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
- 格式:pptx
- 大小:297.85 KB
- 文档页数:18
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工作手册第一部分、住院患者VTE防治工作的意义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rmbilism,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lumonary thromboermbilism,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thrombosis DVT)两种主要形式,在住院患者中发病率很高,是院内非预期死亡及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引起临床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院内VTE涉及多个科室,与患者卧床、高龄、基础疾病或并发症、手术或损伤有关。
VTE是可防可治的,针对VTE高危因素主动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或避免发展成VTE;已经发生了VTE也要进行正确的评估,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第二部分、院内VTE防治管理体系成员架构院内VTE防治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医院领导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
职责:1.参与制定本医院院内VTE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病监督实施。
2.对院内VTE防治管理的基本标准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3.研究并确定院内VTE防治的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
4.确定院内VTE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及采取的预防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防治工作中的责任。
5.其他院内VTE防治管理的重要事宜。
6.组织开展院内VTE方面的科研工作。
院内VTE防治质控办公室人员组成:医务部、业务部、护理部、信息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
职责:1.对有关院内VTE防治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2.对院内VTE防治管理进行检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
3.对医务人员进行院内VTE防治培训并考核。
各科室VTE防治管理小组人员组成:科室主任及指定人员或联络员。
职责:1.科主任为科室内VTE防治管理第一负责人,对科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工作中的培训、考核及VTE发生负有管理责任。
2.质控医生监督填报本科室院内VTE相关表格。
1. 目的为降低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的风险,建立我院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标准作业程序,对住院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做好预防工作,从而降低我院住院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
2. 范围2.1 适用范围:全院住院患者(14岁以上,老年病区患者参考执行)。
2.2 流程范围:患者风险评估→根据风险程度进行针对性预防→监测预防效果。
3. 定义3.1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包括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3.2 肺血栓栓塞症(PT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肺栓塞(PE)是指各种栓子栓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循环及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
3.4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约占VTE的三分之二,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临床上常无症状。
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低肺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4. 权责4.1责任科室:由医务科、护理部牵头制定、修订、组织培训并上传至OA平台4.2执行科室:各临床科室医生护士5. 内容5.1 作业程序:(见附件7.1)5.2 作业内容:5.2.1 评估时机■入院或转入6小时内完成首次评估。
■术后患者回病房后1小时内评估。
■中高以上风险患者每三天评估一次。
■低风险患者每周评估一次。
5.2.2 评估内容■对于需要评估的病人由责任护士在规定时间内登录海泰病历护理工作站进行VTE风险评估,内科使用《Padua VTE风险因素评估表》,外科使用《Caprini VTE风险因素评估表》,依评估表上的内容逐条对病人进行评估计分,并累计总分。
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工作手册第一部分、住院患者VTE防治工作的意义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rmbilism,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lumonary thromboermbilism,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thrombosis DVT)两种主要形式,在住院患者中发病率很高,是院内非预期死亡及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引起临床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院内VTE涉及多个科室,与患者卧床、高龄、基础疾病或并发症、手术或损伤有关。
VTE是可防可治的,针对VTE高危因素主动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或避免发展成VTE;已经发生了VTE也要进行正确的评估,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第二部分、院内VTE防治管理体系成员架构院内VTE防治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医院领导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
职责:1.参与制定本医院院内VTE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病监督实施。
2.对院内VTE防治管理的基本标准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3.研究并确定院内VTE防治的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
4.确定院内VTE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及采取的预防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防治工作中的责任。
5.其他院内VTE防治管理的重要事宜。
6.组织开展院内VTE方面的科研工作。
院内VTE防治质控办公室人员组成:医务部、业务部、护理部、信息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
职责:1.对有关院内VTE防治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2.对院内VTE防治管理进行检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
3.对医务人员进行院内VTE防治培训并考核。
各科室VTE防治管理小组人员组成:科室主任及指定人员或联络员。
职责:1.科主任为科室内VTE防治管理第一负责人,对科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工作中的培训、考核及VTE发生负有管理责任。
