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要件及惩罚性赔偿必要性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9
论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指在侵权行为发生后,除了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外,侵权方还需支付额外的赔偿金作为对其过错行为的惩罚。
这一制度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适用于民间交易中的侵权行为,也适用于公共利益受损的情况,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基本原则、适用条件和具体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必须符合基本赔偿原则。
这一制度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其适用必须遵循对侵权行为的严厉惩罚和对受害方权益的保护。
在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时,需要考虑侵权行为的严重性、过失程度、侵害的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等因素,确保赔偿额度和方式能够对侵权者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同时又能够让受害方得到合理的补偿。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应具备一定的条件。
在《侵权责任法》中规定了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侵权行为严重,致使受害方遭受了重大损失,并且属于恶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情形。
这些条件的具体适用需要结合实际案件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在实践中,法院通常会结合侵权行为的性质、过错程度、造成的损失等因素,来确定是否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
对侵权者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也会进行综合考虑,以确定惩罚性赔偿的判决。
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其适用范围广泛,需要在具体案例中进行综合分析,确保对侵权行为的严肃处理和对受害方的合理赔偿。
法院在适用该制度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公共利益和个人合法权益的平衡,确保赔偿的公平和合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公正和法治建设。
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惩罚性赔偿的司法适用规则完善摘要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明显区别于补偿性赔偿,其核心目的在于发挥惩罚功能、威慑功能、以及实现知识产权自身权利属性和创新发展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兼具补偿效果的同时更强调惩罚与震慑作用,因此惩罚性赔偿应当作为例外和补充严格依法适用。
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主观故意与和客观情节严重两项。
知识产权领域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在侵权行为的赔偿基数的确定性方面存在其特殊性。
关键词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民事赔偿责任一、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制度价值与功能定位从2013年《商标法》引入惩罚性赔偿规范开始,到《民法典》第1185条明确规定侵害知识产权的惩罚性赔偿条款,惩罚性赔偿制度作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的重要制度措施受到关注与重视。
《民法典》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指明了惩罚性赔偿在各个部门法的具体规定,规定了惩罚性赔偿责任的适用要件,但是上述立法与司法解释均未明确定义何为惩罚性赔偿。
综合学界对惩罚性赔偿用语的不同解读,惩罚性赔偿应当具备如下特性。
由此,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明显区别于补偿性赔偿,其核心目的在于惩罚与遏制,具体而言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制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惩罚功能。
惩罚性赔偿规则通过加倍赔偿等规则的适用,基于侵权行为人行为之可责性而给予其制裁,使得侵权人的赔偿数额超过其收益与造成的损害,以达到实现惩罚功能。
其二,威慑功能。
对严重恶意侵害知识产权行为的惩罚性赔偿会对侵权人及潜在侵权人产生威慑力,从而消除逃避责任的投机心态,达到事前防范与遏制的效果。
其三,实现知识产权自身权利属性和创新发展目标。
惩罚性赔偿作为民事损害赔偿的特殊形式,虽然其适用范围随着各个部门法的颁布实施与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得到适当扩展,但惩罚性赔偿仍然是补偿性赔偿的例外和补充。
