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与文化课程报告-从语音和词汇看四川话的使用现状及其保护

语言与文化课程报告-从语音和词汇看四川话的使用现状及其保护

语言与文化课程报告-从语音和词汇看四川话的使用现状及其保护
语言与文化课程报告-从语音和词汇看四川话的使用现状及其保护

从语音和词汇角度浅谈四川话的使用现状及其保护

摘要:四川话是流行于重庆市,四川省(巴蜀地区)及周边省份临近地区的主

要汉语言1。本文主要将普通话作为比较对象介绍了四川话的语音和词汇的特点,然后通过对四川地区三代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四川话目前

的使用现状。得到的结论是: 四川话的语音和词汇特点在中老年人中能够较好

地保持,但是在青年人中却丢失较为严重,情况不容乐观,应该对其进行保护。最后浅显地谈到了四川话的一些保护措施。

关键词:四川话;语音和词汇;使用现状;措施

1四川话的语音和词汇特点

方言是在某些特定的地区普遍使用的语言,象征着这些地区的历史文化。

四川话,又称巴蜀方言,是流行于中国重庆市和四川省境内的语言,属汉语西

南官话,北方语系,和湘语、客家话、粤语、赣语有一些相似之处,是一种带

有过渡性质的南方官话2。它是古蜀语融合巴语以及中原汉语,融入了元末明初

和清前期的两次湖广大移民的移民方言逐步形成统一的四川话3。四川话和普通

话在语法上除了音调不同外,其他特点都基本相近,但是四川话在语音和词汇

上和普通话具有较大的差别。

1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第三章:四川的官话。

2同上。

3

崔荣昌:《四川方言的形成》,《方言》1985年第1期6-14页。

1.1 四川话的语音特点

在语音上,四川话主要有如下特点:

除了少数地区(比如南充市金宝、晏家、三会等乡镇、自贡威远等)以外,说四川话的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将翘舌音说成是平舌音,比如将“重庆”说成“congqin”,将“四川”说成“sicuan”,将“贵州”说成“guizou”等。

除了少数地区(比如成都的一些局部地区)以外,说四川话的大部分地区

的人们都将鼻音“n”说成是边音“l”。比如将“拿来”说成是“lalai”,将“农业”说成“longye”,将“努力”说成“luli”等。

几乎所有地区都难以发出“ing”和“eng”这两个后鼻音,而统统将其说

成前鼻音“in”和“en”。比如将”冷漠“说成”lenmo“,将“平衡”说成是“pinhen”,将“行动”说成是“xindong“,将”冰箱“说成是”binxiang“。

和普通话比起来,四川话的语音有时候会变动。比如音节”eng”在声母”b”、”p”、”m”、”f”后时的发音变为”ong”,音节”un”在”d”、”t”、”n”、”l”、”z”、”c”、”s”后发”en”音,其余不变。例如在

四川话中将“朋友“说成是”pongyou“,将”蜜蜂“说成是”mifong“,将”尊敬“说成是”zenjing“,将”村民“说成是”cenmin“。

四川话常常将普通话中的”wu”读成”vu”,比如“五”和“雾”等;将”hu”读成”fu”,比如“呼”和“虎”等。

1.2四川话的词汇特点

四川话的词汇主要由承自中上古时期蜀语的词汇、由明清时期移民带来的

移民语言的词汇、承自古代汉语通语的词汇三部分组成4。2005年以来也有大

量的来自普通话、英语等语言的外来语词汇进入四川话,同时也有诸如“雄起”、“勾兑”、“假打”、“洗白”、“冒泡儿”等四川话新词汇在成都产

4杨文全,鲁科颖:《当代成都方言新词汇例释——兼论其造词心理与民间文化意蕴》,《西华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生,并迅速通行全川。四川话的词汇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蜀地区独特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5。

和普通话相比,四川话在词形、词序还有词义方面有很大差别6。

1.2.1 四川话和普通话词形上的不同

四川话词汇的词形和普通话相比,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甚至完全不同。举例如表2.1所示。

表2.1 四川话和普通话词形的比较举例

1.2.2 四川话和普通话词序上的不同

四川话词汇的词形和普通话相比,有的存在部分相同的情况,但是在词序上有差别。举例如表2.2所示。

表2.2 四川话和普通话词序的比较举例

1.2.3四川话和普通话词义上的不同

四川话词汇和普通话相比,有的完全相同,但是在词义上有差别。举例如表2.3所示。

表2.3 四川话和普通话词义的比较举例

5沈荭:《重庆言子儿的文化透视》,《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刘孝利:《自贡方言词语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4月。

2 四川话的来源

四川话发源于上古时期非汉族语言的蜀语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话的原始

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

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7。之后四川话便随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

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蜀后,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蜀语。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蜀语同各地移

