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化学必修一讲义:氯气的性质

高一化学必修一讲义:氯气的性质

高一化学必修一讲义:氯气的性质
高一化学必修一讲义:氯气的性质

氯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说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2、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氯气跟金属、非金属的反应认识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

3、知道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能正确列出氯水(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的主要成分

4、掌握氯气与碱的反应,了解氯气的用途

【知识梳理】

一、氯元素的存在及Cl 2的物理性质

1、氯的原子结构及存在

(1)原子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氯原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Cl -,表现出典型的氧化性 (2)氯元素的存在:氯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除了以NaCl 、MgCl 2、CaCl 2等形式大量存在于海水中,还存在于陆地的盐湖和盐矿中

2、Cl 2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氯气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气有毒,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能溶于水(1体积水中能溶解2体积的氯气)。液态的氯称为液氯,其水溶液称为氯水

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

用手轻轻地在瓶口闪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即学即练11、已知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 2+4HCl(浓)

△ MnCl 2+Cl 2↑+2H 2O 。结合氯气的物理性质,判

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加热盛有二氧化锰、浓盐酸的烧瓶,瓶内充满黄绿色气体( )

(2)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 )

(3)闻氯气气味时,用手轻轻在集气瓶瓶口扇动,使极少量氯气飘进鼻孔( )

(4)在充满氯气的集气瓶内加水,盖严后振荡,瓶内气体颜色变浅,液体变为黄绿色( )

(5)氯气易液化,在低温和加压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

2、氯气可用于消灭田鼠,为此,可将氯气用软管通入到田鼠洞中,这是利用了氯气下列性质________(填序号) ①黄绿色 ②密度比空气大 ③有毒 ④易液化 ⑤可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易得到1个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因此氯气是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

1、Cl 2与金属单质的反应:Cl 2能与绝大多数金属能反应,且变价金属(如Fe)一般能氧化到最高价

(1)与钠反应:2Na +Cl 2=====点燃2NaCl (反应现象:产生大量白烟,火焰为黄色)

(2)与铁反应:2Fe +3Cl 2=====点燃2FeCl 3 (反应现象:产生大量棕黄色烟)

【微点拨】常温下Fe 不能干燥Cl 2反应,除非潮湿Cl 2。所以,工业上常把干燥的液氯储存在钢瓶中

(3)与铜反应:Cu +Cl 2=====点燃CuCl 2 (反应现象:产生大量棕黄色烟)

2、Cl 2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1)与氢气反应

H 2+Cl 2=====点燃2HCl (反应现象:H 2在Cl 2中能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 用于工业制盐酸

H 2+Cl 22HCl (反应现象:剧烈反应,会发生爆炸,瓶口有白雾) 不能用于工业制盐酸 【微点拨】氯气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在强光照射时爆炸,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H 2和Cl 2混合后光照,反应瞬间完成,放出的热量使气体急剧膨胀而发生爆炸

(2)与磷的反应

2P +3Cl 2 =====点燃2PCl 3 (Cl 2不足) (三氯化磷是液体,呈雾状) PCl 3+Cl 2 △ PCl 5

2P +5Cl 2 =====点燃2PCl 5 (Cl 2充足) (五氯化磷是固体,呈白烟状)

反应现象:磷在氯气中剧烈燃烧,在集气瓶口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微点拨】磷在Cl 2中燃烧中学化学中唯一的烟、雾同时生成的一个反应

(3)与硅的反应:Si +2Cl 2 高温

SiCl 4

【微点拨】燃烧是指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它强调的是:①发光时也要发热;②反应剧烈;③实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④不一定要有氧气的参加

【即学即练2】

1、下列关于氯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B .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CuCl

C .纯净的氢气可以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D .向田鼠洞里通入氯气杀灭田鼠,利用了氯气有毒和密度较大的性质

2、下列氯化物既可由金属和氯气直接反应制得,也可由金属和盐酸反应制得的是( )

A .CuCl 2

B .FeCl 3

C .FeCl 2

D .AlCl 3

3、下列现象不属于H 2在Cl 2中燃烧现象的是( )

A .苍白色火焰

B .瓶口有白雾

C .集气瓶内气体颜色变浅

D .爆炸

3、Cl 2与水的反应

常温下,溶于水中的部分氯气会与水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 2+H 2O===HCl+HClO ,该反应中的氧化剂为Cl 2,还原剂为Cl 2,为歧化反应。生成物中次氯酸(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杀死水中的病菌,起到消毒作用,目前,很多自来水厂用氯气来杀菌、消毒。近年来有科学家提出,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氯气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的有机氯化物可能对人体有害。所以国家规定了饮用水中余氯含量标准,而且已经开始使用新的自来水消毒剂,如二氧化氯(ClO 2)、臭氧等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有色布条不褪色 干燥氯气不具有漂白性

有色布条褪色 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

微点拨

干燥氯气无漂白性,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实际起漂白作用的是HClO (一)(1)新制氯水的成分:Cl 2+H 2O HCl +HClO HClO

