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下构建基层服务型政府的几点看法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成为当前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是指政府部门通过采用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将服务项目和主体直接延伸到基层,使基层裙众能够更加便利地享受到政府的服务和资源。
在新形势下,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涉及到政府改革、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价值。
一、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的意义1.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可以让政府服务更加贴近基层裙众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政府形象,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2. 推动政府治理方式创新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可以促使政府在治理方式上进行创新,构建以民为本的服务模式,更好地倾听基层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3. 促进基层社会发展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可以为基层裙众提供更多便利的服务和资源支持,促进基层社会的健康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当前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存在的问题1. 基层服务不均衡目前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还存在着一些地区和部门服务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基层裙众还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政府服务。
2. 部分地方基层服务能力不足一些地方基层服务能力较弱,部分基层服务机构面临人力、物力、财力不足的问题,政务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3. 政府服务机构之间信息共享不畅政务服务的延伸需要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而目前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还不够畅通,也存在一定的阻碍和障碍。
三、如何促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1. 加强政务服务能力建设政府需要加大对基层服务机构的投入和支持,完善和改进基层服务体系,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和水平。
2. 推动政务服务评台建设政府可以推动政务服务评台建设,整合各种政务服务资源,提升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让基层裙众能够更加方便地享受到政府服务。
3. 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政府需要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推动各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形成政务服务的闭环,提高政务服务的全面性和高效性。
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我国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几点思考作者:史昭君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7期摘要: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是历史对政府新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运用相关理论能够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建设性意见。
本文阐述了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并在分析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遇到的阻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启示:要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协同治理,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勇于承担责任,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新公共服务;构建一、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突出强调社会精神和公民理性的基础上,必须要以公民作為政府各项活动的中心,政府在行使掌舵人角色的时候,必须要考虑人民的意见。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构建服务型政府,政府的各项行为必须有利于人的发展。
因为政府的管理活动能如期取得成效,就必须要满足社会中各类群体的不同利益,尊重公民的意愿。
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政府应当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把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资源都能合理的配置到每一个公民身上;二是做好收入和财产的分配与再分配,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这就意味构建服务型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依人民之意提供高质且合理的公共服务,将人的发展作为政府的第一目标。
(二)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服务理念服务型政府要求以公共利益作为其服务理念的目标,并且在作用机制上采用对话和协商的方式。
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来看,政府应从对话和协商的方式上入手,必须提供平台作为公民充分表达自身意愿的媒介,并在此基础上协调各方利益、营造社会共同的价值观。
可见,服务型政府不仅要求政府进行角色的转变,从公共服务的直接供给者转变为裁判员;而且要求政府在行政目标上突显服务意识。
摘要农村公共服务是一个十分新鲜而又非常重要的课题。
研究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对于农村的农村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的公共服务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城乡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采取切实手段强化乡镇政府服务职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已刻不容缓。
文章以公共服务和服务型政府为逻辑起点,细致地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的特点、供给方式以及乡镇政府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相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文章通过对清水桥乡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发现农村公共服务不高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意识不强。
服务意识的淡薄必然导致对农民公共服务需求的漠视。
服务意识不强的具体表现有:公共服务理念滞后,角色意识错位,家长作风等。
