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59.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大全今天的感恩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国定假日。
在这一天,具有各种信仰和各种背景的美国人,共同为他们一年来所受到的上苍的恩典表示感谢,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
【承接】感恩节的故事中,人们感谢上帝而产生了感恩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需要感谢上帝,而是要感谢身边的人,在身边寻找自己最想感谢的人。
【游戏】同学们拿出白纸,在纸上按顺序写上①、②、③的序号,并要留白。
找同学上台写出自己最想感谢的人(①为最想感谢的人,②次之,③再次之)。
再写出想感谢他们的原因。
(教师巡课堂,并点出同学上台写出想感谢的人的称谓。
)(教师)为什么要把他放在这一个位置呢?(询问其中一个学生)如果我们把③擦掉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依次把③、②、①擦掉如果这个人不存在,你的人生会发生什么改变呢?(提问一个学生)总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如果没有父母,我们根本不存在;如果没有老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就不能坐在教室里学习;如果没有朋友,我们的生活就会少了很多乐趣。
感谢的人有很多,尤其是身边人,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人的优点,发现要感谢的人。
今天的感恩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国定假日。
在这一天,具有各种信仰和各种背景的美国人,共同为他们一年来所受到的上苍的恩典表示感谢,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
【承接】感恩节的故事中,人们感谢上帝而产生了感恩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需要感谢上帝,而是要感谢身边的人,在身边寻找自己最想感谢的人。
【游戏】同学们拿出白纸,在纸上按顺序写上①、②、③的序号,并要留白。
找同学上台写出自己最想感谢的人(①为最想感谢的人,②次之,③再次之)。
再写出想感谢他们的原因。
(教师巡课堂,并点出同学上台写出想感谢的人的称谓。
)(教师)为什么要把他放在这一个位置呢?(询问其中一个学生)如果我们把③擦掉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依次把③、②、①擦掉如果这个人不存在,你的人生会发生什么改变呢?(提问一个学生)总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传统文化有哪些相关资料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传统文化有哪些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
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曾李的洋务运动、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动刀动枪、师夷制夷、公车上书、毁除科举,再到武装起义,直至满清王朝的覆灭,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所在。
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
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叹到:现在人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传统文化纵览1、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传统节日的习俗变异与地域特色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们对传统价值的追求。
然而,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传统节日的习俗往往会发生变异,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本文将就此现象展开探讨,旨在揭示传统节日习俗的变异与地域特色之间的关系。
一、传统节日的习俗变异传统节日的习俗变异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它源于历史的演变和地域文化的发展。
首先,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传统节日的习俗往往会出现新的变化。
例如,中国的春节习俗在不同朝代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最初的“年夜饭”到后来的“守岁”,再到现在的“拜年”等,习俗的变异既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也反映出人们对节日庆祝的不同期待。
其次,传统节日的习俗变异还与地域文化的差异有关。
在不同的地区,虽然庆祝同一个节日,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人文风俗的差异,习俗的具体表达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中国,端午节在南方地区的习俗更注重赛龙舟和吃粽子,而北方地区更注重挂艾草和扎马球等。
这表明传统节日的习俗变异是地域文化的体现,也是地方特色的一种表达。
二、传统节日习俗变异背后的地域特色传统节日的习俗变异背后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地域特色。
首先,地理环境是习俗变异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这直接影响到习俗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中国的元宵节,南方地区的习俗注重猜灯谜,而北方地区则更注重猜猜谜语,这与南方气候温暖、适宜夜游的特点相吻合。
其次,历史文化是习俗变异的重要背景。
不同地区的历史遗存和文化传承不同,这导致了传统节日习俗的差异化。
例如,在中国的中秋节,广东地区注重赏月和吃月饼,而四川地区则注重品尝芋艿和举行火把节活动,这与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最后,人文风俗也是习俗变异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这会在传统节日的习俗中得到体现。
例如,在中国的清明节,南方地区人们注重祭扫祖先和踏青游玩,而北方地区人们则更注重祭奠念逝和踢毽子等活动,这反映出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兴趣的不同。
春节习俗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庆祝新年的盛大节日,春节习俗在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更深刻地展现了地域文化在春节习俗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春节习俗的多样化体现了中国各地的地域文化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例如,在北方地区,人们喜欢贴门神、贴对联和挂红灯笼以祈求平安和福寿;而南方地区则普遍会拜祭祖先,准备各式各样的美食,舞龙舞狮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些千差万别的春节习俗,都代表了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反映了当地人民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其次,春节习俗的传承与发展也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
在不同的地方,春节习俗会受到当地风土人情、历史传统和文化意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例如,广东地区的“年糕”,在当地被称为“甜甜”,其形状独特,寓意着步步高升;而湖南地区的“年糕”,则是以酒酿和糯米为主要原料,寓意着喜庆和欢乐。
这种因地域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春节习俗差异并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变化,更反映了地域文化在传统习俗中的融入和发展。
此外,春节习俗也是地域文化的传统延续与文化认同的象征。
习俗是人们生活的方式,是人们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
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春节习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智慧、情感和文化观念。
这些习俗从一代传承到另一代,不仅传承了地域文化的智慧和积淀,也成为人们对家乡的认同与情感寄托。
