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线段的和与差(1)学案-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4
课时目标1.理解两条线段的和与差,会作出两条线段的和与差.通过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几何直观能力.2.理解线段的中点,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并进行相关计算.初步发展学生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习重点理解线段的和与差、中点.会作出线段的和与差.学习难点用数量关系表示线段中点并进行计算.课时活动设计问题引入数有大小,数可以进行和与差,线段有长短,能否进行线段的和与差呢?现请你任意画出两条不相等的线段a,b,你能作出一条线段等于a+b,或a-b吗?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导入问题,可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探索本节课所学知识.探究新知探究1线段的和与差1.线段的和画线段AB=1 cm,延长AB到C,使BC=1.5 cm,你认为线段AC和AB,B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作图如图所示.可知AB+BC=1 cm+1.5 cm=2.5 cm=AC,所以线段可以相加.2.线段的差画线段MN=3 cm,在MN上截取线段MP=2 cm,你认为线段PN和MN,MP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作图如图所示.可知MN-MP=3 cm-2 cm=1 cm=PN,所以线段可以相减.探究2作线段的和与差如图,已知两条线段a和b,且a>b,试着在直线l上画出这两条线段的和,两条线段的差.学生先独立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找学生上黑板演示.1.作线段的和如图所示,在直线l上顺次画出线段AB=a,BC=b,则线段AC就是线段a与b 的和,即AC=a+b.2.作线段的差如图所示,在直线l上画出线段AB=a,在AB上截取线段AD=b,则线段DB就是线段a与b的差,即DB=a-b.探究3线段的中点问题1:如图,已知线段a和直线l.(1)在直线l上顺次画出线段AB=a,BC=a,CD=a,DE=a.解:如图所示.(2)根据上述画法填空:AC=2AB,AD=3AB,AE=4AB,AB=12AC,AB=13AD,AB=14AE.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问题2:如上图,B是线段AC上一个特殊的点,你能说说它为什么特殊吗?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原因,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解:点B把线段AC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归纳线段中点的概念:如图,线段AB上的一点M,把AB分成两条线段AM和MB,如果AM=MB,那么点M就叫作线段AB的中点.文字语言:M是线段AB的中点.图形语言:如图.符号语言:AM=MB=12AB,AB=2AM=2MB.追问:问题1所画的图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点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边画边思考,掌握线段和与差的作法以及中点的概念,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几何直观.典例精讲例1如图,已知线段a,b.(1)画出线段AB,使AB=a+2b.(2)画出线段MN,使MN=3a-b.解:(1)如图1所示.图1线段AB=a+2b.(2)如图2所示.图2线段MN=3a-b.例2如图,如果AB=CD,请说明线段AC和BD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因为AB=CD,所以AB+BC=CD+BC.所以AC=BD.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进一步熟练尺规作图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基本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叠合法是作图的依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训练1.如图,AB,BC,CA是三角形ABC的三条边.请画出线段MN=AB+AC-BC.由此,你能得到AB+AC与BC的大小关系吗?解:如图所示画法如下.(1)画直线MP,在直线MP上任取一点M;(2)在射线MP上截取线段ME=AB,在射线EP上截取线段EF=AC;(3)在射线FM上截取线段FN=BC,则线段MN即为所要求画出的线段.结论:AB+AC>BC.2.如图,C,D是线段AB上的点,AD=7 cm,CB=7 cm.(1)线段AC与DB相等吗?请说明理由.(2)如果M是CD的中点,那么M是AB的中点吗?请说明理由.解:(1)相等.理由:因为AD=7 cm,CB=7 cm,所以AD=CB.则AD-CD=CB-CD,即AC=DB.(2)是.理由:因为M是CD的中点,所以CM=DM.由(1)知,AC=DB,所以AC+CM=DB+DM,即AM=BM.所以M是AB的中点.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进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2.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感受?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同学们互帮互助,解决困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课堂8分钟.1.教材第76,77页习题A组第1,2,3题,B组第4,5题,C组第6题.2.七彩作业.教学反思。
2.4线段的和与差
【教学目标】
1.理解两条线段的和与差,并作出两条线段的和与差.
