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像仪探测器分类和发展简史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7
红外线与红外成像技术的发展应用综述由于红外线近距离通讯不受干扰、成本低、实时监测等特点,红外线与红外成像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红外线及红外成像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国外研究较早,拥有许多不外传的关键性技术;国内虽起步较晚,但随着热像仪在我国各行业的普及,对红外成像技术各方面的研究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红外产品与应用市场日趋成熟,正逐渐普及。
本文综述了红外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对其发展和应用提出了新展望。
经过分析,目前红外热像技术还存在不能检测仪器内部缺陷问题,本文也提出了针对问题解决的方案。
预测未来红外成像技术将会朝着高检测力、智能化的方向继续发展。
标签:红外线;红外成像技术;红外热像仪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与无线电波和可见光一样的本质。
红外热成像技术利用红外热像仪将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转换成人眼可见的图像,并以不同颜色显示物体表面温度分布。
红外热像仪广泛应用于地质、医疗、公安、交通、农业等领域。
如森林火灾探测、建筑热漏搜索、海上救援、火源搜索、矿石断裂鉴定、导弹发动机检查、公安侦察、各种材料和产品的无损检测等。
以下介绍红外线与红外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 国内外研究发展情况1.1国内红外线与红外成像技术的研究发展情况1.1.1国内红外线与红外成像技术的历史发展情况我国的红外技术研究工作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
改革开放以来,红外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探测器的研究工作从单元、线阵到红外胶接面都在进行。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研制出第一台热像仪。
其技术性能与国外相当,对我国红外技术的升级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对电力设备红外检测诊断技术始于70年代,主要检查运行中电气设备的外露过热接头。
1990年,有人在国际大电网会议上指出,该技术在电力设备状态预测维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08年修订、颁布的《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DL/T 664 2008)对电气设备各部分的校准、操作、检测和诊断标准进行明确规范,进一步推动了红外热像仪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目录一、概论 (11、热像仪构成 (12、热成像功能: (13、热成像技术的优点 (14、红外成像阵列与系统分类 (15、热成像技术的划代 (16、典型技术特点 (27、制冷红外成像阵列与系统的发展 (47、非制冷红外成像阵列与系统的发展 (48、红外成像探测器的发展趋势 (5二、工作原理与结构 (51、串扫型热像仪 (62、并扫型热像仪 (73、串并扫型热像仪 (8四、常见的光机扫描机构 (91、旋转反射镜鼓做二维扫描 (92、平行光路中旋转反射镜鼓与摆镜组合 (103、平行光路中反射镜鼓加会聚光路中摆镜 (104、折射棱镜与反射镜鼓组合 (115、会聚光路中两旋转折射棱镜组合 (126、两个摆动平面镜组合 (12五、热成像系统基本技术参数 (121、光学系统的通光口径0D 和焦距0f (122、瞬时视场角α、β (123、观察视场角H W 、V W (134、帧时f T 和帧速∙F (135、扫描效率η (136、滞留时间d τ (13六、红外成像系统综合性能参数 (141、噪声等效温差NETD (142、最小可分辨温差MRTD (153、最小可探测温差MDTD (18红外成像系统一、概论能够摄取景物红外辐射分布,并将其转换为人眼可见图像的装置,就是红外热成像系统(简称热像仪。
实现景物热成像的技术称为热成像技术。
1、热像仪构成✓接收和汇聚景物红外辐射的红外光学组件;✓既实现红外望远镜大视场与红外探测器小视场匹配,又按显示制式的要求进行信号编码的光学机械扫描器(当使用探测元数量足够多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时,光学机械扫描器可以省去;✓将热辐射信号变成电信号的红外探测器组件;✓对电信号进行处理的电子学组件;✓将电信号转变成可见光图像的显示器;✓进行信号处理的算法和软件。
