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doc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知识回顾:

一、修辞格的判断

1、引用一引言、引事(季膺登龙门、盖棺事定、苏秦尘暗旧貂裘)、引文(商旅不行、逝者如斯、荒唐之辞、落霞孤釐)一明引、暗引

2、譬喻一明喻、隐喻一博喻

3、代称一特征代事物、泛称代特称、特称代泛称一乘坚驯良、乘坚驯肥、乘奔御风一绿肥红瘦一送君南浦(送别之地的泛称)

4、并提一耳目聪明(耳聪目明)、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亭午不见曦,夜分不见月)一句话说的是两个意思

5、互文一两句话说的是一个意思一古人所说的互文包括为避免行文重复而使用同义词

6、夸饰一夸张

7、倒置一不是倒装一碧梧栖老凤凰枝

8、委婉一避讳、谦辞、敬辞等

9、省略实战演练:

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式: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黄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

并提:“侍中”指郭攸之、费祎,“侍郎”指董允,并提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代称:“良实”本都是形容词,这里指代贤溪诚实的人,是以事物特征代本体。

2.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

代称:“坚”代“坚固的铠甲",“锐”代“锐利的武器”,是以性质代本体。

3.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了坊》)(难句)

对偶:即“鳏寡不闻犬豕之食”对“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互文:“鳏寡”与“茕独”、“不闻犬豕之食”与“不见牛马之衣”文义互相补充。

引用:改引堇仲舒语:“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语见《汉书?食货志上》。

譬喻:“犬豕之食”比喻食物粗劣,“牛马之衣”比喻衣着粗劣破旧°

4.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乂薄从上奔,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

委婉:“不测之罪”,这里指死罪;“不可为讳”,这里指任安被处死刑。

省略:“仆乂薄从上雍”句省略述语“之(到……去)”,即“仆乂薄从上之雍”。

5.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文心雕龙?情采》)

代称:“轩冕”代称官爵,“皋壤”代称隐者居住之地。

引用:“杲壤”见《庄了?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6.未尝不心游门想,移辱忘倦。(萧统《文选序》)

倒置:“心游目想”是“目游心想”的倒置。

代称:以“目游心想”指代读书,以“移唇”指代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

7.老当益壮,宁移门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对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代称:“白首”代年老。

譬喻:用“青云”比喻志向的高远。

引用:二句改引《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尝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

壮。”

8.皓齿蛾眉,命F1伐性之斧;甘脆肥醵,命F1腐肠之药。(枚乘《七发》)

对偶:“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对“甘脆肥醴,命曰腐肠之药二

代称:“皓齿蛾眉”是“美女”的代称,“甘脆肥醵”是“丰盛甘美的酒食”的代称。

譬喻:将“皓齿蛾眉”的美女比作斧了,将“甘脆肥醵”的酒食比作毒药。

9.势家多所宜,咳唾白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赵壹《刺世疾邪赋》)

譬喻:“咳噬白成珠”喻言语珍贵,“金玉”喻品德高尚,“兰蕙化为刍”喻贤人不被重用。

引用:“披褐怀金玉” 一句,语出《老了》七十章:“是以圣人披褐怀玉了

代称:“被褐”指穿粗布衣的寒士,是“贫贱之人”的代称。按:教材引文误“咳唾”为“咳吐”,今正。

10.珠与珠兮艳今秋,罗与绮与娇上春。(江淹《别赋》)

对偶:“珠与玉兮艳暮秋”对“罗与绮兮娇上春”。

代称:“珠”、“玉”、“罗”、“绮”都是“歌女”的代称。

互文:这两句互文见义,即“珠与玉”、“罗与绮”都“艳暮秋”、“娇上春”。

知识回顾:

二、古书注解一《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阐明经义),汉郑玄笺(补充和订正),唐孔颖达等正义(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

1、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2、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3、读为和读曰: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木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如:辩读为变。

4、读若和读如: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如:能读若耐。

5、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脱文:简称“脱”,也叫夺字,指古籍中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6、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iE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末?邢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曷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爽疏)c

------------ 规律:正义的都是唐?孔颖达(五经正义),关于礼的都是汉?郑玄注(《周礼》、《仪礼》和《礼记》),唐?贾公彦疏了其中的前两礼《周礼》、《仪礼》,宋?邢曷疏了《论语》、《孝经》和《尔雅》,唐玄宗注了《孝经》……

实战演练:

1、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原文见教材第747页)

1.“雳”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

雾,的读音是“普康反”,即pang;义为“盛貌”,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

惠,是“爱”的意思,即仁爱。这是毛亭的注。

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好”是动词。根据有二:一是语法上看,它后面有宾语“我”;二是它的读音为“呼报反”, 即haoo