(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
公共服务职能薄弱是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
职能薄弱的表现有:投入不足,供给不足,效率不高,质量不高等。
(三)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滞后。
政府服务体制的滞后影响了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政府服务体制的滞后主要体现是行政空间的限制,体制滞后和职能配置不科学。
(四)乡府工作人员素质偏低。
乡府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影响了公共服务方式的选择。
(五)农民缺乏参与热情。
这主要体现在农民参与热情不足、信任程度低和文化事业落后。
在深入分析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原因的基础上,文章认为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树立公众导向的服务理念,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建立公共决策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和实施公共财政。
关键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政府AbstractRural public services is a very fresh and very important issue. Researching on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and upgrading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of the level of supply in rural areas for rural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stability of the entire country of great importance. At present, the public service there were serious imbalances, the difference mainly in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public health, public culture, public safety and social security. Take effective means to strengthen the functions of township government services,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to raise the level of supply is no time to lose.The article in the public service and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s a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nd township government and the way the supply of building a public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of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here'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in public service Problems and these problems are the basic reasons.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investigation, we found that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is not strong sense of public service, public service functions of the weak governmen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lags behind, township government staff quality on the low side,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building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s the lack of farmer participation in the existing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At the same time, in our view, to establish public-oriented service concept, clearly define the role of govern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ivil servants, the establishment of public decision- making model, innovative service delivery and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finance will help improve public services in rural areas.Key words: Township government;Public service;Government public service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从我市“三农”发展的实践看,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更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选择。
本课题试图在深入调查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困难,提出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对策建议,促进我市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
一、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重大(一)加快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任务。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逐步确立形成的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我国农村现行的基本经营制度。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显现出难以采用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吸纳新装备的弊端,也无力搞好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更无法避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从土地经营来看,我市规模化经营比例偏低,到2011年底,共流转土地73.14万亩,仅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30%,全市仍有近70%的土地在实行单家独户式的小规模经营。
