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ogit模型的非自愿性移民迁徙分析_孙田野
- 格式:pdf
- 大小:435.63 KB
- 文档页数:5
基于GIS-Logistic耦合模型的广河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周晨晴;刘淑英;王平【摘要】[目的]探究甘肃省广河县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方法]基于 GIS平台,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二元 Logistic回归模型和 ROC诊断曲线,研究了 2009-2014 年广河县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其变化的特征,分析了影响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分布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2009-2014 年间,广河县耕地、草地、林地面积有所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中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的面积占总转移量的 51.14%,草地向耕地转移的面积占总转移量的 33.17%.通过ROC检验得到各种土地类型的拟合度分别为:耕地 0.645,林地0.717,草地 0.797,建设用地 0.954,水域 0.942,未利用地 0.978,拟和结果较满意.[结论]广河县以耕地与草地为主,呈西南耕东北草分布.2009-2014 年间,呈现各土地利用类型向建设用地转移的趋势,其中耕地是建设用地主要转入源,草地是耕地主要补给源.影响耕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坡度、高程和人口密度;影响林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地形位、坡度和人均纯收入;影响草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地形位;影响建设用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距村庄距离;影响水域分布的关键因素是高程;影响未利用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地形位、高程、人均纯收入、距建制镇的距离和距采矿用地的距离.%[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land use in Guanghe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Method]Based on the GIS platform,using the land use transfer matrix model,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nd ROC curve ,the paper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of land use types in Guanghe County from 2009 year to 2014 year,and analyzed the key influence factors which impact the distribution of cropland,forest land and grass land,cultivated land,water body and unused land .[Result]From 2009 to 2014,the area of crop land,forest land and grass land decreased, and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ncreased.The area of crop land transferred to cultivated land accounted for 51.14% of the total transfer.The area of grass land transferred to crop land accounted for 33.17% of the total transfer.The obtained fitting degree of different land type through the ROC test is 0.645 for crop land,0.717 for forest land,0.797 for grass land,0.954 for cultivated land,0.942 for water body and 0.978 for un-used land.Fitting degree of each land type was more than 0.6 00,which is satisfying.[Conclusion]Crop land and grass land are the main land use types in Guanghe County,crop land distributes in southwest,grass land distributes in northeast.It's the trend that all kinds of land use types change to cultivated land.Crop land is the main source of cultivated land.Grassland is the main source of crop land.Key influenc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rop land are slope,elevation,density of population.Key influenc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forest land is terrain niche,slope,per-capita net income.Key influence factor that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rass land is terrain niche.Key influence factor that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s the distance to the village.Key influence factor that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water body is elevation.Key influenc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unused land are terrain niche,elevation,per-capita net income,the distance to the organic town,the distance to the mining land.【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53)003【总页数】8页(P118-125)【关键词】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二元 Logistic回归模型;影响因素【作者】周晨晴;刘淑英;王平【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4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受到自然和社会双重作用,其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分布,影响着研究区的生态过程.