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配线架技术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250.50 KB
- 文档页数:7
综合布线技术要求及相关规范1、综合要求1.1. 本项目包括:A、电脑网络布线;B、电视点布线;U电话点布线;D、闭路电视监控布线。
1.2. 电源布线不在综合布线范围内,计算机网络布线作为备用配电,电话、电视不作为备用配电。
1.3. 算机网络布线如有户外部分,则采用光纤布线,电话、电视等户外部分由施工方施工。
1.4. 应符合综合布线的国家标准和电气安全等方面的国家标准。
1.5. 应充分考虑导线与用户相关设备之间的阻抗匹配、传输距离、线间电容、串扰、回波、损耗等因素。
1.6. 在布线系统中充分考虑整体布线工程的防雷与接地问题,建立独立的接地网,必须提供完整可行的防雷与接地方案。
2、其他要求2.1 系统的测试和验收该系统的测试和验收参照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ECS89:97),并根据最新标准修订后的以下标准进行设计和验收。
2.1.1 整个系统应按下列标准的最新修订本进行设计与验收测试。
1)国家电气规范与国家电气安全规范。
2)BS7430--接地3)EIA∕TIA568B及569标准4)ISO∕IECDIS11801(2002)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国际标准。
5)CECS72:92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2.1.2 设备安装、测试、开通1)测试工具采用FLUKEDSP4300电缆测试仪进行验收测试,所有电脑网络信息点(含备份点)按TIA/EIA568B信道测试模型100%通过测试。
2)仪器、仪表和安装材料的安装、测量和调试均由施工方提供。
3)机械结构设备应进行抗震加固。
2.1.3 移交测试1)提交试验的条件应符合技术规格书。
根据上述要求,施工方应提供试验条件、方法和程序草稿,经协商后,由双方共同拟订最终试验文件。
2)移交测试是在用户方督导人员在场的情况下由施工方的人员进行的。
3)如移交测试不符合测试文件的要求,则重新进行系统测试。
XXXXX市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实施细则(试行)XXXXX市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办公室2015—04前言本办法是在住建部《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GB 50846-2012)的基础上,由安徽电信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江苏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
在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电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已成为大势所趋.通信设施的共建共享是政府大力推进的重点工作,能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企业成本,驻地网内通信设施的共建共享是通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适应城市信息化发展目标,为三网融合奠定基础,提高通信基础设施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本着节约资源、合作共赢、服务用户的指导原则,现组织编写了《XXXXX市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实施细则》,以规范和指导新建通信设施的共建共享.根据GB 50846-2012的要求,本实施细则针对基于PON的光纤到户模式组网,办法适用于新建住宅小区、商住楼、写字楼、大市场等通信设施建设,以下简称驻地网。
主编单位:XXXXX市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办公室目录一、总则 01。
1 强制性条文 01。
2 一般性条文 0二、术语 02.1 电信设施共建基本术语 02。
2 FTTH光纤到户基本术语 (1)三、工程界面及建设原则 (2)3。
1 驻地网通信设施工程分工界面 (2)3。
2 驻地网通信设施工程建设原则 (3)四、驻地网通信共建设计要求 (4)4.1 FTTH光纤到户组网方案 (4)4。
2 地下通信管道方案 (5)4.3 设备间设计要求 (6)五、驻地网通信共建施工及验收要求 (7)5.1 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 (8)5。
2 光缆工程施工及验收 (9)5.3 设备间施工及验收 (11)六、其他要求 (11)参考标准名录 (12)附录一机房光总配线架MODF技术标准 (13)附录二共享型光配线箱技术标准 (15)附录三光分纤箱技术标准 (16)附录四家居配线箱技术标准 (17)附录五引入光缆、皮线光缆技术标准 (18)一、总则1。
odf光纤配线架制造工艺流程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关于“odf 光纤配线架制造工艺流程”的文章:---# 【odf 光纤配线架制造工艺流程】## 一、历史回顾其实啊,ODF 光纤配线架的出现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通信技术还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我们传递信息的方式那叫一个简单粗暴。
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ODF 光纤配线架也就应运而生了。
早期的通信线路就像是一条条狭窄的小路,能传输的信息非常有限。
而光纤的出现,就好比把这些小路拓宽成了高速公路。
但有了高速公路,还得有规范的出入口和服务区,ODF 光纤配线架说白了就是这个“出入口和服务区”,让光信号能够有条不紊地进出和调度。
