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2017年中小学实验教学评估调研报告

四川省2017年中小学实验教学评估调研报告

四川省2017年中小学实验教学评估调研报告
四川省2017年中小学实验教学评估调研报告

四川省2017年中小学实验教学评估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提升全省中小学校实验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引领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中的重要作用,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评估办法>的通知》(川教函〔2016〕124号,以下简称《评估办法》)要求,省教育厅于2017年5月-12月开展了年度中小学实验教学评估调研工作,部分市(州)同步开展了市级中小学实验教学评估调研工作,反响良好。

一、中小学实验教学评估调研情况分析

(一)省级评估调研基本情况。

2017年4月,根据《评估办法》,对全省21个市(州)按照20%的比例随机抽选了仪陇县、双流区等34个县(市、区)作为2017年度省级评估调研县(市、区),再按3%的比例在被抽查县(市、区)中小学校中随机抽选出61所学校作为评估调研学校。

在认真总结2016年工作基础上,省教育厅技装中心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开展2017年四川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评估调研的通知》和《2017年四川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评估工作手册》,为顺利开展年度评估调研奠定了工作基础。

5月-12月,省教育厅先后组织了15个评估专家组,通

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检查、师生现场实验操作、召开教师座谈会、发放学生问卷等方式,从组织管理、实验教学、条件保障等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完成了评估调研学校的实地综合评估调研工作,其中抽查167名教师和862名学生进行现场实验操作测评,召开教师代表座谈会61次,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277份(收回有效问卷1277份)。

61所评估调研学校中,综合评定为“优秀”等次学校34所,“良好”等次学校22所,“合格”等次学校5所,分别占评估学校总数的55.7%、36.1%、8.2%。详见图表1。

图表1:61所中小学校实验教学评估认定等次情况

(二)市级评估调研基本情况。

2017年,全省共有14个市(州)组织了市级实验教学评估调研工作,占所有市(州)的66.7%,共评估调研了182所中小学学校,综合评定为优秀等次学校100所,良好等次学校66所,合格等次学校15所,不合格等次学校1所,分别占比54.9%、36.3%、8.2%、0.5%。其中,组织管理获得优秀等次的学校116所,良好等次学校54所,合格等次学校11所,不合格等次学校1所,分别占比63.7%、29.7%、6%、0.5%;实验教学获得优秀等次的学校89所,良好等次学校67所,合格等次学校17所,不合格等次学校9所,分别占比48.9%、36.8%、9.3%、4.9%;条件保障获得优秀等次的学校84所,良好等次学校82所,合格等次学校13所,不合格等次学校2所,分别占比46.2%、45.1%、7.1%、1.1%。详见图表2。

图表2:市(州)2017年度开展实验教学评估调研情况

(三)比较分析。

1.不同类型学校的评估情况。

一是不同层次类别学校的评估情况。被评估的61所学校中,普通小学22所,评定为优秀等次的10所,良好等次的8所,合格等次的4所,分别占被评估普通小学的45.5%、36.3%、18.2%;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评定为优秀等次的5所,良好等次的4所,评定合格等次的1所,分别占被评估九年一贯制学校的50.0%、40.0%、10%;初级中学15所,评定为优秀等次的8所,良好等次的7所,分别占被评估初级中学的53.3%、46.7%;高级中学1所,评定为优秀等次的1所,占被评估高级中学的100%;完全中学12所,评定为优

秀等次的9所,良好等次的3所,分别占被评估完全中学的75.0%、25.0%;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评定为优秀等次的1所,占被评估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100%。

高中阶段学校(包括高级中学、完全中学和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获得“优秀”等次比例相对较高,实验教学工作成效明显,而小学阶段学校(包括普通小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获得“优秀”等次比例相对较低,实验教学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详见图表3。

图表3:不同层次类别学校评定等次情况

二是不同地区学校的评估情况。城乡学校。已评估的61所学校中,城市学校12所,其中评估为优秀等次的10所,良好等次的1所,合格等次的1所,分别占比83.4%、8.3%、8.3%;非城区学校49所,其中评定为优秀等次的24所,良好等级的21所,合格等级的4所,分别占比49.0%、42.9%、8.1%。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已评估的61所学校中,民族地区学校15所,其中评定为优秀等次的4所,良好等级的7所,合格等次的4所,分别占比26.7%、46.6%、26.7%;非民族地区学校46所,其中评定为优秀等次的30所,良好等次的15所,合格等次的1所,分别占比65.2%、32.6%、2.2%。