《民法典》第1185条虽然将惩罚性赔偿具体规则构造的空间留给了各知识产权单行法,但是在适用范围以及适用要件两个方面对惩罚性赔偿制度起到的整体控制作用,依然体现了《民法典》对惩罚性赔偿制度总体上的限制态度。
论中国消费者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一)内容摘要:中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具体体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本文从该条的分析入手,具体阐述了此项制度的内容和要件。
然后,文章提出该制度在具体适用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对学理上不同意见的讨论,本文明确了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消法中存在的价值。
最后,借鉴英美、大陆两大法系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意见。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金消费者消费欺诈行为中国的惩罚性赔偿具体体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49条(以下称《消法》),这一规定有助于遏制不法经营,鼓励消费者依法维权,是对我国民法赔偿制度的补充和完善①。
它突破了传统民法理论中“补偿性赔偿制度”的束缚,有力的打击了消费市场中恶意制假造假等侵权行为,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力武器。
但第49条的规定较笼统,面对我国消费市场日新月益的变化,其在具体适用中出现了一些伺题。
比如说,在新的消费形势下,该条中的法律名词的含义是否也需随之发生变化,新的含义该如何理解;另外,有一些学者对我国《消法》中的赔偿制度持否定态度,那么就此制度在我国有无存在的必要呢?本文将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分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来具体阐述我国《消法》中的惩罚性,同时借鉴英美和大陆两大法系的相关规定,使我国的此项制度能够吸取二者之精华,更加充实、完善。
一、分析《消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内容及要件我国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是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具体规定见于《消法》第49条,即:“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一倍”。
它“首次在我国法律上确立了惩罚性赔偿制度”。
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惩罚不法行为人,鼓励消费者同欺诈行为和假货作斗争。
”根据《消法》49条之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中惩罚性赔偿金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件:1、“消费领域中惩罚性赔偿金的法律关系主体是经营者和消费者”。
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作者姓名:冯玲专业班级:法学2003090203 指导老师:×××摘要:惩罚性赔偿制度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将原本属于刑事法律的惩罚、威慑功能溶入民事法律中的民事责任形式,是英美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
近年来,该制度对我国在内的大陆法系国家的损害赔偿理论及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行法律中的补偿性赔偿、精神损害赔偿、罚金、罚款不能替代惩罚性赔偿。
但是,惩罚性赔偿在我国存在适用范围、适用条件、赔偿数额等问题。
尽管如此,我国确实存在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需要在侵权行为法、合同法领域中建立健全惩罚性赔偿制度。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损害赔偿理论侵权违约On the Punitive Damages SystemAbstract: In essence, the punitive damages system, one of the civil liabilities in civil law that embraces both the punitive and deterrent functions by the criminal law in the past, is now an important system under the common law family. In recent years, this system has exercise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theories of damages and its legislation in the civil law family countries. Neither of these legal systems on compensation in use today such as compensatory damages, mental damages, fine, and penalty can supersede punitive damages. Nevertheless, with respect to the application of punitive damages in China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t