举个例子,四川地区的“过年舞”是一种特殊的舞蹈形式,以其独特的姿势和动作吸引着众多观众。
这种春节习俗代表了四川地区特有的文化,同时也成为四川人民对家乡文化的自豪和认同。
最后,春节习俗与地域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和交流。
传统习俗的流传和发展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社会变迁而不断发展演变。
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为春节习俗提供了扎根和流行的土壤,而春节习俗的发展又在不同地方之间进行着文化交流和互动。
中国的地域文化葛剑雄①(复旦大学上海200433)内容提要:地域文化其实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有特点的文化类型,它表现在方言、饮食、民居、婚丧节庆、民间信仰等方面,它产生的原因是地理环境、移民、政治权力和行政区划、民族、宗教以及外来文化。
地域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有利于保存和延续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加快,信息手段的进步,一部分地域文化将不可避免的会消失,而地域文化越来越趋同也是不可避免要发生的。
以往对地域文化大多属于消极保护,如今只有积极的去做好保护工作,才能避免完全灭绝。
把我们凡是能够保存的古代遗存尽可能的保存下来,不是为了我们今后能够再回到古代,而是让我们能够欣赏、怀念、追忆我们的古代文明。
关键词:中国地域文化特点形成原因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2-7-11讲地域文化,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其实就是最能够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有特点的文化类型。
它有一个前提必须是和其他周围区域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如果这是某一个地域文化,但是它跟旁边的地方或其他地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划分就没有什么意义。
既然要划分,这个空间叫做某种文化,那它必定跟周边至少有一点明显的差别。
例如有些地方吃辣,它周围也吃辣,这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不如把周边区域也划分在一起。
所以我们对地域文化不能简单化,应该讲明它是最能够体现这一范围特点的。
对于这种现象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注意到了,古语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意思就是说,你走出一百里就会发现风就会变;如果再走到一千里以外,那里俗都变了。
风俗就是这样来的。
什么叫风,什么叫俗。
“风”是一种流行,它是一种时尚。
“风”是经常变化的,它不断的更新,所以等走到一百里之外发现这种时尚又变成另一种,它是不够稳定的。
当然在古代一百里恐怕一天走不到,这个范围就比较大了一点。
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点一、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被广泛接受并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形态。
这其中包括了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艺术形式、道德标准等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通常代表着一种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智慧结晶。
二、传统文化的特点1.地域性: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呈现出多样性。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的文化习俗、方言土语、建筑风格等都有所不同。
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
2.时代性:传统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的。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等都会对文化产生影响,使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3.民族性:传统文化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不同民族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在相互碰撞和交流中,形成了各自的民族文化。
这些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4.历史性: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延续。
它既包括了古代的经典著作、文化艺术,也包括了近代以来的文化成果和遗产。
这些历史元素在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传承。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相对而言的。
传统文化注重传承历史,注重经典和传统,而现代文化则注重创新和发展,关注现代科技和国际化。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四、传统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
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传统文化还影响着人们的艺术审美。
传统的诗词、书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以及戏曲、舞蹈等表演艺术都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最后,传统文化还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
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行为习惯和社会秩序,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五、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传承传统文化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化是什么举例说明 传统⽂化博⼤精深,诸多⽅⾯都是有涉及的,可能有⼀些在传承中被渐渐埋没了。
我们不愿让传统⽂化消失,所以我们要了解传统⽂化,才能保护她。
中国的传统⽂化是什么举例说明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四⼤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民谣、黄⼟、长江、黄河、红、⽉亮。
⼗⼆⽣肖:⿏、⽜、虎、兔、龙、蛇、马、⽺、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化、帝王学。
2、诸⼦百家1.儒家(孔⼦、《论语》、孟⼦、《孟⼦》、荀⼦;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学》《孟⼦》《论语》)2.道家(⽼⼦、庄⼦;思想:道德,⽆为、逍遥)3.墨家(墨⼦、《墨⼦》、思想:兼爱、⾮攻、举贤、节俭)4.法家(韩⾮、李斯、《韩⾮⼦》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6.阴阳家(邹衍、五⾏、⾦⽊⽔⽕⼟)7.纵横家(⿁⾕⼦、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春秋》)9.⼩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笛⼦、⼆胡、古筝、萧、⿎、古琴、琵琶。
《茉莉花》、⼗⼤名曲(《⾼⼭流⽔》、《⼴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埋伏》、《⼣阳箫⿎》、《胡笳⼗⼋拍》、《汉宫秋⽉》、《阳春⽩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房四宝(⽑笔、墨、砚台、宣纸)、⽊版⽔印、甲⾻⽂、钟⿍⽂、汉代⽵简、竖排线装书;国画、⼭⽔画、写意画;敦煌壁画;⼋骏图、太极图(太极)。
4、传统⽂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兵法》、《三⼗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说》、四⼤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浒传》)《聊斋志异》等。
