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罗非鱼加工产业国际贸易的现状及发展展望

中国罗非鱼加工产业国际贸易的现状及发展展望

中国罗非鱼加工产业国际贸易的现状及发展展望
中国罗非鱼加工产业国际贸易的现状及发展展望

中国罗非鱼加工产业国际贸易的现状及发展展望摘要:本文从罗非鱼的养殖、加工、国际贸易环境和产业链的安全性等问题出发,简要介绍了目前我国罗非鱼产业的现状,通过分析提出对我国罗非鱼产业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罗非鱼;养殖;加工;国际贸易;展望

引言:罗非鱼(Tilapia)为热带、亚热地啊暖水性鱼类,原产于非洲。在众多鱼类养殖品种,罗非鱼因其适应性广,抗病力强,饲料要求低和繁殖快等优点,成为世界性的主要养殖鱼类;在食用性方面,罗非鱼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含刺少、肉质嫩、略有甜味等优点,符合人类追求健康食品的要求,深受西方消费者喜爱。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和出口大国,罗非鱼产业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必然也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将从各个角度来分析中国罗非鱼产业的现状。

1、中国罗非鱼的养殖

自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世界进行了罗非鱼的养殖推广,从此罗非鱼逐渐发展为世界主要养殖及贸易鱼之一。在众多世界罗非鱼养殖国中,中国因气候适宜,水域资源丰富,养殖技术成熟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国。

1956年我国从越南首次引入莫桑比克罗非鱼,当时称它越南鱼,又因其形状似鲫鱼,又称为非洲鲫鱼。此后先后引入各种罗非鱼,如1978年由长江水产研究所从苏丹境内引进的尼罗罗非鱼(简称沙尼) 1983年、1992年,由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分别从美国、埃及引进的奥利亚罗非鱼(简称83淡奥利亚)、尼罗罗非鱼(简称92淡尼罗),另外在1988年、1994年湖南湘湖渔场、上海水产大学都先后从埃及和菲律宾引进品种,1999年淡水渔业研究从埃及又引进奥利亚罗非鱼及尼罗罗非鱼新种。可以说我国罗非鱼养殖的鱼种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此外中国还在探究各种罗非鱼在养殖过程呈现的不同的特点,将罗非鱼杂交,特别是1983年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引入奥利亚罗非鱼后,开辟了奥尼杂交鱼养罗非鱼养殖取得长足的发展。②我国罗非鱼的产量从1984年的仅1.8吨到2009年已经达到115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国,当然这与中国有的得天独厚的罗非鱼养殖条件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除了西藏、青海等个别省外,其余有30多个省市广泛养殖罗非鱼,我国南方地区如:广东、海南、福建等地区得益于气候条件,罗非鱼养殖发展迅速发展。

总结来说我国养殖罗非鱼养殖优势有如下几个优势:首先,罗非鱼是适宜高密度养殖的一种鱼类,而在我国的罗非鱼养殖无论是池塘主养还是大水体的网状养殖方式均是高密度养殖,养殖技术成熟完善;第二,我国已经建有种质纯度较高的罗非鱼良种场,鱼种的来源丰富,繁殖和培育苗种技术较为简单;第三,目前罗非鱼已经被国内外广大的消费者所认可,

罗非鱼具有良好的国际与国内市场。可以说我国罗非鱼的广泛养殖是我国罗非鱼加工产业立足国际贸易的基础,只有稳定的货源供应,我国的罗非鱼产业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一个较为有利的位置。

2、中国罗非鱼加工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水产品产量的75%左右是经过加工后销售的,鲜活销售的比列只占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水产品的加工和综合利用是鱼业生产的延续,搞活了加工,货畅其流,无形给养殖生产开辟了一个永久性的高速通道。从养殖的介绍情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罗非鱼的产量是远远超过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将罗非鱼鲜销鱼国外市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对罗非鱼进行加工是十分必要的,不然将会造成我国罗非鱼供过于求,大量堆积剩余产品,使得整个产业链断裂。

目前主要罗非鱼加工产品有三类:其一,罗非鱼冰冻全鱼(去鳞、去内脏、去鳃),此类产品技术要求低,价格也较低,而且罗非鱼加工后下脚料多,需进一步加工利用;其二,冷冻罗非鱼鱼片,此类产品加工技术要求较高,鱼片价值也高;其三,冰冻鲜鱼片,此类产品技术含量高,价值也最高,受欧美消费者青睐。我国罗非鱼加工企业到2005年有120家左右,专业加工罗非鱼的企业大概有30家,具有一定加工规模,其中有出口注册的厂家近10家,然而可观的数据并不是表示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我国的罗非鱼加工则是以罗非鱼冰冻全鱼和冷冻罗非鱼片这两种产品的加工为主,其中冰冻全鱼生产量占42%-46%,其加工技术含量低,市场价位也低,利润不大,由于季节、唯独、养殖技术、罗非鱼品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加工的罗非鱼鱼片以3/5规格最多,很难达到国际市场以5/7鱼片销售为主的需求量。③且这两种加工方式除了附加值不高外还会产生大量的下脚料如鱼骨、鱼内脏等。其中罗非鱼片的利用率只有整条鱼的46%,因此利用罗非鱼进行深加工是适应国际及国内市场是罗非鱼加工企业进一步赢得市场优势的不二选择,更是罗非鱼产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当然我国罗非鱼加工产业也看到这一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于是在原先的基础上,我国罗非鱼的加工行业正在逐步走向深加工。利用罗非鱼加工下脚料速酿低盐优质鱼露;烤罗非鱼片干、利用罗非鱼鱼糜较好的凝胶化能力和耐劣化特性制备蟹肉棒、罗非鱼罐头、罗非鱼鱼丸灯光一系列较为简单的罗非鱼深加工工艺在我国不断的得到推广;此外,一些更进一步的深加工也在逐渐发展罗非鱼鱼骨的分析结果表明,其中钙的含量较高,是一种良好的钙源,在进行罗非鱼深加工的过程中有企业将其制备成活性钙,产品为白色粉末、无异味、纯度为68。10%;④广东省的一家企业与2007年建成国内首条罗非鱼胶原蛋白肽研发生产线,经过不断的努力改业务团队研发于2010生产出第一代罗非鱼较远蛋白肽产品,填补了中国罗非鱼在深加工领域的空白。看到罗非鱼深加工的美好前景,不少企业也纷纷下海试水,使得我国罗非鱼的深加工得到一定

