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3绍兴镜湖新区总体规划说明04.1

03绍兴镜湖新区总体规划说明04.1

03绍兴镜湖新区总体规划说明04.1
03绍兴镜湖新区总体规划说明04.1

前言

改革开放20年,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绍兴市作为绍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长江三角洲南冀的重要城市之一,是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随着跨海大桥的建设和省际高速公路网络的形成,绍兴正接受着杭州、宁波、上海等特大城市的强烈辐射,正从鉴湖时代走向杭州湾时代。中共绍兴市委、绍兴市人民政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构筑大绍兴为契机,坚持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根据国家和浙江省的部署,适时地提出了加快绍兴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适时提出建设一个富裕、民主、文明、美丽的新绍兴的奋斗目标。

绍兴市市委书记冯顺桥着重围绕“城市”这个主题,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展望城市前景,增添发展信心;二是拉大城市框架,搭好发展平台;三是做强城市产业,增强发展实力;四是创造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品位”。为了更好地从地域和空间上落实绍兴市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贯彻落实《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推进绍兴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绍兴市人民政府决定高标准、高起点抓好镜湖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由此可见镜湖新区规划建设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将为绍兴市构筑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和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建设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

2002年8月,绍兴市委、市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绍兴中心城市综合发展研究,从而将绿心规划提上日程;2002年9月,绍兴市委提出了“绍兴中心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理念”;11月,又委托东南大学完成了“绍兴中心城市绿心概念规划设计”;2002年底进行了行政区规划调整,同时成立了镜湖新区管委会,镜湖新区的规划建设由此拉开序幕。2003年4月初,完成了由浙江大学、中规院、清华大学三家设计单位针对“绍兴市镜湖新区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的方案征集,并通过会议确定了委托我院编制绍兴市镜湖新区(城市绿心)总体规划。我院在接受委托之后,即组织了由副院长直接主持负责共11人组成的“镜湖新区总体规划编制项目工程组”,拟定了“绍兴市镜湖新区(城市绿心)总体规划基础资料调查表”,并于2003年5月进场开展工作。在绍兴市镜湖新区管理委员会及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规划设计人员在对有关情况进行现场考查的同时,重点对镜湖新区各组团布局和城市发展用地以及重要基础设施拟建用地作了深入的实地踏勘,并就本次绍兴市镜湖新区规划的若干重要问题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听取了有关专家和市有关领导的意见。返院后,我院就绍兴市镜湖新区(城市绿心)总体规划编制提出了工作计划和关于编制工作的建议;同时,与绍兴市镜湖新区管理委员会组织开展基础资料搜集调查。我院规划设计人员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对绍兴市镜湖新区管理委员会已提供的各类文字、图纸资料进行了认真地阅读和反复研究,按计划2003年9月初提出绍兴市镜湖新区(城市绿心)总体规划的初稿及相关图件。

第一章概况

一、区域位置

镜湖新区地处绍虞平原北部,东临绍兴袍江工业区(袍江组团)、南接绍兴市区(越城组团)、西靠绍兴县城(柯桥组团),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9公里。全区总面积53.4平方公里,行政范围76平方公里。

二、地质地貌

镜湖新区为绍虞平原组成部分,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地面高程在4.5-5.0米(黄海高程、下同)。

镜湖新区位于江山――绍兴深断裂东北端两侧,晚燕山早期白垩纪构造沉积盆地内。区内构造被大面积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覆盖,未见大的断裂和皱褶构造,岩层出露区主要发育节理裂隙。

本区出露岩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梅山乡以南为白垩统朝川组流纹角砺凝灰岩及紫红色灰质粉沙岩,被第四系覆盖,地表无出露。梅山乡以北出露侏罗统劳村组(j31)灰白色流纹岩。

区内硬质基底皱形形成于白垩纪初,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一直处于上升剥蚀之中,至中更新世沉积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以前,区内硬质基底轮廓为:西高东低,东部因会稽山前平水江、兰亭江在此汇合切割较深,岩基标高在-45米以下,两侧较高。

自更新世以来,本区开始在这样一个硬质基底上沉积物质,更新世地层以陆相为主,而全新世地层则以海为主,松散堆积物厚度40-70米。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年),确定本区地震烈度为6度。三、气象水文

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平均气温16.2~16.5℃,年最高气温40.7℃,年最低气温为-13.4℃。无霜日(系一年中春季终霜日与秋季初霜日之间的持续天数)年均234~246天。降水量为1400毫米,主导风向偏东风,冬季主导风向偏北风。年日照时数(太阳实际照射到地面的时数)1907.0小时。一年中以7~8月日照时数为最长,达237.7~254.7小时。该区的主要气象灾害是洪涝、干旱、台风、冰雹、低温、连阴雨、霜冻、高温。

境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向以“水乡泽国”享誉海内外。受山脉走向制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普遍具有流量丰富,水位季节变化大,一年有两个汛期,上游水力资源丰富,下游多受海潮顶托等特点。境内主要有汇入曹娥江的河湖江、鉴湖水系;浙东运河东西横贯北部,与南北向河流沟通,交织成北部平原区水面率很高的河网水系。

四、历史沿革

1、绍兴市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期,境内已有人类聚居和活动。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的中心区域。秦置会稽郡。汉初曾置楚、荆、吴王国。此后除西晋太康二年(281)、东晋太宁二年(324)一度改为会稽国外,会稽郡建置一直稳定到隋文帝年间。隋炀帝大业元年(605)置越州。以后越州和会稽郡名称相互更替。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后,越州名称趋于稳定。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越州领山阴、会稽、上虞、余姚、赡县(后为嵊县)、新昌、诸暨、萧山8县。南宋

建炎四年(1130),高宗驻跸越州,以“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次年改为绍兴元年,并仿唐德宗改梁州为兴元府故事,升越州为绍兴府,辖县不变。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为绍兴路。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绍兴府,清继明制,辖县同。中华民国初,废府置会稽道。后改为绍兴行政督察区,辖绍兴、上虞、余姚、嵊县、新昌、诸暨、萧山7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置第十区,辖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萧山6县,旋改为绍兴专区。后屡有变化,至1964年9月复设绍兴地区,辖绍兴、上虞、嵊县、新昌、诸暨5县。1983年7月,撤销绍兴地区,设绍兴市,为浙江省省辖市,实行市管县体制,辖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县、嵊县、新昌县、诸暨县。

2、镜湖新区历史沿革

本区在2001年以前分属越城区的梅山乡、越城区的灵芝乡、绍兴县的东浦镇、绍兴县的齐贤镇管辖。2001年绍兴县的东浦镇划入越城区,后来越城区的梅山乡和灵芝乡合并成灵芝镇,2002年镜湖新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后,灵芝镇、东浦镇和齐贤镇的部分用地划入镜湖新区行政范围。截止2002年底,镜湖新区共55个村庄,总人口为63406人。近五年来人口增长率为4‰,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第二章规划背景

一、时代背景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和城市经济时代,也是资源有限发展时代。在这个时代区域竞争将更为激烈,更为直接。在全球化经济、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等诸多革新浪潮的冲击下,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面对入世和国际竞争,如何能够加速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如何能够促进绍兴市镜湖新区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与城市的协调发展,成为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

二、区域背景

1、长江三角洲发展态势

从区域发展的宏观区位来看,绍兴市镜湖新区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长江三角洲产业密集城市带的结合部,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核心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城乡空间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同时,随着世界贸易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登陆中国市场的桥头堡,而且必将成为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上海之所以曾是远东地区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除自身的优越条件外,不可忽视的就是有长江三角洲这块富饶的土地的有力烘托。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环境的优化,必将促进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加快区域经济融合与重组,为绍兴市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区域网络环境。绍

兴市也从钱塘江南岸发展轴上的一个线形节点城市,成为直接吸纳、扩散上海辐射的一个网络节点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使得绍兴与上海的联系更为直接。从宏观区位条件分析绍兴更应以主动的姿态融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谋求同步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中重要的特色城市。

2、绍兴地区发展态势

绍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数千年的文化积淀,确立了其在中华文化历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为近现代时期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腾飞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绍兴经济发展持续高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质量显著提高,民营经济迅速成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城市化进程加速。绍兴中心城市发展战略总体概括为“接轨、跨越、继承、提升”,即“接轨国际,开拓进取,进入世界知名城市;跨越发展,科技创新,建设经济强市;继承传统,以人为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建设文化名市;提升品质,融入自然,传统水乡与现代水都相结合,建设旅游大市。”目前,绍兴正积极全面提升绍兴综合竞争力,融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谋求同步发展,成为长江三角洲中重要的特色城市。

