位置,要注意三点:一是数对指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二是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它与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的次序是一致的;三是用数对表示位置时要用规定的书写格式。 2.应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点的位置。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在平面图中无论是找图形位置,还是找某一地点,都可以看成是在方格图上确定点的位置的思想。在呈现形式上有三个特点:一是各景点或建筑都画成一个点,点只反映景点或建筑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这些点分散在方格纸上,而且每个点都是方格纸上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三是方格纸上的竖线表示列,从左往右依次标注了0,1,2……横线表示行,从下往上依次标注0,1,2……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点,也是行的起点。这样就把确定景点位置等实际问题,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平面上的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了。 课时安排 位置...........................................................1课时 位置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时,就在积的前面用0来补足,再点小数点。 2、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 3、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原来的数。 4、求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⑴四舍五入法;⑵进一法;⑶去尾法。 5、计算钱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6、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对于小数乘 法同样适用。 7、运算定律和性质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 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 (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第二单元位置 1、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列数在前面,行数在后面。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1、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2、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3、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4、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求商的近似数时,近似数的末尾的0不能去掉。 5、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1)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2)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3)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6、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 7、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循环节。 8、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2、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或a×a。2a表示2个a相加或a+a或2×a 3、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检测卷 2含答案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卷 一、认真读题,专心填写。(每空1分,共20分) 1.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再表示()。 2.李军买了一张电影票,座位是4排5号,用数对表示为(5,4),张红与李军买了同一场的电影票,她的座位号用数对表示为(7, 6),张红的座位是()排()号。 3.小军在教室的座位用数对(3,2)表示,那么他坐在第()列第()行,他左面相邻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他前面相邻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4.如右图,苹果的位置为(2,3),则梨的位 置可以表示为(),西瓜的位置可以表 示为()。 5.一个点在图上的位置可用(5,7)表示,如果这个点向左平移3个单位,其位置应表示为(),向上平移2个单位,其位置应表示为()。 6.按指定的位置取字,拼成一副对联吧! 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每题2分,共10分) 1.数对(5,5)中两个5表示的意义相同。()

2.数对(2,3)和(3,2)表示同一个位置。() 3.在同一方格纸上,(x,4)与(y,4)两点在同一列上。() 4.小霞在教室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3,4),她在教室的位置是第4行,第3列。() 5.一个数对只能确定一个位置。()三、反复比较,择优录取。(每题2分,共10分) 1.如下左图,如果点X的位置表示为(2,3),则点Y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A.(4,4)B.(4,5) C.(5,4)D.(3,3) 2.如上右图,如果将三角形ABC向左平移2格得到三角形A′B′C′ ,则新图形中点A′(点A平移后对应的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 A.(5,1)B.(1,1) C.(7,1)D.(3,3) 3.音乐课上,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A.(5,2) B.(4,3) C.(3,2)D.(4,1) 4.如果A点用数对表示为(1,5),B点用数对表示为(1,1),C点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位置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引导学生把例1中学习的列、行的概念与使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应用到例2中来。同时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加深学生对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来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并且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经验,但就是学生对物体位置的描述还没有形成特定的规范。因此,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应充分利用这些经验与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将用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为用数学方法来确定位置,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其空间观念与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数学思考: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感受方向与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四、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与行的顺序。 五、课时安排:3课时 1.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1课时

