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质量。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溶栓治疗、

神经保护治疗、抗凝治疗等,但这些治疗方法面对急性脑梗死的治

疗难点仍有不足。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其通过改善微循环,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等多种作用机制,取

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1. 丁苯酞的药理特点

丁苯酞(Danaparoid)是一种低分子量肝素衍生物,具有血管

保护、减轻血栓形成、抗炎作用等。它能够选择性地抑制凝血因子

Xa活性,而对凝血因子Ⅱa活性无明显影响。在对凝血系统的影响中,丁苯酞能够抑制凝血酶的形成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从而阻断了

血凝的形成,达到抗血栓的作用。除此之外,丁苯酞还能减轻血管

内皮损伤,改善微循环,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等。这些特点使其成

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良好选择。

2. 丁苯酞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

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抗血栓、抗炎药物,与传统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具有安全性高、药物代谢简单等优点。在治疗

急性脑梗死中,丁苯酞注射液主要作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微循环:丁苯酞能够舒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增强微血管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缺血状态,促进梗死区域的供血。

(2)抗炎作用:急性脑梗死后,组织炎症反应会引起神经元的细胞死亡,丁苯酞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细胞死亡,保护神经元的功能。

(3)抗血栓作用:丁苯酞能够选择性地抑制凝血因子Xa的活性,从而阻断了血栓的形成。同时,它能够减少凝血酶的生成和纤维蛋白的合成,进一步防止了血栓的形成,减轻了急性脑梗死的病情。

3. 丁苯酞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新型药物,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篇相关的临床报道。在其中一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中,共纳入了90例患者,分为丁苯酞注射液组和普通治疗组,结果显示,丁苯酞组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更快,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且丁苯酞组的不良反应较轻,无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认为丁苯酞注射液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选择。

4. 丁苯酞的不良反应

虽然丁苯酞注射液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在使用过程中仍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其主要的不良反

应是出血,尤其是在联合使用其他抗凝药物时,出血的风险更加显著。此外,还可能出现皮疹、呼吸急促等过敏反应。

5. 结语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如果没有及时和有效

的治疗,很容易导致患者的死亡和肢体残疾。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

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仍然面临着治疗难度大、副作用大等问题。丁苯酞注射液是一款新型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它具有改善微