3、绍兴中心城市发展态势

绍兴中心城市发展是以组团加“绿心”的城市布局为基础,探索先进的城市空间模式,构建紧凑、开放、网络化的城市形态,实现各组团实质性整合;以水为脉络,连接组团,融入“绿心”,延续城市、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水为母题,构建现代都市新空间,在对立统一的意义上,获得传统水乡与现代水都的完美结合;精心保护与合理利用绍兴优越的自然条件,把绍兴建设成为环境宜人、形象优美的旅游大市。

三、规划项目背景

(一)绍兴中心城市综合发展研究的要点及要求

1、规划期限:近期:2002年—2010年;远期:2010年—2020年。

2、战略目标:接轨国际,开拓进取,进入世界知名城市;跨越发展,科技创新,建设经济强市;继承传统,以人为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建设文化名市;提升品质,融入自然,传统水乡与现代水乡相结合,建设旅游大市。

3、城市规模: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为144万人,中心城区人口为80-9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65.0%;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为165万人,中心城区人口为100-120万人,城市化水平为85.0%。

4、规划结构:构筑“组团+绿心”城市结构

(1)越城组团:包括古城、城东、城南、城西、城北五个区块,是绍兴市传统文化的集聚地,是绍兴市的文化、教育、科技、金融和传统商贸中心。

(2)柯桥组团:包括柯桥、华舍、柯岩等街道,以及柯北工业区和安昌、齐贤二镇,是未来由多组团构成的绍兴大城市的现代商业中心、物流中心以及轻纺为主的工业中心。

(3)袍江组团:包括现有的袍江工业区、北部的海涂地区、马鞍镇的部分地区以及沿曹娥江的上虞部分,是绍兴市的现代化工业新区。

(4)城市绿心:南到杭甬铁路,北至柯袍线北复线,东邻外官塘,西靠规划外环东路,共48平方公里,是城市的绿色开放空间。

5、对绿心的定位及开发控制

(1)功能构成:生态调节功能、科研管理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和水上观

光功能。

(2)开发控制

(二)绍兴中心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与补充意见的要点及要求

1、城市性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内外著名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以轻纺为特色的制造业基地;绍兴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

绍兴中心城市采用“组团、定向、开敞式结构”是合理的,它有利于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避免一般采用“摊大饼式”外延所带来的大城市通病,特别是三大组团之间以镜湖为中心的绿色空间,有利于保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存量土地严重不足,同时也为了保证绿心为永久性的城市绿心,有必要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作进一步完善,故由三大组团构成的城市结构完善为“四大组团+绿心”的结构,充分体现现代水都与传统水乡的融合,成为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一大特色。

(三)绍兴中心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理念的要点及要求

1、总论

城市建设是一个不断继承、创新、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从制定规划到付之实施,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时空,直面过去、现在和未来。城市历史发展的规划,向我们提供了如下启示:启示之一,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1)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可持续发展;

(2)绿心――自然生态遗产保护+发展=可持续发展。

两者的保护对象不同,但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

2、启示之二,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生态系统,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求:

(1)自然生态系统――土地、水、生物、气候空气、能源、矿产等;

(2)经济生态系统――农业、工业、建筑、贸易、金融、科技、信息等;

(3)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就业、医疗、交通、通信、供应、环境等;

(4)文化生态系统――教育、文化、艺术、娱乐、景观等。

3、启示之三,必须牢固树立竞争意识。从历史看,从现实看,从发展看,未来城市必将:“以功能论强弱,以环境论优劣,以文化论兴衰,以特色论输赢”。这就要求我们在构筑“四大组团、绿色空间”大城市过程中紧扣――功能布局――环境保护――文化创新――特色传承,切实做好“三个构筑”:(1)构筑面向未来的城市形态:

杭州――从“西湖时代”进入“钱江时代”――实施“跨江战略”;

宁波――从“三江六岸”走向“四明山麓”――实施“进山战略”;

绍兴――从“三会平原”进入“杭州湾畔”――实施“拓展战略”

(2)构筑以人为本的城市生态: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文化生态系统;

(3)构筑意韵隽永的城市意向,内容包括:

城市个性――作为独立个体的绍兴城市,在历史文化、水乡风貌和现代文明等方面,与其他城市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可识别性、可区别性和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

城市结构――“绿色空间”和“四大组团”以及“绿色空间”内部,既要有明确的功能结构,又要在空间或形态上保持有机、和谐的统一和联系;

城市意蕴――地处“四大组团”中心的“绿色空间”,要努力向人民提供既实用又能在情感上获得愉悦的城市意蕴,使之成为一件扩大了的绿色艺术品(即山绿、水绿、地绿)。

2、分论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四大组团、绿色空间”的城市布局,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城市发展理念。以下就如何规划“绿色空间”提出一些思考。

(1 )建设“绿心”的地位、价值和意义:“绿心”地处“四大组团”的核心,积极推进“绿心”建设,有利于绍兴大都市内核的加速形成;“四大组团”通过“绿心”的组织、整合和协调,有利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加速提升;“绿心”通过对山体、水域、陆地的整体规划、合理组织、有机交融,有利于城市个性的加速成型;“绿心”以独特的“生态水城”形态,必将有利于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和辐射力的加速形成。总之,“绿心”是个大生态、大花园、大水城,必将有利于绍兴大城市的加速形成和发展。

(2)“绿心”的目标定位:生态水城,世纪经典;国内仅有,世界著名;融历史文化、水乡风貌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生态水城”。

(3)“绿心”空间界定。南起104国道及104国道北复线,北至局部改道后柯袍线北复线,东临外直江、泗汇头、桐盘湖,西靠绍齐公路,总面积约48平方公里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4)“绿心”的地貌特征。境内有山、有水、有绿地:山――梅山、凤凰山、美女山、柒岩山、朝南山、金鸡山、牛头山、沈家山、蛤蟆山、城隍山等,这些都属于互不相联、山体不大的平原孤丘,陆游形象地称之为“山如翠螺踊。”;水――是山会平原水网最为密集的地区,约占“绿心”总面积的31.25%左右,而且水域形态丰富;湖――镜湖。其中镜湖原有面积6425亩,与周边9条江相联;江――西山头直江、沙地江、里直江、荷湖江、大

树江、大肚子江、龙横江、西江;地――被纵横分布的水系,分割成无数小片,如漂浮在水面上的片片荷叶,俗称为“荷叶地”――是风水最好的地方。

(5)“绿心”的潜在功能。建设“绿心”至少可以发挥以下6个功能:分区整合功能――可以将“四大组团”有机组织起来;

生态调节功能――可以对周边组团起到生态调节作用;

风貌传承功能――可以使水乡风貌得到完整保护;

历史延续功能――可以再造一个水城,使越城的水城格局得以延续;

文化创新功能――水域的多样性为水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广阔天地;

周边带动功能――是构筑大城市的切入点,可以带动周边组团的建设。

(6)“绿心”的功能定位:生态功能调节区;城市休闲娱乐区;水上旅游观光区;行政管理中心区

(7)“绿心”的产业定位:

第一产业――即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渔;

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包括:公共事业管理服务、旅游观光服务、文化信息服务和体育竞技服务。

(8)“绿心”的空间结构:

水城――以水为主题,构筑城市空间;

水脉――以水为脉络,构筑城市交通;

水魂――以水为灵魂,构筑城市文化;

水体――以水为主体,构筑城市生态;

水景――以水为依托,将建筑物融入绿荫丛中,留出河湖岸线,构筑亲水性极强的绿心独特景廊。

简指为以湖为心,以河为脉,以绿为体,以山为衬。

(9)“绿心”的生态建设:

实现一个目标:即推动对原生态的保护、整理和发展;利用三种地貌:即山体、水域、荷叶地;构筑三大系统,即:水上生态系统、山林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把握一个原则,即开放型原则,并通过生态走廊,将四大组团有机联系起来。

(10)“绿心”的文化生态

“绿心”的文化生态保护于建设,要体现如下原则:

保护的原则:结构性保护层,如江河、湖泊、山体、林木、农田、有个性特色的村庄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层,如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越国遗址和传说,汉代梅福隐居地以及此后的历代遗存,包括名胜古迹、名人故居、文物保护点等;水乡风貌保护层,如河、路、桥、岸线、码头、踏道、船只、湿地等。

继承的原则:在房屋、道路、人居、交通、园林、桥梁、城雕、标志物及其他公共设施建设中,充分展示绍兴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含量和历史发展文脉。

创新的原则:“绿心”独特的地貌形态,为城市文化生态建设特别是水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要从山体、水域、荷叶地的实际出发,构筑个性独特、意蕴隽永的人文景观(包括水景),力求在提高城市品位方面有创造性的大手笔。

(11)“绿心”的建筑风格

要防止一谓的仿古建筑。要以水为中心,以柔为特色,刚柔兼顾,以柔为主,努力塑造内涵丰富多彩、形式轻盈活泼的建筑风格。

内涵要求:与历史文脉相贯通、水乡风貌相协调、居民生活相亲和和行政服务相便捷

形式要求:平面布局上要因地制宜,顺乎自然,灵活多变;形式功能上要轻巧,注重功能需要,装饰简洁;建筑高度上要错落有制,进退有序,形成丰富而有变化的建筑轮廓线;色彩运用上要淡雅、文静、别致、切忌大红大绿。

(12)“绿心”的环境保护,应当实行三坚持:

坚持原生态保护的原则,对水域、山体、绿地实行原真性保护;

坚持全方位保护的原则,对区域内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实行全面保护;

坚持“三同时”的原则,环境保护设施于“绿心”建设同时规划、同时施工、同时管理。

(13)“绿心”的实施步骤:讨论完善此规划理念,根据完善后的规划理念,编制详细规划,全面恢复镜湖历史规模,并以此为中心构筑走向四个组团的水域景观通道。绿心内全面构筑“路随河走、河连桥路”的水陆交通网络,并与四个组团之间联系的主要交通网络系统相衔接,依据详规确定各类用地的功能性质,有计划地推进防护林带、湿地公园、湖边景观、生态丛林、观光农业和历史文化景观以及水乡风貌保护,行政中心选址及其他配套设施建设作为绿心开发建设的切入点,并以此揭开绍兴城市建设史上的崭新一页。(四)越城、袍江、柯桥和滨江组团建设对镜湖新区的影响

1、镜湖新区建设为缓解老城压力提供了新的载体

越城组团是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域所在地,绍兴市文化、旅游、教育、科技、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复合型的核心功能组团。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多矛盾,如人口的持续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交通拥挤、基础设施改造难度大、公共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不足、环境问题急需有效的治理、城中村改造任务繁重等,尤其是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因此急需疏解老城压力,镜湖新区的建设可为解决老城的矛盾提供新的载体和空间,尤其是人口的疏解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延伸、转移。

2、镜湖新区建设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粘合三大组团

柯桥组团是以轻纺为特色的现代化工贸新城区,是绍兴市中心城市的次中心(近期为绍兴县县域中心);袍江组团是绍兴市的现代化工业新区;滨江组团为绍兴未来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三大组团存在离心发展现象,体现在柯桥组团城市发展方向主要向西与钱清、杨汛桥,向北与齐贤、安昌拓展;袍江组团城市发展方向主要向北跨江与滨江组团接轨;滨江组团发展方向主要为沿曹娥江发展与杭州湾接轨。因此规划考虑通过绿心的开发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粘合三大组团,构筑绍兴大城市框架。(五)镜湖新区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征集方案要点

1、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

(1)新区功能定位

城市生活新社区-缓解旧城人口压力,调整城市结构与布局功能;

生态功能调节区-拓展城市绿色空间,突出生态调节功能;

水上旅游观光区-寻求大占地型娱乐业发展机会,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休闲娱乐区-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强化城市服务功能。

(2)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合理确定结构模式;

突出地方特色,展现时代特征;

综合利用土地,增强新区吸引力;

控制合理的开发规模,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3)规划结构与模式

绿心+六个小组团形成了新的城市社区。这六个小组团分为三组,分别挂接在104国道北复线、绍三线和绍齐公路上,并与越城、袍江和柯桥组团紧密联系。

(4)道路系统

绍三线、104国道北复线、绍齐公路、柯袍快速路构成“绿心”周围的城市快速交通网络。“绿心”内部,规划有三横三纵的城市主干路系统。绿色核心里利用现有村镇道路规划有游览线路。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

(1)功能定位:

生态调节-作为区域生态格局的组成部分,镜湖新区的生态调节功能能够得以维系的前提,是必须将其列入市域整体生态环境保护中去;此外,可以适当地将生态农业、生态园艺、生态林地和淡水养殖等方面功能融于这一地区。

休闲娱乐-作为城市功能的有效延伸,将适当的低密度住宅、文化主题公园、休闲度假、运动等功能与镜湖新区的建设有机结合。水上旅游观光-凸显镜湖新区在宁绍平原乃至全国的个性与特色。行政管理与城市商务中心-建设绍兴大城市对城市管理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未来绍兴发展的态势看,越城、柯桥、袍江、滨江和镜湖新区将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杭绍地区的一体化发展的态势,绍兴城市的商务功能将逐步得到加强,从用地条件和城市结构形态来看,镜湖新区具备承担这一职能的条件和可能。

(2)主题开拓

绿水、绿岛、绿城

绿水:通过对镜湖新区水系的整治和梳理,形成以镜湖为核心的

水空间。

绿岛:通过对新区“荷叶地”的改造,形成水绕桥横的绿岛区。

绿城:反映镜湖新区以生态调节功能为主的绿色城市。

(3)设计原则

构思的前瞻性;空间的整体性;操作的可行性

(4)概念构思

自然“斑块”原理-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有限建设模式-利用水体和道路

的分割作用,限制每个组团和片区的建设规模,确保镜湖新区的良好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

(5)规划目标

百水之城-以水作为镜湖新区的空间载体和特色

百桥之城-以桥作为水网、路网的联络和地标

生态田园之城-以生态空间、田园风貌作为新区的整体形象

(6)功能分区

水乡风情观光区;镜湖生态休闲区;休闲度假区;东浦历史文化展示区;江南新水乡;绍兴民族风情园;行政管理与商务办公区;旅游休闲区

(7)道路交通

路网骨架:四横四纵的骨架道路系统。

水路交通分为两种类型:杭甬运河航道、生活游览性水系和组团内部水系。

交通设施:根据用地的布局特征,在规划区内规划了广场和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

3、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

(1)规划理念

“分层分级控制适度开发利用”

三个控制区:绝对保护区、生态协调区、城市功能延伸区

(2)规划原则

生态保护与文化多样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周边区域综合协调原则;引导与控制原则。

(3)结构布局

组团式布局-绿心内密集的水网为继承传统的水乡特色风貌提供了先天的优势,基于上述原因,在城市用地布局的研究中强调组团、岛的概念,借用有机疏散理论,利用河流等天然屏障,控制城市用地被高密度使用,使各

个区块间留有开敞的绿色空间,便于城市居民接近大自然。在强调岛、组团的概念的同时,以水为脉,以路为骨,加强组团之间的联系,使之成为一个生态化的“有机体”。

(4)道路系统

水上交通和陆上交通相联系,体现“绿”和“水”的主题

(5)古镇保护

东浦古镇是绿心内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由于绿心的生态化重建必然涉及到大量农居点的搬迁,在坚持绿心中乡村人口只进不出的前提下,将东浦古镇规模适当扩大,布置从绿心迁出的部分村庄,充分发挥这些新农村的原有功能,特别是居住功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维持原有水乡网络结构,传承其水乡文化,确保历史文化的可延续性。在保护的同时,发掘内涵,以旅游开发促进利用,结合“一河两路”,“一河一路”,“有河无路”的街道格局,配套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商业街,使古镇的保护与更新、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既保持其历史文化特色,又促进繁荣和活力。

第三章规划依据及目标和原则

一、规划依据

(一)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4.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1)

6、《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1)

(二)行政法规

1、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6)

2、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6)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4号)(1191.10)

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通知》(中发〖1997〗11号)

(三)地方法规

1、《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1992.1)

2、《浙江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8.1)