H ++ClO - H 2O H ++OH - 三种分子:Cl 2、H 2O 、HClO ;四种离子:H +、Cl —、ClO -、OH -(极少量)

(2)氯水的性质:氯水的多种成分决定了它具有多重性质

①Cl 2的氧化性:与还原性物质反应 (Cl 2是新制氯水的主要成分,为了方便,有时实验室中常用氯水代替Cl 2) 如:2FeCl 2+Cl 2===2FeCl 3

SO 2+Cl 2+2H 2O===2HCl +H 2SO 4

Na 2SO 3+Cl 2+H 2O===2HCl +Na 2SO 4

②HCl 酸性:向NaHCO 3溶液中加入氯水,有气泡产生就是利用了盐酸的酸性

如:Cl 2+NaHCO 3===NaCl +CO 2+HClO

③HClO 的强氧化性、弱酸性:在解释漂白性、杀菌消毒时,使用的是HClO 的氧化性

如: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H +作用的结果),后褪色(HClO 作用的结果)

④Cl ˉ的性质:加入AgNO 3溶液可以检验出氯水中的Cl -,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

(3)新制氯水、久制氯水、液氯的比较 新制氯水 久制氯水 液氯 区别

氯气的水溶液 稀盐酸 氯气的液体状态 分类

混合物 混合物 纯净物 颜色

浅黄绿色 无色 黄绿色 组成微粒

Cl 2、H 2O 、HClO 、 H +、Cl —、ClO -、OH - H 2O 、H +、Cl —、OH - Cl 2 性质

多种成分,多重性质,如:酸性、漂白性、强氧化性 有酸性(比新制氯水强)、无漂白作用 仅表现Cl 2的性质 原因

Cl 2+H 2O HCl +HClO 、2HClO=====光照2HCl +O 2↑

(二)(1)次氯酸的三大性质

①弱酸性:次氯酸是易溶于水的弱酸,比碳酸酸性弱,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拆成离子形式

如:NaClO 溶液中通入少量CO 2,化学方程式为:NaClO +CO 2+H 2O===NaHCO 3+HClO

②不稳定性:2HClO=====光照2HCl +O 2↑ (氯水须现用现配,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置于冷暗处)

③强氧化性: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其氧化性比Cl 2强,可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还可以用作漂白剂

(2)次氯酸的漂白作用

①原理:将有色物质氧化为稳定的无色物质

②特点:被HClO 漂白的物质,久置后不再恢复原色

③应用范围:几乎所有的有色物质遇HClO 都会褪色

【微点拨】

①光照氯水时,溶液中的次氯酸不断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溶液的浅黄绿色逐渐褪去,pH 逐渐减小

②实验室中氯水需现用现配。保存氯水时,应避免光照、受热,实验室通常将氯水置于棕色试剂瓶中密封保存

【即学即练3】

1、下列对氯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氯水中不含氯气分子,因此没有颜色

B .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会先变红后褪为无色

C .向氯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会产生淡黄色沉淀

D .由于次氯酸很稳定,因此氯水长时间保存也不会变质

2、在新制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一致且正确的是( )

A .新制氯水使红玫瑰变为白玫瑰,说明有Cl 2

B .加入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说明该溶液一定不含OH -

C .将KHCO 3固体加入新制的氯水中,有气泡产生,说明有HClO

D .光照新制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一定是O 2

3、用自来水养金鱼时,我们通常先将自来水日晒一段时间后,再注入鱼缸,其目的是( )

A .利用日光中紫外线杀死水中的细菌

B .提高水温,有利于金鱼生长

C .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

D .促使水中的次氯酸分解

4、下列有关次氯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次氯酸不稳定,易分解

B .次氯酸是一种强氧化剂

C .次氯酸是弱酸,但酸性比碳酸强

D .次氯酸能使染料和有机色质褪色

4、Cl 2与碱的反应

(1)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制取漂白液

①化学方程式:Cl 2+2NaOH===NaCl +NaClO +H 2O ——主要用来吸收多余Cl 2

②离子方程式:Cl 2+2OH -===Cl -+ClO -+H 2O

③漂白液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和次氯酸钠,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是混合物

(2)与石灰乳反应——制取漂白粉

化学方程式:2Ca(OH)2+2Cl 2===CaCl 2+Ca(ClO)2+2H 2O —工业通常是将Cl 2通入石灰乳中用来制取漂白粉

【微点拨】

①工业上为什么用Cl 2来制取漂白粉?形成比次氯酸更稳定的比次氯酸盐,便于运输、保存

②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 2、Ca(ClO)2,有效成分是Ca(ClO)2,漂粉精的主要成分是Ca(ClO)2

③漂白反应原理:Ca(ClO)2+CO 2+H 2O===CaCO 3↓+2HClO (强酸制弱酸,用盐酸也能反应)

④Ca(ClO)2易于CO 2、H 2O 反应,生成的HClO 见光易分解,所以漂粉精、漂白粉都要密封包装,避光、隔潮存放

⑤漂白液、漂白粉、漂粉精既可作漂白棉、麻、纸张的漂白剂,又可作游泳池及环境的消毒剂

⑥在常温下,Cl 2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般为:Cl 2+碱===次氯酸盐+金属氯化物+水。但在加热的条件下,Cl 2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为:3Cl 2+6NaOH △

