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最后一次讲演》精品教案

教材解读

《最后一次讲演》是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殉难的追悼会上,面对反动派的无理取闹,肆意捣乱,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撼全国的即席演讲。演讲结束后,闻一多先生也不幸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毒害,那一次演讲也就成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

既然是悼词,一般来说,开始是致哀或者述亡者的生平。但闻先生却别出心裁,一反常规,采取“开门见山”的手法,先声夺人,直趋主题。“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演讲者一开始便义正辞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罪行。“最卑劣最无耻”“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偷偷摸摸地来暗杀”更是表现了演讲者当时的义愤填膺,表明了立场和所持的态度。内容表达形式多变,各个小节都以其各自的形式为主题服务,思路清晰,脉络分明。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避免了繁杂拖沓之感,而且颇具新意。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讲!是一篇激励人心的战斗檄文!是唤起人民觉醒的施号令,同时也是爱国民主人士的战斗宣言!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鲜明观点表达的特色。

2.体味本文口语化的特点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重难点突破

重点:领会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论述。

难点:口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音视频和图片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感受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

2.引导法:观看完《闻一多简介》(视频)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分析标题《最后一次讲演》的含义,以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3.诵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本文口语的特点和语言的感情色彩。

学法:

1.速读法:运用速读法提炼信息,概括文意。

2.诵读法:有感情地朗读精彩语段。

3.圈点勾画法;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形成圈点勾画的习惯;通过认真思考和用心阅读,形成自己的个性阅读体验,生发出个性化解读。

4.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法:首先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悟、去探,然后通过组内交流、探讨,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产生新的想法。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相关图片或音视频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学生:l.自读课文,查字典,扫清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感受演讲词的朗读技巧。

3.围绕课文,搜集闻一多和李公朴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探究新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2.领会闻一多先生为真理、正义献身的伟大革命精神。

3.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1.情境导入。

播放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的视频片段。

师:同学们了解演讲吗?谈一谈你们对这种语言艺术的了解。(学生自由交流)教师介绍演讲词的特点:(大屏幕展示)

演讲词,也叫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

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演讲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不同寻常的演讲。这是一篇著名的演讲,是生命与血所谱就的壮丽篇章。因为,闻一多先生在做完演讲的当天傍晚,就被国民党统治当局枪杀于昆明街头,所以人们将它题名为《最后一次讲演》。

(板书: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播放和自由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演讲这种语言艺术,生动活泼,激情激趣。大屏幕展示的内容有助于学生从理论上获取体裁特点,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后,大屏幕展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疯狂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特务在昆明暗杀了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他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便是闻一多先生。有人劝闻一多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事前他没有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义正辞严的演讲。三个小时后,他就被特务暗杀了。课文就是根据这次演讲记录整理的。

3.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身子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参加学生运动,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后研究文学,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出版诗集《红烛》《死水》。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介绍李公朴。

李公朴(1902-1946),江苏人。青少年时便关心国家大事,“五四运动”时,

在上海组织爱国团,“五卅运动”时任上海学联工人科科长。1926年到广州参加北伐军。“四一二”政变后,愤然离开军队。“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到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继续坚持战斗,积极从事民主和平运动。1946年1月在重庆“校场口血案”中被特务打伤,5月初到昆明。全国内战开始后,与闻一多积极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7月11日晚,于回家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杀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有助于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因学生对闻一多、对李公朴多不了解,所以这里有必要简要介绍,对理解事件原委、人物形象有所帮助。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积累生字词。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诬蔑

..(wū miè)卑劣.(liè)捶.击(chuí)赋.予(fù)蛮横.(hèng)

(2)解释下列词语。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破坏团结。

赋予:给予。

卑劣:卑鄙恶劣。

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文意。

提示:让学生注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思考: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注意把握作者的情绪变化。

比如,读到课文第一句话中的“最卑劣最无耻”时,语气要在沉重中读出对反动派的憎恨和蔑视之情。

读到第2段开头“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时,要注意眼神

和手势的配合,眼神应是环视四周而带锐利之色。

读到“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等语句时,语调要高昂、有力,读出作者的自信和自豪之情。

读到最后一段时,要读出作者为捍卫真理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情与号召力,应配合用右手向右前方振臂的动作。

(3)分组讨论,划分层次结构。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先让学生在组内讨论本文的结构该如何划分,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提示明确:

全文共13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开门见山,先声夺人,直趋主题。表现了演讲者当时的义愤填膺,表明了演讲者的立场和所持的态度是支持革命的。