(四)国家、行业标准

1、GBJ7-90建设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2、GB5018-93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3、GB50220-95交通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4、GB3095—96国家环保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5、GHZB1—9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6、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7、GB50201—94建设部、水利部《防洪标准》

8、CNJ1—82公安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镇消防站布局与技术装备配备标准》

9、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五)文本及地方资料

1、《绍兴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年)(初稿)

2、《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年)

3、《绍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4、《绍兴中心城市综合发展规划研究》2002年

5、《绍兴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6、《绍兴中心城市规划调整与补充意见及三大组团分区规划》2002年

7、《建设杭州湾产业带的决定》(2002年)

8、《绍兴大城市发展战略纲要》(2002年)

9、《绍兴生态市建设规划》(2003.8)

10、《绍兴市中心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0年)

11、《绍兴中心城市绿心概念性规划设计》2002年

12、《绍兴中心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理念及初方案》2002年

13、《绍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03年)

14、《绍兴市镜湖新区空间发展规划研究》2003年

15、《绍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同意镜湖新区空间发展规划的决定》(2003.7)

16、《绍兴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年)

17、《绍兴县县城总体规划》2001年

18、《绍兴袍江工业区总体规划调整》2003年

二、指导思想

以《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绍兴市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和《绍兴市镜湖新区空间发展规划》为指导,以绍兴大城市的生态功能调节区、城市休闲娱乐区、水上旅游观光区和行政管理中心为功能定位,按照“以湖为心、以河为脉、以绿为体、以山为衬、以文为魂、以人为本”的方针,将新区“组团+圈层”的空间模式落实到各项用地布局上;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提出各区块的开发强度指标,提出河湖水系、绿地系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风景旅游等专项规划原则和布局,合理组织道路交通,提出新区城市风貌的引导原则和措施;按照“大生态、大花园、大水城”的建设理念和“一年抓启动、五年成气候、十年基本建成”的开发目标,合理确定开发时序和规划实施的措施。

三、规划目标

根据《绍兴中心城市综合发展研究》、《绍兴中心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理念及初方案》和《绍兴市镜湖新区空间发展规划研究》的三家方案,本次规划中确定镜湖新区城市建设目标为五个主要方面:

1、生态之心:生态调节是绿心的核心功能,生态建设也是本次规划的首要任务之一。通过生态化重建,镜湖新区将被建设成为绍兴中心城市的生态核心,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城市生态之心。

2、城市之心:绿心不仅是城市绿肺,也是城市心脏,绿心建设将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粘合三大组团,构筑绍兴大城市框架。

3、休闲之心:21世纪是休闲娱乐为消费重心的时代。把镜湖新区建设成为都市型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中心。这是镜湖新区开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更是城市自身发展的必需。“休闲之心”的建设将提高绍兴市的文明度和市民生活质量。

4、管理之心:镜湖新区位于绍兴城市几何中心,是绍兴大城市框架的核心、重心。在镜湖新区建设行政管理中心将有利于构筑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个性。

5、水乡文化之心:“水”是镜湖新区的特色,“水乡文化”是绍兴的城市特色。因此,建设“水乡文化之心”将是本次规划的主要目标。

四、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作为绿心的镜湖新区开发建设,首先应考虑的就是生态优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绿心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功能,规划设计将以此为首要原则。

2、空间整体性原则

无论是新区还是老区,规划与建设都应从空间、区域角度着手,唯有这样才能使整个区域与自身相辅相成,协调统一发展。

3、引导与控制相结合原则

规划最难的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绿心这样的区块来讲,未来更是充满变数。因此,规划建设皆应通过引导与控制,为未来留有余地。

4、保护与传承相结合原则

历史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规划设计者与建设者的义务,应对形成历史遗存的文化内涵进行传承弘扬。

5、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与设计的本意即是为建设提供蓝图,失去了可操作性,意即失去了规划设计的本质意义。

6、可持续性原则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节约使用土地资源,将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规划期限及范围

一、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期限与《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和《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时段安排状况相适应,拟将规划期分为2个时段:

近期规划:2003-2005年

远期规划:2011-2020年

二、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东至绍三线和外直江、西至绍齐公路、南至萧甬铁路、北至柯袍线,主要涉及到东浦和灵芝两个乡镇用地,总规划用地面积为53.4平方公里。

第五章规划性质与规模

一、性质定位

(1)《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最先提出本区为绍兴城市的绿色开放空间,但对本区定位概念较为含糊,范围也没明确界定。

(2)《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规划中提出本区为绿心、绿肺,因为当时袍江组团刚刚开始建设,大城市框架还没拉开,绿心建设也没提上日程。

(3)《绍兴中心城市综合发展研究》(2003-2020年)提出了绿心的规划范围、功能构成和开发控制,其中功能构成为:生态调节功能、科研管理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和水上观光功能。

(4)《绍兴中心城市绿色空间规划理念》中对本区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划理念

●“绿心”的目标定位:生态水城,世纪经典;国内仅有,世界著名;融历史文化、水乡风貌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生态水城”。

●“绿心”的潜在功能:建设“绿心”至少可以发挥分区整合功能、生态调节功能、风貌传承功能、历史延续功能、文化创新功能、周边带动功能等6个功能。

●“绿心”的功能定位:生态功能调节区、城市休闲娱乐区、水上旅游观光区和行政管理中心区。

根据以上分析,镜湖新区性质在前几次规划的基础上调整拟定为:

绍兴市镜湖新区是融生态调节、休闲娱乐、水上旅游观光和行政管

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绿心和生态水城区,是未来大绍兴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人口规模

根据本区性质和用地条件状况,本区的城市规模采用人口发展预测和环境容量控制相结合的方法予以确定。

1、人口预测分析

(1)综合分析法

截止2002年底,镜湖新区共55个村庄,总人口为63406人。近五年来人口增长率为4‰,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但是随着镜湖新区的开发建设,本区人口将会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主要是老城区将会有大量人口流入本区,预计本区人口增长率在40‰-50‰左右,因此至规划期末人口规模应控制在12.5万人左右。

(2)居住用地人口容量分析法

镜湖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未来居住生活的理想天堂,本次规划本着生态优先原则下进行了适度开发利用,目前全区可用于居住用地的总量约为574.5公顷,其中一类居住用地94.2公顷,二类居住用地480.3公顷。按照人均居住用地40-48平方米的标准估算,居住用地人口容量为11.9-14.4万人,。

2、人口控制目标:

镜湖新区人口规模规划预测表

注:远景(终极规模)总人口为14.5万人。

三、用地规模

截止2002年底镜湖新区现状总建设用地面积8.6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37.6平方米/人。

建设用地控制规模:规划2020年及远景镜湖新区城市建设用地总的发展规模为16.3平方公里。

镜湖新区用地规模规划预测表

第六章土地综合利用规划

一、土地综合利用目标

1、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区域内的土地综合利用进行控制与引导,以利于发挥土地利用的自然生态环境综合效益。

2、城市土地资源的希缺性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普遍难题,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方式提倡“集约型”方向发展。

3、对非城市建设用地进行严格控制,保护性利用生态绿地,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空间和设施,并使城市生态达到良性循环。

二、土地综合利用规划

从镜湖新区作为城市绿色空间的特殊性要求出发,将全区土地划分为水域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等三大类,对各大类用地划定用地范围并制定严格的控制和保护政策。

由于镜湖新区是以生态空间为主,建设用地为辅的用地结构,本规划所采取的三大类用地分类法,是针对绿心土地利用的特殊性而规定的,是为了更好的规定保护与开发的用地界限。对于水域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就要严格保护,严格控制开发总量,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对于建设用地应划定范围,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随意侵占水域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

1、水域保护用地是指规划保留和新增的河湖水面(不包括已计入公共绿地指标的水面),主要有北湖、南湖两个湖和徐家溇至墨庄段、外官塘、央茶湖直江三条江,总规划水域保护为15.08平方公里。

2、自然生态用地是指建设用地外需保持的自然山水植被用地及应恢复植被的空地和裸地,是整体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主要的生态实体。镜湖新区自然生态用地主要是群贤路南北的两个自然生态保护区。对于该项用地应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严禁随意建设,保护并养护其自然生态风貌,并要求其周围的城市开发建设必须进行环境评价。规划自然生态用地21.98平方公里。

