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生态桑的发展现状与产业化发展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36.47 KB
- 文档页数:2
榆林毛乌素沙漠化治理现状及产业可持续发展初探作者:姬康来源:《现代园艺》2014年第15期榆林市近年治沙卓有成效,但沙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各个行业和领域,目前各地普遍缺乏全局性的系统规划,从而难以形成沙产业整体发展合力。
因此,应科学编制沙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沙产业布局。
在第一产业中,要坚持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
在第二产业中,要做大做强沙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在第三产业中,要立足沙区原生态景观,着力打造沙区地区特色旅游和文化品牌。
1 榆林市沙漠治理现状据记载,榆林沙区在秦汉时期还是“沃野千里,庄稼殷实,水草丰美,群羊塞道”的农牧繁荣景象,后因战争破坏,垦荒农作,生态环境恶化,形成了“沙进人退”的凄惨局面。
据记载,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的榆林市,在建国之时,全市森林资源几乎被破坏殆尽,全市仅残存4万hm2天然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kg,吞没农田牧场8万hm2,沙区6个城镇和412个村庄受到风沙侵袭压埋,仅存的11万hm2农田也处于沙丘包围之中。
几十年来,榆林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班子换、事不变、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长期不懈地开展“北治沙、南治土”的造林绿化运动,经过几代林业人的艰苦努力,榆林林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
据统计,截至目前,榆林市累计实施退耕还林53.30万hm2,林木保存面积133.83万hm2,林木覆盖率达到30.7%。
第3次荒漠化监测数据显示,全市固定沙地占沙化土地总面积81.2%,流动沙地只占沙化土地的5.7%,沙区林木覆盖率达到42.9%。
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万km2,57.33万hm2流沙有49.33万hm2得到固定、半固定,每年入黄河泥沙由5.3亿t减至2.9亿t,减少45.2%,治沙、与水土保持卓有成效。
如今,榆林的林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升级,以红枣为龙头的林业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2014年第8期现代园艺利于保护屋面结构。
景天类的垂盆草也值得推广,其抗旱能力强,能迅速恢复活力。
3.3普通园林绿化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多采用乔灌草多层次搭配的植物群落,进而丰富空间。
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最多的是多肉植物中的景天类,其植株矮小、种类较多,具有耐寒、抗旱、耐瘠薄的特点,养护简单粗放,可一年种植,多年观赏,弥补了草坪草不耐旱和养护费用高的缺点。
4多肉植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多肉植物景观的应用仍以室内盆栽观赏为主,一些大城市已形成一定的市场,有许多多肉植物专营店,但在一些小城市,多肉植物盆栽爱好者多,专营店少、品种单一。
在城市园林绿化应用方面,由于起步晚,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可选用品种单一,数量和规格都受到了很大限制。
因此,我们首先应筛选出抗性强、适应能力强、景观效果好的品种进行推广应用。
其次,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拉动生产的标准化、工厂化,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只有将多肉植物的生产栽培产业化、工厂化、标准化,才能使多肉植物广泛地应用于园林中,让这奇特多姿的植物为我们的城市增添别样风采。
(收稿:2014-04-30)[1]谢维荪,徐民生.多浆花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2]王成聪.仙人掌与多肉植物大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3]郭毓平.打造中国的多肉植物种植产业[J].中国花卉盆景,2004(6):27-29.[4]陈俊愉.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袁同印,男,从事园林管理和规划设计工作。
榆林毛乌素沙漠化治理现状及产业可持续发展初探姬康(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林业工作站719000)总面积81.2%,流动沙地只占沙化土地的5.7%,沙区林木覆盖率达到42.9%。
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5万km 2,57.33万hm 2流沙有49.33万hm 2得到固定、半固定,每年入黄河泥沙由5.3亿t 减至2.9亿t ,减少45.2%,治沙、与水土保持卓有成效。
摘要榆林市作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导致地表塌陷、地下水渗漏、林木枯死、土地沙化生态环境问题加剧。
致使60多年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成果面临威胁,而补救和恢复却异常艰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本文提出了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是保护林业生态建设成果,使林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林业;生态产业;可持续发展;途径前言榆阳区虽然几十年来在生态建设、水土保持方面取得巨大成效,但整体上的生态系统依然是很脆弱的。
因此,在搞好自身生态建设的同时,寻找一条可以让农民稳定收入、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化道路,对整个榆林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林业产业发展成果榆阳区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过渡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到解放前夕,区内林草植被几乎破坏殆尽,全区570万亩荒沙,仅残存以沙柳、臭柏为主的天然林19万亩,林木覆盖率仅为8%。
建国后,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榆阳人民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北治沙,南治土”的植树造林运动。
改革开放,榆阳区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十万亩大扁杏基地建设等生态惠民工程,扎实有效做好林业资源管护工作,全市森林资源总量实现快速增长,至2010年,榆阳区林地面积达到74×105 hm,占總面积的75%。
森林覆盖率达到443%。
南部山区104万亩面积的水土流失区,得到有效控制;北部风沙区570万亩荒沙全部达到了固定和半固定,“沙进人退”的历史正在变为“人进沙退”的现实,生态环境建设处于前所未有的局面。
生态环境面临的困境榆阳区作为矿产资源基地,地下埋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及煤碳资源等,且煤埋藏浅、易开采、煤层厚。
1999年以来,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全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也引发了矿区周围地表沉陷,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和地表沙化严重等生态问题。
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引发的生态破坏往往是轻易或者是不自觉的,而补救和恢复却异常艰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榆林市榆阳区生态养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作者:吴志强莫姣姣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33期[摘要]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生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给当地社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助于生态环境改善。
本文主要分析榆林市榆阳区生态养殖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够进一步推动榆林市生态养殖业的发展。
