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钻井技术

中国古代钻井技术

中国古代钻井技术
中国古代钻井技术

人类最早钻井活动是从中国开始的

钻井就是人们从地表向下挖掘一个筒形的通道,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汲取地下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钻井大体经过了挖掘井技术、顿钻井技术和旋转钻井技术三个发展阶段。在前两个阶段中,中华民族都是处在该项技术的最前列。公元前1500年前后,我国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井”字,春秋战国时期的井深已达50余米,到唐朝时已超过140米。这个时期属于人工挖掘井阶段,井的直径大约为1.5米,人可以从井筒下到井底。

中国古代钻探技术历经两千年的发展。到北宋的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我国古代钻井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取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出现顿钻井技术。钻井井筒直径有碗口大小,井深可达130米左右,古称卓筒井。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研究了我国古代钻井技术后极为赞叹,在他所著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明史》一书中写到“今天用于开采石油与天然气的深井就是从中国人的这些技术中发展起来的”,并指出“这种技术大约在12世纪以前传到西方各国”。1835年(道光6年),我国打成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卓筒井”,在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寨,深度达1001.42米。19世纪末期出现的旋转钻井技术,实际上是在我国顿钻井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石油天然气井,我国古代称“火井”。据《汉书——郊祀志》记载(公元61年):“祠天封苑火井于鸿门。”即在今陕北神木县附近的鸿门火井处建立祠庙。唐朝著名诗人李贺曾有“火井温泉在何处?”的诗句。据《蜀中广记》一书记载,明正德末年(公元1521年),在我国四川省的嘉州,在钻盐井或天然气井的过程中,由于钻出了石油后即改为油井。明清时期,我国四川钻凿油气井的技术就很普遍了,井深都在1000米左右。(摘自石油工业出版社《走进石油》丛书)

中国古代钻探技术

编辑词条分享

中国古代钻探技术始自钻凿井盐。

井盐钻探按照生产技术发展水平,井盐钻探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①大口浅井阶段(公元前 3~11世纪)。口径大到二三十丈(古长度单位),井身浅,每挖一井投入几百人,凿挖工具都是铲锄等农用工具。自秦汉至南北朝,凿挖的都是上土下石的裸眼井;南北朝至五代,始用木制井筒护壁。

②钻探形成阶段(1041~1368)。亦称卓筒井阶段。口径小,一般如碗大(5~9寸),深度自几十丈到百余丈。到北宋仁宗庆历、皇祐(1041~1054)年间已形成较完善的人力冲击式钻井技术。当时共有盐井728口,到南宋绍兴二年(1132)达到4900余口。钻头为铁质圜刃锉,吸卤筒和卓筒(即套管)为凿通节隔的楠竹。这是中国古代钻探技术的形成阶段,也是中国古代深井冲击式钻井技术逐渐传入西方的时期(约11世纪)。

③深井发展阶段(1369~1911)。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1637)对钻井工艺有详细的叙述,凿井、打捞、治井工具形式多样。钻井工序分为6道:选择井位和初开井口;下石圈(下石制导管);锉大口;制木竹(制套管);下木竹(下木或竹套管);钻小口(图1)和见功(钻小井眼和完井)。

中国古代钻探技术

古代主要钻凿工具(图2)为鱼尾锉、财神锉等;主要治井、打捞工具为提须子、柳穿鱼、霸王鞭等;传递动力和升降锉进工具用斑竹所制的篾索,堵漏和补腔(井)主要材料为桐油、石灰。钻进一口三百丈左右的井一般要四、五年。

中国古代钻探技术

深井钻凿工艺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趋完善,清道光年间(1835), 四川自贡著名的燊海井钻凿成功 (见彩图),井深1001.4米,创造了当时中国以及世界盐井井深的最高纪录。

中国古代钻探技术

石油天然气钻探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远在汉末、晋初(200~300)年间,在四川邛州一带钻成了天然气井,左思(约250~305)在《蜀都赋》中描述其景象为“火井沉荧于幽泉,高焰飞煽于天垂”。隋朝(589)在邛州设立大井县,发现了石油。据明代《蜀中广记》记载,1521年(明正德年间),中国第一口油井在四川嘉州用钻凿盐井器具钻成;1840年,四川自流井地区钻成深达1200米的天然气井磨子井。近代使用动力机械钻探石油始于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

参考书目

周国荣编:《中国钻探发展简史》,地质出版社,北京,1982。

中国古代小口井顿钻技术

2007.02.28 08:55:01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打印本页

顿钻大口井由于钻进速度慢、需要破碎和取出的岩石多,满足不了人类获取大量盐卤资源的需要。北宋庆历年间,一项新的钻井技术——顿钻小口井(又称为卓筒井)应运而生。

这种卓筒井具有口径小且井深的特点。当时把口径只有碗口大小的小口井称为卓筒井。卓筒意为直立之筒。卓筒井的井径一般仅容一个竹筒。井的深度可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