3、城市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市开发建设的土地。镜湖新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16.82平方公里。镜湖新区的城市建设应以建设成为绍兴中心城市的城市之心为目标,积极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完善城市设施,提倡“集约型”的开发模式,形成合理的功能配置和空间布局。

土地综合利用汇总表

第七章总体布局结构

一、分层分级布局引导

1、《绍兴中心城市综合发展规划研究》提出了绿心开发建设控制指标表,

分一类建设控制区、二类建设控制区、三类建设控制区。

2、《绍兴市镜湖新区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提出了“分层分级控制,适度开发利用”的规划理念,主要控制指标如下:

3、根据《绍兴中心城市综合发展规划研究》和《绍兴市镜湖新区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本次规划对分层分级布局引导进行了深化和调整,详见下表:

二、分区整体布局结构

1、布局结构

利用镜湖新区良好的自然环境背景,依据《绍兴中心城市综合发展规划研究》,以南湖区为镜湖新区城市结构的核心,以其南北向主轴线和主要道路为基本骨架,形成镜湖新区城市空间结构框架。确定“三片三区”的布局结

构。三片为东片、西片、南片;三区为中心区(南湖区)、北湖风光区、湿地风光区。共六大分区(23个区块)。

2、服务中心等级

全区中心(南湖区):行政中心、商业金融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会议会展中心。

景区中心:北湖风光区景区中心和湿地风光区景区中心,是景区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的服务中心。

居住区及居住小区级中心:居住区及居住小区级中心:3号区块、4号区块、7号区块、9号区块、11号区块、13号区块、15号区块、17号区块和布置居住区及居住小区级中心,是组织社区生活与服务的重要单元。

三、片区发展策略

1、中心区(南湖区)

片区用地面积为689公顷,其中规划建设用地为285.5公顷,占本区用地的41%,主要涉及1、4、21号区块。本片区是镜湖新区乃至绍兴中心城市的核心片区,由南湖、梅山公园、行政管理中心、商业金融中心、会议会展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组成,其功能在未来的发展建设中必须得到强化和保证,其风貌应体现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2、北湖风光区

本片区用地面积为1150公顷,为规划23号区块,是以水上观光为主的大型生态公园,主要内容有会议接待、休闲娱乐和水上观光,其风貌应体现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规划建设用地为31.3公顷,占本区用地的2.7%,远景开发量要严格控制在3-5%以内。

3、湿地风光区

本片区用地面积为831公顷,为2号区块,主要内容是生态农业、生态林地、花卉苗圃为主,适量配建农家乐园、传统民居等旅游观光设施和管理设施,其风貌应体现绍兴平原水网地区的田园风光,远景开发量要严格控制在3-5%以内。

4、西片

本片区用地面积为1167公顷,其中建设用地511.2公顷,占本区总用地的44.4%,主要涉及12、13、14、15、16、17、18、19号区块。其中12、18号区块为生态绿地,用地面积为166公顷,建设用地6公顷;17号区块为居住社区,用地面积为164公顷,其中建设用地155.8公顷,主要用于城中村改造;16号区块为居住社区和西片中心,用地面积为133公顷,其中建设用地99.8公顷;19号区块为旅游度假区,用地面积为360公顷, 其中建设用地30.2公顷;13、15区块为传统民居区,用地面积为287公顷,其中建设用地179.3公顷,其风貌应与东浦古镇相协调,是古镇的发展和延续;14号区块为东浦古镇保护区,用地面积为57公顷,其中建设用地40.1公顷,保护范围内应划定等级,分级保护。

5、东片

本片区用地面积为456公顷,其中建设用地164.8公顷,占总用地的36.1%,主要涉及20、22号区块。其中20号区块为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农

居安置社区和旅游度假中心,用地面积为244公顷, 其中建设用地96.5公顷,属于第二圈层控制区,主要考虑为袍江工业区配套;22号区块为农居安置社区,用地面积为212公顷, 其中建设用地68.3公顷,规划考虑与南面会展中心、南湖相协调。

6、南片

本片区用地面积为1155公顷,其中建设用地645.2公顷,占总用地的57.3%,主要涉及3、5、6、7、8、9、10、11号区块。其中8号区块为高档住宅区,用地面积为84公顷,建设用地37公顷;3号区块为农居安置社区,用地面积为189公顷,建设用地111.9公顷;5号区块为大滩社区(房地产开发)用地面积为140公顷,建设用地83.6公顷;6、7、9、10、11号区块均为居住社区,用地面积为735.2公顷,其中建设用地496.3公顷,规划考虑本区作为居住片区,可以缓解老城居住人口压力,改善居住环境,同时也是绿心与老城的延伸和过渡区。

第八章用地布局

一、土地利用目标

1、实现土地开发由外延式的扩展向内涵式强调土地效率方向转化。

2、中心区周边的建设,应向中心区提供相应的功能配套,同时为中心区的发展留有余地;旧村改造应综合考虑配套、交通、绿化等问题,有步骤地进行居住及其配套方向改造。

3、用地结构调整中,应强化城市综合配套设施功能。

4、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严格遵照分层分级的控制原则,控制土地开发量,以保证大片的绿地和湖面。

二、规划布局

(一)居住用地

现状用地构成主要为村镇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基本无城市社区建设,住宅建筑以农民建房为主,建筑大部分为80年代以前所建,建筑密度较高,建筑质量较差,且多数建筑不满足采光和消防要求。

规划中突出“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思想,充分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严格从强度到配套及分期实施进行控制,杜绝住宅超前建设;在新旧村改造中,揭制违章建筑的恶性膨胀,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和改善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居住用地主要布置在东片、西片、南片共15个居住社区,其中2个为传统民居区、5个为农居安置区、其它为房地产开发社区(其中2个为高档住宅区)。

中、小学校规划布局

按国家建设标准和浙江省城镇示范学校标准,对各居住社区内的中小学数量、规模进行配置。中学按3-4万人设置一所,小学按2万人左右设置一所。规划到2020年设置中学3所,小学7所(考虑服务半径)。

规划总居住用地为550.5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33.7%,人均居住用地44.0平方米,其中一类居住用地94.2公顷,二类居住用地456.3公顷。(二)公共设施用地布局规划

现状本区为村镇建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设施配套不全,标准较低,分布不均衡。

规划在尊重传统习惯的同时,以绍兴大城市为标准,根据城市布局结构及规模,综合考虑各类公共设施的性质特点要求和级差地租效益等因素,按照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和小区级分级成套配置。规划公共设施用地为326.0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9.9%,人均26.1平方米,其中行政办公用地为25.9公顷、商业金融业用地为217.9公顷、医疗卫生用地为14.1公顷、文化娱乐用地为14.7公顷、教育科研设计用地为38.3公顷、体育用地为6.1公顷、文物保护用地为9.0公顷。

《镜湖新区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划分一览表》和《镜湖新区区级、居住区级以及小区级社会公用事业设施规划划分一览表》详见附表

1、行政办公用地

缓解旧城压力,充分发挥旧城区土地的经济效益,规划重点将绍兴市市级行政办公用地部分迁往镜湖新区在南湖西北面、梅山南面地段,形成绍兴市新的行政办公中心。保留和完善各区、街道、居委会行政办公设施,新发展城市区按要求相应配置。

规划行政办公用地为25.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6%,人均行政办公用地2.1平方米。

2、商业金融业用地

以绍兴大城市为标准,在重点发展中心区(南湖区)的同时,注重解放北路公建服务带的发展,形成开放度高、辐射面广的商业金融中心,全方位拓展海内外市场;注重北湖风光区建设旅游度假村和湿地风光区建设农家乐园等。同时依据总体规还在区内配套完善的商贸市场体系;规划对居住区级服务中心进行配套,要求各中心以对内服务为主,大力引进仓储平价商场、超级商场及连锁店,突出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

规划商业金融业用地为217.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13.3%,人均商业金融用地17.4平方米。

3、文化娱乐用地

规划利用南湖良好的区位和滨水环境,结合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绿化建设要求。将南湖沿岸开辟为园林式、滨水型绍兴市文化娱乐中心,建设市级会展中心,新建具有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体系的市级图书馆,新建集电影、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居住区级文化娱乐设施在各片区合理安排。

规划文化娱乐用地为14.7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0.9%,人均文化娱乐用地1.2平方米。