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

“邪,读如徐。”郑玄认为“邪”是“徐”的假借字,义为宽缓。

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

“只且,语助也。”即认为“只且”是语气词。这是孔颖达的解释。

2、《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阮元《十三经注疏》云:“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于小匡及外传齐语是子路木用成语后人因雍也篇衣轻裘误加轻字甚误钱大听金石文跋尾云石经轻字宋人误加考北齐书唐邕传显祖尝解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敝盖用子路故事是直丕无轻字?证也释文于赤之适齐节音衣为于既反而此衣字无音是陆本无轻字二巡也邢疏云愿以己之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无轻字三证也皇疏云车马衣裘共乘服而无所憾恨也是呈本亦无轻字四证也今注疏与皇本正文有轻字则后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旧矣。”

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哪一个字是衍文?阮元有什么根据?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有什么改变?这个句子可以有儿种不同的标点法,意义有什么不同?你赞成哪一种标点法?

答: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的衍文是“轻”字。阮元的根据有四:一是古本无“轻” 字,二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引文无“轻”字,三是邢曷《论语注疏》无“轻”字,四是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无“轻”字。

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是: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本是一个成语)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标点法,除了上面的标点法以外,还可以如下标点: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两种标点法,句了意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强调的重点在于“共”字,后者强调的重点则在于“敝”字。

两种标点法相比较,前者较好。

知识回顾:

三、诗词格律:平仄和拗救

1、五言律诗四种格式的平仄一五言律诗判断句式:看前面:仄仄平平是甲,平平仄仄是乙, 三个平是丙,三个仄是丁。由于七言是在五言前面加上两个平仄形成的,所以转化为判断无言的句式。1.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2. 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

3. 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丁),平平仄仄平(乙)。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4. 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乙),仄仄仄平平(丁)。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仄仄平平仄(甲),平平仄仄平(乙)。

2、粘: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句的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实质一乙后是丙,丁后是甲;对:同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相反,实质一甲后是乙,丙后是丁。

3、拗救:

(1)甲:仄仄平平仄一倒数二、三个字拗,对句(乙种句)的倒数第三个字救一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一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2)乙:平平仄仄平一倒数第五个字拗,倒数第三个字自救一仄平平仄平。

(3)丙:平平平仄仄一倒数第三个字拗,倒数第二个字救一平平仄平仄。

(4)T:没有拗救。

实战演练:

1、卜.面两首诗哪一首是古体诗,哪一首是律诗?为什么?分析律诗的用韵、对仗、平仄(包

括有无拗救和失粘失对之处)。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111,1 1 一。

(T)o

前出塞杜甫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成?-------- 1 1 一,1 1 一1 一。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11, 一]一]一。

这是一首吉体诗。因为从平仄上看, 第一联失对,第一、二联失粘,第三句出现三灰

尾,第四旬出现三平调;从对仗上看,中间两联都未形成对仗。这都是格律诗所不允许的, 因而是一首古体诗。

人定白居易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1 1 1 ——(甲),——1 1 一(乙)。

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布声。--------- 11 (丙),1 1 1——(丁)。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11 ---------------- 1 (甲),------- 11 一(乙)。

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1 (△)一(*)1 (丙),1 1 1 ---------------- (丁)。

这是一首格律诗,因为其用韵、对仗和平仄都符合格律诗的基木要求。其用韵、对仗、平仄(包括有无拗救和失粘失对之处)如下:

用韵:首句入韵,用庚韵。第一、二、四、六、八句用韵,韵脚分别是“明、清、声、成、惊”,这些字都是“平水韵”中的庚韵字。

对仗:首联、颔联和颈联都对仗,只有尾联不对仗。即首联“人定月胧明”对“香消枕簟清”, 颔联“翠屏遮烛影”对“红袖下帘声”,颈联“坐久吟方罢”对“岷初梦未成”。

此诗符合格律诗的“对”和“粘”的规则,无失粘失对之处,其不合平仄的“人”、“翠”、“红”等字,都处在可平可仄的位置上。有一处拗救,即“谁家教鹦鹉”一句,其中第三字

本该用平声字,这里用了仄声字“教(jiao)”拗,然后将本该用仄声的第四字用了平声字“鹦”

救。

知识回顾:

四、古代文体一语言形式的不同:散文、韵文、骈义一古典散文:史传文(编年体一《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纪传体一《史记》)、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某一专题的材料集中到一块儿,便于读者了解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一宋?袁枢首创,《通鉴纪事本末》)、说理文(包括学论文、政治论文、史论、文论等一体裁有论、说、辩、原等)、杂记文(记山水地理、写景物和社会风土人情、记事、写物)、应用文(奏议、诏令、碑志、哀祭、送序、箴铭、颂赞)