第二部分(第3~l2段):回顾历史,借以号召、激励昆明的人民,特别是青年继承并发扬死难者的斗争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第三部分(第13段):以发出号令的形式向敌人发出一战到底的挑战,也在向世人宣告,不仅他闻一多,还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将会站立起来,与反动派决一雌雄,同时表达了广大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阅读,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并提炼信息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1.这篇演讲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明确:这篇演讲词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他对李公朴先生被暗杀十分悲痛,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的精神,他们是昆明无限的光荣,高度评价了他们的革命斗争精神,对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径进行质问、痛斥,面对面地揭露反动派的虚伪本性和险恶用心,指出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可耻下场。

2.课文表现了作者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国民党反动派怎样的态度?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提示、明确:

课文表现了作者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无比痛惜和高度赞扬,表现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愤慨与蔑视,充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感情。

3.演讲者在演讲中不断变换人称,这是为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圈点,找出相应句子。

讨论明确:在演讲中不断变换人称,对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用“你”“你们”,显示出演讲者的毫无畏惧;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他们的用心时,用“他们”,流露出演讲者极端的愤怒感情和轻蔑情绪。

鼓舞人们团结斗争时用“我们”,表现出演讲者与群众亲密战斗的感情。

特别是把“我们”与“你们”相连相对地使用时,更表现了演讲者感情的鲜明、立场的坚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有目的地进行精读。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于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发表独特的阅读体验。通过深层理解文意,感受作者的情感,生生讨论、师生对话,论辩之中,深刻了思想,丰满了语言,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的把握。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1.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2.第11段:“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这句话是对谁讲的?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检测小结答案

1.为民主和平而献身,将会赢得更强大的革命力量。

2.这句话是对反动派讲的,怒斥反动派屠戮人民、毁灭正义的暴行,正告反动派正义的力量、真理的光辉是永远扑不灭的;这句话也是对群众讲的,激励群众为坚持正义、维护真理而战。这句话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心,对真理永存的坚强信念,为正义、真理而斗争的壮志豪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本文语言通俗平易而犀利、句子简短多样而有力的口头语体特色。

2.理解演讲是心灵的表白,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复习导入,学情诊断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指名读句子,感受其情感。

“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嫁祸于共产党以推其罪责,最是卑劣无耻。

(与反动派的卑劣无耻相对比的正是为了真理、为了和平而献身的李公朴先生以及昆明人民的光荣。)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信心百倍地宣布,表明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违抗不了的。)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表明了要像李公朴那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豪迈地表达决心,义正辞严,大义凛然,令人钦佩,)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调动学生昂扬的情绪。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文章是怎样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

归纳明确:整篇演讲词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句式和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论辩的力量。全文运用了多个感叹句,这些感叹句,有的是对英烈和人民力量的赞颂:“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有的是对敌人罪行的揭露:“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有的是对光明前景的展望:“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的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

(鼓掌)”有的是对敌人虚弱本质的揭露:“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有的是对昆明学生的号召……这些感叹句的运用,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的爱憎之情,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战斗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从感情色彩和语言特色两方面具体分析。

学生圈点勾画后,小组交流。

明确:感情色彩——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语言特色:

(1)语言通俗,明白易懂。

(2)语言感情色彩浓烈,爱憎分明。

语气上:歌颂先烈,充满崇敬,语气热情;斥责反动,不留余地。

用语上:一系列褒义词和贬义词的对比运用更突出了情感。

(3)语句简短,句式多样。

语句简短,更有力度,明快利落。清晰明确地表达出要说的内容,一句话一口气讲完,讲起来省力,听起来也省力,而且深入人心。

本文除陈述句之外,还交替使用设问句、反问句与感叹句。

设问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共鸣。

反问句:揭露敌人的卑劣无耻,语势凌厉,如匕首直刺敌人心脏。

感叹句: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英烈对人民无限的爱以及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憎恨。

教师小结:闻一多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中走上讲台的,他所讲的,乃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作为一个著名诗人、学者、教授,一个坚持正义的中国知识分子,他在这白色恐怖重压下的内在情感的喷发也格外地感染人,激动人。为有力地斥责、打击敌人,他使用的语言短促直捷,朴质晓畅,字字铿锵,具有很强的战斗性。这是战斗者的绝唱。当我们来读这以全部的生命热情谱写的篇章时,要用心灵去感受它、品味它。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层层深入的提问,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了闻一多的内心世界,尽力调动了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1.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新中国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明确: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这样才无愧于无数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革命先烈。

2.假设你是参加李公朴追悼会的爱国热血青年,听了闻一多先生的演讲,看到了他的铮铮骨气,但时隔几小时,闻一多先生便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口之下。你怀着沉痛的心情又参加了闻一多先生的追悼会,请你代表青年一代讲几句话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