5NaCl +NaClO 3+3H 2O (热碱溶液中)

⑦Cl 2与碱反应时:Cl 2+2NaOH===NaCl +NaClO +H 2O ,1 mol Cl 2与足量NaOH 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 A

⑧Ca(ClO)2与浓HCl 反应:Ca(ClO)2+4HCl(浓)===CaCl 2+2Cl 2↑+2H 2O

Ca(ClO)2与稀HCl 反应:Ca(ClO)2+2HCl(稀)===CaCl 2+2HClO

向NaCl 和NaClO 的混合溶液通入稀硫酸:NaCl +NaClO +H 2SO 4===Na 2SO 4+Cl 2↑+H 2O

⑨漂白粉长期露置于空气中,最终会生成氯化钙而失效,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lO)2+H 2O +CO 2===CaCO 3↓+2HClO

2HClO=====光照2HCl +O 2↑

CaCO 3+2HCl===CaCl 2+H 2O +CO 2↑

【即学即练4】

1、在抗震救灾中要用大量漂白粉和漂白液杀菌消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漂白粉是纯净物,漂白液是混合物

B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

C .工业上将氯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制取漂白粉

D .漂白液的有效成分是Na 2O 2

2、用漂白粉溶液浸泡过的有色布条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漂白效果更好,原因是( )

A .漂白粉被氧化了

B .有色布条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了

C .漂白粉跟空气中的CO 2充分反应,生成了较多量的HClO

D .漂白粉溶液蒸发掉部分水,其浓度增大

5、Cl 2与还原性物质反应

①Cl 2与FeCl 2溶液反应:Cl 2+2FeCl 2===2FeCl 3 (除去FeCl 3中FeCl 2)

②Cl 2与KI 溶液反应:Cl 2+2KI===2KCl +I 2 (氯气的检验: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③Cl 2与SO 2的水溶液反应:Cl 2+SO 2+2H 2O===2HCl +H 2SO 4

④与Na 2S 反应:Cl 2+Na 2S===2NaCl +S ↓ Cl 2+H 2S===2HCl +S ↓ (氧化性:Cl 2﹥S)

⑤与H 2O 2反应:Cl 2+H 2O 2===2HCl +O 2

⑥与NH 3反应:8NH 3+3Cl 2===N 2+6NH 4Cl (检验输氯管道是否发生泄漏)

三、Cl 2的用途

(1)消毒剂、漂白剂、制漂白液、漂白粉、漂粉精——氯气溶于水生成HClO 具有强氧化性

(2)有机合成,有机化工,如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燃料、药品等

(3)制高纯度的半导体(Si),高纯度的金属钛

(4)制盐酸

【课后作业】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氯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只是量极少

B .海水中的氯元素主要以NaCl 等盐的形式存在

C .人体的血液中含有NaCl ,其浓度大约为0.9%

D .氯化钠对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氯原子和氯离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B .氯离子比氯原子多一个电子

C .氯气有毒,氯离子也有毒

D .氯气和氯离子都显黄绿色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Cl 2与碱的反应,属于Cl 2的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B .利用Cl 2与碱的反应,可以消除Cl 2污染

C .用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可以检验Cl 2

D .Cl 2与盐的反应不一定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4、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红热的铜丝在氯气里剧烈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

B .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烟

C .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久置氯水最终变为稀盐酸

D .铁在氯气中燃烧和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物是一样的

5、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 2:Ca 2++2ClO -

+H 2O +CO 2===CaCO 3↓+2HClO

B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2OH -+Cl 2===Cl -+ClO -+H 2O

C .盐酸与硝酸银溶液反应:HCl +Ag +===AgCl↓+H +

D .氯气通入水中:Cl 2+H 2O===2H ++Cl -+ClO -

6、某化学教师为进行氯气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设计了如右图所示装置。将一根玻璃管与氯气发生器相连,玻璃管内放一块黄豆粒大的金属钠(已吸净煤油),玻璃管尾部塞一团浸有NaOH 溶液的棉花。先用酒精灯给钠预热,钠熔成小球时,撤去酒精灯,立即通入氯气,钠着火燃烧,生成大量白烟。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反应生成的大量白烟是氯化钠固体

B .玻璃管尾部塞一团浸有NaOH 溶液的棉花的目的是吸收过量的氯气,以免其污染空气

C .钠着火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

D .发生的反应为2Na +Cl 2=====点燃2NaCl

7、下面对氯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液氯可使湿的红布条褪色,所以液氯具有漂白性

B .氯气没有漂白性,但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的红色褪去

C .在通常情况下,氯气可以和任何金属直接化合

D .氯气有毒,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吸收尾气;久置的氯水最终变为稀盐酸

8、下列物质中,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的是( )

A .次氯酸钠溶液

B .次氯酸钙溶液

C .氯水

D .氯化钙溶液

9、用氯气消毒的自来水配制下列溶液时,会使配得的溶液变质的是( )

