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微生物检验知识点

临床微生物检验知识点

临床微生物检验

1、微生物的分类:(三型八大类)**全部是重点**

2、(正常菌群)条件致病性微生物——临床上多引起内源性感染。

3、G+菌特有成分:磷壁酸(重要表面抗原,可用于细菌血清学分型)(外毒素)

4、G-菌特有成分:外膜层(由脂多糖(内毒素)、脂质双层(磷脂)、脂蛋白)

5、G+菌和G-菌细胞壁的共同成分是肽聚糖。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G-菌无。是溶菌酶、青霉素作用部位)

6、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核质(染色体)、质粒(存在于胞质,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转位因子

7、细菌特殊结构:荚膜(保护,致病,抗原性,鉴别)、芽胞、鞭毛(运动器官)、菌毛(普通菌毛—粘附,致病性;性菌毛—接合方式转移遗传物质)

*将芽胞是否被杀死而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8、L型(细胞壁缺陷)菌落:①“油煎蛋”(荷包蛋)样菌落(典型L型细菌)。②颗粒型菌落(简称G型菌落)③丝状菌落(简称F型菌落)。高渗环境生长。(环丙沙星)

9、自营菌:以无机物为原料;异营菌(腐生菌:以无生命的有机物质为营养物质;寄生菌:以宿主体内有机物为原料),所有致病菌都是异营菌。

10、细菌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

1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在对数期以几何级数增长

12、细菌分类(伯杰)等级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小分类单位)。

13、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是:需氧培养法、二氧化碳培养法和厌氧培养法;

14、通常由正常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接种血平板,置于空气或含5%~10%CO2的气缸中培养,大部分细菌可于24~48h生长良好。

15、血清学诊断时,一般要在病程早期和晚期分别采血清标本2~3份检查,抗体效价呈4倍或以上增长才有价值。

16、透射电子显微镜适于观察细菌内部的超微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适于对细菌表面结构及附件的观察。

17、细菌染色的基本程序:涂片(干燥)→固定→初染→染色(媒染)→(脱色)→(复染,使脱色菌体着色)。

18、胃部细菌喜酸,肠道细菌喜碱

19、SS琼脂有较强的抑菌力,用于志贺菌和沙门菌的分离。因选择性过强,可影响检出率,所以,使用时最好加一种弱选择平板以配对互补。

20、碱性琼脂或TCBS琼脂用于从粪便中分离霍乱弧菌及其他弧菌。

21、痰标本:血平板、中国蓝/麦康凯、巧克力平板作分离。

22、中国蓝/麦康凯用于筛选G-杆菌;

23、含杆菌肽的巧克力平板(含有V和X因子)用于筛选嗜血杆菌

24、连续划线分离法:杂菌不多的标本。分区划线分离法:杂菌量较多的标本。

25、斜面接种法:该法主要用于单个菌落的纯培养、保存菌种或观察细菌的某些特性

26、倾注平板法:牛乳、饮水和尿液细菌计数

27、涂布接种法:常用于纸片法药物敏感性测定,也可用于被检标本中的细菌计数。

28、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沿穿刺线生长呈模糊或根须状,并使培养基变混浊为动力阳性)

29、α溶血:菌落周围血培养基变为绿色环状;红细胞外形完整无缺。

β溶血:红细胞的溶解在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清晰透明的环。

γ溶血:无溶血。

双环:在菌落周围完全溶解的晕圈外有一个部分溶血的第二圆圈。

30、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有氧参加——氧化型;无氧降解——发酵型;不分解葡萄糖而分解蛋白胨——产碱型。(肠杆菌科细菌发酵型全+)

31、甲基红试验(与V-P试验相反):阳性红色,阴性黄色。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

32、白喉棒状杆菌:G+,异染颗粒、毒力试验,Elek平板,亚碲酸钾血琼脂。外毒素(毒血症)只有携带β-棒状噬菌体的溶原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

33、内毒素测定主要用于确诊患者是否发生G-细菌感染。常采用鲎试验。本方法灵敏度高,可检查出0.0005~0.005μg/ml内毒素。

外毒素主要用于确诊患者是否感染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阴性菌。常用体内及体外毒力试验检测,也可通过ELISA法测定。

34、葡萄球菌属:G+,耐热、耐干燥、耐高盐,是抵抗力最强的无芽胞细菌。

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间型葡萄球菌和家畜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表皮葡萄球菌(新生霉素敏感,医院感染,血培养污染)、腐生葡萄球菌(新生霉素耐药,凝固酶阴性。尿路感染)

蛋白抗原:葡萄球菌A蛋白(SPA):完全抗原,有种属特异性,无型特异性。抗吞噬作用。多糖抗原:半抗原,型特异性。

35、金黄色葡萄球菌:触酶试验、凝固酶试验(最简单)、耐热DNA酶试验、甘露醇发酵试验均阳性。对新生霉素敏感。透明溶血环。

致病性:感染(化脓性感染,食物中毒,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医院内感染,毒素性疾病。主要致病物质有血浆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溶解毒素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等。

耐药性检测:检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E),耐万古霉素金葡菌(VRSA),耐万古霉素表皮葡萄球菌(VRSE)。NCCLS/CLSI推荐用头孢西丁纸片法检测mecA基因介导对苯唑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

36、链球菌属:G+球菌,触酶阴性。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时易形成长链而表现为沉淀生长。5%CO2环境。抵抗力不强,对各种常用消毒剂敏感,60℃加热30分钟即可杀灭。

A群链球菌(猩红热)——杆菌肽敏感;B群链球菌(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咽喉炎)——CAMP试验阳性(与金葡菌,箭头状溶血),水解马尿酸;D群链球菌——七叶苷试验阳性(40%胆汁培养基,变黑);

甲型(α)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呈灰色针尖状,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故又称草绿色链球菌。本菌为条件致病菌。

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通称溶血性链球菌,菌落较小,灰白色,菌落周围有2~4mm宽的透明溶血环。该型细菌致病性最强,常引起人和动物多种疾病。

丙型(γ)链球菌:呈灰白色细小菌落,在菌落周围无溶血环。一般无致病性。

致病物质:链球菌溶血素、致热外毒素、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及M蛋白等。人类链球菌感染中85%以上由A群链球菌引起,对青霉素G高度敏感

化脓型链球菌:杆菌肽敏感试验阳性。

***肺炎链球菌:混浊生长,有荚膜(荚膜肿胀试验:阳性),大叶性肺炎。

分解菊糖、胆汁溶解试验阳性、Optochin敏感试验阳性——与草绿色链球菌鉴别。

37、肠球菌属:G+,触酶试验阴性,与同科链球菌的显著区别在于肠球菌能在高盐(6.5%NaCl)、高碱(pH9.6)、40%胆汁培养基上和10~45℃环境下生长,并对许多抗菌药物表现为固有耐药。重要医院感染病原菌,常引起尿路感染,其中大部分为医院感染,

38、奈瑟菌属:G-双球菌,无鞭毛,无芽胞,有菌毛。专性需氧,氧化酶阳性。

脑膜炎奈瑟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空气传播,对人致病的主要是A群。氧化酶、触酶试验阳性;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

39、淋病奈瑟菌:不酵解麦芽糖与蔗糖、30%H202试验阳性(与脑膜炎奈瑟菌鉴别)、

40、卡他莫拉菌:社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41、肠杆菌科:均为G-杆菌。均不形成芽胞。多数有周鞭毛运动,少数菌属细菌可形成荚膜。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触酶阳性。(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常选用乳糖发酵试验)

*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抗原(如Vi抗原、K抗原)少数菌属如志贺菌属和克雷伯菌属无鞭毛,无运动能力。

42、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肠道正常菌群。泌尿系统感染。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主要产酶株。尿素酶试验阴性,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试验(IMViC)++--,