(模拟演讲氛围,请三四名学生踊跃到讲台上即兴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性的语言训练,引申到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鼓励学生学习闻一多捍卫真理的坚定信念,从而实现本课的德育目标。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了革命战士坚持正义、追求光明、不畏强暴、不怕流血,对前途充满信心,对胜利坚定不移的乐观主义精神。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胜利果实,努力学习,积极成才。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l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中找答案。

2.指出下列句子是什么句式,分析其表达效果。

(1)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们完了,快完了!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小结答案

1.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2.(1)反问句当面责问特务,强烈谴责了反动派的残暴。

(2)祈使句当面命令特务,揭露了反动派虚弱的本质,表现了自己大无畏的精神。

(3)感叹句揭露了敌人虚弱的本质,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

(4)反问句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愚蠢。

板书设计

13.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最卑劣

历史上最无耻事件→暗杀李公朴最后一次讲演为何被暗杀→争取民主和平

真理是一定会胜利的→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

完成历史任务→随时准备牺牲

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

最后一次的讲演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鲜明的强烈感情和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2、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在表达强烈感情中的作用,体会语言简短有力、尖锐泼辣、富有鼓动性的特色。 3、培养朗读与讲演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 重点:闻一多先生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三.教学过程. 红烛·序诗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1、激发学生思考。 这首诗是谁写的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谁的写照? 2、介绍讲演前后,导入课文学习。 为什么说“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又为什么说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概呢?先看他最后一次讲演的前前后后的事实吧。1946年7月11日,国民党特务暗杀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2月10日国民党派特务捣毁重庆各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会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较场口血案,打伤了郭沫若、李公朴等60多人。) 七月十五日上午10时,闻一多先生在云南大学亲自主持“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由李公朴的夫人张曼筠同志报告李公朴的殉难经过。张曼筠同志在讲述时悲痛得泣不成声,而场内特务竟然谈笑抽烟,无理取闹,极为嚣张。闻一多先生见此情景,怒不可遏,拍案而起,怒对凶顽,作了这篇即席讲演,到会者一千多人深为感动。 这是一篇记录的讲演稿。题目是当时整理记录的人加的。当日傍晚,闻先生在参加《民主周刊》记者招待会后,在回家的路上,遭到特务的暗杀。 这篇讲演距今虽已三十多年,然而那鲜明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感情,一泄千里的气势,慷慨献身的红烛精神仍然深深地扣击我们的心弦。 3、请学生谈听后的感想。(内容、感情、遣词、造句等方面皆可。) 这篇讲演是庄严的宣言,动员的号角,讨伐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檄文。它像一团炽热的火焰,从肺腑中喷射出来。它没有作词句上的修饰,但句句话像投枪,像匕首,直刺敌人的要害,使敌人招架不住,躲闪不及。 4、学生试读,要求字句清楚,感情充沛。 5、理解讲演内容与写法。 (1).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尚光荣。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至第10自然段)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最后一次讲演 公开课教案

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及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势和斗争精神。 第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忿之声。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合作探索,分层理解内容 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 .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份?每一个部份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份。 第一部份(第1—3 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尚光荣。 第二部份(第4—5 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励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份(第6—13 段)鼓励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毅意志和决心。 3.每一个部份运用了哪些褒贬分明的词语?运用哪些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讲演者感情的浪涛又是怎样向前推进的? 明确:这篇讲演单刀直入,一开口就点出要说的中心事件——李公朴先生惨遭暗杀的事件。词的分量用得极重:“最卑劣最无耻”“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一个反问,激起听众共鸣。接着大声呵斥,挥戈直指国民党反动派。“光明正大”与“偷偷摸摸”一褒一贬形成鲜明对照,揭露反动派是道道地地的黑暗动物。闻先生情绪激动,不可抑制,因此讲演的第2 段蓦地改换人称,厉声怒喝:“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运用感叹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特务的憎恨。“……又……还……”的句子,揭露了贼喊捉贼,嫁祸于人的无耻行径。“无耻”“光荣”,贬得痛快,褒得正确,长人民志气,灭敌人威风。 两个“献出了最珍贵的生命”,讴歌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两代爱国者,讴歌昆明的无限光荣。 第二部份讲演者从揭露敌人的卑劣行径进入到剖析他们色厉内荏的心理状态。“怎么想法”“什么状态”“怎样长的”,不仅揭露深刻,而且启示听众展开想象,认识这班丑类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13《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13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 ◇教材分析◇ 本文是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所做的即兴讲演。演讲中,闻一多先生在严厉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公朴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站起来,一起作坚决的斗争。 全文措辞慷慨激昂,讲演语言短促犀利,贯注着强烈的爱憎感情,具有极大的鼓动性和战斗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演讲的方式,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3.揣摩演讲者的语言,感知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不惜献身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情感。(2)理解即兴讲演的特点。 2.难点:理解口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读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澳门》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发出的悲愤之声。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他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卑劣 ..(bēiliè)屠.杀(tú)捶.击(chuí) 毁.灭(huǐ) 卑鄙.(bǐ) 蛮横 ..(mánhèng) 赋.予(fù) 挑拨离间.(jiàn)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悲愤:悲痛愤怒。 捶击:用重物猛力敲打。 蛮横:(态度)粗暴,不讲道理。 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引起纠纷,使人不和睦。 卑鄙无耻:品行极端恶劣,不知道廉耻。 2.了解作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亦字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其诗歌代表作有《忆菊》《死水》等。 3.背景链接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主义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

