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组 读书笔记

地理组 读书笔记

地理组 读书笔记
地理组 读书笔记

《高效课堂》读书笔记

读了苏鸿主编的《高效课堂》感触深刻。课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如何在平凡的课堂中也能够创造属于我们的精彩人生?从这一职业中真正找到教师的幸福感,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这一系列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另外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各界都在提倡给学生减负,不能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毕生都要研究的课题,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

既然都提倡高效课堂,那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一节课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对于高效课堂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而不是教师单方的输出和学生单方的接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

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生动活泼的人、有尊严的人,发展的人是具有巨大潜能的,最好的教师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要改变以往命令式的、生硬的教育方法,要用商量、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上这些观点体现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已有的经验着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高效课堂改变了过去“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同学们可以大显风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学生会的教师不教,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教。教师在课堂中抓住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教师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汇报探究结果。是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和创造性得到较好的发挥,真正体现“我的地盘我做主”。

三、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

在教学时,我们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的

要求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统一,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高效课堂重视课前的备课

(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前,应当认真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所拟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而应当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高效课堂重视课中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课改思想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都是在教师组织、指导等“教”的行为下发生的。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重在提高教师“教”的行为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应当精心地思考、精巧地设计。如何提高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呢?我认为:

(1)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

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高效课堂来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设置。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2019年7月7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10)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现在核心素养俨然成为了教育界中最热门的话题。今年暑假前,学校分发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以供我们在暑期进一步学习,我将结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说说我对这本书的感悟。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方面,四大核心素养是相辅相承的。 那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于此,作为一名一线的地理教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中特有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兴趣 不同的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教育资源,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且深入地挖掘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部分,突出本学科的特色。我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的性质及其时空变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往往是最鲜活的、学生最感兴趣的,那么这一部分才是需要我们去挖掘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将学生感

世界地理读书笔记

世界地理读书笔记 李小建老师的《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领域最经典的教材之一,上学的时候上这门课的时候就学过这本书,但当时没怎么用心看,现在时隔几年,再翻一遍这本书,虽然是10年前的书了,但看完之后仍然很有收获,感觉以后应该时不时的把我们行业相关的教材拿出来看,虽然都是理论上的东西对现在的工作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每次看都会把这些年来的工作学习知识等组织梳理一遍,对工作还是大有裨益。看的时候,记录了一些笔记,主要是书里的一些观点和内容,比较基本: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学研究三个阶段。 新近出现的跨国公司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以及结构主义思维方式反映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企业经营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产业的划分。现代企业的跨产业部门发展已十分普遍。由于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活动的产业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企业所从事的各部门经营。为此,一些学者们开始从企业组织角度来认识经济活动。 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Krugman)指出,经济学长期忽视区位研究①,然而,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市场地域大小与商品的市场价格、地域人口数量和居民收入有关。人口密集和收入水平高的地域是区位选择的最佳侯选地,特别是现代区位选择主要表现为接近消费地。 尽管在区位决策过程中,经济因子中的成本以及收入因子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时与经济因子毫无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的一些非经济因子也在起作用。在这些因子作用下进行的区位选择一般追求的不是成本最低,也不是利润最大,而是某种程度上的满足。 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较显著

人文地理类书籍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人文地理类书籍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人文地理是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相信阅读这类的书籍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想。一起看看为大家推荐了人文地理的个人读书笔记,欢迎收藏哦。 在阅读《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过程中,了解到1945年以来英美人文地理学界的关于人文地理学学科性质的三种概念:经验科学、人文主义科学、批判科学。唐晓峰在随笔中一直贯穿着一种深受西方人文地理影响的学术风气,他强调西方人文地理学“人味儿”十足,老觉得不能简单地说地理学是“地学”,人文地理学正经应该说是“人学”。作者坦然入门于《地理学与地理学家》,所以在骨子里应该有一种关于人文地理的研究范式。关于人文主义思潮、后现代思潮,及其阵营中的现象学、观念论、存在主义、心理学等等都是重视人类心智活动与文化现象的思想流派。王恩涌先生在《值得一读的人文地理学佳作——唐晓峰著的,》中解释该书将人的思想与物的环境表达出来。对于其中的某些文章加以论述补充,大力推荐该书设计内容广泛,时间跨度长。其中介绍到作者唐晓峰的童年在老北京胡同中个人成长环境造就了他对北京、对中国人文地理的情有独钟。《北京城的光荣与梦想》中写道北京城蕴含着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不同时代的品味与追求,文化景观异常丰富。《老北京》中提到所谓“老北京”是特指一个有特殊生活传统的社会群体。它强调一种全面的人文属性,包括:品行、趣味、道德、礼俗、亲朋之道、饮食举止、世家风范甚至