当时人们使用了机械钻井的先进方法——冲击式顿钻法,即用冲击钻头不断地顿击井底,捣碎井底岩石,使井身不断加深。当时,中国人首创的钻头——环刃问世。环刃设计得很科学,环形切削刀可以破碎

岩石、修圆井壁。横刃是主切削刃,每切削一次,就旋转一个角度,横刃就能接触井底,破碎岩石,加深井眼。

当时人们采用了固井技术。由于井越来越深,地下淡水不断渗入井筒,为了阻隔淡水的渗入,发明了“木竹”(即现在的套管)下入井内以隔绝淡水。在打出井身胚形后,用木材或把大竹子去节,使其中空呈管状,并将其一节一节头尾相连,下到井内作为套管,以防止淡水渗入井内以及井壁坍塌,延长井的寿命。

当时人们发明了扇泥筒(汲卤筒)。为了从小口径的井筒内把岩屑清除出来,或汲取井内卤水,古人创造了装有底部活门的吞泥筒(扇泥筒),即带有底部单流阀的提捞筒或捞砂筒。这种汲卤筒用小于井径的竹筒做成,将熟牛皮作为活塞置于竹筒底部,利用井底的上张力和筒内水的下压力,使之入水则张、出水则闭,巧妙地将井底的碎岩屑浆或水提出井口。用这种方式提取井底的碎岩屑浆或水,就叫扇泥,用于汲水的容器,称扇泥筒。

当时人们采用了机械提卤的技术。古人在卓筒井的钻进或钻成提取卤水时,在每一口卓筒井的井口处都要立起大木架(称为天车),安装上辘轳,附近设置车盘,用牵引绳(竹蔑)经过辘轳,另一头系在汲卤筒上,然后用人力推拽车盘,带动辘轳,以此提取岩屑浆或卤水。随着钻井、采卤业的发展,用人力推拽车盘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1253年,四川地区首先用牛作为驱动车盘的动力。用畜力代替人力,这对钻井起下钻、清除岩屑以及采卤提捞,无疑是一项动力改革。由于汲卤筒的直径是一定的,卤水井的产量越高,需要汲卤筒越长,天车就必须越高,这样才能把汲卤筒取上来。四川自贡历史上最高的天车——达德井天车高达113米。卓筒井的问世,被称为钻井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专家,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的由中国传到欧洲的20多项重大发明中,就有钻井技术。他说:“今天勘探油田使用的这种钻深井或凿洞技术,肯定是中国人的发明,比西方要早1100年。中国的卓筒井工艺革新,在11世纪就传入西方。公元1900年以前,世界上所有的深井基本上都是采用中国人创造的方法打成的。”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45分钟作业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视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社会原因。 课前预习 一、纸的发明 1.背景:秦汉时期,以________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经过:西汉早期可能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 3.外传:公元8世纪,________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到欧洲。 4.意义:使得________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发明 (1)战国时期出现了“________”。 (2)宋代出现了指南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________的技术。 2.外传: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________。 3.意义:指南针应用于________,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东晋________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________,出现了火箭和火炮;明代出现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3.外传: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意义:为资产阶级打败________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 1.概况 (1)雕版印刷术:唐代的________,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宋代________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提高了印刷效率。 (3)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 2.外传:由波斯传到了西方。 3.影响: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________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特点: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________的关系;比较重视总结________,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2.影响: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________的倾向。 答案: 一、1.竹木简牍 2.蔡伦 3.阿拉伯人 4.信息 二、1.(1)司南(2)指南针 2.欧洲 3.方向测定

