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2023秋)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4 测量降水量 教案

教科(2023秋)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4 测量降水量 教案

教科(2023秋)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4 测量

降水量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测量降水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这一章节的第4课《测量降水量》,主要介绍如何测量降水量。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天气现象,掌握了测量温度和风向的方法。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概念,并学习如何使用简单的工具来测量降水量。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降水量,并了解降水量的重要性。

2. 掌握使用雨量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3. 学会记录和比较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降水量数据。

4.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使用雨量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践操作。他们对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但可能对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面的概念和技能还不够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学习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有关降水量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降水量的好奇心。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量吗?

例子:展示一张下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雨水,引导他们思考雨水的来源和意义。

第二环节:引入概念

解释降水量的概念:降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空气中降水的量。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降水量的多少与气候、季节、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

例子:让学生想象一下,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如果没有降水,植物会变得干枯,土地会变得干燥,人们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环节:介绍测量降水量的工具

展示雨量计的图片或实物,解释雨量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雨量计是测量降水量的常用工具。

例子:给学生展示一个雨量计,并解释它的工作原理。比如,当雨水落入雨量计中时,雨量计的刻度会上升,我们可以通过读取刻度来测量降水量。

第四环节:实践操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个雨量计和一份记录表。让学生在校园内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安装雨量计,并记录每天的降水量数据。例子:学生们在校园内选择了不同的地点安装雨量计,比如放在操场、花坛或者校园角落等地方。每天早上,他们会去观察并记录雨量计中的降水量数据。

第五环节:数据分析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每天的降水量数据,并比较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降水量。让学生讨论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例子:学生们收集了一周的降水量数据,并将数据填入记录表中。他们发现在某一天下午降了一场大雨,而其他几天只有小雨或者没有降水。他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可能是天气变化、气压等因素的影响。

第六环节:总结归纳

让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总结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利用降水量数据。

例子:学生们通过数据分析和讨论,了解到降水量的多少与天气变化、季节等因素有关。他们意识到降水量的数据对农业、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六、板书设计:

测量降水量

-降水量的概念和重要性

-测量降水量的工具:雨量计

-实践操作步骤:安装雨量计、记录降水量数据

-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降水量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合作,提高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时要耐心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掌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数据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4测量降水量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4测量降水量教科 版 4.测量降水量 【教材简析】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元素。学生从小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这种使用感觉器官来判断降水多少的方法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引出雨量器这一工具。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为了激发学生观测降水的兴趣,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本课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用此来测量、记录降水量。 聚焦板块,介绍大气中的水循环规律,了解降水的形式。 探索板块,主要是提出如何判定降水标准,然后自制简易的雨量器,并模拟降水,测定降水量,再通过自制雨量器测得的降水量与科学家测得的降水量进行比较,分析简易雨量器的改进之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 通过研讨活动,判断雨量器中的冰或雪是否也是降水量的一部分,让学生明白下雪、下冰雹等也是降水,从而完善“降水”的概念。

