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诗意舞台追忆江南古韵——评弹音画《唐宋古韵忆江南》再创作思路
- 格式:pdf
- 大小:97.06 KB
- 文档页数:1
小桥流水、青砖石桥、黑瓦白墙、春雨濛濛……浓郁的江南元素给人清新脱俗的诗意之感,这就是锡剧《紫砂梦》的舞台呈现。
水墨晕染的舞台、精彩细腻的表演、层层推进的故事情节、优美且震撼人心的音乐唱腔,将制壶场景、儿女情长、家国情怀转换成充满艺术气息的戏曲舞台形式,不仅展现紫砂壶的制作过程,更展示了柔中带刚的壶道精神。
戏曲舞台美术不是孤立存在的,演出空间的设计不仅要符合剧本主题,更要最大限度地为导演和演员所利用,首先要考虑戏曲表演的传统,符合表演本体的设计才是好的舞台空间。
锡剧《紫砂梦》舞美对江南元素的选择和提炼经历了一个从虚到实、再由实到虚的过程,设计师准确地把握和运用了极具特色的江南符号,形式感极强,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戏剧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时代。
从虚到实——在大江南的背景下,选择适合剧作气质的元素,经由舞美设计师的提炼和设计,将舞台从前到后的空间做合理的分割:上场门前区是传统做壶艺人的工作台,时而是壶匠在做壶,时而是主人公连城在钻研壶艺,时而又是壶的指代,除了提供表演的支点,它还是壶道传承的象征。
舞台中心区域是主要表演区,大转台上铺满浓郁江南特征的青砖石板,跟立在上面的景片形成完整的空间,有着良好的呼应。
白墙黑瓦的主要景片将转台分成两个部分,借用江南典型的花窗和中式建筑元素,完成紫砂壶故乡环境的建构;当需要表现室外场景的时候把墙片景片升上去,转台把石桥转到前面来,后区时而是竹林,时而是江南水乡的远景图。
确定好大的空间之后,选择了手绘的制作方式,灵动的笔触、水墨晕染的效果加强了民族化的表达,同时打破了当前舞台上电脑复制品的呆板,传神地显现了江南的气韵。
低调的灰色布景强调了戏剧故事的年代感和沧桑感,为灯光设计提供了很大的表现空间,也最大限度地突出了演员。
“由实到虚”的绘画手法把戏剧情境和戏曲的写意风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
女声合唱“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中,上场门制壶人区域灯光渐亮,随着他精细的制壶动作,观众被带入了那个紫砂壶的故乡。
论江南曲艺评弹的伴奏艺术江南曲艺评弹是中国南方地区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它结合了说唱、弹唱、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其特有的表现方式深受人们喜爱。
而作为江南曲艺评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伴奏艺术对于整个表演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音乐故事性、艺术表现性和与唱调、唱腔的配合等方面进行探讨。
音乐故事性江南曲艺评弹的伴奏艺术是建立在讲述故事的基础之上的,传统的评弹伴奏曲目大多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情节,如《李娃传》、《西厢记》等等。
因此,伴奏艺术必须适应各种情感变化,快速变换乐曲情绪,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使观众在演出中能够感受到事件的激烈、悲喜与沉浸其中。
艺术表现性伴奏艺术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艺术表现性。
江南曲艺评弹源于民间,所以伴奏艺术中往往包含着一些丰富的人民艺术元素,如附加的打击乐器、口琴、拉弦等乐器,以及紧密配合唱调、唱腔的创新演奏方式。
特别是在传统的评弹剧目中,以长号、九孔竹笛、二胡等为代表的民间乐器在伴奏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演出增色不少。
与唱调、唱腔的配合伴奏艺术还要与唱调、唱腔有良好的配合。
江南曲艺评弹是以多样化的韵律、唱腔以及饱含情感的表演捕获观众的心灵。
评弹的唱调和唱腔音乐形式极其丰富,伴奏艺术必须对照出唱调、唱腔的不同之处,熟练掌握清脆的音乐节奏,从而表现出评弹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
综上所述,江南曲艺评弹的伴奏艺术必须在各个方面取得适宜的协调,从而保证演出的质量。
更进一步说,伴奏艺术上的技艺要与主唱配合得当,必须对音色、韵律、情感等方面有着敏锐的把握,帮助主唱抓住音乐韵律中的重点,适时“点”与“逼”,凸显出唱腔和唱调的美妙变化、浓情美感及意境含义。
这样,才能达到表演绝妙、情感真挚、乐趣无穷的效果,观众才会记住和喜欢。
梦里水乡人文天府——文化系列电视片《江南》解说词这是一部展示中华区域文化的开篇之作,诗人杨晓民与众名家精心打造的文化艺术精品。
江南,中华大地一个让人心旌摇曳的历史文化盆景。
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文明悠远,是中国最具物质与魅力的独特之地,有着傲视全国的经济文化和区位优势。
古往今来,多少才子佳人在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与情怀。
十集文化系列电视片《江南》用大文化的视野,将抒情、叙述与思辩融为一体,从电视人的视角全方位、多视点解读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包含魅力的意象,诠释吴越文化的灵魂以及江南的园林、山水、风俗、饮食、民居、市井、工艺、戏曲等,展现生态、形态、情态浑然天成的东方农耕文明、乡土建筑文化、社会发展文脉等山河画卷,使我们在有限的地域中领略无限的空间意韵和中华文明生气勃勃的创造力。