克氏双糖铁琼脂(KIA)上斜面和底层均产酸产气,H2S阴性,动力、吲哚、尿素(MIU)++-。硝酸盐还原、动力多数阳性。

**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有下列五个病原群。

(1)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 T EC):引起霍乱样肠毒素腹泻(水泻)。

(2)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 P EC):主要引起婴儿腹泻。

(3)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 I EC):可侵入结肠黏膜上皮,引起痢疾样腹泻(黏液脓血便)。(4)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 H EC):又称产志贺样毒素(VT)大肠埃希氏菌(SLTEC或UTEC),其中O157:H7(常规检测项目)可引起出血性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临床特征为严重的腹痛、痉挛,反复出血性腹泻,伴发热、呕吐等。严重者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5)肠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 A ggEC):腹泻

*与志贺菌相鉴别:醋酸钠和葡萄糖铵利用试验及粘质酸盐产酸三种试验。大肠埃希菌均为阳性,而志贺菌均为阴性。

43、志贺菌属:痢疾杆菌(细菌性痢疾)。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最常见。强选择鉴别培养基——沙门、志贺菌选择培养基(SS);弱选择培养基——麦康凯或中国蓝培养基。

MIU:一、+/一、一;IMViC:-、+、-、-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宋内志贺菌可迟缓分解乳糖),MR试验阳性,只有O 抗原而无鞭毛抗原,

A群痢疾志贺菌,甘露醇阴性,10个血清型。B群福氏志贺菌,有6个血清型和X、Y2个变种。C群鲍特志贺菌,15个血清型。D群宋内志贺菌,仅有一个血清型,有光滑型(S)和粗糙型(R)两种菌落。

*与大肠埃希菌的鉴别

(1)无动力,不发酵乳糖,靛基质阴性,赖氨酸阴性;

(2)发酵糖产酸不产气(福氏志贺菌6型、鲍氏志贺菌13和14型、痢疾志贺菌3型除外);(3)分解黏液酸,在醋酸盐和枸橼酸盐琼脂上产碱。

*与伤寒沙门菌鉴别:硫化氢和动力阳性(伤寒)

致病因素为侵袭力、内毒素及外毒素

44、沙门菌属:无芽胞,无荚膜的革兰阴性直杆菌。有周身鞭毛(除鸡沙门菌外),能运动,多数有菌毛。

KIA:K/A(K碱性,A酸性;葡萄糖发酵,乳糖不发酵)、产气+/一、H2S+/一,MIU:+、一、+,触酶+,硝酸盐还原+。肥达试验。

S~R变异(光滑变粗糙,生理盐水中自凝);H~O变异(失去鞭毛);相位变异(双相变单相);V~W变异(失去Vi抗原)。

肠热症(伤寒与副伤寒病,慢性发热症状)。第1、2周采血液,第2、3周采粪便与尿液。整个病程中骨髓分离细菌阳性率较高。)

45、变形杆菌属:迁徙生长。具有尿素酶,可以水解尿素,产生氨。硫化氢、明胶液化和脂酶(玉米油)均阳性。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乳糖不分解,动力(+)。

抑制变形杆菌属菌的迁徙生长,可于血琼脂中加入苯酚(1g/L)或苯乙醇(0.25%)

普通变形杆菌:靛基质和麦芽糖均阳性,鸟氨酸脱羧酶阴性;奇异变形杆菌相反。

外-斐反应:普通变形杆菌OX19、OX2、0Xk的菌体抗原与某些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是用以诊断某些立克次体病的依据。

46、鼠疫耶尔森菌:鼠疫。两极浓染。“钟乳石”状。28~30℃。KIA结果利用葡萄糖,不利用乳糖,不产H2S,MIU:-、-、-,丙氨酸脱氨酶试验呈阴性反应即可初步鉴定。甲紫亚硫酸钠琼脂。

47、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翻滚旋转状运动。VP试验25℃阳性,37℃阴性,鸟氨酸脱羧酶阳性。MIU:+(22℃)、-、+

48、假结核耶尔森菌:两端浓染。25℃培养有周鞭毛,有动力,37℃培养无动力。

49、肺炎克雷伯菌:医院感染,有荚膜,G-杆菌。灰白色大而黏的菌落,长丝状。触酶阳性、脲酶阳性。动力和鸟氨酸脱羧酶均阴性是本菌的最大特点。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对产ESBLs菌株的治疗可用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或头霉菌素类进行治疗。

50、***肠杆菌属(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有周鞭毛,能运动。IMVC:肠杆菌属多为--++;而大肠埃希菌是++--。

51、黏质沙雷菌:革兰阴性细小杆菌。沙雷菌具DNA酶和葡萄糖酸盐阳性(与其他菌属细菌的根本区别)

*爱德华菌属:IMVC为++--(与大肠埃希菌相同),但H2S阳性,甘露醇阴性。

52、弧菌科:G-杆菌。共同特点是一群氧化酶阳性、具有极端鞭毛、动力阳性、发酵葡萄糖。

弧菌属极端鞭毛、甘露醇、脂酶、生长需要NaCl、对O129敏感五项为+++++

*霍乱弧菌(耐碱不耐酸,pH8.4~9.2时生长最好)——霍乱(米泔水样粪便);副溶血性弧菌(无盐不生长,绿色菌落)——食物中毒(海产品)。

*不染色标本穿梭流星状运动(鱼群状);O1群霍乱弧菌诊断血清,如果原运动活泼的现象停止(为制动试验阳性)

在碱性琼脂平板上——水滴状菌落。在TCBS(强选择)上——黄色菌落。在含亚碲酸钾(或庆大霉素)琼脂平板上——菌落中心呈灰褐色

氧化酶、明胶酶试验和ONPG试验均阳性。能产生靛基质,霍乱红反应(即亚硝基靛基质试验)阳性(非特异性)。

53、气单胞菌属:在65g/L NaCl中不生长。氧化酶试验阳性可与肠杆菌科细菌鉴别,发酵葡萄糖可与非发酵菌鉴别;

54、弯曲菌属细菌:革兰阴性菌。空肠弯曲菌、大肠弯曲菌在43℃生长,25℃不生长;胎儿弯曲菌在25℃生长,而43℃不生长;简明弯曲菌在25℃和43℃均不生长。空肠弯曲菌马尿酸水解试验阳性,是引起散发性细菌性肠炎最常见的菌种之一

55、幽门螺杆菌:G-菌,氧化酶、触酶试验、DNA酶均阳性,快速脲酶试验强阳性。在37℃能够生长,在25℃和42℃均不能生长,有动力。

56、厌氧菌:一类是革兰染色阳性有芽胞的厌氧芽胞梭菌(外毒素),另一类是无芽胞的革兰阳性及革兰阴性球菌与杆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性的内源性感染)。气-液相色谱分析

**有芽胞的厌氧菌只有梭菌属

*放线菌感染——硫黄样颗粒

常规血培养阴性的细菌心内膜炎、并发脓毒症血栓性静脉炎、伴有黄疸的菌血症等,应考虑可能有厌氧菌感染。

七叶苷胆汁平板(BBE,用于脆弱类杆菌),FS培养基(梭杆菌选择培养基)

57、艰难梭菌——CCFA培养基,菌落黄色。紫外线照射下呈黄绿色荧光。本菌感染与大量使用抗生素有关。假膜性肠炎,使用有关抗生素一周后突然出现。

58、脆弱类杆菌引起败血症

59、炭疽芽胞杆菌:人畜共患病,是致病菌中最大的革兰阳性杆菌,竹节状。倒松树状。(皮毛—皮革厂)。串珠试验。

60、蜡样芽胞杆菌:表面粗糙似毛玻璃状或融蜡状。干热120℃经60分钟才能杀死。

61、产单核李斯特菌:20℃有动力,37℃动力缓慢,冷增菌(4℃)。伞状生长。通过胎盘或产道感染新生儿。本菌常伴随EB病毒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62、结核分枝杆菌:pH 6.5~6.8。无内外毒素和侵袭性酶。人型结核分枝杆菌烟酸试验、硝酸盐还原和烟酰胺酶试验均为阳性,借此可与牛型结核分枝杆菌鉴别。Koch现象。Ⅳ型变态反应。罗氏培养基。

