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 格式:pdf
- 大小:259.66 KB
- 文档页数:3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又叫“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管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唐诗人崔液作诗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平时足不涉户的闺阁女子,往往乘此时机与意中人谈情相会。宋辛弃疾《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纲会,望眼欲穿,“踏破铁鞋无觅处”,见时就在眼前的有趣场景。
唐宋明清,元宵灯了成了年节中重要的民众娱乐活动。墨客骚人,常常吟诗作画,作为增添雅兴。今天,元宵放灯、观灯,仍是中国广阔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娱乐活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人们喜欢元宵灯节,可它终究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形成了唐代。《七修类稿》云:“元宵放灯,起唐开元之间,……从十四至十六夜,后增至五夜。”林达祖的看法与《七修类稿》稍有不同。他在《唐宋时代元宵看灯的盛况》一文中根据《旧唐书》有关睿宗的记载:“景龙四年,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看灯,因幸中书令萧至忠之第。至丁卯夜又微行看灯。”认为“元宵灯节在明皇的父亲睿宗朝代已盛行了”。 另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是汉代传下来的。唐代徐坚《初学记》云:“《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初学记》是受命于唐玄宗,为太子们文化而编纂的书籍。书中“令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显然是指玄宗时代。《灯节小史》作者观今从《御览》引《史记·乐书》的说法,又据《曲洧旧闻》所载“唐沿汉武帝祠太乙自昏至明”,认为元宵灯节“看来是成于汉初的一种特殊事体,并不认为是一种娱乐”。罗启荣、欧仁煊在1983年9月出版的《中国年节》中认为:“汉文帝是周勃勘平‘诸吕之乱’以后上台的。勘平之日是正月十五。每逢这天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夜’在古语中又叫‘宵’,于是,汉文帝就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放灯习俗。到了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这是元宵节放灯的起源。”
关于2014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这篇关于2014元宵节手抄报内容的文章,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XX元宵节的手抄报内容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元宵节,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看灯会、猜灯谜。下面是的元宵节的内容,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双喜临门
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
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二、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三、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 四、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幽默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容许帮助。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导读: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导读:本文元宵节手抄报内容,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元宵节的来历(一)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习俗(二)
1、吃元宵
2、赏花灯
3、猜灯谜
4、走百病
5、迎紫姑
6、舞狮子
7、踩高跷
8、逐鼠
元宵节的古诗(三)
1、《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2、《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观灯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打一服装物]
02、有果子万万千打一计算工具
03、两国交战,兵强马壮打一棋类物品
04、生在水中,就怕水冲,一到水里,无影无踪。
05、一物生来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脱一件,年底剩张皮。
打一日常用品
06、年纪并不大,胡子一大把,不论遇见谁,总爱喊妈妈。
打一动物
07、金箍桶,银箍桶,打开来,箍不拢。
打一动物
08、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打一动物
09、皮黑肉儿白,肚里墨样黑,从不偷东西,硬说它是贼。
打一动物
10、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打一动物
11、一枝红杏出墙来成语
12、五句话成语
13、扁担作字两头看打一成语
14、反刍打一成语
15、掠打一成语
16、动物作标本打一成语 17、空袭警报打一成语
18、静候送礼人打一成语
19、律师贪污打一成语
20、弃文就武打一成语
21、力争上游打一成语
22、垃圾当肥料打一成语
23、潜艇攻击打一成语
24、细菌开会打一成语
25、王八屁股两字词
26、米汤淋头打名星
27、欲话无言听流水猜一字
28、点点营火照江边猜一字
29、存心不善,有口难言猜一字
30、太阳西边下,月亮东边挂猜一字
31、宝岛姑娘猜一字
32、千里相逢猜一字
33、添丁进口猜一字
34、与我同行猜一字
35、二小姐猜一字
36、依山傍水猜一字
37、十五天猜一字
38、九十九猜一字 39、一曲高歌夕阳下猜一字
40、两山相对又相连,中有危峰插碧天猜一字
41、田中猜一字
42、旭日不出猜一字
43、斩草不除根猜一字
44、金木水火欠缺了土猜一字
45、春和秋都不热猜一字
46、挥手告别猜一字
47、弄瓦之喜猜一字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大全】元宵节的手抄报资料内容
喜笑颜开福无边,送份祝福表心意,情浓谊厚心舒畅,祝福你元宵节高兴,幸福快乐爽歪歪!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元宵节的手抄报,欢迎查看!