保罗毛病、陋习。作者信手捏来,就地理事项说事,就身边文化阐发地理思想。这是一种中国心的体现,也是人文关怀的体现。 关于“人文主义地理学”这里尤其想要展开论说。通过阅读叶 超的《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鉴镜的段义孚思想》,再结合唐晓峰的“还地理学一份人情”随笔一文。对于段义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纠结在脑海的“人文主义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段义孚作为华裔社会人文学者,能够在西方社会获得广泛认可的声誉,这与他涉足各个学科领域,从更大的学术视角解读人文地理。段义孚称自己研究的是“系统的人本主义地理学”,以人为本,还地理学一份人情,就是他的“地学”特征。这里暂时不对humanistic geography 译为“人文主义地理学”还是“人本主义地理学”做争论。李旭丹先生认为“人文主义”的范围是大于“人本主义”的,周尚意等与段义孚先生商量后认为应该是前者合适,更加符合段义孚思想主旨以及叙述他的研究主题,作者叶超对此也持认可。叶超在文中论述了对于段义孚学说是否属于地理学、如何认识和推广人文主义地理学进行回应解释,特别探讨了段义孚思想与学术对于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启示与借鉴。对于地理学的学科范围不能局限于固定的学科约束,人文地理学应该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需要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借鉴世界观、方法论。叶超认为“跨界交叉”是二战后人文地理发展特点,不能简单的把段义孚的学说排除在地理学之外,叶超对于学者们拒段义孚于门外的做法,进行批判为其辩驳。段义孚作为人文主义地理

人文地理学随笔读书感想

《人文地理随笔》读书笔记 在阅读完《人文地理随笔》第一遍之后,脑海里面充满感性的人文地理印象,正如作者唐晓峰所说:“这些随笔或是有地理现象引发的想法,或是在想法中找出地理容”。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了自己的“出身”,学习过考古与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两个专业,作者深有感触的谈到自己对于学习这两个专业的前后的感受,学时不解不爱,学后兴趣盎然。作者就这两者的相似之处进行概括,认为历史地理与考古学都是需要脚踏实地的说话,不能无病呻吟,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都是在上寻求人类活动的痕迹。 关于地理这门学问,作者唐晓峰的理解是广义的。地理知识不仅仅是硬的知识,还有观念、思想、理论。从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用途,就社会而言,地理放之其中可以使政治操作、军事部署、文化展现、历史反思;就个人而言,又可以是情感世界、人生体验。在中国的地理文化中,有小识和大识之分。所谓“小识”多是中国文人的游记抒情,它是软的,由于文人的见闻而情景交融抒发个人情怀。“大识”则多指体国经野,天时地利这类政治韬略,它是硬的,多是硬道理。 再次拿起随笔读第二遍的感受相较于当初,会有一些全新的更深刻的感受。对于其中作者提到的一些地理认识会有思考考证,还有揣测质疑,还有迷惑不解。作者提到:“地

还是那个地,人已经变得后现代了”。“‘后现代地理学’不是地变出来的,而是人作出来的”。对于这些定论,我猜想地真的还是那个地吗?人的确不在是当初的人了。在詹姆斯与马丁的《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中,地理学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古典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在古典时期中关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地理学,许多古希腊的哲学家地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反应那个时代的地理思想。古典时期的“地”和我们今天的“地”一样吗?任何思想意识形态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换言之,我们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人类的进化史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认识生存环境的过程。生产力的有限性导致古典时期的地理视野受到约束,尽管有各种直接间接经验还拓宽西方人的地理视野,那时候的“地”恐怕和21世纪的今天是不同的。从古典时期的世界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典时期的地理划分,世界视野。21世纪的快速发展的交通通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世界变成地球村,今天的“地”已经大大与那时的“地”不可同日而语。地理学的传统从洪堡、特尔开始,已经奠定了研究人类居住的家园,地理环境与生活在其中的人成为传统的地理研究式。人地关系在不断发生改变,地理环境完全是人“作”出来的吗?“后现代地理学”真的完全是人“作”出来的吗?只是一个质疑,也需要认真调查分析。 在阅读《地理学与地理学家》过程中,了解到1945年