[关键词] 生态养殖;发展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33-100-3生态养殖是指将无污染自然环境作为养殖基地,选取优质动物种苗,按照科学养殖管理办法,投放无公害食料,生产出绿色、生态、健康、无公害食品的一种养殖方式[1]。
生态养殖利用生物间共生互补原理,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对实现畜牧业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1 榆林市榆阳区发展生态养殖的可行性1.1 资源可行性1.1.1 自然环境资源。
榆林市地处陕西省北部,紧临毛乌素沙漠南端,属于大陆性气候。
榆林市日照充足,热能丰富,物产资源丰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榆林人民创造性地开展了生态建设,在北部沙化地区,通过人工造林种草等方法,将林草覆盖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1.8%提升至目前的43%,建成万亩以上成片林170多处,建成总面积达12万hm2的大型防护林带共4条。
总的来说,榆林市拥有大量绿色资源,适合开展生态养殖工作。
1.1.2 社会政策资源。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偉大“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
近年来,榆林市政府针对农村地区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技术、信息、资金和物资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发展生态养殖项目,从根源上解决了农民就业增收问题,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为榆阳区生态建设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4]。
1.1.3 条件资源。
榆阳区具有大量优质动物种苗及饲料资源。
浅谈榆林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发布时间:2022-11-21T06:11:18.333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14期作者:白飞惠涛[导读]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
全市12县市区总人口380万,白飞惠涛榆林市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中心陕西榆林719000一、基本情况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
全市12县市区总人口380万,总土地面积43578km2,黄河沿东界南下270km。
自然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48%,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2%。
水土流失面积36900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84.7%,多年平均降水414mm。
以水蚀、风蚀为主,多年平均侵蚀模数达12200 t/ km2·a,局部地区高达44800t/ km2·a,为世界罕见。
解放初期年输入黄河泥沙量曾高达5.13亿吨,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
全市12个县市区皆为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市区。
榆林自然生态脆弱,工业化、城镇化和各类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对水土资源、地貌植被的干扰破坏日益严重,人为水土流失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最为突出的“硬制约”。
水土流失是榆林的头号环境问题,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程。
多年来,在水利部、黄委会和省水利厅的重视支持下,我市依托国家水保重点项目,坚持“北治沙、南治土、全市齐治水”战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年流入黄河的泥沙由解放初期的5.13亿吨减少到2.12亿吨。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16.1km2,累计治理程度达到48.8%,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扼制,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虽经多年治理使我市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但水土流失仍然依十分严重,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一是水土流失量大面广,治理任务还很艰巨。
桑产业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前言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
桑葚作为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水果,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桑树是一种适合中国南方气候的树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在各种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生长。
基于此,桑产业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桑产业进行可行性研究,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二、产业概况(一)桑葚桑葚是桑树的果实,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具有抗氧化、抗癌、抗衰老、抗炎等多种保健功能。
桑葚可以鲜食,也可加工成果酱、果干等产品。
(二)桑叶桑叶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C等,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抗菌等功效。
桑叶可以鲜食,也可制成桑叶茶、桑叶粉等产品。
(三)桑树桑树是一种耐旱、耐寒、适应性强的树种,生长周期长,可用于防护和水土保持,也可用于造林和观赏。
三、市场需求分析桑葚和桑叶在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需求。
受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影响,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由于桑葚和桑叶富含营养成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市场需求前景良好。
四、资源条件分析(一)地理条件中国南方气候适宜桑树生长,南方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合桑树的种植。
如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是桑树的主要种植区域。
(二)人力资源南方地区有着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桑树的种植和产品加工。
(三)资金支持政府对桑产业有一定的支持政策,如相关补贴、贷款和税收优惠等,有助于桑产业的发展。
五、技术支持分析桑产业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包括种植技术、加工技术、产品包装技术等。
针对桑树的育苗、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和支持。
六、市场营销策略(一)产品定位桑葚和桑叶产品可以定位为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在市场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可以结合产品的保健功能和营养价值加以推广,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二)销售渠道可以通过线下零售渠道、批发市场和超市、农户市场等销售渠道进行产品销售。
榆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摘要:榆林市的农业产业是其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现代化的逐步深化,农业寻求自身转型从原本粗犷式、分散型生产方式向科学化、集中化生产方式转换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必然。