的发展。

看到我国罗非鱼加工产业的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不管是从对罗非鱼加工的创新研究还是加工罗非鱼的机器设备上我们都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设备的使用上,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有半自动罗非鱼开片、修整线、半自动鱼片去皮机、鱼片及活鱼机、手动发色机、自动真空封口机、自动螺旋式和钢带输送式速冻隧道、自动金属探测仪,采用的技术有木烟发色等等一系列以半自动为主的仪器。⑤这就使得我国的罗非鱼加工需要较大的劳动力及由于人参加工作的随意性带来的安全隐患,这与国外先进罗非鱼的加工企业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从罗非鱼加工的方方面面入手,不断深入和深化我国罗非鱼加工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我国罗非鱼的加工尽快迈向国际化,在为企业谋取最大利益和满足国际市场的天平中取得相应的平衡。

3、罗非鱼国际贸易环境

我国水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大幅增长起于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我国水产品出口额升至世界第一位,并在之后一直维持世界最大水产品出口国的地位。至2008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额达到101.04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渔业的生产发展及出口贸易的持续提高对我国渔业经济乃至世界农业经济的综合提高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我国罗非鱼的出口也是随着国际市场不断增大的需求和我国罗非鱼养殖业的发展而呈现相当速度的增长,出口额从2002年的0.5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7.1亿美元,增长了13倍,平均年增长率为146%,而同期我国水产品出口额年增长率为18.6%,⑥由此可见罗非鱼在我国水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已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重要的地位及跨越式的增长使得罗非鱼被中国水产品养殖界誉为“21世纪最有价值的一条鱼”。在我国罗非鱼出口目标国中,美国、墨西哥是最大的两个出口目标过,2009年对两国的出口量分为13.74万吨和3.62万吨,分别占当年我国罗非鱼出口总量的53.1%和13.98%。而俄罗斯罗非鱼市场在近4年迅猛增长,从2005年我国对俄罗斯的零出口到2009年达到2.19万吨。在面对这一批批鼓舞人心的数据时,我们必须看到我们的不足纵观我国罗非鱼产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虽然罗非鱼产业的出口数量整体上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该产业的国际贸易良性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我国渔业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养殖成本低,多年形成良好的水产养殖基础,该产业明显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我国着重发展初级产品的国际贸易,利用丰富的生产要素水平谋取更多的国际贸易利润,在使得我国获得较多的比较利益的同时达到国际贸易的利益最大化。但是,一个国家的产业必须不断创新,否则根据将会渐渐走向衰退,我国罗非鱼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罗非鱼国际贸易兴起伊始迅速发展出口数量大量提高。但近阶段贸易利润降低,各种贸易问题凸显,产业发展速度减缓该现状表明我国罗非鱼产业进入成熟期,

而该产业仍保持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创新明显不足。虽然,随着近年以来国际市场需求的刺激我国罗非鱼产品的出口结构正在得到改善,加工产品的出口比列有所增加,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出口产品仍然存在贸易方式不合理的,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水平不高,附加值低的问题。随着全球罗非鱼产业的一体化逐步加快,我国罗非鱼产品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罗非鱼出口经济正在受到极大的威胁。

其次我国罗非鱼出口的市场相对集中,则加大了我国罗非鱼国际贸易的出口风险。209年,我国罗非鱼出口总量为25.8万吨,出口到美国的罗非鱼为13.7万吨,占全部出口总量的53.9%;出口到墨西哥为3.6万吨,占全部出口总量的13.9%;出口到俄罗斯的罗非鱼为2.2万吨,占全部出口总量大的8.5%,仅美国、墨西哥、俄罗斯三大市场就集中了我国罗非鱼出口量的75%以上,市场分布过于集中,这种贸易格局不利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一旦主要市场的某一因素的改变就会严重影响我国罗非鱼的的出口,事实也证明,2006年美国减少对冻罗非鱼及罗非鱼片的需求及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罗非鱼出口均造成比较大的震动。且我国罗非鱼生产大规模罗非鱼的时间集中在每年的5~7月,而美国市场却长年有这方面额需求,这往往会导致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的情况发生。则总体来说我国罗非鱼深受出口的主要市场的影响,罗非鱼出口存在许多不利因素。

其三产业化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我国罗非鱼出口逐渐形成气候,由于我国渔业信息化程度相对滞后,信息不畅,企业得不到实时反应市场需求的信息,现在罗非鱼养殖、加工、科研和销售基本上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龙头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利于参与罗非鱼国家化水平的竞争。⑦