1、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郑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日,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知识回顾:

五、古音

1、特殊读音:

(1)国名:龟兹Qiulci2、大宛Dayuanl、康居kangqu2> 月氏Yuezhil、身毒Yuanlduo (2)族名:吐谷浑Tuyuhun2、荤粥Xunlyu4^ 先零Xianlian2、吐蕃Tuboo

(3)地名:镐京Hao4jing> 不羹Bulang2、龙兑Longduo2> 阳夏Yangjia3、番禺Panlyu、阿房宫Elpang2gong o

(4)人名:伍员Wuyun2>禽滑厘Qingu31i、郦食其Liyi4jil、冒顿Mo4du2o

(5)姓氏:种Chong2、解Xie4^ 祭Zhai4、洗Xian3> 万俟Mo4qi2、尉迟Yu4chi。

2、《切韵》是一部按韵编排的字典,隋朝陆法言所编,其音系保存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韵》里。

3、汉代语音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上古(先秦两汉时期一以《途经》音作为代表)、中古(六朝到唐宋一以《切韵》音系为代表)、近占(元明清一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

—归纳元代北曲用韵而成)和现代四个时期。

4、明代的陈第一《毛诗古音考》、《屈末古音义》一“时行占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5、清代古音学家顾炎武在陈第启发下,对《诗经》、《周易》等韵文用韵做了具体的分析和归纳,分古韵为十部。

6、清代钱大听研究了唇音和舌音,认为上古的唇音只有重唇帮滂并明,没有非敷奉微,上古的舌音只有舌头端透定泥,没有舌上知澈澄娘。

7、近代章炳麟提出“娘日二母归泥说二

8、黄侃主张正齿音一分为二。

9、曾运乾认为喻母也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归匣母,一部分归定母。

10、王的破读(改变字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起源于汉代魏晋以后大量出现),归与馈的同音通假。

11、假借:古人在写某个词的时候,没有写本字,而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

实战演练: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并分别注明其上古的声母和韵部。

1.兼葭爸苍,白露为霜。(《诗经?秦风?兼葭》)兼葭,双声联绵同,见母。苍苍,双声叠韵联绵词,清母阳部。

2.屈勉从事,不敢告劳。(《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屈勉,双声联绵词,明时。

3.诞实匍匐,克岐克嶷。(《诗经?大雅?生民》)匍匐,双声联绵词,定母。

4.一?之日箱发,二之日栗烈。(《诗经?豳风?七月》)堵发,双声联绵词,帮母。栗烈,双声联绵词,来母。

5.沌郁邑余住彳祭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郁邑,双声联绵词,影母。住保, 双声联绵词,透母。

6.发郢都而去闾兮,悟荒忽其焉极。(屈原《哀郢》)荒忽,双声联绵词,晓母。

7.回穴冲陵,萧条众芳。(宋玉《风赋》)萧条,叠韵联绵词,幽部。

8.故其风中人,状直惜凄俳栗,清凉增欷。(宋玉《风赋》)惜凄,双声联绵词,清母。愀栗,双声联绵词,来母。

9.观其两傍,则滂渤怫郁,暗漠感突。(枚乘《七发》)怫郁,叠韵联绵词,物部。

10.湖汩潺滇披扬流洒。(枚乘《七发》)潺」,叠韵联绵词,元部。流洒,双声联绵词, 来母。

知识回顾:

六、标点与翻译

1、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实战演练:

1、将下面的短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 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属狱。”晏了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 “可晏了数ZQ:“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 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译文:齐景公让圉yu3人饲养他心爱的马,这匹马突然死了。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拿着刀去肢解养马人。这时,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景公手下的人拿着力走上前去,晏子阻止了他们,并问景公说:“尧舜肢解人体,从身体的什么地方开始?”景公惊惶地说:“从我开始。”于是下令不再肢解养马人。景公又说:“把它交给狱官处理。”晏子说: “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请让我为你历数他的罪过,也让他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然后再把他交给法官。”景公说:“可以。”晏了数道:“你的罪过有三条:君王让你养马,你却让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一条;你让君王最好的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 这是第二条;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到后必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诸侯们听到后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让君王的马死掉,使怨愤在一百姓中积聚,军威在邻国中减弱,你应被判处死罪,这是第三条。现在就把你交给法官。”景公叹息说:“您放了他!您放了他!不要损伤我的仁义名声啊!”