关于房龙地理的读后感

关于房龙地理的读后感 房龙地理的读后感(一) 《房龙地理》则是一本完全改变我们关于地理学的偏见的地理书。在这本书里,地理学中必要的名词和数据依然存在,但它们被赋予了一种感性的表达形式。更重要的是,这些名词和数据不再是互不相关的一盘散沙,而成为息息相通的一个网络。它们不再是一种远离人群的孤独的存在,它们随时和人联系一体。它们因染上了浓郁的人的气息,而散发出勃勃生机。 房龙自称他“打算把人放在舞台的正中”。他说:“我宁愿把它称之为一本研究人的书,研究人如何为自己和家人寻找食物、住所和娱乐,如何尝试找到既能适合自己的背景,又可改变自己的自然环境的方法,以便获得与其自身有限的力量相称的舒适、强健和幸福。”房龙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于是,《房龙地理》的第一章,标题就是《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中的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标。作为一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精通地理的房龙意识到,“我们大家都是同一个星球上的伙伴,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的福祉,我们大家都要共同承担责任”。 一本世界地理书必须介绍世界上的各个国家。《房龙地理》没有让自己在这方面留下空白。然而,房龙的介绍方式与众不同。他首先突出的仍然是不同国家的人,并把这些国家的自然地理作为这些人的生存背景。这种方式使房龙获得

了一种饶有兴味的独特视角,各个国家的个性展露无遗。意大利:由于有理想的地理位置,只要有机会,能够发挥海上强国和陆上强国的作用。比利时:由一纸条约建立的国家,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内部的和谐。瑞士:高山中的国家,有出色的学校,有说4种语言的团结的人民。丹麦:小国在某些方面胜过大国的实例。波兰:经常被人看成是别人的走廊,现在才是个为自己服务的走廊。这种极富个性的概括语言,将吸引每个读者到房龙的文字中神游。 当然,对这些富于个性的国家和国民的介绍,房龙是不停留于浅尝辄止的。他更乐意走进这些国家,倾听这些国家心灵的声音。他这样概括法国:拥有它想要的一切的国家。进而,他这样描绘法国人:“法国人不是多愁善感的空想家,而是非常理智非常踏实的现实主义者。他脚踏实地地站在这个地球。他知道他只能活一次,70岁是他所能期望的。因此,只要还活着,他就尽力使自己过得尽可能的舒适,决不浪费时间去想象美好的未来。如果这就是生活,就让我们用最好的烹调方法来做哪怕是最差的食物吧。既然酒从耶稣基督时代起就被认为是真正的基督教徒的合适饮品,就让我们酿最好的酒吧。”这样的描述,不仅说明了法国举世无双的烹调和酿酒技术,而且传达了法国人富于智慧又实事求是的人生哲学。现象和原因融于一体而被如此富于诗意的文字表达出来,这就是房龙令无数读者迷恋的原因了。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

《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 导读:《中国国家地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下面是《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快来围观吧。 关于《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一: 假期我们准备出去旅游,爸爸买了一本《中国国家地理》叫我读,我一打开书首先被里边精美的图片吸引住了,我们的国家各地的风光真是太漂亮了。那高耸的山川,湍急的河流,美丽的草原,皑皑的雪山,茂密的森林,宽广的沙漠,数不尽的名胜古迹令我神往,还有各地的小吃美食馋得我直流口水! 看了书中的介绍我恨不得每个地方都想去,妈妈说等以后我们每年都要出去旅游,我真是太高兴了! 关于《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二: 在景色迷人的中国,藏着无数个你不知道的神秘而古老的'东西。打开《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能使我们明白成千上万个迷,并能了解到一些搞不懂的地理知识。 自从我阅读了《中国国家地理》这本书,便可以解答同学之间问的简单的地理问题了。比如:包公祠建在河南省开封市、象鼻山在桂林、五公祠建在海南,等等,这本书使你知道了一些高中生也难以解答的古怪问题。 本书图文并茂,它让你知道这东西长什么样儿,那东西是什么,