2、热成像功能:✓将人眼的观察范围扩展到光谱红外区;✓极大地提高人眼观察的灵敏度;✓获得了客观世界与热运动相关的信息。
3、热成像技术的优点✓环境适应性优于可见光,尤其是在夜间和恶劣天候下,具有较好的穿透烟雾和尘埃的能力;✓隐蔽性好,比雷达和激光探测安全且保密性强,不易被干扰;✓识别伪装目标的能力优于可见光,具有较强的反隐身能力;✓具有较远的作用距离;✓与雷达系统相比,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
红外探测的原理和应用一、红外探测的原理红外探测是一种利用红外光谱区域的电磁辐射的技术,其原理基于物质在不同温度下会产生不同的红外辐射。
•红外光谱区域:红外光谱区域一般包括近红外光谱区(750-2500纳米)和远红外光谱区(2500纳米-1毫米)。
近红外光谱主要用于气体分析和食品质量检测等领域,而远红外光谱则主要用于红外加热、红外成像和红外探测等方面。
•红外辐射的特点:红外辐射有很强的穿透性,可以穿透一些物体,如云雾、玻璃、塑料等;红外辐射还具有热能性质,可以感知物体的温度。
•红外探测技术:主要有热电偶、焦平面阵列和半导体红外探测器等。
二、红外探测的应用红外探测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军事安防:红外探测技术在军事安防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利用红外摄像机,可以实现夜视、目标追踪和隐蔽目标的侦测等功能。
同时,红外辐射具有热能性质,能够探测到活动的敌方目标,提高军事安防的效果。
2.火灾报警:红外探测技术在火灾报警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红外探测器检测房间内的温度变化和烟雾等火灾信号,及时发出警报并启动灭火措施,保障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工业生产:红外探测技术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红外温度传感器可以测量物体的表面温度,用于监测工业生产中的温度变化和异常情况。
红外成像技术还被应用于无损检测、质量控制和设备检测中。
4.医疗诊断:红外探测技术在医疗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红外热像仪可以通过检测人体的红外辐射,获取人体表面的温度分布情况,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此外,红外成像技术还可以用于无创测量体温和监测疾病的发展情况。
5.环境监测:红外探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利用红外气体分析仪可以检测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浓度和组成,用于环境污染监测和大气质量评估。
此外,红外辐射也可以用于监测地理环境的变化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红外探测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增加,红外探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具有以下几个趋势:1.多功能化:红外探测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加,对探测器的功能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热成像热成像历史“红外线”一词源于“past red”,是超出红色之外的意思,表示该波长在电磁辐射频谱中所处的位置。
“thermography”一词是采用同根词生成的,意思是“温度图像”。
热成像的起源归功于德国天文学家Sir William Herschel,他在1800 年使用太阳光做了一些实验。
Herschel 让太阳光穿过一个棱镜并在各种颜色处放置温度计,利用灵敏的水银温度计测量每种颜色的温度,结果发现了红外辐射。
Herschel 发现,当越过红色光线进入他称为“暗红热”区域时,温度便会升高。
“暗红热”即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红外热能,处于被称为电磁辐射的电磁波频谱区域。
二十年后,德国物理学家Thomas Seebeck 发现了温差电效应。
在该发现的基础上,意大利物理学家Leopoldo Nobili 于1829 年发明了热量倍增器(即早期版本的热电偶)。