①NaOH ②AgNO 3 ③Na 2CO 3 ④NaBr ⑤FeCl 2

A.只有②④B.只有④⑤C.只有②④⑤D.全部

10、在氯水中存在许多分子和离子,它们在不同的反应中表现各自的性质,下列的实验和结论一致正确的是() A.加入有色布条,一会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溶液中有Cl2的存在

B.溶液呈浅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体,说明溶液中有Cl2的存在

C.先加入盐酸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有Cl-的存在

D.加入NaOH溶液,氯水浅黄绿色消失,说明溶液中有HClO分子的存在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新制氯水中有三分子:Cl2、HClO、H2O,三离子:Cl-、ClO-、H+

B.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

C.向新制氯水中加入少量Mg粉末,有气泡冒出,发生反应:Mg+2H+===Mg2++H2↑

D.向紫色石蕊中滴加新制氯水,其现象为溶液变红

12、在抗震救灾中要用大量漂白粉和漂白液杀菌消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漂白粉是纯净物,漂白液是混合物

B.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CaCl2

C.工业上将氯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制取漂白粉

D.使用漂白粉漂白衣物时让衣物在漂白粉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是为了让漂白粉与水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充分反应生成次氯酸

13、以下有关漂白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漂白粉是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产物②漂白粉能杀菌消毒的原因是漂白粉有毒,能毒死病菌

③漂白粉放入稀盐酸中可以提高漂白速度④氯气与碱反应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杀菌消毒作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4、新制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可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确定。下列有关新制氯水中存在的粒子的说法错误

的是()

A.加入含有硫酸氢钠的红色石蕊溶液红色褪去,说明有Cl2存在

B.加入有色布条,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有HClO存在

C.新制氯水呈浅黄绿色,且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Cl2存在

D.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有Cl-存在

15、“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该消毒液无色,pH大于7,对某些有色物质有漂白作用。已知,强

碱弱酸形成的盐溶液呈碱性,则你认为“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

A.氯化氢B.次氯酸钠C.高锰酸钾D.碳酸钠

16、现有A、B、C三种气体,A是密度最小的气体,B在通常情况下呈黄绿色,纯净的A可以在B中安静地燃

烧生成C。把气体B通入到适量石灰乳中可以得到白色浑浊物D。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纯净的A在B中安静地燃烧生成C________________

②将气体B通入到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气体B通入到NaOH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将气体B通入到适量石灰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三种气体分别通入酸性硝酸银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的气体是________(用字母表示)。

(3)白色浑浊物D因具有漂白性又称为________,该物质在空气中容易变质的原因为(用化学方程式表

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王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发现:把新制氯水逐滴加到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当加到最后一滴时溶液的红

色突然消失。

(1)知识储备:将氯气通入水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氯水中具有强氧化

性的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

(2)探究“溶液的红色突然消失”的原因:

①猜想:a.是氯水中的盐酸中和了NaOH,使酚酞由红色变成无色;

b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设计实验:往已褪色的溶液中继续滴加NaOH 溶液至过量,若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证明“猜想a”正确;若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证明“猜想b”正确

【氯气的性质】答案

【即学即练1】

1、(1)√ (2)√ (3)√ (4)√ (5) √

解析:氯气是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氯气不仅可溶于水,而且还能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②③

解析:将氯气通入到田鼠洞中起灭鼠作用,一方面是利用其密度比空气大得多,可沉在洞底,另一方面是氯气有毒。

【即学即练2】

1、D 。解析:Na 在Cl 2中燃烧生成NaCl 固体颗粒形成白烟,A 项错误;Cl 2是强氧化剂,变价金属与Cl 2反应生

成高价态氯化物,Cu +Cl 2=====点燃CuCl 2,B 项错误;H 2在Cl 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

2、D 。解析:Cu 和氯气直接化合制得CuCl 2,但Cu 与盐酸不反应,与题意不符,故A 错误;Fe 和氯气直接化合制得FeCl 3,Fe 与稀盐酸反应生成FeCl 2,与题意不符,故B 错误;Fe 和氯气直接化合制得FeCl 3,得不到FeCl 2,与题意不符,故C 错误;Al 和氯气直接化合制得AlCl 3,且Al 与盐酸反应制得AlCl 3,与题意相符,故D 正确;故选D 。

3、D 。解析:H 2在Cl 2中燃烧时生成氯化氢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火焰呈苍白色,瓶口有白雾生成。瓶内气体因Cl 2的消耗而变浅,但不发生爆炸。故A 、B 、C 正确,D 错误。

【即学即练3】

1、B 。解析:氯水中含有未反应的氯气分子,因此氯水呈浅黄绿色,故A 错误;氯水中含有HCl 和次氯酸,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会先变红,后褪为无色,故B 正确;向氯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故C 错误;由于次氯酸很不稳定,因此氯水很容易变质,故D 错误。

2、D 。解析:A 项,新制氯水中因含HClO 而具有漂白性,Cl 2没有漂白性;B 项,氯水中含有盐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C 项,氯水中的盐酸与KHCO 3反应产生CO 2;D 项,光照下氯水中的HClO 发生分解反应产生O 2。

