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式样。
小小说的篇幅短小、人物少、情节简单,考查的可能性很大。
中考小说考查的重点:①概括故事情节;②把握人物形象;③分析环境描写;④理解小说主题;⑤捕捉精妙的技巧。
一、如何阅读小说一)、概括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立的关键。
还要注意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在情节线索上的区别。
中考在考查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大致有以下三个题型: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用填空的方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3、(6分)①通过神态描写(细节描写)(1分),形象地刻画当“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1分)感到非常意外、吃惊(1分)②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1分),烘托(表达)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1分)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1分)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1分)(意对即可)4、答案示例一:我喜欢“香樟树下”因为“香樟树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2分),香樟树又象征着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女店主,标题“香樟树下”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答到一点即可)答案示例二:我喜欢“一个走运的人”:因为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2分):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2分)。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技巧指导中考语文小说阅读技巧(一)从三要素入手阅读分析小说1.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
①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
②分析人物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
③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
④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三: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用来交待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
分析环境描写,了解它在*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一: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益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二: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交代季节、气候。
③交代人物身份。
④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⑤渲染气氛。
3.分析小说情节人物不是静止存在的,他总是要活动,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情节。
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情节高潮中的所言所行和感情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
4.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所以,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培养我们阅读分析、总结能力所必需的。
挖掘小说的主题应从下列两方面人手:第一:剖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准确把握主题。
第二:联系小说的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及创作意图,开掘主题。
5.理解小说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的含义第一:要会寻找、挑选小说中的优美、精辟的语句。
中考文小常型及其解答模式一、文体基本常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境描写人物: 1、从塑造人物方法:言描写、作描写、神描写、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面描写情:开端、展、高潮、局(序幕、尾声)境:自然境描写:人物活的、地点、季、气候、景物的描写社会境描写:人物活的史背景、社会情、人关系等的描写境描写作用:1、交代事情生的、地点,人物活提供具体的背景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3、推情展。
分析小索:①叙事——事件展的、叙述人的所所感等;抒情——感情依托物、某种感情(展化)等;状物——主要物品、情感等。
注意文章的。
有的文章直接揭示索有候通在文章中某个或某个事物反复出来示索。
分析概括感情化:①理清事件展化的程或段找“ 程和段”中“ 示”或“暗示”(体会整体氛)感情(度)化的句抽取关概括二、有关言析的型描提方式:某句中某个成另一个行?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什么?答模式:不行。
因生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象+效果,了后就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比另一的感情更烈(或比另一更切合象的性格特征)。
答示例:每我伸手欲其近前,她必地跑开,仰起笑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
好一个皮的孩子!(自大光《鼎湖山听泉》):“好一个皮的孩子” ,什么不成“真是可的孩子”?答:因“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烈,“ 皮”比“可”更切合女的性格特征。
构提方式:某两个或三个的序能否?什么?答模式:不能。
因( 1)与人事物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象到本)不一致( 2)与上文是一一的关系( 3)些是关系,相扣,表达了⋯⋯答示例:“ 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儿子⋯⋯“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父指着蛋教儿子⋯⋯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他吃!”父意味深的儿子。
(自《荷包蛋》):文中的“告”“教”“意味深”三个的序能否?什么答:不能。
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其解答模式一、文体基本常识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1、从塑造人物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的描写社会环境:对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际关系等的描写环境描写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照应题目。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某一内容做铺垫。
5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深化作品主题,点名文章主旨。
分析小说线索:①叙事类——事件发展的经过、叙述人的所见所感等;抒情类——感情依托物、某种感情(发展变化)等;状物类——主要物品、情感等。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
有的文章直接揭示线索③有时候通过在文章中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反复出现来显示线索。
分析概括感情变化:①理清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阶段②寻找“过程和阶段”中“显示”或“暗示”(体会整体氛围)感情(态度)变化的词句③抽取关键词语概括二、有关语言赏析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修辞手法+内容+效果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开学吃透期末不愁!(一)小说的考点中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