四大传统文化有什么(四大传统文化有哪些)今天给各位分享四大传统文化有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四大传统文化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哪四大类2、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哪四大类?3、中国四大传统文化是什么?4、中国四大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哪四大类中国传统文化四大类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江浙文化和巴蜀文化。
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
中原文化以河南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要辐射地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哪四大类?中国传统文化有:1、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笛、鼓、古琴、琵琶。
中国象棋、中国围棋;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木版水印。
国画、山水画、太极图等。
2、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楚辞》。
如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3、传统节日: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4、中国戏剧: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庐剧等。
5、中国建筑:亭阁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民宅。
中国陶瓷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中国陶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
自古以来,中国陶瓷以其精湛的工艺技术、独特的设计风格和丰富的物质文化内涵,受到世界各地的赞赏和追捧。
从北方的青瓷到南方的粉彩瓷,各地的陶瓷呈现出多元而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北方陶瓷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北方陶瓷以青瓷为代表,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
青瓷起源于中国北方,其釉色清爽淡雅,造型简洁大气。
北方气候干燥,制作陶瓷材料中的铁元素含量较高,经过高温烧制后,铁元素会与釉料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青色釉面,给人一种清新典雅的感觉。
同时,青瓷的胎体质地细腻坚硬,耐用而不失细腻感,经久耐用,适合日常生活使用。
青瓷的独特特色也反映着北方地区的文化特点。
北方地域辽阔,农耕文化和皇家文化是其主要特征。
青瓷作为皇家器物的代表,对上至王公贵族,下至百姓农民,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其制作工艺复杂严谨,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积淀,彰显了中国古代陶瓷文明的独特魅力。
二、南方陶瓷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南方陶瓷以粉彩瓷为代表,充满了浓郁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
粉彩瓷起源于中国南方,其色彩鲜艳多样,釉面细腻柔和。
南方气候湿润,制作陶瓷材料中的铁元素含量较低,经过高温烧制后,釉面色彩会更加柔和而鲜艳,给人一种温润柔和的感觉。
同时,粉彩瓷的胎体质地相对较薄,更加轻盈细致,器物形制多样,适合用来制作精美的装饰艺术品。
南方陶瓷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当地的发展历史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南方地域多山,水网密布,民间文化丰富多彩。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方陶瓷不仅注重实用功能,更加强调装饰性和艺术性。
粉彩瓷所用的颜料以不同浓度的金属氧化物为主,釉面的色彩丰富多样,常用的有橙色、湖绿、茄紫等。
这些明亮鲜艳的色彩表达了南方地区人民的开朗豪爽、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
三、其他地区陶瓷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除了北方和南方,中国的其他地区也以不同的陶瓷载体展现着各自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
什么是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形成并且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独特性、综合性和共性。
区域文化可以包括语言、习俗、宗教、建筑风格、服饰、食品、艺术、音乐等方面。
既包含了传统文化,也包含了现代文化。
今天,我们将对区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区域文化。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和传承1.自然环境对于区域文化的影响自然环境是区域文化的基础。
不同的自然环境,会孕育出不同的文化。
例如,地处南方的亚热带气候,适于种植各种热带水果,因此,南方人民的饮食文化多以水果为主。
2.历史和社会发展对于区域文化的影响历史和社会发展同样也对区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九寨沟的藏文化和傣族文化,延绵上千年的历史和人文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3.传承方式对于区域文化的影响最重要的,传承方式是影响区域文化的关键。
传承方式可能是口传心授,也可能是书面记载。
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代代人的不断努力和继承,才能够不断演变和延续。
二、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1.四川文化四川文化是中央平原和西南民族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川渝两地大部分地区人民文化为代表,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2.京杭大运河文化京杭大运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把北京和杭州的文化联系成了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水上文化。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好的运河文化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域文化,以福建东南沿海、台湾及海南岛的客家人广泛传播和继承。
其中,厦门一带是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地域文化代表之一。
三、继承和发扬区域文化的措施1.宣传和传播区域文化对区域文化进行全面的宣传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才能够进一步推动文化传承和发展。
2.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级别有高,中,低三级,国家级文化遗产来自全国六万多处文物古迹中选出的限量8,659项。
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成为我们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部分。
3.开展文艺活动开展不同的文艺活动,例如歌唱、读书、舞蹈、戏剧等,可以让区域文化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和传承,更好地弘扬各个民族的文化。
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当然传统文化也有一些基本的特点。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传统文化主要的特点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即是先秦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
儒家学者们强调"礼",追求"礼",即是要树立一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用以调整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
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