从空灵隽永的水乡古镇到古典雅致的苏州园林,从秀丽多姿的杭州西湖到清幽绝尘的九华山……它涉猎广泛,内涵丰富,向观众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文化气息浓郁,集文学、历史、地理、艺术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长卷,散发着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诱人魅力。
《江南》,触摸中国文化根系的一幅生动且雅致的人文镜像,具有很纯粹的文化品质和极高的审美价值。
由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
导演:洪眉、周亚平;总策划、总撰稿:杨晓民;解说:肖玉、任志宏。
第一集《在水一方》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同里乌镇水乡的古镇在江南生长,在古镇上走一走,以这样的方式体会江南,我们细致而明确地感受到江南的精神和风采。
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江南最灿烂的风花雪月,这是江南最根本的从前、未来……就从这里开始吧。
周庄、同里或者乌镇,水乡的古镇在江南生长。
在古镇上走一走,以这样的方式体会江南,我们细致而明确地感受到了江南的精神和风采。
水流在水里,风淡淡地吹着风。
在这里,流水和流水,不就是江南翻飞的水袖吗?不就是把江南舞动得风姿绰绰、灵秀飘逸的水袖吗?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这水做的江南,这江南的流水啊。
第一单元:《绿水江南》教案序号:授课时间:总第课时课题: 1.《忆江南》课型: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视、听、唱、动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歌曲的意境美,学会背唱歌曲并初步学习轮唱、合唱歌曲。
2.从诗、景、歌、乐、舞等几个方面来让学生感受到江南水乡风光的秀美和江南音乐语言的甜美,激发学生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愉快地演唱歌曲《忆江南》难点:指导学生准确演唱一字多音处并学会用优美的声音背唱歌曲。
【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1.师:现在已是暮春时分,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到处春暖花开,景色迷人。
最美的地方要数江南了,下面就随着老师一起去景色秀丽的江南看看吧!(欣赏图片)2.生谈谈自己的感受3.自古就有许多文人墨客也都为江南的美景叹服、留恋,于是写下了许多佳篇诗句。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回忆江南时就写下了一首《忆江南》。
(有感情的朗诵词)4.忆江南是一个词牌名,也叫做望江南。
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词原来都是配了曲谱吟唱的。
比如他们会这样吟唱《忆江南》。
(师吟唱)5.加上曲调吟唱和没有曲调朗读相比,你觉得效果上有何不同?(生说一说)6.老师把刚才吟诵的曲谱写了下来,想不想唱一唱?(生跟着老师边唱边划一划旋律线)5 5︱2- ︱3 3︱1 6︱2- ︱2-︱2 2︱6 6︱3 3︱1-︱1 1︱3 3︱2 2︱6-︱6 2︱1 6︱5-︱6 6︱5-︱5 0‖二、歌曲学习1.今天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歌曲,名字就叫《忆江南》,想不想听老师为大家演唱一遍?(师有感情的演唱歌曲)2.请说说在听歌曲时,脑海里都出现了怎样的画面3.下面摇着小船,听着音乐再次去江南看一看好吗?(想唱的同学可以跟着轻声哼一哼)4.这么美的歌曲,想学一学吗?(出示曲谱)5.跟着师唱一唱曲谱6.刚才唱的曲谱你觉得熟悉吗?(引导学生把前面吟唱的曲谱和《忆江南》曲谱联系起来,让生了解吟唱的曲谱是用了《忆江南》旋律的主音)7.用la哼唱曲谱,边划一划旋律线,和前面吟唱的旋律线比较一下有什么不一样。
大型记录片《江南》解说词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一杯香茗,一窗碎月,一份闲心,细读江南文化的古韵。
悠悠一部展示中华区域文化的开篇之作,诗人杨晓民与众名家精心打造的文化艺术精品,色彩斑斓的历史文化长卷,令人心动的电视文化苦旅。
江南,一个让人心旌摇曳的历史文化盆景。
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文明悠远,是中国最具特质与魅力的独特之地。
古往今来,多少才子佳人在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与情怀。
《江南》用大文化的视野,将抒情、叙述、思辩融为一体,全方位、多视点解读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包含魅力的意象,诠释吴越文化的灵魂以及江南的园林、山水、风俗、饮食、民居、市井、工艺、戏曲等,展现生态、形态、情态浑然天成的东方农耕文明、乡土建筑文化、社会发展文脉等山河画卷,使我们在有限的地域中领略无限的空间意韵和中华文明生气勃勃的创造力。
《江南》,触摸中国文化根系的一幅生动且雅致的人文镜像,具有很纯粹的文化品质和极高的审美价值。
1在水一方在水一方——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同里·乌镇水乡的古镇在江南生长,在古镇上走一走,以这样的方式体会江南,我们细致而明确地感受到江南的精神和风采。