城市中小学校的实验教学工作明显优于非城市学校(镇区和乡村学校),非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实验教学工作要优于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详见图表4。

图表4:不同地区学校评估情况

2、不同指标内容的评估情况。

一是三个一级指标的评估情况。实验教学评估共分“组织管理”“实验教学”“条件保障”三个一级指标。已评估61所学校中,“组织管理”评定为优秀等次的42所,良好等次的16所,合格等次的3所,不合格等次0所,分别占比68.9%、26.2%、4.9%、0%;“实验教学”评定为优秀等次的28所,良好等次的26所,合格等次的5所,不合格等次2所,分

别占比45.9%、42.6%、8.2%、3.3%;“条件保障”评定为优秀等次的32所,良好等次的22所,合格等次的4所,不合格等次3所,分别占比52.5%、36.1%、6.5%、4.9%。

三个一级指标中,组织管理工作表现相对较好,实验教学工作相对较弱。详见图表5。

图表5:三个一级指标评定等次情况

二是师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评估情况。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估情况。随机抽选862名学生进行现场实验操作考查,其中能熟练掌握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有475人,占比55%;实验操作较为规范的474人,占比55%;实验中能准确观察到现象或准确测量出结果的546人,占比63%;能准确回答实验提问的有479人,占比56%。

从抽查不同类别学校862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看,普通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完全中学、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占比分别为39.4%、44.9%、37.6%、60.0%、48.9%、75.0%;实验操作能

力一般的占比分别为39.4%、41.0%、45.7%、40.0%、42.9%、25.0%;实验操作能力较差的占比分别为21.2%、14.1%、16.7%、0%、8.2%、0%。高中阶段学校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相对强些,小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相对弱些。详见图表6。

图表6:不同类别学校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情况教师实验操作能力评估情况。实地评估过程中随机抽选167名教师进行现场实验操作考查,其中能熟练掌握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和实验操作基本技能的有118人,占比70.7%;实验操作较为规范的有120人,占比71.9%;实验中能准确观察到现象或准确测量出结果的有134人,占比80.2%;能较准确地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及对实验现象结论进行描述的有122人,占比73.1%;能准确回答实验提问的有123人,占比73.7%。

从抽查不同类别学校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看,普通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完全中学、十二年

一贯制学校教师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占比分别为27%、52%、50%、100%、57%、100%;实验操作能力一般的占比分别为62%、48%、46%、0%、0%;实验操作能力较差的占比分别为11%、0%、4%、0%、2%、0%。高中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相对强些,而小学教师的实验操作能力相对弱些。详见图表7。

图表7:不同类别学校教师实验操作能力情况实验员综合能力评估情况。根据实验员熟悉学科实验以及熟练和规范准备实验情况进行评估,抽查的28名小学科学实验员中,能力较强、一般、较差的分别占比25%、54%、21%;抽查的29名中学物理实验员中,能力较强、一般、较差的分别占比52%、45%、3%;抽查的22名中学化学实验员中,能力较强、一般、较差的分别占比64%、27%、9%;抽查的8名中学生物实验员中,能力较强、一般、较差的分别占比25%、75%、0%。中学物理、化学实验员的综合能力相对较强,小学科学和中学生物实验员的综合能力相对差些。详见图表8。

图表8:不同类别学校实验员综合能力情况

3、问卷调查反馈情况。

实地到校评估调研中,发放学校调查问卷1277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277份。大部分学生的问卷反馈信息基本正常,也有部分问卷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教材上的学生分组实验你都亲自动手做了吗”,选择“全部都做了”“多数做过”的学生1171人,占比91%,选择“只做了少部分”“都没做”的学生106,占比9%;“你的任课老师在黑板上通过板书和讲解来‘做实验’的情况多不多”,选择“非常多”“比较多”的学生514人,占比40%,选择“一般”“不大多”“有时候播放视频来代替做实验”的学生763人,占比60%;“你认为做实验对相关学科(物理、化学、生物)考试成绩影响如何”,选择“影响非常大”“影响比较大”的学生1082人,占比85%,选择“影响一般”“影响比较小”的学生195人,占比15%。

问卷调查学生反馈的意见或建议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多开放实验室,明确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多开展课外实