《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最后一次讲演》精品教案 教材解读 《最后一次讲演》是在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殉难的追悼会上,面对反动派的无理取闹,肆意捣乱,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作了一次震撼全国的即席演讲。演讲结束后,闻一多先生也不幸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毒害,那一次演讲也就成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 既然是悼词,一般来说,开始是致哀或者述亡者的生平。但闻先生却别出心裁,一反常规,采取“开门见山”的手法,先声夺人,直趋主题。“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演讲者一开始便义正辞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罪行。“最卑劣最无耻”“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偷偷摸摸地来暗杀”更是表现了演讲者当时的义愤填膺,表明了立场和所持的态度。内容表达形式多变,各个小节都以其各自的形式为主题服务,思路清晰,脉络分明。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避免了繁杂拖沓之感,而且颇具新意。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演讲!是一篇激励人心的战斗檄文!是唤起人民觉醒的施号令,同时也是爱国民主人士的战斗宣言!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鲜明观点表达的特色。 2.体味本文口语化的特点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重难点突破 重点:领会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论述。 难点:口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音视频和图片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感受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 2.引导法:观看完《闻一多简介》(视频)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分析标题《最后一次讲演》的含义,以便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3.诵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本文口语的特点和语言的感情色彩。

最后一次讲演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最后一次讲演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1.了解演讲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2.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及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合作探究,分层理解内容 1.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 第二部分(第4—5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分(第6—13段)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3.每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褒贬分明的词语?运用哪些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讲演者感情的浪涛又是怎样向前推进的? 明确:这篇讲演单刀直入,一开口就点出要说的中心事件——李公朴先生惨遭暗杀 的事件。词的分量用得极重:“最卑劣最无耻”“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一个反问,激起听众共鸣。接着大声呵斥,挥戈直指国民党反动派。“光明正大”与“偷偷摸摸”一褒一贬形成鲜明对照,揭露反动派是道道地地的黑暗动物。闻先生 情绪激动,不可抑制,因此讲演的第2段突然改换人称,厉声怒喝:“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运用感叹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特 务的憎恨。“……又……还……”的句子,揭露了贼喊捉贼,嫁祸于人的无耻行径。“无耻”“光荣”,贬得痛快,褒得正确,长人民志气,灭敌人威风。 两个“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讴歌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两代爱国者,讴歌昆明 的无限光荣。 第二部分讲演者从揭露敌人的卑劣行径进入到剖析他们色厉内荏的心理状态。“怎 么想法”“什么状态”“怎样长的”,不仅揭露深刻,而且启发听众展开想象,认识 这班丑类的蛇蝎心肠。“慌”“害怕”“恐怖”,一步一步揭穿敌人的阴暗心理, “完了,快完了”,把他们必然灭亡的本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部分阐述了李公 朴殉难的意义,用斩钉截铁的语句说明人民必胜,真理永存。充满激越的感情,充满 胜利的信念。 请学生齐声朗读:“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 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第三部分着重阐述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集中表现了闻一多先 生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三个部分贯串了强烈的爱憎,讨伐敌人,似钢刀利剑直指敌人心窝;伸张正义,如催征的战鼓,进军的号角,激励革命者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感情的浪涛在褒贬扬抑中 向前推进,由悲痛而愤怒而充满必胜信心。表达时运用了短促有力的句式,时而感叹,时而责问,时而反诘,形成了一泻千里的气势,极其畅达地表达了极其愤慨的感情, 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加强了表达的气势。 目标导学二:梳理文章,体会讲演情感 1.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动派的末日来临的?