标点:

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鹿,使秦西巳持归烹之。鹿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鹿安"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 “夫一鹿而不忍,乂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淮南子?人间训》)

译文:什么叫有罪却更加得到信任?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巳叫唤。秦西巳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巳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了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乂何况对人呢?”这就是所说的有罪过反而更加得到信任的例子。

标点: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II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了谓薛居州, 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译文:

孟了对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朝着好的方向走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如这里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答道:“找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 即使天夭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的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又会和谁做出好事来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标点: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乂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 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角,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乂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课外拓展:

1、晋语?智果论智瑶必灭宗

原文:

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宣了曰:“宵也狠。”对曰:“宵之狠在而,瑶之狠在心。心狠败国,面狠不害。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技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及智氏之火也,唯辅果在。

译文:

智宣子想要立儿子智瑶为继承人,智果说:“立智瑶不如立智宵。”宣子说:“智宵刚愎凶狠。”智果|口|答说:“智宵的凶狠在表而,智瑶的凶狠在心里。内心凶狠要败坏国家,表而凶狠并不要紧。智瑶比别人好的地方有五项,赶不上别人的有一样。鬓发美观,身材高大是?好;能射箭驾车,力气充沛是?好;各种技艺无不通晓是?好;巧于文辞,善辩聪慧是一好;刚毅果断是一好。他有这些长处却很不仁爱。用他的这五种过人之处去欺凌别人,而干不仁的事,那么谁又能够宽容他呢?如果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家族必然灭亡。”智宣子不听。智果丁?是到太史那里和智氏分族,改姓为辅氏。为到智氏灭亡时,只有辅果一支保全下来。

古代汉语第一册期末试题与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漢語試題(A) 一.填空題(每空2分,10空,共20分) 1.許慎六書“假借”的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異體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學家辨別漢字的本義主要依靠漢字的_________。 5.我國第一部字典是東漢許慎著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斷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謂語。 7.上古漢語判斷句很少用判斷詞_______來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鄭伯克段于鄢》選自《十三經》中的_______。 9.“莫”的本義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釋下列詞語意義並指出詞性(每題1分,共20題,共20分) 1.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雉: 2.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諸: 3.一之爲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焉: 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克: 7.賊民之主,不忠。 賊: 8.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殿: 9.雖然,必告不穀。 不穀: 10.晉侯問嗣焉,稱解狐。 稱:11.於是乘其車,揭其劒,過其友。過: 12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 發: 13.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顧: 14.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誠: 15.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茍: 17.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 歸: 18.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 庠序: 19.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 藝: 20.徴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徴: 三.指出下列句子類型,如判斷句、賓語前置句、被動句等(每題1分,20題,共20分) 1.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2.制,嚴邑也。 3.虢,虞之表也。 4.吾乃梁人也。 5.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6.百乘,顯使也。 7.郤克傷於矢。 8.君能補過,袞不廢也。 9.故不能推車而及。 10.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11.君何患焉? 12.許子奚爲不自識? 13.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14.姜氏何厭之有? 15.“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16.爾貢苞茅不入,無以縮酒,寡人是征。 17.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18.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 19.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20.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所活用的詞(如果有多個全部指出),並解釋詞義(每題2分,10題,共20分) 1.晉靈公不君。 2.從左右,皆肘之。

2019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号:1310 2019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汉语言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_________,但最早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_________,他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内容逐一进行了解释。 《汉书?艺文志》;许慎 2.古文字,指_________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陶文、_________、_________,还包括秦汉时期的_________。 小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简帛文字 3.声符的表意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语音表意。 声符的形体表意声符的字义表意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4.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答:结绳记事是用在绳子上打结来记事的方法。结绳作为一种符号如同文字一样,它也有帮助记忆的功能,然而,结绳未能同语言结合起来,不能确切地记录语言,因此它仍然不是文字。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金文中的某些字,是取象于结绳的。结绳记事也不失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对于用符号帮助记忆的方法的一种有益探索。由此看来,结绳记事虽然算不得文字,但仍然可以看作文字的先导。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答:文字理解,就是对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和字音的理解。字形不是单纯的视觉图形,它还是一定的意义和语音的载体,它的根本使命在于表意和表音,因此,字形的变化要适应表意和表音的需要。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笔画或者增加表意与表音部件,这就使得字形趋向繁化。 (1)增加笔画使字形增繁。 (2)增加意符使字形增繁。 (3)增加声符使字形增繁。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答:第一,汉字是国家事务管理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工具。 第二,汉字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手段。 第三,汉字记录了生产技术,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 第四,文字为历史记载提供了最好的手段。 第五,汉字是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工具。 第六,文字被用来著书立说。 第七,汉字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 7.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 答:(1)从排列顺序上看,班固所说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玄所说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所说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从名称上看,“象形、转注、假借”是三家使用的相同名称;班固说的“象事”,郑玄是“处事”,许慎是“指事”;班固说的“象意”,郑玄、许慎都是“会意”;班固的“象声”,郑玄是“谐声”,许慎是“形声”。 三、分析下列汉字分别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中的哪一构造类型 8.日: 日:象形字 9.嗣: 嗣:形声字 10.劲: 劲:形声字 11.倏: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一、宾语前置句(P288~P293) 1、疑问代词作宾语 (1)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放助动词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放在介词前 例: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睢说秦王》 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 (3)先秦的凝固格式。如“何以、何如、若何”等 例: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1)宾语必须是代词 (2)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3、宾语用代词复指 (1)在宾语前置的同时,在宾语后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是、之”放动词前。 例: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经?小雅*节南山》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宾语本身就是代词“是”或“之” 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 二、判断句 ★1、(基本)判断句式 (1)主语+谓语 例:荀卿,赵人。《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2)主语+谓语+也 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3)主语+者+谓语 例: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4)主语+者+谓语+也