这种简单的接触式设备的工作原理是两个异种金属之间的电压差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过了不久,Nobili 的合作伙伴Macedonio Melloni 把热量倍增器改进为热电堆(以串联方式安装热量倍增器)并将热辐射集于热电堆上,这样,他可以检测到9.1 米(33 英尺)远处的人类体热。
1880 年,美国天文学家Samuel Langley 使用辐射热检测仪探测到304 米(1000 英尺)以外的牛的体热。
辐射热检测仪测量的不是电压差异,而是与温度变化有关的电阻变化。
Sir William Herschel 的儿子Sir John Herschel 于1840 年使用名为“蒸发成像仪”的设备制作出第一幅红外图像。
热图像是薄油膜的蒸发量差异形成的,可以借助油膜上反射出的光线进行查看。
热像仪是一种无需与设备直接接触便可检测出红外波长频谱中的热图案的设备。
早期型号的热像仪称为“光导探测器”。
从1916 年至1918 年,美国发明家Theodore Case 利用光导探测器做实验,通过与光子(而不是热能)直接交互作用产生信号,最终发明了速度更快、更灵敏的光导探测器。
单兵热成像发展历程热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探测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来获取物体温度分布图像的技术。
这项技术最早起源于二战时期的夜视技术,由于能够在夜间或恶劣环境中探测并显示物体的热量分布,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单兵热成像技术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和突破。
20世纪50年代,热成像技术开始得到军事研究机构的关注。
当时的热成像系统主要采用铲式电子学元件,体积庞大且价格昂贵。
虽然这些系统在探测灵敏度和分辨率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们为热成像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随着热成像探测器技术的进步,单兵热成像开始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此时的单兵热成像设备由大型仪器演变为便携式设备,大大提高了其实用性。
然而,这些设备的价格仍然非常昂贵,限制了其在部队中的应用范围。
20世纪8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进步,热成像探测器的制造成本大大降低,使得单兵热成像设备得以普及。
此时的单兵热成像设备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而且更加耐用。
这些设备也具备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能够更准确地探测和显示目标的热量分布。
21世纪初,随着红外技术的不断创新,单兵热成像设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新型的探测器材料和制造工艺使得单兵热成像设备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再次提高。
同时,热成像图像的处理与显示技术也得到了突破,使得图像质量更加清晰和真实。
此外,单兵热成像设备还增加了许多自动化功能,如目标跟踪和图像增强,提高了其在战场上的实用性和战斗力。
今天,单兵热成像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军事的重要装备之一。
它广泛应用于侦察、目标探测、导航和战术追踪等领域。
单兵热成像设备体积小、性能卓越,在夜间和复杂环境中能够快速准确地探测目标,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和作战优势。
尽管单兵热成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目前的单兵热成像设备还是相对昂贵,导致其在一些军事部队和机构中无法普及应用。
此外,由于热成像技术的特殊性,还存在一定的隐私和伦理问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管理和监督。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发展史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是一种通过分析物质分子振动使化学物质产生红外吸收谱的仪器。
以下是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发展史:
1. 19世纪末,威廉·赫舍尔发现了红外光谱学。
他使用光栅仪器来分析物质光谱。
2. 20世纪20年代,加拿大科学家约翰斯通利和哈特利发明了红外分光仪。