issue, namely, its sphere of application, its requirements for application, its numerical standard of compensation, etc. However, it is of great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for China to introduce the punitive damages system. And measures shall be taken in the legal areas of tort and contract respectively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punitive damages system.Key words: Punitive damages;theories of damages;tort;breach of contract目录第1章前言 (1)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1)1.3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思路 (2)第2章惩罚性赔偿制度概述 (4)2.1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含义 (4)2.2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历史沿革 (5)2.2.1古代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5)2.2.2近现代英美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 (6)第3章惩罚性赔偿的合理性分析 (8)3.1惩罚性赔偿的功能 (8)3.1.1惩罚功能 (9)3.1.2威慑功能 (9)3.1.3补偿功能 (10)3.1.4激励功能 (10)3.2惩罚性赔偿的不可替代性 (11)3.2.1补偿性赔偿、精神损害赔偿不能替代惩罚性赔偿 (11)3.2.2罚金、罚款不能替代惩罚性赔偿..............................错误!未定义书签。
试析侵害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管育鹰摘要: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已全面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为准确理解和发挥该制度的功能,亟需在司法实 践中进一步明确其具体适用条件。
按目前各单行法的规定,惩罚性赔偿应当依权利人的请求启动,根据当事人举证,法院在按权利人实际损失、侵权人非法获利、合理的许可费三种方式之一计算出 赔偿额基数后,对有主观故意的侵权人按照侵权行为的情节严重程度施以加倍的赔偿责任。
鉴于目 前大多数知识产权案件仍采取法定赔偿的方式,且法定赔偿本身也有对惩罚性因素的考量,短期看 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案件增幅有限。
适用惩罚性赔偿还需考虑与侵权行政、刑事责任的协调,严重侵 害知识产权有责任聚合的案件宜在专门法院或法庭以“三审合一”模式解决。
关键词: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适用条件引言损害赔偿的基本目的是填补被害人所受的损 害,学说理论上将其称为“损害填补原则”,这 也是各国民法的共通原则。
〔1〕因客体的无形性及 其市场价值评估的高度专业性和复杂性,知识产权 侵权损害赔偿额的判定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各国司法 实践的难题。
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克服权利人对 “损害”的举证困难,各国除了实际损失外逐渐发 展出另外几种计算损害的替代方式,即侵权人的非 法获益、合理许可费倍数,以及根据前几种计算方 式均难以证明损害赔偿额时采用的法定赔偿(也称 定额赔偿),英美法国家还在立法和判例中针对恶 意侵权的情形引入了惩罚性赔偿。
我国对侵害知识 产权损害赔偿一般遵循相当于民事损害填补原则的 “全面赔偿原则”或“填平原则”,〔2〕但面对“举 *证难、赔偿低”这一长期困扰权利人、影响知识产 权保护实效的问题,针对恶意侵权引入英美法国家 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充分发挥其威慑和惩戒作用以 加大保护力度,在理论上、政策上、立法上逐渐形 成了共识。
目前我国2〇2〇年颁布的《民法典》以及各个知识产权单行法均明确了惩罚性赔偿条款,有必要考察域外经验并结合我国立法和实践,深人 探讨惩罚性赔偿适用中的问题,明确相关规则和裁 判思路,提高法律实施的可预期性,确保立法意图 得以实现。
我国《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责任惩罚性赔偿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它具有补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等多重功能。
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
”这一规定的出台,意味着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食品安全法》中的确立。
一、《食品安全法》中确立高倍惩罚性赔偿的价值目标《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条对《消法》第四十九条做出了重大突破,由增加赔偿价款的一倍升至十倍。
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立法者在《食品安全法》中确立如此高倍的惩罚性赔偿,隐含了其如下的价值目标。
1、高度重视公众的生命健康权利。