品质和价格是当今国际市场竞争的两大要素,由于我国属于劳动力资源丰富,罗非鱼的养殖条件适宜,使得我国罗非鱼的出口有着价格低的竞优势,这也是我国所以能够在罗非鱼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市场和国内劳动力资源的复杂变化,价格这一竞争优势已经渐渐减弱,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品质,在接下来的竞争中品质将会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在上述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罗非鱼在加工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不足,产品的品质也是需要进一步的不断提高,这样才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稳定自己的地位。

4、罗非鱼产业的安全性与从业者的社会责任

我国罗非鱼产业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当然也包括了在各个环节的安全问题,在养殖过程中,罗非鱼属于高密度养殖,鱼苗的健康情况、水质、水中溶解的氧量、饲料的质量等问题都会使罗非鱼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一些罗非鱼常感染的菌病例如:运动性气单细孢病、假单抱菌病、爱德华氏菌病和目前最为常见的链球菌病,这些都会对罗非鱼的成品产生安全问题。⑧

而目前的防治罗非鱼疾病的方式多为用传统的药物(抗生素、消毒剂等)来治疗罗非鱼病,这种方式不能很好的做到保证罗非鱼养殖的安全问题,当然目前生物防治也在渐渐的应用到对罗非鱼病的防治,但不管怎么样,罗非鱼产业的安全问题是我们必须时刻关注的;而在加工过程中,我国罗非鱼加工企业的设备普遍较为落后,操作过程中由于加工者的随意性也会对整个罗非鱼产业的安全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这就要求从事整个罗非鱼产业的从业者必须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国食品行业的从业者整体的责任、意识和觉悟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只有从最根本的方面改善我国目前食品行业的问题,我们才能真正提高和改善我国罗非鱼加工产业的安全。

5、我国罗非鱼加工产业的发展展望

纵观我国罗非鱼整个产业的现状,我们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国,有着良好的养殖条件,也在世界罗非鱼的养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我国是罗非鱼的出口大国,却不是出口强国,我国罗非鱼的出口还是数量推动型而不是质量推动性,更不是品牌领袖型,我国罗非鱼加工的产品还远远跟不上世界先进的水平,对于增强我国罗非鱼的出口贸易我们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在养殖方面,我国罗非鱼的养殖企业的规模不一,个体养殖也大量的存在,这就要求在完善罗非鱼产业养殖这一关键环节中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各个地方的政府应该针对当地相应的养殖条件,以养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基础,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推广科学养殖的知识争取在养殖过程中消除对罗非鱼整个产业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从基础上提高我国罗非鱼产业的品质;在加工方面,我们在看到我国罗非鱼加工过产业的略有发展的情况下,更应该努力将这以苗头推广,国家应该加大对罗非鱼深加工的科研力度,积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对这方面的产业给予更多的支持,是我国罗非鱼在出口贸易上能够形成品牌效应,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推动我国罗非鱼国际贸易的良好发展;当然,对罗非鱼监管体系的建立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当我国罗非鱼的各项标准均能够达到相应的国际水平,我国罗非鱼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以现有条件为基础,进一步发挥出中国的优势,为我国继续谋取更大的利润。相信经过国家和罗非鱼养殖产业、加工产业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罗非鱼加工产业必定能够克服我国目前该产业的局限性,成为国际上罗非鱼的领头羊!

本文仅仅只是在查阅相关资料和在运用自身所学的一些知识的基础上所写的,因为所学的知识较为简单,所以存在的观点也是较为表面的,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也没有对自己的观点加以研究和验证,总体来说,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逐渐改进。

参考文献

[1]李来好,陈胜军.提高泛珠三角洲罗非鱼产业发展竞争力的探讨,第四届罗非鱼产业发展论坛会议资料,2009:66-72

[2]夏德全.中国罗非鱼养殖现状及发展前景.科学养鱼,2000,5:1-21

[3]朱华平,卢迈新,黄樟翰等.我国罗非鱼加工现状、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和提高出口竞争力的措施,水产科技,11-14

[4]朱迎春,黄素珍,白建等.从废弃骨渣中提取可溶性钙的研究报告.当代畜牧.2005(3):30-31

[5]罗南.中国罗非鱼加工现状分析.行业动态,2009,2:6

[6]金碚,李钢,陈志.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6(10):5-14

[7]陈海槟.中国罗非鱼加工现状.科技信息,2007,21:582

[8]张以仁.罗非鱼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中国水产,2007(3):58-59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发布者:尹海华日期:2016-11-22 广义上讲,中药产业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三大部分,中药饮片处于中药产业的中间环节,在中药产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国家层面和各地出台的一系列引导鼓励中医药政策,如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政策等,从不同角度激励中医医疗机构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推进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化药和中成药“零加成”的大环境下,中药饮片销售仍然享受药品加成政策,从而成为中药饮片销售提升的动力。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制定发布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中,更是明确——不取消中药饮片加成,中药饮片不纳入“药占比”控制范围。 A、趋势市场地位不断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由5345.7亿元增长至2688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19.7%;从医药工业细分子行业来看,中药饮

片加工主营业务收入由190.2亿元增加至1699.9亿元,CAGR为27.6%,中药饮片加工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医药工业整体增速。 随着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的不断健全,中药饮片行业在医药制造业中的市场地位在不断加强。从医药工业近三年细分子行业横向比较来看,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增速均排在8类子行业首位。从中药饮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来看,最近几年基本保持了逐年上升的趋势。 2015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68.23亿元,同比增长12.22%,高于全国工业增速14.52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0.93个百分点。其中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全年利润增速高于8类子行业利润增速。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十分迅猛,而且这个发展势头还将持续。主要受益于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等。随着产业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市场需求空间的不断扩大,中药饮片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将非常广阔。 B、行业挑战产业升级空间几许 目前,中药饮片产业的市场容量不断增大,中药饮片行业及中药饮片加工行业已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国家政策导向为中药饮片产业带来了升级空间,同时中药饮片行业的发展也面临很多挑战。 中药材价格上涨:防控生产盲目和种植过剩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市场调查