篇一:元宵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迈着轻盈的脚步缓缓向我们走来。这天,举国上下,一片欢乐的景象,大街小巷,人头攒动,简直是车水马龙。
早上,我早早地起了床,唤醒了爸爸妈妈,要他(她)们和我去府前广场看街头文艺表演。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府前广场。
府前广场早已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群,把政府门前挤个水泄不通。表演开始了,有音乐,有舞蹈等精彩无比的节目。
下午,我又和爸爸妈妈去坐了飞机、火车,他们说我是个大小孩,可我一点儿也不不好意思,反而更是眉开眼笑。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吃元宵,可好吃了,有豆沙的、黑芝麻的、南瓜的、花生的……真是色色俱全、美不胜收,让人吃了还想吃。
我们吃完饭又去广场看礼花,礼花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有大的有小的,还有中间的,有圆的,有长条的……“应有尽有”。公园里面,有卖孔明灯的,它们那吆喝声和叫卖声交叉在一起,“响彻云宵,如雷贯耳”,还有200多只孔明灯飞在高空,真让人留连忘返!
篇二:快乐的元宵节
今天是元宵节,听说爸爸的工地晚上要放烟花,我高兴地一蹦三尺
高,下午,我就看见叔叔阿姨在商店里买了一车烟花爆竹,我数了数一共14箱,我真想晚上快点儿来到呀!我就耐心地等待着。
晚上,我赶紧把汤喝完,迫不及待地跑到放烟花的地方,叔叔阿姨已经开始准备了,他们先把卷的鞭炮,给铺成直的,然后把烟花摆在鞭炮的中间,叔叔阿姨们都各有一个打火机,我也有一个,叔叔阿姨上去把烟花点着,我也点着我的烟花,不一会儿,烟花就像利箭似的飞上天空,随着“啪”的一声响就爆炸了,火花顿时四处飞溅,五颜六色的,有红色的、有绿色的、有黄色的、······漂亮极了!烟花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鲜花形的、有五角星形的、有圆形的······,这些漂亮的烟花把辽阔的夜空装扮得多姿多彩的。
【 导语】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元宵节之夜,⼈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庆贺。还要出门赏⽉、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以下是整理的有关元宵节的⼿抄报内容,欢迎阅读!
1.有关元宵节的⼿抄报内容
元宵节是⼀年中第⼀个⽉圆的⽇⼦,它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美好。可还有⼀些⼈却远离⾃⼰的家乡、亲⼈,如武警战⼠,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默默地坚守在⾃⼰的岗位上。
为了给远离家乡的武警叔叔们送去欢乐与祝福。元宵节这天,我校“童鹰”⼩交警社团组织我们与武警叔叔们⼀起欢度节⽇。我们先在社区⼯作⼈员的带领下,来到了活动现场。⼀到制作台前,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洗⼲净⼿⼀边学阿姨婆婆的样⼦搓起了元宵,⼀边怀着兴奋的⼼情等待着武警叔叔们的到来,“来了来了!”不知是谁喊了⼀声,只见武警叔叔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向我们⾛来。⼀进门,他们就把军帽整齐地排在桌⼦上,然后和我们⼀起热热闹闹地搓起了元宵。不⼀会⼉,⼀个个圆溜溜的元宵就搓成了。
“烧好咯,烧好咯!”随着社区婆婆的叫声。⼀碗碗热⽓腾腾的元宵摆在了我们⾯前,我们赶忙把元宵端到了武警叔叔⼿上,他们互相谦让着……看着叔叔们开⼼的笑脸,吃着⾃⼰亲⼿做的元宵,我们的⼼⾥满是⾃豪。
时间像飞箭过得真快。武警叔叔们要回⼤队了。我们赶紧站成⼀排,⼤声地说:“武警叔叔再见,元宵节快乐,后会有期!”⼤家听了全笑了。
这真是⼀个令⼈难忘的元宵节啊!