五年级上册数学.2 位置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知识整理

爽爽文库汇编之 第二单元知识整理 1、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就是数对。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3、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 4、写数对时,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它们隔开。写作:(列,行)。 5、数对的读法:(2,3)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6、一组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7、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8、表示位置有绝招, 一组数据把它标。 竖线为列横为行, 列先行后不可调。 一列一行一括号, 逗号分隔标明了。 9、在方格纸上,物体向左或向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等于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向上或向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等于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期中测试卷 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卷面(3分)。我能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知识技能(75分) 一、我会填。(每空1分,共21分) 1.40.6里有( )个5.8;10个3.03是( )。 2.4.13× 3.78的积有( )位小数;2.3÷1.25的商的最高位是( )位。 3.在里填上“>”“<”或“=”。 5.86×0.95 5.86 6.47÷0.25 6.47 0.12÷1.2 0.1 4.根据69×72=4968,写出下面各题的积或商。 6.9× 7.2=( ) 49.68÷0.72=( ) 496.8÷69= 5.小明买了一张“楚天之夜”音乐专场晚会的票,如果票上的“4排5号”记作(4,5),小明的座位记作(5,4),那么小明的座位在( )排( )号。 6.李涛在教室里的座位用数对表示为(1,6),表示他在第1列、第6行的位置,那么和他在同一列的前后桌同学的座位用数对分别表示为( , )和( , )。 7.2.5÷0.22的商用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记作( ),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 8.在2.567,2.5656…,2.657, . 2.56, .. 2.657这五个数中,最 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9.打一份48100个字的稿件,如果每页排24行,每行22个字,至少要排( )页。 10.有4张卡片,分别写着4,5,6,7,任意抽出两张,和有( )种可能,分别是( )。 二、我会判。(对的画“√”,错的画“×”)(每小题1分,共5分) 1.2.05×4.1的积与20.5×0.41的积相等。 ( )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位置》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语言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过程,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要用两个数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教学准备:将本课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一)激活经验 1.导入:我们在以前学习了用方位确定位置,我们在生活中还常常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提问:这有一排同学,举手的是张亮同学。你能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3.引导:有的同学从左往右数,还有的同学从右往左数,但都是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为什么只用一个数就能表示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演示PPT 课件) 4.提问:怎样表示出周明同学的位置?赵雪同学的位置呢?(演示PPT课件)(二)引入新课 1.提问:如果不是只有一排同学,而是教室里的座位,你还能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位置”。(板书课题:位置) 【设计意图】创设“一排座位”的情境,激活学生“用一个数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在一排物体中的位置”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用一个数可以在直线上确定位置。在此基础上,借用“现成”的情境,由“线”扩展到“面”,将一维空间生长为二维空间,产生新的问题,引出新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尝试和探究欲望。 二、尝试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 1.观察: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演示PPT课件) 2.思考:你现在怎样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呢?(预设学生回答: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个;第几条第几个……) 3.引导:同学们的描述各不相同,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你们发现哪一点相同?(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两个数、确定位置)4.揭示:要在教室平面内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只用一个数是不能确定的。要在教室平面内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这就是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条件。(演示PPT课件) (二)认识行与列 1.统一行与列的名称。 (1)讲述:同学们刚才在描述张亮的位置时,所说的排、行等,都是指的横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行”;所说的组、条等,都是指的竖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列”。(教师适时板书或课件显示“行”“列”) (2)尝试:同学们,你现在能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来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快快拿起你漂亮的笔记本和笔开始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吧!下面为大家分享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知识点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如:2.6÷1.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2.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1.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把除数转化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要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2、取近似数的方法: 取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①四舍五入法②进一法③去尾法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取近似数时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选择应用。 取商的近似数时,保留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的下一

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没有要求时,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3、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4、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一种是用省略号表示,要写出两个完整的循环节,后面标上省略号。如:0.3636…… 1.587587…… 另一种是简写的方法:即只写出一组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上面点上圆点。如:12. 0.46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

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 面积教案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三角形的面积91—92例2 【课程标准描述】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通过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小游戏,体会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2.在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求三角形面积的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借助适当的工具,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地说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一组实际问题,能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面积是用相对应的底和高相乘再除以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学习重点】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小游戏,结合学生汇报交流,关注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以评价目标1。 2.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关注学生是否会用转化的方法,找出新旧图形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公式。展示交流时学生是否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评价目标2。 3.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题,汇报交流,关注学生表达的正确性,评价目标3。 【学习过程】 一、激趣引新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PPT课件演示) 2.创设情境。(PPT课件演示) 同学们,请大家看看自己胸前的红领巾,它是什么形状如果要裁剪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红布吗求所需红布的大小就是求这个三角形的什么 3.回顾引新。 (1)回顾: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设计Textbook design for unit 2 of mathematics vol ume 1 of grade 5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 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二单元:位置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以及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已经学会了在具 体的情境中用行、列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了,本单元的学习能够进 一步提升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之后学习 “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呈现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一教学情境,充 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教学时可以结合学生 的原有知识及经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列”“行”的含义及 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然后,要使学生明确如何用数 对表示位置,结合学生的实际座位,将教学搬到现实生活中,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巩固。 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点在平面上的位置,还有意安排了 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如例2的教学,在让学生明确 方格纸上数对的含义时,教师应设法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迁移,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知识点及练习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知识点及练习题 【知识点】 【知识点概念】 1.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就是数对,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3.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 4.写数对时,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它们隔开,写作:(列,行)。 5.数对的读法:(2,3)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6.一组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7.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巧记位置】 表示位置有绝招 一组数据把它标 竖线为列横为行 列先行后不可调 一列一行一括号 逗号分隔标明了 在方格纸上,物体向左或向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等于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或向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等于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切记】 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2、作用:一组数对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 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4、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图形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平移列数不变。 【练习题】 一.填空。 1.竖排叫做(),横排叫做()。列数()数,行数()数。 2.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应先写()数,再写()数。 3.亮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表示为()。 4.点A(3,6)向右平移3格用数对表示是(),向左平移2格用数对表示是()。 5.点B(3,4)向上平移2格后用数对表示是(),向下平移2格后用数对表示是()。 二.选一选。 1.如图,表示点M的位置的数对是()。 A.(3,2) B.(2,3) C.(3,3) D.(2,2) 2.乐乐坐在教室的第5列第3行,用数对(5,3)表示。丽丽坐在乐乐正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