2.理解线段的中点,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 【重难点】
重点:作图,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难点:线段中点的应用【教学过程设计】
由图可知,AB+BC=1+1.5=
由图可知,MN-MP=3-2=1(cm)
如图,在直线l上画线段AB=
段DB就是线段a与b的差,即
3.例题讲解
画出线段AB,使AB
解:画法:
例2画出线段MN,使MN=3a-b.
解:如图所示,线段AF=2a+3b.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2.4线段的和与差
1.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
2.如何作出两条线段的和与差。
课时目标1.理解两条线段的和与差,会作出两条线段的和与差.通过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几何直观能力.2.理解线段的中点,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并进行相关计算.初步发展学生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习重点理解线段的和与差、中点.会作出线段的和与差.学习难点用数量关系表示线段中点并进行计算.课时活动设计问题引入数有大小,数可以进行和与差,线段有长短,能否进行线段的和与差呢?现请你任意画出两条不相等的线段a,b,你能作出一条线段等于a+b,或a-b吗?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导入问题,可使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探索本节课所学知识.探究新知探究1线段的和与差1.线段的和画线段AB=1cm,延长AB到C,使BC=1.5cm,你认为线段AC和AB,B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作图如图所示.可知AB+BC=1cm+1.5cm=2.5cm=AC,所以线段可以相加.2.线段的差画线段MN=3cm,在MN上截取线段MP=2cm,你认为线段PN和MN,MP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作图如图所示.可知MN-MP=3cm-2cm=1cm=PN,所以线段可以相减.探究2作线段的和与差如图,已知两条线段a和b,且a>b,试着在直线l上画出这两条线段的和,两条线段的差.学生先独立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找学生上黑板演示.1.作线段的和如图所示,在直线l上顺次画出线段AB=a,BC=b,则线段AC就是线段a与b 的和,即AC=a+b.2.作线段的差如图所示,在直线l上画出线段AB=a,在AB上截取线段AD=b,则线段DB就是线段a与b的差,即DB=a-b.探究3线段的中点问题1:如图,已知线段a和直线l.(1)在直线l上顺次画出线段AB=a,BC=a,CD=a,DE=a.解:如图所示.(2)根据上述画法填空:AC=2AB,AD=3AB,AE=4AB,AB=12 AC,AB=13AD,AB=14AE.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问题2:如上图,B是线段AC上一个特殊的点,你能说说它为什么特殊吗?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原因,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解:点B把线段AC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归纳线段中点的概念:如图,线段AB上的一点M,把AB分成两条线段AM和MB,如果AM=MB,那么点M就叫作线段AB的中点.文字语言:M是线段AB的中点.图形语言:如图.符号语言:AM=MB=12AB,AB=2AM=2MB.追问:问题1所画的图中,你还能找到这样的点吗?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边画边思考,掌握线段和与差的作法以及中点的概念,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形与数的联系,构建几何直观.典例精讲例1如图,已知线段a,b.(1)画出线段AB,使AB=a+2b.(2)画出线段MN,使MN=3a-b.解:(1)如图1所示.图1线段AB=a+2b.(2)如图2所示.图2线段MN=3a-b.例2如图,如果AB=CD,请说明线段AC和BD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解:因为AB=CD,所以AB+BC=CD+BC.所以AC=BD.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进一步熟练尺规作图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基本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叠合法是作图的依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训练1.如图,AB,BC,CA是三角形ABC的三条边.请画出线段MN=AB+AC-BC.