它的发展也是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最初的简单结构,只能容纳少量光纤,到现在的复杂、高效、大容量的设计,每一次改进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不断增长的通信需求。
## 二、制作过程### 1. 材料准备制作 ODF 光纤配线架,首先得准备好各种材料。
这就好比做菜,得先把食材都准备齐全。
材料包括高质量的金属板材,比如钢板、铝板,用于制作框架和外壳,保证配线架的坚固耐用;还有各种塑料组件,用于隔离和保护光纤;当然,最重要的是各种精密的光纤连接器件,这可是核心部件。
比如说,金属板材就像是房子的框架,得结实稳固,能承受各种外界的影响;而塑料组件呢,就像是房子里的隔断,把不同的区域划分得清清楚楚。
### 2. 框架制造有了材料,接下来就是制造框架。
通过切割、冲压、折弯等工艺,把金属板材变成我们需要的形状和尺寸。
这一步可需要非常精准的操作,就像是裁缝做衣服,尺寸稍有偏差,衣服就不合身了。
比如说,切割得不准确,框架可能就拼接不起来;折弯的角度不对,整个结构就会不稳定。
### 3. 表面处理框架做好后,还得进行表面处理。
这包括喷漆、镀锌等,一方面是为了美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锈、防腐蚀,延长使用寿命。
打个比方,这表面处理就像是给框架穿上一层防护服,让它能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都能“坚守岗位”。
附录 A(资料性附录)条文说明A.1 本规范中提到的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指建筑规划用地红线内住宅范围内,地下通信管道、光缆交接箱,住宅建筑内管槽及通信线缆、配线设备,住户内家居配线箱、户内管线及各类通信业务信息插座,预留的设备间、电信间等设备安装空间。
具体见图A.1所示。
图A.1 住宅区及住宅建筑内通信设施构成示意A.2 本规范4.1.4条引用自《GB 50846-2012 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1.0.3强制性条文,根据原信息产业部和原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住宅小区及商住楼通信管线及通信设施建设的通知》(信部联规(2007)24号)的要求而提出的,即“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管理者不得就接入和使用住宅小区和商住楼内的通信管线等通信设施与电信运营企业签订垄断性协议,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制其他电信运营企业的接入和使用,不得限制用户自由选择电信业务的权利”。
A.3 本规范4.1.5条依据《GB 50846-2012 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 1.0.4强制性条文和江苏省内光纤到户建设情况编制。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构建网络强国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大力推进高速光纤网络建设。
全面实现向全光网络跨越,加快推进城镇地区光网覆盖,提供每秒1000兆比特(1000Mbps)以上接入服务,大中城市家庭用户实现带宽100Mbps以上灵活选择;多方协同推动提升农村光纤宽带覆盖率,98%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光纤通达,有条件的地区提供100Mbps 以上接入服务,半数以上农村家庭用户实现带宽50Mbps以上灵活选择。
推动三网融合基础设施发展。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建住宅区和住宅建筑的通信设施应采用光纤到户方式建设。
A.4 本规范4.1.5条引用自《GB 50846-2012 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1.0.6强制性条文,通信设施作为住宅建筑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由电信业务经营者与住宅建设方共同承建。
第1篇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光纤通信技术因其传输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等优点,逐渐成为家庭网络布线的主流。
家庭光纤布线施工是构建家庭网络的基础,也是实现高速、稳定网络连接的关键。
本文将详细阐述家庭光纤布线施工方案,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份实用、全面的布线指南。
二、施工准备1. 施工人员:组织一支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施工队伍,包括施工队长、施工员、技术员等。
2. 施工材料:根据家庭网络需求,准备以下材料:(1)光纤:单模或多模光纤,根据实际传输距离和带宽要求选择;(2)光纤接头:FC、SC、LC等类型,根据实际需求选择;(3)光纤连接器:FC、SC、LC等类型,与光纤接头匹配;(4)光纤跳线:FC、SC、LC等类型,根据实际需求选择;(5)光纤分配箱:用于连接光纤,方便管理;(6)光纤耦合器:用于连接光纤,提高连接性能;(7)光纤配线架:用于固定光纤,方便管理;(8)施工工具:剥线钳、光纤切割刀、光纤熔接机、剥线刀等。
3. 施工设备:准备以下设备:(1)光纤熔接机:用于连接光纤;(2)光纤测试仪:用于测试光纤连接性能;(3)水平仪:用于测量布线高度;(4)梯子:用于施工高空作业;(5)卷尺:用于测量布线长度。
三、施工步骤1. 施工现场勘察: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了解房屋结构、家具布局、网络需求等,确定光纤布线方案。
2. 确定布线方案:根据勘察结果,确定光纤布线方案,包括光纤走向、光纤数量、光纤类型等。
3. 材料准备:根据布线方案,准备所需材料。
4. 施工放线:按照布线方案,进行施工放线。
注意保持光纤水平,避免弯曲、扭曲。
5. 光纤熔接:使用光纤熔接机,将光纤接头熔接。
注意熔接质量,确保光纤连接稳定、可靠。
6. 光纤连接:将熔接好的光纤连接到分配箱、配线架等设备上,注意连接顺序和方向。
