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一体化的经验对东亚一体化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262.50 KB
- 文档页数:3
欧洲模式:稳定、凝聚与经济增长笪张明哲(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北京100808)[摘要]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但从欧洲模式研究的角度分析中国发展道路尚不多见。
文章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欧洲模式的内涵和特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欧洲稳定、凝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总结欧洲模式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借鉴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价格稳定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公平和效率不是必然替代,而是相互促进。
[关键词]欧洲模式;中国发展道路;稳定;凝聚;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1-0009-06一、引言建国6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30年GDP保持了年均6%的增长速度,后30年创造了年均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在人类历史上只有7个国家曾经在7%以上的年增长率持续超过40年,中国是其中之一,并且是最大的经济体,因此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更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发展奇迹。
中国成功发展的独特性受到了国内外舆论和学术界的关注。
最早是2004年美国学者雷默提出“北京共识”的概念,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及其经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思考。
源自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新自由主义遭受重创,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普遍怀疑,由于中国经济所受的影响并没有欧美国家大,使得针对中国发展的研究愈加重要。
人们试图从中国独特的发展经验中寻找可以借鉴的规律,“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奇迹”等纷纷出现。
①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大多集中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但对中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以及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等关注不足;其次,对中国发展与美国市场经济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等比较分析较多,但对中国和欧洲模式比较分析不多;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不断完善,但是目前的研究对于中国发展道路从欧洲模式的借鉴分析不多。
最后,发展我国的出口信贷,还应放眼全球,加强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国家的政策性银行间的联系,如加强和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之间的往来,从这些国际机构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源,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商业银行贷款,承办与这些机构有关的信贷业务,并代理国家或企业在国外筹措资金或提供相关担保。
[注释]①杨学进:“出口信用保险中的国家风险评估”,载于《国际经济合作》2001年第3期。
②以2000年为例,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出口约占当年国家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1.5%,远远低于伯尔尼协会成员国支持出口10%的平均水平。
③马能泽:《对组建农业政策性银行若干问题的思考》,载《中国农村经济》,1993年第12期。
④朱元墚:《论我国政策性金融的特殊运行机理》,载《农业发展与金融》,1996年第9期。
⑤①佟志广主编:《政策性金融支持出口初探》,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133~134页。
③君子协定主要规定了各参加国在为两年以上的出口货物提供官方支持时所能给予的最优惠条件。
各国在提供出口信贷时,贷款条件只能低于或等于协定的规定,而不能高于协定的规定。
虽然君子协定是经合组织成员国间的协议,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经合组织的范围,许多非成员国在实践中也参照执行。
事实上,该协定已成为有关官方支持的出口信贷的国际惯例。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64.(责任编辑:刘梅康)[收稿日期]2002-05-21从欧元的产生看东亚货币一体化"陶莉[摘要]欧元的诞生和发展使关于东亚货币一体化、建立“亚元区”的观点不断被提出。
通过对欧洲、东亚经济政治条件的对比分析研究,认为东亚货币一体化条件并不成熟,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欧元;东亚;货币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82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4X (2002)03-0072-042002年1月1日,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的现钞及硬币投入流通,标志着欧元的全面启动,到2002年7月1日,欧元将完全取代欧元区11国的原有货币而成为唯一法定流通货币,完全实现货币一体化。
【论文关键词】欧元东亚货币一体化亚洲货币基金(AMF) 10+3 机制【论文摘要】欧元的诞生和发展使关于东亚货币一体化、建立“亚元区”的观点不断被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形势下, 区域性货币联盟的发展将成为世界金融稳定的主要基础。