例: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起义》 ?PS:表示否定判断,在谓语前加“非”(非是副词) 例: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策?魏策四》 2、特殊词语的辨析 (1)“是” ①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②判断词 例: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柳宗元《封建论》)(2)“为” ①动词 例: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②判断词 例:余为伯條,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二年》 ?PS:副词(乃、即)——加强肯定语气 语气词(惟、维)——引出谓语 ★3、判断句的活用 (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 例: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2)判断句式表示复杂的关系 例: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3)判断句式表示原因 例: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三、被动句 1、概念上的被动句 例: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被动句式 (1)于:动词+于+施事者 例: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于:引出主语)《汉书?项羽传》(2)为:①为+施事者+动词 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②为……所 例: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汉语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 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异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_________。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着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_______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______。 9.“莫”的本义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诸: 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 7.贼民之主,不忠。 贼: 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 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 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过: 1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 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 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茍: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六书造字法 六书造字法: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汉字的四大造字法 简介:古代中国人将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六书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还有不够完善周密的地方。但它仍然不失为了解汉字的最好的纲要。可以说?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最初产生的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是构字方式的一种文字。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龜?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魚?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門?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会意字

概述会意字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 也。?类指事类,谊同义,同挥,指犹言导向。他这八字的界 说比较含混,大致是说,比拼代表某些事物的文,并合其义而 成新义,而对这个新义的理解需要依 假借字 简介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 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 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 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 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作??,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就借语音相同的??来表示北方的意思。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2020年更新)《古代汉语专题(本科必修)》期末试题和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本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10分) 1.“小学”本来是对从事初级教育的学校的称呼,因为文字是小学所学的主要内容,所以汉代用“小学”这一名称指称____。 2.近现代汉字改革从开始,代表人物主要有 3.会意字是 4.假借造成的用字后果有两种情况:。 5.字形的构成包含的要素有: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40分) 6.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7.如何认识仓颧造字说? 8.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9.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三、分析下列汉字的构造类型(10分). 10.日: 11.储: 12.朋: 13.。眉: 14.嗣: 15.本: 16.从: 17.酱: 18.牧: 19.甍: 四、写出下列黑体字的读音(每字1分,共10分】 20.龟裂 21.大宛 22.吐谷浑 23.土蕃 24.阿房富 25.会稽 26.哑然失笑 27.德发扬,诩万物 28.抨击时弊 29.毗邻 五、按照要求说明句中的异体字、繁简字(30分) (一)找出句中的异体字,写出规范字,并与规范字一并说明造字结构特点:(15分) 30.凡火,人火日火,天火日炎。(《左传·宣公十六年》) 31.都广之国,番禺之荃。(梁江淹<空青赋》)