*在体内外经青霉素、环丝氨酸或溶菌酶诱导可影响细胞壁中肽聚糖的合成,异烟肼影响分枝菌酸的合成,巨噬细胞吞噬结核分枝杆菌后溶菌酶的作用可破坏肽聚糖,均可导致其变为L型,呈颗粒状或丝状。

*卡介苗:毒力变异(减弱)保留抗原性。被动人工免疫。

63、麻风分枝杆菌:泡沫状,麻风细胞。

64、不发酵菌:不发酵或不分解糖类的G-无芽胞需氧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灰绿色或蓝绿色菌落,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对亚胺培南耐药主要原因之一是产生金属酶。

**不动杆菌属:生物学特征为“三阴”,即氧化酶、硝酸盐还原试验、动力阴性。鲍曼不动杆菌。

*产碱杆菌属:在含有蛋白胨的肉汤中产氨,可使pH上升至8.6。

*军团菌属:人工管道的水源中常存在此菌,如医院空调冷却水中常有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活性炭-酵母浸出液琼脂。肺部感染。

65、流感嗜血杆菌:G-短小杆菌。加热血平板。(与金葡菌)卫星现象。脑膜炎。荚膜上的多糖抗原被称为M抗原。需要X因子、Ⅴ因子。

副流感嗜血杆菌:不需要Ⅹ因子。杜克嗜血杆菌本菌生长需要X因子,不需要Ⅴ因子。

66、杜克嗜血杆菌可引起软性下疳。

67、百日咳鲍特菌:鲍-金培养基

68、布鲁菌属:人畜共患病,菌血症,波浪热。首选多西环素。

69、衣原体:是一群体积较小,能通过细菌滤器,细胞内专性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鸡胚卵黄囊

原体:为成熟的衣原体。吉姆萨染色呈紫色,Macchiavello染色呈红色。在细胞外较为稳定,无繁殖能力,但有高度感染性。

始体(网状体):吉姆萨染色和Macchiavello染色均呈蓝色。为衣原体发育周期中的繁殖型,代谢活泼,不能自胞外存活,无感染性。

*衣原体细胞壁LPS为属特异性补体结合抗原

**沙眼衣原体(2SP培养基。碘液染色阳性):沙眼,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男性常见),性病淋巴肉芽肿。

*鹦鹉热衣原体:典型临床表现为非典型肺炎

70、克次体:是一类严格寄生在细胞内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菌体内同时含有DNA和RNA。

*普氏立克次体常以人的体虱为传播媒介,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外斐反应效价在1:160时有诊断意义。

*莫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外斐反应)的贮存宿主是鼠类,主要传播媒介是鼠蚤或鼠虱,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

*恙虫病立克次体: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传给人类,引起恙虫病。贝纳柯克斯体(又称Q热立克次体)引起Q热。

71、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态性,能通过除菌滤器,在人工培养基上能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型微生物。革兰染色为阴性。无细胞壁仅有细胞膜是与细菌区别的主要特点。菌落呈“荷包蛋”样。

**肺炎支原体:酒瓶状。是人类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补体结合试验(≥1:64~1:128为阳性)(检测IgM抗体)

72、诺卡菌属:外源性感染。库欣综合征、糖尿病

73、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Fontana镀银染色法染成深褐色。钩体病(人畜共患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1周内血液的阳性率高,1周后尿和脑脊液等的阳性率高。

**梅毒的临床病程分三期:

第一期为硬性下疳,极易传播感染,也适于涂片镜检。

第二期即梅毒疹期,全身皮肤黏膜出现皮疹,伴有淋巴结肿大,可累及骨、关节、眼及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二期称早期梅毒,传染性强,破坏性较小。部分早期梅毒可进一步发展到第三期梅毒,即晚期梅毒。病损部位螺旋体少但破坏性大。严重者可出现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可危及生命。后天性梅毒表现为反复隐伏发病和再发的特点。

74、噬菌体是病毒

75、流行性感冒病毒:正黏病毒科。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划分流感病毒亚型的依据。常用鸡胚接种培养,初次分离接种羊膜腔为最佳,传代适应后可移种尿囊腔。细胞培养一般用原代猴肾细胞(PMK)或犬肾传代细胞(MDCK)。不耐热,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甲醛、乙醇等均敏感。

76、呼吸道合胞病毒:不能在鸡胚中增殖,引起婴幼儿下呼吸道疾病的最常见的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经飞沫传染,最易引起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肺炎

77、麻疹病毒:飞沫直接传播。麻疹疫苗,8月龄接种。

78、肠道病毒: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由粪-口途径传播。是人类最常见最重要的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轮状病毒:(秋季腹泻)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因

79、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通过三带喙库蚊叮咬传播,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猪为最重要的宿主和传染源。

80、登革病毒:登革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传播

81、巨细胞病毒:猫头鹰眼特征

82、甲肝病毒:毛蚶

83、乙型肝炎病毒是DNA病毒,其他肝炎病毒均为RNA病毒。

84、HIV:gp120、gp41

85、狂犬病病毒:嗜酸性包涵体(内基小体)。神经兴奋性增高,恐水病。

87、HPV:只能感染人的皮肤、黏膜的上皮细胞。尖锐湿疣主要由HPV-6引起

88、朊病毒(亚病毒,还包括类病毒、卫星病毒)就是蛋白质病毒,是只有蛋白质而没有核酸的病毒。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

89、酵母型细胞和菌丝、孢子被染为革兰阳性(深紫色)。

**假丝酵母菌(俗称念珠菌):出芽繁殖(芽生孢子)。芽管形成试验,假菌丝。沙保弱培养基。玉米粉培养基形成厚膜孢子。

**新型隐球菌:有荚膜,折光性强。印度墨汁作负染色。尿素酶试验阳性

*鉴定曲霉菌常用察氏琼脂

*卡氏肺孢菌病是AIDS最常见、最严重的机会感染性疾病。

*马尔尼菲青霉可引起马尔尼菲青霉病(感染)

90、扩散法(K-B法):选择直径6.35mm,吸水量20μl的专用药敏纸片。

质控菌株采用标准菌株是进行质控的主要措施,应从可靠的菌种保藏中心索购,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及粪肠球菌ATCC29212或ATCC33186用于对试验结果进行监测。

琼脂稀释法是细菌药敏试验的金标准。释法所测得的某抗菌药物抑制待测菌生长的最低浓度为最低(或最小)抑菌浓度(MIC),稀释法也可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BC)。

91、细菌耐药的机制

1.产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

2.产生钝化酶如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等。

3.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如MRSA的耐药机制。

4.药敏作用靶位的改变如核糖体位点的改变引起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耐药。

5.抗菌药物渗透障碍

92、消毒是去除或杀灭大多数微生物的过程。灭菌是去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的过程。

***注意:看到这里,微生物的要点已经总结完毕,以下内容供大家查阅之用。微生物检验中重要菌就那么几种,但是估计考试中不可能只从几种“明星”菌出题,所以感觉个个都重要,也因此微生物的要点总结耗时最长。希望大家除了看要点之外,还是多看书为好。***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

1.糖(醇、苷)类发酵试验:肠杆菌科细菌。

2.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肠杆菌科细菌(发酵型)与非发酵菌(氧化型或产碱型)的鉴别。

3.β-半乳糖苷酶试验(ONPG试验):迟缓发酵乳糖菌株的快速鉴定。分解乳糖的细菌ONPG 试验为阳性,而不发酵乳糖的细菌为阴性。

4.七叶苷水解试验:D群链球菌阳性,其他链球菌阴性。

5.甲基红试验:大肠埃希菌阳性;产气肠杆菌阴性。

6.V-P试验:与甲基红试验结果相反。

蛋白质和氧基酸的代谢试验

1.明胶液化试验: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别,如沙雷菌、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阴沟杆菌等可液化明胶,而其他细菌很少液化明胶。

2.吲哚(靛基质)试验: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

3.硫化氢试验:沙门菌属、爱德华菌属、亚利桑那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细菌,绝大多数硫化氢阳性,其他菌属阴性。

