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点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控制不佳。除了血糖

控制困难外,2型糖尿病还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认知功能障碍指的是大脑的学习、记忆、判断和语言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将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功能逐渐下降,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障碍。2

型糖尿病通常发生在中老年人,因此年龄是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一项危险因

素。

2. 糖尿病病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是否稳定和病程的长短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长期高血糖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加速脑功能的衰退。

3. 高血糖: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之一,高血糖可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和血管损伤,进而影响记忆和思维能力。长期高血糖还会增加患者出现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风险。

4.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可能性较高,高血压可引发脑血管病变,增加

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

5. 肥胖: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危险因素,肥胖会引发慢性低度炎症和脑损伤,进而干扰认知功能。

6. 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心血管疾病可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进而引起认知功能障碍。

8. 抗糖尿病药物:长期使用某些抗糖尿病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和胰岛素,可能会

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

9. 学历和社会经济地位:低学历和低社会经济地位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这与受教育程度和生活环境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有关。

10. 心理因素:患有心理疾病如抑郁症和焦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认知功

能障碍。

虽然上述因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存在关联,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会发

生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和医生应该密切关注这些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延缓认知功能下降的进程。

上海市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分.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1年第l卷第5008期中,糖尿病患者的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率为9%。另.4有报道有6%-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轻或中度认知功07%能障碍的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徐汇区天平1街道社区>0岁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轻度认知功能损6害发生率为4.%,30重度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率为2.%;15该人群中存在不同程度认知功能损害发生率高达6.%,45空腹血糖、餐后2h糖水平)血关系不大。有关糖尿病认知功能损害与糖尿病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论不一。有研究报道糖尿病病程、胰岛素治疗[与认知功能损害1】相关[1。kreJ道老年患者的糖尿病病程亦与18Oek丰7】,e艮认知功能损害相关,但认知功能损害与糖化血红蛋白相关性研究结论不同[,]22,有学者报道快速血糖水平与01MMSE总分无关【。2本研究显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与糖尿病病程、低血糖反应相关;重其中MMSE总分<2分约占1%,C49DR总分≥ 1和分GDS分级≥ 4约占1%。级 3有研究报道,年龄<5岁的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7增长其认知功

能损害情况不断加重;≥8岁的糖尿病患5者,年龄与认知功能损害情况无关【。本研究在2糖1钔型尿病老年患者中发现,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处于正常认知功能者,绝大部分处于6 ̄9 07岁;处于轻度和重度认知功能损害者,平均年龄接近80岁,其中>0岁的人数占5%左右。同时,年龄是早期认知80度认知功能损害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相关;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不同程度与认知功能损害均无明显相关性。临床上,血糖水平控制过低导致发生低血糖,可增加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性;而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如微血管病变可增加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性。因此,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过高或过低的血糖水平,均可间接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之一;随着认知功能损害的进一步进展,年龄对其影响相对不重要,其在≥8尤0岁年龄段增加认知功能损害的风险。血糖控制在何范围,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直接和间接损害的影响最小,值得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认知中,认知功能损害由轻度向重度进展与年龄的增长无关。所以尽早预防糖尿病性认知功能损害,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对相对低龄的老年患者意义更大。Ari等J受教育水平、文化背景对认知功能dla5认为均有一定影响,对神经心理测验亦有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功能损害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重视。认知功能损害与多因素有关,包括糖尿病的相关指标和非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尽早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进行有效的危险因素干预对预防老年性痴呆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张明园主编.1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983-919,53 有关,其中受教育程度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相关性不大,但随着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向重度发展,受教育水平越高,认知功能评定中出现的假阴性可能性越大。因此临床医生在评价老年患者认知功能时一定要了解其受教育水平。【】MoaHadnD,dnD,ta.ans,c