2.有关元宵节的⼿抄报内容
春节是热闹的,幸福的,可元宵节更是我期待的。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赏花灯。
今年的元宵节更是让我难忘,晚上,我们全家早早地吃完⾹⾹甜甜的汤圆就赶往城西公园赏灯了。⼀路上,只见观灯的⼈群如潮⽔般从四⾯⼋⽅涌来,他们肩并着肩、牵着⼿,个个脸上充满了期待与兴奋,路的两边悬挂着喜⽓洋洋的⼤红灯笼,还有古⾊古⾹的莲花灯、玲珑剔透的绣球灯,⼩朋友喜爱的“美⽺⽺”、“喜⽺⽺”也来参加灯会了,啊!
各式各样的灯看得我眼花缭乱了。忽然,⼀阵欢快的⾳乐传来,我和姐姐⼿牵着⼿,顺着⾳乐声从⼈群中向前挤去,原来是“⼩虎队”啊,三只⼩⽼虎个个精神抖擞、虎虎⽣威,它们弹着吉他,唱着歌,在祝福⼈们虎年吉祥,⽣活更美好,再往前⾛,⼀只鲜艳夺⽬的凤凰特别引⼈注⽬,它昂⾸挺胸,盘绕在旋转灯笼上翩翩起舞,“虎踞龙盘”、“福虎临门”、“龙凤呈祥”……⼀个个主题花灯把⼴场装扮得多姿多彩。
简单的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简单的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
1、“轰,轰,轰。”礼炮打响了只见在一瞬间火花飞了出来,然后有许许多多的彩纸飞了出来。彩纸有红的,黄的,蓝的……真是五颜六色呀。“彩蝶”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舞着,在向我们招手微笑。接着,礼炮接连响起。空中“彩蝶”飞舞,地上人们喊着、跳着。
2、忽而烟花冲天而上,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在空中绽放。大沙河一时形成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壮观场面。霎时间,人们欢呼,人们雀跃,欢潮如歌!
3、各种各样的烟花,有绿的,有红的,有蓝的,有橙色的,还有紫色的,烟花点起来了,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星星点灯,在天上一闪一闪的,有的像洒下一张大网,把整个天空照的像天空一一样明亮。声音霹雳啪啦,震耳欲聋,把车震的嗡嗡的响。所以的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4、各式各样的花灯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有帆船形的,象征一帆风顺;也有“冬不拉”上跳舞的人,象征民族团结;有房子形的,象征天下一家亲;金洋芋公司的花灯构思精巧,展望企业的未来,前景一片;公安局的花灯设计巧妙,渴望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祖国富强… 5、不觉中,夜幕下的点点彩光持续绽放,随即消失,只在眨眼间,那是炫丽的烟火,夺人眼球,也让人们唤呼、庆贺,节日的来临,元宵节。
6、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7、忽然传来了一阵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只见街头上有一条“东方巨龙”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盘旋着,而前面一个叔叔拿着一个大红球左右上下摆动着,那条龙也跟着追逐。许多男女老少围观者,笑啊、跳啊,热闹极了。
8、花轿上人的装扮也有很多:有的人扮文武状元;有的人扮二郎神;有的人扮观音送子;有的……真是各式各样啊!其中,扮二郎神轿子上的那只哮天犬真是活灵活现,头朝天叫着,好象在向人们报告:“元宵节来啦,元宵节来啦。”真是有意思。还有那扮观音送子的,莲花下是用棉花凑起来的,从远处望去,真像是一朵云,打扮花轿的人真是匠心独运。这不,我把那场面拍下来了。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一、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又称为灯节、上元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关于元宵节的由来有很多传说故事。
据传,在古代的时候,元宵节是祭祀神灵、驱走邪魔的日子。《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正月旦,正月十五夜,……故曰‘上元’”。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用糯米粉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元宵,并在夜晚放飞孔明灯,燃放烟花爆竹,以庆祝元宵节。
二、元宵节的习俗