4.尿素分解试验:肠杆菌科中变形杆菌属细菌的鉴定。奇异变形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脲酶阳性,另外雷氏普罗威登菌和摩根菌为阳性,而斯氏和产碱普罗威登菌阴性。

5.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斯菌属和摩根菌属细菌均为阳性,肠杆菌科中其他细菌均为阴性。

6.氨基酸脱羧酶试验:用于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如沙门菌属中除伤寒和鸡沙门菌外,其余沙门菌的赖氨酸和鸟氨酸脱羧酶均为阳性。志贺菌属除宋内和鲍氏志贺菌外,其他志贺菌均为阴性。

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1.枸橼酸盐利用试验:在肠杆菌科中埃希菌属、志贺菌属、爱德华菌属和耶尔森菌属均为阴性,沙门菌属、克雷伯菌属通常为阳性。

2.丙二酸盐利用试验:克雷伯菌属为阳性,枸橼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哈夫尼亚菌属中有些菌种也呈阳性,其他菌属均为阴性。

各种酶类试验

1.氧化酶试验:用于肠杆菌科细菌与假单胞菌的鉴别,前者为阴性,后者为阳性。奈瑟菌属、莫拉菌属细菌也呈阳性反应。

2.过氧化氢酶试验(触酶试验):革兰阳性球菌中,葡萄球菌和微球菌均产生过氧化氢酶,而链球菌属为阴性,故此试验常用于革兰阳性球菌的初步分群。

3.硝酸盐还原试验:肠杆菌科细菌均能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假单胞菌可产生氮气;有些厌氧菌如韦荣球菌等试验也为阳性。

4.脂酶试验:用于厌氧菌的鉴别。类杆菌属中的中间类杆菌产生脂酶,其他类杆菌则为阴性;芽胞梭菌属中产芽胞梭菌、肉毒梭菌和诺维梭菌也有此酶,而其他梭菌为阴性。

5.卵磷脂酶试验:主要用于厌氧菌的鉴定。产气荚膜梭菌、诺维梭菌产生此酶,其他梭菌为

阴性。

6.DNA酶试验:在革兰阳性球菌中只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DNA酶,在肠杆菌科中沙雷菌和变形杆菌产生此酶,故本试验可用于细菌的鉴别。

7.凝固酶试验:作为鉴定葡萄球菌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8.CAMP试验:在链球菌中,只有B群链球菌CAMP试验阳性,故可作为特异性鉴定。

9.胆汁溶菌试验:用于肺炎链球菌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前者为阳性,后者为阴性。

抑菌试验

1.0/129抑菌试验:用于弧菌科的属间鉴别,弧菌属、邻单胞菌属对0/129敏感,而气单胞菌属耐药。

2.杆菌肽试验:用于A群链球菌与非A群链球菌的鉴别。

3.奥普托欣(Optochin)试验:用于肺炎链球菌与其他链球菌的鉴别。

血液感染常见病原菌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病原菌

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菌

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

消化道感染常见病原菌

创伤和外科感染常见病原菌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复习资料总结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显性感染(n):如果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病原体数量较多,毒力较强,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细菌大小以微米为测量单位。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培养基按用途分类:1.基础培养基。2.营养培养基。3.鉴别培养基。 4.选择培养基(n):在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化学物质,抑制某些细菌的生长而有助于需要的细菌种类的生长,使需要菌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 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染色体和质粒,其化学组成为DNA,DNA籍其构成特定基因来传递遗传信息。 质粒(n):是染色体外的DNA,携带有编码某些遗传特性的基因,它能独立于染色体进行自我复制。 质粒的特性:不相容性;可转移性;自主复制质粒;质粒可自然丢失或用人工方法消除。(P67) S-R变异(n):新从患者体内分离的沙门菌通常为光滑型,经人工培养后菌落呈粗糙型。 丝状菌(或称霉菌n):营养体呈多细胞类型的真菌是由菌丝和孢子交织组成。 细菌的科学命名:属名在前,是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是形容词,无论是人名还是地名均小写,两者均用斜体表示。中文译名则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氧化-发酵试验(O-F):细菌在分解葡萄糖的过程中,必须以分子氧作为电子受体的称为氧化型;细菌在分解葡萄糖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无氧降解的称发酵型,此类细菌无论有氧或无氧均可以分解葡萄糖,通常为兼性厌氧菌;不分解葡萄糖的细菌称产碱型。此试验用于细菌种属间的鉴别:肠杆菌科细菌为发酵型,非发酵菌通常为氧化型或产碱型。此外,微球菌属可氧化葡萄糖,而葡萄球菌属则能发酵葡萄糖。迟缓分解乳糖(n):只有β-半乳糖苷酶而缺乏半乳糖苷渗透酶(或是其活性很弱)的细菌,不能很快将乳糖运送到细菌细胞内,需要几天时间乳糖才能被分解。 氧化酶试验:氧化酶或称细胞色素氧化酶,是细胞色素呼吸酶系统的终末呼吸酶。作氧化酶试验时,此酶首先使细胞色素C氧化,然后氧化型细胞色素C再使对苯二胺氧化,产生颜色反应。本试验肠杆菌科阴性,弧菌科和非发酵菌阳性(个别菌种除外),奈瑟菌属阳性。 荚膜肿胀试验:有夹膜的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等,当与相应的抗血清反应时荚膜将明显增宽,在显微镜下可见在蓝色细菌周围有边界清晰的环状物,厚薄不等,而对照侧则无,则为荚膜肿胀试验阳性。 二倍体细胞培养广泛用于病毒分离和疫苗制备。 体外联合药物敏感试验的意义:1.治疗混合性感染;2.预防或延迟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3.联合用药可以减少剂量以避免达到毒性剂量;4.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时常常效果更好。 联合抑菌试验的判断标准:FIC指数<0.5为协同作用;0.5到1为相加作用;1到2为无关作用;>2为拮抗作用。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重点

微生物与检验重点 1. 简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后,常见的几种类型? 答:①毒血症②菌血症③败血症④内毒素血症⑤脓毒血症 3. 试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答:①荚膜②黏附素③侵袭性物质 4. 简述病原菌感染机体后,机体如何发挥抗菌免疫功能? 答:首先遇到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与粘膜构成的屏障结构,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及吞噬细胞对细菌的非特异性的吞噬和体液中杀菌抑菌物质对细菌的攻击。7-10天后,机体产生特异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一起杀灭病原菌 1. 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答:①钝化酶的产生②药物作用靶位发生改变③胞壁通透性的改变和主动外排机制④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形成了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在这种压力的作用下,原来只占很少比例的耐药菌株被保留下来,并不断扩大。 1.举例说明细菌命名的原则。 答:细菌的命名一般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拉丁文双命名法。一个细菌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组成,属名在前,用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形容词,首字母小写;两者均用斜体字。中文译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如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结核分枝杆菌)。属名亦可不将全文写出,只用第一个大写字母代表,如M. tuberculosis 2.如何确定从标本中分离的细菌为葡萄球菌?并确定其有无致病性。答:①直接镜检,经革兰染色后镜检发现革兰染色阳性呈葡萄状排列的球菌,可初步报告疑为葡萄球菌,需进一步分离培养鉴定。②分离培养:血培养需经增菌后转种血平板进一步鉴定,若无细菌生长,需连续观察7天,并以血平板确定有无细菌的生长。脓液、尿道分泌物、脑脊液沉淀物可直接接种血平板,37℃过夜,可形成直径约2-3mm、产生不同色素的菌落。金葡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③试验鉴定:血浆凝固酶试验,甘露醇发酵试验,耐热核酸酶试验,肠毒素测定,SPA检测。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甘露醇发酵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SPA检测有A蛋白的存在。 1.什么是不耐热肠毒素(LT)?它的物理性质、基本结构、致病机理及与霍乱毒素(CT)的关系如何。 答:LT是肠产毒型大肠杆菌产生的致病物质,因对热不稳定,故称为不耐热肠毒素。其65℃30min可被破坏。LT分为LT-Ⅰ和LT-Ⅱ,LT-Ⅱ与人类疾病无关,LT-Ⅰ是引起人来胃肠炎的致病物质。其结