自古有言“民以食为天”,如果食品不安全,“天”靠不住,公民的生命、健康将被危及,如果公民的生命健康都无法保障。
则我们的国家将以何为本?高倍的惩罚性赔偿彰显了对公众生命健康权益的重视。
2、阻遇食品违法行为的发生。
如果违法行为人的预期责任成本大于其可能从违法行为中所获得的收益,并且这种预期的责任成本具有极高的实现可能性时,则可以有效阻遏违法行为。
《食品安全法》中确立的高倍惩罚性赔偿责任,一方面提高了违法行为的预期责任成本,另一方面鼓励了消费者求偿的积极性,增加了预期责任成本实现的可能性。
3、鼓励公众参与法律的实施。
公众参与法律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作为平等民事主体的公民之间有互相惩罚的权力。
惩罚性赔偿虽然作用于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但最终并不是受害人有权决定是否对加害人实施惩罚,它只不过是国家提供的一种诉求的权利,要经过司法机关的认定才能成立,实际上是国家公权力对私人之间的一种干预,只不过这种干预具有诱导作用,它可以促使人们积极地行使请求权,帮助法律的实施,以填补国家公权力的疏漏。
惩罚性赔偿研究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传时间:2002-1-3【内容提要】本文讨论的惩罚性损害赔偿是我国民事立法和民法学中的一项新课题。
它具有补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的多重功能。
惩罚性赔偿与补偿性赔偿具有密切联系,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使两者保持一种比例关系。
惩罚性赔偿主要是在英美法特别是美国法中采用的制度,但可以为中国法律所借鉴。
它主要应适用于侵权行为责任而不是合同责任。
针对殴打他人而又未构成犯罪的侵权行为而采用惩罚性赔偿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产品责任中不宜广泛适用惩罚性赔偿。
在某些情况下采用惩罚性赔偿以替代精神损害赔偿的办法是可行的。
在合同责任领域,它主要应当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的情况。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精神损害赔偿、侵权行为责任、消费者保护惩罚性损害赔偿(punitive damages ),也称示范性的赔偿(exemplary damages)或报复性的赔偿(vindictive damages),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注:Note,"Exemplary Damages in the Law of Torts", 70 Harv. L. Rev, 517,517 (1957), and Huckle v. Money, 95 Eng. Rep. 768(K. B. 1763).),它具有补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惩罚和遏制不法行为等多重功能。
该制度主要在美国法中采用(注:Malzof V. United States, 112 S.Ct. 711, 715 (1992).),不过,它的发展不仅对美国法产生了影响,而且对其他英美法国家甚至大陆法国家也产生了某种影响(注:ErnetC. Stiefel: "U. S. Punitive Damage Awards in Germany", 39 The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1991,p.784.)。
消费者保护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探讨消费者保护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消费者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制度就是惩罚性赔偿制度,下面就对这个制度进行探讨。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简介惩罚性赔偿制度,顾名思义,就是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中,对侵权方进行的惩罚性的赔偿,以达到借鉴他人、警示他人的目的。
在消费者保护领域,该制度的出现,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了新的途径,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1)拓宽了保护范围。
传统的赔偿制度仅仅是针对受害者的损失进行的赔偿,而惩罚性赔偿制度可以对侵权方作出适当的惩罚,加强了制度的强制性。
(2)提高了侵权成本。
侵害消费者利益所带来的成本,不仅仅是受害者的损失,还应该包括侵权人承担的赔偿责任,这样便可以加大侵权人承担的成本,从而降低了侵权行为的发生。
(3)增强了消费者权益意识。
消费者可以通过维权,推动市场环境的规范化,在积极维权的过程中,树立消费者的权益意识,增强了维权的正能量。
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条件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实施,需要满足如下的条件:(1)被侵害人的损失。
被侵害人的损失是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基础,只有被侵害人的利益受到了侵害,才有可能考虑惩罚性赔偿。
(2)有过错的行为。
被要求承担惩罚性赔偿的一方必须有过错的行为,而且该过错行为应该超过一般意义上的误判或疏忽。
(3)严重侵权行为。
惩罚性赔偿的目的就是为了惩戒侵权行为,因此只有具有特别恶劣的侵权行为,才有可能被要求承担惩罚性赔偿。
三、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需要看具体的情况,对于一般的情况,可以对一般的违法行为进行惩罚;对于恶性的行为,则可以对其追加惩罚性的赔偿责任。