3、D 。解析:自来水用氯气消毒时发生反应Cl 2+H 2O===HCl +HClO ,强氧化性的次氯酸不利于金鱼生存,日晒可促进水中的次氯酸的分解,有利于金鱼生存。

4、C 。解析:HClO 是一元弱酸,酸性比碳酸弱。

【即学即练4】

1、B 。解析: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是混合物;漂白液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和次氯酸钠,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是混合物。

2、C 。解析: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漂白效果更好是因为漂白粉跟空气中的CO 2充分反应,生成较多量的HClO 。

【课后作业】

1、A 。解析:自然界中不存在游离态的氯,氯元素全部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A 选项错误。

2、B 。解析:氯原子和氯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为Cl :

、Cl -:,二者化学性质不同,氯离子比氯原子多一个电子,氯离子无毒、无色。

3、D 。解析:Cl 2与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 2+2OH -===Cl -+ClO -+H 2O ,该反应前后只有氯元素化合价

发生变化,属于Cl 2的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故A 、B 正确。因为Cl 2的氧化性大于I 2,可以发生反应Cl 2+2KI===2KCl +I 2,淀粉遇I 2变蓝,故C 正确。Cl 2与盐的反应,氯元素均有价态变化,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 错误。

4、D 。解析:氯气具有强氧化性使铁显+3价:2Fe +3Cl 2=====点燃2FeCl 3,稀盐酸氧化性弱,使铁反应生成Fe 2+:

Fe +2HCl===FeCl 2+H 2↑,D 项错误。

5、B 。解析:A 项中CO 2过量,应生成Ca(HCO 3)2;C 项中HCl 应写成离子形式;D 项中HClO 为弱酸应写化学式。

6、C 。解析:A 项,Na 和Cl 2发生反应生成NaCl 固体,对应的现象是发出黄色火焰,有白烟(NaCl)生成;B 项,Cl 2有毒,为防止空气污染,用NaOH 溶液吸收多余的Cl 2;C 项,钠着火燃烧产生黄色火焰,发生的反应为2Na

+Cl 2=====点燃2NaCl 。

7、B 。解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液氯没有漂白性,A 项错误;氯气没有漂白性,但通入品红溶液中,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使品红褪色,B 项正确;在点燃或加热的情况下,氯气可以和大多数金属直接化合,C 项错误;氯气有毒,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而澄清石灰水浓度太小,吸收效果不好,D 项错误。

8、D 。解析:NaClO 、Ca(ClO)2、HClO 均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有色布条褪色,A 、B 、C 均正确;D 中CaCl 2无漂白性,故选D 。

9、D 。解析:氯气消毒的自来水相当于新制氯水,因此配制溶液时,可能会使配得的溶液变质。

①Cl 2+2NaOH===NaCl +NaClO +H 2O ;②Cl -+Ag +

===AgCl↓;③Na 2CO 3+2HCl===2NaCl +H 2O +CO 2↑;④2NaBr +Cl 2===2NaCl +Br 2;⑤2FeCl 2+Cl 2===2FeCl 3。

10、B 。解析:A 项,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HClO ;B 项,氯水呈黄绿色是因为溶有Cl 2;C 项,因为先加盐酸酸化,已经引入了Cl -,不能确定氯水中是否含有Cl -;D 项,Cl 2与NaOH 发生反应。

11、C 。解析:A 项中新制氯水中含三分子:Cl 2、HClO 、H 2O ,四离子:H +、Cl -、ClO -、OH -;B 项氯水中的Cl 2可氧化Fe 2+,则溶液颜色变成棕黄色,不能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 ,故错误;D 项中溶液先变红,因为新制氯水中含有H +,后褪色,因为新制氯水中含有HClO ;故C 项正确。

12、D 。解析:因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是混合物;漂白液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和次氯酸钠,是混合物,故A 错误;因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氯化钙和次氯酸钙,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所以B 选项是错误的;因为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浓度太低成本较高,工业上通常用石灰乳与氯气反应制取漂白粉,故C 错误;利用HClO 的酸性弱于碳酸,浸泡一段时间,让CO 2、H 2O 与Ca(ClO)2反应生成HClO ,D 项正确。

13、C 。解析:漂白粉是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后所得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CaCl 2和Ca(ClO)2,①错误;漂白粉能用来杀菌消毒的原因是Ca(ClO)2与空气中的CO 2和H 2O 作用生成HClO ,HClO 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②错误;当漂白粉与酸接触时,也可生成HClO ,且漂白粉与稀酸反应生成HClO 的速度较快,故漂白粉放入稀酸中可提高漂白速度,③正确;氯气与碱反应可生成氯化物和次氯酸盐,次氯酸盐可与CO 2、H 2O 或与稀酸作用生成HClO ,④正确。

14、A 。解析: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强酸)和次氯酸(弱酸),反应后的溶液中含有氯气分子(新制氯水为浅黄绿色)、次氯酸分子(使石蕊溶液褪色,具有漂白性)、氢离子、氯离子(与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次氯酸根离子等粒子。