《中国造船史》教学大纲

《中国造船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中国造船史 2.英文名称:History of shipbuilding China 3.课程号:00340010-0 二、学时 总学时36学时其中:授课36学时实验0学时,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和录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考核方式 考查 四、适用专业 全校所有专业 五、课程简介 “中国造船史”系统的讲述了从上古到现代将近八千年的中国船舶发展的历史,介绍了筏、独木舟、殷商的木板船、春秋的大翼战船、汉代的楼船、隋朝的五牙舰、唐代的车船、宋代的海船和郑和宝船等船型特征,除此之外,还介绍了汉代的船舶属具的发展过程,明清的海禁使中国的造船业从高峰跌落下来和清末的洋务运动给船舶工业带来的生机,以及对传播西方自然科学和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船舶工业的曲折发展和新世纪跃居成为世界造船大国的历程。 六、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工科课程中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课程,属于工程学科中的专业技术史学范畴,是工程学与史学、考古学相结合的跨学科课程;本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文化素质、增强工科学生的文化底蕴所设置的跨学科的一门课程。借助多种媒体手段,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由直观到抽象、由表及里,加深对历史观点和文献的理解。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我国船舶技术发展史;了解中国古代既是造船古国,又是航海大国,我们的祖先不但有“四大发明”,而且在造船技术和航海等方面同样有许多发明创造,不但当时推进了世界造船业的发展,而且至今仍产生着深远影响;同时还要了解“闭关锁国”所带来危害,落后就要挨打。“改革开放”发展才是硬道理;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造船业所走过的艰难历程,现已跃居于当代世界造船大国行列,进而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及爱岗敬业精神,使学生从业务素质到政治思想素质都得到提高。 七、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1内容: 绪论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考点专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考点专练(有解析):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借花妖狐魅的故事,艺术地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社会生活的是()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聊斋志异》 D.《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图示反映的内容能证明这一论断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3.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了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 )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著名的绘画作品,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公女史缄图》②《清明上河图》③《墨竹图》④《游春图》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①④②③D.①③④② 5.在下列甲骨文字中描述分封制度的是() A.四手共抬一盘 B.巡行于通卫以保卫城邑之安全 C.阡陌纵横之农田 D.执干戈以卫社稷 6.右图脸谱所示的角色属于京剧中的() A.生 B.旦 C.净 D.丑 7.“中国古代某项发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下列图示与此评述最为相关的是()

A.造纸工序示意图 B.司南 C.架火战车 D.转轮排字盘 8.如下图出自中国古代一本劝人行善的通俗书籍。图片右上方的文字为:“宋程一德,粗识字义,孜孜欲人为善,每遇嘉言懿行,不分三教,捐资刊布(刻版印行),冀人警醒。一夕,梦帝君告曰‘汝能广行三教,所刻俱录报天庭矣。’自是,三教典籍不学而晓,子孙悉俊拔,多少年高第。”从材料中,你能得到的信息包括( ) ①雕版印刷技术更加成熟 ②三教合流 ③三教典籍成为科举内容 ④文人画盛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③④ 9.之所以说书法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门特有艺术,原因是() ①能够将文字的书写称为艺术的只有中国汉字②具有实用功能③具有审美功能④具有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 ( )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11.《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描述:“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凡从文旁之名者,贾敬为首;下则从玉者,贾珍为首;再下从草头者,贾蓉为首;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若给这一章回加题目,应为()A.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B.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C.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D.“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12.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其中“要术”是指()A.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 B.关中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 C.齐国官营手工业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D.长江流域食品的加工与贮藏技术 13.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图1所示的书法特点是()

中国造船史期末论文

秦汉时期造船业的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计算机103 余翔摘要: 《山海经》曾记载“番禺始作舟”,说是皇帝的曾孙名叫番禺的首先发明 了造船。不过也有人认为番禺是地名,指的是住在番禺地区的人民首先发明造 船术,时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在广东曾经出土过汉代的独木舟,方法是“火烧制舟法”,还是比较原始的技术,但已经能够看出早期先民们对利用水 域的强烈需求。 经过了动乱的春秋和战国,中国历史迎来了第一个大统一的时代——秦汉 时期。而在中国这几千年的造船史中,无论从文献记载还是从出土文物来看,秦 汉时期的造船事业都是足以使人惊叹的。各种不同用途的船型,车船,船橹,船舵,帆布的发明以及锚的使用,无一不是在造船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文章中讲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秦汉时期、造船业、政治、军事、文化、军事、原因 在科技不太发达的古代,在没有汽车、飞机、火车的年代里,船舶不论是在人们出行,还是在货物运输,抑或在战争的取胜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自第一个古人发现用手臂挎住浮在水面的树木上就能漂向对岸,到如今百万吨大货轮在全世界的各大港口来回穿梭。期间,船舶的发展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坎坷。在中国的历史上造船业的发展历程也是异常曲折,甚至出现过倒退现象,但是庆幸的是也出现了多次高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造船高峰出现的时间便是中国第一次的大统一时代——秦汉时期。中国历史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战乱与分裂,终于又一次实现了统一。这次大统一给造船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地理方面