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是两种常见且严重的慢性疾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将面临这些健康问题。本文将探讨导致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 一、危险因素分析 1. 遗传因素:遗传背景在患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家族史是这两种疾病发生风险增加的一个关键指标。如果父母或近亲有此类患者,那么个体罹患这些应该高于普通人群。 2. 年龄与性别:年龄是诱发这两种健康问题的一个显著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机体逐渐失去对血糖的正常调节能力,从而增加了患上糖尿病的风险。此外,男性相对于女性更容易患上心脑血管疾病。 3. 高血压: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血压会损伤动脉壁,并引起动脉硬化。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4. 高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高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是诱发冠心病和其他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这些物质在体内积累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并最终引起局部组织损伤或堵塞。 5. 肥胖与缺乏运动:肥胖和缺乏运动是可控制的危险因素。长期超重或肥胖将增加罹患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而适量的运动可以降低胆固醇和脂肪的含量,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6.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过度饮酒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导致这两种疾病发生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摄入过多脂肪、盐分和反式脂肪酸会增加患上这些疾病的风险。 二、预防措施 1. 积极管理遗传风险:如果有家族史,特别是一级亲属中存在糖尿病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该积极定期体检,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必要的治疗或干预措施。 2. 健康饮食与均衡营养:合理安排三餐摄入营养均衡、多样化的食物,减少摄入高脂肪、高盐分、高胆固醇和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增加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类和富含健康蛋白质的食物摄入。 3. 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此外,还应该适当进行力量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和骨密度。 4. 戒烟限酒:不吸烟是预防这两种疾病的首要步骤之一。酒精摄入要适量,并在医生建议下进行。长期过量喝酒会直接影响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功能。 5. 控制体重:保持正常体重或适度减轻超重和肥胖对于降低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至关重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节食措施,并结合适量运动来达到目标体重。 6. 定期体检与药物干预: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如果存在潜在风险或既往疾病,及时采取药物干预进行治疗和预防。 综上所述,遗传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胆固醇、肥胖缺乏运动以及不良生活习惯都是导致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加的危险因素。通过积极管理遗传风险、健康饮食与均衡营养、适度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以及定期体检与药物干预等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减少罹患这两种健康问题的风险,并提升整体

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24例,2型糖尿病无认知功能障碍22例及正常对照组22例,检测入选病例的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酸、纤维蛋 白原、尿微量白蛋白,肝肾功能。结果:MCI组MoCA评分与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LDL-C(r=-023,-0386,-0392,-0256,-0275)呈负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bA1c是影响MoCA评分最为显著的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病程、肥胖、血糖控制不良和血脂紊乱等因素与认知功能 障碍相关。 【关键词】糖尿病,2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093-02 许多资料显示,T2DM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1]。本研究通过对2型糖尿 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为T2DM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提 供有效的防治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68例均为我院老年科就诊和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 健康查体中心查体的健康志愿者。参加本研究人员均知情同意,积极配合各项实 验室检查和详细书写知识问卷。本研究分为3组:(1)糖尿病认知障碍组:均 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51~73岁,平均(6442±628)岁;(2)糖尿病非认知障碍组:2型糖尿病患者,无认知功能障碍(MMSE评分>27分)22例,其中男15例,女7例,50~71岁,平均(6109±557)岁;(3)正常对照组:共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50~71岁,平均年龄(6149±687)岁,均排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肝肾功能障碍等。 12方法 121一般资料收集:收集资料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相关病史、药物应 用史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 122所有研究对象禁食8h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查。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经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三组数值变 量资料均经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资料以χ±s表示,方差齐者用Bonferroni检验、方差不齐者用Games-Howell检验;分类变量资用χ2检验进行 统计分析。MMSE评分的影响因素用Spearman相关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见表1,对比三组患者文化程度,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 义(P>005)。糖尿病认知障碍组患者的BMI、HbA1c、总胆固醇、低密度脂 蛋白胆固醇及病程较糖尿病非认知障碍组比较水平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 醇水平降低(P<005)。 22MCI组MoCA评分与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LDL-C(r=-023,-0386,-0392,-0256,-0275)呈负相关。多因素回归 分析显示HbA1c是影响MoCA评分最为显著的因素。见表2。