有些字难认又难理解,这本书将为你解答。 有一些大人也买它,好帮他们找资料,它把所有名胜古迹都记下来了,让你对它爱不释手。 关于《中国国家地理》读书笔记三: 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 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海错图》,共描绘了300多种生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是一本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 但时代所限,书中也有很多不靠谱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绘制的外形,就会有很大失真。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 正因如此,当我开始用今天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考证,从他的文字和画作中发现蛛丝马迹,辨别真伪,一步一步推理分析后,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这就像在破案一样,非常过瘾。 在这期间,我还去了辽宁、福建、广东、广西、天津及日本、泰国等地搜集素材、实地考证……到今天一年半多了,不知不觉也写了30篇文章。“破译”还将继续,先集为一本《海错图笔记》,大家看着玩。 在本书中,我采用了中国传统本草书的分类法,把书中生物归为“介部、鳞部、虫部、禽部”4类,以展示古人是怎样给生物分类的。

英语教师读书笔记

英语教师读书笔记 句型是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和意义从大量的句子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语言的一般表现形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设计教学活动,有利于句型教学目标的高度达成,应当把握以下四个基本途径。 一、创设真实情景,加强意义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情境看做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和其他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景,加强对句型的感知与理解。例如,为了教学生“行为动词一般现在时态的一般疑问句式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方式”,一位教师在教室前的黑板上方悬挂了一个气球,邀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进行触摸气球的竞赛,并发出“jump high and touch the balloon”的指令。男生跳得高,碰到了气球;女生则没有触摸到气球。这时,教师很自然地指着男生问其他学生:does he iump high?学生回答:yes,he does,再指着女生问:does she jump high?教师得到的回答自然是no,she doesn’t,这样。学生就在这个真实的情景中自然地理解了该句型的意义。 二、设计旧知铺垫。巧妙呈现新知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获取新知识的基础,通过提示新、旧句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句型的意义。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2b》(译林版,下同)第三单元“what can you see?”时,有一位教师首先与学

生进行已经学过的“can you…?”会话,然后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停车场的夜景图。随着一束模拟探照灯的光束移向不同的车辆,教师逐个说:a car.i can see a car.a bus.ican see a bus.a jeep.i can see…然后,将光束聚焦在一辆小汽车上,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引导学生答:ican see a car.这种从旧知引人人手,通过铺垫性操练,引导学生自然地感知并理解新句型,学生会学得轻松、活泼。 三、强调意义联系。实现知识迁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小学英语句型教学应培养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来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采用循环式编排方式。以时间表达的句型为例,这套教材在3b、4a、5b的教材中先后三次在相关单元安排了时间表达的不同句型,体现了“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综合复现”的原则。有一位教师在教学5b第七单元“a busy day时安排了4个教学步骤:1 教师出示教具钟。t:what’s the time?(旧知)s1:it’s three o’clock,(旧知)2 教师将时间拨到3:30。t:what time is it?(新知)s2:it’s three thirty,(旧知)3 学习新句型后,教师让学生向教师提问。s3:what time is it?(刚学的新知)t:n’s halfpast three,(新知)4 教师出示新旧句型,让学生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 这种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帮助学生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迁移的教学方法,既突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的教学,从客观上降低

高中地理教师读书笔记

高中地理教师读书笔记 导读:高中地理教师读书笔记(二)《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戴卫星,夏建龙; “从有效性视角审视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1、有效的提问应该引发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水循环教学中,就水循环的概念、类型提问,没有思考的价值。如果变换切入的角度,可以是另一番景象(1)李白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地理科学的角度看正确吗?(2)长江水参与的水循环是那一种?三峡大坝改变了水循环的那些环节? 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学生敢问、激发学生想问,指导学生会问。注意倾听,将学生的问题转化为学习资源。 2、触摸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3、在乎沿途的风景和观赏风景的心情。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次旅行的话,终点是三维目标。教师是知识丰富、思维灵动且善于发现意外风景的导游。让你的团队和你一起享受一次充满激情和快乐、体验和收获的行程,并顺利抵达三维的目的地。 如等高线地形图学习时的寻宝游戏,我军攻击线路选择。 4、合作探究的问题具有适度的思维含量,是有效探究的关键。设置情境,在有趣的情景中思考讨论问题事半功倍。如就世界的人种,仅就人种类型、分布、差异等现成知识,没有探究的必要。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度开发,比如提供世界不同种族杰出代表背景材料,讨