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话8。

上古时期,四川盆地中存在蜀族与巴族两个非华夏族的民族以及蜀国与巴

国两个独立的国家,其不仅拥有各自独立的语言:古蜀语和古巴语,还拥有被

概称为“蜀图语”的独立的文字系统。公元前316年,秦国相继灭掉巴蜀两国,逐步将中原华夏族的制度、政令推行到蜀地区,并开始大量的向蜀地区移民,

蜀地区出现了古蜀语和华夏语并存并用、相互渗透的局面。之后随着秦汉时期

大量的中原汉人迁徙入蜀,并且在西汉末年形成了具有较为统一特色的蜀语。

中古时期,蜀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区,蜀语

继续得到发展,此时的蜀语独立性很强,与蜀地区以外的语言较难沟通。

现今四川话仍然与上古及中古时期的蜀语有一定程度的传承关系,中上古

蜀语是现今四川话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宋末元初,长达52年的蜀抗元战争使自唐以来经济文化高度较发达的蜀地区遭受重创,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元末明初,在这种低人口背景下,来自湖

7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第一章第三节:巴蜀的语言。

8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第八编第四章:西南汉族的

方言。

广、广东、江西等地的移民开始陆续进入蜀,形成了蜀历史上的第一次“湖广

填蜀”大移民运动。中古蜀语和各地移民方言融合演变,现今四川话由此开始

逐步形成。明代四川土著居民人数较移民仍占优势,蜀话也仍以宋元蜀语为基

础继续发展,但已经与现今川西、川南一带的老派四川话(灌赤片)较为接近。

明末清初,蜀地区再次陷入战乱,人口锐减,之后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使四川人口构成发生剧变。就全川而言,移民运动之后四川土著居

民仅占四川总人口的约30%。但是,明末清初战乱中,四川各地受到的破坏程

度相差很大,川东、川北地区受战乱影响严重,而川南地区却受影响十分轻微。当时还有大量川东、川北的四川土著居民,前往川南地区以及与川南毗邻的滇

黔北部地区躲避战乱。

因而,川南地区的存留的四川土著居民人数可能较移民仍占优势,其中又

以峨眉、乐山、犍为一带为最,从而使以宋元蜀语为基础的明代四川话在川南

地区仍然得到存留。与此同时,大量来自湖广、江西、广东等地移民进入川东、川北地区,从而使四川话内部产生了新派(川东、川北)与老派(川西、川南)的分化,奠定了现今四川话内部新老两派并存的格局9。

3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研究四川话语音和词汇的使用现状,对四川地区老年、中年和青年的

三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如附录1所示,调查问卷统计方式及结果评价标准如附录2所示,问卷调查对象信息及调查结果如附录3所示。

从附录2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四川话的语音和词汇特点在老年人和中年人中保持较好,但是四川

话的语音和词汇特点在青年人中则丢失较为严重,四川话的部分语音和词汇特

点丢失。

(2)目前在青年中四川话的语音和词汇特点都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但是

相比于语音特点,词汇特点丢失得更多。

(3)从总体上看,四川话语音和词汇特点仅仅受到轻微影响,但实际情

9

杨波:《四川官话入声现象的历史文化透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

第5期。

况是不容乐观的。

由于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人们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交流成为了一个必

然趋势。为了顺应这种趋势目前我国一方面大力推广普通话,比如说学校用普

通话教学,公共媒体使用普通话传播信息;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四川

话的使用,比如广电总局限制四川话方言剧等。在这双重打击下,四川话的生

存形势不容乐观。甚至有人认为四川话经过较长的时间后有完全被普通话取代

的可能10。

在这种情势下,四川话自身的特点必定会有所丢失,比如问卷中“定子”、”逗硬”、“罩子”等词汇在青年人中很少有人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来。当今的青年人从小受到普通话教育,从语言到思维都是按照普通话来的,并且

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使用普通话较为频繁,因此四川话的特点在青年人中丢失

最严重(两位被调查青年最后得分分别只有64和68);而中老年人由于没有受

到大量的普通话教育并且对外交流较少所以能够较好地保持四川话原有的特点。虽然普通话对四川话的侵蚀较为严重,但是在四川地区日常生活以四川话为主

的大的前提下,四川话的语音特点更容易保持下来,而普通话最主要影响的是

四川话的词汇。因此在问卷调查的结果中,青年人的语音部分的得分比词汇部

分的得分高出很多。

总的来看,在问卷调查的结果中总分较高是由于中老年人的得分很高,即

使青年人得分较低但是仍能够使总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所以,仅仅从总

分上看四川话的存在现状是较为乐观的,但是这是片面的。在不久的将来,青

少年人必定要成为社会的主体,但是他们接受的仍然是大量的普通话教育,所

以到那个时候四川话的特点会丢失得更多。所以,四川话目前的处境是非常不

容乐观的。

4四川话的保护

方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方言语音词汇中常

常传递了被掩盖了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方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在沟通交流