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市场调查 我国花卉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花卉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目前,国内花卉生产仍以城市绿化为主,据国家统计局授权农业部发布的关于2000年全国花卉生产的有关资料,绿化专用花木的生产面积占全国花卉生产面积的50%以上,只有10%左右的面积用于切花、切叶和种球的生产。但随着近年居民花卉消费的迅速增长,鲜切花、盆花生产占地面积也在迅速扩大。花卉生产种类仍以传统名花、绿化苗木为主。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花卉进出口贸易有了较大的变化,花卉出口额逐年增加,但增长缓慢,出口花卉产品中优质花卉较少,在国际市场上以价格竞争为主。 在花卉进口贸易方面则表现为进口种类多、数量大、增长快速,进口时间由季节性变成近2年的周年进口。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花卉商品化生产起步晚,花卉生产技术和新品种选育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之国际花卉生产格局的基本形成,为满足近几年来城市环境建设的巨大需求,花卉生产所需的大部分优质种苗、种球、种子及园林园艺机械都依赖进口。 总的来看,我国花卉种植面积大,但生产效益差,出口花卉种类单调且数量少,出口增长慢,花卉进出口贸易逆差很大,花卉生产缺乏特色。 随着国内外花卉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花卉生产和消费具有巨大潜力,花卉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由于我国花卉产业起步晚,目前在花卉生产、销售、流通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政策法规不健全,科技较滞后,限制了我国花卉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入世后,随着花卉贸易国际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加速,更加迫切地需要认识当前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花卉产业面临的瓶颈问题 1、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 据有关机构预测,尽管国内花卉生产逐年扩大,但其中的大中型企业不到20%。总体上来说,生产规模普遍较小,专业化水平较低。正是目前花卉生产的状况造成国内市场上较缺乏优质花卉产品,从而导致国内市场对需求的优质草花种子、草坪种子、花卉种苗和种球、成品花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姓名:王雪勤 学号: 2011312200213 班级:经济学(金融与贸易)1101班 年级:2011级 专业:经济学(金融与贸易方向) 学院:经济学院 指导教师:向新 完成时间:2015年 04 月03日

作者声明 本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道德、学术规范和其他侵权行为。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作者专业:经济学(注册经济师方向) 作者学号:2011312200213 作者签名: 年月日(手填时间)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王雪勤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Service Trade and the Relative Strategies Wang, Xueqin 2015年4月3日

目录 引言 (1) 一、服务贸易概述 (2) 1、服务贸易的定义 (2) 2、服务贸易的类型 (2) 二、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3) 1、服务贸易总量增大,逆差扩大…………………………………………… 2、总体竞争力仍然偏低,但仍呈现出缓慢的提升趋势……………………… 3、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突出…………………………………………… 三、制约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1、服务贸易开放程度比较低……………………………………………… 2、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完善………………………………………………… 3、国际服务贸易壁垒隐蔽而盛行…………………………………………… 4、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匮乏………………………………………………………… 四、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与对策分析………………………… 1、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以及比较优势………………………………… 2、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分析………………………………………… 4.2.1 改善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环境,提高整体竞争力……………………………… 4.2.2 构建开放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4.2.3 完善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4.2.4 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 4.2.5 积极应对贸易壁垒……………………………………………………………… 4.2.6 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加强企业自主创新……………………………………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热处理工业炉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热处理工业炉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立项+批地+贷款) 编制单位:北京中投信德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编制时间:二〇二〇年五月 咨询师:高建

目录

专家答疑: 一、可研报告定义: 可行性研究报告,简称可研报告,是在制订生产、基建、科研计划的前期,通过全面的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某个建设或改造工程、某种科学研究、某项商务活动切实可行而提出的一种书面材料。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分析方法。可行性研究具有预见性、公正性、可靠性、科学性的特点。 一般来说,可行性研究是以市场供需为立足点,以资源投入为限度,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一系列评价指标为结果,它通常处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项目在技术上能否实施,二是如何才能取得最佳效益。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用途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实施主体为了实施某项经济活动需要委托专业研究机构编撰的重要文件,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作用: 1. 用于向投资主管部门备案、行政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的规定,我国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实行核准和备案两种批复方式,其中核准项目向政府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备案项目一般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同时,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对某些项目仍旧保留行政审批权,投资主体仍需向审批部门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 用于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国的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以及其他境内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在接受项

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目录 论文摘要 1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现状、特点 1.1加工贸易的概念 1.2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历程及现状 1.3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特点 2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我国加工贸易中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重大 2.2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基本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 2.3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与监管模式尚不能完成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要求 2.4容易引起国际间的贸易摩擦 2.5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缺失 2.6我国加工贸易渠道走私严重,扰乱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秩序 2.7我国加工贸易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3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 3.1我国加工贸易的新机遇 3.2我国加工贸易的新挑战 4我国加工贸易的对策 4.1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型加工贸易产业发展 4.2改善加工贸易产品结构 4.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加工贸易的政策体系和监督模式

4.4转移原产国别,减少对外贸易摩擦 4.5积极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创新 4.6严厉打击加工贸易走私违法活动,维护健康的对外贸易秩序 4.7实现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 5结论 参考文献