循环、抑制炎症、抗血栓等多种作用机制,已经被证实在临床治疗

中有着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丁苯酞注射

液时需要仔细掌握剂量和联合使用其他药物的可能风险,以避免不

良反应的出现。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质量。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溶栓治疗、 神经保护治疗、抗凝治疗等,但这些治疗方法面对急性脑梗死的治 疗难点仍有不足。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其通过改善微循环,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等多种作用机制,取 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1. 丁苯酞的药理特点 丁苯酞(Danaparoid)是一种低分子量肝素衍生物,具有血管 保护、减轻血栓形成、抗炎作用等。它能够选择性地抑制凝血因子 Xa活性,而对凝血因子Ⅱa活性无明显影响。在对凝血系统的影响中,丁苯酞能够抑制凝血酶的形成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从而阻断了 血凝的形成,达到抗血栓的作用。除此之外,丁苯酞还能减轻血管 内皮损伤,改善微循环,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等。这些特点使其成 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良好选择。 2. 丁苯酞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 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抗血栓、抗炎药物,与传统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具有安全性高、药物代谢简单等优点。在治疗 急性脑梗死中,丁苯酞注射液主要作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微循环:丁苯酞能够舒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改善微循环,增强微血管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缺血状态,促进梗死区域的供血。 (2)抗炎作用:急性脑梗死后,组织炎症反应会引起神经元的细胞死亡,丁苯酞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细胞死亡,保护神经元的功能。 (3)抗血栓作用:丁苯酞能够选择性地抑制凝血因子Xa的活性,从而阻断了血栓的形成。同时,它能够减少凝血酶的生成和纤维蛋白的合成,进一步防止了血栓的形成,减轻了急性脑梗死的病情。 3. 丁苯酞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新型药物,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篇相关的临床报道。在其中一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中,共纳入了90例患者,分为丁苯酞注射液组和普通治疗组,结果显示,丁苯酞组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更快,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且丁苯酞组的不良反应较轻,无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认为丁苯酞注射液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选择。 4. 丁苯酞的不良反应 虽然丁苯酞注射液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在使用过程中仍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其主要的不良反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指起病急、进展快、病情严重的一种危重病症,常见于老年人、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病死率也较高。因此,如何有 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目前临床面临的重大问题。 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琥珀酸类药物,具有保护神经细胞功能、减轻脑组织损伤 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各期,巴曲酶是一种溶栓酶,能够溶解脑血栓, 促进脑部动脉血流恢复,常常被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这里我们将探讨丁苯酞注射液 联合巴曲酶在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中的疗效。 1. 丁苯酞注射液的独立应用 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保护神经细胞、减轻脑组织损伤的药物,应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 脑卒中的各期,其主要作用包括改善微循环、抗氧化作用、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提高神 经元的代谢能力等。 丁苯酞注射液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丁苯酞注射液可显著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 高患者生存质量。研究结果显示,丁苯酞注射液可通过改善脑组织氧代谢、促进神经元代谢、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等作用,减少缺氧损伤,加速神经元再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 巴曲酶的独立应用 巴曲酶是一种溶栓酶,能够溶解血栓和血小板凝块,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 细胞活性,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巴曲酶主要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可减少脑 组织梗死,改善神经功能。 研究表明,巴曲酶能够快速恢复脑组织的血流量,促进缺血区的代谢,降低梗死程度,减少神经功能缺失。巴曲酶的临床应用研究显示,巴曲酶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疗 效显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愈率。 丁苯酞注射液和巴曲酶都具备保护神经细胞、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它们可以协同作用,增强治疗作用。 总之,丁苯酞注射液与巴曲酶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提高患者的 生存质量和治愈率。但丁苯酞注射液和巴曲酶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应慎重应用,并需在 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浅谈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浅谈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 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引言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急症,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 者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 越多的治疗方法被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本文将着重探 讨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对比。 丁苯酞注射液的疗效 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其主要成分丁 苯酞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减少血小板在脑血管内的沉积,从而 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脑组织的供氧供血情况。丁苯酞注射液的应用可 以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减少脑梗死的发 生和进展。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丁苯酞注射液可以显著改善患者 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减少脑梗死后的并发症,提高患 者的生活质量。 丁苯酞胶囊的疗效 丁苯酞胶囊是一种口服药物,其作用机制与丁苯酞注射液类似。丁 苯酞胶囊可以通过口服被患者迅速吸收,并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脑血 管内,发挥药效。相比注射液的治疗方式,丁苯酞胶囊更加方便、易 于接受,并且减少了侵入性的操作,降低了患者的痛苦感。研究表明,

丁苯酞胶囊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和注射液相比,其疗效并无明显差异。此外,丁苯酞胶囊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不会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患者可以长期使用。 丁苯酞注射液与丁苯酞胶囊的对比 尽管丁苯酞注射液和丁苯酞胶囊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疗效相当,但两者还是存在一些差异。首先,注射液的治疗效果更加迅速,因为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而胶囊必须经过胃肠道的吸收过程,所以起效时间相对较长。其次,丁苯酞注射液需要专业医务人员进行注射,而丁苯酞胶囊可以由患者自己口服。这对于那些没有条件定期注射的患者来说,丁苯酞胶囊可以作为很好的选择。此外,丁苯酞胶囊的价格相对较低,更加经济实惠,适合广大患者使用。 结论 综上所述,丁苯酞注射液和丁苯酞胶囊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虽然两者在治疗效果上相当,但在使用方式、使用对象和经济性上存在一些差异。对于需要迅速起效的患者,注射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胶囊更加方便、安全且经济实惠,适用于长期治疗或无法定期注射的患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对比分析丁苯酞注射液、丁苯酞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价值