如何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分散的小农家庭经营如何实现规模效益?传统农业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统一经营要向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就必须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小生产从全过程的生产经营束缚中解放出来,享受社会化服务提供的现代物质装备、先进科技、先进管理方式带来的好处,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自身擅长的某个生产经营环节中去;再造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双层经营机制,促进统一经营服务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发展,进而丰富新时期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内涵。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摘要:唐山市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农村教育、医疗、基础设计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使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焕然一新,并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之举。
关键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现状基本公共服务指覆盖全体公民、满足公民对公共资源最低需求的公共服务,涉及义务教育、医疗、住房、治安、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
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之举。
近年来,唐山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农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使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焕然一新。
1 改善农村教育基础条件一是实施陈旧校舍改造工程。
在2005年全面完成危房改造任务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校舍质量,改善办学条件,自2006年开始启动“农村中小学陈旧校舍改造”工程。
到2008年,累计投资23930万元,改造陈旧校舍33.8万平方米。
二是实施取暖设施改造工程。
2008年投入资金12636.72万元,对唐山所辖16个县(市)区的1004所尚未采用暖气供暖的农村中小学校进行取暖设施改造,涉及取暖面积153.3万平方米。
使31.1万名学生全部告别室内生煤炉的取暖方式,转而采用暖气或空调供暖。
三是实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
2007年在丰润、乐亭、遵化3个县(市)区进行“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试点工作,投资400万元完成了26所中小学沼气厕所建设。
2008年投资800万元对丰润、滦县、乐亭、遵化4个县(市)区的32所中小学的厕所进行改造,今年规划投资400万元对丰南、滦南、迁西、玉田4个县区15所中小学的厕所进行改造。
2 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加强一是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6年,唐山市有6个县(市)区被确定为省级试点县。
市委、市政府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决定对没有列入省级试点的县(区),采取市、县财政补助资金的方法自办合作医疗,并列入市政府为群众办的25件实事之一。
当前乡镇基层政权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艰巨而又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未能及时完全统一和协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作为我国基层社会行政“末梢”的乡镇政府,集中体现了各种矛盾和问题。
最近,笔者就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几个县的13个乡镇进行了调研,对其形成原因和如何解决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在这里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问题及原因当前基层政权主要存在以下五个声面的问题:1、基层对政负债沉重。
乡镇债务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形成,至90年代末期才引起关注。
此时,相当部分乡镇因债务过于庞大而积重难返。
据有关专家调查,湖南桃源县每个乡镇都负债,其中,负债1000万元以上的有23个,负债2000万元以上的有15个,负债最高的达1.09亿元。
从我调查的13个乡镇来看,85%乡镇负了债,最多的达800余万元。
某乡总人口17254人,至去年底负债361万元,人均负债209.2元。
绝大多数的村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有些乡镇为了能“打开门、揭开锅”正常运转,向干部、向社会高利集资,向农信社借贷,并以此作缓解债务的方式,这必将引起新的债务。
在目前中央政府化解乡村债务的政策尚明朗的情况下,基层政府为消减债务可能侵犯农民利益、加剧干部腐败、激化矛盾、甚至动摇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今后恶化政府与农民关系的潜流。
之所以背负沉重债务,主要原因是乡镇政府为完成上级政府的财政考核和大量投资高风险项目。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举债建设,搞“形象工程”及“发展产业、达标升级”等。
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百万生猪”工程,末期的“万亩烤烟”基地以及发展村办企业等,耗费了乡村大量的财力、物力。
据调查,1997年一1999年某乡为带动农民种烤烟,建基地、育苗、租地、建烤房以及县、乡工作组伙食开支等全部由乡村负担,乡里为此背上15万元债务。
二是乡村两级收入下降。
尤其是在“三提五统”、农业税取消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经济严重减弱,甚至出现了农民“零负担”下的乡村经济“零收入”,导致乡、村两级干部正常支出严重不足,既影响干部队伍的稳定,也影响了基层政权的执政地位。
新农村建设论文农村治理论文基于“善治模式”的乡村治理建设构想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治理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基础,对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总结了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发展,并从“善治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中国乡村治理的一些构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乡村治理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善治一、引言善治理论是21世纪国际社会科学前沿理论之一,作为一种重要理论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政治学、社会学和公共管理等研究领域。
“善治”或“良好的治理”(goodgovernance)是指有效的治理,能够实现公共目标,提高组织效率,是一种理想的经济和社会治理模式。
概括来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政府和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善治理论打破了“国家-社会”两分法的传统思维,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野下乡村治理模式的重构提供了框架和理论支撑,对新农村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基于对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回顾,提出“善治”理论视角下农村治理模式的一些构想。
二、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古代乡村“士绅自治”模式中国古代“乡”并不能作为国家官僚体制中的一部分,不能将其看成国家政权行政组织,而只能作为国家管理社会的一种类似于行政组织的社会自发组织,即所谓的“皇权止于县政”,县为最基础的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自治。