1. 看花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就是观赏花灯。人们会在公园、广场等地悬挂各种形状的花灯。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天灯”,它是由一个纸球做成,内部装有火药,点燃后可以飞向天空。还有各种主题的花灯展,如动物花灯、人物花灯等,让人们流连忘返。
2. 吃元宵: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物就是元宵。元宵外观圆润,有各种口味,如花生、红豆、黑芝麻等。除了传统的汤圆,现代还有创新口味的元宵,如冰淇淋元宵、巧克力元宵等,让人们流连忘返,增添了元宵节的乐趣。
3. 猜灯谜:元宵节的另一个传统活动就是猜灯谜。人们在花灯下贴上一些谜语,其他人猜谜语的答案。猜对了可以得到小奖品,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
4. 舞龙灯: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之一,舞龙活动在元宵节的时候格外受到欢迎。人们手持长龙灯,围绕街道舞蹈,喜庆之气洋溢。
三、元宵节的寓意
元宵节的寓意非常丰富,代表着团圆和美好。
首先,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新年的圆满收官。在这一天,家人团聚,共同享受美食,祈求来年吉祥如意。
其次,元宵节的形状与月饼类似,寓意着圆满、团圆和富足。正如元宵圆润而丰盈,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能圆满如意。
另外,元宵节还有驱除厄运的寓意。人们点燃烟花爆竹、放飞孔明灯,用来驱散一年的疾病和霉运,希望新的一年充满幸福和吉祥。 四、结语
元宵节是一个让人们欢聚一堂、共度美好时光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观赏美丽的花灯、品尝美味的元宵,参与各种传统活动。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五篇
篇一: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也是中国农历正月的第15天。作为春节的尾声,元宵节是一个家庭团聚、欢乐狂欢的节日。那么,元宵节的由来是什么呢?
据史书记载,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相传汉武帝时期,圣贤郭长传授人们击退饕餮怪物的方法,这一天也恰好是正月的第15天。为了感谢郭长慷慨教诲,后世的人们纷纷观赏元宵、燃放烟火,以示纪念。从此,元宵节便成为了一个传统节日。
元宵节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人间仙女嫦娥飞升月宫与玉帝相会的故事。为了让人们能够欣赏到她的美丽,她就在每年的元宵节那天,化身为一轮明月,陪伴人们度过这个愉快的节日。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观赏花灯、品尝元宵、赏月、猜灯谜等活动。这些活动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元宵节的到来,使得整个春节更加热闹、喜庆。
篇二:元宵节的庆祝活动
元宵节是一个欢乐的节日,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开展各种庆祝活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元宵节的庆祝活动有哪些吧! 首先,最受欢迎的活动莫过于赏花灯了。人们会去公园、广场等地方,观赏各种形状和颜色各异的花灯。有的花灯形似动物,有的花灯形似人物,还有的花灯可以变幻出各种颜色。晚上的时候,整个城市都会变得五光十色,犹如仙境。
其次,元宵节还是品尝元宵的好时机。元宵是元宵节的特色食品,由糯米制成,里面包着各种馅料。有花生、芝麻、豆沙等多种口味可供选择。吃元宵象征着团圆和美满,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元宵,一边开怀畅谈,其乐融融。
此外,猜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把灯谜写在红纸上,贴在花灯上,供大家猜解。有些灯谜既风趣幽默,又寓意深远,需要一定的智慧和想象力才能猜中。猜灯谜不仅锻炼了人们的智力,还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