糖尿病与认知障碍关系综述

综述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糖尿病是一组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有关的以高血糖为特征代谢疾病群,同时存在脂肪、蛋白代谢紊乱。病因未明,遗传、自身免疫、环境均可能参与其发病,累及全身各个系统。糖尿病患者较正常人更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在此就糖尿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P)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糖尿病性神经病变(diabeticneuropathy,DNP)等微血管病变共同的病理基础,也是糖尿病病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 微血管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在100gm以下的毛细血管网。微血管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2型糖尿病病人DMAP的典型改变,常伴有微循环异常,病变分布非常广泛,以眼底、肾小球、神经等为主,此外还包括皮肤等,最终导致多脏器损害。2型糖尿病病人DMAP起病隐匿,尤其是DR,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在DMAP患者中DR约34.3%,DN约33.6%,DNP约60.3%[2],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与其DMAP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关系,其病程越长,DMAP的发生率越高[3,4]。各种微血管并发症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 2.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机制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都造成很重的负担。临床主要表现为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5],与脑老化及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均有密切联系[6]。目前,关于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药物治疗的效果十分有限。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引发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核心为脑神经元受损、缺失和功能下调。而影响糖尿病脑神经元功能的可能机制有脑血管因素、代谢失调、神经生长因子缺乏、细胞存活传导信息通路的障碍、神经细胞凋亡等。[7] (1)长时程增强(LTP)效应的降低已有研究表明,神经突触的可塑性与生物体学习和记忆过程密切相关。LTP和长时程抑制(LTD)则被认为是反映了突触水平上的信息贮存过程,初步沟通了神经细胞可塑性变化与整体的学习记忆行为之间的关系[8]。实验发现糖尿病大鼠海马CAl区高频刺激后引起的突触增强效应较正常大鼠明显减弱,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突触增强能力明显减退[9]。糖尿病大

警惕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警惕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一、为何糖友易患认知功能障碍? 1、胰岛素抵抗 作为2型糖尿病的典型特征,胰岛素抵抗被证实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的患者表现出较差的认知功能,包括定向、记忆延迟、注意力和计算区域等认知域。 2、高血糖 研究发现,老年人较高的血糖水平会增加痴呆的患病风险。非糖尿病人群中,5年内较高的平均血糖水平与痴呆的风险增加相关。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在高血糖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作用下,一氧化氮合酶解偶联、溶酶体功能障碍以及糖萼解体导致内皮细胞早衰和内皮-间充质转化,驱动神经炎症破坏血脑屏障,使脑实质暴露于大分子蛋白质,导致神经元损伤。3、神经炎症 糖尿病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过程相对漫长,在疾病早期小胶质细胞通过释放各种酶来减轻神经元损害。 随着病情的发展,由糖尿病引起的急性葡萄糖波动、Aβ沉积、脑缺氧和低灌注等通过激活促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核因子κB等信号通路诱导神经胶质细胞活化,促进肿瘤坏死因子-α、一氧化氮、蛋白酶、氧自由基等释放以及血脑屏障破坏,使胶质细胞逐渐丧失清除功能,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4、脑部大血管病变 脑动脉硬化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可出现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慢性脑缺血、低氧和能量代谢障碍,这些病变都会导致认知功能的损害。 二、哪些情况需警惕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当患者存在以下任意情况时,需警惕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主诉认知功能减退、存在不明原因跌倒、反复低血糖发作、自我血糖管理困难、具有抑郁、焦虑症状。 三、如何预防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分为不可调控的危险因素和可调控的危险因素。 不可调控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等。 可调控的危险因素:一般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不健康饮食、吸烟、酗酒、社交活动减少等。 其中,对可调控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认知障碍发病风险。 简单来说,日常控制饮食和运动可能会改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与认知功能有关的大脑区域神经元可塑性。 通过饮食控制、增加体力运动与脑力活动、提倡地中海饮食(如橄榄油、蔬菜、水果、鱼、海鲜和豆类等)、维持良好的生物钟节律、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干预有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摘要: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慢性并发症中,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率很高,轻度 的认知功能减退就会提高日后出现痴呆的危险。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血管、遗 传等各种因素均可能和认知功能障碍有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运动对糖尿病 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影响意义深远。近些年来,我国对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 的认知日益深入,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分析了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 碍的影响。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影响 前言:糖尿病现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2015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资料表明大约有4亿人患有糖尿病,并预计截止到 2035年将会有超过5亿人是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通常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 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其中还包含MCI(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至痴呆。流行 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和认知功能障碍关联密切,属于阿尔兹海默病和血管性痴 呆的毒力危险性因素,与此同时,AD患者还会存在脑内胰岛素缺失和抵抗及外 周高胰岛素血症,还被称之为“3型糖尿病”。糖尿病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代谢、形态学、电生理、神经行为、神经化学等多个方面的改变。糖尿病导致的认知功 能障碍通常表现在记忆力退化、学习能力降低、理解力、语言能力、判断力、逻 辑思维推理、定向力等能力遭受影响,可因为其临床表现多样并且没有特异性时 常被临床忽视,现如今,并未创建严格的诊断标准,很容易导致误诊、漏诊,致 使患者的病情被耽误。鉴于此,认识并对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加强研究,对改善 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1糖尿病造成认知功能障碍可能的发病机制 1.1高血糖发病机制 高血糖利用其渗透损害与氧化压力为人的大脑神经元带来毒性损伤,不仅如此,慢性持续高血糖提高了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基化终末产物和自由机联合形成 氧化损害还可能会造成神经元受到损伤,不仅如此,还会激活人大脑中的固有免 疫细胞,即小神经胶质细胞,严重损伤神经元,导致患者出现认知功能衰弱。 1.2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 胰岛素在大脑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胰岛素和嗅球与丘脑胰岛素受体互相结合,对食物的摄入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加强控制;胰岛素还可以调控乙酰胆碱转移酶 的表达,而乙酰胆碱属于认知功能中的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很可能和糖尿病 的认知功能障碍关联密切。 糖尿病患者通常以胰岛素抵抗或是高胰岛素血症为特点,大脑中的胰岛素的 重要来源是胰腺,利用血脑屏障到大脑,在胰岛素抵抗过程中,内皮细胞功能损 伤致使血脑屏障受到损害,而经过血脑屏障的胰岛素逐渐降低,大脑中的胰岛素 水平降低,从而可有效提高糖原合酶激酶3β活性,让tau蛋白质通过磷酸化产生神经元纤维缠结;不仅如此,大脑胰岛素水平降低还会导致蛋白合成降低,其中 包含胰岛素降解酶,让β淀粉样蛋白降解降低,不仅如此,胰岛素降解酶的降低 会导致淀粉样沉积物增加,而tau蛋白通过磷酸化和β淀粉样单位沉积属于AD 特征性的变化。胰岛素抵抗知识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降低的实际机制依旧需要不 断的探讨。