对比分析丁苯酞注射液、丁苯酞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价值 目的:对ACI患者分别应用丁苯酞注射液及胶囊,并分析其临床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ACI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应用丁苯酞胶囊治疗;观察组43例,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 指数、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CI患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丁苯酞胶囊,更具应用价值。 标签:急性脑梗死;丁苯酞注射液;丁苯酞胶囊 急性脑梗死(ACI)是一种起病急、进展快、残死率高的常见脑血管疾病,早期积极的治疗可控制病情进展,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近年来,丁苯酞在治疗ACI中应用较多并取得了确切疗效,在抗血肿、抗炎、改善脑内循环及神经缺损方面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1]。但在剂型选择上,丁苯酞胶囊、丁苯酞注射液均较为常用,因此,本文将对ACI患者分别应用注射液及胶囊,并分析其临床治疗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ACI 患者。纳入标准:(1)经CT、MRI等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可明确责任病灶;(2)无凝血功能障碍患者;(3)无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4)对临床试验知情同意患者等。排除标准:(1)精神-神经病变、严重痴呆患者;(2)心、肾等系统疾病患者;(3)对本次研究使用药物过敏患者;(4)妊娠期、哺乳期患者等。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47~78岁,平均(63.34±9.07)岁,平均病程(34.85±6.67)h。对照组43例,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48~79岁,平均(64.45±9.11)岁,平均病程(35.06±6.58)h。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治疗,包括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使用丁苯酞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国药准字H20100041)治疗,剂量100ml,2次/d,静脉滴注。对照组患者使用丁苯酞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国药准字H20050299)治疗,剂量0.2g,3次/d,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14d。 1.3评价标准:使用卒中量表(NIHSS)、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存质量。NIHSS评分越高,表明神经损伤程度越严重;Barthel 指数、SS-QOL评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越好[2]。 1.4统计学方法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次,1次/d,血栓通注射液450mg静滴,1次/d,胞磷胆碱注射液0.75静滴,1/日,疗程14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ml/次,2次/d,共14天,治疗后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成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治疗率为93.3%,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治疗率为81.7%,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对于治疗急性脑梗塞具有显著的治疗成效,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理想治疗方案,适于在临床推广和普及。 标签::丁苯酞注射液;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 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脑血管源性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是现在临床的常见疾病,急性脑梗塞就是其中一种。该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而且脑梗死后存活的患者中7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肢体瘫痪、言语不清等后遗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如何有效的治疗该疾病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及科研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丁苯酞是一种线粒体保护剂,主要作用为改善缺血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将此运用到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成效,为有效验证其疗效,我们以此为研究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60例,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6.7±5.3)岁;对照组患者60例,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8.3±6.2)岁。所有患者均为发病48h内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新发的急性脑梗死,脑梗死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方面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头颅CT或MRI所见出血性疾病,既往有脑卒中病史,出血倾向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的心肺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既往有芹菜过敏史者。 1.3 方法

丁苯酞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丁苯酞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治 疗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丁苯酞注射液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 -2021年10月100例医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救治 措施,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丁苯酞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 缺失评分(NIHSS评分)、生活能力评分(BI评分)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结果:①观察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BI评分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IL-6、VEGF水平变化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的应用,可有效提 高VEGF表达水平,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从而保护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 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丁苯酞注射液;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脑梗死是急诊常见疾病,也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在脑卒中的所占比重为70%,主要是由于脑血循环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 种疾病[1]。该病具有起病突然、神经功能缺失等特征,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随着我国老年患者增加以及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2]。何 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丁苯酞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药物,具有改善脑血循环的效果,可保护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其预后结局[3]。为了观察丁苯酞注射液的应用价值,文章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0月100 例医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100例医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有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为48~82岁,平均为(66.3±9.1)岁。