3. 1949年,美国研究员约翰·康普顿发明了第一台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4. 1961年,美国研究员马克·康尼发明了第一台可旋转样品架的FT-IR光谱仪。
5. 1971年,日本研究员菊地宏发明了被称为“菊地仪”的变角反射FT-IR光谱仪。
6. 1982年,德国研究员汉斯·布罗克发明了扫描式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SC-FTIR)。
7. 1990年代,可拓展光学系统(EOS)和扭曲干涉滤波器(WIF)得到广泛应用,FT-IR光谱仪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8. 当前,FT-IR光谱仪已成为常用的分析仪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和工业生产。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提高仪器的分辨率、敏感度和波数精确度。
红外探测技术的进展、应用及发展趋势葛文奇(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3)【摘要】简要介绍了红外技术的发展历史、成像原理及红外器件,并对制冷技术、红外光学系统、前视红外(FLIR)及红外搜索跟踪系统(IRST)、红外隐身与对抗技术和数据融合技术做了概述,对红外器件、IRST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红外器件;制冷技术;光学系统;搜索跟踪系统(IRST);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N215CurrentStatusandDevelopmentTrendsofOpticalFiberCommunicationTechnologyGeWen-qi(ChangchunInstituteofOptics,FineMechanicsand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nce,Changchun130033,China)Abstract:Thedevelopinghistoryofinfraredtechnolopy,imageryprincipleandinfraredcomponentsaredescribed.Coolingtechnology,infraredopticalsystem,FLIR,IRST,Infraredstealthandcountermeasuretechnology,datafusiontechnologyarealsointroduced.Finally,thedevelopingtrendofinfraredcomponentsandIRSTarereviewed.Keywords:infraredcomponent;coolingtechnology;opticalsystem;IRST;developingtrend1引言红外技术在军事应用的牵引和推动下,得到快速发展。
红外系统有如下4方面优点:1.环境适应性好,在夜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的工作能力优于可见光;2.被动式工作,隐蔽性好,不易被干扰;3.靠目标和背景之间各部分的温度和发射率形成的红外辐射差进行探测,因而识别伪装目标的能力优于可见光;4.红外系统的体积小、质量轻、功耗低。
红外热像仪探测器分类和发展简史红外热像仪探测器分类和发展简史由于红外辐射是人眼不可见的,要察觉其存在,测量其强弱,就必须首先利用红外探测器将其转换为某种便于测量的信号。
红外探测器是红外探测或成像系统中的核心,也是红外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
红外技术的发展水平,通常是以红外探测器的发展水平为主要标志的。
1.红外探测器分类对于品种繁多的红外探测器,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响应波长,可以分为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和极远红外探测器;根据工作温度和致冷需求,可以分为低温致冷和室温非致冷红外探测器;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元、线阵和焦平面红外探测器;就探测机理而言,又可分为光子和热敏红外探测器,下面主要就这两类红外探测器予以简单介绍。
1.1光子红外探测器光子红外探测器是利用材料的光电效应将光信息转换为电信息的红外敏感器件。
材料的电学性质通常取决于材料中电子的运动状态,当光束入射至材料表面时,入射光子如果直接与材料中的电子起作用,引起电子运动状态改变,则材料的电学性质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这类现象统称为材料的光电效应。
