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忆江南》的意思及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29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古诗《忆江南》原文译文赏析《忆江南》唐代: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译文】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以前很熟悉。
春天的时候,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赏析】白居易以前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刘禹锡《忆江南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忆江南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词作品,这组词充分体现了“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忆江南二首》原文唐代:刘禹锡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译文及注释译文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
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
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注释(1)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2)袂(mèi):衣袖。
(3)裛(yì):沾湿。
(4)颦(pín):皱眉。
(5)尊:同“樽”,酒杯。
赏析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
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
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去也”两字感情色彩极浓。
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
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
后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
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
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
《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
忆江南翻译全文《忆江南》古诗的意思翻译:其一: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其二: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其三:江南的回忆,接下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什么时候能再次相逢?全诗为: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注释: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⑵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⑸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⑹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⑻竹叶:酒名。
即竹叶青。
亦泛指美酒。
⑼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⑽早晚:犹言何日,几时。
赏析:《忆江南三首》分写江南春色、杭州秋景和苏州胜事。
三首词主旨相同而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全词五句。
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
“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春来”,互文见义。
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
刘禹锡《忆江南·春去也二首》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忆江南·春去也作者:刘禹锡其一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其二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注释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袂(mèi):衣袖。
裛(yì):沾湿。
颦(pín):皱眉。
尊:同“樽”,酒杯。
译文其一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
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其二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
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赏析此词作于开成三年(838),作者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时。
题下原有作者自注:“和乐天(即白居易)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第一首词写的是一位洛阳少女的惜春之情。
她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
诗人通过拟人化手法,不写人惜春,却从春恋人着笔。
杨柳依依,丛兰洒泪,写来婉转有致,耐人寻味。
最后“独坐亦含颦”,以人惜春收束全词,更增添了全词的抒情色彩。
该词抒发了惜春、伤春之情。
引第二首词写的是作者惜春伤春之情。
开篇发出了“共惜艳阳年”的感慨;其后写作者见到春天已过、桃花飘落在流水上的情景,包含了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后两句写借酒消愁,不惜醉倒在酒杯前,却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的时候。
词中即有伤春之意,又表现了作者珍惜流年的情怀。
这两首词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
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评价说:“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也。
刘梦得《忆江南》‘春去也’云云,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提到:“作伤春词者,多从送春人着想。
《忆江南》译文及赏析导读:《忆江南》译文及赏析1《忆江南》唐代: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译文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忆江南》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忆江南》创作背景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忆江南》鉴赏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全词五句。
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
“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春来”,互文见义。
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
《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五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letter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五篇《忆江南》原文及翻译赏析 1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忆江南词三首唐代:白居易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清晨日出的时候,江边盛开花朵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
月圆之时山寺之中,寻找桂子,登上郡亭躺卧其中,欣赏那钱塘江大潮。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杯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那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迟早会再次相逢。
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
即竹叶青。
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
此词泛指吴地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励志古诗词《忆江南》原文及赏析
《忆江南》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赏析:
《忆江南》是一首以江南风景为题材的励志古诗词。
这首诗体现出作者对失去的江南风光的思念之情,表达出他的不舍与思索。
从诗的开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可以清楚看到作者对于江南繁华景象的思念,写出了对春花秋月的哀思,对过去的回忆的留恋和感叹。
随后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作者正式歌颂出了南国古韵,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让人们回想起故国情怀,体味到无比悲凉的落寞,又能在思想洞察到作者对国家衰败的哀叹。
最后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作者借此句将江南思念中的苦、恨、悲、情缩影成一句,让人深思,有如神态超然。
总之,诗歌《忆江南》表达的是作者柔情似水的爱国之情,令
人动容。
它也充满了励志的深意,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勉励人们敢于担当、不忘初心,勇往直前,谱写出一曲爱国的励志古诗。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翻译:
江南之地,风景宜人,我对此地之景,早已熟悉。
每当太阳从江面升起,江中的花朵比火还要红艳,春天来临时,江水变得绿得如同蓝草。
怎能不让人怀念江南呢?