(完整word版)最后一次讲演教案及练习

《最后一次演讲》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二、领会本文表达鲜明观点的特色。 三、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讲演词,可采取课前预习,课堂朗读,讨论,课后练习,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文体特点。 二、指导学生有表情朗读,要让学生体会本文口语的特点和语言的感情色彩。 三、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领会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论述。 四、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口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领会闻先生为真理、正义献身的伟大革命精神;感叹句和修辞方法(设问、反问、重复)的运用。 教学安排: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体会感情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板书课题及作者)。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他的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次讲演”?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题注,准备回答问题. (在引导学生阅读题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介绍时代背景)。 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可联系曲啸、蔡朝东的讲演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加以说明) 二、教师范读。 提示:注意体味讲演的气势与感情,画出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句。 三、整体感知情感. 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思考:整篇文中作者情感幅射至哪些对象?各是什么情感? 点拨: (1)、反动派(特务):痛恨、憎恶、彻底失望。 (2)、牺牲者(昆明青年、李先生等):悲伤、沉痛、自豪。 (3)、听众(青年学生、市民):热切、希望. 2、根据情感,朗读、体味。 注意语调的抑扬、语速的快慢、情感的转换等. 3、学生实际操练,教师指导,熟读成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理解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复习:让学生口述作者的情感,以及朗读的方法。 理解全文内容: 思考: 1。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原文及其意义,学习怎样珍惜时间,守护生命。 2. 了解赵雷的《最后一次讲演》这首歌曲的背景故事及歌词中所传递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1. 怎样珍惜时间,守护生命? 2. 歌曲《最后一次讲演》背景故事及歌词中所传递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 A. 导入新学知:呈现一组图片,其中一张是《最后一次讲演》的封面照片,另外两张是生活场景的图片,通过图片呈现“珍 惜时间”的主题。 B. 感性理解:播放赵雷的《最后一次讲演》MV,学生跟读歌词,听取赵雷的对白。 C. 探究问题:教师出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原文,并解 释其意义,引出当前社会中时间都被物质所左右的问题,教师也可以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让学生参与交流,分享他们的时间

管理方法和看法。 D. 分析歌曲:分析歌曲的背景故事《最后一次讲演》和歌词,学生分享他们的看法。教师解释一些重难点的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含义。 E. 独立思考:学生就“怎样珍惜时间,守护生命”这一主题进行独立思考,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写一篇文章,分享他们的时间管理之法,表达对生命的珍惜及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悟。 F. 总结课堂:回顾全堂课,总结学会了什么知识,让学生展 示自己写的文章。 四、板书设计 主题:珍惜时间 原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歌曲:《最后一次讲演》 背景:意外去世的讲师 主题:人生短暂,珍惜时间 五、教学资料 1.《最后一次讲演》MV 2. 赵雷的《最后一次讲演》歌词

3.相关课件、图片展示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原文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3《最后一次讲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核心素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3《最后一次讲 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四单元单元导学 1.语言运用:通过解析演讲词中的特殊言语形式,掌握演讲词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语言技巧。 2.思维发展:通过圈点勾画,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和结构,画出思维导图,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3.审美鉴赏:通过朗读和鉴赏词句,感知演讲词的风格特点;通过完成“演讲基本信息表",建立演讲词中的对象意识。 4.文化传承:感受并学习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演讲者所传达出的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1.通过圈点勾画,理清作者的演讲思路和结构,画出思维导图,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2.在学习演讲词撰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感受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演讲者所传达出的正能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精神。 圈点勾画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最后一次讲演》是典型的即兴演讲,有着极强的现实性,整篇演讲词激情澎湃,学生通过这篇演讲词来学习如何提高演讲的感染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中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表的一次议论性的演讲,作者围绕着“格物致知”含义的嬗变和当代价值,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现状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我们应该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并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提出对中国这一代人的希望,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一个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客观理性、严谨求实的精神。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的显著特点是针对性强,坦诚率真,用语亲切自然,幽默风趣,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语言庄重典雅,学生通过这篇课文可以学习如何站在高位置、大格局去思考问题,学习演讲语言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最后1次讲演》教案新人教部编版

13《最后一次讲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清楚, 疾恶如仇, 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2.在朗读中体会本文演讲语言犀利有力的语体特色. 3.在赏析中体会比照, 反问, 反复, 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 2.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将本文慷慨昻的朗读出来, 表现出本演讲词的语体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忆往昔, 巧引入: 抗日战争在1945取得胜利后, 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 疯狂筹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这种倒行逆施, 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 “反内战、反专制〞的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 国民党反动派却冒天下之大不韪, 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 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 另一方面, 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 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1946年7月11日, 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 7月15日, 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 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 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 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 他们毫无顾及, 说笑取闹, 扰乱会场, 使众人忍无可忍, 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 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 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讲演. 会后, 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 在他离社返家途中, 被特务分子暗杀了. 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板书课题:最后一次讲演〕 (二)说事迹, 悼英烈. 1.介绍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 本名闻家骅, 著名诗人, 学者, 爱国民主战士. 出身于“世家望族, 书香门第〞. 五四运动时参加学生运动, 赴美留学, 学习美术, 后研究文学, 历任青岛大学, 清华大学教授, 出版诗集《红烛》《死水》. 1943年,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愤然而起,