的作为外壳下,还包裹着当地人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开阔未来的勇气。方言是

10夏中易:《近四十年成都话语音变动现象考论》,《成都大学学报》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

年04期。

地域文化的载体,保护方言,可以保证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应该对方言进行保护。

四川话是我国使用最多的方言,保护四川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四川话的保护已经可不容缓。但是,语言本来是渐变的,但如果我们的某些措施不力,就可能出现剧变,我们丰富的汉语方言就可能出现断裂。因此,保护四川话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

对于四川话的保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措施11:

(1)赋予地方政府灵活处理四川话保护问题的自主权,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出现,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鲜明地确立四川话在私人领域的主导地位,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鼓励在私人领域大量使用普通话。

(3)利用电视、书籍、网络等媒体积极进行四川话广泛、深入的宣传,普及四川话保护知识,激发和培养当地人们的四川话保护意识,扩大四川话保护与推广的范围。

(4)重视学校、家庭教育,学习和保护四川话从娃娃开始。

(5)开展各种和四川话相关的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从文化的层面保护四川话。

【参考文献】

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第三章:四川的官话。

崔荣昌:《四川方言的形成》,《方言》1985年第1期6-14页。

陈实:《从《让子弹飞》看四川方言的推广》,《青年文学家》,2012年03期。张慎仪(清):《蜀方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杨文全,鲁科颖:《当代成都方言新词汇例释——兼论其造词心理与民间文化意蕴》,《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1

宫同喜:《语言领域、语言能力与方言保护》,《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03期。

四川省南充县志编纂委员会:《南充县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语言研究所方言组. 《方言调查词汇表》,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

沈荭:《重庆言子儿的文化透视》,《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罗家国:《渠县方言词语研究》,厦门大学,2002年5月。

刘孝利:《自贡方言词语研究》,四川大学,2007年4月。

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第一章第三节:

巴蜀的语言。

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第八编第

四章:西南汉族的方言。

蓝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重庆: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

张国雄,梅莉:《明清时期两湖移民的地理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

年第4期。

杨波:《四川官话入声现象的历史文化透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97年第5期。

夏中易:《近四十年成都话语音变动现象考论》,《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04期。

范俊军:《我国语言生态危机的若干问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宫同喜:《语言领域、语言能力与方言保护》,《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郭龙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语言生活、语言规划与语言保护》,《中国人民大

学学报》,2008年第4期。

附录1:四川话语音及词汇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四川话语音及词汇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您好,四川话是流行于重庆市,四川省(巴蜀地区)及周边省份临近地区

的主要汉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了解目前各

类人群对于四川话语音和词汇的使用现状,从而分析四川话的存在现状以及发

展趋势。现您被我们抽选为调查对象,希望您能真实反映情况,谢谢您的配合!

第一部分:个人资料

年龄:性别:学历:

第二部分:四川话语音调查

本部分主要考察四川话的语音,请您勾选下表中和你发音习惯最接近的发

音选项:

第三部分:四川话词汇调查

本部分主要考察四川话的词汇。

下面表中的词表示相同的意思,请您勾选下表中和您说话习惯最接近的选项:

附录2:问卷统计方式及结果评价标准

问卷统计方式:问卷有20个问题,总分100分,每个问题5分,如果选择选项1得5分,选择选项2得1分。

结果评价标准如下:

附录3:问卷调查对象信息及调查结果

被调查对象信息及调查结果:

所有被调查对象均为四川人,为避免泄漏被调查对象信息,将其姓用*表示。

(全新整理)1月全国自考语言与文化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语言与文化试题 课程代码:00838 Ⅰ.Each of the following incomplete statements is followed by four alternatives. Read each statement and the four alternatives carefully and decide which of the four alternatives best completes the statement.(20%) 1.“Negro”,once a euphemism for “_______”, is now an offensive racist term.() A.a black man B.nigger C.an African D.black boy 2.The expression that can be used as the euphemism for “gardener”is “_______”.() A.landscape architect B.garden designer C.beautician D.botanist 3.I may be back tonight; I’m not sure. _______,just make yourself at home.() A.However B.Despite this C.Either way D.Still 4.He showed no pleasure at hearing the news. _______ he looked even gloomier.() A.Alternatively B.I mean C.In addition D.Instead 5.“他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神德街2号”can be translated into _______.() A.He lives at Divinity Avenue 2,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B.He lives at Divinity Avenue 2 in Cambridge of Massachusetts, U.S.A. C.He lives at 2 Divinity Avenu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D.He lives in U.S.A, Massachusetts, Cambridge, Divinity Avenue 2. 6._______ is a weapon name.() A.Brenda B.Arthur C.Rhoda D.Timothy 7.When receiving a gift, the English speakers normally say_______.() A.“It’s very nice” B.“Where did you get it? This is really what I want” C.“It must have cost you a lot. Thank you very much” D.“How much is it? Thank you very much” 1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自卑常常被认为是不好的,因此很多人否认自己的自卑情结。但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正视自己的自卑和不足,是健康成长的前提。 孩童时代,我一直被班里的同学称为胖子,对外貌很自卑。但是我不允许自己承认这一点,也不允许别人发现这一点,当被叫到胖子的时候,我会用很恶劣的语言回应。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正视自己长得不够漂亮的事实,并且发现自信所体现出来的魅力。我常常告诉自己自信的女性最美丽,这种心理暗示带来的效果很好。 正视自己的自卑,并且把自卑用自信来掩盖,这是我对自我内心的调整,但是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让我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认识了自卑情结,并再一次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了深层次探索。 《自卑与超越》一共十二章节,读完之后,有三点感受尤为深刻: 一、个体的生活意义与行为 什么是生活的意义?生活的问题都是和职业,社会和性相联系的。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就表明了他生活的意义。错误的生活意义导致错误的行为。阿德勒由表及里的探索,有效解释了为什么纠正一个人的行为后,患者仍然会出现其他不良行为。关键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错误的生活意义没有被纠正。我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有两个16岁的小孩子,性格暴躁,不讲礼貌。我多次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效果甚微。我问及了他们的家庭状况和小时候记忆深刻的故事。A的父母双亡,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并不关心他的心里需要,只保证他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时候爷爷走亲戚,会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长期的忽视使得他很孤单。B的情况更糟糕,唯一的亲人,哥哥在外打工,一年回家一次,他假期也呆在学校,无处可去,安静的时候,深黑的眼睛常常让人觉得悲伤。我第一次接触他对他印象非常好,爱照顾人,负责人。但是相处的过程中,我开始接触其他人,对他的关注度减少。接下来他的行为就变得让人无法忍受。了解到AB的生活环境和现状之后,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表现的如此暴躁是因为他们怕被忽视,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运动以及其他方面都表现平平,他们便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来达到吸引注意的目的。我先主动调整了自己对待他们的态度,并且十分肯定了他们的优点。接着我发现他们的行为有了很大改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读书报告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读书报告 科学的历程,我们的在路上 有幸在老师的推荐了下匆匆拜读了吴国盛老先生的《科学的历程》一书,当然这样的书值得收藏,看一遍自然是不够的。自幼喜欢历史的我,对于科学史也是有极大的兴趣。 第一次接触“科学史”这个词还是高中时,听说一位熟人凭借科学史专业的硕士学位考上了公务员进入了科技局工作,世俗的眼光对于这个专业自然是不太看,但是当你走上了科研的这条里,回头看看才会发现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居然踩在那么多人的肩膀上。 研究生报道前,父亲送我折转北京,第一次来北京繁忙中抽的一日空闲,父亲说天安门坐车经过一下就可以了,但是科学技术馆一定要去,因为我即将踏上科研的旅途。我开始认为科技馆就是给小孩子科普的地方,一个准研究生去不合适,但是去了之后发现我们在那里都只是小孩子。在中国科学技术馆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参观,老实说那里参观用三天的时间都不够。就在这一天的时间里面,我们将近一上午的时间用在一楼的华夏之光展厅,那里就是一副生动鲜活的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有代表性成就和发展轨迹的情景在线图,从纺织到印染,从建筑到造船,从天文到数学,期中很多的理论基础我还要煞费脑筋的去想一想算一算。在看了郑和宝船的复原模型后我们彻底被折服了,但是大脑中增加更多的不解,为什么近现代我们的科学技术是如此的落后,这个问题一直带到了现在。 吴国盛老前辈是这样论述的,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代继续缓慢的发展,并且出现了四部集传统科学技术之大成之作的科技名著。但是在清代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即使按照中国传统科技固有的发展模式,其发展速度亦大大减慢。更何况与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相比,老大腐朽的更是一落千丈。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模式的没落的清朝学者,以它们的没落之心,抗拒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技,使得中国人对近代科学的创建者贡献甚微。原有的传统科学技术得不到飞快的发展,对于西方新兴的科技又予以抗击,结果是中国科技大大落后。 人们一般把为什么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问题,等同于为什么中国没能产生出近代欧