32.孤子睑而技溴兮,放子出而不还。(《楚辞。九章·悲回风》) 33.赝如激丹,齿如齐贝。(《庄子·盗跖》) 34.繁富夥麴,非可单究。(左思《魏都赋》) (二)说明句中黑体字的意义并写出对应的繁体字:(每小题3分,共15分) 35.钟鼓喧喧,磐筅将将。《诗·周颂·执竞》) 36.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左传·昭公三年》) 37.既历三纪,世变风移。(《书·毕命》) 38.淳熙八年,火星犯南斗,公以历占之。(叶适《徐德操墓志铭》) 39.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犯,殪此大兕。(《诗·小雅·吉日》) 一、填空(共10分) 1.1分。 汉字学 2.每项1分,共4分。 研制拼音文字卢戆章、王照、劳乃宣 3.1分。 用比并字的形体、组合形体的意义,以此显现新字的意义的字 4.每项1分,共2分。 (1)永借不还(2)久借弃还 5.每项1分,共2分。 第一、构成整字的部件;第二、部件构成整字的方式 二、(每题10分,共40分) 6.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家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而汉字对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共同的汉语和共同的汉文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从而对中国的统一,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和欧洲的面积差不多,欧洲在历史上,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现在仍然有几十个国家,而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且在历史上,统一一直是发展的主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使用着形体稳定的、能够沟通各地方言的汉字。汉字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管理事务的需要,反过来,汉字为国家的管理提供了最好的工具。有了文字,就可以积累政

古代汉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古代汉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8%) 1 《战国策》是一部___时代的史料汇编,流传到现在的本子是经过西汉___整理的。对这部书, ___时期___作过注。 2 《说文解字》是一部分析___说解___的专书,是___时期___所撰。全书按___排列,共有___个部首。 3 汉代声训颇为流行,出现了一部声训专著,就是刘熙的___。它为后世___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 汉字形体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其中___、___、___是古文字,___、___是今文字。二语法分析题(22%) 1 词类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其类型有: A 名词用如动词 B 形容词用如动词 C 量词用如动词 D 动词的使动用法 E 名词的使动用法 F 名词的意动用法 G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H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I 对动用法 J 为动用法K 名词作状语 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活用现象,写在横线上并在它的后面填写序号。 1) 师还,馆于虞。()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4)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6)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 7) 邴夏御齐侯。() 8) 孟尝君客我。() 9) 晋侯饮赵盾酒。( )() 10)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 2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型,并填写序号。 A 双宾语句 B 宾语前置句 C 判断句 D 被动句 E 谓语前置句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2)姜氏何厌之有? 3)郗克伤于矢。 4)是吾师也。 5)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6)贤哉,回也! 7)(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寡人是征。 8)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1]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 句子 治国何患?何谓也?(以上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又何马之能知也。(以上是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判断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是必夫奇鬼也。 判断句:(1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 (“是”是指示代词“这”意。) 宾语前置:(1 )无乃尔是过与?(2 )何以伐为?(3 )又何加焉?(4 )岁不我与。 双宾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分承修辞方法。“岈然”承“高”而言。“洼然”承“下”而言。“若垤”又承“岈然”而言,“若穴”又承“洼然”而言。 2 、萦青绕白:指代修辞方法。“青”指代青山,“白”指代河 流山川。3 、故为之文以志:双宾语。 1 、谓之京城大叔。(双宾语) 2 、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 、不如早为之所。(双宾语) 4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5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双宾语) 6 、君何患焉?(疑代) 7 、其是之 谓乎?(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此城濮之赋也,(判断句) 2 、晋与鲁卫,兄弟也。(同上) 3 、丈夫之许,寡人之愿也。(同上) 1 、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复指前置宾语) 2 、无亦是务乎?(疑代作前置宾语)。 3 、有令德也夫:判 断句。4 、夫令名,德之舆也。(判断句)5 、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 天下莫之能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客何好?客何能?(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为之驾。(双宾语) 3 、以何市而反?(疑代作宾语前置)。 4 、 不拊爱子其民(二动词共一宾语)5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判断句)。 1 、寡人将谁朝而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千里之马至者三:数量词作谓语。 3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 乎?(“见”表被动的助动词,整句是被动句。) 1 、项籍者,下相人也。(判断句) 2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宾语前置)。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表示目的的判断句。 4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谓语。“者”字结构表示“的次数”作主语。 5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被动句。 6 、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双宾语。6 、大王来何操(疑代宾语前置) 7 、吾为若德。(双宾语)。 其田单之谓邪:(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何以复加?(疑代) 2 、何谓相坐?(同上) 3 、何以女为见(同上)。 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 5 、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1 、卿弟安在?(疑代) 2 、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 3 、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1 、车边病是也:(判断句) 2 、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1 、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 2 、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 华夏大地教育网https://www.doczj.com/doc/d52902101.html,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1页-