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
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
"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5]。
经过西周幽、厉时代的大混乱,这期间直到老子、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公元前550年左右),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周国以及所有的诸侯邦国的人民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也没有真正地得到安居乐业,一直生活在战乱中。
《周礼·柞氏》:"若欲其化也。
"《国语·晋语》:"胜败若化。
"《礼记·乐记》:"和故百物化焉。
"《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义、锄头。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①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③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④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⑤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⑥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⑧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⑨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⑩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下面有著作)★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
★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传统节日★:元宵节(吃汤圆)、寒食节(只吃冷的)、清明节(扫墓)、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鬼节(农历7月15)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山)、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守岁)、春节(元日)为代表。
家乡风俗与地域文化的关联性分析家乡风俗是指某一地区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某类社会群体在生活中展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的特殊行为或文明规范。
而地域文化则是指某一地区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反映当地特色的文化现象。
家乡风俗和地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家乡风俗与地域文化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首先,家乡风俗是地域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俗,这些风俗习俗的内涵正是地域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比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着讲究“客客相家”的待客文化;而在北方地区,则注重“男耕女织”的传统劳作模式。
这些风俗习俗的形成离不开地域文化的熏陶,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特点。
其次,地域文化也会影响家乡风俗的形成和演变。
人们的行为方式、言行举止等都受到所处地域文化的影响。
比如在一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会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俗中。
例如,山西地区的民间艺术精湛,在当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表演形式,成为当地人们心目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
另外,家乡风俗和地域文化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融合、互相补充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加深,各地区的文化风俗也会相互传播、融合,形成新的文化现象。
比如在现代社会,人们在节假日时会欢聚一堂,共同享受不同地区的风俗美食,这既是对家乡风俗的传承,也是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认可。
最后,通过对家乡风俗和地域文化的关联性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积极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促进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同时也可以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增进对他者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实现文化的共生共荣。
总的来说,家乡风俗与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家乡风俗,尊重和发扬地域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互鉴,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中国地域文化之饮食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以及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各地的饮食文化。
以下是对中国地域文化之饮食的一些介绍。
首先,中国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以面食为主要特色。
北方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小麦,因而北方人的主食大部分是面食,例如面条、馒头、包子等。
北方人吃面食时注重面的口感,喜欢面条劲道,馒头要松软。
同时,北方也是牛羊肉的主要产地,因而牛羊肉在北方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烤羊肉串、涮羊肉等都是北方人喜欢的菜品。
其次,中国西南地区的饮食文化以辣味为主要特色。
西南地区气候多变,物产丰富,因而菜品种类繁多、味道多样。
例如四川菜、贵州菜等都以辣味为主要特点。
这得益于当地气候条件适合辣椒的生长,因而辣椒成为当地菜肴的重要调料。
四川菜的代表菜品有麻辣火锅、水煮鱼、回锅肉等,这些菜品有着浓重的口感和独特的辣味,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再次,中国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以粗细杂糙、味道浓重为主要特色。
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因而菜品多以粗粮和豆类为主。
东北人喜爱吃大米饭、玉米饭等粗粮食品,因为这些食物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
同时,东北人也喜欢用酱油等调料来增加食物的味道,使之更加浓重。
东北菜的代表菜品有东北乱炖、锅包肉等,这些菜品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风味。
最后,中国华南地区的饮食文化以海鲜为主要特色。
这得益于华南地区的地理位置,靠近南海,水域面积广阔,因而海鲜资源丰富。
华南地区的饮食文化偏好清淡、鲜美,追求原汁原味。
广东菜是华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菜系之一,以烧腊、煲仔饭、海鲜等为主要特点。
广东人喜欢使用食材的原汁原味,注重食材的新鲜程度,因而海鲜成为广东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地域文化之饮食体现了中国多元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因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发展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二、雏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尽管这一时期华夏组的宏大空间(“中国”)还很有限,尚没有对南北四方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但中国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子思想、伦理宗法等等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三、定型期:秦汉如果向前追溯,一统帝国文化的端绪应该溯源至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其时所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变革和文化大转型,已经寓合着政治的大一统和文化的大一统。