拓展板块,安置了继续10天测量与记录降水量的任务,并请求用柱状图对降水量进行分析。此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长时间观察本领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对大气的认识是树立在长时间的观察与继续性的记录基础之上。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天气情况的差别,可能一些地域较长时间内没有降雨,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当地的降水情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晓得下雨是降水的一种形式,但较难理解下雪、下冰雹也是降水。制作浅易的雨量器,看似比较简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着手本领和研究理解本领,雨量器的制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招致测量降水量不准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天气第4课 测量降水量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 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我们观察到的各种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大气圈中的自然现象。 本单元以天气为主题,共设计了8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我们关心天气”。这是单元起始课,目的是明确学习的主题,在研讨中测查学生的前概念。 第2~6课为第二阶段,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工具对某一项天气特征进行观测研究,并能用较为准确的科学词汇、图示、符号等描述天气。本阶段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气温、降水量、风力和风向、云量等天气特征。 第7~8课为第三阶段,是对记录了一个月左右的天气日历进行整理,使学生通过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并了解天气预报的实际制作过程。 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气现象是有生活经验的,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天气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通常能注意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上。本单元引导学生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对天气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能对天气现象的研究产生好奇心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使用科学工具能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本单元以天气日历为线索贯穿整个单元,3年级学生对户外的教学和观察非常感兴趣,但对于长时间的记录任务存在畏难情绪,难以坚持,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变通。 天气和气候变化的科学规律隐藏在每天的天气里,需要不断观察、仔细分析和认真总结。本册教科书“科学家这样做”栏目介绍了竺可桢先生的故事,期望学生能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系统的观察和记录,对天气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当然,也要在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每天关注气温、降水量、风力和风向、云量等天气特征的变化。教师可以在每日广播出操等户外时间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在使用观察工具上可以对材料进行改进,以方便携带,如“观测风”一课可以用纸巾代替小风旗。 2.引导学生学会测量。本单元需要学生熟练地运用工具对天气特征进行观察和测量,其中气温计、雨量器对读数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可以反复练习。在“观测风”一课中,学生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的结果很可能不一样,而且风向很容易改变,不必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过于纠结,只要学生能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即可。 3.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引导学生学会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记录和描述天气信息,能用统计图表等整理天气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培养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但是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倾向于低年级,所以教师要适当降低一些任务难度,课外的持续观测记录很难坚持,教师可以将个人天气日历调整为班级天气日历,全班共同完成记录,提高完成率,也能保证整理课的顺利开展。科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3.4《测量降水量》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4《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 课题测量降水量单元 3 学科科学年级 3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 1、降水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3、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科学探索 1、自制简易雨量器,练习使用雨量器,用雨量器实地测量降水量 2、学会对照24小时降水量等级表,初步判断自己测量的降水量等级科学态度 培养自制工具进行科学实验的兴趣,养成观测天气的好习惯 重点1、降水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3、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难点1、自制简易雨量器,练习使用雨量器,用雨量器实地测量降水量 2、学会对照24小时降水量等级表,初步判断自己测量的降水量等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常见的降水有哪些 形式? 【点拨】 雨、雪、冰雹 2、地球上的水蒸发到空气中后,有时会形成降雨,再 回到地球表面。有时是毛毛细雨,有时是倾盆大雨, 我们如何识别呢? 【点拨】 我们可以把雨水搜集起来,使用雨量器进行测量, 然后按照统一的测量标准进行衡量。回答交流 交流 层层引导,由浅 入深导入新课学 习 讲授新课一、雨量器 1、什么是雨量器?有什么作用? 【点拨】 雨量器是用来收集降水的专用器具,并通过与之配套的雨量量筒,用来测定以毫米为单位的降水量。适用于气象台(站)、水文站、环保、防汛排涝以及农、林等有关部门用来测量降水量。 2、雨量器结构 工作原理:查阅资料交流 认真听 了解雨量器的特 点、结构、作用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3.4《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

《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本课在教师对大气中的水循环进行初步介绍后,提出“降水量是多少呢?”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测量”“怎么测量”“怎么判定雨的大小”等问题。探索部分先提出降水的判定要有一个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雨量器的作用。接下来,介绍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拿着做好的雨量器到室外,用喷壶模拟降雨,使学生经历一次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模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考虑雨量器的摆放地点、读取降雨量的方法。对照降雨量等级标准判断各组雨量器测得的雨量等级。最后将自制雨量器在雨天测得的数据与天气预报的数据进行比对,对雨量器效果进行评价。研讨部分有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关于雨量器的制作与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制作雨量器与模拟测量降水量的过程中已有提及,这两个问题的研讨是对前面活动的提升与小结,也为后续的课外实际测量做好方法上的准备。“怎样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这个问题的研讨很有意义。通过研讨,让学生明白下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也丰富了学生对降水量的测定方法。拓展部分布置了连续10天测量与记录降水量的任务,并要求用柱状图的形式进行分析。此活动的开展基于学生长时间观察的能力培养。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天气情况的差异,可能一些地区较长时间内没有降雨,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本地的降水情况。 【学生分析】 学生从小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并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用来测量和记录降水量。制作简易雨量器和测量降水量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要求高,教师需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测量降水量》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测量降水量》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这一章节的第4课《测量降水量》,主要介绍如何测量降水量。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天气现象,掌握了测量温度和风向的方法。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概念,并学习如何使用简单的工具来测量降水量。 二、教学目标: 1. 知道什么是降水量,并了解降水量的重要性。 2. 掌握使用雨量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3. 学会记录和比较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降水量数据。 4.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使用雨量计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践操作。他们对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但可能对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面的概念和技能还不够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学习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有关降水量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降水量的好奇心。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量吗? 例子:展示一张下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雨水,引导他们思考雨水的来源和意义。 第二环节:引入概念 解释降水量的概念:降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空气中降水的量。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降水量的多少与气候、季节、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关。 例子:让学生想象一下,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如果没有降水,植物会变得干枯,土地会变得干燥,人们的生活也会受到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年级科学测量降水量教案