在消费者保护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虚假宣传。
虚假宣传是指企业或者商家在广告或者宣传中涉及到虚假的内容,误导消费者,追究其惩罚性的赔偿责任。
(2)生产事故。
在消费过程中,由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导致消费者人身损害的情况,可以追究企业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
行政处罚之惩罚性的界定惩罚性赔偿责任,是指加害人实施违法行为给受害人造成损失的,除承担补偿性赔偿责任外,还应增加赔偿其额外支出的必要费用及合理的预期利润。
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有损害事实发生;在主观方面,行为人要有故意或者过失。
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中都有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商标法》、《药品管理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中也规定了有关惩罚性赔偿条款。
在实践中,惩罚性赔偿责任主要适用于产品责任领域,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法律的完善,惩罚性赔偿责任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法律功能视角:从法律的视角来看,行政处罚行为是法律赋予政府机关的一项重要职权和职责。
作为国家机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行政处罚行为具有惩罚违法、教育公民和社会等多重法律功能。
经济功能视角:在经济领域中,行政处罚行为的实施可以起到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的作用。
通过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管理功能视角:在社会管理方面,行政处罚行为可以对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惩戒,引导公众遵守社会公德和伦理准则。
同时,行政处罚行为还可以对违法行为人进行警示和教育,提高其守法意识和素质。
行政处罚行为在多个层面上都具有重要的功能性作用。
它既是国家机器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措施;既能够规范市场秩序和维护公平竞争,也能够对社会道德规范进行管理和引导。
因此,应当充分重视行政处罚行为的实施,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确保其在法治轨道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行为主体作出的处罚行为。
审计意见则是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结论性评价。
审计收费则是会计师提供审计服务所收取的费用。
本文旨在探讨不痛不痒的行政处罚对行政处罚与审计意见、审计收费的影响。
关于不痛不痒的行政处罚,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探讨其定义、特征和影响等方面。
侵权责任法中的惩罚性赔偿问题(一)侵权责任法中的惩罚性赔偿问题(一)关键词:惩罚性赔偿/必要性/限制/建议内容提要: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应规定惩罚性赔偿。
惩罚性赔偿有利于全面实现侵权责任法的功能、符合社会正义观的变革要求、有利于民事责任制度的协调。
法律应从适用类型、程序、赔偿范围等方面对惩罚性赔偿制度进行限制。
侵权责任法中应否规定惩罚性赔偿?应如何规定?这是侵权责任立法中的争议问题之一。
赞成者认为,惩罚性赔偿具有补偿性赔偿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未来侵权责任法也应当规定惩罚性赔偿。
反对者认为,惩罚性赔偿制度产生并兴盛于英美法,是公私法交融的产物。
大陆法系强调公私法之分立,在损害赔偿法上坚持恢复原状原则而不适用惩罚性损害赔偿。
惩罚性赔偿不属于私法内容,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也不应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
1]我们赞同在侵权责任法中规定惩罚性赔偿的意见。
本文拟对侵权责任法中规定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性和惩罚性赔偿的限制作一阐述,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
一、侵权责任法中规定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性(一)惩罚性赔偿有利于全面实现侵权责任法的功能关于侵权责任法的功能,尽管有不同的意见,但普遍认为侵权责任法的功能主要是填补损害、预防和惩戒不法。
为实现侵权责任法的功能,需要规定惩罚性赔偿。
1·惩罚性赔偿能够尽力实现完全赔偿原则反对规定惩罚性赔偿的理由之一,就是认为惩罚性赔偿违反了等额赔偿原则,让加害人承担了不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使受害人得到不当利益。
惩罚性赔偿果真违反等额赔偿原则吗?这决定于补偿性赔偿是否能实现完全赔偿。
其实,补偿性赔偿由于以下原因无法完全实现等额赔偿的目的:(1)人身损害无法进行等额赔偿。
人身权的价值是难以以金钱评估的,当人身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得到的伤残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只能是根据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确定的一个客观计算标准来确定,并不是对人身权损害的完全赔偿。