2型糖尿病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1],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3]。糖尿病及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所引起的致残性和致死性已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第三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5]。由此带来的经济和医疗负担也是日益沉重,已成为全国甚至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现将糖尿病研究的近期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1 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尚未明了,但遗传因素已被确认[6]。目前认为,糖尿病单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者仅占少数,95%是由遗传、环境、行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糖尿病存在家族聚集性[7-8],国外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比无糖尿病家族史者高3~10倍,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则子女一生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可达40%,如果父母双方均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高达25%[8]。H Li等[9]研究发现,不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并具有较好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与空腹C肽水平较高,而且并发冠心病及高血压的危险高于具有1型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国内沈洪兵等[10]研究表明,先证者家系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为 3.94%,对照组一级亲属为1.09%,相对危险度为3.62。许多资料均显示具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或先证者的家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或患病风险明显增加[11,12]。 2.2 年龄因素2型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增加。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高发年龄为>50岁,其患病率达7%;>60岁达10%,其患病率是20~40岁人群的8~10倍,在欧美各国也类似。在美国,过去常将45岁作为评估糖尿病患病率的分割点,然而最近几年,在30~39岁和40~49岁人群中,其患病率分别增长了70%和40%[12],这可能与近年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体重增加和缺乏体力活动有关。苏联群等[13]研究也显示,年龄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唐晓君等[14]研究显示,年龄每增长10岁,糖尿病患病率增加1.0~2.0倍。因此,中老年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糖尿病防治工作的主要对象。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的老龄化,认知功能 障碍和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威胁健康的非传染慢性疾病。肾脏病变及糖 尿病足等,已是大家熟知的糖尿病并发症,而认知功能障碍作为糖尿病重要的并发 症之一,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早期识别和治疗认知功能障碍,对于延缓和减少痴 呆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和社会负担已刻不容缓。本文 综述认知功能、糖尿病等相关概念,以及影响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 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影响因素。 认知功能由多个认知阈构成,包括定向力、注意、记忆、计算、分析、综合、理解、判断、结构能力、执行能力等等,如果其中某一个认知阈发生障碍,就称 为该认知阈的障碍。如记忆障碍、计算障碍、定向障碍等,如为多个认知阈发生 障碍。则称为认知功能障碍[1]。 认知功能障碍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一种极不稳定的过渡状态,包含 多种转归可能,既可稳定或好转,也可能进一步转化为痴呆。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 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2] 。 1、T1DM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T1DM病理改变为胰岛素细胞的破坏,其高血糖及反复低血糖的机体环境可 造成多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3]。影响T1DM患儿认知功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发病年龄、血糖异常、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增高、性别、DM家族史等[4]。 1.1 年龄 早发病的患儿几乎在认知功能的所有领域都表现不佳。早发病的T1DM患儿 与晚发病的患儿、健康对照组相比,他们在整体智力测试成绩分数低,持久注意力、心理效率、工作记忆力、新知识的学习能力等方面都表现较差[5-6]。 1.2 高血糖 针对T1DM患儿不同区域脑容量变化的研究发现,长期暴露在高血糖状态下,患儿右侧楔叶、楔前叶灰质、右侧后顶叶区域白质体积变小,而在右侧前额叶区 域的灰质体积变大,这些区域脑容量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患儿视空间能力、情节记 忆等相应的认知功能[7]。高血糖对患儿言语智力、言语记忆、注意力等方面 的认知产生不利影响[8]。高血糖还负面影响大脑的神经功能结构,损害患儿 的长期空间记忆[9]。 1.3 低血糖 而反复严重低血糖可造成海马萎缩等病理改变,引起急性认知功能障碍,并 导致脑的累积性损害[10]。当血糖低于3mmol/L时,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伤[11]。 1.4 HbA1c T1DM患儿的HbA1c升高是影响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等认知功能的 独立危险因素[12]。并不同程度影响患儿的言语记忆、注意力[13]。当 HbA1c值高于正常水平6%以上时,患儿在信息处理速度、空间结构能力测试表 现差[14]。 1.5 性别