2018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8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310 课程代码:02513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汉语言文学;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填空题 1.章太炎认为,把研究汉字的学问与训诂学和音韵学一并称为,这样名不副实,应改称之为。 小学;语言文字之学 2.传统的汉字学研究,以、、字义为研究对象,民国时期唐兰写的,对文字学的范围重新晃定,只限于。 (字)形;(字)音;《古文字学导论》;形体 3.汉字学有多个分支,其中探讨汉字形体的理据构成和演变规律的学问为,探讨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学科称之为。 汉字构形学;汉字文化学 4.公元100年,著名学者许慎撰写的,成为学科的奠基之作。 《说文解字》;汉字学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5.唐兰、陈梦家、裘锡圭提出的“三书说”具体名目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唐兰的“三书说”是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 (2)陈梦家的“三书说”是象形字、声假字、形声字。 (3)裘锡圭的“三书说”是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或意符字、表音字(或音符字)、半表意半表音字(或意符音符字)。 6.字形感知活动的要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对字形的感知要求字形要容易识别,即容易看清楚字形的形状,这就要求文字必须具有一定的清晰度。要清晰,就要做到: 第一,字不宜笔画太多,写得不易过小。如果字形过于繁富,写得过小,就不容易看清。 第二,部件的分布要相对地集中,这就使汉字形成了二维结构的块形文字。 第三,字形之间的区别度要明显。 7.为什么说汉字对汉民族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翻译重点(自己总结)

《郑伯克段于鄢》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齐桓公伐楚》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烛之武退秦师》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放弃灭郑,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就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而言,也没什么害处。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关秦,将焉取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往西扩大疆域。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蹇叔哭师》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蹇叔哭之曰:“盂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诗经》在汉代分为齐、鲁、(韩)(毛)四家,其中鲁诗传人为(申培)。 2. 古代“小学”分为三门,他们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3. 清人钱大昕提出“古无舌上音”,其含义是上古时期没有(知彻澄娘)四个声母。 4. 《论语》一书,三国魏时集注者是(何晏),清代(刘宝楠)有《论语正义》。 5. 《诗经》韵例中,单句与单句押、双句与双句押,被称为(交韵)。 6.从韵尾分析,古代汉语中有阴、阳、入的分别,阳声韵有三个韵尾(-M)(-n)(-ng),入声韵有(-p)(-t)(-k)三个韵尾,其中现代汉语中阳声韵尾(-M)已经消失。 7.“史记三家注”包括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和(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8.顾炎武的音韵学著作是(《音学五书》),段玉裁的音韵学著作是(《六书音韵表》),孔广森的音韵学著作是(《诗声类》),《经籍纂诂》的作者是清代(阮元)。 9.清人三大史学名著包括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 10.古代目录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老子》属于(子部)。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宋人三十六字母与唐代守温三十字母的差别是多出()六个声母 A.非敷奉微床娘 B. 帮滂并明泥日 C.照穿床审娘日 D. 见溪群疑来日 2.“同声必同部”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清代著名学者() A.王念孙 B. 王引之 C.段玉裁 D. 戴东原 3.“读若”“读如”与“读曰”“读为”的区别是() A.前二种用于注音,后二者用于破通假 B.后二种用于注音,前二者用于破通假 C.两种都用于注音 D.两种都用于破通假 4.近体诗如果首联出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下边的一句是()。 A.仄仄平平平仄仄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切: 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 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 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 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 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6、平仄: 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 “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 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 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 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2、黏对: “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 13、拗救: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二、简答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宫之奇谏假道》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 皇天无亲,维德是辅。 上天对于人没有亲疏的不同,只是有德的人上天才保佑他。 ——————《宫之奇谏假道》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我年轻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烛之武退秦师》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烛之武退秦师》

古代汉语试题1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及答案(1)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 A错措B睹覩 C置寘 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

知识点汇总情况_古代汉语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两汉到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 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因为: 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

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淇《助字辨略》、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 ●笫一节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二汉字的性质: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0)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2020-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10)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但最早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内容逐一进行了解释。 2.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小篆、甲骨文、陶文、金文、大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3.声符的表意功能有:声符的形体表意、声符的字义表意、语音表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4.什么是结绳记事?汉字的起源与结绳记事有什么关系? 答:结绳记事是用在绳子上打结来记事的方法。结绳作为一种符号如同文字一样,它也有帮助记忆的功能,然而,结绳未能同语言结合起来,不能确切地记录语言,因此它仍然不是文字。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金文中的某些字,是取象于结绳的。结缌记事也不失为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对于用符号帮助记忆的方法的一种有益探索。由此看来,结绳记事虽然算不得文字,但仍然可以看作文字的先导。 5.文字理解活动的需求对字形变化有哪些作用? 答:文字理解,就是对字形所代表的意义和字音的理解。字形不是单纯的视觉图形,它还是一定的意义和语音的载体,它的根本使命在于表意和表音,因此,字形的变化要适应表意和表音的需要。汉字增强表意表音功能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笔画或者增加表意与表音部件,这就使得字形趋向繁化。 (1)增加笔画使字形增繁。 (2)增加意符使字形增繁。 (3)增加声符使字形增繁。 6.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发挥了哪些重要的作用? 答:第一,汉字是国家事务管理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工具。 第二,汉字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手段。 第三,汉字记录了生产技术,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发展。 第四,文字为历史记载提供了最好的手段。 第五,汉字是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工具。 第六,文字被用来著书立说。 第七,汉字是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 7.班固、郑玄、许慎所说的“六书”异同是什么? 答:(1)从排列顺序上看,班固所说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玄所说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所说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2)从名称上看,“象形、转注、假借”是三家使用的相同名称;班固说的“象事”,郑玄是“处事”,