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技术依赖、贸易的贫困化增长、走私、引发贸易摩擦等鉴于此,我国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在新的政策背景下,我国将如何利用政策手段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国内外的关注焦点。本文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特点、现状着手,首先分析了中国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工贸易发展的特点、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研究国际国内环境变化给加工贸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之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加工贸易、存在问题、转型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processing and trad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Howeve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ocessing trade, China's economy to a Some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technological dependence, poverty increased trade, smuggling, lead to trade friction, in view of this, our government has formulated a series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processing trade policy. Under the new policy context, how China will use policy instruments to promot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processing trad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to start with the first analysis of China's processing trade problem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cessing trade, processing trade in China's positive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change research to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rocessing trad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made after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Keywords: processing trade, problems, transformation

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林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单位,因其生物多样性而著称于世,享有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林区地处亚热带和温暖带的过渡地带,山体高大,地形复杂,各种地貌类型均有分布,由于土壤种类繁多,气候温暖,光热条件好,雨量充沛,适宜于多种植物生长,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野生地道中药材如头顶一棵珠、石斛金钗、江边一碗水、天麻、文王等,因疗效独特,开发潜力极大。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建立了药材场,所产当归等药材俏销市场。改革开放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中药材生产,建立中药材商品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柴胡、桔梗,冬花、天麻、党参,高山黄连、当归、党参种植的生产格局。年又以专业村建设为抓手,发展种植专业户,中药材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增加、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药材资源情况 是一座天然药库,据《中药材名录》记载,林区有中药材资源2023种,其中动物药213种,植物药1800种,矿物及其他10种。药用植物种类占全省52%,占全国的33%。丰富的资源为中药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中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中药材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到年中药材总面积达到5.5万亩,其中木本药材4万亩,草本药材1万亩,年新发展中药材(草本)0.5万亩,其中由我

区中药材公司与武烟集团合作,新建柴胡种植50亩。年中药材产量371吨,产值达1526万元。年中药材产量721吨,年中药材产量903吨,产量比年增25%。聚能药业引进三号柴胡在新华、长坊、宋洛、松柏种植成功,为我区中药材出口打下了基础,全区建香菊基地500亩,进生了野转家生试验品种达5个如开口箭、苍术、麦冬等。 中药材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我区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3家--聚能药业有限公司(以生产中药饮片为主)、绿源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金银花基地60亩)、林区中药材公司。成立中药材协会2个。 中药材种植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随着中药材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产量不断增加,加上中药材市场回暖,价格上涨(杜仲、天麻、厚朴、二花、黄连、独活、柴胡等价格均不同上涨,柴胡从年的13元公斤上涨到年的24元公斤),年柴胡40元公斤,中药材种植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出口创汇有新的突破。年聚能药业公司与韩国签订了厚朴、独活、杜仲、黄柏、冬花、二花、柴胡等10余个品种的出口合同,出口数量200吨,创汇100多万美元。 (四)中药材产业得到省、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我区中药材发展得到省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农业厅先后下拨我区中药材资源调查和基地建设补助资金13万多元,林区人民政府也从紧张的财政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扶持基地和中药材协会建设。年我区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系合作,利用疗效独特的道地药材,开发了三种不同疗效药酒,正着力推向市场。 二、中药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花卉企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中国花卉企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作者:??? 中国花卉产业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我们每年都关注它的产值、面积以及行业动态,却很少关注企业的整体状况。本文试图从数量、构成、投资及盈利等方面对企业这个群体进行一些分析。文中数据主要引自每年农业部发布的全国花卉统计数据,由于没有更多的具体统计数据,许多情况只能根据笔者对花卉产业的有限了解作粗浅描述。 花卉企业成长历程 中国花卉栽培历史悠久,拥有一大批传统名花,形成了不少集中产地,发展出了丰富的花文化,例如洛阳、菏泽的牡丹,长江流域的梅花,江浙的山茶,等等。明清时代北京花乡逐渐成为专门为宫廷服务的花卉生产基地,广东等地的农户也在那个时期开始生产“年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销售,是我国本土花卉商品化的发源。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饱受战乱之苦,民生凋敝,园林残破,花卉栽培受到很大影响。建国后,花卉生产逐渐得以恢复,国家也建立了不少国有苗圃为城市建设提供花卉、苗木。文革期间,花卉被视为“封资修”、“资本主义尾巴”,花卉栽培遭受空前重创。改革开放以后,百业兴旺,传统花卉栽培全面恢复,与此同时国外花卉也开始进入中国,带来了现代的栽培模式、经营理念,真正意义上的花卉产业开始形成。花卉企业群体的形成也始于该阶段,传统花卉产区的一批有经营头脑的花卉爱好者和农户开始建立苗圃,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企业。紧接着又有大量外资、港台商人陆续进入大陆,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扶持花卉业的发展,许多其它行业的投资者纷纷涌入,花卉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局面。 花卉企业当前状况 基本情况据农业部公布的花卉统计数据,2005年全国有花卉市场2586个,企业64908个,其中种植面积在3公顷以上或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8334家,花农1251313户,从业人员4401095人,专业技术人员132318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花卉企业数量从狭义上说也就是6.7万家(含花卉市场)。花农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一般没有在工商注册,但有些生产规模和产值不低于花卉企业。从概念上讲,他们类似于花卉发达国家的种植者(Grower)。发达国家都将种植者视同小企业,因此,从广义上说,中国花卉产业共有大小企业130余万家。 资金来源中国花卉企业资金来源比较复杂,有企业自身积累、政府扶持、其它行业投资等。靠自身积累的多数是上世纪80年代创办的企业(还有一些花农),那个时候从事花卉业是填补市场空白,积累迅速,凡生存到现在的,多数都已经实力雄厚。90年代,正逢花卉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时期,许多港台花卉企业来大陆投资。政府增加投入,大力扶持花卉业发展,以及来自二三产业的投资也主要集中在90年代,包括规划建设各类花卉示范园区,引进温室,建立一批规模较大、生产设施较先进的花卉生产基地。总体来说,花卉企业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靠自身积累、自己筹措。 企业家的“成分”上世纪80年代初白手起家的花卉企业家多数出于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地的传统花卉苗木产区,家里有地,爱好花卉,掌握传统的栽培技术。90年代一些