(2)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难以确定。
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法律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民事赔偿制度中,惩罚性赔偿制度作为一种赔偿方式,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发展现状、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指在损害赔偿的基础上,在一定条件下增加的一种赔偿方式。
其目的在于对于违法行为人进行一定的惩罚和警示,同时为被侵权人提供更加完善的赔偿。
在我国,《侵权责任法》第47条规定了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明确了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根据该条款的规定,惩罚性赔偿可以适用于故意侵权行为或者恶意侵权行为,但对于一般过失侵权行为并不适用。
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惩罚性赔偿的标准和金额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法院对于惩罚性赔偿的认定存在较大差异。
这给了一些侵权人以逃避和规避惩罚的机会。
其次,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并不常见,许多侵权行为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性赔偿。
再者,我国的惩罚性赔偿系统还不够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国应该加强对于惩罚性赔偿标准和金额的规范,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指导意见,避免不同地区和法院之间的差异。
同时,加强对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此外,还应加强对于惩罚性赔偿申请的审查和监管,确保侵权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并为被侵权人提供更加完备的赔偿。
未来的发展趋势上,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将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法律的呼声也将越来越高。
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发展中,我国应站在全球的视野中,借鉴国际经验,形成更加完善的惩罚性赔偿机制。
同时,要加强对于侵权行为的监管和打击,依法依规对于侵权行为进行追责。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综上所述,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我国民事赔偿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我国商标侵权案件中关于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解和适用摘要由于以往《商标法》在对于侵权赔偿制度上没有具体的法例,常致使判罚结果呈轻量化。
为了打击国内商标侵权案件,我国于2022年开始实施惩罚性赔偿机制。
该机制主要阐述当有商标侵权案发生时,如情节严重,将考虑执行一倍以上三倍以下赔偿,并且将上限调整为500万元。
利用此赔偿机制,能够维护商标所有方的利益,打击侵权方的不正当竞争。
本文从国内当前商标侵权现状引出惩罚性赔偿制度,并就该制度所涉及的意义做出理解,进而总结其适用方向,来探讨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实际效益和完善方式。
关键词商标侵权案件惩罚性赔偿理解适用一、我国商标侵权赔偿的现状目前国内的商标侵权主要发生在个体工商户和中小型企业中,由于商标侵权的判定界限比较模糊,再加上取证难、赔偿金额少,致使许多案件中的商标所有方投入成本远超法定赔偿,这更加助长了商业投机者滥用他人商标或者模仿他人商标获取不当利益的气焰。
社会中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商标侵权的主要受害者,这主要是其建设成本小,手续简单,周转便捷,同样在面对商标侵权时,也是最难以维护利益的受害者。
二、关于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解惩罚性赔偿相较于补偿性赔偿而言,其具有更强的执行约束力,是指出现了民事法律责任后,法院根据责任,判处侵害人向被侵害人支付超过实际损失的金额赔偿。
[1]所谓惩罚性,即是在确定被侵害人在受到损失时,加重对侵害人的赔偿惩罚,一般表现为将赔偿金额提高,但提高的具体程度还没有相关的法例来进行约束。
因此,对惩罚性赔偿制度理解,可以通过对比补偿性赔偿进行探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数额赔偿机制不同补偿性赔偿可以由多种原因决定。
比如私下协商,法院根据情节商定,这个数额范围是可以调整的,而惩罚性赔偿是通过法律条例来明确执行,根据法律直接确定,无法做出私下协商或者选择性赔偿,其数额是不能由被告和原告决定的。
(二)赔偿目的不同惩罚性赔偿是由于案件本身是属于恶意事件,违反了法律,当事人除了要承担法律责任之外,还需要就此过错受到处罚。