元宵节还有舞狮、舞龙、放烟火等庆祝活动,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无论是动静相结合的舞狮舞龙,还是绚丽多彩的烟花爆竹,都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热闹。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元宵节闹花灯习俗在隋朝前已见于文字记载。《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载:柳“以近世风俗,每正月十五夜,燃灯游戏,奏请禁之。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竭资破产,竞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
正月十五闹花灯风俗的兴起时间大体在北周年间,大约在公元550年至580年之间。从这一习俗产生的时间、地域及风俗内容来推测,可能与佛教的流传有关。《涅盘经》说,如来佛死后火化,将其得到的舍利子装在精美的罐中,安放在金床上。佛门弟-子一边散花一边奏乐,并每绕城一步点燃一盏灯,以此来表示对如来佛的悼念,但还没有明确记载是正月十五。《西域记》所说的僧俗共同观看舍利放光的习俗则明确说是“正月十五”了。 这两个习俗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闹花灯这一民俗。从地点看,这一民俗开始流行于北方的洛阳及周边州郡。这与北魏、北周时崇尚佛教,以及禅宗大师达摩、慧可先后在嵩山少林寺传法有关,因为禅宗开始兴起时,深受百姓的欢迎。从习俗的内容看,正月十五闹花灯打破了一切界限,体现了佛教禅宗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佛性的观点。这种取消一切束缚,打破一切界限的习俗,时至今日还有余风。民间“正月十五没大小”的俗语和风习便是古风的余绪。
(元宵节)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一、元宵节的起源与传说
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小正月、上元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它的起源和传说有着丰富多彩的故事。
据传说,元宵节最早起源于汉朝。相传汉武帝时期,放羊的牧童刘傅在元宵夜,遇到了天上的尧帝和舜帝,他们告诉刘傅,在这一天晚上,人们要点燃灯笼,祈求平安顺遂。从此,元宵夜成为了祈福祭祀的日子。
另外,元宵节还和汉朝的吴王刘备有关。相传刘备当时因为内乱流离失所,在长江边上设下火堆求救,惊动了天上的灵仙。灵仙告诉刘备,天公已经派遣黄鹂为他带来了帮助,于是灵仙带领刘备找到了太平居,从此开始刘备的事业腾飞。为了感谢灵仙和天公,刘备在元宵夜时点燃了千百盏灯笼,边吟诗边祈求来年飞黄腾达。所以元宵节也可被称为“灯节”。
二、元宵节的庆祝活动 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仪式的传统节日。在元宵节那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包括:
1. 赏花灯
元宵节最让人期待的活动就是赏花灯了。在元宵节的晚上,人们会点亮各式各样的花灯,如灯笼、灯海、彩灯等,并且排列成美丽的景观。大街小巷都会装饰一片灯海,让人们享受到灯光的美妙和幸福。
2. 猜灯谜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游戏之一。各种谜题被写在红纸上,贴在灯笼上,人们可以猜灯谜以增加趣味和智慧。解谜还可以帮助人们增进彼此的交流和联络感情。
3. 吃元宵
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传统节日食品就是元宵。元宵通常由糯米粉制作而成,有各式各样的馅料,如花生、红豆、黑芝麻等。人们在元宵节这一天会全家团聚,一起品尝美味的元宵,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4. 舞龙灯
舞龙灯是元宵节的另一项传统活动。人们会做一条长长的龙灯,用绢布、纸张等材料制成,并且在龙的身上悬挂灯笼。在活动中,人们手持灯笼,伴随着音乐和鼓声,舞动龙灯,犹如一条飞舞的巨龙。
三、元宵节的意义与寓意
元宵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它还具有深刻的意义与寓意。
首先,元宵节象征着团聚与和谐。每到元宵节,人们纷纷回家与亲人团聚,共同庆祝这个喜庆的日子。这一天,无论在何地,家家户户都会点亮灯笼,共同祈愿明年的生活更加幸福和顺遂。
【 导语】正⽉⼗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元宵节。正⽉⼗五那⼀晚,⽉亮像⼀个⼤⽟盘⼀样⾼⾼挂在天边,⼩星星⼀闪⼀闪,发出柔和的光。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元宵节⼩学⼿抄报内容,欢迎阅读!