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报告

《环境工程导论》课程报告生存还是灭亡:谈环境问题的前景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摘要 本文主要以基本自然科学定律和基本社会科学规律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案例来探究环境保护问题的发展前景,即回答一个严肃的问题:若干年后是人类成功地解决了环境问题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环境问题愈发严重,从而超过自然本身和人类环境科学所能处理的极限。由此带来两种相反的后果,即是人类的生存或是灭亡。 关键词:环境问题发展趋势人类命运 - 1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basic laws of natural science and basic social scientific laws as a starting point, combining to the practical cases ,to explore the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sues, namely to answer a serious question : After several years, the huma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ould have successfully solved so that it achieves human and nature harmony, 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s more serious, thus exceeding the limits of nature itself or that huma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an handle. It results two opposite consequences, that is, human existence or destruc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development trends, human destiny - 2 -

尔雅_语言与文化答案

本套题正确率15/168=91%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的语言学分析(一)已完成 1 下列关于人类起源非洲假说的内容中正确的是()。 ?A、能人走出非洲 ?B、南猿人走出非洲 ?C、元谋人走出非洲 ?D、直立人走出非洲 我的答案:D 2 下列哪一项是人类进化的形态之一?() ?A、山顶洞人 ?B、智人 ?C、北京人 ?D、元谋人 我的答案:B 3 符号活动出现于()。 ?A、南猿时期 ?B、直立人时期 ?C、晚期智人 ?D、早期智人 我的答案:C 4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是指人类发源于非洲,然后移动到世界各地。()我的答案:√ 5 某一人群的mtDNA变异越大,它的群体演化历史越短。() 我的答案:×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的语言学分析(二)已完成 1 非洲智人最早移动到哪一大洲?() ?A、北美洲 ?B、南美洲 ?C、亚洲 ?D、澳洲 我的答案:C 2 非洲智人什么时候开始走出非洲?() ?A、20万年前 ?B、13万年前 ?C、15万年前 ?D、10万年前 我的答案:A 3 下列哪一项事物的出现不能标志着智人具有了一定的符号编码能力?() ?A、图画 ?B、雕刻 ?C、文字 ?D、瓷器 我的答案:D 4 智人走出非洲有几条路线?()

?B、2 ?C、3 ?D、4 我的答案:B 5 直立人是语言人,智人不是语言人。() 我的答案:× 6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为人类的基因和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我的答案:√ 人类起源非洲假说的语言学分析(三)已完成1 脑容量与语言的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没关系 ?D、不确定 我的答案:A 2 方言的形成有几种方式?()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的经典著作,以下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泰勒认为制订任何课程及教学都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学校应力求达到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教学好这些学习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该书主要是提出了研究以上问题的一些方法,但并不试图解答,因为对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的学校而言,答案都将是不同的。本书虽没有回答问题,却阐明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步骤,由此构成的一种基本原理,以考察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于1949年发表了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研究范式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此书的影响,从瑞典学者胡森等人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评论可略见一斑:“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因此,学界往往把此书看作“达到了课程编制纪元的顶点”。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二十世纪初,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强调彻底的实际效用。一些教育界人士对工厂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运动,很快作出反应,把它视为一种理想的模式竞相仿效,并把这种“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学校管理,继而又把它推衍到课程领域本身,把企业会计原理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目中。这样,学校课程的核心——学科也围绕“效率”这个轨道运转,效率等同于科学,这些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泰勒,结合课程实践活动,形成了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围绕着四个中心问题运转:即学校应该达到哪些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围绕这四个问题,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制订目标最重要的是选择,需要认真考虑来自学生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以选择大量适当的目标,再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进行筛选或过滤。当目标确定后,需要一种最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形式是每一个教育目标都包括“行为”和“内容”两方面,以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 2、选择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并不等同于一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大作业调研报告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 大作业调研报告 题目:宁波市城区河流水质调研活动 班级:土木132 成员: 指导教师

宁波市城区河流水质调研活动 摘要: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资基础。但近期,自一位浙商在微博上悬赏20万元请温州瑞安市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随后又有不同地区的网友如法炮制,接力开出悬赏邀请所在地的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一时成为网络上流行的活动。之后有些省份并将此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依据之一。所以我们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根据中央文明办和省文明办的要求,做了宁波市城区河流水质调研志愿实践活动这个课题。虽然说近年来宁波河流不断在治理改善,但还存在某些地区河流成死河的情况,而且在实施上,执行力也不是很强。所以通过这次实践,希望各级政府通过政绩比较,互相竞争,共同探讨,和我们一起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引导人们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关键词:宁波合作河流水质 前言: 宁波,简称甬,浙江省的副省级城市,浙江省第二大城市,计划单列市,是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利的较大的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全市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人口760.57万(2010年)。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南靠台州,东与舟山隔海相望。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某些河流污染甚是严重,治理河流势在必行。 一.实践背景 1.时事背景: 近期,自一位浙商在微博上悬赏20万元请温州瑞安市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随后又有不同地区的网友如法炮制,接力开出悬赏邀请所在地的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一时成为网络上流行的活动。在之前,合肥十条河流水环境将实行月考,考核的内容包括水质断面、排口截流情况和河道管理3方面内容,考核结果分优良、合格、不合格3个等次。城市水环境质量考核情况将纳入对各县区、开发区的目标管理责任考核,并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依据之一。 其实,多地“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更像是民众的一种感情宣泄,反映出了城市河道污