论种族优劣问题;提供人种与地理环境关系背景资料,探讨人种与地理环境。 5、寻找失落的情感 对学生满怀希望,相信人人都能成功,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帮助成功。 不仅教知识,更重视传播人生理念。如关于环境问题的漫画,幽默辛辣、形象生动、富有感情因素,让学生去领会,感悟蕴含在其中的道理。(学习环境保护后可以就某一方面环境问题创作漫画) 合理评价与善待学生的错误。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刘倩; “地理课堂中的留白策略” 时间上的留白: 1、合理把握课堂节奏,在紧张的思维活动间隙给学生整理、领悟和巩固的时间(做知识结构图、画原理图、小制作) 2、为学生展示真实的思维水平留白。听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完。 内容上的留白 1、不包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教材内容选取上大胆留白。 这本书共分为十四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张杏梅主编。涉及到地理课程基本理论、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教学方法、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地理课堂教学导入技能、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技能、地理课堂教学语言技能、地理课堂教学结束技能、地理教学课堂组织技

中学地理读书笔记

在这本书中我首先了解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标准作用的描述是:国家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个评价课程的基矗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和高中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是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相对于老版本的标准来说有较大变化的是:地理课程标准目标中出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说法,明确提出地理教学不仅要关注最终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必要的知识获取和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以及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同掌握知识一样是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此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被列为地理课程的目标之一。而在人们以往的认识中,兴趣多被看做是使地理教学更顺利进行和学生取得更好成绩的因素,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本身并没有真正被看做是地理课程的目标。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化。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基本标准,是使用于全国范围的最基本(底线)要求,地理教科书编写和实际教学内容范围往往会大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些非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可以被称为拓展内容。这些拓展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阶梯内容,这部分拓展内容虽然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未作要求,但与标准内容密切相关,是服务于标准内容教学的必要铺垫;二是提高内容,这部分拓展内容属于标准内容某一主题,但又独立于标准要求内容之外,多试教科书编写者或教师认为十分重要、根据教学需要加以适当补充提高的内容。三十探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标准内容的课外延伸,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前沿、时事地理和生活地理内容,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题,以弥补教科书的滞后性和难以完全适合地方教学的不足。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重新定位对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建议的理解,关注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关注对学生地理科学方法掌握的评价,关注对地理学习重要活动质量的评价,关注对学生发展的评价。 在地理1中主要是自然地理,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首先要了解大纲要求。地理教学大纲的自然地理教学按宇宙中的地球、大气、陆地与海洋、自然资源与灾害防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展开,重视对自然地理要素的教学设计。地理课程标准则提出了自然地理教学的新思路,对原有的一些具体指示点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关系、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海洋开发等,同时降低了一些内容的教学要求,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大气运动等。有关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共有四条,它们分别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课程标准有三条: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在地理2中主要是人文地理。同地理教学大纲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对比中可以发现,地理课程标准《地理1》的自然地理内容和《地理3》的区域发展内容变化更多一些,而人文地理内容的变化较小,但还是有些不同。有关人口的地理课程标准共有三条,它们分别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也就是说,地理课结束后,有关人口的学习效果学生如果能够达到上述三条标准,就表明学生已经达到基本要求。有关城市的内容标准也是三条,分别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和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条标准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有关城市地理的学习内容。工、农业生产活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 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在我国,城市地 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 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 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我总感觉这样 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 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 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读完此书,还是颇 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 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 (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 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经验主义否定了人 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主义者 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 成知识。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 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 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 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 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三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经验主义,雅