由此,你能得到AB+AC与BC的大小关系吗?解:如图所示画法如下.(1)画直线MP,在直线MP上任取一点M;(2)在射线MP上截取线段ME=AB,在射线EP上截取线段EF=AC;(3)在射线FM上截取线段FN=BC,则线段MN即为所要求画出的线段.结论:AB+AC>BC.2.如图,C,D是线段AB上的点,AD=7cm,CB=7cm.(1)线段AC与DB相等吗?请说明理由.(2)如果M是CD的中点,那么M是AB的中点吗?请说明理由.解:(1)相等.理由:因为AD=7cm,CB=7cm,所以AD=CB.则AD-CD=CB-CD,即AC=DB.(2)是.理由:因为M是CD的中点,所以CM=DM.由(1)知,AC=DB,所以AC+CM=DB+DM,即AM=BM.所以M是AB的中点.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进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2.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感受?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同学们互帮互助,解决困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课堂8分钟.1.教材第76,77页习题A组第1,2,3题,B组第4,5题,C组第6题.2.七彩作业.教学反思。
2.4 线段的和与差学习目标:1.掌握线段的和、差以及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重点)2.线段的有关计算.(难点)学习重点:掌握线段的和、差以及中点的概念. 学习难点:线段的有关计算.一、知识链接1.观察:如图所示,A 、B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图中有_____条线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线段有___个端点,线段_____方向. 2.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已知:如图线段b 求作:AB=b .作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新知预习画一画如图,已知线段a ,b 且a >b .(1)在直线l 上画线段AB=a ,BC=b ,则线段AC=_________ .A B C(2)在直线l 上画线段AB=a ,在AB 上画线段AD=b ,则线段BD=_________ .A D B自主学习ABCbab【自主归纳】线段AC 的长度是线段a ,b 的长度的和,我们就说线段AC 是线段a ,b 的和,记做AC=a +b ,即AC=AB+BC.线段BD 的长度是线段a ,b 的长度的差,我们就说线段BD 是线段a ,b 的差,记做BD=a -b ,即BD=AB-AD.两条线段的和或差就是它们______的和或差. 做一做把准备好的绳子对折,在折点处做标记并打结,那么结点两端长度 .结点就是整根绳子的 . 用几何图形来表示:文字叙述:线段 AB 上的一点 ,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 与 . 如果 = ,那么点 就叫做线段AB 的中点。
也叫线段AB 的 等分点 几何语言:如上图,因为① = ② =21 AB 或 =21AB ③AB =2 或AB=2 三、自学自测 1.看图填空:(1)AC=BD-_____+AB (2)AD-AB=AC-____+CD (3)如果AD=5cm,AB=1.8cm,CD=1.8cm,那么BC=____cm. 2.如图,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 AC=8cm,则BC= cm ,AB= cm. 四、我的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 B C DABMABM一、要点探究探究点1:根据线段的中点求线段的长例1:如图,若线段AB =20cm ,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M 、N 分别是线段AC 、BC 的中点.(1)求线段MN 的长;(2)根据(1)中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设AB =a ,其它条件不变,你能猜出MN 的长度吗?请用简洁的话表达你发现的规律.【归纳总结】 根据线段的中点表示出线段的长,再根据线段的和、差求未知线段的长度.【针对训练】如图,M 是线段AB 的中点,线段AM=6cm ,NB=2cm ,则线段AB= cm ,MN= cm.探究点2:已知线段的比求线段的长例2:如图,B 、C 两点把线段AD 分成2∶3∶4的三部分,点E 是线段AD 的中点,EC =2cm ,求:(1)AD 的长; (2)AB ∶BE .【归纳总结】在遇到线段之间比的问题时,往往设出未知数,列方程解答.【针对训练】如右图,点C 分AB 为2∶3,点D 分AB 为1∶4,若AB 为5 cm,则AC=_____cm, BD=_____cm,CD=______cm.【方法归纳】合作探究计算线段长度的一般方法:(1)逐段计算:求线段的长度,主要围绕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展开.若每一条线段的长度均已确定,所求问题可迎刃而解.(2)整体转化:首先将线段转化为两条线段的和,然后再通过线段的中点的等量关系进行替换,将未知线段转化为已知线段.