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已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 病的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对于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 药物选择十分重要。本文将对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一、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的药理作用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磷酸二酯酶活性,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它还能够通过提高小动脉弹性和降低血液粘度,改 善脑血流灌注,减少缺血损伤。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细胞保护的作用,有助于减轻脑组织的损伤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二、临床研究证据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老年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 的疗效。一项由国内医学院校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使用丁苯 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在短期内获得了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 量改善。一些临床观察研究也表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能够显著减少脑梗死患者的致残 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临床治疗中,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通常给药剂量较小,且没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目前尚未发现明显的肝肾毒性和消化道不良反应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治疗老年急性 脑梗死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三、使用注意事项 尽管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中表现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在 临床应用时仍需注意以下事项: 1.用药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建议首剂给予较大 剂量,随后逐渐减少至维持剂量。 2.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 良反应。 3.应慎用于有出血倾向、溃疡病史、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高龄患者等特殊人群。 4.长期治疗时应定期进行有关脑心血管和肝肾功能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 的不良反应。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TMS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效果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TMS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效果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目前,丁苯酞注射液(丁苯酞)联合传统中医药治疗(TMS)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并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TMS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效果。 一、临床研究背景 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是由于脑梗死引起的大脑功能受损导致的言语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交往。目前,针对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传统中医药治疗等方式,但疗效并不理想。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常用的神经保护药物,具有扩血管、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对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有一定的疗效。传统中医药治疗(TMS)则是应用中草药等传统医学方法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结合丁苯酞注射液和TMS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已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二、临床试验方法 本次临床试验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设计,共纳入100例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接受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传统中医药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两组患者均接受12周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 三、临床效果评价标准 在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采用中文失语自我评定量表进行语言功能评估,同时进行对比观察。 经过12周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改善,平均NIHSS评分由治疗前的12.5分下降至治疗后的4.3分;而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仅有轻微改善,平均NIHSS 评分由治疗前的12.8分下降至治疗后的8.6分。观察组患者的语言功能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平均失语自我评定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28.5分下降至治疗后的12.6分;而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失语自我评定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29.2分下降至治疗后的21.5分。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情况也明显好于对照组。 五、讨论与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传统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效果显著,对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语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临床研究和实践验证

静脉溶栓配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观察

静脉溶栓配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效果观察溶栓治疗是目前公认的能使脑梗死闭塞血管再通,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是目前公认的能使脑梗死闭塞血管再通, 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为临床急性脑梗死有效治疗提供了依据。但是静脉溶栓后带来的再灌注损伤、继发的脑出血 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对于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微循环具有显著 的重构作用,对于缩小脑梗死面积、保护缺血缺氧部位细胞线粒体功能,提高血管内皮细胞 中一氧化氮及前列腺素I 的含量,维持有氧代谢,抑制和减少氧或羟自由基组织的损害。同 时临床研究提示,丁苯酞还可显著改善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障碍,促进梗死区侧支循环的 建立,改善微循环,减少局部代谢产物堆积。课题组对时间窗内到院患者首先实施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并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保定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10例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溶栓治疗的患者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神经内外科2013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符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共110例。年龄最大者78岁, 最小者45岁, 平均年龄69.1岁; 其中男 68例, 女42例。高血压88例, 房颤31例, 糖尿病27例, 吸烟50例, 高脂血症27例, 高同型半 胧氨酸28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2.9,rtPA平均剂量62.4mg , 溶栓平均时间窗157.6min。 溶栓前脑CT均无早期梗死表现。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纳人溶栓病例及 剔除排除病例。 1.2方法 11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并应 用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其用法是:根据体重计算用量,以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 加人100ml0.9%Nacl静脉滴注, 其中10%在1min内静脉推注, 其余持续l h静滴。治疗组在基础 治疗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ml,每日两次静脉输液。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以及1、7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观察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血浆PT、D- 二聚体的变化。 1.4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1995 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NFDSneurological functional deficit score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标准)评定本研究中患者的临床疗效。 基本痊愈:患者的病残程度为0级,NFDS 评分减少91%~100% ;显著进步:患者的病 残程度为1~3 级,NFDS 评分减少46%~90%;进步:患者的NFDS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患者的NFDS 评分减少17% 或 不足17%;恶化:患者的NFDS 评分增加18% 或18% 以上;死亡。 显效率= 进步率+ 显著进步率+ 基本痊愈率。 1.5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的数据全部应用SPSS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 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分析在为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治疗后第1 d 、第7 d 为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第1 d 、第7 d的神经功能缺 损评分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情见表1 :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分析 注:△P>0.05;★P﹤0.05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期脑梗塞的近期疗效分析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期脑梗塞的近期疗效分析 一、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的药理作用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溶栓剂,其主要成分为丁苯酞与氯化钠。丁苯酞是一种脂 溶性的药物,可以穿过血脑屏障,直接靶向脑组织,刺激纤溶酶的释放,促进纤溶过程的 发生,从而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轻脑梗塞患者的症状。氯化钠的作用则是通过维持 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防止细胞因水肿而受到的损伤。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治疗急性 脑梗塞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临床上,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尤其是对于中大面积 血栓形成、病情急剧恶化或危及生命的患者。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 式给药,常见的剂量为200-400mg/d,连续用药3-5天。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 的生命体征和出现的不良反应。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治疗急性脑梗塞方面的疗效也得到 了更进一步的验证。一项近期的临床研究显示,与传统治疗相比,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辅 助治疗急性期脑梗塞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缩短溶栓时间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的溶栓作用可以迅速溶解血栓,从而恢复患者的脑血流,减轻颅 内压力,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研究结果显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能够缩短溶栓 时间,有效地减轻脑梗塞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 降低出血风险 临床试验数据显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辅助治疗脑梗塞并不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 相反,在溶栓血管内凝血物质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还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出血 的发生。 3. 提高神经功能缺失的康复率 脑梗塞患者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包括肢体活动受限、言语功能障碍、认知能力下降等。临床观察表明,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脑梗塞能够有效提高 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康复率,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除了疗效显著外,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的安全性也是临床医生和患者十分关心的问题。根据临床试验结果,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治疗急性脑梗塞方面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主 要表现为出血和过敏反应。但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不高,而且大 部分都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治疗急性脑梗塞中具有较高的安全 性。