7. 光纤测试:使用光纤测试仪,对光纤连接进行测试,确保连接性能满足要求。
8. 光纤保护:对光纤进行保护,避免损坏。
光纤到户(FTTH)建设规范目次前言 (VIII)1适用范围 (1)2引用标准 (1)3相关释义 (1)3.1名词释义 (1)3.2单位释义 (2)4FTTH网络结构及系统组成 (3)5PON技术应用要求 (4)5.1PON技术选择 (4)5.2设备容量要求 (5)5.3光接口链路预算 (5)5.4光模块的测量要求 (6)5.5网管要求 (6)5.6对OLT及ONU设备的技术要求 (6)6OLT 设备部署要求 (7)6.1OLT 局点设置要求 (7)6.2OLT机房选择要求 (8)6.3OLT上联方式 (8)6.4OLT设备冗余保护 (8)6.4.1OLT主控板冗余保护 (8)6.4.2OLT上联保护 (9)6.4.3配置恢复功能 (9)6.4.4电源冗余保护功能 (9)6.4.5OLT下联保护 (9)7OLT上联光缆建设要求 (10)8光分配网(ODN)建设要求 (10)8.1光分配网(ODN)网络结构 (10)I8.2中心机房子系统 (12)8.2.1光测量室的选择 (12)8.2.2光纤总配线架OMDF的选择 (12)8.2.2.1OMDF的选择原则 (12)8.2.2.2OMDF技术要求 (13)8.2.2.2.1外观与结构 (13)8.2.2.2.1.1外观结构形式 (13)8.2.2.2.1.2机架外形尺寸 (13)8.2.2.2.1.3机架结构 (13)8.2.2.2.1.4走线槽道 (14)8.2.2.2.1.5适配器 (15)8.2.2.2.1.6引入光缆弯曲半径 (15)8.2.2.2.1.7保护套、衬垫及纤芯和尾纤弯曲半径 (15)8.2.2.2.2材料要求 (16)8.2.2.2.3功能要求 (16)8.2.2.2.3.1光缆固定与保护装置 (16)8.2.2.2.3.2光纤终结功能 (16)8.2.2.2.3.3调纤功能 (16)8.2.2.2.3.4光缆纤芯及尾纤的保护功能 (16)8.2.2.2.3.5水平走线功能 (17)8.2.2.2.3.6容量 (17)8.2.2.2.3.7标识记录功能 (17)8.2.2.2.3.8光纤存储功能 (17)8.2.2.2.4高压防护接地装置 (18)8.2.2.2.5OMDF典型结构图 (18)8.2.3OMDF的安装 (24)8.2.4OMDF的固定 (26)8.2.5OMDF的使用 (27)8.2.6分支型设备互联光缆 (27)II8.2.6.1光纤、光缆的选型 (27)8.2.6.2光纤的配置 (28)8.2.6.3光缆的布放及成端 (28)8.2.7跳纤要求 (32)8.2.7.1光纤选型及跳纤结构 (32)8.2.7.2跳纤长度 (32)8.2.7.3跳纤管理 (32)8.2.7.4跳纤布放 (32)8.2.8光纤连接器 (33)8.2.9光缆资源 (33)8.2.10OMDF用梯子 (33)8.3主干光缆子系统 (33)8.3.1光纤、光缆选型 (33)8.3.2主干光纤配置原则 (34)8.3.3网络结构 (34)8.3.4主干光缆(环)的建设 (34)8.3.5配线方式 (35)8.3.6网络保护 (35)8.4配线光缆子系统 (36)8.4.1光纤、光缆选型 (36)8.4.2配线光缆芯数配置原则 (36)8.4.3设备的设置 (37)8.4.3.1箱体的设置 (37)8.4.3.2光分路器的设置 (37)8.4.3.3POS的配置 (38)8.4.4光分路器的选择 (38)8.4.5客户接入 (38)8.4.6网络保护 (39)8.4.7光缆入楼要求 (39)III8.4.8光分路箱主要技术要求 (39)8.4.8.1尺寸 (39)8.4.8.2结构 (40)8.4.8.3功能要求 (40)8.4.8.3.1光缆的固定和保护功能 (40)8.4.8.3.2光缆纤芯的终接功能 (41)8.4.8.3.3光纤接续保护功能 (41)8.4.8.3.4调线功能 (41)8.4.8.3.5容量 (41)8.4.8.3.6箱体及门锁 (41)8.4.8.3.7光分路器的安装与连接 (42)8.4.8.3.8光分路箱进出光缆数量 (42)8.4.8.3.9箱体内部功能区划分 (42)8.4.8.3.10箱体的安装与固定 (44)8.4.8.3.11标识记录功能 (44)8.4.8.3.12蝶形光缆的固定功能 (44)8.4.8.3.13停泊区功能 (45)8.4.8.4密封性能 (45)8.4.9光分纤箱主要技术要求 (45)8.4.9.1尺寸 (45)8.4.9.2结构 (46)8.4.9.3功能要求 (46)8.4.9.3.1光缆的固定和保护功能 (46)8.4.9.3.2光缆纤芯的终接功能 (46)8.4.9.3.3光纤接续保护功能 (46)8.4.9.3.4调线功能 (47)8.4.9.3.5容量 (47)8.4.9.3.6箱体及门锁 (47)8.4.9.3.7光分纤箱进出光缆数量 (47)IV8.4.9.3.8箱体内部功能区划分 (48)8.4.9.3.9箱体的安装与固定 (48)8.4.9.3.10标识记录功能 (48)8.4.9.3.11蝶形光缆的固定功能 (49)8.4.9.3.12密封性能 (49)8.4.10光缆接续盒主要技术要求 (49)8.4.10.1尺寸 (49)8.4.10.2外壳 (50)8.4.10.3内部构件 (50)8.4.10.4光纤接头保护件 (50)8.4.10.5容量 (50)8.4.10.6标识记录功能 (51)8.4.10.7外观与装配要求 (51)8.4.10.7.1外观 (51)8.4.10.7.2装配要求 (51)8.4.10.7.3光缆接续盒进出光缆数量 (51)8.4.10.7.4箱体内部功能区划分 (52)8.4.10.7.5箱体的安装与固定 (52)8.4.10.7.6蝶形光缆的固定功能 (52)8.4.10.8材料 (52)8.4.10.8.1防腐蚀材料 (53)8.4.10.8.2密封性能 (53)8.4.10.9光学性能及曲率半径 (53)8.4.11光分路器主要技术要求 (53)8.4.11.1尺寸 (53)8.4.11.2光学特性 (53)8.4.11.2.1l×N PLC 分路器 (54)8.4.11.2.22×N PLC 分路器 (54)8.5引入光缆子系统 (55)V8.5.1光纤、光缆选型 (55)8.5.2光缆芯数配置原则 (55)8.5.3引入光缆的实施界面 (55)8.5.4引入光缆的布放要求 (56)8.6光纤终端子系统 (59)8.6.1配置原则 (59)8.6.2ONT设备要求 (60)8.6.3ONT安装要求 (60)8.6.4用户室内综合信息箱主要技术要求 (60)8.6.4.1外观结构 (60)8.6.4.1.1装配结构 (60)8.6.4.1.2箱体尺寸 (61)8.6.4.2箱体容量 (61)8.6.4.3箱体功能 (61)8.6.4.3.1线缆的固定保护功能 (61)8.6.4.3.2设备散热功能 (61)8.6.4.3.3设备安装 (62)8.6.4.3.4供电功能 (62)8.6.4.3.5箱体及门锁功能 (62)8.6.4.3.6箱内功能区的划分 (62)8.6.4.4箱体密封性能 (63)8.6.4.5噪声水平 (63)8.7管理子系统 (63)9分光比与接入距离 (64)9.1接入距离与光链路预算 (64)9.2光纤接续与成端 (66)9.2.1光纤接续与成端 (66)9.2.2活动连接器配置 (67)9.2.3光纤接续损耗 (68)VI9.3光缆余长要求 (68)10维护要求 (68)10.1线路测量 (68)10.2线路诊断功能 (69)10.3网管系统要求 (69)10.3.1网络管理总体要求 (69)10.3.2网管系统管理对象 (70)10.3.3网管系统设计 (70)规范用词说明: (71)VII前言为满足宽带提速发展目标,将宽带接入网络建设成为一个可运营、可维护、可管理、可测量网络,并适应未来技术演进发展,特制定光纤到户( FTTH)建设规范。
Q/GDW543—2010ICS29.240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543—2010电力光纤到户施工及验收规范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Power Fiber to the Home(PFTTH)2011-03-02发布2011-03-02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Q/GDW543—2010目次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施工准备 (1)3.1通信设备安装环境要求 (1)3.2器材检验要求 (1)4设备安装 (1)4.1一般规定 (1)4.2光线路终端(OLT)设备安装 (2)4.3光网络单元(ONU)设备安装 (3)4.4光分路器(OBD)设备安装 (3)4.5光纤配线架(ODF)设备安装 (3)4.6光纤分纤箱设备安装 (3)5线缆敷设 (4)5.1一般规定 (4)5.2光纤复合低压电缆的敷设 (5)5.3光纤复合低压电缆终端及附件的安装 (7)5.4入户光缆敷设 (7)6工程验收 (8)6.1一般性要求 (8)6.2上电测试前检查 (8)6.3上电运行检查 (8)6.4验收资料及文件 (8)6.5系统测试 (8)附录A(规范性附录)设备测试项目流程 (10)附录B(规范性附录)网管测试项目流程 (53)附录C(规范性附录)ODN测试项目流程 (57)编制说明 (61)IQ/GDW543—2010II前言为了有效推进电力光纤到户建设,规范工程管理,统一建设标准,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制订了电力光纤到户系列标准,涉及设备技术条件、测试规范、信息安全、典型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等环节。
本标准是系列标准中的施工验收部分,结合电力施工特点,对电力光纤到户施工准备、设备安装、线缆敷设等进行规范,用于指导相关单位开展电力光纤到户的施工及验收工作。
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规定了电力光纤到户施工及验收方法;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部提出并解释;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网有限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浙江省电力公司、重庆市电力公司、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鹏展庄自超赖建聪詹治国张红红葛剑飞刘志宏莫加杰齐国坚。
电力通信光缆工程施工规范电力通信光缆工程施工规范一总则本规范规定了电力通信用光缆运输和仓储、到货开盘检验、安装和施工、竣工和验收要求,是电力光缆线路工程施工质量检验、随工检验和竣工验收的依据。
适用于本系统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电力光缆线路工程。
各种光缆线路工程所用器材的规格、质量等均应符合本规范和设计文件要求,工程中不准使用未经鉴定合格的器材。
施工单位制定的施工操作规程应贯彻本规范的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电力光缆通信线路,包括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全介质自承式光缆(ADSS)和普通光缆。
本规范未包含的内容按设计文件办理。
二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范中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条文。
本规范实施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2357 通信用多模光纤系列GB/T 9771-2000(所有部分)通信用单模光纤系列GB/T15972-1998(所有部分)光纤总规范(eqv IEC 60793-1-1995)GB/T 7424.1-1998 光缆第1部分总规范(eqv IEC794-1-1-1996)GB/T 7424.4-2003 光缆-第4部分:分规范光纤复合架空地线GB/T 12507.1-2000 光纤光缆连结器第1部分:总规范DL/T 832-2003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 DL/T 788-2001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DL/T 767-2003 全介质自承式光缆(ADSS)用预绞丝金具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DL/T 766-2003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用预绞丝金具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YD 5102-2005 