根据考古和地理研究可知,作为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的广州周边的自然环境,在建城的2000多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秦汉时期的这一地区水域面积远比现在广大,包括南沙、番禺,甚至芳村等区域的成陆过程还在不断进行中. 漫长的海岸线,广阔的水域,使得我们的祖先进行水上,海上活动以及发展水上交通有了极大的便利,提供了基础的条件.并且,为了出行的方便,舟船无疑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方式.因此水道就起到了今天的“高速公路”的作用。 2.政治方面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统一全国,中国形成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然而面对刚刚平息的六国,急需中央对其加强统治。这就需要有力的交通工具,鉴于地形的原因,舟船当然成为首选。秦始皇在位期间有四次海巡。第一次海巡是秦始皇二十八年,依《大戴礼.保傅》,“封泰山而禅梁甫”,即“封禅”之说。第二次、第三次分别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和三十二年。第四次是秦始皇三十七年,有记载“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几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者,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1】到了汉朝政治虽然相对前朝较为稳定,但是皇帝巡游依然频繁。汉武帝即位后从公元前110年春到公元前89 年春期间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海巡。皇帝海巡虽然有些是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但是在政治方面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其在促进造船业发展方面的贡献更是功在千秋。 在外交上,中国主要的对象便是日本(当时称倭国)。在日本出土的“汉倭奴国王金印”以及史书记载都可证明。“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2】。“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 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3】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朝献,魏明帝于同年十二月诏封“亲魏倭王”并赐以金印紫绶。【4】这些记载讲的就是中日的这段历史。 因为政治、外交的需要,政府便会大力发展造船业。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内陆船舶的发展都是相当迅速的,特别是和日本的交往,更要能在海上乘风破浪的高质量舟船,才可以安全地横渡东海。 3.经济方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2.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课标要求 本课概述了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科学技术发展曾经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教材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展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课文通过大量的考古材料、文献资料等概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历程。 在学习时,要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历史材料的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的现象,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教师应随时关注并予以恰当的评价。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体验,学习到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对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并不陌生,许多发明和发现,在小学的常识课、中学的各门学科学习中都有所了解和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中学

造船史

1.中式帆装的组成、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与西式帆的比较。 2.中国造船与航海四大发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对世界造船和航海的影响。 3.郑和下西洋,海权与国家的发展。 4.评点古代中式船的结构及工艺特点。 1中华文明是黄土内陆文明的说法为什么不对? 答:河姆渡和萧山跨湖桥都属于海洋文化遗址文明、文化、新石器时代 2怎么理解有段石锛对中国及亚太舟船历史的影响? 答:石锛磨制石器的一种。长方形,单面刃,有的石锛上端有“段”(即磨去一块),称“有段石锛”。装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1)可以伐木,为造船提供材料;(2)提高了生产力(3)为造船提供了工具 3独木舟在我国出现的年代、特点及意义。 答:最迟不晚于8000年前,以一段木头制成,解决了浸泡水寒之苦 4我国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舟文化器物。 答:河姆渡桨,跨湖桥独木舟 5中国最早的船检官员 答:公元前10世纪的舟牧 6古文字与舟船文化的关系。 答: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古代传文化的发展。也可看出古代船的外观及使用方式。如甲骨文中“舟”字,可看出所表征的舟,是由纵向和横向构件组合成的。由甲骨文中的“般”,可看出一个人持桨或蒿使船旋转移动。 7中国舟船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年代、意义。 答:船尾舵东汉水密舱壁晋代义熙年间车轮舟晋代义熙十三年指南针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 8中国人早期的渡水工具有哪能些? 答:葫芦,皮囊,筏子,皮船 9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科学思想的奠定时期? 从世界范围来看,基本所有文明的文化根基都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因此有学者称这一时期为“轴心时代”.