2023对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早期防控的思考与探索

2023对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早期防控的思考与探索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糖尿病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2.8%,其中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已高达25.0%,而老年糖尿病引起的慢性并发症更是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糖尿病显著增加了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全球约1/10痴呆的发生与糖尿病有关。认知功能障碍导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护理依赖性增加,从而进一步加重疾病进展,形成恶性循环。英国临床实践研究数据库显示,糖尿病人群中痴呆相关死亡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由2001年的2%攀升至2018年的16%,成为仅次于恶性M瘤的糖尿病人群的第二大死因。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起病隐匿,目前尚缺乏有效延缓和逆转疾病进程的治疗药物,因此,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防控至关重要。 一、糖尿病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率不断增高。据报道,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5500万老年痴呆患者,预计到2050年这一人数将增至1.51亿。糖尿病显著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我国社区人群研究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的痴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1dcognitiveimpairment,MCI)患病率分别为6.0%和15.5%,其中糖尿病人群的痴呆和MQ患病率则分别为10.2%和18.5%。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人群发生MC1痴呆的风险分别是非糖尿病人群的1.44和2.14倍,并且糖尿病还会加速MCI向痴呆的转化,使这

一进程缩短了3.18年。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后认知功能加速下降,更易出现记忆、处理速度、执行功能等一个或多个认知域功能的减退,且减退速度较正常衰老加快约50%o 根据疾病严重程度,认知功能障碍可分为MCI和痴呆。MCI指单个或多个认知域功能出现客观损害,且引起临床主诉症状,但并未影响日常生活能力,被认为是痴呆前阶段。痴呆是认知功能障碍最为严重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情景记忆减退、神经精神症状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丧失。糖尿病相关痴呆按照病理特征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神经退行性病变,其中以阿尔茨海默病(A1zheimerdisease,AD)最为常见,占所有痴呆的50%~70%;另一种是由糖尿病相关脑血管损伤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主要为血管性痴呆,占所有痴呆的15%~20%. 二、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和可控两类危险因素,其中不可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可控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特征因素(如慢性高血糖、反复发作的低血糖、血糖波动、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肥胖、高血压、受教育程度低、中年听力下降、社交孤立、吸烟、抑郁、缺乏体育锻炼、过量饮酒、脑外伤以及空气污染。 1.血糖控制不佳:血糖控制不佳包括慢性高血糖、严重低血糖发作以及血糖波动,是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严重低血糖发作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密