探究点3:当图不确定时求线段的长例3:如果线段AB=6,点C在直线AB上,BC=4,D是AC的中点,那么A、D两点间的距离是()A.5B.2.5C.5或2.5D.5或1【归纳总结】解答本题关键是正确画图,本题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在今后解决类似的问题时,要防止漏解.【针对训练】已知P为直线AB上一点,AP与PB的长度之比为2:3,若AP=4cm,求线段PB,AB的长.二、课堂小结内容线段的和与差两条线段的和或差就是它们______的和或差.线段AC上的一点M,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M和BM,如果线段的中点AB=BM,那么M就叫做线段AB的中点.当堂检测1.已知AB=6cm,点P 在线段AB 上,且点P 到A 、B 两点距离相等,则PA 的长是( ) A.3cm B.4cm C.5cm D.不能确定2.如果点C 在线段AB 上,则下列各式中:AC=12AB,AC=CB,AB=2AC,AC+CB=AB,能说明C 是线段AB 中点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3.如图,在直线PQ 上要找一点A ,使PA=3AQ ,则A 点应有____个. ( ) A.1个 B.2个 C.3个 D.无法确定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AP=12AB ,则P 是AB 的中点 B.若AB=2PB ,则P 是AB 的中点 C.若AP=PB ,则P 是AB 的中点 D.若AP=BP=12AB ,则P 是AB 的中点5.如下图所示,如果延长线段AB 到C ,使BC=14AB ,D 为AC 的中点,DC=2.5cm,则线段AB的长度是( )A.5cmB.3 cmC.13 cmD.4 cm6.已知AB=5 cm ,延长AB 到C ,使BC=2.4 cm ,在找出AC 的中点O,则CO= ________ cm ,OB=____ cm.7.在直线h 上取M 、N 、O 三点,使得MN=10cm,NO=8cm.如果P 是线段MO 的中点,则PN=_____ cm.8. 如图,M 是线段AB 的中点,线段AN=10cm ,NB=2cm ,则线段AB= cm ,MN= cm.9.如下图,已知A 、B 、C 、D 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M 是AB 的中点,N 是CD 的中点,若MN=a ,BC=b ,则线段AD= .(用含a ,b 的式子表示)10.如图,已知点C 在线段AB 上,线段AC=6cm 、BC=4cm,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求线段MN 的长度.ABCDA M CNBA MBC N D11.已知两条线段的差是10 cm ,这两条线段的比是2∶3,求这两条线段的长.12.已知线段AB=a (如图),延长BA 至点C ,使AB AC 21.D 为线段BC 的中点. (1)求CD 的长.(2)若AD=3cm ,求a 的值.当堂检测参考答案:1.A2.B3.D4.D5.C6. 3.7 1.37. 1或98. 12 49.2a-b10.解:因为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所以MC=12AC、CN=12BC.MN=MC+CN=12AC+12BC=12(AC+BC)=12×(6+4)=5(cm).11.解:设其中一条线段的长为2x cm,则另一条线段的长为3x cm,根据题意,得 3x-2x=10 解方程,得x=10.故2x=20 , 3x=30.答:两条线段的长分别是20cm、30cm.12.解:(1)因为D为线段BC的中点,所以CD=12(AB+AC)=12(a+12a)=34a.(2) AD=CD-AC=34a -12a=14a=3cm故a=12cm.。
《线段的和与差》教学设计教材:第2章《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第4节《线段的和与差》.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两条线段的和与差,会作出两条线段的和与差。
并能利用线段的和与差进行计算。
理解线段的中点,会利用线段中点的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
通过本节线段和与差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基本思维方式-推理能力的发展,无论是合情推理还是演绎推理在本节当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两条线段的和与差的作图过程,体会到求和就是原线段的延长线上截取,作差就是在原线段上截取。
通过在问题的设置中引出了中点的定义,利用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与差进行求线段的长度。