长途通信干线光缆传输系统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 5137-2005本地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 5138-2005本地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YD 5148-2007 架空光(电)缆通信杆路工程设计规范YD/T 908-2000 光缆型号命名方法YDJ 44-89 电信网光纤数字传输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暂行技术规定JB/T 8137-1999 电线电缆交货盘IEC 60794-4-1-1999 光缆第4-1部分:用于高压架空电力线的光缆IEC 60794-4:2003 光缆第4部分:分规范-沿电力线架设的光缆IEEE Std 1138-1994 用于公用电力线路的光纤复合架空地线IEEE标准三定义3.1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 (OPGW-optical fiber composite overhead ground wire)具有普通架空地线和光纤通信能力双重功能的复合线缆。
网络布线标准与规范网络布线标准与规范2010-04-10 15:46网络布线标准与规范布线的选择布线是任何网络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因此决策人员必须准备将网络总投资的10%用于这一领域。
由于不良的设计和不合格的安装而造成的网络故障是最常见的,同时代价也是非常昂贵的,因此对高质量的布线和网络设计方面的投资绝对是物有所值。
连接在网络中设备类型以及电缆上所承载的通信负载是选择电缆的关键因素。
同时,在进行电缆选择时还应考虑以下因素:网络集线器和节点信息口之间的最大距离在管道和地板/天花板中的布线可用空间电磁干扰(EMI)的程度为系统服务的设备的可能的变化情况和它们的使用方式系统复元力的水平网络要求的生命周期电缆走线的限制和电缆弯曲半径的限制具有潜在重复性使用可能的现有电缆安装情况电缆的选择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但在布线系统中应首先确定是使用屏蔽电缆、非屏蔽电缆、光缆,还是将它们接合在一起使用。
电缆通常使用带有绝缘层的导线并使用一层或多层塑料外皮。
电缆中通常由2到1800个线对组成。
大对数电缆通常用于主干布线系统,它们特别适合在话音和低速率数据应用中使用。
这些电缆在干线和水平(集线器到桌面)布线系统应用中的最大长度在国际标准ISO/IEC IS11801中有详细的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最大长度限制适用于所有的媒介。
它们并没有考虑由于网络使用的电缆类型和协议类型的不同而造成性能方面的差异的影响。
实际上,最大电缆长度将取决于系统的应用、网络类型例如10Base-T)和电缆的质量。
在特定的网络中,好的电缆供应商和施工人员将可以就布线系统能力给出相应的建议。
在确定电缆类型前,对电缆走线的可用空间进行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尺寸、重量和屏蔽灵活性等因素主要取决于电缆是否采用金属箔或编制护层,以及电缆中使用了多少导线。
这些因素与电缆所使用的屏蔽/反射材料一起将决定电缆对抗电磁干扰(EMI)能力。
在选择电缆之前,考虑电缆使用的屏蔽/反射材料也是至关重要的。
工程建设项目中尾纤安装布放施工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本规范是工程建设中尾纤施工的技术依据。
使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等工程。
第1.0.2条本规范未列入的安装标准应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如设计文件也未做规定,可有建设单位与设计、施工单位共同商定补充技术规定后实施。
第1.0.3条设计、施工单位应积极响应建设单位推广新工艺、新技术的要求,采取措施,加强设计人员和施工队伍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应与建设总体部署相适应、监理单位应加强随工质量检查,及时发现、指正施工单位采用新技术施工产生的问题。
第1.0.4条尾纤快速接头的传输性能验收应严格执行现有《验收办法》规定,工程建设中的尾纤布放施工可参照本规范进行验收。
第二章光纤配线架(ODF)尾纤安装布放第一节ODF的组成级各模块化单元构件第2.1.1条主要由基本架、扩展架(等同基本架)、集中熔接架、储纤架(空间)组成。
第2.1.2条ODF机架的主要组成构件模块有光缆引入单元、光配线单元、贮纤单元、熔纤单元(熔纤盘)、熔配单元(熔纤和配线合为一体)、盘纤区(内含盘纤轴)、走线槽架。
第二节ODF机架内的尾纤安装布放要求第 2.2.1条熔纤架是包含光缆引入单元、熔纤单元的机架(空间),主要实现外线光缆纤芯与光配线单元尾纤之间的对接功能,熔纤架和熔纤单元的尾纤安装布放要求:一、从光配线单元出来的尾纤在熔纤架内不做预留,对接后应将多余长度尾纤盘存在贮纤单元、熔纤单元和光配线单元内。
二、熔纤架内走线的尾纤应分段绑扎整齐,绑扎线扣均匀整齐,松紧适度,垂直、水平布放时不应出现弯曲、扭绞的现象,转弯布放时应弯成弧形且保证所有通路有尾纤转弯弧度一致。
第2.2.2条ODF基本架、储纤架是包含光配线单元、贮纤单元、盘纤区的机架,主要功能是完成设备到光配线单元或光配线单元之间对联跳纤,基本架、储纤架的跳纤安装布放要求:一、光配线单元法兰排列形式一般分横向和纵向两种,跳纤接入跳线模块时的安装布放要求:a.跳纤应统一从一个方向进入跳线模块,接入单元同一模块时,跳纤应通过同一个限位装置进行布放,跳纤连接头接入法兰时应弯成弧形,每根跳纤的弯曲弧度应一致。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光纤通信以其高速、稳定、安全的特点,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光纤布线系统作为信息传输的核心,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光纤布线施工方案,确保施工质量,满足客户需求。
二、施工原则1. 安全第一:严格遵守国家相关安全法规和标准,确保施工过程中人员和设备安全。