注释:
1. 江南好:江南,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古代诗人常以“江南”代指美丽富饶的地方。
好,美好,宜人。
2. 风景旧曾谙:风景,自然景观;旧,以前;曾,曾经;谙,熟悉。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熟悉和怀念。
3. 日出江花红胜火:日出时,江面上的花朵因为阳光的照射而显得更加红艳,比火还要耀眼。
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以火的热烈来比喻花的红艳。
4. 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江水变得清澈碧绿,如同蓝色。
这里同样运用了比喻手法,以蓝草的青翠来比喻江水的绿色。
5. 能不忆江南:能,怎么;不,不。
这句话是反问句,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怀念之情。
整篇《忆江南》通过描绘江南春日的美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江南的美丽和诗人内心的情感。
这首诗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
刘禹锡《忆江南》原词: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兰丛裛露似沾巾,独笑亦含嚬。
解读:哀而不伤,伤不断肠,似有无可奈何之境也,“谢”字婉转而柔情四洒,“疑”“似”皆含情而无所适,故有独之境也,虽笑而含嚬,其亦适心也。
细解:吾以为,春去之意,有伤春之嫌,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流水不还。
孔夫子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伤春之人,不忍离别,佳人有别,亲人远去,朋友适走,。
大有落幕之感,春去也,是人去也,是心伤也。
佳作所出,有春去而伤春,有春去而怀春,有春去而别春。
春去伤春之人,流连之意,浓重于心。
春去怀春之人,感念万物,虽逝而不伤,止纠结处,无语话凄凉,有无奈之感。
春去别春之人,物皆有逝,作洒脱之状,无故飘零乱人心,故多流连山水以自适,而求自然纯真之生活之状。
春去别春,无忧肠寸断,凄迷娇淫。
梦得之作忆江南,是春去怀春,有高格之人,是浸染温情,而无矫揉造作之断续。
梦得去春而得情,无埋怨之感,咋天地之间,人飘浮如沧海之一粟,既有高格之拿捏者,不可不知。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一“谢”妙万物,有言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此中之意,尔等待曼妙处,是人心所得,谢中有得,却无乐府旧作之《有所思》般决绝无情。
梦得婉谢旧人,回想旧景。
知生民之所凄迷。
得人潮之所未得,斗转笔锋,柳风交织,兰衣相伴。
“疑”“似”二字,有踌躇无奈之举,欲罢还休之境也。
终以独笑含嚬而归终以“独”字而落幕,有流连之意,心有所属,而不堪离别之情景,故春去怀春,而与春去伤春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故适大道,以字化悲情,以情化生死。
洒落之全新生活之境界,婉转而有深意,流连处有超越之境。
气象即成!。
刘禹锡《忆江南》的意思及赏析
忆一江一南(其一)
刘禹锡
一江一南好,风景旧曾谙①。
日出一江一花红胜火,春来一江一水绿如蓝。
能不忆一江一南?
①谙(ān):熟悉。
一江一南是个好地方,我熟悉那里的风景。
日出时,一江一中的一浪一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一江一绿水仿佛被染成了蓝色。
如此美景,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起一江一南呢?
【叙旧之美】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住了两年,又在苏州住了一年有余。
应该说他对一江一南比较了解,因此提到一江一南的时候,就像是在提自己的一个老朋友,娓娓道来。
一开始就说:“一江一南很好哇,
我很熟悉那里”,然后得意地说“日出一江一花红胜火,春来一江一水绿如蓝。
”且不说这一句对一江一南风景的提炼有多么到位,使一江一南的水成为令人神往的地方;光是这种神气活现的叙旧口吻,就足以让人会心一笑,点头称是了。
【赏析】
文章要一气呵成,就像这里的《忆一江一南》,从开头到结尾,叙事流畅,没有断裂的痕迹。
怎样达到这样的效果呢?那便要在下笔之前,有一个总体的构思。
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也最好不要把一篇文章分成几个时段来写。
【启示】
好风景并不是在诗人的笔下,而是在自己的心中。
白居易在杭州客居多年,如果他是在芜湖、武汉等地客居,也会以同样饱满的感情来回忆故地的。
不要觉得自己经历的总是比不上别人经历的,投入一段自己的情感在其中,哪里的景色都是美丽?
一江一南》的意思及赏析" alt="刘禹锡《忆一江一南》的意思及赏
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