工业炉现状及节能潜力分析

根据集团公司的要求,北京北方节能环保有限公司从2010年至2013年先后对47家企业进行了51次能源审计。在能源审计过程中采取了现场测试、现状核查、调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了详实的资料和数据。为推动各单位能效提升,我们对各企业的普遍存在的节能潜力和可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整理,将陆续刊登工业炉、工业锅炉、电机、热力系统等方面的内容供各企业参考。 集团公司工业炉现状及节能潜力分析 陈操史建东 摘要:工业炉窑是对物料进行加热,并使其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工业加热 设备,工业炉窑常统称为“工业炉”。本文对集团公司工业炉情况进行了统 计整理和评价,列示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分析了燃气炉、电加热炉使 用中存在的问题,计算了节能潜力和采取节能技术产生的节能量与节能效 益。 主题词:工业炉节能潜力节能效益 1. 集团公司工业炉现状 1.1 数量及分布情况 通过数据核查,47家共有各类工业炉窑2082台,按照供热方式分为燃气工业炉和电阻工业炉两大类,其中40m3/h以上燃气工业炉454台,30kW以上电阻工业炉1628台,广泛分布于装甲车辆、火炮、机械加工、箭弹等多种生产领域,少量分布于火炸药、火工药剂、光电等生产领域。 按炉型结构分:台车炉、室(箱)式炉、井式炉、推杆炉、步进炉、

悬挂炉、辊底炉、环形炉、干燥炉、烘干室等十多个种类,按用途主要分为:热处理、锻造加热、熔炼、喷涂烘干四大类。其中热处理炉和加热炉是工业炉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行业工业炉总比例的55.10%和18.13%。 1.2 能源消耗情况 集团公司工业炉的能源结构主要是以天然气和电为主。根据企业上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454台燃气工业炉2012年累计消耗天然气8312.14万立方米,折10.09万吨标煤;1628台电阻工业炉合计加热功率30.32万千瓦,负荷率约70%,理论年消耗电量63672万千瓦时,折7.83万吨标煤。工业炉窑年能源消耗合计17.92万吨标煤,是集团公司各企业消耗能源的主要设备。 1.3 整体性评价 目前,集团公司针对工业炉窑展开的节能工作已经起步,部分企业能够引进新技术、新材料,积极进行炉窑节能改造,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了节能降耗的效果。如:北重集团、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辽沈集团、江麓集团等一批企业成功的在大批燃气工业炉上应用了蓄热式燃烧和全温段换向技术,烟气排放温度低于150℃,烟气余热得到了高效回收,节能效果显著。以辽沈集团为例,采用EPC模式对3台天然气锻造加热炉进行了蓄热式燃烧改造,锻件平均单耗下降了60%以上。 但多数企业目前对工业炉窑的节能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国内炉窑的技术发展状况和新技术缺乏前瞻性研究和长远规划,缺少相应技术储备,工业炉窑整体结构老旧,普遍存在两低一高现象(余热回收率低、热效率低、能耗高),节能状况不容乐观。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关键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 摘要: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地位突出、影响广泛,因此对加工贸易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意义深远,但加工贸易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总之,从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从国际化背景到中国的自身条件和需求、从己经取得的成就到存在的制约因素等多方而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并在多方而提出建义。 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我国的加工贸易1978年起步从无由有,从小到大,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加工贸易已经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在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大背景下,必须借鉴世界其它国家加工贸易的先进经验,并联系中国的实际,从战略的角度来思考和改革我国的加工贸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下、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也标志着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开始。 一·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原因 加工贸易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象参与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方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加工贸易己成为我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方式之一,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中国的加工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国加工贸易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以实现平稳发展。 1、国内原因 (1)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转型升级进程加速。具体表现如下:①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明显政善。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带来大最新产品、新技术,形成了新的产业。②加工贸易的产业链不断延伸。随着加工贸易规模的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导致产业链自上

我国中药行业发展现状及经济周期分析

我国中药行业经济周期及发展现状分析 中药行业经济周期分析 中药制造行业的生命周期可以用以下简图表示,其导入期的特征是:产品品种少,技术不成熟,销售增长缓慢;成长期的特征是:需求量迅速上升,成本大幅下降,利润迅速增长;成熟期的特征是: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利润率增长下降,竞争者数量较多;衰退期的特征是:销量持续下降,出现替代产品。 图表我国中药制造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中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中药制造行业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 竞争特征:由于行业基础是粗放型,产品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一般产品的商业周期短,特别是大宗制品。有效延长产品商业周期的决定因素是“品牌”和“特色”。如“同仁堂”的牛黄清心丸、乌鸡白凤丸、漳州的“片仔璜”历经数百年而不衰主要是品牌效应。 需求特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出现,消费者保健意识的不断加强,中药需求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将有更多的消费者享受全面的医保,必将提高中药产品的消费量。并且,医疗保健关系人身健康,是一个不断持续发展的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药制造行业必将得到长远的发展。 生产特征:从全国整个中药制造行业来看,亏损企业数量在整个行业企业数量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说明行业的生产状况稳定发展。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因此,综合来看目前我国中药制造行业还处于成长阶段。未来行业发展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行业发展将会向规模化、集约化以及专业化方向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行业需求将会保持较快速度增长,行业发展空间很大。 中药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药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我国中药产业年规模已达4100亿元以上,占国内医药市场的3成,中药出口已达23.32亿美元,全国中药生产企业已近1500家。 如今,美国已成为中国中药材出口的第三大市场。2015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国出口中药材货值总额达 2.7亿美元,占中国中药出口的14.1%,其中,植物提取物占对美出口中药材的78.2%。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中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表示,我国中药产业的形势向好,中药材市场可谓“大河有水小河润”,由于受人口增长、老龄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全国中药产品需求成倍增长,消费市场需求加大,加快了中药材产业发展步伐,目前国内中药材市场年需求量在200万吨以上。 虽然成果显著,但中医药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中医药服务资源布局、结构仍需加快调整,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推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