- - -.. - - 总结资料 “民事恶意诉讼”行为构成要件与惩罚性赔偿必要性探析 岳国强 【摘要】文章归纳了关于民事恶意诉讼侵权构成要件的几种观点,并进行了比较。在认同构成要件应当为“故意”、“恶意”、“行为动机和目的”的前提下,认为对当下该三个要件的理解不尽合理。“故意”的含义应当是明知行为会陷相对人于诉讼之中;“恶意”的含义应当是明知没有合法理由,“行为动机和目的”的指向是出于本诉以外的目的。文章提出并论证了民事恶意诉讼侵权应该包括七个要件,即:(1)行为XX性;(2)损害事实;(3)故意;(4)恶意;(5)因果关系;(6)行为人动机和目的出于本诉目的之外;(7)前诉结果对被侵权人有利。同时,文章指出了补偿性赔偿对民事恶意诉讼行为被侵权人诉讼之外损害弥补和对侵权人主观恶性制裁的无力,建议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期达到制裁和遏制民事恶意诉讼的目的。具体操作须以被侵权人提出,并且以举证为启动要件。被侵权人应当证明:(1)侵权人具有造成被侵权人诉讼以外损害意图的事实;或者(2)事实表明侵权人提起民事恶意诉讼的动机具有强烈的主观恶性(spite or ill will);或者(3)侵权人虽然追求一个正当的目的,但是放任了给被侵权人带来的诉讼以外损害事实的发生。只有满足上述条件之一的,法官才可以根据侵权人的主观恶性在一定X围内判令其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
“民事恶意诉讼”作为一种现象在我国早已有之,且具一定数量。如何认识其性质,是否规制以及如何规制,理论界和实务界均进行过探讨。“民事恶意诉讼”是一种侵权行为,这是当下的主流观点。尽管- - -.. - - 总结资料 我国没有象法德等国在法典中写入民事恶意诉讼侵权的条款,也没有象英美国家通过判例法或制定法明确民事恶意诉讼及其规制,但在个案的处理上,法院并未因法律未规定而一概拒绝受理,法官亦能够从容地适用法律。[3] 鉴于这些理论探讨和司法实践的状况,笔者认为,将“民事恶意诉讼”视为一种侵权类型的观点已无必要再行讨论。[4] 但是,有关“民事恶意诉讼”的研究仍然需要深入,至少有两个方面需要探讨:第一,民事恶意诉讼行为的构成要件究竟如何,尤其是对“恶意”如何理解等问题在当下并未达成共识;第二,如何有效地弥补民事恶意诉讼行为给被侵权人带来的诉讼过程以外的损害,在笔者的阅读X围之内,并没有论者提出有效的办法。[5] 本文拟就上述两问题展开讨论。
一、“民事恶意诉讼”行为的构成要件 1、当下的几种主要观点: 汤维建教授认为,民事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故意提起一个在事实上和法律上无根据之诉,从而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诉讼行为。[6]由此可知,该观点下,民事恶意诉讼行为的构成要件为:(1)故意;(2)提起的诉讼无事实和法律根据;(3)目的是谋取不正当利益。
杨立新教授认为:“民事程序的恶意诉讼是指对民事诉讼程序的恶意提起,而意图使被告在诉讼中由于司法机关的判决而受其害……在实践中掌握的标准应当是故意以他人受到损害为目的,无事实根据和正当理由而提起民事诉讼,致使相对人在诉讼中遭受损失。”[7]在此观点下,民事恶意诉讼行为的构成要件为:(1)故意使他人受到损害;(2)无事实根据和正当理由;(3)相对人在诉讼中遭受损失。
另有论者认为,民事恶意诉讼行为的构成要件为:(1)主观上故意,即明知没有理由;(2)恶意的行为,表现在:背离了诉权形式要件;明知必然败诉;虚设案件事实等。[8]对比上述观点,其共同点为:(1)都认为民事恶意诉讼是一种故意行为;(2)都认为该诉讼没有正当理由。另外,前两种观点都将行为目的作为该行为的构成要件之一。上述三种观点对故意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观点认为故意的指向为“他人受到损害”,有的观点认为故意表现为明知没有理由;另外,相对人受到损失是否纳入构成要件,上述观点也不一致。 - - -.. - - 总结资料 笔者认为,既然当下主流观点认为民事恶意诉讼行为为侵权行为的一个类型,同时没有观点认为应当适用无过错原则或者公平原则,则应当在传统民法过错原则下按照侵权行为构成四要件分析民事恶意诉讼侵权的构成,即行为XX性;过错,此处亦即故意;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9] 但是,民事恶意诉讼毕竟不是一般的侵权行为,又有其特殊性,下文另述。
2、“故意”内涵的解析 主观过错是侵权的构成要件,如前文所述,民事恶意诉讼过错的表现为故意并无过多争议。但是对于故意的涵义却有各自的理解。所谓故意,通说认为,“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某种不利后果而希望或者放任不利后果发生的主观心理状态,是一种典型的可归责的心理状态”。[10]具体到民事恶意诉讼行为中,行为人所预见的可能发生的“不利后果”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伴随着诉讼而直接给相对人带来的律师费用等财产损失或者情绪低落等精神损害。其二,达到的其他目的,如在与对方谈判中迫使对方接受一种正常情况下不可能接受的对价,但是这种胁迫造成的损害又不能通过主X合同订立中存在胁迫而撤销或者变更;[11]又如,通过诉讼迫使对方较早履行合同。虽然善意履行合同是订立合同的各方的义务,但负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只要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履行完毕即为善意履行。此时,在较早时间履行即为一种利益损害。[12] 笔者认为,行为人所预见的可能发生的“不利后果”应为第一种,伴随诉讼直接给当事人带来的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其原因在于:按照一般法理,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生活的自由,因而保持自己安宁的生活秩序,不卷入诉讼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实实在在存在的利益。这种利益显然表现为伴随着诉讼的法益,因而只要行为人认识到在程序上会侵害这种法益,并且追求或放任即可被认为是侵权行为。倘若规定为行为人所预见或者追求的“不利后果”为诉讼之外的利益,则是无视现实中有相当多的恶意诉讼案并非出于诉讼之外不正当的目的,[13]如此规定提高了恶意诉讼侵权的构成标准,则可能导致有相当多伴随着诉讼的直接的利益损害,如律师费、交通费等费用损失得不到应有的救济。固然,诉讼之外的利益损害应当得到救济,但这并不是规制民事恶意诉讼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考虑构成要件时,舍本逐末是不可取的。 - - -.. - - 总结资料 3、“恶意”含义的阐述