浙江自考语言与文化试卷及答案解析.doc

??????????????????????精品自学考试资料推荐?????????????????? 浙江省 2018 年 4 月自学考试语言与文化试卷 课程代码: 10058 Ⅰ. Multiple choice (24%) Directions: Each of the following incomplete statements is followed by four alternatives. Read each statement and the four alternatives carefully and decide which of the four alternatives best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that ________.( ) A. the former determines the latter B. the latter determines the former C. the two are parallel D. the two interact 2. While “ handsome woman” and “ pretty woman ” are both acceptable, they suggest different kinds of attractiveness because of the ________ associations of these two objectives.( ) A. collocative B. affective C. connotative D. thematic 3. A young man or young woman who rejects authority, existing institutions and conventional attitudes towards morality, style of dress is called________.( ) A. hippie B. knight C. koala D. poke 4. A fortified place occupied only by army or a fortified trading post is called ________.( ) A. castle B. fort C. lynch D. terrapin 5. Pork, mutton and beef are loan words from ________. ( ) A. French B. Latin C. Indian D. English 6.English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a ________ language because it relies heavily on conjunctions to indic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guistic units. ( ) A. paratactic B. branching C. hypotactic D. linear 7. Religious name “John” means ________ in Chinese. ( ) A. 上帝是神圣的 B. 约翰 1

【原创】《超越自卑》读书笔记

1010040042刘嘉怡法律与行政学院社会工作 《超越自卑》读书笔记 在金鑫老师的推荐下学生认真拜读了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超越自卑》。阿德勒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米商家庭,早年曾在维也纳大学学医,获得博士学位。初期追随弗洛伊德,后分道扬镳,自创了一个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出于“自卑”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强调个人与生存环境间互动对行为的影响。据说“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超越自卑》主要介绍了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 在这本书里,阿德勒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才能够超越自己。 首先,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他提出,每一个人类个体在面对生存时,都要面临三个问题:职业、社交(与他人的关系)和性(即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作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他提出,当个体不足以应对环境挑战时,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必然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乃是人类最普通的情绪,但人无法一直在自卑感下生活。因此,追求作为其补偿的优越感,是所有人的通性。简单地来说,即用“优越感”来弥补“自卑感”。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理想的补偿方式,是通过改变现实生活的处境来消除自卑,甚至获得成就。而生活的失败者,则在不合作的态度中,在自己的想象里获得满足。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并拥有对他人有益的合作的生活态度。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阿德勒说,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审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从我们的童年开始,自卑感对我们的影响就从未停止过。儿童因为自身的弱小,在成长中无时无刻不伴随着自卑。为了补偿这种感受,他们应该练习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获得生活的安全感,并在这种愉悦中,获得兴趣并发展终身受益的技能。在家庭的影响一章中,阿德勒描述了家庭对个人的巨大影响。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生活方式,给每一个孩子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

课程读书报告格式

课程读书报告格式 课程读书报告格式是怎样的?写一些什么内容呢?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课程读书报告格式,供大家参考! 课程读书报告格式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花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至于写读后感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没有任何规范。可以写成很抒情的散文,很尖锐的评论,很精辟的分析,很周详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质,也要看你感想的性质。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可以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它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它

有关的书来看,包括:1、作者的传记;2、作者其它作品; 3、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4、其它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可是赞扬与批评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清丽……全是废话。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常用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因此赞扬不容易,批评难,又赞扬又批评也不简单。 读书报告可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它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

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

《生态文明论》读书报告 当今社会,社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日益剧烈,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困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两大难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化解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姬振海老师在《生态文明论》中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由生态和文明两个概念构成的复合概念, 是 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这和我们现在的发展模式不同,现在我们的发展模式更倾向于从环境中掠夺资源,而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与环境的和谐共处,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具有全面性、和谐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那怎么样才能达到生态文明呢?生态文明的产生有它自己的历史进程。人类社会先后经过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现在的国家大都处在高度工业化的文明阶段。在原始社会,人类畏惧自然,从自然中获取仅够生存的少量资源,此时的人类处于和环境的原始和谐中。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类逐渐从命运莫测的依赖自然生存到自主生存开发占有自然,再到人类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资源,人类不断发展强大,但是自然资源却被人类一点一点榨干,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化,污染的问题开始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开始发现,如不把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纳入到人类的自觉实践之中,并使之尽快得以改善的话,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可预见的将来就会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生态文明的概念开始被大家提出。生态文明的兴起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志,一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二是生态政治的兴起,三是生态经济的发展,四是生态文化的繁荣。环境的改善是倡导生态文明的目的,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施行生态政治是生态文明的制度保障,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手段和办法,生态文化的繁荣施行生态文明的最终目标,实现了生态文化的繁荣,生态文明才能深入人心并永久保持下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态文明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层