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西医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中西医研究进展 标签:2型糖尿病;认知障碍;筛查;影响因素;发病机制;治疗;综述 国际糖尿病联盟于2005年第4届“世界糖尿病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达1.94亿,2025年将上升到3.2亿[1]。我国人口基数大,预计到2030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突破4230万[2],其中2型糖尿病(T2DM)占90%以上。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尤其在中老年患者中,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率较高,轻微的认知功能减退即可增加几年后发生痴呆的危险[3]。近年来对T2DM 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逐步深入,在T2DM认知障碍的筛查评估、影响因素、发病机制及干预治疗方面有一定的进展,笔者现就此作一相关综述。 1 现代医学研究 1.1 关于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指有记忆障碍和(或)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但个体的社会职业或日常生活功能未受影响,亦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神经精神疾病解释,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4],具有转化为痴呆的高风险。T2DM中大部分合并MCI[5],研究和识别MCI的目的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以便延缓或阻止痴呆的发生与发展[6]。糖尿病对脑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糖尿病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糖尿病脑病(DE),可理解为由于糖尿病糖代谢紊乱导致代谢、神经化学、形态学、电生理及行为学等方面的改变,主要临床表现为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功能减退,语言、理解、判定等能力受影响,可伴有神情淡漠、表情呆滞、反应迟钝,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DE仍缺乏诊断的金标准,“糖尿病脑病”作为一种独立的病种还不能被广泛接受,有学者提出DE概念更倾向于脑部结构功能受损的严重状态,称为“糖尿病性认知功能障碍”。糖尿病性认知功能障碍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被忽略,横断面研究发现,T2DM患者至少存在某些方面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近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低下、运动协调性下降和情绪障碍[7]。横断面和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证据表明,T2DM是非痴呆性认知功能减退和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8]。 1.2 筛查检测手段 1.2.1 认知测量工具有关T2DM引起不同领域认知障碍的结论存在一定差异,其原因有多种,其中之一是迄今缺乏一种行之有效、全面评估其认知障碍的国际公认的测量工具。相比较而言,量表是目前常用的神经心理学检测手段。 1.2.1.1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是一种在发现患者有痴呆迹象之后常用的经典的评定量表。该量表共19项内容,满分30分。分别测定时间及地点定向能力、言语记忆力、注意力、计算能力、短时记忆、阅读理解力及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认知功能。国外文献多数以24分作为认知功能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要点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 )要点 一、前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2型糖尿病和认知功能障碍已成为影响我国老年人健康的严重疾病,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据最新调查,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其中7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更是高达28.8%。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障碍(特别是糖尿病)、感染、外伤、肿瘤、药物滥用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常见的认知障碍主要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和痴呆两类。我国现有的糖尿病临床诊疗指南中未强调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管理。 二、2型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流行现状与临床特征 (一)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流行现状 2型糖尿病患者痴呆的患病风险随年龄的增长快速上升。 (二)2型糖尿病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 长期慢性高血糖影响神经突触形成,增强氧化应激反应,导致晚期糖基化

终产物(AGEs)积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发神经和血管损伤。(三)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 2型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认知减退、MCI和痴呆. 三、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与诊断的工具 推荐如下。 65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认知功能障碍筛查。 有焦虑抑郁、反复低血糖、不明原因跌倒、自我血糖管理困难等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接受认知功能障碍筛查。 神经心理评估量表是目前最常用的认知功能评估工具。常用的认知功能障碍筛查量表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脑脊液检查为痴呆患者的常规检查,在进行鉴别诊断和判断AD病理进程时,对拟诊断为AD的患者推荐进行总tau、tau蛋白上181位点的磷酸化水平(p-tau181)和A例2/A例0检测。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嗅觉识别和脑结构改变及其关系研究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嗅觉识别和脑结构改变及其关系研究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嗅觉识别和脑结构改变以及其关系。共招募了100名2型糖尿病患者和100名健康人作为参照组。通过使用认知评估工具、嗅觉识别 测试和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测试。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 在大多数认知功能测试中表现比健康人显著差;同时,在嗅觉识别测试中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此外,2型糖尿病患者的脑 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是在海马体和杏仁核中表现出更严重的萎缩。整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 患者存在认知功能和嗅觉识别方面的缺陷,并且这些缺陷可能与脑结构的改变有关。 关键词: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嗅觉识别,脑结构 引言: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病情逐渐加重,最终 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失明、肾病等严重的并发症。除了这些明显的身体症状外,2型糖尿病还可能导致认知功能和嗅觉识 别方面的障碍。一些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在认知功能和 嗅觉识别方面的表现明显差于健康人。此外,脑部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也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脑结构可能发生了改变。然而,目前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嗅觉识别和脑结构改变的研究仍不够充分,且对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也存在