世界地理的读书笔记

世界地理的读书笔记 你知道世界上有什么样的国家?它们有怎样的风土人情?我们不能一起去环游世界,但我们可以从《希利尔讲世界地理》这本书中去了解那奇妙的世界地理。 这本书非常好看,一个个枯燥的地名、河流、山脉都融入在趣味盎然的旅游故事中,让我读来爱不释手。希利尔说:“欧洲就像一个矮小的婆婆,她有着大大的头,驼驼的背,伸出一条长长的腿,要把一只足球踢到海里去。”看得我捧腹大笑,又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查看世界地图。真像书中继续描述的那样:“老婆婆的头是西班牙,帽子是葡萄牙,比利牛斯山脉是她的衣领,法国在她的衣领下面,长长的脚是意大利。”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将这些地名和位置牢牢地记在了脑海中,并且让我想像成了一个个生动的童话故事。 这本书不仅描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还讲述了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介绍了很多雄伟壮观的建筑。我一直以为美国的白宫就是白色的宫殿,但希利尔告诉我们:白宫原来是一栋灰色的建筑,18XX年美国和英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白宫被烧了,后来为了掩盖烧焦的痕迹,就把它刷成白色的了。原来一个简单的名称包含了这么多的历史背景。还有那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巨人堤也十分神奇,让我连连赞叹,我真想到爱尔兰去看一看那连绵起伏的“巨人之路”啊! 看完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了解了七大洲、四

大洋,认识了华盛顿纪念碑、比萨斜塔、罗马斗兽场等令人赞叹的建筑,让我知道了北极光、肯塔基州猛犸洞、尼亚加拉大瀑布等壮观的自然景观,仿佛让我身临其境。我还明白了地球在远古的时候是个大火球,后来冷却后逐渐缩小并出现了山脉、河流,有时出现地震,是因为地下移动的岩石发生了剧烈地碰撞而产生的。我暗暗下定决心,现在要好好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将来也成为一名科学家,去环游世界,去探索那无穷的奥秘,去体验旅途中那无尽的乐趣。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这本书是那样的引人入胜,让我看了还想看。伙伴们,大家一起来分享吧!

关于地理课程标准的读书笔记

关于地理课程标准的读书笔记 学号:20082613630 姓名:卢美娇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提到“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正是因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公民的地理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同时对地理教育和地理课程改革也提出了新的更大的挑战。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是科学的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就是说,要求人们在对地理知识的基本掌握和熟悉运用的基础上,坚持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产生破坏的发展,即一种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可以形成文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这是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的结果。 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要求,地理科学得以迅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得以广泛的应用,而这两者的发展又对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课程标准已不再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以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为基础的新的课程标准,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到,“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地下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知识的传授,不能单纯的基于理论,而是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说不做和只做不说,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新课程标准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传授,都不只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规律的掌握与应用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样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了解地理知识,分析地理事实,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即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地下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理以及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理论。 《标准》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

最新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

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 人文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是随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欢迎赏阅。 人文地理随笔怎么写:【第一篇】:人文地理的独特魅力——读《人文地理随笔》有感 唐晓峰教授,原在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地理系攻读研究生。此后不久,教授又去了美国希拉丘兹读博士学位。他在美国九年,潜心研读人文地理学的各家之谈,并拜访诸多名家学者。回国后,唐教授在北京大学授课并从事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唐教授幼年成长于北京老胡同之中,身上具有浓厚的北京文化气息,后来又远赴美国深造。学业方面的中西基础结合北京的历史环境,唐教授写出了《人文地理随笔》。 作者唐晓峰教授在书中以简洁生动的描写法,陈述并且议论地理学中一系列现代人文地理的观念,从中品评各类人文行为和历史现象,同时又夹杂唐教授自身的想法,娓娓道来,好似一个悠远而有趣的故事。书中大量有历史价值的图片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地理学中蕴涵着的深厚的人文内容,让读者深刻、直观地体会到人文地理的独特魅力,实属佳作。 当我拿起老师极力推荐的《人文地理随笔》时,看着那些那些历史、地理专业术语和历史图片,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我的内心极其不情愿阅读这本书,认为这种类型的书籍必定是极其枯燥乏味的。但后来转念想想,这本书在各大网站畅销多年必定