将探究过程与逻辑推理紧密结合.渗透“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作图活动与定义应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数学观的形成,同时增强交流与合作意识.教学重点:线段和与差的作图以及利用中点及线段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教学难点:两条线段的和与差的作图以及求线段长度所用到的和与差不同方法.教法:启导探究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学具:刻度尺、圆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说明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启发学生求线段的和与差是在做数的加减;引导学生预知本节“2.4线段的和与差”即将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线段可以求和或差。
以前只是学到了数的加减,通过教鞭的伸缩活动,让学生了解教鞭的伸缩其实就是线段的和与差。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挖掘认知作图说理1.引导学生从两条特殊线段的和与差到一般线段的和与差;从15cm、12cm到a、b2.通过求两条线段的和与差,类比求三条线段的和与差;从a+b、a-b到2a+b、2a-b3.用线段的和与差表示另一条线段的长度;4.通过作图能找出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三条线段的关系5.特殊的数量关系引出了中点的定义;6.利用中点和线段的和与差可以求出线段的长度;7.线段的长度可以用多种方法求解,既能用线段的和又能用线段的差;8.规范书写过程,会用数学语言表达逻辑关系;9.师生共同体会:(1)线段可以表示成线段的和与差;(2)求一条线段既可以用线段的和求也本环节充分调动学生,通过学生对线段长度已有认知,为下面线段的和与差打下基础;接着利用中点的数量关系求线段的长度。
《2.4 线段的和与差》数学七年级上册冀教版课后练习1.已知线段AB=3厘米,延长BA到C使BC=5厘米,则AC的长是()A.2厘米B.8厘米C.3厘米D.11厘米2.如图,点C是线段AB上的点,点D是线段BC的中点,AB=10,AC=6,则线段CD的长是()A.4 B.3 C.2 D.13.如图,已知线段AB=6,延长线段AB到C,使BC=2AB,点D是AC的中点.则BD等于()A.2 B.3 C.4 D.54.如图,已知线段AB=10cm,点N在AB上,NB=2cm,M是AB中点,那么线段MN的长为()A.5cm B.4cm C.3cm D.2cm5.如图所示,C是线段AB的中点,D是线段BC的中点,下列等式不正确的是()A.CD=AD﹣BC B.CD=C.CD=AB﹣BD D.CD=AC﹣BD 6.如图,已知CB=4,DB=7,D是AC的中点,那么AC=.7.如图,已知线段a、b、c(a>c),用圆规和直尺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a+2b﹣c.8.如图,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AC的中点,点E是线段BC 的中点.(1)若线段DE=11cm,求线段AB的长.(2)若线段CE=4cm,求线段DB的长.1.A2.C3.B4.C5.B6.67.略8.解:如图:(1)因为点D是线段AC的中点,点E是线段BC的中点,所以AC=2CD,BC=2CE,所以AB=AC+BC=2(DC+CE)=2DE=22cm;(2)因为点E是线段BC的中点,所以BC=2CE=8cm.因为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AC的中点,所以DC=AC=BC=4cm,所以DB=DC+CB=4+8=12cm.。
2.4线段的和与差(1)
七年级 班 姓名 时间:10.12 制作人: 编号 :27·
学习目标: 1、理解线段的和与差,会作出线段的和与差。
2、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
一、知识链接:(课前完成)
1、画一条线段AB=1cm ,延长AB 至C, 使BC=1.5cm,你认为AC= cm ,则线段AC 和AB,BC 有怎样的关系?
2、画一条线段MN=3cm ,在MN 上截取MP=2 cm ,你认为PN= cm ,则线段PN 和MN,MP 有怎样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探究1:线段的和与差
已知两条线段a 和b ,且a >b 。
1、在直线m 上画线段AB=a ,BC=b ,则线段AC 就是线段a 与b 的 ,
即 。
2、在直线m 上画线段AB=a ,在AB 上画线段AD=b ,则线段DB 就是线段
a 与
b 的 ,即 。
3、做一做: a b m m a l
已知线段a 和直线l ,
(1)在直线l 上依次画出线段AB=a,BC=a,CD=a,DE=a,
(2)根据上述画法填空: AC= AB, AD= AB, AE= AB, AB=21 AB=31 AB=4
1
探究2:线段的中点
线段AB 上的一点M ,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M 和MB 。
如果AM=MB ,那么M 就叫做线段 AB 的 。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
∴AM= = AB=2 =
二、典例分析:(10分钟)
1、已知线段a ,b
(1)画出线段AB ,使AB=a+2b
(2)画出线段MN ,使MN=3a-b
三、题组训练:(10分钟)
1、如图,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
(1)若AB=6cm,则AC= ,BC= (2)若AC=6cm,则AB= ,BC=
B A M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