争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嗅觉识别和脑结构改变及其关系,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方法: 参与本研究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均来自医院门诊。共招募了100名2型糖尿病患者和100名健康人作为参照组。所有参与者均接受了认知评估、嗅觉识别测试和脑部磁共振成像检查。认知评估使用的是常用的神经心理学评估工具,包括数字广度测试、适应性视觉难度测试、适应性语言难度测试等。嗅觉识别测试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标准测试方法。脑部磁共振成像检查包括磁共振扫描、扫描后的图像处理和分析。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在认知功能测试中,2型糖尿病患者在数字广度测试和适应性视觉难度测试中表现比健康人显著差;而在适应性语言难度测试中,两组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在嗅觉识别测试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嗅觉识别力较差,表现明显差于健康人。脑部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的脑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尤其是在海马体和杏仁核中表现出更严重的萎缩。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在认知功能和嗅觉识别方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研究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研究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研究 引言: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特征性的生理代谢 异常和病理变化引起了患者许多身体健康问题。除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外,2型糖尿病也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肥胖是2型 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研究探索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学意义。 1. 2型糖尿病与认知功能下降的联系 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高血糖及胰岛素抵抗等生理特征,这些因 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对大脑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2 型糖尿病患者在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等认知任务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认知功能下降可表现为较差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注意力不集中和执行任务困难等。 2. 肥胖对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肥胖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也存在中度至重度的肥胖问题。肥胖患者普遍存在代谢紊乱、慢性炎症和改变血液供应大脑的发病机制。这些生理变化可能导致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与认知功能下降相关。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在执行型认知任务上表现出更差的表现,例如注意力、灵敏度和反应时间。 3. 炎症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关系 2型糖尿病患者和肥胖患者通常伴有慢性炎症过程。炎症因子 的存在可以诱导大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从而导致神经元损伤和认知功能下降。实验证据表明,炎症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神经炎症标志物

如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等的水 平上常常呈现升高,这可能与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4. 其他因素对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 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也可能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焦虑和抑郁等精神状态可能增加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此外,生活方式因素如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也与认知功能下降有关。 结论: 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 和肥胖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两者均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炎症、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均可能对其产生影响。因此,在治疗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通过合适的治疗和干预手段,以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对于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的认知功能评估也十分重要,有助于及 早发现和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未来的研究应更深入地探索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机制,并寻找更有效的干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综合研究表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生理因素包括脑结构改变、血糖异常和炎症反应的增加,可能导致神经元损伤和认知功能下降。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如焦虑、抑郁、缺乏体力活动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也可能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因此,在治疗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通过合适的治疗和干预手段来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早期的认知功能评估也非常重要,有助于及早发现和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未来的研究应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郑桂玲;岳悦;陈健;张宁 【期刊名称】《大医生》 【年(卷),期】2022(7)12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认知功能障碍(MCI)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三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260例年龄在60~70岁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有无MCI分为单纯T2DM组(T2DM组,n=135)和合并MCI组 (T2DM+MCI组,n=125)。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 指数(BMI),检测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入组患者佩戴瞬感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计算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采用多元 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MCI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单纯 T2DM组相比,T2DM+MCI组患者糖尿病病程、BMI、TC、SBP、FBG、HbA1c、HOMA-IR升高,TIR减低(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T2DM病程、BMI、SBP、FBG、HbA1c、HOMA-IR、TC、TIR是影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MCI的危险因素。结论T2DM病程、BMI、SBP、FBG、HbA1c、HOMA-IR、TC及TIR均为影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临床中需特别注意。【总页数】3页(P79-81) 【作者】郑桂玲;岳悦;陈健;张宁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三医院内分泌科

疾病导论系列l2019糖尿病神经病变-概述、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疾病导论系列l2019糖尿病神经病变-概述、流行病学和危险 因素** CK's Endocrine Notes 2019 2019疾病导论系列 糖尿病神经病变 Diabetes Neuropathy 陈康编译 摘要 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全球流行的趋势,也同时导致其并发症的流行。神经病变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中远端对称多发性神经病(即本文所称“糖尿病神经病变”)非常常见。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从下肢远端开始的感觉功能丧失,其特征也包括疼痛,有着相当高的发病率。随着病程延长,至少5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糖控制可有效阻止了1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进展,但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些发现导致了理解糖尿病神经病变病因的新努力,以及2017年针对每种类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的新建议。与此同时,发布了使用不同类别药物治疗疼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新指南,重点是避免使用阿片类药物。尽管我们对糖尿病神经病变复杂性的理解在过去十年中有了很大的发展,但1型和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不同机制仍然未知。疾病发病机制的未来发现对于成功解决从预防到治疗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所有方面至关重要。 已有内容链接: •疾病导论系列 l 2019糖尿病神经病变-病理生理机制** •疾病导论系列 l 2019糖尿病神经病-诊断、鉴别诊断和筛查** •疾病导论系列 l 2019糖尿病神经病-预防和治疗管理**