三年级科学测量降水量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测量,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降雨量的工具,认识雨量器,学会使用雨量器。 [科学思维]用整理数据、分析和归纳的方法,概括一段时间的雨量变化规律,推理天气特征。 [探究实践]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使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用简单的图表整理、分析天气信息。 [态度责任]在观察与测量中,能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研究兴趣,并培养持续研究天气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使用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难点]模拟降雨的喷洒方式,读数时的视线水平。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雨量器实物。 [学生]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 【教学过程】 一、聚焦:知识铺垫,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有关降水的阅读资料 1.出示有关降水的知识,学生阅读了解。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降水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等,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冰雹等,又称为垂直降水。中国国家气象局地面观测规范规定,水平降水不作为降水量处理,降水量仅指的是垂直降水。 2.了解降水量和常见的降水形式。 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叫降水量。降水量单位是毫米。 常见降水形式有雨、雪、冰雹等。 3.引出降水量测量工具——雨量器。 4.揭示课题:测量降水量。(板书) [设计意图]开头先用几分钟的时间,介绍有关降水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我国的降水量仅指的是垂直降水,扫清没有必要的学习障碍。 二、探索:制作和使用雨量器(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 1.认识和了解雨量器。 通过观察图片,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学习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步骤。(书本第48页图片) 制作的基本过程:(1)选一个直筒透明杯;(2)在杯子外画一条垂直直线;(3)沿着直线用透明的刻度条从底部贴起,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 3.模拟降雨并使用简易雨量器。 (1)观看微课,模拟下雨,并使用雨量器测量这场雨的降雨量。 (2)小结简易雨量器的使用方法:把雨量器放在水平桌面。用喷水壶模拟降水,并记录时间。读出刻度,视线要与液面持平。换算成24小时,确定雨量等级。

三年级科学上册讲练素材-3.4《测量降水量》活动探究+练习|教科版(2017)含答案

3.4测量降水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难点:课后长期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活动探究 实验:用喷壶模拟降雨,练习使用雨量器。 (1)实验材料:雨量器、喷壶、记录表。 (2)实验步骤: ①进行分组,每组5~6人,每组一个雨量器。 ②各组将制作的雨量器带到室外,安置在相对开阔,没有障碍物的地方,并保持水平。 ③用喷壶模拟降雨。根据雨量器分布的多少,不同地方的降雨量有所差异,便于后期的数据对比。 ④各组同学在模拟降雨结束后,及时读出并记录降雨量,然后整理实验器材。(3)实验结论:降雨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理解与应用 1.降水的常见形式:雨、雪、冰雹。 2.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3.雨量器的单位是毫米。 精炼反馈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24小时内,雨量不超过10毫米的是小雨 B.在24小时内,雨量在5-17毫米的为小到中雨 C.在24小时内,雨量在25-50毫米的为暴雨 【答案】C 【详解】在24小时内,雨量不超过10毫米的,叫小雨;雨量在5~17毫米的为小到中雨;雨量在10~25毫米的为中雨;雨量在17~38毫米的为中到大雨;雨量在25~50毫米的为大雨;24小时雨量超过50毫米为暴雨,超过100毫米的为大暴雨,超过200毫米的为特大。 2、小明要自制一个雨量器,可以建议他选择用下面的()容器来制作。 A.锥形 B.柱形 C.梯形 【答案】B 【详解】雨量器应该用圆柱形容器来制作。B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单位是()。 A.厘米 B.毫米 C.毫升 【答案】B 【详解】降水量是指一段时间内,雨水(或融化后的固体降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所积聚起来的水层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降水量一般用雨量器来测量。【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降水量的单位,牢记即可。 4.选取制作雨量器的容器要求是()。 A.直筒透明 B.上宽下窄 C.不规则透明 【答案】A 【详解】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的仪器,制作雨量器应该选择透明的直筒容器。

.4测量降水量(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3.4《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目标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能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测量降水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