福师2015年春语言与文化在线作业一答案

福师《语言与文化》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V 1. In deciding_______a course of action, the candidates tried to estimate its likely impact on the voters. A. what to pursue B. which to pursue C. whether to pursue D. if to pursue 满分:2 分 C 2. It is only recently _________astronomers have begun specific research into black holes. A. when B. so that C. that D. which 满分:2 分 C 3. Mass advertising helped to____the emphasis from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to their consumption. A. vary B. shift C. lay D. moderate

满分:2 分 B 4. Some nonverbal messages are consistent with accompanying verbal message, which is the____function of nonverbal message. A. complementing B. contradicting C. regulating D. accenting 满分:2 分 A 5. Some research workers completely____all those facts as though they never existed . A. ignore B. leave C. refuse D. miss 满分:2 分 A 6. Jack is late again. It is ___ of him to keep others waiting. A. normal B. ordinary C. common D. typical 满分:2 分 D 7. Language is an instrument used in the( )of thought.

读书报告范例

山东财经大学 课程名称管理学 任课教师辛爱芳 题目《管理未来》读书报告 姓名学号 20140624219 刘露 年级专业 2014级电子商务2班 所在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5-04-26

《管理未来》读书报告 刘露 1、书目: 书名:《管理未来》 作者:[美]彼得.德鲁克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次:2009年5月第1版。 2、全书提要: 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的出现,对系统性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需求,要求未来的管理者具备全新的素质。彼得·德鲁克,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些试图正确应对世界变革的商界领袖和经济学家们都会竖起耳朵认真倾听这位智者的声音。未来企业的竞争战略必须基于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知识社会来临,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也意味着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对于知识社会的管理者,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变得至关重要。未来的经理人需要具备全新的素质和技能。 全书主体共分四部分:经济、人、管理、组织。本书是一本论文集,在80年代,德鲁克的研究中心是创新管理在美国创业浪潮风起云涌的时刻,德鲁克找到了新的理论增长点--创新企业和中小企业成功的将管理从大企业引向中小企业,强调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在90年代,德鲁克研究重点转向非营利组织管理问题,将目标管理引向非营利组织,强调客户观念和绩效意识,预测非营利组织讲座向专业化,而不是当前的志愿者模式。 3、心得评论 “未来企业竞争战略必须基于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知识社会的来临,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也意味着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对于知识社会的管理者,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变得至关重要”“未来的经理人需要具备全新的素质和技能”…… 未来企业的竞争战略必须基于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今后只有一种企业,管理也是兼收并蓄。各个国家的管理思想都要融会贯通。这一点上它已经是管理思想的全球化了。因为管理模式决定企业成败,管理水准决定企业的成败和规模。市场是无情的,现实也是很无情的,未来如何?怎样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需深刻地了解自己,意识到社会发生的变化,自我管理、自我经营与自我领导,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我们必需清楚管理的基本原则,有效运用管理学知识,在变动的社会环境中,带领团队找到正确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未来,驾驭未来。 变化、变革是世界永恒的主题,管理即是基于这种变化和变革的世界而存在的,研究管理未来,首先必须研究世界的未来,研究世界的未来必须明确世界发展的方向。而世界发展的未来方向虽然是一个未知的问题,但对现实的反思其实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答案。关于管理,我们从来缺乏的不是方法、模式、典籍,而所缺的正是一种思想,一种动态的思想、一种变化的思想、一种反思的思想。因此,未来管理正是一种以“动态、变化、反思”思想为表达的哲学管理,是完全不同于当今“形而上学”为主要表达的反传统管理。 那么,究竟怎样的管理方式是最有效的呢?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问题为历代管理学家、企业家所孜孜不倦地探求,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学子需认真思考的。麦格雷戈在本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他认为,由于人有寻求需要满足的特性,因而最适当的管理方式是创造一种能满足人需要的组织环境,借以影响或诱导其为组织目标服务。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下一级需