从中国历史来讲,时至春秋战国,我们在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已经有了很深的积淀,又适逢社会产生了较深刻的变革,所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对以往思想文化进行了总结,同时又根据我们的文化传统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做出了许多自己的发挥创造.我们后世的思想基本没有超出他们的思想范围,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 10对中国舟船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先秦时期典型的船舶。 春秋时的冶铁技术已有所发展。铁制工具的出现则进一步推动了生产,手工业的分工更加细密,木工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我国古代的建筑工匠公输氏名般,即春秋时鲁国人鲁班,为传统造船技术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用途上来看,有民用和军用的船舶,也有河湖船舶和航海船舶。 11邛沟、泛舟之役、 答:泛舟之役:公元前647年秦用船运粮给晋 12秦代有三大水利工程与造船业 答: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13秦皇巡海的意义及对造船业的影响 答:显示了当时船舶的发达,对造船业有这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 李约瑟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一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西欧人很自然地会从现代的科学技术来回溯过去,认为科学思想的发展起源于古代地中海各民族的经验和成就。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大量文献中看到希腊和罗马的思想家、数学家、工程师和自然界的观察者们所奠定的基础。一些早期的著作,例如威廉·休厄尔1837年所著的《归纳法科学发展史》,全都不自觉地透露出,作者们甚至连其他民族在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历程中同样有所贡献这一事实也不知道。以后,人们才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比较成熟的科学思想,曾经受惠于古代埃及人的开拓工作,受惠于肥沃的新月地带各民族,如苏美尔人、巴比伦人、、赫梯人等等的辛勤劳动,并对这些史实进行研究。由于环境的关系,欧洲人从麦伽塞因斯时代到麦考来时代都一直和印度的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部分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才能对印度人的成就作出比较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还是很不够的),不过,在这里存在着许多年代学方面的困难问题,使人们仍然看不到一幅清晰的图景。至于远东的文明、特别是其中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直到今天还仍然为云翳所遮蔽,而没有被人们所认识。“远东”这个名词本身,就说明了欧洲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甚至连那些怀有良好意愿的欧洲人,也很难排除这种偏见。我自己在前面也自然而然地使用了“远东”这个名词,但是以后在这部书中,我将不再使用它。本书的主题就是要论述亚洲、特别是中国在科学上的贡献。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即在古代和中古代,中国人对于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发展,究竟作出了什么贡献?虽然自从耶稣会传教士在17世纪初叶来到北京以后,中国的科学就已经逐步融化在现代科学的大熔炉之中,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问:中国人在这以后的各个时期里有些什么贡献?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末,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学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又为什么并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在不同的学派那里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和现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采纳的自然观非常相似。这些问题是本书想讨论的问题的一部分。 在一些普通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相互矛盾的倾向。17世纪的耶稣会传教土所传出来的古代中国传说时代的纪年表至今仍然在起作用,它使人们把过多的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科学技术的定义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科学技术萌芽时期 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早期 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陶器 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开始利用蚕丝制作丝绸。 先秦时期 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 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 铁柔化技术。《夏小正》成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有大规模的水 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等。创造十进位制。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 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有学 者认为,筹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创造九因歌,为世界上最简便的 乘法表,直到今日还在使用。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 的回归年长度。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农业上的轮作制已经确立。中