中国电弧炉炼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专题 中国电弧炉炼钢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电弧炉炼钢技术的现状,并在阐述中国近年电弧炉炼钢的发展变化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电弧炉炼钢发展要注意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弧炉,不锈钢,产业现状,发展趋势 China electric arc furnace steelmaking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Chinese electric arc furnace steelmaking technologies and expounded China's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electric arc furnace steelmaking and problems, based on the proposed China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arc furnace steelmaking problems and trends. Key Words:EAF,steel,present status,development trends 0 引言 电弧炉(electric arc furnace)利用电极电弧产生的高温熔炼矿石和金属的电炉。气体放电形成电弧时能量很集中,弧区温度在3000℃以上。对于熔炼金属,电弧炉比其他炼钢炉工艺灵活性大,能有效地除去硫、磷等杂质,炉温容易控制,设备占地面积小,适于优质合金钢的熔炼。 通过金属电极或非金属电极产生电弧加热的工业炉叫做电弧炉。电弧炉按电弧形式可分为三相电弧炉、自耗电弧炉、单相电弧炉和电阻电弧炉等类型。电弧炼钢炉的

加工贸易现状及对中国的利弊

加工贸易现状及对中国的利弊 09营销陈驰 09113094 摘要: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从经济层面,加工贸易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可以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从社会层面,加工贸易的发展对扩大就业和稳定社会做了巨大的显著的贡献。但是近年随着我国产业格局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工贸易显露出来一些重大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对外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如何解决加工贸易目前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立足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列举了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加工贸易面临的问题对策与建议 一、加工贸易的历史及现状 1.我国加工贸易的历史。 我国现代加工贸易的发展开始于1978年。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通过业务外包、贴牌生产等方式,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利用自己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大规模地开展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业务。1996年,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首次超过一般贸易。据统计,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6 905.1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5.3%。其中出口4 165亿美元,增长了27%;进口2 740亿美元,增长了23.6%。在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除了初级产品外,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 2.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有明显的改善,技术进步效应逐渐显现。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势化趋势十分明显。技术产业对外贸易更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体结构不断优化,加工贸易投资主体从20世纪80年代港澳台到90年代初的亚洲“四小龙”国家或地区,主要从事服装、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90年代初开始,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FDI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资金和技术来源,电子、电气设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以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品生产以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开始拓展。境外加工贸易作为新的加工贸易方式正在得到发展。 二、加工贸易的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1.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居于主体地位。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用于衡量该国经济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高低。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

对外贸易的现状和前景

随着我国货物贸易和利用外资的不断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和服务领域、对外放进一步扩大,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收支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由于目前我国服务行业的整体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到位,加上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还在发展,如能源短缺、利用率不高、对外贸易的摩擦,使得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是,对外贸易的发展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预计,2007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关键词: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仍然处于较快增长平台,但一些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一、货物贸易发展状况。 货物进出口贸易高速发展,在世界货物贸易中的地位上升。贸易主要对象和贸易差额对象变化不大,但对日本却从贸易顺差变为贸易逆差。中国贸易的十大对象顺次为:日本、美国、欧盟、香港地区、东盟、韩国、台湾盛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其中,日本、美国、欧盟和香港所占比重均呈下降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能否顺利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入乡贫富差距。农业谈判能够有效地纠正国际农产品市场及农产品贸易领域存在的扭曲现象,有力地推动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欧美农业政策的调整和改革。从我国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和农产品品质来看。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将由以前高补贴下的价格转向以品质为中心的非价格竞争,然而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的部分农产品价格却因其成本和管理流通费用的增加而上涨。从总体上讲,90年代以前我国粮食和棉花的国内价格水平均低于国际市场水平,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近1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价也随之快速增长。据匡算,目前我国小麦、玉米、大米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水平已经高于国际平均价格的二至七成,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另外,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大部分是质量低劣、档次偏低、高附加值少的初级品,其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来源于价格优势,而其价格优势又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上,面对发达国家优质廉价的农产品,中国的优势农产品如果不及时增加科技含量,迟早将被国际市场所淘汰。 目前,美国和欧盟对削减工业产品关税均表示支持。建议提出削减发展中成员七大领域的主要出口产品关税,其中包括目前关税普遍较高的服装、鞋、纺织品,皮革制品等,对于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中国来说还是有利的。但对于贸易方面的摩擦仍需通过谈判,协商。工业产品关税委员会希望这些要点的提出可以进一步促进各成员对此展开具有建设意义的讨论以使市场准入委员会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谈判模式上取得一致。同时,还希望在讨论上述内容时,各成员能够遵守世贸组织协议并从维护基于市场开放的世贸组织多边贸易体系出发发表各自的观点。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最主要贸易增长点。 随着中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初级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大量机电产品的进口加快了中国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出口的商品主