13.《最后一次讲演》教案

13 最后一次讲演 1.了解文本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注意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感受演讲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3.揣摩演讲者的语言,理解即兴演讲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听歌曲《七子之歌》 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李公朴先生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 第二部分(第4—5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分(第6—12段):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 1.每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褒贬分明的词语?运用哪些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讲演者感情的浪涛又是怎样向前推进的?(分组讨论) 明确:这篇讲演单刀直入,一开口就点出要说的中心事件——李公朴先生惨遭暗杀的事件。词的分量用得极重:“最卑劣最无耻”,“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一个反问,激起听众共鸣。接着大声呵斥,挥戈直指国民党反动派。“光明正大”与“偷偷摸摸”一褒一贬形成鲜明对照,揭露反动派是地地道道的黑暗动物。 闻先生情绪激动,不可抑制,因此讲演的第2段突然改换人称,厉声怒喝:“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运用感叹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对特务的憎恨。“……又……还……”的句子,揭露了贼喊捉贼,嫁祸于人的无耻行径。“无耻”“光荣”,贬得痛快,褒得正确,长人民志气,灭敌人威风。 两个“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讴歌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两代爱国者,讴歌昆明的无限光荣。 第二部分讲演者从揭露敌人的卑劣行径进入到剖析他们色厉内荏的心理状态。“怎么想

《最后一次讲演》公开课教案

13.最后一次讲演公开课优秀教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和文学常识。 2.划分层次,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3.理解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 者。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7月赴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5年3月在 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学校任教。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还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写作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这种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个“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他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讲演。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卑劣.()诬蔑.()卑鄙.()离间.()蛮横.()赋.予() 2.解释下列词语。 (1)卑劣: (2)毒手: (3)诬蔑: (4)蛮横: 3.文学常识填空。

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3 《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 【文本研读】 这是一篇即兴演说词,充满了爱国热忱,战斗的激情。闻一多先生用冷峻如铁、热情如火的讲演,揭露了反动派的无耻恶行,歌颂了李公朴,歌颂了人民的力量。部编本八下语文第四单元是关于演讲的活动探究单元。分为三个任务单。本节课是专门针对任务一来设计的。单元导读部分特别强调“学习演讲词”。演讲与议论文不一样,目的是使听众了解自己的观点,很少进行复杂的论证,思路容易辨识,严密性要求不像一般议论文那么高,重视现场感,交际属性较突出。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文本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教学重点) 2.通过比较诵读掌握即兴演讲的特点(教学重点) 3.通过揣摩演讲者的语言,能说出言语形式及技巧(教学难点) 4.感受并体验演讲者浓烈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 【学习目标】 语言目标:通过品析语言,掌握演讲词的特点。 思维目标:明确作者的演讲思路,画出演讲者演讲的思维导图,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价值目标:在了解作者和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演讲。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学前准备(屏显): 演讲:讲,是说话。演,是需要有肢体语言和表情来配合的。演讲,就是在公开场合下向听众讲解知识或者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思想观点的口头表达形式。 演讲词特点: 1.针对性,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要明确听众,文稿要针对自己的听众。 2.鲜明性,演讲稿是发表作者观点的讲话文稿,因此作者的观点一定要鲜明,要让听众清楚的理解到作者的观点。 3.条理性,表达观点的时候一定要清楚,明白,有逻辑。

4.情感性,演讲目的是为了鼓动群众,让听众认同演讲者的观点。 一、背景导入 【播放视频】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大会,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追悼会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李夫人刚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一篇演讲,痛斥反动派!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演讲词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几个问题,首先是作者。来,我们一起来看到大屏幕。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演讲词的演讲语境、演讲对象、演讲目的和演讲特点,填好“演讲基本信息表”。 (屏显) 演讲语境:演讲时的社会环境,包括历史背景、现实背景等。 演讲对象:演讲时的听众对象。 演讲特点:指演讲语言的特点。 预设: 2.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通过勾画关键句,圈画关联词等方式,每人在课堂练习本上画出一篇课文的思路图;任务完成后,全班同学一起进行讨论,修改完善该篇课文的思路