环境保护学习心得体会

环境保护学习心得体会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于生存的家园。地球母亲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茂密的森林,可爱的动物,清新的空气……人类没有好好地珍惜这一切馈赠,而是肆 意地毁灭。直至地球母亲向人类发出警告,人类才有所觉醒,才懂得要拯救已失去的或正 要失去的一切。于是,人们开始进行恒久的“创绿”活动了 当前,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们必须对环保教育和环保活动达到共识:环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意识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增强环保意识, 必须从儿童抓起,才能从根本上决解问题。 “绿色学校”的创建就是环保教育的具体体现。我们学校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活动 大力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构筑素质教育平台,促使学生素质更 全面、更成熟地发展。 为培养出更具时代特色的“绿色人才”,我认为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创绿”的意义。让学生从思想上得到共识。这样才能向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环保教育和环保知识教育,并 把环保教育纳入到德育工作的范畴。 其次,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并把它作为规范来履行。在学校本次“创绿”活 动中,向学生提出如下要求: 1、自觉节约能源,让学生知道不浪费水、电、粮食、纸张,就是保护环境。 2、变废为宝,把可回收垃圾分类。 3、吃东西要选择绿色食品,让学生懂得这样有利于健康。 4、爱护动植物,让学生明白这是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内容。 5、讲究卫生,不使用白色污染的用品。 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自觉按照环保的要求 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文明的青少年。 而作为教师,我更明白应把环保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如在数学课上,我为学生提 供一系列的数字,让学生自己计算出一天里全国小学生家庭白色污染的数量。让学生从具 体的事例中体会到白色污染的严重性,激发学生环保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最后,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因为无声的教育 胜过于有声的教育。让全人类都行动起来,投入到拯救地球母亲的行列中。

文化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论述题(10*10=100) 1:试论述生产文化的地域性 2:怎样理解生活文化的地域性 3:影响物质文化地域性的因素有哪些? 4:怎样理解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5:地名的主要性能(性质和职能)是什么?地名景观的种类有哪几种? 6:宗教与地理环境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7:你对文学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怎样的理解? 8:文化生态学: 9:怎样理解文化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10:应用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地理学问题应注意些什么(简答) 1:(1)农业文化具有地域性,世界农业文化文化区的存在就是农业文化区域性的充分表现。根据其鲜明的地域特点,分布上可分为热带雨林农业文化区、草原农业文化区、干旱沙漠农业区文化区等8大农业文化区。(2)工业产业文化的地域性,一般遵循工业产业分布的特点和区域差异。由于不同的工业生产的所要 求的各类要素的配置不一样,所以工业产业就形成了明显的的地区差异。此外,特定时期的国家政策也会对工业生产的布局带来影响。 2:主要可以分为衣、食、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服饰文化:在衣着方式、制衣布料、服饰色彩、服装形态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地域性。如制衣布料,因其衣料资源的分布差异,早期的地区差异明显:中国广泛使用丝绸,南亚多用黄麻,靠近北极都用兽毛衣料。

(2)饮食文化:在食物原料、烹饪等方面,区域间都出现了差异。因各地食材不同,人们口味不一,形成了“南甜北咸”的八大菜系。 (3)居住文化: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居住形式。因地域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不用,就形成了口袋房、四合院、洞穴式、干栏式等风格形式的建筑。 3:(1)自然因素:主要指自然地理环境:气候通过对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而形成与各地气候条件相符的物质文化;地形和水文因素对于生产和生活方式有重要影响;而地质和生物对居住文化、交通运输、饮食结构都有一定影响。 (2)社会、人文因素:首先经济条件决定了物质文化的内容、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其变化还影响着居住文化;再者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对信仰宗教的民族的物质文化有重要影响;其次文化交流、民族交往可以使个民族、各地区的物质文化相互交融和吸纳。 4: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分布格局等于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环境与语言的产生:首先语言中的词汇受环境的影响的最大、最直接;其次,环境过语言来作用于语音,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人心理上、生理上的差异,从而引起人语音、声调以及表达感情方式的不尽相同;环境还对语言的语法产生有影响,环境塑造出的民族心态会在语法上体现。 (2)环境对语言插播、演进的影响:语言自身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变化的影响。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往往会促进或阻碍语言的传播,从未形成了方言;而人文环境的对语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行政区域、移民、国家政策及经济水平等因素对语言发展的强烈影响。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建制往往对语言的传播扩散骑着决定性作用。国家的方针则往往通过影响移民来影响语言的扩散。 5:地名的主要性能是:社会性、历史性、文物性、指位性、地域性、稳定性、可变性和衍生性。地名景观的种类:山水地名(赤峰、华山)、示位地名(山南水北为阳,衡阳)、寄意地名(西安、宝鸡)、特产地名(盐城)、民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精选3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精选3篇)《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

合作。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梦是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

语文课程标准读书笔记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语文课程标准》读书笔记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语文课程标准》读书笔记 摘抄内容: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正确认识课程理念。 (一)语文学科特点及教学特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牢牢把握“工具性”“人文性”这两方面的任务,在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上下大功夫,实现二者的高度统一: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又要让学生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二)语文学科新课程理念及教学策略。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学科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其他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关注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作用。 (2)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3)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4)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结构、含义、用法的整体把握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接受学习仍是学生获取知识、获得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田地,沟通与生活联系。 (2)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6.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