验实践活动,比如拓展实验、探究性实验、趣味实验、创新实验等。二是希望提供一些关于实验的书籍,举办实验比赛活动。三是教师改进实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四是为满足学生分组实验需要,应加强实验室设备设施的配备。如增加科学实验器材、实验室面积、间数及实验桌凳、多媒体设备(电子白板)等。五是实验室、实验课的管理要加强;六是适当增加实验教师,更好指导学生。

二、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被评估的34个县(市、区)和61所学校均明确有专门机构(部门)指导或负责学校实验教学工作,有分管领导,落实有具体工作人员。

二是被评估的县(市、区)和学校一般都建立完善了实验教学考核机制,县级相关部门将实验教学工作纳入了对学校的目标考核,并将初中毕业生实验操作考试(考查)成绩按一定分值计入中考总成绩,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学校将实验教学工作纳入教学常规管理,纳入对教师的常规考核和年度目标考核,有力促进了中小学校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持续提升装备水平。

近年来,通过全面实施“农薄计划”和“全面改薄”,特别是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在充分用好中央、省补助资金的同时,切实加大了地方财政投入,新采购大批

实验仪器设备和音体美器材,有力推动了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生均功能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册数大幅提升,目前全省近90%中小学校教育装备已达标,为全面深入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一是全力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工程。被评估的61所学校已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为实现信息化环境条件下开展教育教学及管理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是积极推动图书信息化管理。被评估学校大部分建立了图书信息化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图书借阅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是加快推进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成都、绵阳、德阳、遂宁等地部分县(市、区)建立了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了装备管理水平。

四是信息技术应用体验进一步加强。数字图书室、虚拟实验室、仿真实验室、互动教学广泛应用,成效明显。

(四)队伍建设不断强化。

从评估的34个县(市、区)情况看,教育部门均将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纳入全县(市、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统一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除按要求选派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外,大部分市(州)、县(市、区)积极组织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员技能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五)多措并举推动应用。

一是扎实推动实验教学“三开”工作,督促中小学校开齐实验课程,开足实验课时,开好实验课。

二是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向学校师生开放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图书室等功能教室和艺体器材保管室,推动学校装备应用。

三是积极开展中小学生实验实践活动。各地中小学除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家、省、市、县组织的实验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艺体竞赛、读书征文、自制教具等活动外,如绵阳、内江等地部分中小学校成立学生课外兴趣活动社团,涵盖音乐、美术、体育、文学、科技、社会实践等,培养了学生文化、艺术、科技素养和实践能力。

(六)切实加强常规管理。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大部分学校建立了包括《实验室准备制度》《学生实验规则》《实验教师职责》《实验室安全与卫生制度》等较为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人员岗位职责,并上墙公示。

二是强化过程监督,大部分学校将实验目录上墙公示,鼓励师生对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部分学校开展实验课堂巡查和实验教学评价制度,规范教学行为。

三是建立了统一帐册簿,规范仪器设备存放和领用,实现帐、卡、物相符,摆放有序;严格危化品的管理,大部分学校购置了危化品专用安全储柜,并落实了双人双锁管理规定。

(七)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了经费保障机制。大部分学校落实了一定比例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实验仪器设备的补充和维护,部分学校将实验教学相关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

二是建立了质量保障机制,大部分县(市、区)和学校坚持了招标采购的教育装备产品由具有检测资质的机构或县级及以上组织专业检测人员的检测验收,确保了采购产品的质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个别学校和部分教师受高考、中考等升学因素影响,没有充分认识到实验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特别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关切学生成长规律和个性化发展需要,政策执行力不强,过程监督缺失,检查流于形式,学校在经费、人员等方面没能给予充分保障。

(二)学校装备存在缺口。

部分学校实验室、计算机教室、音乐、美术教室等功能室间数不足,面积不达标;部分学校实验仪器、药品种类不够,数量不足,特别是易耗药品等没能及时补充,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三)学科教师配置不够合理。

一是相当部分农村学校音乐、美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教师专业不对口,有文科专业教师教授理科、理科专业

教师教授艺术课现象。

二是专职不足、兼职较多,相当部分农村教师教授两门及以上课程。在评估调研中还发现个别学校将小学科学安排给各班班主任上课,也存在小学科学、音乐、美术教师不相对固定,随意变化较大,不仅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培训与培养,也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是部分学校缺少专职、专业实验员和管理员。