临床微生物检验

微生物检验 临床微生物学: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侧重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的诊断病原体的策略与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又称诊断微生物学。 放线菌:是一群在生物学特性上与细菌同类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逆转录: 就是病毒的遗传信息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从RNA转移到DNA的过程。 感染: 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或内源性条件致病性微生物侵入宿主后,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或致体内生态环境失调等引起机体病理过程 药敏试验中-耐药: 即表示测定菌不能被在体内感染部位可能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临床治疗无效 放线菌:是一群在生物学特性上与细菌同类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非发酵菌: 是指一群不发酵葡萄糖或仅以氧化形式利用葡萄糖的需氧或兼性厌氧.无芽胞的革兰阴性杆菌。 最小抑菌浓度(MIC):以在试管内或小孔内完全一致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成为最小抑菌浓度。(甲氧苄啶或磺胺药物的肉汤稀释法敏感试验的终点判断,以80%生长抑制作为判断指标) 最小杀菌浓度(MBC):把无菌生长的试管(微孔)吸取0.1ml加到冷却至50℃CM-H琼脂混合倾注平板,同时以前述的稀释1:1000(或1:200)的原接种液作倾注平板,培养48-72小时后计数菌落数,即可得到抗菌药物的最小杀菌浓度(定义为接种菌减少99.9%) V-W变异:是指沙门菌失去V i抗原的变异。初次分离得到的具有V i抗原、O不凝集的沙门菌称V型菌;V i抗原部分丧失、既可与O抗血清发生凝集又可与V i抗血清凝集者称VW型菌;V i抗原完全丧失、与O抗血清发生凝集而与Vi 抗血清不凝集者称W型菌。 质量保证QA:是有计划、系统的评估和监测患者诊疗质量的整个过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质量和服务。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细菌: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有细胞壁和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敏感:指所分离菌株能被测试药物使用推荐剂量时在感染部位通常可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 耐药:指所分离菌株可能存在某些特定的耐药机制,或治疗研究显示药物对分离菌株的临床疗效不可靠。 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葡萄球菌一起培养时,可见到靠近葡萄球菌菌落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而远离葡萄球菌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小,这种现象称卫星现象。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一种能水解青霉素,头孢菌素及单胺类的酶,主要由克雷伯菌属,奇异变形杆菌及大肠埃希菌等革蓝阳性杆菌产生,由质粒介导,能被酶抑制剂抑制,由广谱β内酰胺酶突变而来。 耐甲氧西林葡萄菌(MRS):它是携带mecA基因、编码低亲和力青霉素结合蛋白导致耐甲氧西林、所有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青霉素酶抑制剂抗生素的葡萄球菌。 1ug苯唑西林纸片的抑菌圈直径≤10mm或其MIC≥4ug/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ug苯唑西林抑菌圈直径≤17mm或其MIC≥0.5ug/ml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均称为~ 微需氧菌:在5%左右的低氧环境中生长最好,氧浓度>10%对其有抑制作用,如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 细菌L型:细菌在体内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理化或生物因素影响后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 原生质体:革兰阳性菌由于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细菌变为L型后,因为细胞壁完全缺失,细菌仅被一层细胞膜包裹,称为原生质体。原生质球:源于革兰氏阴性菌的L型称 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是小的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存在并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 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以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 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置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CAMP实验:B群链球菌能产生CAMP因子,可促进葡萄球菌的β—溶血素溶解红细胞的活性,因此在两菌的交界处溶血力增加,出现矢形的溶血区。 MIC: 在体外培养细胞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 细菌分类学:是微生物分类学的一个分支,是对细菌进行分类、鉴定与命名的一门科学。 不动杆菌属:为一群不发酵糖类、氧化酶阴性、不能运动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 不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指一大群不发酵葡萄球菌或仅以氧化形式利用葡萄糖的需氧或兼性厌氧、无芽胞的革兰阴性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

医学微生物学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 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 革兰阳性菌 G+ 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 可达50层 仅1~2层 肽聚糖含量 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 有 无 外膜 无 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原生质体:G+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层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 原生质球:G-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环境中科导致细菌死亡。 ■细菌L型需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 G+菌细胞壁缺损形成的原生体,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 7、细胞膜: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①物质转运;②呼吸和分泌;③生物合成;④参与细菌分裂: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8、细胞质: ①核糖体: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和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均能干扰其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细菌,但对人体核糖体无害。 ②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 ③胞制颗粒:贮藏有营养物质。异染颗粒(也成迂回体,嗜碱性强,用甲基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9、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 10 ⑴荚膜:包绕在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①厚度≧0.2微米边界明显的称为荚膜或大荚膜;厚度﹤0、2微米的为微荚膜。 ②若粘液物质疏松地附着于菌细胞表面,边界不明显且易被洗脱者成为粘液层。 ③大多数细菌的荚膜为多糖,多糖分子组成和构型的多样化使其结构极为复杂,成为血清学分型的基础。 ④荚膜对一般碱性染料亲和力低,不易着色。 ■荚膜的功能:①抗吞噬作用;②粘附作用;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⑵鞭毛:包括: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鞭毛由基础小体、钩状体、丝状体三部分组成。 ■鞭毛的功能:使细菌能在液体中自由游动,速度迅速。细菌的运动有化学趋向性,常向营养物质处前进,而逃离有害物质。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医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重点

微生物重点 1.生物学按界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种是最小单位。 2.结核菌可利用甘油为碳源,梭状芽胞菌可以氨基酸为碳源,流感嗜血杆菌要Ⅴ,Ⅹ因子才能生长。 3.致病性岛:由基因编码决定的一团与致病性相关的基因组。 4.细菌诊断流程有:双岐索引法,表解法,数字编码鉴定法。 5.超净工作台应选择垂直气流通风方式。 6.O/129抑菌试验对弧菌有用而对气单胞菌无用。 7.杆菌肽用于A(敏感)与非A群链球菌的鉴定。 8.奥普托欣试验:肺炎链球菌敏感。 9.杂交分:斑点,菌落原位,Southern(DNA)印迹,Northern(RNA,DNA)印迹。 10.L型细菌(形态多样,染色不定,可过滤,渗透压敏感,生化减弱等)培养应高渗(20%蔗糖),染色多为G染阴性,形态不一(巨球形是特征),固定要用10g/L鞣酸不能用火焰。 11.一般菌落有:油煎蛋样(L),颗粒型(G),丝状菌落(F),鉴定要点:染色易变多形性,生长在增菌液中微浑,颗粒样沉淀或沿试管壁生长,返祖现象。 12.原生质体与原生质球都是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13.肽聚糖的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G-无交联桥)。磷壁酸为G+特有,分壁和膜两种。外膜层由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组成。细胞质内有核蛋白体(蛋白合成地),核质(主要遗传物质)质粒,胞质颗粒,是细菌蛋白质和酶类合成的重要场所。鞭毛是由细胞质伸出的蛋白性丝状物。性菌毛仅有1~10根,毒力和耐药质粒都能通过它转移,有致病性。 14.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占细菌干重的10%,DNA存在于染色体和质粒中。 15.G+菌等电点pI=2~3,G-菌等电点pI=4~5。 16.细菌营养转运的方式有:离子,透性酶,磷酸酶。营养摄取的机制:被动扩散,主动吸收,基团转位。 17.嗜冷菌最适温为10~20℃,嗜温菌为20~40℃,嗜热菌为50~60℃。 18.细菌代谢所需能量主要以生物氧化作用而来。 19.G-菌的菌体脂多糖能引起发热故称热原质。土中的厌氧芽胞杆菌是创伤感染病原菌的主要来源。 20.饮用水中1ml菌落总数不超过100个,1000ml水中大肠杆菌群不超过3个。 21.有芽胞破伤风菌需沸水煮3h才杀死。水中加入2%碳酸钠能将沸点提到105℃又能防止金属生锈。 22.紫外线波长265~266nm时杀菌力最强。无芽胞菌一般的致死为1800~6500微瓦/cm,杀死芽胞要十倍。 23.滤菌器用于除菌的孔径是0.22µm,另外以石棉板为滤板的金属滤器称Seitz滤器(蔡氏滤器)按滤孔大小分K:最大,澄清用,EK-S最小,可阻止大病毒通过EK:居中,除去一般细菌。玻璃滤菌器分G1~G6,G5,G6两型能阻止细菌通过。 24.高压灭菌指示物:嗜热脂肪芽胞杆菌(ATCC 7053),紫外线杀菌指示物: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ATCC 9372)。 25.细菌遗传物质主要在于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中。 26.影响基因表达的因素有:调控部位,调节蛋白,效应分子。