浅谈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浅谈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 疗效对比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应用丁苯酞胶囊、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 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本院于2016年2月—2017年3月收治的76例 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丁苯酞胶囊,观察组加用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后,观 察组患者NIHSS评分的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提高程度显著大于 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79%(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高于对照组,但组成差异对比无显著性(P> 0.05)。结论:与丁苯酞胶囊相比,应用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更为确切,药物毒副作用轻微。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丁苯酞;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038-01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治疗较为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 的特点,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大大增加患者家庭的精神和经济负担[1]。在发病初期,如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早治疗,病情的进展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可促进预后效果得到有效提高。本次研究主要对比选用丁苯酞胶囊、注射液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76例于2016年2月—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 死患者作为对象。入选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均为发病72h内接受治疗。按 照随机数字法,将7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38)、观察组(n=38)。对照组性别:男22例,女16例;年龄:51~86岁,平均(70.4±2.5)岁;病程:5~72h,平均(36.4±6.4)h。观察组性别:男21例,女17例;年龄:50~88岁,平均(71.5±2.1)岁;病程:6~71h,平均(35.8±6.7)h。两组在患者一般资料构成 对比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给予患者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抑制血小板聚集,口服 药物100mg/次,1次/d;给予瑞舒伐他汀,稳定斑块,口服药物10mg/次,1次 /d;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清除自由基,静脉滴注30mg/次,2次/d;给予维生 素E胶囊,口服0.1g/次,3次/d;给予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00ml/次,2次 /d。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丁苯酞软胶囊进行治疗。患者口服药物200mg/次,3次/d,与其他药物使用时间间隔30min,同时给予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00ml/次,2次/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进行治疗。静脉滴注药物25mg/100ml,2次/d,同时口服维生素E胶囊0.1g/次,3次/d。存在明显脑水肿患者还给予甘露醇,促进颅内压得到有效降低。在实施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其他系统病变时,及时行对症处理。患者均连续接受相应治疗14d。 1.3 统计学方法 患者临床资料及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行统计学分析,选用工具为SPSS20.0软件;计量资料使用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表示,行对比时,二 者分别实施t检验、用χ2检验处理;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以P<0.05表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