4、体育用地

绍兴市体育用地主要集中在城东体育中心、本区规划安排必要的区级体育活动场地外,规划在南湖附近建设以游泳馆为主的市级健身中心。居住区

新城发展最新理念

新城发展最新理念与启示 一、世界新城发展最新理念 伴随着新城建设运动的开展,随着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可持续观念的深入,新城市主义的流行,新城建设发展的理念和思想日益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人为本、宜居城市、生态城市、创意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这些理念和思想对新城的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以人为本。一切经济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性化是世界新城建设的最基本理念。新城建设以人为本体现在优美的居住环境、良好的交通组织、发达的产业体系、广泛的公众参与等方面,同时新城建设还要在发展经济和社会公平之间达到平衡。 (二)可持续发展。除了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外,新城的发展不能以中心城市的衰落为代价,相反则应当是缓解和减弱中心城市人口及功能过度集中的压力,使中心城市活力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使得主城新城相得益彰,实现新城主城的可持续发展。 (三)宜居城市。一个宜居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城市。宜居城市不仅是新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所有城市发展追求的目标。如英国斯蒂文乃奇新城就是宜居新城的一个典范。 (四)特色新城。特色新城是指具有独特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新城,再辅以鲜明的产业功能,它集中体现一个新城文化、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特色,是新城城市形象的客观展示与城市的魅力所在。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新城建设十分注重自身

的特色建设。如瑞典新城以其典雅的建筑形式和先进的快速轻轨交通而闻名于世。 (五)生态新城。生态新城是指构建一个生态良好、舒适健康、节约高效的新城。新城建设的初衷是为了疏解中心城区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因此,停止中心城无序蔓延,建设环境优美、资源高效利用的生态新城成为新城建设的主要目标。美国歌伦比亚新城就从自然环境与人类社区相结合的角度塑造了一功能化和生态化的生态新城。 (六)创意新城。创意新城技术、人才和包容三个要素作为支撑。一个有创意的新城需要建设集中的创意产业园区,发挥资本的集聚作用;将发展创意产业与新城建设相结合,将文化创意融入新城规划建设中;发展有更大包容性的新城社区,建立宽松、有序和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如法国的法兰西岛科学城就是创意新城的代表,作为科研、教育和高技术产业密集区,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城区内有8000多家 二、我国大中城市新城(区)建设中的三大创新理念 (一)生态、健康理念 1、河南郑州郑东新区。集办公、文化、商业、金融、体育、休闲娱乐和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山水园林相间、生态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齐全、现代气息浓郁的现代化城区。 2、重庆北部新区。名副其实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融现代产业基地、现代都市风貌、优美生态环境、社会安定和睦一体的新型城区。 3、辽宁沈阳浑南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集科研教育、金融商贸、生活居住、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国际化、现代化科技新城区,国家森林生态示范区,中国北方最具活力、最富吸引力、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

《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公示 《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公示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绍兴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根据《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的要求,我市于2010年8月启动了《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通过了规划评审以及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现将规划成果进行公示(详见市规划局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d411932694.html,),征求社会各 界的意见和建议。 一、公示时间:6月2日-7月1日 二、公众参与意见收集途径: 1、热线电话:85125109,85115531;传真:85141601;联系人:朱同志、张同志 2、电子邮箱:sxsghj1@https://www.doczj.com/doc/d411932694.html, 3、邮寄地址:镜湖新区凤林路后墅路口,绍兴市规划局编审处,邮编:312000 绍兴市规划局

二〇一一年六 月一日 绍兴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简介 一、规划范围、期限 (一)规划范围:分两个层面,即市域和中心城市两个层面。 市域:辖一区三市两县,即越城区、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绍兴县、新昌县,总面积8256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包括镜湖绿心及越城、柯桥、袍江三大片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为217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为174平方公里(包括有条件建设用地19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二、空间发展策略 市域层面重点发展滨海新城;中心城市重点发展镜湖新区,提升中心凝聚力,疏解优化老城,保护培育生态环境。 三、中心城市 (一)分区策略 1.重点发展地区:重点建设九大功能区域,即镜湖的主中心区、高铁科教园区、环湖区,越城片的迪荡湖区域、会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 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数据库】中国商业报告库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新技术 【地区分类】北京 【文献出处】北京经济报 【标题】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0文献)(10850)【正文】为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及中共北京市委八届四次会议的精神,抓住国务院决定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扩大,在首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以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为标志,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199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8.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15.7%增加到22.7%,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7%增加到6.9%。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6%,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二)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北京是全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地区,科技水平和科研成果居全国领先地位。北京地区独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拥有量均居全国第一,1

998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3.7万人,签定技术合同金额81.6亿元,专利授权3800项。中关村地区是北京市智力资源和科技人员最密集地区,拥有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68所,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各类研究机构213家,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的36%。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成长起以联想、方正、四通为代表的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相互渗透中,初步形成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企业为产业化主体,以民营科技企业为先导的“产、学、研”互为联动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行业发展重点突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等行业。据统计,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中,电子信息产业占70.4%,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占13.3%,新能源产业占7.9%,新材料产业占3.7%,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占2.2%,环保设备产业占1.3%,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行业占1.2%。 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国有、集体、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私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态势。按销售收入划分,1998年国有经济占44.8%,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占34.3%,股份制企业占4.7%,集体经济占4.1%,其他类型企业占3.1%。 (四)企业发展水平提高,重点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

婺源县镇头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发展目标和规划期限 1.1 规划任务背景 1.1.1 镇头镇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部,在建景婺高速公路沿线,与赋春、许村、珍珠山及景德镇接壤,距县城57公里。全镇下辖5个行政村,境内面积86平方公里。 1.1.2 现镇头镇镇区规模小,缺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统一系统的规划,因而不能满足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1.3 镇头镇薄弱的基础设施现状,严重制约了镇区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富裕起来的农民向往新生活的强烈要求,因此,规划好镇区的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2 规划指导思想 1.2.1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切实深化各项改革,使改革与创新成为推动镇头镇各项事业增长的强大动力。 1.2.2 从政策导向宏观经济入手,寻求镇头镇镇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机遇,合理确定镇头镇的发展目标和规模。 1.2.3 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镇头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势态,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1.2.4 充分利用镇域内的自然资源,加快镇头镇的矿产、竹木、农业等资源开发,加速其工业、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1.2.5 合理配置镇区的土地资源,以最佳镇区空间结构为导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强镇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经济、社会、环境三统一,促进镇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6 依据镇头镇的区位条件,进一步协调和优化村镇体系,明确村镇结构和层次,根据镇域发展条件和资源分布状况,确定产业布局与发展方

向。 1.2.7 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建设,依托景婺高速公路,进一步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系统,以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1.2.8 协调与合理安排镇区建设的顺序,切实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1.3 规划原则 1.3.1 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事业,使各项建设合理分布和协调发展。 1.3.2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充分挖掘原有村镇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1.3.3 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发展需要,确定各项标准,合理利用现有设施,逐步改造完善。 1.3.4 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提高近期规划的完整性和对远期发展的适应性。 1.3.5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消除公害,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1.3.6 结合自然条件、名胜古迹和传统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具有现代乡土风格的村镇景观。 1.4 规划依据 1.4.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第14号令发布) 1.4.2《江西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1.4.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1.4.5 镇头镇党委、人民政府对本次规划的指导意见 1.4.6《婺源县总体规划》 1.4.7 镇头镇镇域1∶10000地形图及镇区1∶1000实测地形图

绍兴市新行政中心项目情况说明

绍兴市新行政中心项目情况说明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名称 绍兴市新行政中心项目 1.2 项目实施单位 绍兴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局 1.3项目选址符合规划要求 项目拟选址于绍兴市镜湖新区梅山西南,总用地面积4 公顷(合 60 亩)。用地性质为行政办公用地,符合《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 ( 2010-2020 )》及《绍兴市镜湖新区分区规划( 2011-2020 )》的城市用地布局、土地使用性质,符合《镜湖新区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控制要求和指导方针,符合《绍兴市土地利用规划 ( 2006-2020 》,位于绍兴市中心城区扩展边界内允许建设区。 1.4 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建设内容为绍兴市新行政中心,包括党政机关办公用房,配套建设独立变配电室、锅炉、食堂、警卫用房等附房,以及场外景观设施、人防设施和停车场。