2. 质量至上:选用优质的光纤和布线设备,确保施工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3. 经济合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施工成本。
4. 高效便捷:合理安排施工进度,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三、施工准备1. 施工图纸:熟悉施工图纸,了解工程布局、设备配置及光纤布线要求。
2. 材料设备:准备光纤、光纤跳线、光纤连接器、光纤配线架、线槽、桥架、支架、螺丝等施工材料。
3. 施工人员: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光纤布线施工队伍,明确各岗位职责。
4. 施工工具:准备光纤熔接机、光纤测试仪、剥线钳、剪刀、螺丝刀等施工工具。
四、施工流程1. 工地勘查:对施工现场进行勘查,了解现场环境、设备布局及施工条件。
2. 光纤布线设计:根据现场勘查结果,制定光纤布线方案,包括光纤类型、布线方式、设备配置等。
3. 材料准备:根据设计方案,准备所需的光纤、跳线、连接器、配线架等材料。
4. 施工放线:按照设计方案,在地面或墙面预留线槽,将光纤线缆穿入线槽。
5. 光纤熔接:使用光纤熔接机将光纤连接器熔接至光纤线缆,确保连接质量。
6. 光纤跳线制作:根据设备配置,制作光纤跳线,确保跳线长度、类型及接头质量。
7. 光纤配线架安装:将光纤配线架安装在配线间,将光纤跳线连接至配线架。
8. 光纤测试:使用光纤测试仪对光纤连接进行测试,确保连接质量。
9. 工程验收:按照国家标准和客户要求,对施工项目进行验收。
五、施工要点1. 线槽布放:线槽布放应平直、整齐,避免弯曲和交叉。
2. 光纤熔接:熔接过程中,注意熔接机温度、熔接时间等参数,确保熔接质量。
ftth金具标准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到户)金具标准主要涉及光纤通信系统中光纤、光缆、光网络单元(ONU)以及光纤配线设备(ODF)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规范。
在我国,FTTH金具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光纤:光纤是FTTH系统的核心部分,用于传输光信号。
我国光纤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光纤类型:G.652、G.653、G.654、G.655等;-光纤规格:单模光纤(SMF)、多模光纤(MMF)等;-光纤连接器:SC、LC、FC、ST等类型;-光纤接头:光纤接续、光纤耦合等。
2. 光缆:光缆是连接光纤和光网络单元(ONU)的传输介质。
我国光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光缆类型:室外光缆、室内光缆、海底光缆等;-光缆结构:层绞式、平行式、分支式等;-光缆规格:G.652、G.653、G.654等;-光缆护套:聚乙烯(PE)、聚氨酯(PU)等。
3. 光网络单元(ONU):光网络单元是FTTH系统中的关键设备,用于实现光纤信号的转换和处理。
我国ONU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ONU类型:基于GPON、10GPON、XG-PON等技术的ONU;-ONU功能:上行速率、下行速率、业务流分类等;-ONU接口:光纤接口、以太网接口等;-ONU电源:直流、交流等。
4. 光纤配线设备(ODF):光纤配线设备用于光纤的接续、分配和调度。
我国ODF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ODF类型:光纤配线架(ODF)、光纤分配架(ODF)等;-ODF结构:模块化、非模块化等;-ODF光纤管理:光纤盘绕、光纤固定等;-ODF防护:防水、防尘、防震等。
以上只是对FTTH金具标准的一个简要概述,实际应用中,还需参照具体的标准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
在FTTH系统建设中,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有助于确保系统性能、安全性和稳定性。
第1篇一、概述通信光缆工程施工是现代通信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通信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确保通信光缆工程施工的质量,保障通信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特制定本规范。
二、施工准备1. 工程资料:施工单位应熟悉工程设计图纸、技术规范、施工组织设计等资料,确保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
2. 人员配置:施工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资质,并进行岗前培训。
3. 施工机械:根据工程需求,合理配置施工机械,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4. 材料设备:选用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设计要求的光缆、附件、管道等材料,并确保其质量合格。
三、施工工艺1. 架空光缆线路施工(1)杆路规划:根据工程设计图纸,合理规划杆路路由,避开障碍物,确保线路安全。
(2)杆路施工:按设计要求进行杆路施工,确保电杆埋深、垂直度等符合规范。
(3)吊线施工: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的吊线,确保吊线紧固、垂直。
(4)光缆敷设:按设计要求进行光缆敷设,确保光缆顺直、无扭曲。
(5)接头施工:严格按照接头工艺要求进行接头施工,确保接头质量。
2. 直埋光缆线路施工(1)线路规划:根据工程设计图纸,合理规划线路路由,避开障碍物。
(2)管道施工:按设计要求进行管道施工,确保管道质量。
(3)光缆敷设:按设计要求进行光缆敷设,确保光缆顺直、无扭曲。
(4)接头施工:严格按照接头工艺要求进行接头施工,确保接头质量。
3. 管道光缆线路施工(1)管道施工:按设计要求进行管道施工,确保管道质量。
(2)光缆敷设:按设计要求进行光缆敷设,确保光缆顺直、无扭曲。