最后一次讲演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最后一次讲演》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学会本课的字词,体会本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3.掌握文章的主旨。 4.本文讲演语言爱憎分明,要认真体会增强语感。 5.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体会其革命豪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本文重点句子的含义,掌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体会其革命豪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闻一多,现代诗人、学者和坚强的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1 920年7月发表了第一首新诗《西岸》,从此跨人中国的诗坛。 1923年9月,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出版。这本诗集反映了诗人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爱和对黑暗的现实极端的恨.他把自己比喻为正在燃烧的红烛,宁愿牺牲自己,誓为他人造福。 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这是他的代表作,面对苦难的祖国,严峻的现实,他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加炽烈,而虚幻的唯美主义的成分减少了。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二.写作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动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讲演,在讲演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当天下午闻一多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人员的暗杀。它体现了闻一多的爱国决心和献身精神。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所以称为“最后一次的讲演”。三.讲演及讲演词 讲演又叫演讲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所,以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讲演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传的带有鼓动性的文章,属议论文体裁。讲演词的结构灵活多样,大体有三部分内容:开头提出问题,或亮出讲话要点,以引起

《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最后一次讲演》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课文,作者为美国著名作家爱德华·肖(Edward Everett Hale)。爱德华·肖是一位19世纪的美国作家,也是一位神父和社会活动家。他被誉为“美国文学最典型的民主主义者之一”,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便是短篇小说《男孩是否为父亲所知?》。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美国历史中的某些片段 2、掌握谚语"时间就是金钱"的含义 3、学会感受优美的英语文章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文化的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生命之美的态度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启发学生用心品味人生 三、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 up 通过图片、音乐、诗歌等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就是金钱”这个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使他们在情境中领略“时间就是金钱”的含义。 Step2: Pre-reading 引导学生先通读课文,并就如下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1)What do you know about Abraham Lincoln? 2)What do you think of Edward Everett? Step3: While-reading 1)将课文划分为四部分,要求小组学生各自负责其中一部分,了解并掌握重点内容,并准备答疑和点评。同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归纳答案。 2)师生互动:教师根据学生所讲述的内容,补充完善“美国历史”那个环节的背景资料。 3)Design a poster:要求学生按照个人理解和感悟,每个小组设计一张海报,诠释“时间就是金钱”这一主题 Step4: Post-reading

《最后一次讲演》公开课优秀教案

13《最后一次讲演》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课 题最后一次讲演 课 型 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 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来源:学科 网] 1.了解演讲的方式,把握演讲的主要特点。 2.体会口语强烈的感情色彩。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内容,感知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不惜献身的斗争精神。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闻一多全集》第三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 版)。有删节。闻一多先生“毅然出席”7月15日举行的追悼李公朴 先生的大会。出席这次追悼大会的教授,只闻一多先生一人。闻一多 先生不避危险,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出席”这次追悼大会,决心 像老战友李公朴一样,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而坚决斗争。 闻一多先生面对会场上特务的凶焰,义愤填膺,“拍案而起”,挺身走 上讲台,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现出一

位爱国民主战士的英雄气概。闻一多先生在发表这次演讲后三个小时,就被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了,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争取民主和平,为真理正义而战的崇高事业。 读准字音污蔑 ..(wū miè)屠.杀(tú)捶.击(chuí)卑鄙.(bǐ) 蛮横 ..(mán hèng)赋予 ..(fù yǔ)卑劣 ..(bēi liè)毁.灭(huǐ) 挑拨离间 ....(tiǎo bō lí jiàn) 课前预习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 悲愤:悲痛愤怒。 捶击:用重物猛力敲打。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蛮横:态度粗暴,不讲道理。 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挑拨离间: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 伤的说法。卑鄙无耻:形容品质低下,不知廉耻。 新课导入每当清明时节,我们在悼念逝去的亲人的同时,是否也想到了那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到革命时代,缅怀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的李公朴、闻一多先生,用心去感受一位优秀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大勇的民主战士,为了追求真理、反对独裁而表现出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