1.5项目建设规模 绍兴市新行政中心建设等级为党政机关二级办公用房。根据批准的编制定员人数,对照建设标准规定的建设等级,项目总建筑面积合计为68404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为49830平方米, 地下总建筑面积14400平方米。 2.项目建设背景2.1.绍兴城市化和镜湖新区中心区建设加快态势 根据最新一轮《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绍兴市 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体系为 “一心、三片、三楔”,其中 “一心”指镜湖新区,镜湖新 区中心区建设是跨越式发展, 目前奥体中心、科教中心等数 个重大项目陆续进入工程前 期,绍兴城市化步伐展现快速 前进态势2.2绍兴市行政机关办 公用房分散且紧张的现状形势 与绍兴市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背景相比,市行政机关办公环境现状却极为窘迫,第一,当前临时的机关用房建筑面积仅1.39万平 方米,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简陋且功能不完善。第二,行政机关办 公分散,市民办事较为不便。市级机关分散在各开发区和老城区,交通拥挤,且市民办事极为不方便。

青岛高新区规划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 一、规划背景 伴随经济全球化,新一轮城市竞争演变为全球科技枢纽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的竞争。国内城市纷纷整合自身资源,转变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海东滩、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等一批新城应蕴而生。 青岛处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边缘,面临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的南北夹击。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深圳、上海、苏州等城市相比,已形成明显差距,与大连等城市的领先优势逐步减弱。 面对当前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趋势,为尽快进入国家战略视野,融入全球产业版图,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确定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城市发展战略,利用胶州湾北部盐田改造建设高新区,促进城市空间拓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拉开城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序幕。 二、规划范围、依据及原则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以盐田改造为基础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约63.44 平方公里。考虑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将周边部分用地一并纳入,进行控制与引导。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年1月1日起实施)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年4 月1 日起实施) 3、《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4、《胶州湾及临近海岸带功能区划》(2004 年) 5、《青岛市滨海城市组团—红岛组团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2006 年) 6、《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 2003 年) 7、《青岛市胶州湾北部新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城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2008 年) 8、青岛市近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文件 (三)规划指导思想 1、高标准、高起点建设 从全球战略角度出发,以世界先进水平为标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使青岛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研发基地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我国科技开发力量与国际高新技术前沿的接轨区,成为国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的密集区。 2、统一领导、统筹规划 规划建设胶州湾北部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关系到青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全局,必须坚持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按照国家级重点园区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新城要求进行规划建设,逐步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为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造坚实基础。 3、功能合理、产业衔接 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要高度重视各产业园区的功能合理布局和产业链的科学衔接,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避免各园区间功能重复和产业趋同,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城。 4、梯次开发、分片管理 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各片区的实际情况,分片管理;要以项目引进为龙头,梯次开发,务求实效;避免不顾客观条件,一哄而起,遍地开花。 5、多方参与、利益共享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1)

汤口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及基本特征解读 1.1.1现状概况 汤口镇位于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是全国重点镇、省、市综合改革试点镇、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副县级建制镇。 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205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地带,东接徽州区,南临休宁县,西接黟县和休宁县,北依黄山风景名胜区和焦村镇。东南距上海510 km,距南京321km,距杭州310km,西南距景德镇310 km;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73km,距黄山区(甘棠镇)46km,距黄山风景名胜区南大门仅1km。 汤口镇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辖6个村,截止到2005年9月13日,全镇常住总人口为11832人。3348户。境内山峦叠嶂,植被丰茂,森林覆盖率达93.4%。 2005年底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财政收入完成2632.9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00.1%,同比增长15.3%;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89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全镇农业增加值865.16万元,同比增加26%。茶叶总产量105吨,同比增长5%,总产值4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四景点共接待中外游客63万人次,宾馆、酒店及旅行社等接待游客超过70万人次,比可比年份2002年分别增长66%和52%。 1.1.2基本特征 (1)汤口镇位于黄山风景名胜区南麓,是黄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 (2)镇域内拥有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低山游览景区(翡翠谷、九龙瀑、凤凰源、黄山野生猴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中、高山游览景区相辅相成; (3)黄山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黄山风景名胜区的二级旅游接待服务基地、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4)在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带内的五镇一场之中汤口镇为黄山第一旅游重镇,旅游经济及旅游产业快速增长; (7)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呈线型组团,长藤结瓜,建设用地空间狭长; (8)汤口镇区旧城更新、寨西新区拓展,环境容量有限; 1.2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回顾与评判 1.2.1值得借鉴之处 上一轮汤口镇总体规划(1996-2010年)编制于1996年,在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汤口镇规划建设作了综合部署,有效指导了汤口镇的发展。用历史观点来评判,上一轮总体规划在许多方面至今可借鉴。 (1)提出的“遵循黄山市总体规划和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正确处理风景区保护开发与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汤口镇的社会经济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景观的前提下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思想仍有指导意义 (2)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重点发展镇区(汤口和寨西),合理发展中心村,逐步缩并自然村(村民小组),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想基本一致,反映了上一轮总体规划在镇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前瞻性,对今后汤口镇新农村布点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3)"控制汤口,发展寨西",把汤口重点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景观来开发,使汤口成为黄山风景名胜区一处重要的景观区域的规划目标难能可贵。 1.2.2不足之处 (1)对黄山汤口镇地域内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认识有一定的局限,对旅游资源没有完整地建构科学保护体系,在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上,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协调、统筹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2)由于缺少汤口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上也就不可能没建立起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衔接的、明确的目标体系,包括宏观目标、分项目标和分期目标。 (3)对汤口镇作为黄山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其所承担的对黄山生态环境保护价值认识有一定局限性,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城镇很难作出相应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4)1996年编制汤口镇总体规划时期,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理论和实践均在摸索阶段,虽然当时有的城市已有探索,但汤口镇的总体规划没有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空间管治规划,也就不可能将汤口镇发展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紧密结合,制定出汤口镇与黄山风景名胜区发展相适应的空间管治规划政策。

绍兴市镜湖新区2020年度限额以下消防检测单位采购项目公告

绍兴市镜湖新区2020年度限额以下消防检测单位采购项目公告 绍兴市镜湖新区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委托,就绍兴市镜湖新区2020年度限额以下消防检测单位采购项目进行入围采购,欢迎符合要求的服务商前来参加。 一、项目名称:绍兴市镜湖新区2020年度限额以下消防检测单位采购项目; 二、服务地点:绍兴市镜湖新区;资金来源:自筹。 三、采购内容:服务费在100万元以下的消防检测项目(如市政府对限额标准调整则相应调整)。 四、入围数量:5家。 五、入围方式:对提交响应文件的响应方进行资格(条件)审查,符合条件的响应方大于5家的,采用随机抽签方式确定入围服务商;符合条件的响应方小于等于5家的,全部给予入围。 六、适用范围:绍兴市镜湖新区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及镜湖新区开发建设办公室其他下属国有企业(本文件中定义为采购单位)。 七、服务要求: 1、服务质量:须通过消防验收,取得消防合格证明,并按业主要求提交相关资料。 2、服务内容:对服务项目的所有建筑消防设施与电气消防安全进行现场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同时协助业主办理消防备案或验收手续。如出具的检测报告不符合消防部门验收要求的,由服务人负责整改;如需重新检测的,由服务人负责组织实施,合同价款不予增加。 3、入围服务商在接到检测项目任务书后30天内提交消防检测报告(5份)及电子文档(具体应满足项目整体进度计划要求)。 八、服务期限:采购单位发出入围通知书之日起至2021年4月30日(如遇市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有新规定出台时,可随时终止)。 九、资格要求 响应方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 2、主要的资格条件:列入绍兴市行政审批服务中介网建筑消防设施检测名录,且符合国家建筑工程消防检测机构的要求和条件;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中国·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The Songshan Lake Hi-tech Industrial Park Plan of Dongguan in China 说明书 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2年8月