国内外学者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Moser等[1]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为两大类: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孙才志等[2]研究了近30 a辽河平原景观类型的分布情况和景观格局变化规律,并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王夏琰等[3]对甘肃省1997-2004年8 a的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影响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力.唐亚平[4]对陕北、关中和陕南1996-2009年间的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究了其主要影响因素.张青瑶[5]复原晋北地区清代时的农业土地利用状况,并选取恰当的影响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董隽等[6]解译了3期大庆市的遥感影像,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城市建设用地变化背后的驱动机制.何敏[7]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研究了昆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三效益变化,并讨论了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最后为土地合理利用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肖思思等[8]对环太湖地区3个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各个时间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土地管理政策.宗玮[9]分析了1990-2009年间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过程,探究了导致变化的驱动机制,并估算了滨海湿地盐沼植被的地上生物量,为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估算提供参考.广河县是全国重点贫困县,经济欠发达,境内地形起伏大.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人类经济活动对广河县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与变化影响不大,而地形因素则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与变化相对影响较大,因此对广河县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可以为类似贫困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借鉴.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概况广河县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E 103°23′~103°51′,N35°25′~35°38′,行政面积538 km2.东西长,南北窄,似“跃兔”形状.东与定西地区临洮县隔河相望,北邻东乡族自治县,西接和政县,南连康乐县.地形起伏大,海拔在1 792~2 609 m之间,地面最大坡度为62.34°,植被及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较明显.2014年广河县总人口为25.41万,农村人口为17.71万,少数民族占97.5%,人均纯收入为 4 560元,是国家级贫困县.1.2 数据来源与处理土地利用现状图来源于国土资源局2009年二调数据库与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来源于广河县农牧局,分辨率为7.8m×7.8 m.社会经济发展数据来源于2014年《广河县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年鉴》.本文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系统,将土地利用类型归并为6大类,即: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运用ArcGIS 10.3软件,将基础图件进行配准矫正,统一坐标系.运用SPSS12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二元Logistic回归.1.3 研究方法1.3.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源自系统分析,是对系统的状态之间转移的定量描述.该矩阵反映研究区内研究初期和研究末期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相互转变的动态过程,不仅包含研究区内研究初期和研究末期时间点的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还含有研究初期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转出信息和末期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转入信息[10].1.3.2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是针对二值(0或1)响应变量而建立的回归拟合模型,属概率型非线性回归.其自变量既可以是定性数据,亦可以定量数据.其回归模型为:(1)变形后:(2)式中,P是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出现概率,其值介于 0~1之间,值越大则表示出现该土地利用类型的可能性越大.x是影响因素,β是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中的偏回归系数.exp(β)表示土地利用类型出现的频率与不出现的频率之比,用于反映影响因素对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出现概率的贡献大小[11].本文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识别影响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越大,表征对相应地类分布的影响越大.1.3.3 ROC曲线ROC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曲线),又被称为感受性曲线(sensitivity curve),是根据不同的二分类方式,以假阳性率为横轴,真阳性率为纵轴绘制的曲线.传统诊断试验的评价方法,需先把试验结果分为两大类,然后进行统计分析,而ROC曲线的评价方法限制小,适用的范围更广[12].本文利用ROC曲线来评价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ROC曲线下的面积值AUC介于0.5~1.0之间.当AUC>0.5时,AUC越接近1.0,诊断效果越好;AUC<0.5时,与实际情况不符,出现概率极低;AUC=0.5时,没有诊断价值;AUC介于 0.5~0.7时,准确性较低;AUC介于0.7~0.9时,准确性较高;AUC>0.9时,准确性极高.2 结果与分析2.1 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利用ArcGIS 10.3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广河县2009年与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分析,导出属性表,利用EXCEL软件的数据透视表功能将属性表整理汇总,得到广河县2009-2014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见表1.