四、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这一时期,与庄园经济和门阀贵族政治相表里,精神领域里神学弥漫,儒、道、玄、佛各擅胜场,影响着思想意识各文化门类。
五、加强期:唐中叶至明中叶唐代前后期的转折,规范了中国文化史后半段的大致框架。
唐宋以降的一年间,中国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总体上已显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辙的种种动向,韵语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称之为近古文化期。
六、转型期:明末迄今这一阶段,已先期完成现代转型的工业西方以炮舰加商品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
中国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势位”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调适、融合过程异常艰难也异常痛苦,中国文化在制度、物质、行为、精神诸层面进入现代转型期。
拓展资料:一、文化起源中国传统文化源于远古文化时期的神农氏时代以前,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中顺序,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先秦史》云:“吾国德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
”;构成具备丰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美好文化。
二、词目译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叠的纹理,存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表示:“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含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寓意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分解成、天道,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建、教化、培育等。
校级选修课云南大学2011至2012学年下学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期末考试(开卷)试卷A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任课教师:王志芬题号一得分题目: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论文字数不低于2000字。
论文要求论文分标题、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个部分,A4纸双面打印。
具体要求如下:一、论文标题1、论文标题应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同时要具有学术性2、论文标题的格式:“黑体三号”字,居中。
3、论文标题中出现错别字,错一字扣一分。
二、摘要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
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二百字为宜。
摘要一般不分段。
三、关键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四、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
正文的具体要求:1、正文至少分三个部分,即文章中要有小标题,没有小标题扣5分。
小标题格式为“黑体四号”;2、正文的格式:宋体小四,单倍行距3、正文的内容:要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理论性。
4、正文中错别字,出现一处扣一分,最多不超过5分。
五、参考文献1、论文要求有参考文献,没有参考文献不得分2、参考文献数量至少要2个及以上。
3、参考文献格式:例:著作、期刊、网络资料[1]作者名,著作名,出版社出版年月[2]作者名,文章名,刊物名,刊物年数期数[3]作者名,文章名,网址六、选题范围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课程中讲到的或没讲到的内容都可以。
浅析中国宗教文化与地域文化一、摘要: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独特的地域特点,历史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一定时期,甚至对国家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探究在地大物博的中国,不同的宗教文化所对应的不同的地域化特征,也应该成为我们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所需要探究的重要命题。
二、关键词:四大宗教、地理环境、经济中国宗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征作用的基本概述以及中国主要宗教的地域化特征。
中国宗教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有自身独特的地域特点,历史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一定时期,甚至对国家政治统治、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构成我国宗教文化的有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含天主教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如萨满教文化等等,诸多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林林总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而探究在地大物博的中国,不同的宗教文化所对应的不同的地域化特征,也应该成为我们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所需要探究的重要命题。
总体来说,我国的宗教文化基本呈现出如下的特征:(一)具有多样性特征。
由于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宗教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形成多源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的结构,因而产生了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多样化特征。
(二)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征。
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
目前中国社会的四大宗教,除道教为本土宗教外,其他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从国外传入而后成为中国人的重要信仰。
由此可见,在中国各个地域的宗教文化发展过程中,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特征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各个地域的宗教呈现出个性鲜明的地域化特征。
中国地区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由于地形特征、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不同,因而使得根植与不同地域发展的宗教呈现出不同的地域化特征。
下面,笔者将从我国社会目前的四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进行地域化特征的分析,从四大宗教在我国产生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宗教文化与地域文化的重要关联,进而对中国不同地域的宗教文化进行简要的概括。
本文将从四大宗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逐一分析中国宗教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1)、道教道教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道家和神仙家,其组织刍型也可追溯到战国秦汉间的方仙道和黄老道。