临床微生物检验知识点

临床微生物检验知识点 1.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形态、生长要求、代谢特性等。 2.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熟悉常规培养基的选择和制备,掌握不同微生物的适宜培养条件,如温度、pH值、氧气需求等。 3.微生物鉴定:根据微生物的形态和特性进行初步鉴定,如形态学特征、革兰氏染色、厌氧性检测等。此外,还可以使用生物化学试纸、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鉴定。 4.耐药性检测:对微生物进行药敏试验,了解其对各类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这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感染。 6.检验流程和规范:了解微生物检验的标本采集、处理和保存的基本要求,掌握各类检验方法的操作步骤,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抗生素治疗和微生物学监测:了解抗生素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以及微生物的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和监测方法。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是临床微生物检验的重要目标之一 8.感染控制:了解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等。临床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患者、环境和医务人员的监测,提供科学依据进行感染防控。

9.病原微生物的定量检测:对一些病原微生物,如HIV、肺结核菌等,需要进行定量检测。这有助于预测疾病进展、评估治疗效果和制定治疗方案。 10.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临床微生物检验也不 断发展,新的方法和技术被广泛应用,如实时荧光PCR、质谱技术、核酸 杂交等。了解这些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可以提高检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总结起来,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知识点涉及微生物学基础、分离培养、 鉴定、药敏试验、诊断、标本采集处理、抗生素治疗和感染控制等方面。 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提高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医生 提供更科学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复习要点

复习 一、重要专业名词 1.SPA:葡萄球菌蛋白A。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上的表面蛋白,能够与人类IgG的 Fc段结合,而不影响Fab段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常用于协同凝集试验。 2.OT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支杆菌能否引起迟发型 超敏反应的一种实验。 3.异染颗粒: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为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用亚甲 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称为异染颗粒。 4.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镜可看到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 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 5.鞭毛:许多细菌,包括所有的弧菌和螺菌,约半数的杆菌和个别球菌,在菌体上附有细 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这种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6.Vi抗原:表面抗原。是一种不耐热的酸性多糖的聚合体,存在于菌体的最表面,有抗吞噬和 保护细菌免受相应O抗体凝集和补体的溶菌作用。 7.二相性真菌:有些真菌可因营养、温度、氧气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而两种形态发生互变, 称为二相性,这类真菌称为二相性真菌. 8.肥达反应:肥达反应是用已知伤寒菌的H(鞭毛)和O(菌体)以及甲型(A)与乙型(B) 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标准液与病人血清做凝集试验,用于伤寒副伤寒的辅助诊断或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的免疫凝集实验 9.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 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疏螺旋体感染、霍奇金病等. 10.荚膜:包绕于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黏液性物质,主要成分为糖和多肽,是细菌的特殊结 构。 11.菌落: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而来的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12.抗酸杆菌:细菌细胞壁含有大量类脂,一般不容易着色,但经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 后,能抵抗盐酸乙醇的脱色,故称为抗酸杆菌。 13.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体、非病原体,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 14.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菌体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15.耐药:指使用常规剂量的抗菌药物治疗时,患者感染部位通常所能达到的药物浓度不能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考试重点资料知识总结

临床微生物学检 1、潜伏感染:若宿主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病原体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内,一般不排出体外,称为潜伏感染。 2、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严重时引起伪膜性肠炎、真菌性肠炎、葡萄球菌肠炎等,如果肠道正常菌群破坏后艰难梭菌异常增长并分泌肠毒素,则可损伤肠粘膜引起伪膜性肠炎。 3、病原菌的毒力包括侵袭力和毒素。病原菌在宿主间传播、侵袭、定植并逃逸免疫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4、细菌的大小以微米(um)为测量单位。 5、球菌呈圆球形、近圆球形、矛头状或肾形。 6、观察细菌动力可用悬滴法或压滴法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其运动,也可将细菌穿刺接种半固体培养基观察动力。鞭毛染色 7、鞭毛可鉴别细菌,糖萼可作为细菌的鉴定和分型。 8、芽孢的功能: ⑴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具有强大的毒抗力。 ⑵以是否杀死芽孢作为物品消毒灭菌判断效果的指标。 ⑶芽孢在菌体的位置和直径大小随菌种的不同,这种形态特点有助于细菌鉴别。 9、生长曲线: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后以二分裂法进行繁殖。以倾注平板法计数孵育后的菌落数可换算出菌落形成单位,连续检测细菌不同培养时间的CFU,以CFU为纵坐标,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可以作出一条反映细菌生长数的变化规律曲线,称生长曲线。 10、生长曲线分为四期: ⑴迟缓期:是细菌适应环境的过程,为细菌的分裂繁殖做好准备。 ⑵对数生长期:细菌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细菌数量对数增加。此期细菌代谢活跃而稳定,其大小、形态、染色性和生化反应典型,对外界因素反应敏感,是检测细菌生物学性状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适宜阶段。 ⑶稳定期:生长繁殖菌数和死亡数处于动态平衡,此期细菌合成较多的代谢产物(如抗生素)。 ⑷衰亡期:细菌死亡速率逐步增加,死亡数大于增加数,一般不用该期的细菌做鉴定和研究工作。 11、细菌的遗传物质包括染色体、质粒。 12、病毒的基本结构包括核心、衣壳。辅助结构是包膜,包膜对乙醚是敏感的,若呈阳性,则说明有乙醚存在。 13、营养体呈单细胞类型的真菌又称酵母菌。营养体呈多细胞类型的真菌是由菌丝和孢子交织组成,称为丝状菌或霉菌。 14、细菌的科学名称的生物双名式,有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构成,属名在前,是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是形容词。例如Mycobecterium tuberculosis (结核分枝杆菌) 15、病原学检测(标本采集的原则): ⑴尽早采集:一旦怀疑细菌感染,应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学检验。 ⑵选择不同采集时机和标本种类: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可预测感染性

临床微生物检验知识点

临床微生物检验知识点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通过对临床样本进行微生物学检验,利用各种实验 方法和技术手段,对病原微生物进行鉴定、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从而 帮助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的一项重要检测技术。以下是一些临床 微生物检验的知识点。 1.微生物的鉴定:通过观察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 生物学特征等,进行鉴定。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革兰染色、培养 特性观察等。 2.微生物的分离:将样本中的微生物分离出来,使其能够单独生长并 进行后续的检验和鉴定。常用的方法包括涂布法、稀释涂布法、过滤法等。 3.微生物的培养:将分离后的微生物进行培养,使其能够增殖形成纯种,并提供足够的数量用于进一步检验。常用的培养基包括富养基、选择 性富养基、增菌富养基等。 4.微生物的药敏试验:通过对分离的病原微生物进行不同抗菌药物的 敏感性试验,确定该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抗药性。常用的方法有 纸片法、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 5.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为了达到更快速、准确的临床微生物检测 结果,目前发展了许多快速检测方法,如PCR技术、基因测序技术、质谱 技术等。 6.微生物的标本采集和保存:正确的标本采集对于临床微生物检验结 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常见的标本有血液、尿液、痰液、脑脊液、伤口分泌物等。标本采集后应存放在适当的条件下,以避免微生物的生长 和变质。