记录降雨量,然后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记录: 组别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降雨量(毫米)12 10 7 实验分析: 降雨量的多少与使用的雨量器的粗细、大小没有关系,雨量器测的是雨水在雨量器中的高度。 实验结论: 降雨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刚才的实验,我们测出了降雨量,你知道怎样判断小雨、中雨、大雨吗? 根据什么判断下雨的等级呢? 四、确定降水等级 在下雨的天气里,用自制的雨量器测量24小时内的降水量,对照等级表就可以确定下雨的等级了。 降水量等级表: 查询当地气象台关于这场雨的降雨量等级报告,并和我们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展示PPT课件(降水量柱状图) 你能根据柱状图说出降水的等级吗? 五、交流研讨 1.研讨一:自制雨量器要注意什么?测降雨量要注意什么? (1)自制雨量器时,要将刻度条的零刻度线与容学生猜测:有 等级标准 对测量结果 与等级表对 照确定下雨 的等级 学生分析柱 状图与等级 表对照,回答 问题。 学生根据制 作经验,交流 讨论,并汇报 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学生需要练 习并掌握雨量器 的使用及读数方 法。 在教师引导下,学 生学习利用统计 图表,比较、分析 结果。 掌握如何判断下 雨的等级 对自制雨量器的 内容复习回顾。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4测量降水量 |教科版(2019)

3.4测量降水量 1、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初步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原理,会使用区分降雨强度的雨量分级表。 2、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学会合作,共同分享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制作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雨量器测出降雨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雨量器一个,准备好教学课件.每组学生科学记录卡一页。 2、学生准备分组材料: (制作雨量器的材料)直筒玻璃杯,纸带,刻度尺,剪刀,胶带纸,铅笔;矿泉水瓶,盆子,帕子。 【教学过程】

(一)天气预报引入: 1、师: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天气预报,仔细听听,你听到了什么?(多媒体: 播放天气预报) 师: 你听到了什么?(生汇报) 2、师: 刚才我们听到的小雨、中雨、雪、冰雹,它们都叫做降水。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降水量的测量》。(板书) (二)认识雨量器。 1、过渡语: 测量降水量需要一定的装置,这就是雨量器。(板书) 2、请看xx。(多媒体出示: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师导读: 雨量器是……。一起读一遍吧。 3、(多媒体: 雨量器)师: 瞧,这就是雨量器,它由两部分组成: 这部分用来收集雨水,我们叫它“集水漏斗”,“集水漏斗”的下半部分有刻度,可以直接读出降水量,我们叫它“测量试管”;外边这部分用铁做的就叫做

“铁桶”,用玻璃做的就叫做“玻璃桶”。它主要用来保护集水漏斗,同时固定雨量器,防止它东倒西歪。 4、师: 瞧,这是老师为大家带来的雨量器,它也是由两部分组成。这是集水漏斗,它的下边没有测量试管,没法直接读数,收集的雨水流到塑料桶里,我们可以量一量里面水的高度就知道降水量了。 (三)制作雨量器。 1、过渡语: 雨量器这么有用,干脆我们也来做个“雨量器”。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呢?请看大屏幕。(读一读)(多媒体: 制作材料和工具) 2、组长请举手,记住,你们的任务是: 边听边清点桌上的材料,其他同学一起读给组长听听。 3、师: 有请组长汇报材料的情况。(和这组一样的请举手。) 4、师: 材料有了,怎样制作雨量器呢?请看大屏幕(多媒体: 制作步骤),仔细观察,第一步做什么?(为了让测量更准确,我们应该以什么为单位?)接着看,第二步做什么?(真能干,你直接说出了第三步,之前还需要一件事。)第三步就是用透明胶带粘好纸条。 5、师: 制作前,我为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它有话要告诉你们哦,仔细听: (多媒体:

三年级科学测量降水量优秀教案

测量降水量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天气》单元的第4课。降水〔主要包括降雨和降雪〕是天气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本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为了激发学生测量降雨量的兴趣,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本课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用来测量、记录降雨量。 本课教材包括以下局部,第一局部——聚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大气中水循环的过程,降水的形式有哪些?怎样知道降雨量的多少?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第二局部——探索,利用雨量器进行模拟降雨实验,记录数据并学会读数。对照“24小时降雨量等级标准〞,确定降雨量的等级。第三局部——研讨,测降雨量要注意什么?怎样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第四局部——拓展,学生连续记录十天当地的降雨量,对照“24小时降雨量等级标准〞确定降雨量的等级,并制作一张降雨量柱状图。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水情况:小雨、中雨、大雨,或是小雪、中雪、大雪等。3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气象已经有了粗浅的认识,也对天气的变化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学生通常能注意到天气影响我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上。对于天气,学生也会有一大堆疑问:怎样算是小雨,怎样算是中雨...... 三、课时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降雨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测量降雨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随着科技的开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 四、课时重点、难点 1、学会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掌握读数的方法。 2、能对照“24小时降雨量等级标准〞,确定降雨量的等级,科学地描述天气气象。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第4课测量降水量教案教科版