糖尿病神经病变 概述、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概述 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中,由外周和自主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目前最普遍的。这些综合征通常被称为不同形式的神经病变,由弥漫性和局灶性神经系统损伤引起,发生在多达一半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常见的形式--远端对称多发性神经病--是本文的重点,也在本文中特指为糖尿病神经病变。 远端对称多发性神经病通常双手和下肢受到影响,表现为“长袜和手套”分布。其他继发于糖尿病的弥漫性神经病也可能发生(图1),包括自主神经病的星座,例如心脏自主神经病、胃肠运动障碍以及糖尿病性膀胱病和阳痿(方框1)。局灶性神经病虽然不太常见,但包括导致孤立的单神经病的单个周围神经的功能障碍,或导致神经根病或多神经根病的神经根的功能障碍(图1)。本初级读本回顾了目前关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以及诊断和筛查的最佳方法的知识。针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患者以及伴有或不伴有相关疼痛的患者,概述了治疗方法,并对其进行了个性化治疗。我们以行动呼吁结束。糖尿病及其最常见的并发症神经病变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这就要求公共卫生部门以越来越紧迫的方式应对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如果没有成功的干预,据估计,在2050年预计97亿人中,三分之一将患有糖尿病,一半将患有神经病变。患者个人在身体和精神功能方面的代价,以及社会在生产力方面的代价,都是惊人的。 图1 糖尿病性神经病中神经损伤的模式

二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二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二型糖尿病主要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外周组织(主要是肌肉和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导致机体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使葡萄糖摄取利用减少,从而引发高血糖,导致糖尿病。 一、遗传因素 二型糖尿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糖尿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亲属高4至8倍。中国人二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51.2%至73.8%,一般高于60%,而一型糖尿病的遗传度为44.4%至53.7%,低于60%,可见,两型的遗传是各自独立的,二型糖尿病,具有更强的遗传倾向。另外,许多研究提示,与西方人群相比,中国人对二型糖尿病的易感性更高。在相同的肥胖程度,亚裔人糖尿病风险增加,与白人相比较,在调整性别、年龄和BMI后,亚裔糖尿病的风险比为1.6。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其糖尿病患者放病率和发病率高于白种人。 二、肥胖或超重 肥胖是二型糖尿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不同种族的男女体重指数BMI均发生二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呈正相关关系。我国11省市的调查发现,糖尿病和IGT患病率随着体重的上升而上升,超重者患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RR为2.36,和肥胖者的RR达3.43。 三、身体,活动不足

许多研究发现,身体活动不足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活动最少的人与最爱活动的人相比,二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2至6倍。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增加胰岛素和敏感性和改善糖耐量。 四、膳食因素 高能量饮食是明确肯定的二型糖尿病的重要膳食危险因素。目前认为,摄取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缺乏纤维素的膳食也可能与发生二型糖尿病有关。 五、早期营养 有人提出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可以导致后来的代谢障碍,增加发生IGT和二型糖尿病的危险。低体重新生儿较高体重新生儿在成长期更容易发生糖尿病,母亲营养不良或胎盘功能不良可阻碍胎儿胰腺β细胞的发育。 六、糖耐量损害 IGT是指患者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在IGT患病率高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一般也高。IGT者在诊断后5到10年进行复查时,大约有1/3发展为糖尿病,1/3转化为血糖正常,1/3仍维持IGT状态。如果IGT伴有以下因素,即原空腹血糖≥5.0mmoI/L每升,餐后两小时血糖≥9.4mmoL/L,BGI大于25,空腹肥胖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增加等,更易转化为糖尿病。而改善膳食和增加身体活动,有利于降低IGT向糖尿病的转化率。 七、胰岛素抵抗(IR)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生物学反应低于预期正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