为了维持亚洲货币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保证亚洲经济的正常发展,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的亚洲应吸取欧元的成功经验,创立亚洲统一货币——亚元。
本文主要分析了创立亚洲统一货币这一构想的基础及可行性。
货币合作源于“最优货币区”理论, 它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于1961 年提出。
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 在经济内部同质的情况下实行单一货币, 既有利于该地区微观经济效率的提高, 又有利于宏观经济政策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做出灵活反应, 从而实现预定目标。
从昔日美元世界货币地位的确立,到今日欧元的崛起,那么现在亚元构想也会被提上议事日程。
尽管亚洲经济在目前还不完全具备推出亚元的条件,但亚元将成为继欧元之后的第三大区域性国际货币,正在引起人们的讨论和关注。
因此,一个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前瞻性的课题——亚元构想的基础及可行性研究,值得大家共同探讨。
一、亚元构想提出的背景和必然性1、亚元构想的提出有其重要的经济发展背景(1)摆脱美元的束缚,创造独立的经济环境。
二战后,44个国家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货币体系,正式确立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
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
从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的下降,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腾飞,美元频繁出现危机。
美元的每一次动荡都会引起一些国家经济局势的动荡。
尤其在亚洲许多国家的货币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过于依赖美元的货币结构已威胁到了亚洲经济的稳定发展。
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教训深刻。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 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欧元的诞生,无疑为亚洲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区域货币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特点及其影响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从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1.优惠贸易安排。
这是市场经济一体化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优惠贸易安排成员国间通过协定等方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规定其特别的优惠关税。
2.单一商品的经济一体化。
是指把某一特定工业部门置于一个超国家的高级管理机构控制之下。
其权力包括为所有成员国规定生产配额,为多余工人的重新培训提供必要的资金,并且制定一些规则来防止不公平的竞争。
例如,欧洲煤钢共同体、美加汽车产品协定、非洲木材组织等。
3.自由贸易区。
是指成员国之间废除全部贸易障碍,实现贸易自由化,但各成员国享有自决权。
例如,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区。
4.关税同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完全取消关税等贸易壁垒,在各成员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关税同盟类似于自由贸易区,前者与后者不同的是对来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采取共同关税,实行统一对外贸易政策。
例如,东非共同市场。
5.共同市场。
是指以关税同盟作为基础,不仅在成员国间消除贸易障碍,实行贸易自由化,而且还允许技术、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流动,并制定共同的经济政策。
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最典型的例子。
6.经济同盟。
各成员国间不但商品与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移动,建立对外共同关税,还要求各成员国制定和实行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与社会政策,通过实行统一的经贸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并使之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
例如,欧洲经济共同体。
7.政治同盟或完全经济一体。
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形式也是其最后阶段。
在此阶段,区域内各国真正成为一个国家,一体化中央当局不仅统制货币与财政政策,而且还有一个中央议会,它拥有一个国家政府的全部权力。
欧洲经济共同体1988年提出在1992年实现“大市场”的目标,就是向这种一体化方向发展。
另外,还有些区域性集团组织形式,例如,东南亚联盟就是一个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合作的组织。
东盟共同体: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基本范式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地区主义开始在欧洲出现并逐渐盛行,之后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很快传到了东亚地区,成为研究东亚地区主义的新理论框架。
而在东亚地区合作模式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东盟共同体最能体现新地区主义的基本内涵,成为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基本范式。
现如今“东盟共同体”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步成为了在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三大领域同时推进、相互加强的地区组织,使得新地区主义在东亚拥有了可见的成果。
东盟共同体的综合性、开放性以及超越传统地区主义思路等特征体现了新地区主义的内在逻辑。
“东盟”俨然成为了推动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发展的新动力,东亚地区也逐渐形成了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新地区主义范式。