是有道理的,老师的强力推荐一定也很有道理。再捧起书时我就强迫自己由浅入深,细细品读这本书籍。慢慢地我读懂了。原来,人文地理,离我们很近,却总是被人忽视。翻阅着本书,可以带我们走进一个时空的轨道,引发我们的畅想。书中唐晓峰教授以小散文的形式来展现人文地理的魅力,将人文地理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绝不会让人觉得烦躁无味。我就是一个富有求知欲的学生,听着他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经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语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还有那些古色古香的图画,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我深刻领悟到了人文地理学的独特魅力。 唐晓峰教授在书中说到:“地理,在窗户外面,而地理学却在人的脑子里,而人脑又是分时代、分阶层、分你我的,所以地理学也不是纯净学问,会随人的时代追求、价值趋向变化内涵。研究人文地理,需要先把人看透。我得承认,自己对地理学的了解是受了洋人的启发。西方人文地理学,想得很多,管得很宽,‘人味儿十足’,明确划在人文社会科学一边,这是我一开始喜欢地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的,一方面,社会总是随着历史的脚步滚滚向前发展,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例外,所以地理学总是追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这也是地理学长盛不衰,经久不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类的原因。而人类是社会的主体,人类的发展跟地理学的发展的息息相关的,所以教授说“研究人文地理学,需要先把人看透”。这不就是运用了哲学中的“联

中学地理教师个人发展规划14

中学地理教师个人发展规划14 2013学年教师自我发展规划 缙云中学地理组周曰志 一(自我分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奋然而求索”~自毕业至今,工作已17年,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思想的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能认真学习其他教师之长处,也不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对课堂教学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想法、探索。但随着新课程、新理念的不断推进、深入,我发现,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上仍有许多不足,对学生心理状态、特征的认识和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经验层面。在日常的自我学习中欠缺持久性和连续性。还要在自己的今后教学生涯中不断规划,不断提高。 二.个人发展规划 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加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和创新型教师,特制订如下个人专业发展计划。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上,精心耕耘,无私奉献,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师德修养,严于律己,言传身教,正已育人,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 2(不断发展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将学习进行到底,不断学习新知识,改进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拓宽专业视野,夯实学科专业基础,积极关注地理学科的研究成果,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积极开发和利用高中地理课程资源,不断提高地理新课程必须具备的学科专业素养。我一定会不断汲取先进的经验,多

听课多交流多参与培训,多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发展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素质,不断提高自己。 3(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积极寻求突破口加以改进,积极研究和不断改进高中地理的教学策略,制定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并掌握教育技术,将地理教学与现代教学技术有机整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拓宽地理课程视野,指导学生开展地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多提供给学生说的机会和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性潜能。 我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能力,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多多参与“四 级”(学校、地市、省级、国家))课题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课程目标为基准,开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地理素养全面提高的地理课程评价,在课程评价中能够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发挥课程评价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做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创新型的教师,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开拓创新;才能紧握成功的钥匙、掌握发展的主动;才能不断努力探索、充实自己、超越自我。以上是我的个人发展规划。想达到这个目标,成为无愧于新时代的教师,就必须自觉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经受锻炼,经受检验,逐步提高,逐步完善,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能力和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 主要措施: 1(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狠抓课堂教学。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同。加强教研备课,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工作,向40分钟要质量,有效提升教与学的质量。教研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 (以教育科研为龙头,营造研究氛围,进行研讨活动,促进课堂教学。作2

高中地理教师读书笔记

高中地理教师读书笔记 导语:教师读书,不仅关乎一堂课,而且关乎一代人。教育改革能不能突破瓶颈,实现质的提升,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以下是高中地理教师读书笔记: 高中地理教师读书笔记一走进高中新课改(地理教师必读)》是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凌申教授担任主编,国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组成员、高校地理学科教材教法教授和高中地理新课程教科书的编写者等众多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读者群面向的是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和高等师范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本人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地理教师,读后感觉收获颇多,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 本书首先交代了高中地理新课改的背景。通过读书我了解到当代地理科学发展突飞猛进,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而原有的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要求则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课堂教学改革的课程改革,只会停留在教育的理论层面,就会变成教科书的更替,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本人认为要想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教学理念,其次才是教学策略。 高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