这里强调“直接”两字。
如果光子不是直接与电子作用,而是能量被固体晶格振动吸收引起固体的温度升高,导致材料电学性质的改变,这种情况不能称为光电效应,而是热电效应。
光子探测器主要有以下几种:(1)光电导红外探测器某些半导体材料,当受到红外线照射时,其电导率将明显改变,这种物理现象就是光电导效应。
利用具有光电导效应的材料制成的红外探测器就称为光电导型探测器。
常用的这种类型的探测器有:硫化铅(PbS)、硒化铅(PbSe)、锑化铟(InSb)、碲镉汞(Hg1-xCdxTe)和锗(Ge)掺杂红外探测器。
光电导探测器的缺点是:光电导效应只有在红外辐射照射一段时间后,其电导率才会达到稳定值,而当停止照射后,载流子不能立即全部复合消失,因此,电导率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回复。
这种现象称为弛豫现象,这就造成了光电导型红外探测器响应速度较慢的缺点。
(2)光伏红外探测器如果在固体内部存在一个电场,而且条件适当,则本征光吸收所产生的电子-空穴对会趋向两个部分,在两部分间产生电势差,接通外电路就可以输出电流。
这就是半导体PN结的光伏效应。
利用具有光伏效应的材料制成的红外探测器称为光伏红外探测用的光伏红外探测器有:砷化铟(InAs)、碲镉汞(Hg1-xCdxTe)和锑化铟(InSb)探测器等。
与光电导效应相反,光伏效应是一种少数载流子效应。
少数载流子的寿命通常短于多数载流子的寿命,当少数载流子复合消失时,光伏信号就终止了。
由于这个原因,光伏红外探测器的响应速度一般快于光电导红外探测器,有利于作高速检测,另外其结构也有利于排成二维阵列制作焦平面。
(3)光电子发射红外探测器当频率为v的光束照射至固体材料表面时,由于光的量子效应,光能总是以单个光子能量hv起作用,固体中的电子吸收了能量后动能增大。
在向表面运动的电子中有一部分能量较大,除了在途中由于与晶格或其它电子碰撞而损失一部分能量外,尚有足够的能量以克服固体表面的势垒,逸出固体表面而向真空发射光电子,这种效应称为光电子发射效应,利用这种效应制成的红外探测器称为光电子发射红外探测器。
由于光子探测器是依赖材料内部电子直接吸收入射红外辐射,无需经过物体加热的中间过程,因而具有响应速度快、体积小、可靠性高、适应能力强等优点。
不过在室温附近,由于材料固有的热激发将增大探测器的暗电流,降低器件性能,因此,光子探测器需要在低温致冷条件下才能发挥其最佳性能,这就增加了红外探测或者成像系统的成本和复杂性,造成系统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仅在对灵敏度要求很苛刻的军事领域和部分工业领域中得到应用,而很难进入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民用领域。
1.2红外热像仪探测器分类和发展简史-热敏红外探测器与光子探测器将光子能量直接转换为光电子的光电效应不同,热敏红外探测器是利用红外辐射的热效应,通过热与其他物理量的变换来探测红外辐射的。
物质的某些性质随入射光的加热作用引起的温度升高而变化的现象称为热敏效应。
热敏效应的特点是入射光与材料的晶格相互作用,晶格因吸收光能而振动能量增加,材料温度上升,从而引起与温度有关的物理,化学或者电学参量发生变化。
这些效应主要包括:塞贝克效应、热敏电阻效应、热释电效应、热弹性效应、隧道效应、液晶色变和气体压力改变等效应。
热敏红外探测器的响应信号取决于辐射功率或者其变化率,与红外辐射的光谱成分无关。
由于探测器的加热和冷却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因此与光子探测器相比,热探测器的响应速度较慢。
一般情况下,光子探测器的响应时间为微秒级,而热探测响应时间为毫秒级。
热敏红外探测器主要包括热释电、温差电堆和微测辐射热计红外探测器三种类型。
(1)红外热像仪探测器分类和发展简史-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研究发现,部分晶体(如硫酸三甘肽、铌酸锶钡等)沿某一特定的方向切割成薄片,并在两表面制作电极形成平板电容后,当晶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电容两端将产生电压。
这种当材料表面温度发生变化后,因材料自发极化而在材料表面释放出电荷的现象称为热释电效应[6]。
如果将该电容器上接上负载电阻,则会产生热释电电流根据热释电效应设计的红外探测器就是热释电红外探测器。
热释电材料仅在温度变化时才产生响应电流,这是热释电探测器区别于其他热敏红外探测器(如微测辐射热计、热电堆)的重要标志。
这个特点也决定了热释电红外探测器必须在斩波器协助下才能正常工作。
如果不使用斩波器,除非场景中有活动目标,否则热释电电荷将自动消散,场景图像将渐隐。
不过增加斩波器后,整个红外成像系统结构将变得复杂。
热释电材料可分为三类:单晶热释电、陶瓷热释电和薄膜热释电。
在众多热释电材料中,BST(钛酸锶钡,BaxSr1-xTiO3)陶瓷材料是目前研究得最成熟也是最成功的一种热释电陶瓷材料。