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反朴归真,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江南最灿烂的风花雪月,这是江南最根本的从前以来。
2水源木本水源木本——徽州文化,徽派建筑三绝——民居·祠堂·牌坊。
在徽州的老街上走走,会感觉到静与寂这两种声音;黑色墙面,白色马头墙,青石板路和那插着鸡毛掸子的青花翩翩的高脚瓷瓶,黑是黑得彻底,白则白得坦然,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恍若隔世的复旧感,更主要的是加深了我们对徽州传统生活的理性认识。
3莲叶田田莲叶田田——西湖故事杭州人说,西湖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南宋《梦梁录》记:“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观殆无虚日。
”春夏秋冬幽赏西湖,景色各异,西湖之美,贵在自然与人工的结合,湖山与人文的结合。
2024年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堰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晕——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
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
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
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
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笛曲《三五七》的赏析与演奏作者:王键淞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12期摘要:笛曲《三五七》是由南派大师赵松庭先生在1957年根据浙江婺剧乱弹唱腔改编而成的同名笛子独奏曲,曲名出自著名诗词《忆江南》的词格,即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见下文),因为《忆江南》的前几句词格是三字、五字、七字,所以曲名叫作《三五七》,这首作品也成为竹笛学习者和演奏家必学曲目,但是它和浙江婺剧音乐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改编后的笛曲《三五七》曲调粗犷流畅,热烈欢快,依然富有浓厚的浙东乡土气息。
所以在理解和演奏上让学习者有时找不到合理的方法,吹不出韵味,找不到感觉,对曲子理解不够透彻。
關键词:《三五七》婺剧竹笛演奏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2-0072-04一、作者生平赵松庭(1924-2001),笛子演奏家,作曲家。
浙江东阳人。
九岁学吹竹笛。
上海法学院肄业。
曾任教于东阳中学、缙云师范学校担任音乐教师。
建国后,任解放军第二十一军文工团竹笛演奏员,浙江省歌舞团演奏员,浙江省艺术学校教师。
曾任浙江艺术学校名誉校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曾创吹笛循环换气法。
创作笛子独奏曲有《幽兰逢春》《早晨》《婺江风光》等。
改编创作的笛子独奏曲有《二凡》《三五七》《火车绕着韶山跑》等。
著有《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笛艺春秋》《笛子演奏基础教程》《笛子演奏技巧十讲》等著作,是中国第一位成功研制骨笛、铜管双笛和排笛的笛子大师。
赵松庭从事笛子艺术工作数十年来,被公认为中国竹笛界的代表人物之一,赵松庭先生演奏端庄含蓄、空灵深邃,[1]是浙派竹笛艺术的奠基人和创始人,并被誉为“江南笛王”。
二、《三五七》与婺剧的渊源婺剧,在浙江省被称为第二大剧种,[2]俗称金华戏。
是一种包括昆曲、滩簧、高腔、乱弹、徽戏等六种声腔的古老戏曲,婺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审美价值,[3]盛行于浙江金华婺江流域一带,故此得名。
篇一:》蝶恋花·答李淑一》教案第三节九年级第7周侯瑞教学目标1. 感受和领会苏州评弹的风格特点。
2. 通过赏析,激发学生对说唱音乐及中国曲艺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认识说唱音乐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通过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认识说唱艺术。
2. 让学生清晰地听出曲种的最主要特征并加以记忆。
教学难点:1. 通过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辨认说唱音乐。
2.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总结归纳我国说唱音乐的特点。
教材分析苏州评弹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
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
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
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
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