表1 广河县2009-2014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Table 1 The transfer matrix of land use of Guanghe County from 2009 to 2014 year hm2土地利用类型2014年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总计耕地29 807.050.01173.1629 980.22林地4 775.0716.124 791.19草地112.3313 927.4811.4014051.202009年水域17.870.29703.996.21728.35建设用地4 184.954 184.95未利用地1.3058.3359.63总计29 937.254 775.0713 927.77703.994393.1558.3353 795.56由表1可以看出,2009年广河县的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分别占县域总面积的55.73%、8.91%、26.12%、7.78%、1.35%和0.11%;2014年广河县的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分别占县域总面积的55.65%、8.88%、25.89%、8.17%、1.31%和0.11%.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大小依次: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广河县是以耕地为主的农业县.2009-2014年间,共有338.69 hm2土地的利用类型改变,占土地总面积的0.63%.其中,0.01 hm2耕地转变为水域,173.16 hm2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16.12 hm2林地转变为建设用地,112.3 hm2草地转变为耕地,11.4 hm2草地转变为建设用地,17.87 hm2水域用地转变为耕地,0.29 hm2水域用地转变为草地,6.21 hm2水域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1.3 hm2未利用地转变为耕地.耕地、草地、林地面积有所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中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的面积最多,占总转移量的51.14%;其次草地向耕地转移的面积占总转移量的33.17%.由2014年广河县土地利用现状图可知,耕地主要分布在广河县西南方向,草地主要分布在东北方向,建设用地集中沿水域两侧分布(图1).图1 2014年广河县土地利用现状图Figure 1 Map of present land use situation in Guanghe County in 20142.2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驱动机制分析2.2.1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驱动因素选取与处理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其覆被变化受到多种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影响缓慢,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却剧烈的改变着土地利用格局.本文本着数据可获取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指标全面且科学等原则,选取了高程、坡度、坡向和地形位指数4种地形影响因素,人口密度、劳动力占比和人均纯收入3种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到县城的距离、到建制镇的距离、到居民点的距离和到工矿用地的距离4种空间距离影响因素.从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中提取水域用地、公路用地、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地类图斑,运用ArcGIS 10.3软件空间分析模块中的距离分析工具,得到各个空间距离影响因素的栅格图.将人口密度、劳动占比与人均收入3种社会经济数据通过连接工具赋予各乡镇,实现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空间化.各驱动因素栅格图见图2-13.在ArcGIS 10.3软件中运用创建随机点工具,在广河县全县范围内随机选取10 000个点,如图13所示.运用空间分析模块中的提取值到点的工具,将各影响因素的值分别提取并赋予10 000个点,导出属性表,发现有4个点的属性没有提取完全,决定将其剔除.将剔除后的9996条记录导入SPSS 21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2.2.2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本文将抽取的9 996个样本点导入SPSS 21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运算,剔除显著度大于0.05的影响因素,再一次进行回归运算,结果见表2.表2 各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偏回归系数Table 2 Partial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every factor to land use types影响因素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坡向0.002 091-0.000 748-0.003 276-0.001 935地形位5.568 4425.169 793-0.843 578-3.182 3568.081 55坡度-0.054 451-0.204 635-0.090 961高程0.002 918-0.004 589-0.001 285-0.012 068-0.035 345劳动力占比1.519 466-1.087 969人均纯收入0.000 374-0.000 9120.000 105-0.001 827-0.001 85人口密度-0.002 3740.003 6650.000 7550.005 663距县城距离-0.000 027距建制镇距离0.000 044-0.000 1490.000 112-0.000 112-0.000 665-0.000 726距村庄的距离-0.000 519-0.0011 950.003 212-0.044 750.003 855距采矿用地距离-0.000 1090.000 0950.000 090.000 2330.001 583常量-5.487 348-5.355 7622.119 6983.621 9428.788 33757.117 175从以上耕地回归模型参数的估计结果来看,在显著度为0.05的水平之下共有 9个自变量,说明坡向、坡度、高程、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距县城的距离、距建制镇的距离、距村庄的距离和距采矿用地的距离,这9个影响因素对耕地的分布影响度较大,而地形位和劳动力占比,这2个影响因素的统计学意义不显著,说明这2个因素对耕地分布的影响度较小.从以上林地回归模型参数的估计结果来看,在显著度为0.05的水平之下共有 9个自变量,说明坡向、地形位、坡度、劳动力占比、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距建制镇的距离、距村庄的距离和距采矿用地的距离,这9个影响因素对林地分布的影响度较大,而高程和距县城距离,这2个影响因素的统计学意义不显著,说明这2个因素对林地的分布影响度较小.从以上草地回归模型参数的估计结果来看,在显著度为0.05的水平之下共有 9个自变量,说明坡向、地形位、坡度、高程、劳动力占比、人均纯收入、距建制镇的距离、距村庄的距离和距采矿用地的距离,这9个影响因素对草地分布的影响度较大.而人口密度、距县城的距离,这2个影响因素的统计学意义不显著,说明这2个因素对草地的分布影响度较小.从以上建设用地回归模型参数的估计结果来看,在显著度为0.05的水平之下共有5个自变量,说明地形位、高程、人口密度、距建制镇的距离和距村庄的距离,这5个影响因素对建设用地的分布影响度较大.而坡度、坡向、劳动力占比、人均纯收入、距县城的距离和距采矿用地的距离,这6个影响因素的统计学意义不显著,说明这6个因素对建设用地的分布影响度较小.从以上水域回归模型参数的估计结果来看,在显著度为0.05的水平之下共有8个自变量,说明坡向、地形位、高程、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距建制镇的距离、距村庄的距离和距采矿用地的距离,这8个影响因素对水域分布的影响度较大.而坡度、劳动力占比和距县城的距离,这3个影响因素的统计学意义不显著,说明这3个因素对水域的分布影响度较小.