15、B 。解析:pH 大于7,说明溶液显碱性,氯化氢溶于水显酸性;“消毒液无色”,高锰酸钾溶液显紫红色;碳酸钠溶液虽显碱性,但碳酸钠不能杀菌消毒。

16、(1)①H 2+Cl 2=====点燃2HCl ②Cl 2+H 2O===HCl +HClO

③Cl 2+2NaOH===NaCl +NaClO +H 2O ④2Cl 2+2Ca(OH)2===CaCl 2+Ca(ClO)2+2H 2O

(2)BC

(3)漂白粉 Ca(ClO)2+H 2O +CO 2===CaCO 3↓+2HClO 、2HClO=====光照2HCl +O 2↑

解析:A 是密度最小的气体,为氢气;B 在通常情况下呈黄绿色,为氯气;纯净的A 可以在B 中安静地燃烧生成C ,则C 为氯化氢。把氯气通入到适量石灰乳中可以得到白色浑浊物为氯化钙和次氯酸钙的混合物。(2)HCl 和Cl 2通入酸性硝酸银溶液中,都生成AgCl 白色沉淀。(3)白色浑浊物D 因具有漂白性又称为漂白粉,该物质在

空气中容易变质的原因为Ca(ClO)2+H 2O +CO 2===CaCO 3↓+2HClO,2HClO =====光照2HCl +O 2↑。

17、(1)Cl 2+H 2O===HCl +HClO Cl 2 HClO

(2)①氯水中的HClO 具有强氧化性(或漂白性),将酚酞氧化而褪色 ②红色重新出现 红色不再出现 解析:(1)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 2+H 2O===HCl +HClO ,氯水中含有Cl 2和HClO ,两者均具有强氧化

性。(2)①盐酸和次氯酸具有酸性,能够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酚酞在碱性环境下才显红色;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或漂白性),也可能使红色的酚酞变成无色;②要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是“猜想a”还是“猜想b”,可以通过以下实验:在已经褪色的溶液中继续加入NaOH溶液,直至溶液呈碱性,若溶液恢复红色,则说明是碱性被中和而导致溶液褪色,反之,则是指示剂被漂白而使溶液褪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许多学生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因此我们要学会去总结每个章节的重要知识点,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1、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氧化反应CH4(g)+2O2(g)CO2(g)+2H2O(l) 取代反应CH4+Cl2(g)CH3Cl+HCl 烷烃的通式:CnH2n+2n4为气体、所有1-4个碳内的烃为气体,都难溶于水,比水轻 碳原子数在十以下的,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同分异构体: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不同的单质 同位素:相同的质子数不同的中子数的同一类元素的原子 2、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重要化工原料 乙烯C2H4(含不饱和的C=C双键,能使KMnO4溶液和溴的溶液褪色)

氧化反应2C2H4+3O22CO2+2H2O 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先断后接,变内接为外接) 加聚反应nCH2=CH2[CH2-CH2]n(高分子化合物,难降解,白色污染) 石油化工最重要的基本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果实的催熟剂,乙烯的产量是衡量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苯是一种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有毒,不溶于水,良好的有机溶剂 苯的结构特点: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氧化反应2C6H6+15O212CO2+6H2O 取代反应溴代反应+Br2-Br+HBr 硝化反应+HNO3-NO2+H2O 加成反应+3H2 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醇 物理性质:无色、透明,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小于水沸点低于水,易挥发。 良好的有机溶剂,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与水以任意比互溶,醇官能团为羟基-OH 与金属钠的反应2CH3CH2OH+Na2CH3CHONa+H2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一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将来决战高考取胜的关键阶段,尽早进入角色,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1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 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 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 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 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的必然结果。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 化学这个科目一直是同学们又爱又恨的科目,学的好的同学靠它来与其它同学拉开分数,学的差的同学则在化学上失分很多;在平时的学习和考试中同学们要善于总结知识点,这样有助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1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高一化学:氯气的性质

氯气的性质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学会氯气的嗅闻方法。 2.感悟氯原子结构与氯气化学性质的关系。 3.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提高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现象分析能力。 4.联系漂白粉的工业生产,加深对氯水性质的理解。 5.正确地认识氯气的消毒作用和氯气的毒性之间的关系,体悟化学的正面价值。 6.进一步体会食盐的重要性和氯碱工业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氯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氯气和碱的反应; 氯气和漂粉精的漂白消毒作用; 实验的设计、正确操作和现象分析; 三、设计思路 从氯气的重要用途引入,使学生明确氯气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结合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现象和氯气的性质实验,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氯气与几种单质的演示实验,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 由氯气用于自来水处理出发,展开氯气与水的反应,进而延伸到氯气与碱溶液的反应。 四、教学过程 [导入]由表示氯气主要用途的树状图片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氯气,通过对图片的简单分析,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氯气的。(PPT2)[ 对图片作简单解释:树状图由根部的salt(食盐)开始,正好衔接上节课的教学内容。树冠上白色背景的文字表示这些物质中含有氯元素,灰色背景的则表示物质中不含氯元素。矩形框图表示中间产物(媒介物等)或生产的中间环节,椭圆形框图表示最终的用途。]