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近40多年来,评弹从内容到形式推陈出新,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中篇和短篇等新的演出形式日臻完善。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
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
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一首评弹开篇。
唱词是毛泽东于1957年所写的追念革命烈士杨开慧、柳直荀的旧体词《蝶恋花?答李淑一》。
由赵开生用评弹曲调编曲。
唱词融合了蒋调、陈调的传统唱腔旋律,并吸收戏曲的板腔变化手法而构成。
“我失骄杨君失柳”节奏自由,带有吟诵特点的旋律。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大幅度跳动的旋律进行,情绪激动。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四年级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绿水江南》一、歌曲《忆江南》知识点1.演唱形式:合唱2.了解古诗含义: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的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3.这首歌曲共5个乐句。
忆江南在结尾处出现了3次,每次重复时变化。
4.鱼咬尾: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
5.这首歌曲运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6.一字多音:歌词中的一个字配多个音的一种歌曲创作手法.二、欣赏《西湖春晓》1.演唱形式:童声合唱2.八六拍含义、强弱关系3.画出歌曲旋律线,说一说音乐表现的意境“船在画中摇”。
三、欣赏《江南好》1.演奏形式:民乐合奏。
由谭蜜子、金士英根据江南丝竹名曲《欢乐歌》改编,具有典型的江南音乐的特点,细腻婉转,清澈秀丽。
2.情绪:流畅优美,欢快活泼3.乐曲结构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中速、优美、婉转的旋律好像把我们带入江南水乡。
清风、绿柳、红花、小桥、流水、人家,使我们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
同时,这一部分采用我国民间音乐常用创作手法:换头合尾。
第二部分:由慢渐快,旋律轻快跳跃,好像清脆的竹笛声好像把我们从优美的景色中惊醒,江南人民载歌载舞,表达着对幸福生活的感受。
4.主奏(领奏)乐器:竹笛竹笛简介:我国民族吹管乐器,竹制,横吹,贴有笛膜,竹笛又分为曲笛和梆笛,曲笛音色柔和优美,梆笛音色清脆明亮。
四、歌曲《少先队员采茶歌》1.采茶歌:我国南方的一种歌舞体裁。
2.情绪、速度:欢快活泼3.歌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其中,“采呦、采呦”衬词,形象的表现了少先队员采茶的动作和欢快的心情。
4.切分节奏:3 6 5五、音乐实践1.《小燕子》是一首童声合唱。
2.《颂祖国》是口风琴独奏。
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一、唱歌《唱山歌》1.《唱山歌》是壮族民歌,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山东省2024年高三上第二次联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空灵、诗意是中国传统戏剧舞台审美传统,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
过去,这种美学体验主要依赖于“一桌二椅”的简易设置,依赖于演员的程式化表达。
而今,诸多现代科技手段擅长营造虚拟现实,这让现代戏剧超越了传统的物理限制,使空灵、诗意的舞台艺术审美效果得到更强烈、更灵活、更丰富的表达。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在20世纪90年代曾提出“灵境”概念,意指用高科技手段创造以人为核心的具有中国文化“灵性”和“意境”的虚拟时空,让科技产品具有人文审美价值。
其实,理解和接受这一理念,对于先进科技融入舞台艺术的创作也具有指导意义。
戏剧艺术追求假定性的美学效果,无论是空间假定、时间假定还是角色表演情境的假定,都是创作者通过舞台艺术语言进行“虚与实”的塑造,是观众对角色表演和舞台情景空间“有与无”的想象和品味。
科技手段丰富了戏剧艺术假定性的内涵。
在话剧《张居正》中,阴阳两界不同的叙事段落需要进行风格转换,该剧通过数字多媒体手段,在阳界段落表现出沉重压抑,在阴界段落则表现出超然写意的审美效果。
比如表现奈何桥时,舞台和演员表演沉浸在银色的流动“河水”中,以似河非河形成写意手法,塑造了诗化的舞台意境。
可以说,现代科技手段强化了戏剧艺术特有的“真人面对面”体验艺术的魅力。
戏剧创作强调以“人为中心,现代科技的长处不只在于制造强烈视觉效果,更为表现“人”提供了新的方式。
虚拟的空间情景与鲜活真实的表演相融,既能提升视觉效果,也强化了戏剧的现场性和直观性的特质。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杜甫》,用虚拟视觉效果塑造出空灵的舞台意境。
剧终时,采用投影技术呈现的巨幅流动山水画卷是塑造整场戏意境的主要元素,杜甫从船头慢慢步入山水画卷,此时舞台的叙事主角渐渐从杜甫转化为山水造型,寓意杜甫的生命最终升华在天地山河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