7.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验:临床微生物检验主要涉及到常见的病原微 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对于每种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方法 和操作要点有所不同。 8.质量控制:临床微生物检验对质量控制要求较高,包括内、外质控。内质控主要通过引入质控菌株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等操作,确保检测结果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外质控则是通过参加各种质量评估项目来衡量实验室 的检测质量。 在临床微生物检验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 要求,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临床医生在接到微生物检测结 果后,应结合临床病情和患者的病史等信息,合理解读检验结果,并进行 科学的诊断和治疗。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知识总结 细菌学总论 1、微生物的六大特点: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2、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①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无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两者不同时存在,病毒属之。 ②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始核呈dsDNA结构,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属之。 ③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之。 3、细菌的细胞壁: ①G+和G-细菌细胞壁的共有组分为肽聚糖,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细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②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磷壁酸。 ③G-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组分为外膜 外膜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脂多糖由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即G-细菌的内毒素。脂质A是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组分。 ④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叫叫细菌L型 细菌L型的四大特点:高度多形性、高渗、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可恢复到有细胞壁的状态。 4、质粒:细菌细胞内一种自我复制的环状双链DNA分子。能稳定地独立存在于染色体外,并传递到子代,一般不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现在常用的质粒大多数是经过改造或人工构建的,常含抗生素抗性基因,是重组DNA技术中重要的工具。

5、异染颗粒:胞质颗粒中有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的颗粒,嗜碱性强,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叫异染颗粒或纡回体,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6、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叫核质或拟核。 7、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8、微生物学两大经典染色:①Gram染色: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此时不同细菌均被染成深紫色。然后用95%乙醇处理,有些细菌被脱色,有些不能。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此法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不被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G+细菌,被乙醇脱色后复染成红色者为G-细菌。②抗酸染色:分枝杆菌一般用抗酸染色,以5%炭酸复红加温初染后可以染上,但用3%盐酸乙醇不易脱色,若再加美兰复染,则分枝杆菌呈红色,其他细菌和背景中的物质呈蓝色。 9、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10、细菌生长繁殖的必备条件:营养物质、能量、适宜的环境。 11、耐酸之王-结核分枝杆菌;耐碱之王-霍乱弧菌 12、专性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因: ①缺乏氧化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②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 13、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可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14、吲哚I、甲基红M、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大肠埃希菌对这四种试验的结果是++--,产气肠杆菌则为--++。 1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致热源、毒素与侵袭性酶、色素、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 16、培养基按其营养组成和用途不同,分为以下几类:基础培养基、增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17、菌落: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叫菌落。菌落分三型:光滑型菌落S、粗糙型菌落R、粘液型菌落M。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1.临床微生物学的概念是什么? 临床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等。是临床医学的基础之一,指导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2.临床微生物学实验检查大概分几步骤? ①从患者标本分离培养微生物。②对标本中分离到的微生物进行培养、鉴定。 ③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解释和预报结果。④阶段性分析药物敏感性实验,预测耐药趋势,监控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3.什么是感染性疾病及影响因素?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感染性疾病,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主要与病原体的侵袭力及宿主的抵抗力密切相关。别外,临床上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引起了正常菌群失调和大量耐药菌株的出现,从而加重了机体的内源性感染机率,这一定程度又加重了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4.临床医师主要需要从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得到什么? ①能为临床提供医学决策的相关信息。②指导临床正确收集标本的原则。③安全及时的送检标本。④微生物的正确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⑤能快速地报告实验结果,并做出相关的结果解释。⑥能及时反馈医院内细菌感染分布、耐药状况和流行趋势等。 5.临床医师应如何避免感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 ①遵循病原学诊断,避免无指症用药。②正确及时的采集标本,按要求及时送检微生物实验室检查。③重视实验室的鉴定及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④注意经验性治疗与靶向治疗相结合,依据病原学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为针对性治疗。⑤加强同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交流沟通,积极配合实验室做好院内感染监测、预防和控制工作。 6.临床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①在最适宜的时间收集标本,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或感染急性期采集。②采集标本要有代表性和针对性,不同情况应区别对待,适宜地采取相应的方法收集标本,如尿液标本疑为厌氧菌感染时,应行耻骨上缘穿刺术取膀胱尿培养。③采集标本必须来自实际感染的部位,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避免外源性污染。④收集标本应当使用合适的收集器材、容器和培养基,以保证最大限度的发现微生物。 ⑤标本采集、运送过程中要有专人负责,避免人为操作失误。⑥采集标本不仅要防止被污染,同时也要注意安全,防止传播和自身感染。 7.采集过程中需要加抗凝剂的标本应注意什么? 对任何容易形成凝块的标本都应使用抗凝剂,因为如微生物被已凝固的物质包围,生长较困难。另外,像胸水、腹水等液体标本一旦凝固,很难接种培养,直接影响微生物的培养鉴定。目前,微生物学标本最常用的抗凝剂是多聚茴香脑磺酸钠SPS(Sodium polyanethol sulfonate),但其浓度不得超过0.025%(W/V),否则会抑制一些奈瑟菌和厌氧性链球菌的生长。肝素也是常用抗凝剂之一,主要用于病毒培养,因为它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和酵母菌的生长。柠檬酸盐和乙二胺四乙酸通常不用于微生物学标本。 8.标本运送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标本采集后,除了要及时送检外,另外在运送过程中要注意尽量保持标本的原有性状。对于不能及时送检的要用专用运送培养基运送,而对一些含有脆弱细菌的标本,需加入特别的保存剂。例如,尿液中加入硼酸能有效地抑制细菌生长,较好的保持尿液中菌落的数量;粪便中加入磷酸盐缓冲液有助于保持粪便中像志

临床微生物检验知识点

临床微生物检验 1、微生物的分类:(三型八大类)**全部是重点** 2、(正常菌群)条件致病性微生物——临床上多引起内源性感染。 3、G+菌特有成分:磷壁酸(重要表面抗原,可用于细菌血清学分型)(外毒素) 4、G-菌特有成分:外膜层(由脂多糖(内毒素)、脂质双层(磷脂)、脂蛋白) 5、G+菌和G-菌细胞壁的共同成分是肽聚糖。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G-菌无。是溶菌酶、青霉素作用部位) 6、细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核质(染色体)、质粒(存在于胞质,双链闭合环状DNA分子)、转位因子 7、细菌特殊结构:荚膜(保护,致病,抗原性,鉴别)、芽胞、鞭毛(运动器官)、菌毛(普通菌毛—粘附,致病性;性菌毛—接合方式转移遗传物质) *将芽胞是否被杀死而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8、L型(细胞壁缺陷)菌落:①“油煎蛋”(荷包蛋)样菌落(典型L型细菌)。②颗粒型菌落(简称G型菌落)③丝状菌落(简称F型菌落)。高渗环境生长。(环丙沙星) 9、自营菌:以无机物为原料;异营菌(腐生菌:以无生命的有机物质为营养物质;寄生菌:以宿主体内有机物为原料),所有致病菌都是异营菌。 10、细菌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生长因子。 11、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在对数期以几何级数增长 12、细菌分类(伯杰)等级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小分类单位)。 13、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是:需氧培养法、二氧化碳培养法和厌氧培养法; 14、通常由正常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接种血平板,置于空气或含5%~10%CO2的气缸中培养,大部分细菌可于24~48h生长良好。