创新我国中药产业发展模式

摘要:随着人们对中药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本文在对我国中药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链角度提出了创新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思路――以“中药科研”为核心、以“中药营销”为拉动力、以“中药工业”为主体、以“中药农业”为基础,充分发挥营销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指引和拉动作用,大力拉动中药产业协调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药产业发展模式营销 引言: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源于自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药学实践的精华,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药产业更是构成我国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理念不断增强,以及我国新医改的实施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出台,使人们对中药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中药产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中药产业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医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缺乏协调、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科研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进一步推动我国中药产业的科学协调发展,应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结构、创新发展模式。 1.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伴随着我国产业政策及对中医药支持力度的增强,我国中药产业产值连续多年增长超两成。2005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为1192亿元,2010年达3172亿元,年均增长22%。2011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达4170亿元,其中中成药产值为3300亿元、饮片产值为870亿元,总产值较2010年增长31%。2005―2010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2005年、2010年及2011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27.0%、25.5%和28.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中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呈逐年递增之势,发展态势平稳,但其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医药工业的平均水平,与近年来医药行业的高速增长相比,略显不足。 我国中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突显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链中各产业环节的发展不协调,缺乏统筹规划,整个产业链急需进一步优化与整合;中药科研及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中药营销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指引和拉动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挥,整个产业链的构建和产业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各产业环节中,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不高,导致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2.我国中药产业发展模式构建 针对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优化结构,我认为必须创新思路、构建新的发展模式――以“中药科研”为核心、以“中药营销”为拉动力、以“中药工业”为主体、以“中药农业”为基础,充分发挥营销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指引和拉动作用,大力拉动中药产业协调快速发展。 2.1中药科研 中药科研及创新能力是中药产业科学快速发展的核心因素。截止2005年底,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累计涉及中药发明专利数为8355件,截止2010年底,授

山东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学年论文 题目山东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国际商务 班级商务0901 学生王艳红 学号20092221347 指导教师李森 二〇一二年 3 月 22 日

摘要 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正迅速提升,如何快速稳定的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一大问题。中国为提高其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正积极的鼓励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因此研究中国服务贸易在发展中存在何种问题并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和统计数据结合的办法,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对其服务贸易现状的分析调查,指出其中存在的诸如服务贸易企业竞争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贸易额偏低,产业基础薄弱和对外开放程度偏低等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了统筹政府规划,扩宽贸易领域,加强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分析工作以及大力吸引外资技术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贸易;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力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world economy structure adjustment, trade in services of the status of the world trade is in rapid promotion, how fast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trade has become a big problem of the governments concerned. China's economy is to improve it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re actively encourag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trade. So the service tra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xisting problem and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how should appear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and statistical data, combined with the method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ervice trade,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research, such as service trad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ervice trade, industrial foundation is weak and low low degree of opening,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o the overall planning, widen the trade fields, strengthen the brand construction and talents training, service trade statistics analysis work to attract foreign capital and technology of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Trade in Service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加工贸易现状及转型升级策略

加工贸易现状及转型升级策略 加工贸易是一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料、材料和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外汇体现的附加值。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其方式主要有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加工贸易现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和增长的主导力量。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我国加工贸易由1981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到2001年的20年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从10亿美元扩展到1400亿美元,从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不足5%跃升到55%以上。2003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7.6%,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商品总出口额的55.17%。2004年第一季度,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贸易1111.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3%,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6.3%,其中加工贸易出口651.9亿美元,增长38.0%,占全国商品总出口的56.34%。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一个主要方式,它对扩大出口、促进就业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加工贸易的方式和内容都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第一,加工贸易方式的变化。加工贸易可分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等。对我国来讲,来料加工是一种盈利较小但风险也较小的加工贸易方式,而进料加工是一种盈利较大但风险也较大的加工贸易方式。按照加工贸易的主要方式,可以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料加工为主,这一阶段以对外的来料加工和装配作为利用外资,扩大出口的启动模式。(2)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以进料加工为主,这一阶段以亚洲“四小龙”向我国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直接动力。进料加工是比来料加工更为成熟的一种加工贸易方式。(3)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以外商投资为特征,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投资成为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产业特点和技术档次以及分工的层次上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这意味着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入了一个更高的综合发展阶段,其综合性特征表现在以外商投资为基础带动各种方式的加工贸易发展,因而是一种投资式的,而非单纯契约式的加工贸易。第二,我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加工贸易的最初发展缘于发达国家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之后将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移植于交通便利的发展中国家,因而传统产业的转移主要着眼于东道国的劳动力优势和区位优势。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分工的深化和细化,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将走向国际化。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过程中,跨国公司更加注重东道国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研发能力和信息基础设施、配套产业水平等因素,劳动力优势和交通便利条件的重要性正逐步降低。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正在上升,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第三,外商投资主体的变化。我国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随加工贸易的发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历了与港、澳、台毗邻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然后到港、澳、台商投资,再到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变化过程。投资主体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工贸易的投资规模、技术与管理水平,经营方式,销售渠道以及行业结构的改变,反映出我国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的渐进过程。二、我国加工贸易中的主要问题 1、国内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堪忧。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本地采购比例不仅低于新兴工业国家,而且低于东盟国家。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加工贸易的发展,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能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产业的配套能力,加工贸易逐渐与本地经济相融合。然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20多年,配套产业仍不理想。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