从以上未利用地回归模型参数的估计结果来看,在显著度为0.05的水平之下共有5个自变量,说明地形位、高程、人均纯收入、距建制镇的距离和距采矿用地的距离,这5个影响因素对未利用地分布的影响度较大.而坡度、坡向、劳动力占比、人口密度、距县城的距离和距村庄的距离,这6个影响因素的统计学意义不显著,说明这6个因素对未利用地分布的影响度较小.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为:ROC曲线验证在SPSS 21软件中进行,选取实际土地利用类型作为状态变量,预测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检测变量,如果ROC曲线下的面积AUC>0.5,表明模型拟合合格.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的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为0.645、0.717、0.797、0.954、0.942和0.978.由于影响因素量纲不同,造成自变量对因变量作用大小表征不准确.本文将变量标准化为Z得分,然后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见表3.由此可知,影响耕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坡度、高程和人口密度.其中,耕地的分布与坡度、人口密度呈负相关,与高程呈正相关;影响林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地形位、坡度和人均纯收入.其中,林地的分布坡度、人均纯收入呈负相关,与地形位呈正相关;影响草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地形位,地形位与草地的分布呈正相关;影响建设用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距村庄距离,距村庄距离与建设用地的分布呈负相关,即距村庄距离越近,建设用地分布的可能性越大;影响水域分布的关键因素是高程,高程与水域用地的分布呈负相关,即地势越低,水域用地分布的可能性越大;影响未利用地分布的关键因素是地形位、高程、距采矿用地的距离.其中,高程与未利用地的分布呈负相关,地形位、距采矿用地的距离与未利用地的分布呈正相关,而且高程对未利用地的分布影响最大.表3 各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的标准化回归系数Table 3 Standardized regression coefficient of every factor to land use types影响因素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Z坡向0.241-0.086-0.378-0.223Z地形位1.8471.715-0.28-1.0562.681Z坡度-0.441-1.656-0.736Z高程0.454-0.714-0.2-1.879-5.502Z劳动力占比0.168-0.12Z人均纯收入0.307-0.7490.086-1.501-1.52Z人口密度-0.3860.5960.1230.921Z距县城距离-0.175Z距建制镇距离0.066-0.2270.169-0.169-1.009-1.101Z距村庄的距离-0.1-0.2310.62-8.6330.744Z距采矿用地距离-0.2490.2190.2070.5343.627常量0.22-2.606-1.323-8.87-7.241-12.3733 讨论1)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目前为止,对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构建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孙才智等[2]采用GIS-Logistic耦合模型,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选取指标,研究下辽平原景观格局变化驱动机制,得出自然驱动因素相对人文驱动因素影响较弱的结论.哈凯[13]研究河北省怀来县山地丘陵地区的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得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受相同驱动因素作用大小不同的结论.结合已有文献,本文引入地形位综合表征地理区位条件状况,尝试从地形、社会经济和空间距离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分析广河县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得到不同驱动因素对各地类分布的影响力.2) 文中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除耕地外,拟合度都在0.7以上.这是因为广河县耕地垦殖率高,地形平坦,区位条件好的地方,有耕地分布;地形起伏大,区位条件差的山区,同样有大面积耕地.总的说,耕地的分布不存在地域偏好.但就论耕地地力等级的分布,理论上说应该存在地域偏好,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4 结论1) 广河县以耕地与草地为主,呈西南耕东北草分布.2009-2014年间,呈现各土地利用类型向建设用地转移的趋势,其中耕地是建设用地主要转入源,草地是耕地主要补给源.2) 广河县显著影响耕地分布的因素包括坡向、坡度、高程、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距县城的距离、距建制镇的距离、距村庄的距离和距采矿用地的距离,其中,关键因素是坡度、高程和人口密度;显著影响林地分布的因素包括坡向、地形位、坡度、劳动力占比、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距建制镇的距离、距村庄的距离和距采矿用地的距离,其中,关键因素是地形位、坡度和人均纯收入;显著影响草地分布的因素包括坡向、地形位、坡度、高程、劳动力占比、人均纯收入、距建制镇的距离、距村庄的距离和距采矿用地的距离,其中,关键因素是地形位;显著影响建设用地分布的因素包括地形位、高程、人口密度、距建制镇的距离和距村庄的距离,其中,关键因素是距村庄距离;显著影响水域分布的因素包括坡向、地形位、高程、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距建制镇的距离、距村庄的距离和距采矿用地的距离,其中,关键因素是高程;显著影响未利用地分布的因素包括地形位、高程、人均纯收入、距建制镇的距离和距采矿用地的距离,这些因素都是关键因素,其中,高程对未利用地的分布影响最大.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MOSER,SUSANNE C.A partial instructional module on global and regional landuse/cover change:assessing the data and searching for generalrelationships[J].Geojournal,1996,39(3):241-283.[2] 孙才志,闫晓露.基于GIS-Logistic耦合模型的下辽河平原景观格局变化驱动机制分析[J].生态学报,2014(24):7280-7292.[3] 王夏琰,刘学录.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42(4):97-102.[4] 唐亚平.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3(3):301-305.[5] 张青瑶.清代晋北地区土地利用及驱动因素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6] 董隽,臧淑英.大庆市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2011(6):1121-1128.[7] 何敏.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8] 肖思思,吴春笃,储金宇.1980-2005年太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3):1-11+293.[9] 宗玮.上海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10] 吴见,王帅帅,谭靖.基于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239-248.[11]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2014(1):3-14.[12] 周泽丽,周文佐,伦丹,等.三峡库区长寿段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定量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27-134.[13] 哈凯.基于地形梯度的怀来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优化研究[D].石家庄:河北农业大学,2015.。