(二)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④小说全文的构思。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一、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⒈环境分类及作用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另一种善良顾章玲韩城是个走村串巷卖水果的年轻人。
这天,他骑着三轮车,带着满满一车水果来到上湖村。
谁知生意还没开张,手机突然响了,是父亲打来的。
父亲焦急地说:“城子,奶奶快不行了,你快回来!”韩城一听吓得魂都没了,马上掉转三轮车,可刚蹬了两步就停下了,他家在镇上,从上湖村到镇上有二三十里路,奶奶能等到他吗?恰好路旁有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院门旁有棵大樟树,院内有个中年人正喝着茶,韩城忙叫道:“大叔,求您帮我个忙!我奶奶突然不行了,我得马上赶回去,可三轮车成了累赘,所以我想把车子和水果先放您这儿,回头再来拿好不好?”大叔一听,痛快地说:“没问题,东西放在我这你尽管放心,快回去吧!”悲伤和忙碌的三天一晃就过去了。
奶奶入土为安了,韩城才想起三轮车的事,找到那户人家一看,院内没人,看到自己的三轮车,车上空空荡荡,水果全没了!水果哪去了?答案只有一个:被那看似憨厚的中年人给卖了,或者吃了,或者偷偷分了。
跟中年人要?没有任何证据,只能自认倒霉吧。
好在三轮车还在,韩城瞅瞅四下无人,忙骑上车,一溜烟地跑了。
从此后韩城就再也没去过上湖村。
过了一段时间,韩城又装了一车水果来到另一个村子一一跟上湖村一湖之隔的下湖村。
这回生意刚开张不久,怀中手机又响了,是母亲打来的:父亲跌了一跤,把腿摔断了!下湖村离家更远,韩堿一时欲哭无泪,忙对一位大婶说了情况:“大婶,我想把车子先留在您家,等我把我爸安顿好后再来拿,还有车上的水果……”大婶爽快地说:“孩子,你尽管回去,车上要是少了一个水果,全算大婶的!”韩城连声说“谢谢”,然后火速赶了回去。
好不容易有空了,已过去了四天。
当韩城再次赶到下湖村的时候,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大婶完好无缺地交还了三轮车和水果。
尽管香蕉和梨子烂了不少,但看得出一个不少。
一晃过去了妤多年,机缘巧合之下韩城做生意发了大财,他时时刻刻想着回报家乡。
小说阅读【常见的小说考点及答题技巧】技巧:1、人+事+果(适用于一句话概括事件或情节题);2、起因+经过+结果(适用于概括比较复杂的事件)3、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题型一般是要求补全情节,近年来多用填空形式,因此答题前首先要先分好层次)技巧:插入了……内容,补充交代了……,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主题。
念,技巧:123技巧:特点,注意:1、归纳时用词要尽量准确;2、“结合原文”时要举例(引用或概括);3、结合主题来揣摩人物特点;4尽量答完整。
作用分析:1、扣主题;2、次要人物往往用来衬托主要人物;3、线索人物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全文事件、人物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参看考点三——线索的作用)。
技巧:运用……描写,用了“××”“×××”等词语,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谁在……情况下的……心情(感情、性格、精神特点),突出了……(扣主题)。
技巧:1、用第一人称;2、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来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3、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身份。
技巧:梳理情节,注意起伏变化,分好阶段层次......。
......,提炼关键词句技巧:1、突出景物(环境)……特点;2、渲染了……气氛;3、烘托了人物在……情况下的心情(性格、情感);4、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技巧: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作铺垫(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人物在……情况下的心情(性格、情感),揭示……(主题)。
阐述观点题须做到这四步:亮观点+谈理由(还可引名言)+联实际(有时题目还要求结合阅读体验)+作总结。
【过关训练】翻浆的心毕淑敏①那年,我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戈壁。
正是春天,道路翻浆①。
②突然在无边的沉寂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③“你找死吗?你!你个小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
④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
中考⼩说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对于即将来临的中考,你准备好了吗?⼩说阅读是语⽂考试中的⼀块重要的板块!下⾯请欣赏店铺⽹络编辑为你带来的中考⼩说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希望你能够喜欢! 中考⼩说阅读知识与答题技巧 【知识概要】 ⼀、⼩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物为中⼼,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活。
⼆、⼩说种类:长篇⼩说、中篇⼩说、短篇⼩说、⼩⼩说 三、⼩说三要素:⼈物、环境、情节 四、环境的种类及作⽤: (1)⾃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的时间、地点及⼈物活动的空间,衬托⼈物的⼼情。
表达式:(XXX)⾃然环境特点突出(XXX)⾃然景观的特点——点明了⼈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渲染(XXX)⽓氛,衬托(XXX)感情,推动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章主题。
表达式:描写社会(XXX)的状况,交代故事(XXX)的背景,衬托了(XXX)的(XX)性格,揭⽰故事(XXX)的本质,铺垫下⽂的内容。
五、情节由哪⼏部分构成?(见上)(序幕)开端、发展、⾼潮、结局(尾声) 六.续写⼩说结尾。
(见上) 【考点及对策】 〈⼀〉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短语或句⼦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3.局部内容的理解〈⼆〉⼈物形象分析及情节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物是⼀个怎样的⼈?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物的性格特征(优秀品质)。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物的⽅法。
(肖像、语⾔、动作、⼼理;侧⾯描写) ②答出这些⽅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
)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分析全⾯,具体,不可泛泛⽽谈。
格式:XX是⼀个……的⼈物形象。
作为什么⼈,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3.发挥想象,补写⼈物⼼理活动。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妈妈手上的花瓶苏丽梅高考成绩揭晓了。
男孩垂头丧气地走进家门,母亲正擦拭桌子,看到男孩脸上阴暗的表情,母亲把抹布扔一边,搭着男孩的肩走进屋,示意男孩在沙发上坐下。
母亲小心翼翼地问道:“成绩怎么样?”“妈,我没考上,我…”男孩话没说完,眼泪却从眼眶里涌了出来,滴落在沙发上。
“没事没事,没考上就没考上,咱明年再读一年,啊?”母亲说。
“我不想复习了妈,太艰辛了,我觉得自己不是考学的料。
”不急着做决定,假期还长呢。
”第二天,母亲上班之前,敲开了男孩房间的门。
母亲对男孩嘱咐道:“孩子,妈妈上班去了锅里有豆浆,冰箱里有蛋糕,你待会起来吃。
”男孩“嗯”了一声,转身又睡了过去。
母亲下班时,男孩的脸色更加阴郁:“妈,他们都考上了。
“考上就考上,没事的。
”母亲知道,他们是指男孩一块玩的伙伴们一强强和巍巍。
平时三人一起上学,一起打球,还相约考取同一所大学。
如今,他的伙伴们同时考上了,只有他没考上。
母亲知道这消息对儿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劝慰未必有用,只是用力按了按儿子的胳膊。
第三天中午,母亲下班回来,放下包就直接来到厨房准备做饭,一眼瞥见锅里的早点,原封未动。
母亲看了,心略嶝了一下,她推开男孩的房间门,里面根本没人。
母亲告诚自己不能慌,她拿起手机给男孩打电话,电话没有人接;她又打电话给孩子外地的父亲,他也没有收到孩子的信息;于是她一边给强强、巍巍打电话,一边决定自己出去找一找孩子。
同学们也没有男孩的消息,但是给她提供了几个男孩可能去的地址。
母亲稳下心神决定先去篮球场,她在篮球场里转了一圏,并没有找到男孩,又继续去网吧寻找,几个小时后,她在网吧里找到了正在打游戏的儿子。
男孩已经累得头晕眼花,一眼看到母亲,先是低下了头,嗫嚅道:“妈,你下午没上班?”“我这两天调休,正好陪你散散心,明天我带你去个地方。
男孩“嗯”了一声,带着不安和好奇跟着母亲回家了。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其解答模式
一、文体基本常识
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人物:1、从塑造人物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