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围绕这一核心思想,高中地理课程共设计了五个基本理念,其中,“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中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这一点对我启发最大。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就连教师也认为自己只是教材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学生只能是教材规定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中国教育界有句古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得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在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下,以往课程教学的改革,主要是教师授课方式的变化,学生的学法被弱化,教师在专业课程上的权威地位始终没有动遥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发展的主体”,我认为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而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是有效途径之一。合作是探究的形式和途径,探究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二者既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先知者,学生利用课外资源拥有的知识量超过教师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动摇,师生关系变为平等的合作关系。所以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定位是指导而不是主导,指导的结果是提高探究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而不是引导学生走向既定的结论。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修养只是教师能力培养的一小部分内容。要想成为优秀的指导者,教师还应在教学方法-论、学生管理、综合知识拓展和教学经验积累上下工夫。在师生

地理书籍读后感

地理书籍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地理书籍读后感篇一:在这个寒假里面,我阅读了了一本叫《中国地理百科》中国的地理课外书。里面着重介绍了我国的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的气候类型和我国的地形、地势。看了这本书后,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看到了一张张笑呵呵、红扑扑的脸庞,翻开第二页介绍了我我56个民族的特色、风俗习惯,也讲述了56个民族在我国人口中占的比例,其中以汉族92%的比例占第1,其次就是壮族和满族。然后讲述了各个民族的风俗、语言,这让我感到了我国民族的特色多姿多彩。 然后又讲述了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征,文章中讲述了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四川、贵州以东的地区。这一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第二阶梯,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新疆。这一地区以山地为主。第三阶梯,青藏高原。这一地区海拔很高,平均海拔4000多米。中国的地

形分布特点和人口、经济的分布特点很相似,第一阶梯是人口聚集区,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 然后有介绍了我国五种的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降水较少。高山气候:全年低温。 看了这本书后,大大增加了我的地理知识。 地理书籍读后感篇二:《地理学思想史》这本书在全息地展示地理学思想史的这样一个辩证的过程,十九世纪以前,地理学的发展无疑是十分缓慢的,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标志出现在1874年的德国——地理学作为一门由专业教师们讲授的高级课在大学设置,自此也开启了地理思想史的近代时期。在这以前人们对问题的讨论,或者说是这种“辩证”式的发展,表现得还不明显,由于地理学在此前处于萌芽阶段,已取得的成果还无法形成较为深入的对立,加之大学还没有出现,使得这些学者在空间上还无法集聚,讨论还无法经常进行。但通过洪堡和李特尔的努力,地理学已经为走进大学课堂奠定了知识基础并初步获得成功,特别是为地理学的专门化做好了开启的准备。他们同在柏林1859年去世后,没有人能够接替他们,再也没有一个学者能够掌握关于地球的全部知识了,古典地理学就此终结。

地理读书笔记范文4篇

地理读书笔记范文4篇 本文是关于地理读书笔记范文4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在这本书中我首先了解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标准作用的描述是:“国家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个评价课程的基矗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高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教学评价和高中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是高中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 相对于老版本的标准来说有较大变化的是:地理课程标准目标中出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说法,明确提出地理教学不仅要关注最终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必要的知识获取和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以及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同掌握知识一样是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此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被列为地理课程的目标之一。而在人们以往的认识中,兴趣多被看做是使地理教学更顺利进行和学生取得更好成绩的因素,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本身并没有真正被看做是地理课程的目标。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化。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基本标准,是使用于全国范围的最基本(底线)要求,地理教科书编写和实际教学内容范围往往会大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些非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可以被称为“拓展”内容。这些拓展内容包括三部分:一是“阶梯”内容,这部分拓展内容虽然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未作要求,但与标准内容密切相关,是服务于标准内容教学的必要铺垫;二是“提高”内容,这部分拓展内容属于标准内容某一主题,但又独立于标准要求内容之外,多试教科书编写者或教师认为十分重要、根据教学需要加以适当补充提高的内容。三十“探究”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标准内容的课外延伸,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前沿、时事地理和生活地理内容,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题,以弥补教科书的滞后性和难以完全适合地方教学的不足。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重新定位对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建议的理解,关注对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