道教正式建立教团组织,则以张道陵天师在东汉顺帝年间(126-144年)创立正一盟威道为标志。
故道教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
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汉时期,道教在我国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道陵,道教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
一般认为,道教发源地是四川青城山。
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
为什么四川青城山能够成为道教的发源地呢?笔者认为,这和青城山深幽涵碧,适合修道的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在道教日后的发展过程之中,作为其发源地——“天府之国”四川较佳的人文地理环境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信徒资源,因而可以使道教经久不衰,影响广泛。
因此,中国四大宗教之中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能够在四川发源发展,是与其“天府之国”的较好的人文地理环境背景休戚相关的。
(2)、佛教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影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代,汉传佛教无疑是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广泛的。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
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
中国佛教圣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
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寺院进行了修葺。
四大名山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细细看来,四大名山所在地:山西、浙江、四川、安徽都是自古至今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虽然山西、安徽在近现代有所衰败,但是总的来说,四个地区经济一直相对发达。
发达的经济无疑为佛教的传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而四大名山的曲径通幽则为佛教的休养生息提供了极佳的自然环境。
因此,发达的经济以及极佳的自然环境成为了四大名山得以兴盛的重要原因。
(3)、基督教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可以上溯到一千多年前,随着基督教传教士进入中国,基督教思想也被带到中国。
但是因为当时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较大差异,以及基督教的一神教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抵触,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比较缓慢。
19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政府调整了宗教政策,包括基督教(包括基督新教和天主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才重新开始正常的崇拜活动。
自此基督教信徒数目增长显著,特别是在一些地区,基督教信众的数量甚至超过了佛教信众。
现在,在中国大陆各省中,基督教信徒在人口中比重较高的是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河北、上海、江苏以及云南等地。
其中,需要指出的是:南京是在1949年以前西方传教士超过100人的少数中国城市之一,也是今天中国基督教的全国性中心之一。
从基督教的传播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基督教的传播发展带有一定的外国政治经济色彩,但是总的来说,依然是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作为依托,得到相对广泛的发展。
(4)、伊斯兰教早在公元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便传入中国。
经过唐、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13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到现在,中国大约有2000多万穆斯林。
主要聚居于西北的新疆、宁夏,甘肃、青海,以及陕西、河南、河北、云南、山东、山西、安徽、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在台湾、港澳地区亦有穆斯林分布,以大分散小集中为特征。
凡穆斯林聚居区,均建有规模不等的清真寺,形成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社区网络。
历史上,由于伊斯兰教传入各民族地区的时间、途径以及各民族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又分为内地伊斯兰教(汉语系)和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突厥语系)两大系。
目前中国的伊斯兰教,教派众多、分布较广,但是较为集中的分布于西北地区的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几个地区。
分布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派系的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分布。
从伊斯兰教的产生发展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他的教徒分布没有呈现出较为统一的特点,因而在地域文化上并没有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地域化特点,更多的是一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模式。
至此,本篇文章对于中国四大宗教的介绍与分析已经结束。
从刚刚对于四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的介绍与分析,我们可大致得出如下结论:(1)、宗教的传播与发展中心更多地是依托于经济较为发达、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
因为发达的经济为宗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良好的自然环境则为宗教的休养生息提供了极佳的自然环境。
在这一点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是极好的例子。
(2)、中国宗教的宗教文化受到一定的地域性政治的影响。
其实,正常来说,任何宗教的发展传播都会受到一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制约。
但是,在距离政治中心较近的地区,宗教更加容易被政治所影响,例如在本文中基督教之于南京。
由于民国时期中国与国外联系日益紧密,这位源自国外的基督教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土壤环境,作为民国首都,南京则因此迅速成为基督教传播发展的中心之一。
正是因为南京作为民国首都,因此才使得更贴近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基督教得到重视,因而得以良好的发展。
(3)、中国宗教的传播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上文对中国四大宗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的中东部地区,尤其是安徽、浙江、江苏等几个省份,宗教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与传播。
而这几个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开拓,有利于宗教的传播与发展的这一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参考文献[1]杨曾文,中国佛教基础知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07—01[2吕大吉,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03---01 [3] 孙蕊作,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与文化丛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