标签:东盟;共同体;新地区主义一、概念界定:重新定义的“地区主义”自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所谓的新世界秩序逐渐萌芽,各国开始重新评估自己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寻求方法同大国和周边国家建立新型关系,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相互补充和依赖,以扩大自身在地区的影响力,提升地区话语权和议价能力。
这时期的区域一体化或地区主义与冷战时期的地区主义不同,新形式的地区主义不再强调地区的政治意识形态,区域内国家对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形式的选择具有更强的自主性,不再受区域外大国的影响和牵制。
与此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全球化趋势使得各国家行为体意识到必须制定相应的战略,以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此时,地区合作已然成为联结国家与全球化的重要桥梁,尤其对中小国家来说,基于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发展的现实,地区范围內的团结合作使得它们更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命运,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大国的庇护。
于是,地区主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旧的思路已无法解释当今复杂多变的地区现象,研究地区主义的学者们开始探索新的思路,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新地区主义”理论。
新地区主义吸收了旧地区主义的基本概念,不同的是它与旧地区主义相比更具“全面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1682012年12月 欧债危机对构建亚元区的启示①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张菁滢 任相丞 汪杰摘 要:欧盟的成功构建和运行使构建东亚单一货币区域(下称“亚元区”)的想法产生且呼声渐高。
但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下称“欧债危机”)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跨国界单一货币区域的构建。
本文基于全球化视角从欧元区的成立基础和欧债危机的根源,构建亚元区的益处和阻力探究欧债危机对构建亚元区的启示。
关键词:亚元区 欧元区 超主权货币 欧债危机 经济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12(b)-168-031 欧元区概况1.1 成立基础和意义1.1.1 文化基础现代欧洲文化是由古希腊、古罗马和基督教文化传承和发展起来的。
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提倡人格解放,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追求现实的幸福,其强调的民主、理性和科学成为现代欧洲文明的基石。
宗教改革建立了新教,奠定了欧洲统一的宗教文化。
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传播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确立了欧洲共同的政治和文化价值观。
1.1.2 经济基础二战后,针对重建所需能源,西欧六国成立煤钢共同体。
超国家组织煤钢生产成功后,西欧六国签署《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随后,欧共体,欧盟,欧洲单一货币体系和欧元逐一建立。
在欧元产生过程中,各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1995至1998年,欧盟最初10国人均GDP最大差距分别为:3.88、3.76、3.78、3.79倍[1]。
经济发展差异较小成为欧元区创立的硬性保障。
1.1.3 意义欧元为欧盟成员国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贸易与融资,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深化了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
最优区域货币理论诞生以来,研究和发展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欧盟的诞生及运行使区域货币的研究有了实证研究的基础。
1.2 欧债危机根源欧债危机以希腊为开端,由弱欧元区国家向核心国传导深化,其根源如下。
冢由电人 卞IJ A,UI1.4-515’剐~J ̄515 l O删, 欧洲一体化的经验 对东亚一体化的启示
李梦璐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欧盟的成功建立和良好运作使得共同体作为一种维护国际社会稳定、防止战争爆发和繁荣社 会经济的有效途径而得到广泛的关注。欧盟一体化的成功开创了许多成员国之间政治、经济合作的新经验, 值得东亚国家参考借鉴。实现东亚一体化要增进东亚各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强化合作理念,要寻找符合各方 的共同利益,要加强制度建设、寻找符合东亚具体情况的合作模式,还要抛弃恩怨,携手共创未来。 [关键词]欧盟 东亚 一体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D52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73(2011)04—0022—03
一、
欧洲一体化的经验总结
1.坚定的合作理念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基础。 从欧盟的最初舒曼计划开始,相互合作的理念就存 在于各成员国之间。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在 苏黎世大学发表演讲时就呼吁建立一个“欧洲合众 国”,他指出“补救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恢复欧洲民 族大家庭……,同时使这个大家庭在一个能够自由、 安全、和平地生活的制度下进行重建。我们必须建 立一个欧洲合众国。”l1 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阿登 纳强调“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 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 庸。” 戴高乐也非常赞同建立一个联合的欧洲, 他指出“我们希望成立一个西欧集团,它的动脉可 能是英吉利海峡、地中海和莱茵河。”l2] 两次世界 大战使西欧大大衰落,各国意识到只有抛弃恩怨,加 强合作才是实现复兴的最好方法。随着欧洲煤钢共 同体的成立,欧洲一体化迈出了宝贵的第一步,紧接 着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关税同盟等的纷纷建立最终 促成了欧盟的成立。欧盟成员国坚守置身其中,而 不是置之度外的原则,使得加入欧盟的成员国都愿