收稿日期:2020-07-25基金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9B433);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7041032-4)第一作者:剌美香(1982-),女,山西农业大学讲师,硕士,从事农村发展、农村贫困治理研究。
通讯作者:刘艳萍(1974-),女,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博士,从事农户经济、农村区域发展研究。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资本变化分析———以山西省河曲县807个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调查数据为例剌美香,侯凯,刘艳萍(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晋中030801)摘要:根据山西省河曲县807个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生计资本指标体系,对比分析易地搬迁前后农户生计资本变化,运用二元Logistic 模型分析搬迁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损伤了农户的自然资本,但促进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生计资本总值的提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对搬迁农户的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较大,生计资本各项指标中有八个指标对搬迁农户的生计策略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促使农户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三个指标对搬迁农户的生计策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促进农户生计策略向非农型转变。
总之,人力资本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较大。
政府应构建创业就业支持服务体系,加强搬迁农户的技能培训,促进搬迁农户人力资本的提升,合理利用原有耕地,增加搬迁农户财产性收入。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搬迁农户;生计资本;生计策略;二元Logistic 模型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713(2020)05-0528-09易地扶贫搬迁是通过国家政策扶持,把生活在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居住地,达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
易地扶贫搬迁与西方视域中生态移民、环境移民的含义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政府主导型的扶贫模式[1]。
2001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第一次正式提出“易地扶贫搬迁”概念。
社科院社会学历年考博真题版2014年博士生社会理论、历史与方法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旅平:1. “”与“小康”(《礼记?礼运》)何蓉:2. 主体间性立伟:3. 共同体(Gemeinschaft)与社会(Gesellschaft)[F. Tonnies]夏传玲:4. 非参数检验炜:5. 工具变量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国勋:1. 简评结构功能功能分析的AGIL格式。
何蓉:2. 试述法团主义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宜音:3. 简述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
夏传玲:4. 请您从量表的测量属性来谈谈问卷中的量表设计。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国勋:1. 试论自然地理位置对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炜:2. 什么是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 请论述行动研究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2013年博士生社会理论、历史与方法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旅平:1. 价值参照(reference to values)何蓉:2. 自我实现预言立伟:3. 社会侵蚀(费孝通)夏传玲:4. 事件空间炜:5. 反事实分析架构(Counterfactual Framework)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国勋:1. 简述你对社会学学科所追求的“社会性”的理解。
旅平:2. 简述福柯的身体社会学思想。
婴婴:3. 简述统计显著性检验的逻辑。
炜:4. 简要比较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在资料分析方面的差异。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国勋:1. 结合中国现实谈谈你对现代化理论得失的认识。
夏传玲:2. 试论述在定量分析中假设与理论、数据之间的关系。
2012年博士生社会理论、历史与方法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虚假意识2.规训(M.福柯)3.符号暴力4.分析单位5.条件概率二、简答题(以下三题中任选二题作答,每题15分,共30分)1.在社会学研究中如何体现和处理价值关联和价值中立这一对矛盾?2.简析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收稿日期:2008-03-14;修订日期:2008-06-12作者简介:王 华(1978-),男,湖南郴州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旅游地理。
E -m ail:l wanghua78613@126.co m.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农民迁移意愿模型对广州的实证研究王 华1,彭 华2(1.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632;2.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摘要:基于行为地理学和经济学相关理论,依据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定量方法,对影响郊区农民迁移意愿的外在环境因素和内在自身因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城市化进程中郊区农民的迁移意愿模型。
模型表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民的迁移行为选择是理性的,农民是否迁移取决于能否获得预期迁移收益的最大化,而农民的最大化收益又取决于其所处的外在环境因素和内在自身因素的综合作用。