写、心理描写。2、从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环境描写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3、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小说线索:
①叙事类——事件发展的经过、叙述人的所见所感等;抒情类——感情依托物、
某种感情(发展变化)等;状物类——主要物品、情感等。
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直接揭示线索
有时候通过在文章中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反复出现来显示线索。
分析概括感情变化:
①理清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阶段
寻找“过程和阶段”中“显示”或“暗示”(体会整体氛围)感情(态度)变
化的词句
抽取关键词语概括
二、有关语言赏析的题型
三、描绘类
四、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
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五、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
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
(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六、 答题示例: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
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
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七、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八、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
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九、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
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 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
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
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
《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修辞手法+内容+效果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
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十、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十一、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十二、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
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
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
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
(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
(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四、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五、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六、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手法 定义(特点) 作用 答题格式
伏笔 文学作品中前文对后文将要出现的内容的暗示预先作提示或暗示,后文再照应。 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文章先写……为下文写……
埋下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
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铺垫 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作的渲染、陪衬、衬托(基础性描写)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先写……为下文……作铺垫,
制造悬念,突出重点,使情节
衔接自然紧密。
象征 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把抽象的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含蓄而耐人寻味。 运用象征,抓住……与……相
似点,通过对……形象描述,
更好地表现了……含蓄而耐
人寻味。
衬托 以本体外的物体陪衬本体,有正衬和反衬 突出本体特征、作者情感,增加表现力 用……衬托……,使……特点
更突出、鲜明,增强表现力。
对比 把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 突出事物(人物)特征和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把……和……对比,突出事
物……特点或人物精神品质,
鲜明地表现出……,给人留下
深刻印象。
抑扬 先否定或贬低形象,尔后深入挖掘其特点及内在意义,再予以肯定、褒扬,叫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情节曲折生动。 作者本意是……而先……用
抑扬之法,令读者更全面深刻
地认识……使情节曲折生动。
悬念 俗称“卖关子”,先提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留待后文解答 使情节环环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先把……抛给读者,设下悬
念,后面再解释,使情节环环
相扣,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照应 为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在行文过程中做前后照顾或呼应性的叙写,也叫前后呼应、首尾照应 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主题突出,结构严谨 本文先写……与下文的……
遥相呼应,或结尾呼应开头,
使文章前后贯通,脉络清楚、
主题突出、结构严谨
托物言志 借助具体事物阐述道理,抒发感情。 把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借对……的描写表达了……
的道理或情感,把道理和情感
表现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描写方法 内容类: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角度类: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 性质类:细节描写 生动形象地再现描写对象的特点,使特点更鲜明,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运用……描写,生动形象(细
致)地再现(表现)……特点,
使形象更鲜明,更具感染力和
表现力。
七、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八、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九、 答题模式:
(1)从题目入手分析。文章的题目总能或隐含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
“眼睛”
(2)抓住文中关键句段分析。一抓点明(突出、深化)中心的句段,一般是开
头和结尾段;二抓议论句、抒情句。
(3)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把文章的各部分(段)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
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观点等。
(4)从分析材料入手,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材料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
常用格式:
记叙文:本文记叙了(描写了) 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的思想(性格、
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目的(意义)
议论文:本文通过(从……方面、角度)……论述(阐述、论证)了……观点,
也可以直接概括出中心论点。
六、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性格形象总概括+具体角度分析
方法:1、从塑造人物角度: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
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