TI(后并入Raytheon)公司推出的245×328BST铁电陶瓷焦平面已形成产品,像元尺寸48.5μm×48.5μm,NETD(噪声等效温差,NoiseEquivalentTemperature Difference)优于0.8K,展示样品的NETD优于47 mK。
不过,由于铁电陶瓷焦平面的制作工艺与标准大规模硅集成电路工艺不兼容,因此焦平面制造成本较高。
此外,陶瓷混合集成热释电焦平面的性能已经接近理论极限,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国防预研局的资助下,Raython公司转而研究单片集成式薄膜热释电红外焦平面阵列,并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Raytheon公司利用PLZT(锆钛酸铅镧,Pb1-xLax(ZryTi1-y)O3)热释电薄膜已经成功制造出320×240单片式热释电焦平面阵列,阵列的NETD优于90mK。
热释电红外探测器是目前热探测器中的佼佼者,这种探测器除具有一般热探测器点,如宽光谱响应、室温工作等优点外,还具有以下特殊优点:1)探测器输出信号与灵敏元温度变化率成正比,而与绝对温度无关,因而无需自身的热平衡,响应速度较快;2)热释电探测元本身可以作为一个滤波器,可以将一定量的噪声旁路分离掉,噪声较小;3)电荷存储具有积分特性,能存储由瞬时信号释放的总电荷,此时电荷的测量取决于瞬时的总量;4)无需加偏压,读出电路设计简单。
不过由于热释电红外探测器需要斩波器协助才能正常工作,因此与热电堆、测辐射热计比较而言,成像系统结构复杂。
(2)温差热电堆红外探测器温差热电堆红外探测器是利用材料的塞贝克(Seebeck)效应工作的。
塞贝克效应是热能转换为电能的现象,当两种金属或者半导体材料一端欧姆接触而另两端开路时,如果接触端与开路端形成温度差,则在两开路端之间会产生一定的电势差,这种由于温度梯度使得材料内部的载流子由热端向冷端移动而在冷端形成电荷积累的现象,就称为塞贝克效应。
这种结构就称为热电偶。
若干热电偶串连起来就形成热电堆,与单个热电偶相比,热电堆由于电势叠加,便于获得相当可观的电信号。
如果将热电堆的接触端与一吸收红外辐射的小黑体连接在一起,则当小黑体吸收红外辐射能量后,加热接触端温度升高,依据塞贝克效应,在分离端将产生温差电动势。
电动势的大小与入射的红外辐射能量间存在一个确定的关系,依据这种原理制成的红外探测器称为温差热电堆红外探测器。
用于热电堆红外探测器的常用热偶对材料有多晶硅和金、多晶硅和铝、P型(Bi1-xSbx)2Te3和N型Bi1-xSbx薄膜材料对以及N型和P型多晶硅材料对。
其中N型和P型多晶硅材料对由于具有较高的赛贝尔系数和优值,制作工艺与集成电路工艺兼容等优点,是当前研究得比较深入也是最有前途的热偶探测材料。
日本防卫厅和日本电气公司(NEC)利用N型和P型多晶硅作为热电材料制作了128×128元单片式热电堆红外焦平面阵列,器件响应灵敏度约为1,550V/W。
与其他热敏型红外探测器相比,热电堆红外探测器响应灵敏度不高,热响应时间较长,因此在器件性能方面并不具有竞争优势。
不过热电堆红外探测器制作容易与集成电路工艺兼容,信号后处理电路也比较简单,具有低成本的潜力,在对红外成像图像质量要求不高的社区保安、安全监控,汽车辅助驾驶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3)微测辐射热计红外探测器微测辐射热计是利用热敏材料的电阻率对温度的敏感特性进行红外探测的。
常用的热敏材料主要有金属和半导体薄膜。
当温度增加时,金属薄膜电子迁移率下降,薄阻增加,TCR(电阻温度系数,TemperatureCoefficient ofResistance)为正值,一般在量级[16~19]。
由于金属薄膜的TCR较低,因此该类薄膜仅在原型器件开发中得到应用。
与金属薄膜相比,以氧化钒和非晶硅为代表的半导体材料的TCR一般要高一个数量级,是目前最常用的热敏材料。
当温度升高时,半导体材料的电荷载流子浓度和迁移率增大,电阻率随着材料温度升高而减小,显示出负的TCR。
微测辐射热计红外探测器具有无需斩波、制作工艺与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兼容,便于大规模生产等优点,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是目前发展速度最快、性能最好和最具有应用前景的一种热敏型红外探测器。
除以上三种主要的热敏红外探测器外,还有基于其他物理热效应的红外热探测器,主要包括:1)利用物理的热胀冷缩效应,如水银温度计,气体高莱瓶等;2)共振频率与温度的相关性,如石英晶振非致冷红外探测器;3)双材料微悬梁悬臂弯曲与温度的相关性,如基于双材料微悬臂的电容读出和光学读出的非致冷红外探测器;4)热光效应。
利用材料的折射率-温度相关性研制的红外探测器。
2红外热像仪探测器分类和发展简史-红外探测器发展简史自1800年赫胥尔利用涂黑的水银温度计发现红外辐射后,水银温度计作为红外探测器,一直沿用到18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