(3)接头施工:严格按照接头工艺要求进行接头施工,确保接头质量。
四、质量控制1. 材料设备质量:选用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设计要求的光缆、附件、管道等材料,并进行抽样检验。
2. 施工过程质量:严格执行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过程质量。
3. 施工验收质量: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五、安全文明施工1. 施工现场安全: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施工现场安全。
弱电工程光纤光缆布线要求及其设计基础知识一般弱电工程常用必备知识资料光纤光缆布线要求及其设计基础知识,是弱电工程中的重要内容。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光纤光缆布线要求及其设计基础知识的内容。
一、光纤光缆布线要求1.布线路径要选择最短、最直接的路径,减少光纤光缆的弯曲角度和弯曲半径,并避免布线路径与高压电缆、大功率电缆、射频电缆等隔离,减小电磁干扰。
2.在布线路径上,光纤光缆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光缆的允许折弯半径,以避免信号衰减过大。
3.光纤光缆布线要确保足够的安全裕度,以便后期维护和调整光纤光缆。
4.光缆入户布线的终端盒、配线架等设备要安装在干燥、通风良好的位置,以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
5.布线时要根据网络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光纤光缆类型,如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
6.在光纤光缆的布线过程中,要避免弯曲、拉伸、扭曲等对光纤光缆造成不良影响的操作。
二、光纤光缆布线设计基础知识1.光纤光缆的基本构造:光纤光缆由光纤和外包层构成,其中光纤是传输光信号的核心部分,外包层主要是保护光纤。
2.光纤光缆的类型:光纤光缆根据光纤的传送介质和传送距离的不同,分为单模光缆和多模光缆。
单模光缆适用于长距离传输,信号衰减小;多模光缆适用于短距离传输,成本较低。
3.光纤光缆的性能指标:包括光纤的插损、返回损耗、带宽、传输速率等。
4.光缆的接口类型:光纤光缆的接口类型包括FC、SC、ST等。
5.光纤光缆的连接方法:光纤光缆的连接方法包括机械连接和熔接连接。
机械连接简单方便,但稳定性较差;熔接连接稳定可靠,但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
6.光纤光缆的保护措施:光纤光缆需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套管保护、光缆保护管、防护罩等,以防止光纤光缆受到外力的损伤。
7.光纤光缆的敷设方法:光纤光缆的敷设方法有直埋、管道敷设、吊挂敷设等。
8.光纤光缆的标准和规范:光纤光缆的布线需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如相应的国家或地区标准、建筑行业标准等。
以上就是关于光纤光缆布线要求及其设计基础知识的介绍。
光缆线路工程施工规范光缆线路工程施工技术要求光缆线路施工要求一、杆路部分1、埋深要求2、直线路由的电杆位置应在线路路由的中心线上,电杆中心线与路由中心线的左右偏差应不大于50mm,电杆本身应上、下垂直。
终端杆竖直后应向拉线侧倾斜100—200 mm。
角杆的内移:木杆内移200-400 mm;水泥杆内移100-200 mm。
3、拉线:(1)采用镀锌钢绞线,拉线程式要大于吊线程式一个规格。
水泥杆拉线应加装绝缘子(即隔电子),隔电子距地面的垂直距离应在2米以上。
人行道上的拉线采用红白相间的拉线保护管保护。
(2)油木杆的拉线不须加装绝缘子,但必须与吊线(包括护杆条、板)严格隔离。
城市中人行道上的拉线采用红白相间的拉线保护管保护。
(3)拉撑设备距高比应符合技术规定:拉线距高比为1,不得小于0.75;撑杆距高比为0.6,不得小于0.5。
(4)拉线上把的扎固要求采用另缠法或夹板法,不允许采用卡固法。
其中另缠法的规格见下表。
面的位置为大于300 mm小于650mm。
(8)出土要求①拉线下把实际出土点与正确出土点之间的偏差不大于50mm。
②拉线地锚不得偏斜,地锚的拉线盘应与拉线垂直。
③埋没拉线下把的出土斜槽应与拉线上把成直线,不得有扛、顶现象。
4、地线与避雷线(1)地线:①农话杆路中超过2公里的直线路由部分,每500米做一次地线;②交接箱必须做地线,地阻要达到设计要求。
(应小于10欧姆以下)③水泥杆的地线应从杆中孔洞中接入地下;油木杆采用外侧钉固入地,自地面上2米以上处,每隔50cm钉固一次,自2米以下处内应按25-30cm 的间隔钉固。
④杆路穿越380V及以上的电力线时,对应杆档两端必须作直埋式地线。
(2)避雷线:在跨越10KV以上高压线时,两侧电杆必须做避雷线。
5、吊线:(1)吊线地阻要达到设计要求。
(一般情况下应小于20欧姆以下)(2)一般吊线在距杆梢不应小于500mm,特殊情况不应小于250mm。
(3)一条吊线时,应设在杆路的车行道反侧或建筑物侧。
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工艺标准1.1施工要点1.1.1线缆1.线缆的型式、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
线缆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2.线缆两端应贴有标签,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3.线缆终接后,应有余量。
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宜为0.5~1.0m,工作区为10~30mm;光缆布放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3~5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4.距信息点最近的一个过线盒穿线时应留有不小于15mm的余量。
从配线架引向工作区各信息端口4对对绞电缆的长度不应大于90m。
5.线缆敷设拉力及其他保护措施应符合产品厂家的施工要求。