1.元宵节⼩学⼿抄报内容
元宵节是我国的四⼤节⽇之⼀,元宵节⼀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这⼀天是⾮常隆重和热闹的。以前,⼈们主要是看
花灯与舞龙,现在燃放烟花,⼈们观看烟花也就成为庆祝节⽇的⽅式之⼀了。
晚上七点多⼀点,我就着急地叫爸爸妈妈带我上⼯⼈体育馆去,听说那⼋点整要放烟花的。⾛在街上,看到路上有很多与
我⼀样想看烟花的⼈,⼤家⽼⽼⼩⼩⼀家⼈,显得⼗分的⾼兴。⼈真是多呀,挤得⽔泄不通。
⼋点钟到了,只听见⼏声沉闷的声⾳,⼀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星窜上了天空,⼏声脆响,夜空绽放出⼏朵美丽的花朵。
它们的形状和颜⾊各不相同,有五颜六⾊的满天星,⾦黄⾊的蒲公英,紫⾊的牵⽜花,⽕红的玫瑰花,粉红的⽉季、银⾊的百
合等等。
随着⼀声声的炮响,⼈们在惊呼,在赞叹,夜⾊中,⼈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彩,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2.元宵节⼩学⼿抄报内容
今天是正⽉⼗五,是我国的传统节⽇—元宵节。
我妈妈把南⽠切开,蒸熟搅匀,跟糯⽶粉和⼀和,就成了⾯团。我做的是南⽠空⼼元宵,因为元宵有粘性,所以妈妈和我
⼀起揉,搓成长条,我说:“真累啊!真想⼀⼝吃下去!”
说完,我擦了擦汗,准备着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把⾯团搓成⼩球,⼤⼩必须统⼀,因为是南⽠做成的元宵,所以是黄⾊
的。我搓,我搓,我搓搓搓……
原来,元宵是多么难做呀!我以后⼀定要珍惜粮⾷。妈妈把元宵放进锅⾥,不到⼀会⼉,元宵就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把
元宵吃了下去,哇!真好吃!不过就是烫了点,我开⼼地说:“⽤⾃⼰⾟苦换来的粮⾷真好吃!
我喜欢元宵节,更喜欢吃元宵。
3.元宵节⼩学⼿抄报内容
农历正⽉⼗五⽇是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所以各地办起了欢庆元宵节的活动。
在我的家乡⾥元宵节也是⼀个特别隆重的节⽇。村⾥的每⼀个⾓落都张灯结彩,村理事会还准备了节⽬如:英歌队唱英
【 导语】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之时,只称正⽉⼗五⽇、正⽉半或⽉望,隋以后称元⼣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称上
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宋以后也称灯⼣。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元宵节之夜,⼈们要点起彩灯万
盏,以⽰庆贺。还要出门赏⽉、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以下是整理的优秀的元宵节⼿抄报内容,欢迎阅读!
1.优秀的元宵节⼿抄报内容
1、元宵节是汉⽂帝时为纪念“平吕”⽽设。相传吕后⼀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
⾂周勃⼀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拥⽴刘邦的第⼆个⼉⼦刘恒登基,称汉⽂帝。⽂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
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五,定为与民同乐⽇,京城⾥家家张灯结彩,以⽰庆祝。从此,正⽉⼗五便成了⼀个普天同庆的民
间节⽇“闹元宵”。
2、元宵节⼜称“上元节”,是⼈们庆祝⼀年中第⼀次的⽉圆之夜。据道教的“三元说”,正⽉⼗五⽇为上元节,七⽉⼗五⽇为中
元节,⼗⽉⼗五⽇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的
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3、元宵节起源于“⽕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野持⽕把驱赶⾍兽,希望减轻⾍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
⼀些地区的⼈们还在正⽉⼗五⽤芦柴或树枝做成⽕把,成群结队⾼举⽕把在⽥头或晒⾕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
时。参加歌舞者⾜达数万,从昏达旦,⾄晦⽽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的变化,但⾄今
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
⽇。⼤部分地⽅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2.优秀的元宵节⼿抄报内容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的
【 导语】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元宵节之夜,⼈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庆贺。还要出门赏⽉、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以下是整理的有关元宵节的⼿抄报内容,欢迎阅读!