“恶意”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有论者在阐述“恶意”涵义时将“为牟取非法利益”[14]作为基本内容,这种观点可以理解为“恶意”即为行为人意图通过诉讼牟取非法利益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一种意志因素。这种理解是否科学?“恶意”本为罗马法概念,对其理解自应考察罗马法。事实上,罗马法并未给出恶意的定义,但是罗马法通过恶意占有而体现这个概念。[15]而按照一般的观点,恶意占有和善意占有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牛津法律大辞典》也将恶意理解为:“恶意是用于行为人不诚实心理状态的一个术语,即其明知缺乏权利,或者相反,不相信他的行为具有合法正当的理由。”[16]我国的学者也认为“恶意,作为与善意相对,指明知某种情形存在”。[17] 由此可见,恶意应当是一种认识状态,而非意志状态。具体到民事恶意诉讼中,恶意宜理解为,明知或者应当知道自己没有合法的理由,而提起诉讼。
既如此,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来对“明知”进行判断是随之而来的问题。国内外都有判例可供研究。美国在1983 年Bradshaw 诉State Farm Mutual Automobile Insurance Co.之前采用客观标准(objective standard)进行判断,1983年之后确立了的标准既包含了主观标准又包含了客观标准。(both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ponents.)客观标准为当一个理性的、谨慎的人处在被告的位置,他会提起诉讼。(reasonably prudent person in the defendant's position would have instituted or continued the underlying proceeding)。主观标准为,原诉的原告在起诉时是否有合理的理由认为他有机会立案。(The subjective standard in civil cases is whether the initiator of the underlying action reasonably believed he had a good chance of establishing his case.)[18]我国“首例知识产权恶意诉讼赔偿”中,法官通过行为人在相关行业的职业背景确定侵权人的“明知”心理状态。[19] 笔者以为,美国法律传统赋予了裁判者较大的自由裁量权(discretionary),理性人标准能为公众所接受。但是,对中国而言,更像是一种主观标准,不宜采用。主观标准虽表现为行为人主观认识的状态,但是可以从行为人的行为来推断。建议从三个方面进行推断:(1) 行为人的背景。行为人在该领域从事活动的时间、技术职称,在该领域的地位等。(2)行为人的行为,如行为人伪造证据。在“商业秘密侵权”诉讼中,行为人并未将其技术作为商业秘密保护,但为了打击对方,通过事后伪造XX协议,制定XX制度,这种行为即可以- - -.. - - 总结资料 推定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法律上和事实上的依据。(3)其他因素。例如,行为人在诉讼前后曾向人表明自己的“诉讼”没有法律上和事实上的依据。又如,行为人公开发表的文章引述过国外刊物对该项技术的研究,而自己又将与国外技术毫无本质差别的技术申报专利,事后又以相对人使用该技术侵权为由起诉,在这种情况下就可推定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技术没有新颖性,相对人侵权没有依据。
4、行为人动机和前诉败诉应当成为构成要件的理由 与刑法不同,在民法中行为人的动机或者目的通常并不作为考察的对象。在过错原则下,无论是“三要件”说还是“四要件”说都未将行为人的动机纳入到侵权构成要件中。但是前述的当下的几种观点都将动机或者目的作为民事恶意诉讼侵权构成要件。这种考虑是否有理由?行为XX性、损害事实、故意和因果关系四要件是否民事恶意诉讼侵权的完备的构成要件?笔者认为,在行为人明知自己所要提起的诉讼没有理由,却执意向法院提起诉讼,陷与案件无关的人于诉讼之中,造成金钱、精力的耗费,已足以构成恶意诉讼,因为民事恶意诉讼侵权制度所要规制的是对滥用程序权利造成伴随着程序直接损害的行为。在制度安排上,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其追求的目标是利益的平衡。民事恶意诉讼侵权制度需要在保护当事人合法诉权和防止滥用诉权之间做出一个平衡。毋庸置疑,诉权是一种宪法性权利,保护诉权是第一位的。在实践环节上,并非所有的当事人都能够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是否有充足的理由能够提起诉讼。法院在判断行为人“明知”时,往往需要根据一些行为进行推断,而推断难免存在误差。基于这两种考虑,为了防止可能对正当诉权的限制,将行为人动机或者目的引入民事恶意诉讼的构成要件,以从技术上对民事恶意诉讼侵权的认定不至于扩大化。但是,必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动机或者目的不作为过错的一部分进行考察,不做道德评判。即,只要行为人提起诉讼的动机或者目的是出于维护本诉自己正当权利之外的目的,就符合民事恶意诉讼的构成要件之一,至于其动机或者目的是善良的,或者是罪恶的,罪恶的程度怎样,均不影响其侵权的成立。理由在上文已做阐述,无端陷相对人于诉讼之中,且过错表现在明知没有理由而执意提起诉讼,而且实实在在给相对人造成了损害,即就是民事恶意诉讼侵权。民事恶意诉讼侵权制度所规制的不正当利用诉讼这一非法行为,而不是规制通过诉讼所要实现的那个结果。事实上,在有的恶意诉讼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