第4课测量降水量 (教材P47~49)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4.讲解:出示并讲解简易雨量器的制作过程及应该注意的地方。 5.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并按步骤制作简易雨量器。(教学提示: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尽量抓紧时间制作,为接下来的探索活动留足时间。) 6.展示汇报:引导各小组展示制作成果,纠正错误。 探索二:使用雨量器 1.过渡:制作好了雨量器,我们接下来就用喷壶模拟降雨,使用自己制作的雨量器测量降雨量。(教学提示:视频播放正确使用喷壶和读取雨量器数据的方法。) 2.提问:看完视频,大家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喷壶和读数吗?(预设:喷壶嘴与杯口保持5~10厘米的距离,均匀洒水;注意不要使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取雨量器上的刻度数时,视线与雨量器内液面保持平行;读数时要加上单位“毫米〞。)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三次模拟降雨的降雨量,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1.小结:我们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降雨量的多少。我们首先要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然后通过测量模拟降雨量,学会使用雨量器,课后实测当地降雨量,记录并确定其降雨量等级。 2.提问:怎样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呢?(预设:先让雨量器接的雪全部融化成水,再读雨量器上的刻度数。)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连续十天测量当地的降雨量,对照“24小时降雨量等级标准〞确定降雨量等级,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设计意图】将连续十天测量降雨量作为拓展环节的内容,既让学生稳固了雨量器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将自制的雨量器测出的结果与气象局资料进行比照,从而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良。通过绘制柱状图,学生会对这段时间的降雨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科学《测量降水量》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科学 案例1:测量降水量 本教案为省级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 14地球上有大气、水、生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 14.1地球被一层大气圈包围着。 三至四年级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的多少。 2.科学探究: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并能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 的记录任务。 3.科学态度:对观测天气现象保持浓厚兴趣;能在课后持续地测量降水量。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数据会 更精确。

三【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方面一一降水量判断标准模糊。 降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学生也会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而且,学生并不了解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 2.探究能力方面——具备部分技能。 经过一、二年级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技能。本课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制作雨量器并设计测量降水量的探究活动。学生已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但设计实验活动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3.科学态度方面——呈现探究兴趣。 从施教情况看,学生表现出对观测天气现象的浓厚兴趣,乐于运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能初步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任务。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设计自制雨量器;运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根据降水量等级表确定降 水量等级。 2.教学难点:持续性测量并记录降水量。 五【设计理念】 1.教学内容: 《测量降水量》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中第三单元《天气》的第4课。在本课中,首先简要介绍降水的形成过程,然后引出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组织学生设计、制作雨量器并模拟测量降水量,能根据降水量等级表确定降水等级。研讨实际测量降水量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举一反三地思考测量降雪量的注意事项,最后布置学生在课后测量连续十天的降水量并确定降水等级。 2.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

3.4测量降水量教案及反思

3.4《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本课在教师对大气中的水循环进行初步介绍后,提出“降水量是多少呢?”引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测量”“怎么测量”“怎么判定雨的大小”等问题。探索部分先提出降水的判定要有一个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雨量器的作用。接下来,介绍制作简易雨量器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拿着做好的雨量器到室外,用喷壶模拟降雨,使学生经历一次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模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考虑雨量器的摆放地点、读取降雨量的方法。对照降雨量等级标准判断各组雨量器测得的雨量等级。最后将自制雨量器在雨天测得的数据与天气预报的数据进行比对,对雨量器效果进行评价。研讨部分有三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关于雨量器的制作与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制作雨量器与模拟测量降水量的过程中已有提及,这两个问题的研讨是对前面活动的提升与小结,也为后续的课外实际测量做好方法上的准备。“怎样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这个问题的研讨很有意义。通过研讨,让学生明白下雪也是降水的一种形式,也丰富了学生对降水量的测定方法。拓展部分布置了连续10天测量与记录降水量的任务,并要求用柱状图的形式进行分析。此活动的开展基于学生长时间观察的能力培养。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天气情况的差异,可能一些地区较长时间内没有降雨,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本地的降水情况。 【学生分析】 学生从小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并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用来测量和记录降水量。制作简易雨量器和测量降水量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要求高,教师需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