15、血清学诊断时,一般要在病程早期和晚期分别采血清标本2~3份检查,抗体效价呈4倍或以上增长才有价值。 16、透射电子显微镜适于观察细菌内部的超微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适于对细菌表面结构及附件的观察。 17、细菌染色的基本程序:涂片(干燥)→固定→初染→染色(媒染)→(脱色)→(复染,使脱色菌体着色)。 18、胃部细菌喜酸,肠道细菌喜碱 19、SS琼脂有较强的抑菌力,用于志贺菌和沙门菌的分离。因选择性过强,可影响检出率,所以,使用时最好加一种弱选择平板以配对互补。 20、碱性琼脂或TCBS琼脂用于从粪便中分离霍乱弧菌及其他弧菌。 21、痰标本:血平板、中国蓝/麦康凯、巧克力平板作分离。 22、中国蓝/麦康凯用于筛选G-杆菌; 23、含杆菌肽的巧克力平板(含有V和X因子)用于筛选嗜血杆菌 24、连续划线分离法:杂菌不多的标本。分区划线分离法:杂菌量较多的标本。 25、斜面接种法:该法主要用于单个菌落的纯培养、保存菌种或观察细菌的某些特性 26、倾注平板法:牛乳、饮水和尿液细菌计数 27、涂布接种法:常用于纸片法药物敏感性测定,也可用于被检标本中的细菌计数。 28、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沿穿刺线生长呈模糊或根须状,并使培养基变混浊为动力阳性) 29、α溶血:菌落周围血培养基变为绿色环状;红细胞外形完整无缺。 β溶血:红细胞的溶解在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清晰透明的环。 γ溶血:无溶血。 双环:在菌落周围完全溶解的晕圈外有一个部分溶血的第二圆圈。 30、氧化-发酵试验(O/F试验):有氧参加——氧化型;无氧降解——发酵型;不分解葡萄糖而分解蛋白胨——产碱型。(肠杆菌科细菌发酵型全+) 31、甲基红试验(与V-P试验相反):阳性红色,阴性黄色。大肠埃希菌(+),产气肠杆菌(-) 32、白喉棒状杆菌:G+,异染颗粒、毒力试验,Elek平板,亚碲酸钾血琼脂。外毒素(毒血症)只有携带β-棒状噬菌体的溶原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 33、内毒素测定主要用于确诊患者是否发生G-细菌感染。常采用鲎试验。本方法灵敏度高,可检查出0.0005~0.005μg/ml内毒素。 外毒素主要用于确诊患者是否感染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阴性菌。常用体内及体外毒力试验检测,也可通过ELISA法测定。 34、葡萄球菌属:G+,耐热、耐干燥、耐高盐,是抵抗力最强的无芽胞细菌。 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间型葡萄球菌和家畜葡萄球菌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笔记

绪论 【内容讲解】 一、微生物 概念: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寄居人类) 正常菌群:指定居在人类皮肤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上的各类非致病微生物,非但无害,而且具有拮抗某些病原微生物和提供某些营养物的作用。 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原属正常菌群中的细菌,不会引起疾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微生物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此时该菌可致病。临床上多引起内源性感染。 病原微生物:可引起人类和动、植物致病的微生物,影响人类健康与生命,是医学微生物中要研究的主体。 二、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医学微生物学:研究对人类致病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只涵盖了微生物学的很小一部分。 临床微生物学:属于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侧重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的诊断病原体的策略与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临床微生物学的性质和任务 临床微生物学: 属于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 侧重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的策略与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临床微生物学的性质和任务 1.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 2.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 3.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4.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控 ①病原学诊断; ②药物敏感试验; ③环境、器械等微生物学调查;

④保证医院内消毒、灭菌质量; ⑤细菌学分型试验和同源性分析; ⑥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工作; ⑦建立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体系,落实相关制度和措施。 (二)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思路与原则 1.确保分析前质量临床标本可靠 2.全面了解机体正常菌群 3.保证检验质量、快速准确提供信息 4.微生物学定性、定量和定位分析结合患者病情,并对分离菌进行定性、定量及定位分析,方可保证检验结果符合临床诊断 5.加强与临床联系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现状、发展和展望 (一)感染性疾病的现状 1.易感人群不断增加 2.新病原体不断出现、已控制的病原体死灰复燃 3.感染因子在非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4.细菌耐药和医院感染的问题日趋严重 (二)快速诊断方法的发展 1.改变流程、缩短报告周期 2.非培养快速鉴定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 (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五)愿景和展望 【例题】不属于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是 A.螺旋体 B.放线菌 C.病毒 D.细菌 E.立克次体 [答疑编号502383010101] 【正确答案】C 【例题】正常情况下,机体有菌的部位是 A.胃 B.骨骼 C.肌肉 D.血液 E.外耳道 [答疑编号502383010102] 【正确答案】E

微生物学检验重点知识总结

微生物学检验重点知识总结微生物学检验 绪论 1.微生物的定义与特点;微生物的分类。 一、微生物的概念与特点 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特点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比表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 繁殖快,代谢强 适应强,易变异 种类多,分布广 1.微生物类型 根据微生物大小、结构和组成不同分为三类型 2.病原微生物的定义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动物、植物或人类产生疾病的微生物。 3.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微生物的发现与研究

(1)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最早观察到微生物;微生物学研究的创始人:XXX、XXX、XXX 第一章细菌的基本性状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与布局 1.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肽聚糖结构及其化学组成;革兰阳性与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 (一)细胞壁 化学组成与布局,革兰染色共有组分:肽聚糖 特殊组分:G+菌、G-菌不同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磷壁酸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外膜 1 微生物学检验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2.细胞壁的功用: (1)维持细菌固有形态和抵抗低渗作用。(2)物质交换作用。(3)屏障作用。(4)免疫作用。(5)致病作用。(6)与细菌药物敏感性有关。 G+菌与G-菌细胞壁布局比较

•细菌细胞膜的布局与真核细胞基本相同,由磷脂和多种蛋白质组成,但不含胆固醇。 •细菌细胞膜可形成一种特有的结构,称中介体。 2.细菌荚膜、鞭毛和菌毛的功能。 荚膜: 功能: 有抗吞噬和抵制杀菌物资的杀菌作用,增强细菌的侵袭力,构成细菌致病力的重要因 素之一。②具有免疫原性。③鉴别细菌和血清学分型 鞭毛:功能:细菌的运动器官 菌毛 通俗菌毛:具有黏附性,与细菌致病性有关。 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变异相关 3.芽胞结构特点、意义、与消毒灭菌的关系;细菌L型的形态特征、检验要点。芽胞:某些细菌(主要为革兰阳性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浓缩脱水而形成一个折光性很强,具有多层膜状结构、通透性很低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 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的细菌。 常发生在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医治过程中。

临床医学微生物实验知识点!!!(2)复习资料总结

(一)实验一 ①大吞噬现象、小吞噬现象 吞噬功能的测定计数方法: 吞噬百分率:计数100个中性粒细胞中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数,即为吞噬百分率。 吞噬指数:观察100个中性粒细胞,计数被吞噬的细菌总数,求平均每个中性粒细胞吞噬的细菌数即为吞噬指数。 ①大吞噬现象要认识“巨噬细胞” ②小吞噬现象主要认识“中性粒细胞”(马蹄状形) (二)实验二 ①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原理、分型、意义) 原理:T淋巴细胞可以在分裂剂的刺激下,向母细胞转化。促分裂剂能选择性地激发T淋巴细胞合成DNA与细胞分裂。转化百分率正常值为70%左右

分裂相:即染色体型 母细胞:较小淋巴细胞大4-5倍;核质疏松呈网状结构,有1-3个核仁;核周透明区;胞浆嗜碱性,有空泡 过渡型:较小淋巴细胞略大;核质略疏松;着色较淡 小淋巴细胞:核质致密;着色深;胞浆少 意义:体外淋巴细胞转化反应,可为测定机体细胞免疫状态的指标之一。 ② E玫瑰花环实验 原理: T细胞表面有绵羊红细胞受体,可在自然情况下与绵羊红细胞结合,形成E 玫瑰花环,由此可区分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 判定结果: 凡是淋巴细胞周围围绕4个以上绵羊红细胞者为阳性 ③血清学反应 1、基础: 抗原决定簇——抗体的互补决定区 2、特点: 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3、抗原抗体反应因素: 电解质、温度、酸碱度 4、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免疫标记技术 I 凝集反应:(直接、间接) 概念:抗原 + 抗体 = 凝集团块 直接凝集:颗粒性抗原 + 抗体 = 凝集团块(玻片法、试管法) 间接凝集:可溶性抗原包被于载体 + 抗体 = 凝集团块 反向间接凝集:抗体包被于载体 + 抗原= 凝集团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