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惩罚性赔偿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年论文

课程名称:学年论文(1)

课程代码: 5001811 题目:浅论惩罚性赔偿制度及其在

中国的发展

学院: XX学院

专业年级:XX级法学

学生姓名:XXX

学号: 31200903010XXX 指导教师: XXX

完成时间: 2011年 6 月 1 日

目录

摘要 (2)

引言 (3)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3)

(一)目的和功能的多样性 (3)

(二)公私法混合的特征 (3)

(三)注重行为人的主观状态 (3)

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由来及其在国外的发展 (4)

三、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萌芽 (5)

四、现阶段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5)

结束语 (6)

参考文献 (7)

摘要

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那些危害到我们生命健康安全的非法行为,我们可以从刑事处罚、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处罚。在英美法系中有损害赔偿制度,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事实上,我国民事赔偿制度中已出现损害赔偿制度的萌芽。2009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该法对于侵权责任领域进行了非常具体的规定,尤其是“产品责任”一章对“惩罚性赔偿”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本文将从损害赔偿制度的概念、特征,发展由来,在我国的发展,现阶段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阐述惩罚性赔偿制度。

关键词:惩罚性赔偿制度民事诉讼制度侵权责任法

引言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严重滑坡,食品安全一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从几年前的三聚氰胺到现今的染色馒头、毒生姜、毒豆芽等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有的行为可能会构成《刑法》第一百四十条之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或是更严重的第一百一十四条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但更多的行为是处于一种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灰色地带。即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但仅靠简单的民事赔偿有不能有效地遏制这些行为。我们可以从英美法系中借鉴惩罚性赔偿制度或许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惩罚性赔偿(punitive damages),又称示范性赔偿(exemplary damages)或报复性赔偿(vindictive damages),是指由法庭所作出的赔偿数额超出实际的损害数额的赔偿。但是关于惩罚性赔偿的性质,究竟是民事还是刑事上的问题,尚存在较大的争议。或许可通过研究其特点来探寻它的性质。

惩罚性赔偿是与补偿性赔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惩罚性赔偿是为了弥补补偿性损害赔偿而产生的,与之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目的和功能的多样性

对于惩罚性赔偿的功能,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欧文列举惩罚性赔偿的功能有四项:惩罚、遏制、使私人协助执法、补偿。查普曼等人则认为有三种功能,即补偿、报应和遏制。王利民教授认为惩罚性赔偿实际上是补偿和惩罚的功能,通过补偿和惩罚的结合,而产生了遏制等其他功能。综上几大学者所言,毋庸置疑,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功能远多于补偿性赔偿制度。

(二)公私法混合的特性

惩罚性赔偿的注意啊目的在于通过对行为人处以金额较大的赔偿惩罚,其最终目的是在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但是惩罚性赔偿当然包含着对受害人的一定补偿。故惩罚性赔偿不仅具有公法上惩戒的性质,也具有民法领域上的私法属性。

(三)注重行为人的主观状态

一般的民事赔偿中,损害结果是影响赔偿实际数额的主要标准。但惩罚性赔偿由于它

具有“惩罚”这样一个功能,单纯靠造成损害的程度难以有这样的效果,考虑行为人的主观状态是很有必要的。反之,如果行为人没有主观上的恶意,仅仅出于过失,那么对其使用惩罚性赔偿就显得太不公平了。因为一旦处以惩罚性赔偿,将面临的是一个巨额的赔偿。当然,如果行为人的主观恶性非常大,虽其造成的损害结果有限,而只用补偿性赔偿,那肯定无法达到惩戒和预防的目的。

此外,惩罚性赔偿还有补充补偿性赔偿适用的不足、赔偿数额法定等特点。从惩罚与预防的目的与功能,可认为其具有“准刑法”性质。但从诉讼程序和诉讼结果上看,则应该把它看做一种民事救济机制。总的来说,惩罚性赔偿应当属于民事赔偿制度的一种特殊状态,应当把它看做一种私法上的民事诉讼的补充制度,尽管它也具有公法上的一些特征。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由来及其在国外的发展

惩罚性赔偿是英美法系中的一个概念,大多数学者认为,英美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最初源于1763年英国法官Lord Camden在 Hucklev .Money一案中的判决。在美国,1784年的Genay V. Norris一案中最早确认这一制度。早期英国普通法对于非具体损害,例如精神痛苦与情绪受挫,无法以金钱计算,认为不得请求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金制度即在于补其不足。17至18世纪,惩罚性损害赔偿主要适用于诽谤、诱奸、恶意攻击、诬告、不法侵占住宅、占有私人文件、非法拘禁等使受害人遭受名誉损失及精神痛苦的案件。19世纪以来,惩罚性赔偿的主要作用并不是弥补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而开始转向惩罚不法行为。20世纪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惩罚性赔偿主要用于产品责任上,特别是在美国。

惩罚性赔偿制度从其产生发展到现在,不少人都质疑过它的合理性。缺陷是肯定存在的,这一点不容置疑。例如陪审团的恣意判决可能存在赔偿金额过大而导致被告不堪重负的情况、不太符合传统的民事损害赔偿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功能等。但对于惩罚性赔偿制度阻碍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一说,似乎值得商榷。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并不像补偿性制度那样广泛。从另一角度来讲,高额的惩罚性赔偿金虽然让某一行为人有较大的经济负担,但能够起到广泛的警示作用,从而规范了大多数人的行为,当然也包括经济行为。有序、规范的经济秩序是显然不会使经济滞后的。以一个人的大额赔偿为代价来换取整个社会的良好秩序,从合理性来讲,并无不妥之处。但这是否是公平的呢,前面提到的惩罚性赔偿的主观状态中提到了公平性的问题。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对一部分人来说是公平的,那么对另一部分人来说,肯定是不公平的。当行为人的行为处于一个灰色地带时,仅仅用补偿性赔偿,对其他人而言是不公平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能够在做到对大多数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