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面世。《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已有牵星导航技术(过洋牵星术)。发明抽水马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抽水马桶的国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徽、祖冲之、张子信等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中国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解飞、魏猛变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车磨。 隋唐、两宋时期 宋朝科技隋唐时经济文化发达,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到两宋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高峰。 元朝时期 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翻译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又译作尤尼)的《哈基姆星表》(又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中国人在此时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王恂与郭守敬等完成编制《授时历》。《授时历》以365.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有26秒的差距。1303年,朱世杰著成《四元玉鉴》,将“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朱世杰

中国古代造船术的五大发明中国科技史概论论文

中国古代造船术的“五大发明” 方燕儿Pb04204026 我出生在四面是海的舟山群岛上,听着悠长的船笛长大。记得儿少时,最喜欢迎着咸咸的海风,漫步在停靠着一排排船只的码头。望着各式各样的船,心里充满好奇与惊喜——在茫茫大海上,古代的船又是如何承受着巨大的重量,却依旧能够航行自如从不迷失方向?古人们在造船术上到底创造了哪些伟大的发明?…… 至今我乘船经历不下百余次,也踏上过不少种类的甲板——木制的渔船,普通的客船,雄伟的军舰……而那份好奇也随之越加强烈,于是我带着那份好奇去寻求那个跨越历史的答案。 我国幅员辽阔,海洋国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绵长曲折的海岸线由东向南延伸,大陆岸线1.8万公里,岛屿岸线1.4万公里。我国的版图由于海域的加入而增加三分之一,因此我国不仅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 自古以来我国海上航运事业就很发达,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七次下西洋等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考古资料表明,河姆渡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是发明舟楫和征服海洋的先躯,河姆渡遗址第三、第四文化层出土六只木桨,并采集到夹碳陶舟模型两件。[1]这说明距今大约7000年前,中国的先民已经开始了水上活动。 中国航海事业的繁荣显然离不开古代造船术上的发明,其中很重要的发明创造便是橹、船尾舵、多桅多帆、指南针和水密舱壁技术,这“五大发明”使得延绵不绝的中华造船术曾领先于世界,并且对世界造船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橹 “在旁曰橹。橹,膂也。用膂力然后舟行也。”这段记载出自东汉刘熙的《释名》[2],由此可推断橹的出现最晚是在汉代。早期的橹被设在船舷两侧,而现今一些小船上的橹几乎都在船尾。 橹,与桨相比较具有更高的效率。桨在使用时要用手划,属于间歇做功,而橹则是左右连续不断地摇,属于不间歇地做功。橹对舟船推进是连续的,这在推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中国近百年科学技术史的分期及其划时代事件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史分期的一般规律和标准,进而将中国20世纪科学技术史划分为8个时期,并分析了其中每一个时期的划时代事件。 (一) 任何一部科学技术史,都应是科学技术发展曲线连续和间断、平滑和曲折、仰或缓慢渐进和急速推进依次呈现或交替呈现的历史。但是,历史轨迹的这些对立状态,又无不统一于一定的历史坐标上。 在众多的历史坐标中,重大历史事件占据重要历史地位,它相当于坐标原点,起着划时代的作用。世界科技史上,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酝酿和发表就属这类事件。事件发生过程中,科学技术以间断、曲折、急速推进的形式发展着;事件发生前或后,则以相对连续、平滑和缓慢渐进的形式增长着,并且发生前和发生后又有所不一样,表现在科学技术的性质上,在此之前可能属古代科学,之后则是近代科学了。 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可以是内在的,也即是以改变科技发展轨迹的科技思想的产生或科技成果的建立。这种事件由于表现为科学技术本身,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比较直观,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以此作为分期的依据或标准的作法,往往用T?内史体系中。科学技术史上的划时代事件,也可以是完全外在的,也即在事件的科技性质不显著,或者不考虑科技成果的情况下,把足以结束科技运动的己有轨迹或可能导致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的环境性事件,如政治、经济、思想等,作为分期标准或依据。这种事件由于表面上看来与科技无关,所以其划时代的作用和性质是隐蔽的,有时甚至不易被科技人员接受。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对科技史深层次的分期。这种作法往往在典型的科技外史中使用。由于上两类事件,在科技史的分期中,各具有特殊的有利之处,也各具有局限性,这就导致了以科技成果和环境性事件的合作用作为划时代的事件。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一科技史的每一时期的划分中,始终贯彻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与环境性事件统一的原则;一是各个时期不同,两方面的判据间或运用,如第一、二阶段间,以科技成果划界,二、三阶段间则以环境性事件分期。一般情况下,以前者为主,因为环境性事件毕竟是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环境方面的事件,环境对科技的影响不仅存在,而且或迟或早会表现出来,也即一定的环境对应于科技的一定运动。人为地隔离或间或使用两方面判据,由于二者的不同步,会导致分期失准,进而不科学。这种两重标准统一使用的作法,常出现在内、外结合史中。 统一运用科技成果性和环境性的事件作为划时代的标准,比单纯使用某一方面,对于描述科技史,要有利些。科技成果的产出与环境性事件的发生,在不同的时候,互为因果关系。这样,就要求既陈述科技成果的产出情况;又交待与之相应的环境材料;还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于是全分位、立体式地展示了科技的发展。 环境因素方而的重大事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本质的影响还是科技体制的变更。科技体制不仅决定对科技人员的政策、反映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还决定对科研的投入、国际科技交流、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因此,对

