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3至6年级古诗及诗意
- 格式:docx
- 大小:26.67 KB
- 文档页数:14
小学必背古诗词3至6年级在中国小学教育中,古诗词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下是3至6年级小学生必背的一些古诗词,这些诗词涵盖了不同朝代,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 3年级必背古诗词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绝句》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4年级必背古诗词1. 《望庐山瀑布》 -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 《游子吟》 -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4. 《望岳》 -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5年级必背古诗词1. 《悯农》 - 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 《题西林壁》 -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 《赠汪伦》 -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 《江南逢李龟年》 -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6年级必背古诗词1.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4. 《滕王阁序》 -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及诗意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在三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第九课介绍了几首古诗及其诗意,让孩子们感受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古诗,并深入探讨它们所蕴含的意义。
《赠花》是清代朱彝尊创作的古诗,诗中描绘了运笔飞腾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花朵的生命力和美丽。
诗中写道:“将谩惊迅相动手,一叶叶云莫而已。
”通过这样生动的描述,诗人让我们感受到了花的灵动和生动,使我们认识到了自然界的神奇之处。
《春天的彩虹》是清代乔吉创作的古诗,在这首诗中,他描述了春天的美景和彩虹的出现。
诗中写道:“细雨中春意正浓,云与雨交汇成虹。
”依靠简练而生动的文字,乔吉成功地描绘了春天花草繁茂的景象,以及如鬼斧神工般的彩虹,使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瑰丽。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这首诗以宏伟的句子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诗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繁华景象,使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无限魅力。
《沁园春雪》是近代诗人毛泽东的作品,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江雪的美丽景色,体现了毛泽东伟大的诗人才华。
诗中写道:“沉吟至今,应是良夜,微霜凄凄簇。
梦回吹角连营,千里沙场鏖战雄。
”通过这样细腻而独特的描写,诗人让我们感受到了江雪的纯洁和宏伟,也使我们在读诗的过程中,领悟到了世界的辽阔与丰富。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通过读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智慧,也能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正如这几首诗歌中所表达的,自然界的美妙与生动、春天的勃发与繁荣、江雪的纯洁与壮美,都是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的。
通过学习古诗,孩子们不仅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和扩展词汇,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意境、描写手法以及对现实的启示。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
人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古诗大全【小学一年级】上册: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下册: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小学二年级】上册: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下册: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全部古诗词汇总一年级上册古诗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年级下册古诗2.春晓【宋】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村居【唐】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所见【唐】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5.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年级上册古诗6.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8.夜宿山寺 [唐] 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9.敕勒歌【南北朝】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二年级下册古诗10. 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2.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3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年级上册古诗14.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5.《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7.《望天门山》(唐)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8.《饮湖上初晴后雨》(北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人教版一到六年级古诗词及解释画唐朝.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看着画,远看好像真的山,有色彩.走近一听,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了,可花还没有谢,即使有人来,画上的鸟儿也不会被吓走!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韵义】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春晓唐。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①春晓:春天的清晨。
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早晨的来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④夜来:夜里。
【译文】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
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3)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4)醉:迷醉,陶醉。
(5)散学:放学。
(6)纸鸢:风筝。
【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三年级上册】(第5册)1、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3、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4、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5、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蓬头稚子学垂纶”意思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子学着大人钓鱼;“侧坐莓苔草映身”意思是小孩子侧着身子坐在乱草青苔上,身影映在野草丛中。
诗人对这个垂钓的小孩子的外貌并没有加以具体修饰和描写,而是直接写出山野孩子的蓬乱头发的真实面目,使人觉得非常地自然、可爱与真实。
“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
可见这个孩子不怎么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更专注于钓鱼的情景,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地喜欢钓鱼。