(大学期末考试必备)古代汉语 重点难点考点

古代汉语通论考点 论述题: (必考的) 1.分开和合并(P544) 至于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拿上古三十六个字母来比较,有的要合并一些,有的要分出一些。合并的有两类:一是知徹澄娘要与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二是非敷奉微与帮滂并明相同,都是双唇音。分化成两类的,首先是照穿床审四个字母,其中一类接近于精清从心,是齿音;另一类接近端透定泥,是舌音。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也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另一类接近定母。 (老师说此段话不需理解,只要背下来即可) 2.词类活用 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臨時改變自己的基本語法功能去充當其它詞類的現象。 詞類活用是古漢語的重要語法現象之一,其內容主要包括: (一)名詞、形容詞、數詞用作一般動詞; 1.名詞用作動詞 名詞用作動詞指某些名詞臨時轉化詞義取得動詞功能的現象。 《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問不至。” 2. 形容詞用作動詞 在古漢語中,形容詞也可以用作動詞,但不像名詞作動詞那樣普遍。 《國語·吳語》:“越國之中,疾者吾問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求以報吳。” 3.數詞用作動詞 數詞用作普通動詞一般多見於個位數。 《戰國策·楚策一》:“今君欲一天下,安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二)名詞、動詞作狀語; 1.名詞作狀語 在古漢語中,名詞往往可以直接置於謂語之前作狀語,這和現代漢語中名詞一般需要借助介詞的幫助才能充當狀語的情況不同。 《左傳·莊公八年》:“冬十二月,齊侯游於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 2.動詞作狀語 在古漢語中,除了名詞,動詞也可直接用在謂語之前作狀語。動詞作狀語一般表示動作進行的方式。 《韓非子·喻老》:“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

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本科《古代汉语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310 课程代码:02513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汉语言文学;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单项选择题 1.“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A)。 A.《汉书·艺文志》 B.《说文解字》 C.《周礼》 2.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是3400多年前的铜器铭文和(A)。 A.甲骨文 B.金文 C.陶符 3.汉代的“小学”指(A)。 A.文字学 B.初级教育 C.国学教育 4.首创文字学部首的是下列哪部辞书?(C) A.《辞源》 B.《辞海》 C.《说文解字> 5.汉字“日”古文字形的汉字结构类型为(A)。 A.象形字 B.指事字 C.会意字 6.汉字“嗣”古文字形的汉字结构类型为(C)。 A.象形字 B.指事字 C.形声字 7.汉字“林”古文字形的汉字结构类型为(C)。 A.象形字 B.形声字 C.会意字 8.汉字构形学是探讨汉字形体造字意图的学问,其学科创始人是(B)。 A.唐兰B.王宁 C.苏培成 9.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是(C)。 A.楷书 B.小篆

C.隶书 10.许慎说“以事为名,取譬相成”,其下定义的对象是(B)。 A.转注B.形声 C.假借 11.下列字形中,不属于“烘托象形”的是(C)。 A.眉(矽) B.舌(童) C.高(鑫) 12.下列字形中,都属于形声字的一组是(A)。 A.倏、腾 B.载、春 C.寇、碧 13.答案:(A) 14.记录有甲骨文字形的甲骨被当作药材销售,是(C)发现了甲骨上镌刻的文字形体。A.罗振玉 B.王国维 C.王懿荣 15.商代陶文的产生时间点要(B)殷墟甲骨文的产生时代。 A.晚于B.早于 C.同于 二、多项选择题 16.跟汉字的产生有关的说法包括(ABCD)。 A.结绳说 B.契刻说 C.八卦说 D.仓颉造字说 17.关于许慎界定“文…‘字”“书”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CD)。 A.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字 B.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C.箸于竹帛谓之书 D.书者,如也 18.在下列汉字中“文”用来表意的是(ABD)。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名词解释 1、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年、丘雍编修。《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3.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 《诗经》的影响:1.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历代民歌体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2.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的铺排,直叙和白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3.推动了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汲取营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