线缆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1)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2)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为电缆外径的6~10倍;3)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5倍。
6.电源线、综合布线系统线缆应分隔布放。
线缆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符合表1-1的规定;建筑物内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1对绞电缆与电力线最小净距注:双方均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且平行长度小于10m时,最小间距可为10mm。
表中对绞电缆如采用屏蔽电缆时,最小净距可适当减小,并符合设计要求。
表1-2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7.暗管或线槽中线缆敷设完毕后,宜在通道两端出口处用填充材料进行封堵。
室内光缆桥架内敷设时宜在绑扎固定处加装垫套。
8.线缆敷设施工时,现场应安装稳固的临时线号标签,线缆上配线架、打模块前应安装永久线号标签。
9.线缆经过桥架、管线拐弯处,应保证线缆紧贴底部,且不应悬空、不受牵引力,在桥架的拐弯处应采取绑扎或其他形式固定。
1.1.2面板模块1.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采用直立和水平等形式;接线盒盖可开启,并应具有防水、防尘、抗压功能。
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施工标准:
1. 光缆铺设:光缆应采用埋地或室内管道的方式进行铺设,确保光缆的保护和安全性。
2. 纤芯接续:光缆纤芯接续应采用机械式或融接技术,确保接续后的连接质量和稳定性。
3. 光配线架布线:光配线架应按照规范进行布线,确保光纤的安全和方便管理。
4. 光分纤箱安装:光分纤箱应固定安装在合适的位置,方便管理和维护。
5. 光纤终端设备安装:光纤终端设备应按照规范进行安装,确保设备的稳定和正常工作。
二、验收标准:
1. 光缆验收:验收光缆时,应检查光缆的外观和标识,确认无损坏和混淆情况。
2. 纤芯接续验收:验收纤芯接续时,应使用光缆测试仪进行测试,确认连接的质量和稳定性。
3. 光配线架验收:验收光配线架时,应检查布线是否整齐、连接是否可靠。
4. 光分纤箱验收:验收光分纤箱时,应检查分纤箱的安装位置、固定情况以及标识是否清晰。
5. 光纤终端设备验收:验收光纤终端设备时,应检查设备的安装和连接情况,确认设备能正常工作。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具体标准可以根据当地的规范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光纤配线架技术规范
1、引用标准
YD/T778-1999光纤配线架
GB/T2423.-1989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A/B/cb)
GB/T3873—1983通信设备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5095-1997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
5169.7电子电工产品着火危险试验
GB/T12507-1991光纤光缆连接器
…………………………………
2、标准配置
见报价单
3产品说明
3.1机架特点
3.1.1、采用优质电解板精心设计,颜色搭配和谐自然,结构坚固,美观大方。
3.1.2、19"机架符合国际通用标准和习惯,能与机房其它相当高度设备并架连接和固定,机架采用整体静电喷涂,磨沙纹机理可充分与机房环境相适应。
3.1.3、很强的布线管理系统,使其任一处的尾纤及纤芯的弯曲半径≥42mm.
3.1.4、机架采用了灵活的配置单元,用户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灵活配置,本系列光纤配线架最大配置容量为648芯。
3.1.5、外观图片
GPX72B5型光纤配线柜(450*750*2000)
ZHPX-35综合配线柜(2000*350*3000) 注:只须将DDF部分改为ODF,则型号变为GPX72B8
3.2功能
3.2.1、光缆固定与保护功能:具有光缆引入、固定和保装置。
该装置将光缆引入并固定在机架上,保护光缆及缆中纤芯不受损伤。
光缆金属部分与机架绝缘,固定后的光缆金属护套及加强芯可靠连接高压防护接地装置。
3.2.2、光纤终接设备:具有光纤终接装置。
该装置便于光缆纤芯及尾纤接续操作、施工、安装和维护。
固定和保护接头部位平直而不位移,避免外力影响,保证盘绕的光缆纤芯、尾纤不受损伤。
3.2.3、调线功能:通过光纤跳线连接器,能迅速方便地调度光缆中的纤芯序号及改变光传输系统的路序。
3.2.4、光缆纤芯和尾纤的保护功能:光缆开剥后纤芯有保护装置并固定后引入光纤终接装置。
3.3主要性能指标:
3.3.1使用条件:
工作温度:-40℃~+90℃
相对湿度:≤95%(+30℃)
大气压力:70Kpa~106Kpa
3.3.2光电性能:
a介入损耗≤0.15dB附加损耗≤0.2dB
b回波损耗≥50dB附加损耗≤5dB
c光纤活动连接器耐久性
整套连接器插拔500次后插针不得有机械损伤,同时附加变动量损耗≤
0.2dB;回波损耗≥50dB。
附加变动量损耗≤5dB
3.3.3机架高压防护地与光缆加强芯及金属相连,地线的截面积≥6mm2, 3.3.4机架高压防护装置与机架绝缘,绝缘电阻不小于1×103MΩ/500V (DC)。
3.3.5机架高压防护装置与机架间耐压不小于3000V(DC)/1min不击穿、无飞弧现象。
3.3.6适用性指标:
标称工作波长850nm 、1310nm 、1550nm;
光纤光缆应符合GB/T11819和GB/T7424规范;
光纤活坳连接器符合GB12507以及相关标准规范.
3.3.7外形尺寸、容量:(可根据客户的要求设计生产不同的配线架
3.3.8内部模块布线图
3.3.9机柜布线图(见3.1.5、外观图)调节光缆固定单元使机柜可上下进经线,光缆进入机柜时,其弯曲半径大于光缆直径的25倍。
4、检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