关 键 词:农民迁移意愿模型;郊区;城市化;广州市中图分类号:F 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9)01-0050-06引 言在中国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都较多的从宏观层面、自上而下的视角研究城市化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城市化的微观行为主体农民的意愿研究[1]。
近年来,中国的一些特大城市向外扩张过程中,相继实施了类似 撤县(市)设区 、 卫星城 、 中心镇 的城市化战略,藉此吸引郊区星罗棋布的农村聚落人口迁移进城,加快城市化步伐。
然而在市场化条件下,城市化行为主体 农民 是否愿意沿着人为指定或政府计划的路径迁往城市,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因此,需要从微观层面、自下而上的视角,研究农民的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这对揭示中国城市化的微观基础,确定城市的具体道路和途径以至推进城市化进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西方,已有不少文献对农民迁移决策行为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 推-拉 模型为代表的定性分析,如早期西方学者博格[2]、李[2]等;以计量经济模型为代表的定量分析如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3,4]、托达罗模型[5]、乡城迁移决策的 投资-收益 理论[6]、比耶利模式[7]等。
whether the basic social security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change of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on the street to land transfer. Based on this, the covariance model is used to sort o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illage typ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village transfer intention and the preference of the village transfer mode, and finally the land us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four types of villages are proposed. ① Improve the income of rural households in the urban-suburb integration type villages, guide the demonstration of land transfer, and efficiently generate income.②Accelerate the basic social security of rural households in the villages of demolition, removal and consolidation, and guide the centralized consolidation and trusteeship of land use. ③ Accelera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land transfer market for farmers in villages of cluster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guarantee of land transfer and the large-scale operation of “scale agriculture”. ④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able system of land rights for farmers in characteristic protected villages, guide the inflow of tourism land in batches, and standardize the shareholdi ng.Key words willingness to transfer land; Logistic model; covariance model; land use optimizati on承包地和宅基地地权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权,长期以来它具有稳定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的双重功能[1]。
人口迁移理论综述及研究进展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研究所朱杰摘要:人口迁移,这一自人类产生以来即存在的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的繁衍不息从未间断。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这一纷扰复杂的社会过程进一步带来了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快速流动,以及土地资源和城市空间的不断重组和异化。
本文介绍了人口迁移的经典理论,并以此为框架就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影响机制以及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等国内外研究热点进行了追踪,最后针对人口迁移的各研究领域做出了研究述评。
关键词:人口迁移理论综述研究进展一、概念辨析所谓“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
由于各自研究角度的不同,学术界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存在多种界定。
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spatial mobility),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permanent residence)由迁出地(place of origin, place of departure)到迁入地(place of arrival, place of destination)的变化。
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United Nations, 1982)这一概念引申出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1)人口迁移的时间属性。
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变化的运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而日常通勤活动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则排除在外。
(2)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
即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以跨越行政界线为依据,从而排除了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口。
二、相关理论综述和人口迁移研究的其它领域相比,人口迁移的理论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和不完善。
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Law of migration)”是公认最早的人口迁移理论,此后,西方学者从人口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