简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简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内容摘要: ①古代中国独自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在首创性、历史连续性、全面多样性上都是举世瞩目的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③经验性、描述性、实用性与本土化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 ④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学科更多地得到发展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又一特征 ⑤官办为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另一特点 ⑥适合封建政治观念需要的科学文化在封建社会的框架内得以延续。 ⑦整体观,与西方科学注重分析不同,中国传统科技重整合,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 ⑧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实用科学体系 ⑨古代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技术结构 ⑩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其显著的优点,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也决定了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

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惊人的辉煌历史,并处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世界最前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东方各国乃至西方各国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几乎全是中国人自己独自创造出来的,这一点与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古希腊的早期科学如几何学、天文学中的很多东西是从河流文明古国那里学来的。正是这种独创的科技成就的长期发展,历代继承,才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著名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序言中曾对此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他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㈠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思想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显示出阶段性高潮的特点 我国古代社会从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绵延不断,既不曾发生过像罗马帝国那样中断无继的历史悲剧,也不曾经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这就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得以世代相传、连续积累,并在这个基础上走向自己的巅峰。 然而,在4000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两汉(尤其是东汉)与宋元(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外因素又都显示出阶段性的高潮。

船的起源与历史

古代船的起源与发展史 中国的舟船文化至少可追溯到一万年前,历史上中国创造了古代世界最丰富多样的船型,曾为人类造船与航海业的发展奉献过许许多多伟大的发明。船是水路主要运输工具。船的起源国尚无定论。早在公元前6000年,人类已在水上活动。世界上最早的船可能就是一根木头,人们试着骑到水中漂浮的较大的木头上,从而想到了造船。 一、浮具:浮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水上工具。浮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倒下的树干、脱落的树枝,以及随处可见的竹竿和芦苇。树干、竹竿、芦苇等本身浮力小,需要束捆起来使用;而葫芦则具有体轻、浮力大、防水性强的优点。古人一般将三、四个葫芦串接起来,缚在腰间,入水后人半沉半浮,利用手脚划水前进,古代称这种浮具为腰舟。 二、筏子:筏子的制作材料多为树干、竹竿、芦苇等长条形的物体,把它们横向排列,然后用野藤、草绳、皮条捆扎起来。后来,人们又将树干或竹竿扎成长方形框架,在框内缚上其他具有浮力的物体,如皮囊、葫芦、陶器等,以制成不同材料的浮筏。与单体浮具相比,筏子的浮力增强了,行驶时更平稳和安全;筏面面积扩大,可运载更多货物,人在筏面上可立可坐,无需使半身浸在水里。筏子确实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水上工具。 三、独木舟:独木舟最迟在大约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初时的独木舟结构极为简单,一般是捞取一段槽状朽木并将其内部稍加整理,或者将一段树干砍挖成槽,然后削去外面的旁枝和树杈。当时制造独木舟的主要工具是石刀、石斧等,以如此简陋的工具制造独木舟,特别是在整段树干上挖槽,当然是困难重重,所以制造独木舟时必须使用火。 四、木板船:早期的木板船是比较简单的,而且还保留着独木舟的某些痕迹。1979年上海市川沙县出土的唐代木船,其船底就是由三根独木舟前后连接而成,中间挖空成槽,两侧再加舷板,先弯成弧形,再将它钉在船底上。这条古船虽然在不同部位保留着独木舟的特点,但显然已经是独木与板材复合组装的木板船。 五、舫:舫就是两船并列。中国早在西周时就有舫,汉代也常使用。舫的船行速度较慢,但航行时相对地平稳,古代皇室、贵族们往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张帅20094022004 阅读方法:1.检索阅读 2.分析阅读 作业步骤:1.课本的各章节的简述 2.读后感 第一章原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萌芽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至四千多年前) 一伟大的祖国,古老的文明 二劳动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 石器的制造火的使用 三从采集狩猎到原始农牧业 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原始耕作技术动物的驯养 四原始工艺技术 制陶蚕丝的开始利用和原始纺织技术建筑交通工具 五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天文学知识的萌芽数学知识的萌芽其它科学知识的萌芽原始的医和药六原始自然观 第二章技术和科学知识的积累 (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一奴隶制度的出现和科学技术 二青铜时代和青铜冶铸技术 三农业生产技术 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开始形成耕作制度耕作技术 园艺、蚕桑和畜牧 四手工业技术 建筑纺织染色制陶技术的进步和原始瓷器的出现酿酒 五初期的天文学和数学 天文学数学 六物候和地学知识的积累 《夏小正》和物候知识有关气象、地形和地图的记述 七初期的医药学 巫和医德分化药物与汤液医疗工具与卫生保健

八天命观与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天命观的形成阴阳、五行和八卦说 第三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 一社会大变革与科学技术 二铁器时代的到来与冶铁技术 生铁、钢和铸铁柔化术的出现冶铁业的兴起与铁器的逐渐普及 找矿经验和采矿技术 三精耕细作传统的开始形成与生物学知识 《吕氏春秋·上农》等篇所反映的精细耕作技术 植物生态学和动植物分类学知识 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 灌溉工程运河工程和堤防工程 五《考工记》——手工业救赎规范的总汇 《考工记》的产生车辆的制造弓箭的制作钟、鼓和罄等乐器的制造练丝、染色和皮革加工技术城市和宫室的规划设计数学知识 六《墨经》中的科学知识 光学知识力学知识和时空观几何学知识及其它 七天文学和数学的进步 对行星和恒星观测的数量化天象观测的重要成果古四分历法 算筹、筹算和十进位值制 八地学著作的出现 《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 九医学理论的初步建立 医药学的发展和名医扁鹊《黄帝内经》的整体观、脏腑经络说和阴阳五行论《黄帝内经》的防治思想、病因说及解剖学知识 十诸子百家的自然观和学术争鸣 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潮的兴起天地为什么不坠不陷 天与地的相对关系问题宇宙本原和宇宙无限性问题 第四章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一封建制度的巩固与科学技术 二农业科学技术和水利工程 牛耕法与新型农具代田法和区种法《氾胜之书》 园艺、养马、蚕桑的发展水利工程 三生产工具、兵器的铁器化和冶铁技术的成熟 生产工具和兵器铁器化的完成冶铁新技术 炒钢、百炼钢和铸铁脱碳钢技术 四天文学体系的形成和杰出的科学家张衡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读书笔记