在古代乡村中传统的家族、乡绅或地方名流在其社会秩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乡村自有一套相对独立于“皇权”的“族权”,二者以此形成了两个互不干涉的秩序中心。
其中“皇权”的整合意义只是一个文化象征,拥有实际管辖与治理权的是地方“族权”,可见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以家族制为基础的“士绅自治”模式:在皇权与绅权博弈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委托-代理农村控制体系。
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也在加快发展步伐,新农村建设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通过十个小节,分析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
一、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农村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意味着经济的增长,更包含了农村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概念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基于社会资源和市场机制,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为农村地区提供全面、高效、优质的服务。
三、农村教育服务的社会化农村教育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可以引入社会力量提供优质师资和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水平。
四、农村医疗服务的社会化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通过引进优质医疗机构和医生,提高农村人民享受医疗服务的机会和水平。
五、农村文化服务的社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还应注重农村文化服务的提供,通过建设文化活动场所和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六、农村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还应关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引入社会保险、养老保险等机制,为农村居民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
七、农村交通服务的社会化农村交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引进先进的交通设施和管理机制,提升农村交通服务质量。
八、农村环境治理的社会化农村地区存在着许多环境问题,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引入环境治理专业机构和技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九、农村产业发展的社会化农村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点,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为农民提供优质技术支持和市场准入机制。
十、农村居民参与决策的社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应该注重农村居民参与决策,通过平台的搭建和农民的参与,形成共商共建的格局。
综上所述,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引入社会力量、优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农民的幸福感提升。
城乡建设对重构新时期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考□朱穗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237)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作为改革的核心之一,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阻碍了“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
本文在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念下,建立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公共财政体系为依托,充分反映农民需求表达,重视农民决策参与的,主体多元、方式多样、资金多源的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政策思路。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重构服务型政府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0-129-03中国的现代化取决于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和农村的现代化,而农村公共服务作为农村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中之重,强调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把“加大投入和改革力度,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2006年经济工作的八大任务之一。
这些行动充分表明,研究新时期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构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政府职能转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所谓公共服务,就是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本文所指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就是政府向农村和农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和公共服务意识,为农村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渠道,简化公共服务程序,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推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逐步建立统一、公平、公开透明的现代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2012年4月刊改革与开放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郑春延(内蒙古大学吉林双阳010010)摘要: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都把建立服务型政府作为其政府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我国学者在如何构建服务型政府方面已经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本文侧重于对行政人员自身素质方面、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方面、以及政务公开、公众参与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本人关于我国如何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政务公开公众参与自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兴起以来,世界各国都不断进行政府改革,以求打造以公众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根据公众的需求向公众提供服务。