1.有关元宵节的⼿抄报内容
元宵节是⼀年中第⼀个⽉圆的⽇⼦,它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美好。可还有⼀些⼈却远离⾃⼰的家乡、亲⼈,如武警战⼠,他们为了国家的安宁,默默地坚守在⾃⼰的岗位上。
为了给远离家乡的武警叔叔们送去欢乐与祝福。元宵节这天,我校“童鹰”⼩交警社团组织我们与武警叔叔们⼀起欢度节⽇。我们先在社区⼯作⼈员的带领下,来到了活动现场。⼀到制作台前,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洗⼲净⼿⼀边学阿姨婆婆的样⼦搓起了元宵,⼀边怀着兴奋的⼼情等待着武警叔叔们的到来,“来了来了!”不知是谁喊了⼀声,只见武警叔叔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向我们⾛来。⼀进门,他们就把军帽整齐地排在桌⼦上,然后和我们⼀起热热闹闹地搓起了元宵。不⼀会⼉,⼀个个圆溜溜的元宵就搓成了。
“烧好咯,烧好咯!”随着社区婆婆的叫声。⼀碗碗热⽓腾腾的元宵摆在了我们⾯前,我们赶忙把元宵端到了武警叔叔⼿上,他们互相谦让着……看着叔叔们开⼼的笑脸,吃着⾃⼰亲⼿做的元宵,我们的⼼⾥满是⾃豪。
时间像飞箭过得真快。武警叔叔们要回⼤队了。我们赶紧站成⼀排,⼤声地说:“武警叔叔再见,元宵节快乐,后会有期!”⼤家听了全笑了。
这真是⼀个令⼈难忘的元宵节啊!
2.有关元宵节的⼿抄报内容
春节是热闹的,幸福的,可元宵节更是我期待的。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赏花灯。
今年的元宵节更是让我难忘,晚上,我们全家早早地吃完⾹⾹甜甜的汤圆就赶往城西公园赏灯了。⼀路上,只见观灯的⼈群如潮⽔般从四⾯⼋⽅涌来,他们肩并着肩、牵着⼿,个个脸上充满了期待与兴奋,路的两边悬挂着喜⽓洋洋的⼤红灯笼,还有古⾊古⾹的莲花灯、玲珑剔透的绣球灯,⼩朋友喜爱的“美⽺⽺”、“喜⽺⽺”也来参加灯会了,啊!
各式各样的灯看得我眼花缭乱了。忽然,⼀阵欢快的⾳乐传来,我和姐姐⼿牵着⼿,顺着⾳乐声从⼈群中向前挤去,原来是“⼩虎队”啊,三只⼩⽼虎个个精神抖擞、虎虎⽣威,它们弹着吉他,唱着歌,在祝福⼈们虎年吉祥,⽣活更美好,再往前⾛,⼀只鲜艳夺⽬的凤凰特别引⼈注⽬,它昂⾸挺胸,盘绕在旋转灯笼上翩翩起舞,“虎踞龙盘”、“福虎临门”、“龙凤呈祥”……⼀个个主题花灯把⼴场装扮得多姿多彩。
今晚的天空没有星星,但⽆数盏许愿灯,好似点点繁星,它带着⼈们美好愿望升上空中。天的那边,宛如⼀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天空成了花的海洋,真是姹紫嫣红,群芳⽃艳。绚丽的礼花映红了⼈们幸福的笑脸,我赶紧对妈妈说:“妈妈,快,放起我们的许愿灯吧,我要许下最美好的愿望。”望着缓缓升上空中的许愿灯,我默默地祝福着: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扬中的明天更加美好,祝愿家⼈健康平安。
多么难忘的元宵之夜啊,我要永远记下这美好的夜晚。
3.有关元宵节的⼿抄报内容
1、吃元宵,看贴⼠:观颜⾊,⽩⽩胖,凉⼀凉,莫烫嘴,轻轻咬,慢慢嚼,细细品,喝喝汤,润润⼼,越吃越、有趣味!元宵佳节,享美⾷,祝团圆,全家福!
2、⼏声巨响,美丽的礼花接⼆连三地在空中开放,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六⽉的雪,有的像满天的星⾠,还有的像七彩的花朵。
3、元宵佳节,需注意:吃元宵,少为宜;防烫伤,莫着急;糯⽶馅,质地腻;助消化,散步去;关⼼语,听仔细;祝福你,总如意。祝元宵佳节快乐!