“莓苔”泛指生长在潮湿、阴暗的地方的低等植物,从“莓苔”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小孩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个人烟稀少,鱼不易受惊吓之处,为后文的“怕得鱼惊不应人”作了铺垫。
“草映身”是对孩子一个粗粗的画像,同时也与下句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有着直接关系。
3~6年级必背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解析:你看这首诗啊。
诗人一上来就把柳树比作一个精心打扮过的美女呢,“碧玉妆成一树高”,就好像柳树是用碧玉这种美玉打扮起来的,高高地站在那儿。
“万条垂下绿丝绦”,那数不清的柳枝就像绿色的丝带一样垂下来,这画面感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啦?然后诗人就调皮地问了,这么精致的细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呀?最后他自己回答说,是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把它们裁剪出来的呢。
你看,诗人把春风比作剪刀,多有趣的想象啊,就这么简单几句诗,就把柳树的美和春天的生机写得活灵活现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解析: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哦。
贺知章小时候就离开家乡了,等他老了才回来。
他虽然在外面待了那么久,但是家乡的口音一点都没变,可是头发却已经变得稀疏花白了。
那些小孩子看到他,都不认识他,还笑着问他这个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多让人觉得又心酸又好笑啊。
心酸的是自己的家乡已经有很多人不认识自己了,好笑的是小孩子天真无邪的样子。
从这首诗里我们能感受到时间的变化,还有那种浓浓的思乡情。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这首诗特别有哲理。
前面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一幅很壮阔的画面。
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了,黄河朝着大海奔腾而去。
然后后面两句就升华了主题。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吗?那就再登上一层楼吧。
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有更广阔的视野,就要不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高度。
就像我们学习一样,如果想懂得更多的知识,就要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进步呢。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孟浩然这首诗写得可真是清新自然啊。
春天的时候,人睡得可香了,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叫声。
可是呢,昨天夜里听到风雨的声音,诗人就担心啊,不知道有多少花儿被吹落了呢。
人教版一到六年级古诗词集锦画唐朝.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看着画,远看好像真的山,有色彩.走近一听,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了,可花还没有谢,即使有人来,画上的鸟儿也不会被吓走!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
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诗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
望明月:一作“望山月”。
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思:思念。
【韵义】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春晓唐。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①春晓:春天的清晨。
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早晨的来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④夜来:夜里。
【译文】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
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注释】(1)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3)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4)醉:迷醉,陶醉。
(5)散学:放学。
(6)纸鸢:风筝。
【题解】《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背诵的古诗词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像碧玉一样打扮成的高高柳树,千条万缕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风和日丽来到泗水边赏景,一望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处处可以领略到东风的面容,万紫千红都呈现出春的意境。
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
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篇讽刺信神仙而求长生者。
以嫦娥为例,说她偷吃不死之药成仙以后,在月宫里永远品味着孤独寂寞的滋味。
诗人在讽刺虚妄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生命哲学问题: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由这一问题牵连而出的问题是:人应该怎样生活?长寿甚至长生的目的是什么?在爱和长生不老之间,现实的人应该选择什么?作者显然并不赞成嫦娥那样牺牲现世的生活而换取长生不老。
他认为那样孤独寂寞的长生,实际上正是对生命的折磨和摧残。
与其如此,还不如人间儿女们那样有悲欢地热爱、有聚散地执着更有意义。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
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
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农家虽无好酒,但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
这一句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
“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
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
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
社日未到,但农民们已经吹箫击鼓,结队往来,衣着都很简朴。
“古风存”,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这一句写主观心境,如果今后有时间乘月色出游,我会随时拄着手杖来敲你们的门的。
作者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树的枝条显得格外新鲜。
请你再干一杯离别的酒吧,西出阳关后就再没有老朋友了。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料的火焰;春回大地,春光水碧,由于江花红,所以江南显得更加碧绿。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
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道长江。
从京口到钟山,中间只隔几重山。
春风又一次把江南岸吹绿了。
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自己的家乡呢?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山一程,水一程”仿佛是亲人送了我一程又一程,山上水边都有亲人送别的身影。
“身向榆关(这里借指山海关)那畔行”是使命在身行色匆匆。
“夜深千丈灯”则是康熙帝一行人马夜晚宿营,众多帐篷的灯光在漆黑夜幕的反衬下在所独有的壮观场景。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
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
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夜深千丈灯”既是上阙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阙之间的自然转换。
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更何况“风一更,雪一更”。
风雪交加夜,一家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
可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
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
“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