(四)部分学科教师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农村专业教师缺乏、兼职教师较多等问题,部分农村中小学个别教师专业基础知识缺乏,专业素质不高,专业水平较低,实验操作和专用器材使用规范性差,甚至出现错误概念和错误操作行为现象。

(五)常规实验开设不足。

部分学校教师压力大,认为准备实验费时麻烦,经常用视频代替实验,用演示实验代替分组实验,甚至用讲解代替实验,实验开出率不足。在对1277名学生问卷调查中,对“你的任课老师在黑板上通过板书和讲解来‘做实验’的情况多不多”,选择“非常多”“比较多”的学生514人,占比40%;选择“一般”“不大多”的学生618人,占比48%;选择“有时候播放视频来代替做实验”的学生181人,占比14%。

(六)学生实验实践活动量不够。

被评估的学校中,部分学校没按要求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计算机教室、音乐和美术教室等功能教室,开放体育器

材室和体育运动场馆,也没有足够重视实验实践活动开展,没有根据不同学生个性和兴趣特长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实验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对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实验实践等竞赛活动积极性不高。

(七)实验教学教研较为薄弱。

部分学校很少组织开展实验教学教研活动,即使开展也缺乏目的性,更多的属于任务式和流于形式,实验教学成果少。

(八)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部分学校实验教学过程资料不够完善,管理缺失。

二是部分学校实验室、仪器保管室管理不够规范,危化品存放不合理。

三是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装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学校不多。

四、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工作意见建议

(一)继续开展中小学校装备标准化、信息化、特色化建设,提高中小学装备水平。

一是教育装备尚未达标的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标准化建设进度,有效整合和配置资源,尽快实现包括功能用房和教学仪器设备等教育技术装备全面达标。

二是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动网络教学环境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网络带宽,完善教育信息基础环境建设,开展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提高学校装备信

息化水平。

三是积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技术装备达标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建设数字化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等创新实验室、学科功能教室(专用教室)和教育创客空间,促进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向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

(二)切实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技能。

一是进一步优化教师配置。县(市、区)新招聘教师要基于学校紧缺学科专业教师的补充,逐步解决诸如农村中小学音乐、美术等学科与教师专业不配套的问题;县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县域内学科教师统筹和优化配置,将部分学校富余学科教师调配到相应紧缺学科教师学校;学校安排教师任教课程要充分考虑教师学习专业及特长,原则专业对口,尽量减少跨学科兼课,并保持相对稳定,杜绝将类似音乐、美术、小学科学等学科一个班安排一个老师兼课。

二是扎实开展教师培训。教师培训要重点解决任教学科与学习专业不一致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专业不对口”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水平;要加强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实现由骨干教师对县域内或学校内非专业教师、实验教师和管理员培训全覆盖;要创新教师培训方式与举措,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提高培训效率和效益。

(三)规范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切实提高装备管理水平

和效率。

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和行为规范;切实加大督查和考核力度,在做实上下功夫,确保各项政策、制度的严格执行和落实;将实验教学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整理实验教学过程档案资料;加快推进中小学图书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中小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应用的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切实提高装备管理水平和效率。

(四)进一步加强教育装备应用,充分发挥教育装备的育人功能。

一是要强化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教育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改变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实现教育技术装备“建、配、管、用、研”协调发展,服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推动教学和育人方式改革。

二是中小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学校实验室、计算机教室、音乐和美术教室等功能教室,开放体育器材室和体育运动场馆,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实践活动和艺术体育活动。

三是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促使广大师生会用、爱用、乐用教育技术装备。

四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为重

点,充分利用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积极组织开展探究实验、创新实验、航模、机器人竞赛等创新活动,拓展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验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五是认真贯彻《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川教[2017]107号),重视并组织好相关学科的实验操作考试、考查工作,并结合教育综合改革、考试制度改革要求,加强实验教学研究,推动中小学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六是建立完善实验教学评估机制,推动市、县组织开展辖区内中小学实验教学评估工作,促进实验教学质量提高。

(五)进一步建立完善保障机制,确保实验教学顺利开展。

一是进一步建立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四川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关于“学校装备达标后应建立维护装备运行的保障机制,在公用经费中安排不低于15%的比例用于添置、更新、维护教学仪器设备及教学资源,确保设备设施正常运行,服务教育教学”的规定,并将装备建设和开展实验实践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二是建立易耗实验器材(药品)和损毁的仪器设备及时采购补充机制,以充分保障实验实践教学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