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
”并指出,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这也是温家宝总理第一次正式提出服务型政府的改革目标。
我国学者对服务型政府的概念界定不一,但不外乎是从政民关系、政府职能、管理理念及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阐释。
有观点认为“服务型政府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重点强调权力来源和归宿是人民,并且基于政府的公仆身份进行运作,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政府体制。
”因此,要想构建服务型政府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服务理念,打造以公众为向导的服务型政府。
因此,对于我国如何构建服务型政府,本人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行政人员的自身素质方面如果说政府是一个机器,那么行政人员则是政府的操控者,因此,要想打造服务型政府,必须将服务理念深入行政人员的内心。
关于乡镇基层政权现状的几点思考陈雪萍我国是一个单一制结构的国家,实行的是五级政权建制,县和乡镇是基层政权,特别是乡镇,他是整个政权的最基层环节。
基层政权重在基层,直接面对群众是基层政权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处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位置上,是连结国家与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它所具备的基层性质和基础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政权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政权建设的稳定。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乡镇是建设“三农”工作的最前沿阵地。
实现乡镇政府高效的运转,对于保持农村稳定,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和谐社会都至关重要。
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面临着职能弱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基层政权作用的发挥。
一、乡镇财政严重不足在我们西部,乡镇财政困难现象非常严重。
从财政开支来看,乡镇财政是一个为了生存而奋斗的财政,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很弱。
1994年分税制给乡镇财政留下的是雁过拔毛、层层集中财力的分配格局,这无疑减少了乡镇财政的收入,使其现有的财力过小,无法应付合理的支出,以至于出现亏空。
税费改革以前,乡镇主要通过收取三提五统,即三提留”是指由村一级组织收取的公积金、公益金和集体管理费;“五统筹”是指由乡一级政府收取的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乡村道路建设和民办教育方面的费用。
这些费用主要作为乡村发展资金和其他公用经费,属乡村两级所用。
乡镇财力不足一方面使乡镇在经济建设中没有更多的投入,再也没有钱在最需要的基础设施上搞建设,对于发展经济只能拘泥于跟着走,不可能会有更大的创新。
另一方面,乡镇自身财力的严重匮乏,导致许多乡镇软硬件办公条件较差,信息不充分。
乡镇的宣传硬件设施无法跟上,许多宣传工具根本无法利用,曾发挥巨大作用的农村广播在许多地方也哑口无言了,党的政策无法完全及时的宣传到农民中,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经济欠帐太多,催生了乡镇违法现象的产生,许多乡镇为了完成财政税收任务,增加收入,不惜违反国家税收政策,帮助企业逃税漏税。
新农村建设下构建基层服务型政府的几点看法
服务型, 农村建设, 基层, 看法, 政府
一是政府权能适度化。应继续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基层政府承担的地方性公共物品的具体范畴,
像社区性公共物品似乎都可由其承担,而那些利益波及面超出乡镇本地辖区或所需资源超过
乡镇自身能力的公共物品则应由上级政府乃至国家承担,对于这些权能的界分应以明确的法
律加以规范,不应允许基层政府根据自己的意志随意扩大或缩少政府权能。当然,鉴于中国
各地乡村发展的不平衡性,应当允许基层政府负责供给的公共物品存在地方差异。较为发达
的乡镇可以承担更多公共物品的供给权能,欠发达的乡镇则可以酌情缩减相关权能,转由上
级政府代为承担。不同地方的基层政府的具体权能应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乡村社会发展的
需要为准。
二是政府运作合理化。根据国外小城镇基层治理中常见的议会与行政一体化的组织经验,我
国的乡镇机构有能力彻底贯彻议行合一的原则,即不再设置独立的行政机构,而在乡镇人大
之下设立主要由人大代表担当的常任制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行政。委员会成员在职为官,去
职为民,不再永久占用乡镇的人事编制,这样便有望一举杜绝乡镇机构和人事再膨胀的难题,
又可以同时加强乡镇行政机构对人大的责任性。再者,基层政府还可充分利用正在兴起中的
乡村民间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与它们展开有效的合作治理,通过权能委托或资源互
助等方式,调动乡村民众的自发性集体行动力量以弥补政府独自供给公共物品的能力不足。
最后,在税费改革后,基层政府必须接受来自国家和上级的财政转移支付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但并不意味着一定需要实行近乎彻底取消基层政府财政自主权的“乡财县管”制度。国家完
全可以将非指定用途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作为补助乡镇财政的主要方式,允许当地的民众通过
民主程序如“参与式预算”等方式因地制宜地自主决定财政转移支付的具体用途,从而使乡
镇财政的使用方向真正符合乡村民众的公共意愿。
三是强化政府的社会回应性。目前的乡镇政治体制改革,无论是乡镇长直选或者是民主恳谈
制度,都可以说是提升政府回应性的有益革新。但我们认为,在未来的改革中需要更加关注
乡镇人大法理功能之落实因其本身便具有明确的宪法地位和崇高的民主特性。能够成为联结
乡村民众与基层政府的有效管道。由此入手进行改革,可能要比其他途径在增进基层政府的
社会回应性方面成本更低、更具可操作性,也更少冒改变现有宪政结构的风险。为此,首先
必须提升乡级人大在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使之真正成为解决重大公共议题的
决策中心。同时深化乡级人大选举的竞争性、开放性、公平性,以便乡村民众能够自主地选
举出那些让他们满意的人大代表,委托后者在基层政府过程中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利益要求。
此外,鉴于一般的乡镇的行政区域面积并不大,乡级人大有条件更为经常性地召开会议并组
织公民代表参与听证,从而能够在日常公共管理中及时对乡村民众关心的问题做出有效的政
策回应,并交付其所下设的管理委员会加以实行,形成制度化的公民参与——政府回应机制。
四是提升政府的公共责任性。乡镇人大制度的改革和分权型自治的实施可以为基层政府的政
治责任之实现创造出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实行乡镇分权型自治,逐步弱化自上而下的政府间
政绩考核和问责体系的前提下,通过乡村民众在人大选举和日常接触中对乡镇人大代表进行
有效的问责,人大代表在乡镇管理过程中对行政机构及其成员就其职务履行状况进行有效的
问责,有望形成一个刚性的自下而上的公众政绩评价和问责体系,从而促使基层政府的政治
责任从目前的形式化走向未来的制度化。而就基层政府的法律责任而言,其落实的最好途径
是改善基层司法机构的独立性,保证其在处理基层行政纠纷时保持公正的立场。同时对提起
诉讼的乡村民众给予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避免其因无法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而过度依赖
于上访这种极不可靠的问责方式。另外,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在政治责任、法律责任之外,
还应重视基层政府的道德责任,在政府官员当中广泛树立公共服务的责任伦理,促使他们自
觉意识到政府权威必须用来为公共利益服务而非为私人利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