[过渡]氯气为何与水处理有联系呢?在实际生活中氯气又是怎样与水处理建立联系的呢?大家通过接下来的学习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首先来回忆一下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气体? [思考与讨论]学生观察一瓶氯气的样品,嗅闻气味――注意嗅闻方法。 [板书] 一、氯气的物理性质(PPT3) 通常情况下,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叙述]现在我们可以解释“氯气”这个名字的由来了,氯元素的希腊文原意是"绿色的",英文名称为"Chlorine",我国清代翻译家徐寿最初把它翻译为"绿气",后来把两个字合并称为"氯"。 氯气曾被用作强杀伤性的武器,因为它会对呼吸道造成有害影响,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德军与英法军战士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对峙,黎明时,英、法军前线战壕里的士兵突然看到一股阴森森的黄绿色气体逐渐向前袭来,很快数百名英、法军战士窒息而死,数千名士兵双目失明.这是在1915年4月22日发生的令人发指的事件。 虽然氯气具有一定的毒性,只要我们恰当、合理地使用氯气,它会造福于人类的生活。 [设问]怎样保存、运输氯气呢? [媒体]展示氯气的钢瓶图片。 [板书]从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判断出,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氯气易液化――液氯――纯净物。 [设问]那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不大呢? [演示实验]用一支100mL针筒抽取80mL氯气,然后抽取20mL水,振荡。 [思考与讨论]学生观察现象,并进行描述。 [板书]氯气能溶于水,常温下,一体积水约能溶解2体积氯气。 [设问]氯气作为一种非金属单质,它可能会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呢? [演示实验]氯气与钠反应 氯气与铁丝反应 氯气与铜丝反应 氯气与氢气反应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 个) 原子核 注意: 中子(N 个)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原子)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Z 个)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 一(能量最低)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7周期 主族:ⅠA ~ⅦA 共7个主族 族 副族:ⅢB ~ⅦB 、ⅠB ~ⅡB ,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 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 和ⅠB 之间 (16个族) 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2.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①常见气体的检验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

(完整word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氯及其化合物

高中化学必修一氯及其化合物 要点一:氯气 1、氯气的物理性质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有毒,能溶于水(常温条件下,1体积的水能溶解约2体积的氯气),氯气容易液化,液氯是一种黄绿色的液体。 2、氯气的化学性质 典型例题 1、无色气体A在一种黄绿色气体B中可以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反应生成气体C.B与金属D反应可生成白色固体E,D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浅黄色固体F,F与CO2反应可得到气体G,D与水反应可生成A,A在G中燃烧生成水、推断出各种物质后,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C、E.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a.由D生成F:; b.F与CO2反应:; c.D与水反应:. 【解答】解:黄绿色气体B为Cl2,气体A在Cl2中可以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应为H2,反应生成HCl,D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浅黄色固体F,D应为Na,F为Na2O2,

则E为NaCl,Na2O2与CO2反应可得到气体G,G为O2,则 (1)由以上分析可知B为Cl2,C为HCl,E为NaCl,故答案为:Cl2;HCl;NaCl;(2)D为Na,F为Na2O2,Na与O2反应可生成Na2O2,反应的方程式为2Na+O2=Na2O2,F为Na2O2,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反应的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D为Na,与水剧烈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故答案为:a.2Na+O2=Na2O2;b.2Na2O2+2CO2=2Na2CO3+O2↑;c.2Na+2H2O=2NaOH+H2↑.2、已知氯气和NaOH在一定温度下能发生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3Cl2+6NaOH=5NaCl+NaClO3+3H2O.某温度下,将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NaClO、NaClO3的混合溶液.经测定ClO﹣与Cl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则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和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21:5B.11:3C.3:1D.4:1 【解答】解:根据ClO﹣与ClO3﹣的浓度之比1:3,由Cl到ClO﹣,失去1个电子,由Cl到ClO3﹣,失去5个电子,一共失去1+3×5=16个电子;由Cl到Cl﹣,得到1个电子,需要16个原子才能得到16个电子,所以,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16:(1+3)=4:1。 故选:D。 变式训练 1、某化工厂发生了氯气泄漏及爆炸特大事故,喷出的氯气造成了多人伤亡.作为现场的消防干警下列处理方法和过程较合理的是() ?及时转移疏散人群,同时向有关部门如实报告事故的有关情况; ?被转移人群应戴上用浓NaOH溶液处理过的口罩(湿润); ?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洒含碱性物质的水溶液解毒; ?被转移人群可戴上用Na2CO3处理过的口罩(湿润); ?将人群转移到地势较低的地方; ?及时清理现场,检查水源和食物等是否被污染; ?常温下氯气能溶于水,所以只要向空气中喷洒水就可以解毒. A.????B.????C.????D.???? 2、下列化合物中,不能通过单质间化合直接制取的是() A.FeCl3B.CuCl2C.HCl D.FeCl2 要点二:氯水及次氯酸 1、氯水的成分 三种分子:Cl2、HClO、H2O 四种离子:H+、OH-、Cl-、ClO- 2、氯水的性质