意并且能够承担欧盟所制定的共同责任。这种合作 和参与的态度是一体化顺利发展的观念基础。-4_P 2.共同的利益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动力。区 域一体化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动力的推动作用,对 动力的共同认知构成了区域一体化的内在基础。欧 洲一体化能够不断深入发展的奥秘就在于一体化进 程中每一次的选择都符合各国的利益。可以说欧盟 之所以在深化和夸大的道路上不断推进,是由一体 化带来的巨大利益产生的吸引力。从欧洲一体化最 初的舒曼计划到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再到关税同盟、共同农业政策、共 同货币体系、科技共同体直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的签订,每一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都伴随着利益的 调整。而正是这种利益的调整符合了欧盟发展的阶 段性特点,符合了各国实际的利益,成功的推动了欧 盟的一体化进程。 3.支援落后地区,实现互利共赢。欧盟会员国 众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西欧多是经济 发展较快的国家,如英国、法国、西班牙、爱尔兰、荷 兰、tL ̄lJ时、瑞典等,成员国中也有经济较落后的国
[收稿日期】2011—05—18 [作者简介]李梦璐(1988~),女,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政治学硕士研究生。
一22— 李梦璐 家,随着成员国的Et益扩大,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 不平衡的现象日益突出,成员国之间存在不同程度 的差异和差距已成为客观事实。欧盟从一开始就有 针对性地逐步采取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特别重视 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关键的薄弱领域和环节,诸如 农业、农民、地区发展、社会保障、就业等实行资源优 化配置和收入再分配等宏观调节。为了解决地区经 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欧盟利用各种政策措施大大 缓解了地区差距问题,如推行共同农业政策、共同结 构政策、设立结构基金和凝聚基金等。这些举措大 大地调动了相对落后国家的积极性,缩小了各国之 间的经济差距。 二、从欧洲一体化的经验看东亚区域一体化 1.增进政治互信、强化合作理念。互信与合作 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基础,欧洲一体化之所以能顺 利的进行正是得益于这种政治上的互信和强烈的合 作理念。和欧洲相比,亚洲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确 实有许多不同。例如利益问题、领土问题、民族情绪 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建立一个能 让大家讨论、协商,通过协商解决这些问题的平台。 东亚国家复杂的历史背景导致了各国之间明显的防 备心理并缺乏必要的政治互信。日本与中、韩等国 对待历史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日本不能正视 侵略事实,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和平宪 章等引起周边国家的强烈不满。东亚各国之间还有 着严重的历史遗留问题及领土争端,与此同时,东亚 各国产业结构单一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 技术工业制成品上,相互问竞争激烈,摩擦不断。各 种各样的问题导致了各国之间缺少必要的政治互 信。如何协调好国家利益和区域利益的相互关系, 摒弃前嫌,互信互利,合作共赢是东亚国家区域一体 化进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法国和德国是 欧洲一体化的轴心国家,法德联盟是欧洲一体化的 基础和原动力,而东盟的合作轴心则存在着明显的 不确定性,归根到底就在于各国之间的互不信任。 中国、日本、韩国三方如果能抛弃前嫌加强合作就能 产生历史上法德联盟所产生的作用,然而它们至今 缺乏足够的信任,在现实中还对对方加以防范和遏 制,这就使未来东亚自由贸易区内无法建立一个稳 定的核心。因此,在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中,要极力的 推动政治互信,强化合作理念。 政治・传播 2.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是东亚经济一体化顺 利发展的保障。l4 欧洲一体化是在战后欧洲特定 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历史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后,欧洲虽然仍然是国际政治的重要舞台,但国际舞 台上的主角地位已经今非昔比了,二战使欧洲大国 全部沦为二流国家,任何一个欧洲在可预见的未来, 都难以从力量上与美苏相比,战前由欧洲国家占据 的世界经济政治中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欧洲各国 普遍陷入经济凋敝、政治危机、社会动乱等诸多困难 之中。西欧各国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在国际舞 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消除战争的 威胁,才能更好地恢复和发展经济。正是在这样的 背景下,欧洲各国选择了联合起来解决问题,一个联 合起来的欧洲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也正是欧洲一 体化的动力所在。 同欧洲一体化一样,东亚在一体化进程中也需 要寻找共同利益来作为一体化进程的推动力。在全 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东亚国家合作的共同利益是 显而易见的。首先,东亚区域一体化有利于各国增 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加强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 力。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使东亚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国 家能更方便地获得信息和新的科技成果,甚至有可 能使经济出现一种超越式、跨越式的发展,但另一方 面,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各种挑战乃至风险也会显 现,区域一体化有利于以集体的力量来抵御风险。 