4、元宵佳节汤圆圆,⽣活美满⼼⾥甜。欢天喜地庆佳节,龙腾狮舞祈丰年。各种灯笼⾊彩艳,猜谜活动乐翻天。鞭炮声声震天响,礼花⽚⽚洒⼈间。愿君合家团圆⼈⼈羡,吉祥如意保平安。元宵快乐!
5、就是现在,⽤我最真切的思念。让风捎去满⼼的祝愿,给我⽣命中不可多得的你!愿你拥有⼀个幸福快乐的元宵佳节! 6、正⽉⼗五元宵吃汤圆:你圆、我圆,⼈⼈结缘!⽇圆、⽉圆,事事皆圆!⼈源、福源,处处皆源!官源、财源,源源不断!⼼愿、情愿,愿愿称⼼!
7、铃声嘀嘀⼀响,⼩猴肯定会看,猴⽖啪啪⼀按,看了就是笨蛋,想要笑得灿烂,发给其他笨蛋,祝你“猿笑节”元宵佳节开⼼快乐。
8、“轰,轰,轰。”礼炮打响了只见在⼀瞬间⽕花飞了出来,然后有许许多多的彩纸飞了出来。彩纸有红的,黄的,蓝的……真是五颜六⾊呀。“彩蝶”在空中⾃由⾃在地飞舞着,在向我们招⼿微笑。接着,礼炮接连响起。空中“彩蝶”飞舞,地上⼈们喊着、跳着。
9、灯映⽉圆歌盛世,百花齐放庆团圆,晚会喜庆⾳舞欢,传统节⽇幸福赞,名家国粹交相映,展现艺术暖神州,美丽夜空梦呈现,漂亮花灯添装扮,温馨话语祝福传,愿元宵快乐时刻相伴。
10、元宵佳节,送⼀袋五彩元宵,剔透翠绿吃出健康,娇艳粉红吃出爱情,灿烂⾦黄吃出财富,浓厚⽕红吃出运道,瑰丽炫紫吃出魅⼒,配合我的祝福信息,你的⽣活将⽆⽐多姿多彩:祝你正⽉⼗五元宵佳节万事如意!
4.有关元宵节的⼿抄报内容
1、吃元宵
“元宵”作为⾷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种元宵节吃的新奇⾷品。这种⾷品,最早叫“浮元⼦”后称“元宵”,⽣意⼈还美其名⽈“元 宝”。正⽉⼗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玫瑰、芝⿇、⾖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糯⽶粉包成圆形,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有团圆美满之意。
2、闹花灯
元宵节传统节⽇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之风盛⾏,并沿袭传于后世。⽽正⽉⼗五,⼜是⼀年⼀度的闹花灯放烟⽕的⾼ 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正⽉⼗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挂,有宫灯,兽头灯,⾛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3、猜灯谜
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种传统民俗⽂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活动。每逢农历正⽉⼗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的彩灯上供⼈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迎合节⽇⽓氛,所以响应的⼈众多,⽽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灯谜增添节⽇⽓氛,展现了古代劳动⼈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活的向往。
4、耍龙灯
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据《隋书·⾳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常精彩,龙舞流⾏于中国很多地⽅。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正⽉⾥来闹新春,元宵节⼀过,年就算过完了。⼀切⼜都变得平淡⽆奇,红红⽕⽕、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美轮美奂的繁华似锦⼜要归于平静。但是⽣活永不停息在轮回,年年有今⽇,岁岁有今朝。
5.有关元宵节的⼿抄报内容
《元 夜》
崔 液
⽟漏铜壶且莫催,
铁关⾦锁彻夜开。
谁家见⽉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五夜观灯》
卢照邻
锦⾥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悬。
别有千⾦笑,来映九枝前。
《正⽉⼗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
正⽉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连袖舞,
⼀进天上著词声。
《观灯乐⾏》
李商隐
⽉⾊灯⼭满帝都,
⾹车宝盖隘通衢。
⾝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赛紫姑。
《元 宵》
唐 寅
有灯⽆⽉不娱⼈,
有⽉⽆灯不算春。
春到⼈间⼈似⽟,
灯烧⽉下⽉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
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笑,
如何消得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