2019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2019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注重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水平减弱,失电子水平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水平——→逐渐增强,失电子水平——→逐渐减弱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臵,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 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 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 =N/NA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带重点符号)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方法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3)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4)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5)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 例 过滤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 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 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 度计水银球的位 如石油 的蒸馏

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 溶的溶剂里的溶解 度不同,用一种溶剂 把溶质从它与另一 种溶剂所组成的溶 液中提取出来的方 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 合下列要求:和原 溶液中的溶剂互不 相溶;对溶质的溶 解度要远大于原溶 剂 用四氯 化碳萃 取溴水 里的溴、 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 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 活塞上的凹槽与漏 斗上的水孔,使漏 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 液体慢慢流出,及 时关闭活塞,上层 液体由上端倒出 如用四 氯化碳 萃取溴 水里的 溴、碘后 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 种可溶性固体的混 合物 加热蒸发皿使溶液 蒸发时,要用玻璃 棒不断搅动溶液; 当蒸发皿中出现较 多的固体时,即停 分离 NaCl和 KNO3混 合物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2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 点总结12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高中化学必修一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 微粒与物质的量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 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体积与物质的量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公式:C B=n B/V n B=C B×V V=n B/C B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⑥溶液的配置 (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5、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纯盐氧化物:CO、NO等 净含氧酸:HNO3、H2SO4等 物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化一元酸:HCl、HNO3 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 物多元酸:H3PO4

(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的物理量之一,用n 表示 2、意义: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它表示的是物质中所含粒子的多少-分子、原子、离子、质子、电子。 3.注意:“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全称,是一个专有名词,不能当成物质的数量或质量来理解,不得随意增减。 二、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1摩尔:含有与0.012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的粒子数,该物质的物质的量为1mol 。它表示的是物质中微粒的个数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比值。 =粒子数目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 A N N n = 2、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 单位:mol -1(/ mol ) 数值:0.012kg 12C 中所含12C 原子的个数(kg kg 2610993.1012.0-?) 近似值:6.02×1023mol -1 (6.02×1023/ mol ) 3、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应用于宏观物质。(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在使用时必须标明微观粒子的种类,如1molH 、1molH+。不能用摩尔数代替物质的量。 三、摩尔质量 如何由物体质量求出微观粒子个数呢? 物质质量?→?? 物质的量?? ?→??A N 粒子个数 单个粒子质量很难称量,但大量粒子总质量可称量。(分子质量约10-26~10-25 kg ,若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总质量约为10-3~10-2kg ,即1g ~10g ) 1、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即每摩尔粒子所具有的质量,用M 表示 m M n ==物质质量摩尔质量粒子物质的量 2、单位:()()mol kg mol kg mol g mol g //,11--??或 3、摩尔质量的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质量。 即:H 2O 分子量为18,H 2O 的摩尔质量为18g/mol 4、相关计算 例题1. 1 mol 水分子中含有约 个水分子(6.02×1023) 0.5mol O 2中含有约 个O 2分子(3.01×1023) 2 mol H +中含有约 个H +(1.204×1024) 2. 在反应X+2Y=R+2M 中,已知R 和M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2:9,当1.6克X 与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克R ,则在此反应中Y 和M 的质量之比为( ) A 、16:9 B 、23:9 C 、32:9 D 、46:9 3.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摩尔是基本物理量之一 B 、1mol 氯分子的质量是71g C 、0.5mol 硫酸的质量是49g D 、0.006kg 碳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5mol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2.1《氯气的性质》优秀教案

《氯气的性质》优秀教案 永春四中郑杰伟 2016年1月16日 一、设计思想 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本课首先先从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展示氯气泄露事故以使学生对氯气产生感性认识,再用泄露氯气给社会带来惨重的损失激发学生学习氯气的性质的渴望。最后以氯气泄露事故造成的严重恶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向学生介绍氯气的用途,以使学生建立起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实验,分组讨论等环节,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拓宽学生视野,提高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与交流,将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力图使这堂课既有严谨规律的学习过程,又有生动活泼的主动探索和实践过程,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材解读与分析 “氯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2,是在学生在掌握“研究物质的试验方法”、“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碱工业”等知识点后,是第一次进行元素性质的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探究、学习方法指导今后对硫、氮等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也为卤族元素性质的整体认识乃至非金属元素的把握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高中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研究物质的试验方法”、“氯气的生产原理”和“氯碱工业”等知识,用所学知识指导对“氯气的性质”的学习,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是可行的。本节课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探究讨论、交流总结,是学生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切实掌握“氯气的性质”。 四、重点、难点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和作用。 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归纳。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及辩证思想的渗透。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激趣法:运用多媒体视频,调动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科 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其中化学 性质; 3.讨论总结法: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分 析现象,最终总结氯气的有关化学性质。 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看颜色、闻气味等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 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 三、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一、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电能(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环境污染、低效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2)电解质溶液(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