对于东亚地区国家来说,一体化是应对全球化负面 影响的比较好的方式。例如如果在东亚区域内部有 相对统一化的货币,则东亚地区对外部金融环境的 依赖程度会降低,所受到的冲击会相对减弱,从而降 低被全球化边缘化的危险。其次,在全球化积极因 素的作用下,东亚各主要国家的经济相继起飞,特别 是冷战的结束进一步打破了市场的分割,经济上的 相互依赖使东亚各国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地区共同 利益。最后,东亚一体化还有助于对付Et益严重的 非传统安全威胁。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跨国的恐怖 主义、金融犯罪、毒品走私以及网络恐怖袭击等非传 统安全威胁急剧上升,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传统的 安全威胁。非传统安全问题是政治安全、军事安全、 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等方面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 响的结果,处理不当会严重威胁社会安定和国家间 关系。现如今,非传统安全问题大大增加并具有跨
一23— 冢由电八 1Iu 国性威胁,对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秩序产生重大威胁 与影响。非传统安全问题多涉及到国际社会的共同 利益,各国很难在其中独善其身,必须依靠国际合作 解决这些问题。东亚各国的合作有利于解决这些问 题。【 3.加强制度建设。寻找符合东亚具体情况的合 作模式。一体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它的模 式、道路都是全新的,没有先例可循。欧洲一体化的 每一项实践都可以说是创造,而最大的创造就是它 的制度。事实上,欧洲一体化进程可以看作是制度 一体化,该制度的建设水平,为欧洲一体化进一步整 合和扩展方向,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可以说,没有一 系列的制度,就没有欧洲一体化的辉煌成就。欧盟 已经为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一个独特模式。东亚不同 于欧洲,目前东亚地区经济合作迅速发展,出现了多 种合作模式,反映了该区域各国在探索新的合作路 径的强烈愿望。迄今为止,东亚合作已经建立起一 个行动框架,除了一年一度的领导人会议,还有部长 级会议,如财长会议、外交部长会议、经济部长会议 等。东亚合作还处于初始阶段,主要是在一种对话 合作机制的形式下进行的,真正的地区合作的制度 性组织和基本原则还没有建立起来。东南亚金融危 机以来,中、日、韩三国和东盟国家都已经认识到了 加强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出台了 诸多方案,如,“10+3”、“10+1”、新加坡一日本自 由贸易区等。但是,这些机制仅限于为协商和讨论 问题提供平台,统一的、稳固的、有约束力的制度远 未形成。总的来说东亚各国具体的合作模式仍然在 探索阶段,东亚合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它是在四个 轮子的推动下进行的:第一个轮子是“10+3”,即整 个东亚范围的合作;第二个轮子是“1O+1”,指的是 东盟分别与中日韩之间的合作;第三个轮子是“l0” 即东盟自身的合作;第四个轮子是“3”即中日韩之 间的对话和合作。[4]P1 这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区 域化最终必然整合于一个统一的区域合作框架之 中,从而才能真正提高东亚地区的合作水平。如何 在四种合作机制中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模式是东亚一 体化的关键所在。此外,欧洲在一体化过程中还有 大量的规则、条约、指令、判例等作为制度保障,欧盟 的所有行为都按照跳跃的规定进行,使得各方面都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东亚各国的合作则缺少这 LUIl-q:- ̄5 =}{lj 『匹、爿5 I二O:f{Ij, 方面的制度保障,由于历史原因、现实争端以及对 主权的过度保护致使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制度规 范,遇到问题各国更认同以协商一致的原则解决,这 样就没法保障一体化进程顺利高效的进行。 4.抛弃恩怨。携手共创未来。法德矛盾由来已 久,几百年来为了争夺领土和欧洲霸权结怨颇深。为 了这个统一的欧洲,法德意识到必须抛弃历史恩怨联 合起来,彼此间只有最大限度地协调一致才能有效地 恢复经济保障和平。德国主动承认错误,作出必要的 让步让欧洲各国人民在心里逐渐接受法国,法国也积 极配合把两国矛盾的焦点鲁尔和萨尔的争夺通过煤 钢共管联营的方式把联邦德国联合起来。正是两国 长远的眼光,能够抛弃恩怨重新联合才使得欧洲一体 化能够顺利进行。东亚国家在这方面与欧洲有着相 类似的地方。日本与中国、韩国等东南亚各国积怨颇 深,在历史问题、岛屿归属问题、能源问题等各方面都 有矛盾,如何协调矛盾,增进互信成了棘手的问题。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法德的例子,正确处理历史恩怨, 化干戈为玉帛,捐弃前嫌向前看。在一体化的进程 中,东亚各国应该相互谅解、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为 东亚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第3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 [2]夏尔・戴高乐.战争回忆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 [3]法布里斯・拉哈.欧洲一体化史1945—2004(彭殊炜陈志瑞译)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张海冰.欧洲一体化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5. [5]胡瑾,宋全成,李巍.欧洲当代一体化思想与实践研究[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6]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下)[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5. [7]白 鹤.国际关系实用手册[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社, 20o8. [8]刘 强,董庆安,黎峰.东亚共同体构建的现实基础与理性思 维一基于欧洲一体化建设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 (3). [9]赵怀普.欧洲一体化对东亚合作的若干启示[J].外交学院学报. 2005.(81). [10]卢新华.欧洲一体化的经验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启示[J].改革 与战略,2007,(6). [责任编辑:张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