《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读书笔记 光电1001 李喆勋100150128 当前我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古代先进而近代落后,一定有社会历史的原因。研究和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探讨它的发展规律,将可以起到鉴古论今的作用。本书将向读者揭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不仅叙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也探索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整个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的许多成果,同时也把自己的许多成果传到国外,贡献给全人类。关于中外科技交流,《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也给予了一定的注意。 尽管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国外成果,但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却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具有独立性和特异性的特殊传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它自己的体系。一般认为,所谓“体系”是指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经验性和实用性,恰好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否完全缺乏理论体系,这个问题也有不同意见,现在我们暂且撇开不说。但是,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独具一格的这一特点来看,不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或者是各个分支学科,也完全称得上是自成体系的。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特点是在封建社会初创的秦汉时期形成的,从建立与巩固新的封建秩序出发,要求科学技术直接为发展生产服务就成为必然的事,因此它更多地具有实用性的色彩。实用科学特别注重生产实践和直接经验,注重工艺过程、工艺方法和实际操作的效益,具有实际经验的工匠、文人、医生对实用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实用科学把研究的最后落脚点放在应用上,如把天文学的研究建立在观测的基础上,以便解决实际问题见长的体系。各项技术的发明则直接同工程建设、工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军事工程设施、武器的改进联系在一起,因而,其实用性、应用性更加突出。由于封建社会绵延2000多年,中国在秦汉时期形成的这种特色,也就进一步固定化,几乎成为一种前后继承的固有模式。 我在读完《简明中国科学技术史话》之后,对于明清之际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有一定的感想: 中国科技从领先到滞后,中间经历了明清之际二百多年的过渡期,时间大约从万历(1573-1620)至清乾隆(1736-1795)。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国一方面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另一方面由于内外诸多因素制约,最终未能抓住追赶世界科技的机遇,历史经验及教训值得做出总结,也值得各种认识彼此争鸣。 明朝的中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眼界最为远大,统治者阶层对于传播引进外国先进思想技术最为热心,心态也最为良好的时期,这和明代本身经济的高度发展,思想的高度活跃,

科学技术史

一、古代技术发端的三个标志:打制石器,人工取火,创造文字。 二、原始农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一些水力充沛,土壤肥沃的地区。如:尼罗河流域,底格 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 三、古巴比伦位于西亚地区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通常称为两河流域。 四、公元前3500年以前,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五、文字的发展规律: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再到拼音文字。 六、古印度文明被称为“哈拉巴文明”。 七、现存最早的古印度天文学著作是《太阳悉檀多》,古印度最古老的数学著作是《准绳经》, 《妙闻集》和《17页罗迦集》这两部医学经典的出现,是古印度医学知识体系成熟的标志。 八、中国古代科学成就:天文学(我国是天文观测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也是保存天文 记录资料最丰富的国家,《周髀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我国古代提出“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数学(《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 数学著作,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它的价值可以与欧几里得的几何学相媲美),医药学(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医学名著,西汉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本草”是我国传统药物学的专称,达尔文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地学(我国最早的地理、地质专著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三海经》) 九、古代中国的技术:农业和农业技术(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成熟较早,发展水平高,汉代出 现牛耕,三脚24页播种机,龙骨车,水碾,牛转连磨,农业专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齐民要述》,《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纺织和瓷器制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以“丝绸之国”闻名于世,青瓷—白瓷—红瓷—彩瓷),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与火药,马克思曾把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看做“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建筑技术和水利工程(都江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冶金和造船技术。四大日用技术:纺织,陶瓷,建筑,冶炼。 十、中国古代数学的特点:1鲜明的社会性2机械化算法体系。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1计 数法2正负术3极限4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5四元术6同余式7方程术8贾宪三角形——杨辉三角 十一、古希腊的第一个科学家和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万物起源于水并复归于水;他首先把埃及的几何学变成一种抽象研究对象,在他那里直线变得没有厚度而且绝对平直;他发明从公理、定理求证结果的演绎方法;发明一些具体的几何定理:1圆的任何一条直径把圆平分成两等分;对顶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比达 哥斯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比达哥斯拉和菲罗劳斯,比达哥斯拉认为数才是万物的本原,并企图用数学关系来解释自然现象,他证明了勾股定理,提出黄金分割,比达哥斯拉学派断言,地球,天体和整个宇宙是一个球,天体运动是和谐的,一切天体都 做匀速的圆周运动。阿波罗尼提出圆锥曲线理论。留基伯第一个提出关于原子和虚空学说,他把原子理解为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33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选择题 1.史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材料可见()。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书写材料 C.造纸原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 答案 C 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由中国传入欧洲,并帮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 ) 解析欧洲“发现世界”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指南针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答案 A 3.《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这段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 ) A.火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造纸术 答案 A 4.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象棋发明于宋代B.宋代发明了火药 C.宋代火药广泛用于战争D.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解析从唐到宋的这一变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说明了火药在宋代被广泛应用于战争。

5.“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起来?……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应用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与人类的实际需求方面比西方文明要有效得多?”据此分析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政府是科研的主要组织者 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析解题的突破口是理解材料,材料一方面指出现代科学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指出古代中国应用科技比西方发达。材料不能体现A、C、D,此三项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科学理论的研究,故答案为B。 答案 B 6.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 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解析从“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可排除A、B项;“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主要与领土被金占领有关;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直接得益于当时城市经济繁荣发达与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 D 7.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主要说明元曲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百姓,没有深奥不易理解、粗野庸俗的情况。反映了元曲以自然本色为主流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