2.质控医生监督填报本科室院内VTE相关表格。
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工作手册第一部分、住院患者VTE防治工作的意义静脉血栓栓塞症( venous thromboermbilism ,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 plumonary thromboermbilism ,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thrombosis DVT)两种主要形式,在住院患者中发病率很高,是院内非预期死亡及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引起临床医务人员和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院内VTE涉及多个科室,与患者卧床、高龄、基础疾病或并发症、手术或损伤有关。
VTE 是可防可治的,针对VTE高危因素主动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或避免发展成VTE已经发生了VTE也要进行正确的评估,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第二部分、院内VTE防治管理体系成员架构院内VTE防治管理委员会人员组成:医院领导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
职责:1. 参与制定本医院院内VTE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病监督实施。
2. 对院内VTE防治管理的基本标准和工作流程进行审查并提出意见。
3. 研究并确定院内VTE防治的工作计划,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考核和评价。
4. 确定院内VTE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及采取的预防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人员在防治工作中的责任。
5. 其他院内VTE防治管理的重要事宜。
6. 组织开展院内VTE方面的科研工作。
院内VTE防治质控办公室人员组成:医务部、业务部、护理部、信息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
职责:1. 对有关院内VTE防治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2. 对院内VTE防治管理进行检测、分析和反馈,针对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
3. 对医务人员进行院内VTE防治培训并考核。
各科室VTE防治管理小组人员组成:科室主任及指定人员或联络员。
职责:1. 科主任为科室内VTE 防治管理第一负责人,对科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工作中的培训、考核及VTE 发生负有管理责任。
2. 质控医生监督填报本科室院内VTE相关表格。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工作手册第一部分、住院患者VTE防治工作的意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是全球性的医疗保健问题。
医院内VTE发生的风险与患者的住院病情、手术等治疗措施以及患者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龄、肥胖、卧床、合并症等)有关,常并发于其他疾病,在住院患者中发病率很高,是导致医院内患者非预期死亡及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
VTE是可防可治的,针对VTE高危因素主动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或避免发展成VTE;己经发生了VTE也要进行正确的评估,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第二部分、各科室VTE防治管理小组人员组成:科室主任、护士长及指定人员或联络员。
职责:1.科主任为科室内VTE防治管理第一负责人,对科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工作中的培训I、考核及VTE发生负有管理责任。
2.质控医生监督填报本科室院内VTE相关评估表。
3.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本科室院内VTE防治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科室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落实。
4.协助各科室完成院内VTE防治的诊疗过程。
5.协助院内VTE防治管理委员会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部分、院内VTE预防院内VTE预防的基本原则1,由于VTE的发生是十分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采取预防措施前必须进行个体化评估,权衡抗凝与出血的利弊,并认真研读药物及器械相关说明书;2.如预防过程中出现药物使用禁忌症或其他特殊情况,请及时邀请专业科室医生会诊;3.即使采取VTE预防措施之后,仍有可能发生VTEo 一旦发生,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4.预防性抗凝药物使用后可能出现出血并发症。
一旦发生出血,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5.各临床科室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本科室已有专业指南(如骨科),请遵循该专业指南执行。
院内VTE预防措施基本预防措施1.常规进行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患者教育。
2024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护理与管理专家共识要点(全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 V 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是仅次千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第三大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住院患者医院内可预防的死亡原因之一。
目前,各级医院逐渐加强对预防护理的关注,但国内外相关调查表明,VTE防护理与管理仍存在缺陷。
因此,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血栓预防医护专家依据国内外指南及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经验对VTE预防护理与管理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形成专家共识。
执笔作者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指南、构建基千循证的VTE预防护理方案的基础上拟定共识初稿,通过专家讨论修改完善,形成终稿,旨在为提高VTE预防护理与管理临床实践的规范性提供参考依据。
风险评估血栓风险评估1.1.1评估工具正确的血栓风险评估有利千VTE的早期预防。
目前,较为成熟的血栓风险评估工具主要包括Caprini评估表、Autar评估表、Padua评估表等,不同评估表应用范围各有侧重,国内较为常用的血栓风险评估表均由上述国外评估表翻译或改良而来。
针对不同患者,运用对应的血栓评估工具才能有效预防VTE的发生,可采用Caprini评估表对外科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采用Padua评估表对内科患者进行血栓风险评估,采用Wells 评估表或Geaneva评估表对疑似急性PTE患者进行评估。
但根据医院临床评估便捷和应用需求的不同,也可所有住院患者均采用Caprini评估表进行血栓风险评估。
通过血栓风险分层确定患者应采取的预防措施,以保证VTE的有效预防。
1.12评估时机所有患者入院24h内完成血栓风险评估。
手术(含介入手术)患者术后6h 内、转科患者转入6h内及患者出院前应再次评估,当患者VTE危险因素变化时随时评估。
出血风险评估抗凝治疗是血栓形成中、高危风险患者的主要预防和治疗手段,为预防过度抗凝导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在抗凝治疗前平衡血栓形成风险和出血风险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