最后一次的讲演教案

最后一次的演讲 1.知识与认识本文语言平常,平和而锋利,句子简洁,多样而有利的头 能力语体特点。 2.过程与朗读感悟、自主领会、合作研究。指引学生认识演讲词的语言教课 方法特点。 目标 3.感情、 学习闻一多先生泾渭分明,嫉恶如仇,为了真谛勇于斗争和献态度、价 身的高尚品行。 值观 教课商讨、研究、实践句式变化、修辞的使用等语言技巧在演讲语言中的重要 要点作用。 教课商讨、研究、实践句式变化、修辞的使用等语言技巧在演讲语言中的重要 难点作用。 学生阅读文章下说明,认识背景,争取经过自己的推测,可以演讲。 课前 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课过程 教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 环节 闻一多面对仇敌的手枪拍案而 起,表现了中国人坚贞不屈的节气, 令我们中华子女敬重不已。那他拍案 一、课前进入情境,激发 而起怒斥公民党反动派的言辞是什聆听,观看 导入学生学习兴趣。 么吗?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闻一 多生前的最后一次演讲。(出示大屏 幕,看闻一多先生的照片。)

“小组合作, 饰演角色,模拟讲让学生踊跃参二、初读学生介绍作家作品。学生疏组演 话场景”学生介绍与,激发学生学习兴感知讲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作家作品,互相补趣。 充。 1.作者怒斥仇敌拙劣无耻,说 说表此刻哪些方面? 2.作者热忱颂扬李先生的荣耀, 荣耀又表此刻什么地方? 同桌互读,注 三、自主3.闻先生预知仇敌“快完了”培育学生自主学 意语气与感情,思 学习“人民必定成功”有什么依据?习,研究问题的能力。 考问题。 4.作者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 呼吁? 5.哪个句子是闻一多先生的大 义表白? 1.朗诵第四段领会作者在演讲 过程中不停变换人称的作用并举例 对文章内容深入剖析。 品读赏析(反理解,打破文章的重、四、合作2.文中感情色彩浓重的词语有 复朗诵)在课本上难点。提升能力,对研究哪些?作用? 标志。文章的思想有所把3.本词句式简洁多变,从文中 握。 找出叹息句、设问句、反问句并领会 表达成效。 演讲是我们生活中不行或缺的,常有的有集体活动中的演讲,也有即兴发 五、拓展 表的演说,因此学习演讲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很有好处。以本文为切入点,以延长 “我的中国梦”为题写一篇演讲稿。

《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

《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 李阳 《最后一次讲演》是初二语下册第13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疯狂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特务在昆明暗杀了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他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先生.有人劝闻一多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事前他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义正辞严的讲演.三个小时后,他被特务暗杀了.课文就是根据这次讲演记录整理的. (二)课型:听说能力训练课 (三)教学目标 1、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情感,学习他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 2、理解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 3、语言的实际运用要注意场合与对象. 4、能运用口语,进行即兴简短讲演. 四、重难点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1 二、说教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

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具体做法:(1)本文是一场讲演.它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但学生在理解上容易忽视,所以设置教学情景很重要.课前学生致辞让学生明确讲演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教师范读前学生看预习提示,了解背景,让学生明确当时的听众有哪些,在什么场合,揣摩闻一多先生讲演时的爱憎情感.教师范读时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情,感染打动学生,让其身临其境.(2)感叹句、反问句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学生不易理解,教师范读后让学生品味,再找出自己感受深的,表达力强的句子,学生自己谈感受,朗读,变换句式,进行比较归纳,既是能力训练,也是思维方式的训练. 三、学法 本文语言感情充沛,表现在运用了不同句式、修辞手法和反义词等,这些句式,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句式变换,进行比较,归纳,总结.自己动口动手,置身其境,在实践中理解提高.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发问,讨论,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3分钟) 1、学生致欢迎辞导入 (营造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明确讲演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 (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二、新课学习 1、这次讲演为什么是最后一次?请大家阅读预习提示,然后作简单回答. (以速读方式,让学生简明、扼要介绍作者与背景,听说训练兼顾阅读能力培养) 2、谁能介绍一下闻一多先生讲演的场合对象?(板书场合与对象) 明确本文讲演的特定场合与对象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精品教案

《最后一次讲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所做的即兴讲演。演讲中,闻一多先生在严厉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罪行和卑劣行径的同时,也高度颂扬了李公朴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站起来,一起作坚决的斗争。 全文措辞慷慨激昂,讲演语言短促犀利,贯注着强烈的爱憎感情,具有极大的鼓动性和战斗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演讲的方式,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了解作者,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3.揣摩演讲者的语言,感知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不惜献身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情感。(2)理解即兴讲演的特点。 2.难点:理解口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读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澳门》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发出的悲愤之声。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他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卑劣 ..(bēiliè)屠.杀(tú)捶.击(chuí) 毁.灭(huǐ)卑鄙.(bǐ)蛮横 ..(mánhèng) 赋.予(fù)挑拨离间.(jiàn)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悲愤:悲痛愤怒。 捶击:用重物猛力敲打。 蛮横:(态度)粗暴,不讲道理。 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引起纠纷,使人不和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