榆林市作为陕北的农业重镇,农业的发展直接涉及到了其整个城市的发展,因此其农业产业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策略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本文将从多方面对榆林市农业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榆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发展策略;分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明更是我国文明的基石,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因此农作物的种类也众多,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环境种植的农业物类型也有着较大的区别。
陕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黄土高原中心区域,其本身也是杂粮、马铃薯、红枣等农业物的盛产区,每年不计其数的杂粮、马铃薯、红枣、等农产品畅销国内外,可以说对于陕北地区而言农业已经成为了其支柱性产业之一。
在陕北地区榆林市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农业大市,其农业产业发展规模较大产业化程度较高,因此对榆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进行分析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今天笔者就来和大家谈一谈关于榆林市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的相关话题。
1、榆林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榆林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以及气候条件使其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条件,就目前来看榆林市的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是以种植马铃薯、地膜玉米、杂粮以及无公害大漠蔬菜和红枣为主,榆林市的农业产业规模和产量在陕西省位列第一。
下面我们就对榆林市农业产业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1.1 农业产业规模较大,具有发展优势榆林市目前的总耕地面积达到了103.08万公顷,其常用的耕地面积也达到了60万公顷,其中榆林地区生产的红枣种植面积极大,约有7.3万公顷,每年的红枣产量能够达到 5.6万吨,其种植面积在陕西省红枣种植总面积的比例为67.6%,其红枣总产量也达到了总产量的42.7%。
浅谈榆阳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榆阳区的林业生态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加强对榆林市生态林业建设的支持和保障,榆阳区已经积极开展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取得了一些具有示范意义的成果。
不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深入分析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一、现状分析1. 绿化面积不足榆阳区位于陕西西北部,气候干燥,水资源贫乏,森林覆盖率较低。
尽管榆阳区已经实施了多个森林生态工程项目,但仍然存在绿化面积不足的问题。
2. 生态环境脆弱由于榆阳区经济和人口增长的飞速发展,林业资源遭到了损失和破坏,生态环境经受了巨大的压力,生态环境脆弱。
尤其是山区地形复杂,林地易遭破坏,生态系统容易崩溃。
3. 森林防火能力弱榆阳区是林火易发区,林火的发生和发展严重危害了林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
目前森林防火措施不完善,防火设施不足,防火能力弱。
二、发展对策1. 加强绿化工程建设,增加绿化面积在榆阳区的山地、沙地等地方开展苗木引种试验,通过引进适应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进行绿化,提高绿化工程建设的效益,增加绿化面积。
2. 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生态破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监测和管理,防止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
同时要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加强林业扶贫工作,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
加强森林防火管理工作,加强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和能力。
同时要加强对森林消防队伍的管理和培训,使其能够有效应对森林火灾。
三、结论榆阳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不少,但只要认真分析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成果。
加强绿化工程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森林防火能力,这些措施是榆阳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必要举措,也是榆阳区未来林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榆林市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果及发展对策摘要介绍了榆林市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取得的主要成果,并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及其后续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退耕还林;产业成果;发展对策;陕西榆林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已经启动的七大生态工程之一,也是其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生态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十分广泛,开展迅速,从1999年进行试点,2000年即在全国25个(市)自治区全面启动。
退耕还林工程对改善我国环境,促进经济、环境友好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退耕还林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生态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局部生态环境,同时也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陕北榆林市的北部属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区,南部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
气候干旱,土壤贫瘠,常年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民广种薄收,几十年来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减少了水土流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3]。
1 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主要成果1.1 明显改善生态状况榆林市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造林面积累计增加超过了22.67万hm2,森林覆盖率增长达到8.6%。
同时,由于坡耕地的退耕还林,从而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状况。
因此,退耕还林能够明显改善榆林市的生态状况。
1.2 有效提高农民收益通过退耕还林的有效实施,国家给予农户现金补贴,不仅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创造了就业途径,有效解决劳动力,并且为发展副业和外出务工提供了良好条件,进一步拓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据统计,绥德县每年因实施退耕还林而外出务工的人数约8.5万人,务工收入达3亿多元,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1.3 促进农林产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主要是把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产量低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而把土地平缓、土质肥沃的留作耕地,使农林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良好耕地劳作中,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使粮食产量大大增加,农业收入稳步增长,使传统的广种薄收改为少种多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