目录 一、项目提出·现状概况 1.项目提出 2.现状概况 二、科技产业·生态 1.科技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包容性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技产业园 三、现状·未来 1.东莞产业发展概况 2.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 3.从“人”字到“个”字—市域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4.东莞主城区“三位一体”的空间结构及职能分工 5.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典型范例 四、选址·定位 1.优越性 2.前瞻性 3.目标与定位 4.综合生态新城基本条件 5.产业发展特征 五、构思·设计 1.规划原则 2.总体构思 3.发展规模 4.形态与结构 5.生态功能布局 6.用地功能分区 7.用地规划 8.景观设计 9.交通体系 10.绿地系统 11.配套设施 12.形象策划 六、安全体系 1.环境保护 2.生态安全 3.综合防灾 4.环卫规划 七、信息化规划 八、市政工程专项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2.污水工程规划 3.雨水防洪工程规划 4.电力工程规划 5.电信工程规划 九、分期开发指引 十、近期建设规划 十一、开发模式 1.开发指引 2.分期开发 3.管理模式 4.融资渠道 5.开发模式 十二、附件 附件1: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函[2001]444号)“关于同意扩大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 附件2: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环境影响的评价大纲环评结论及专家评审意见 附件3: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纲要评审意见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枝江市七星台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日期:2006-12-15 8:51:13来源: 点击:715 第一章概述 一、地理位置 七星台镇是枝江市九个市辖镇之一,城镇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缘,其东部与古城荆州隔河(沮漳河)相望,北部与问安镇接壤,西部与枝江市中心城区相连,南滨长江。地理位置处 于东经111o51ˊ-112o02ˊ,北纬 30o16ˊ-30o21ˊ之间,镇域国土面积129平方公里。 七星台镇西面距枝江市14公里,至宜昌市6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40公里,三一八国道、汉宜高速公路穿镇而过,素有宜昌东大门和鄂西咽喉之称。 二、历史沿革 七星台镇是一座新兴的集镇。1949年仅有一家私人作坊、一家茶馆。1954年江口轮船站迁此,又增设了一家简易旅社。1964年县榨油厂(今油脂化工厂)从宜都陆城镇迁此重建。随后,国营新场拖拉机站(今县农具修造厂)、宜昌地区粮食中转站、新场棉花采购站、公社卫生院等单位相继建成。1976年新场(1981年更名七星台)公社机关从江口镇迁来,便开始了有计划的发展。1981年列为乡级镇,1985年12月与七星台区合并为县辖镇,是以油脂化工和商业服务为 主的区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自然环境概况 七星台镇属亚热带气季风性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平均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气温16.5℃,一月最冷,最低气温-14.8℃;七月气温最高,最高气温38.5℃。 年平均降雨量958.36mm。 七星台镇地势平坦,最低点海拔高程为 36.9米,最高点海拔高程为44.2米,相对高差小

于10米。 七星台水陆交通方便。水上,江岸线长1850米,最小水深10米。 本区域建筑物抗震烈度为六度。 第二章规划总论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七星台镇经济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枝江市经济发展总体布局,规划高起点,立足长远,科学预测;合理布局生产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创立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科学确定镇城区性质及规模;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以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建立有效的城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 好的人居环境。 二、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枝江市七星台镇城市规划必须实行的首要原则。规划必须从城市长远发展需求的角度,在保护有限资源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力求既能满足今天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能保证未来城 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优化资源配置原则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是城市规划应该坚持的原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七星台镇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节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原则

连云港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说明

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 城市中心区是市级公共设施相对集中、人流、物流活动频繁的公共活动地段,是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焦点。 城市中心区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理性设计理念,加强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中心区环境。 城市新区是集市级行政、文化娱乐、教育和地区性的商业、金融、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城市中心区。 规划从历史的演进角度把握住“山——海——城”为一体的城市格局,突出“新城区、新形象、新人文”的规划主题,将绿色生态融入新区,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人性空间的新城市形象,为新城区创造出新的人文环境。 一. 区域条件分析 规划新区位于市新浦区的东南侧,是老城区与新浦东区的结合部。规划围东起宁连公路,西至瀛州路,南起路,北至苍梧路,规划用地面积675.5公顷。 区有三条东西向的城市主干道即苍梧路、路、路,四条南北向的城市主干道即瀛州路、郁州路、科苑路和学院路,并有宁连公路从该地段东侧通过,苍梧路与宁连公路交叉处规划部分苜蓿叶型立体交叉,交通十分便捷。从区位角度分析,新区处在一个联系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过渡地段;从环境景观概念角度分析,该区域是将花果山风景区以及远处的凤凰山自然景观引入城市的纽带;从城市空间、城市轮廓线的角度分析,该区域作为新城区将是城市重心所在,将集中城市较多的高层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因此将该区域作为城市新中心区来建设,其区域条件是十分优越的。 二. 现状概况 新区现状,已建成地区主要以居住用地为主,其中苍梧小区、博纳花园小区均是新建的居住区,其建筑造型、小区绿化环境、小区配套设施均体现了市居住区的较高水平。沿瀛州路和路西端有少量行政办公用地,苍梧路两侧则以大专学校用地为主。现状用地围有体育运动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正在建设的新海高级中学,苍梧路北侧还有的最高学府——淮海工学院和职业 花果山及远处的凤凰山

高新区规划

城市概况 1992年2月前,苏州高新区无独立的行政辖区。 1992年3月,新建的苏州河西新区开始代管原属苏州市郊区横塘乡的永和、星火、曙光、落星、何山、狮山6个行政村。区域范围:东濒京杭大运河;南抵向阳河、横塘乡北界;西达狮子山、何山;北接吴县枫桥镇南界。区域面积6.8平方公里。 1993年4月2日,苏州河西新区改称苏州新区。苏州新区代管的区域范围扩大至原吴县枫桥镇的徐何、典桥、金庄3个村,木渎镇的兴隆、新升、明星、石城4个村和郊区横塘乡的黄山村。区境四至:东濒京杭大运河;南接向阳河、横塘乡北界和吴县木渎镇长浜、沈巷等村;西临木渎镇白塔、南浜、金山3村和吴县枫桥镇支英村;北连枫桥镇支津、毛家、木桥、合利4村。区域面积16.8平方公里。 1994年6月10日,吴县的枫桥镇,木渎镇的兴隆等4个村和郊区横塘乡的永和等7个村划归苏州市管辖。由苏州新区管理委员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辖区范围:东与京杭大运河相临;南与向阳河、横塘镇北界和吴县木渎镇长浜、沈巷、天平诸村接壤;西与吴县藏书乡的五峰、天池、篁村3个村和郊区浒墅关经济开发区的鹿山、石羊2个村相连;北与浒墅关经济开发区的五图、塘西、红星、长亭4个村毗邻。境域面积52.06平方公里。 2002年9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新区、虎丘区、相城区、吴中区等进行了区划调整,将虎丘区虎丘镇和白洋湾街道以及横塘镇的部分村划出,由相城区和吴中区划入通安镇和东渚镇、镇湖街道,建立苏州高新区、虎丘区,2003年12月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横塘镇和枫桥镇改为横塘街道和枫桥街道。 区划调整后的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东临石湖和京杭大运河,与沧浪区友新街道,金阊区三元街道、白洋湾街道以京杭大运河为界,与金阊区虎丘街道,相城区黄桥街道的青台、民安、大庄、陈旗、下庄5个村毗邻;南与吴中区越溪街道的莫舍、张宅、吴山、张桥4个村,木渎镇的金山、天平2个村,藏书镇的五峰、天池、篁村、官桥等村,光福镇的枫浜、浩度、安山等村接壤;西及西北濒太湖;北与相城区黄埭镇的长泾、潘阳2个村,东桥镇的方桥、埝桥、桑浜、罗埂、矫埂等村,望亭镇的堰头、华阳、巨庄、吴泗泾、孟河等村毗邻。行政面积223.36平方公里,2010年末区域总人口72.51万,其中常住人口33.57万,暂住人口38.16万,外籍人口0.78万。下辖狮山、枫桥、横塘、镇湖4个街道及浒墅关、通安、东渚3个镇,下设科技城、浒墅关经济开发区、苏州西部生态城、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高新区管委会、虎丘区人民政府驻地在运河路。 自然条件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地势西高东低,吴淞标高4.88m-5.38m,土质粘性,地耐力强,地质稳定。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17.7摄氏度。

苗山镇总体规划说明书0703

目录 第1章规划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基本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规划编制动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宏观层面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城镇自身的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既有规划解读 (2) 1.3.1 上位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相关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1.3.3上版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 上版规划实施成效.......................................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5 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变化?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规划期限、依据、原则与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规划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规划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规划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1经济发展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2人口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2.4.3社会发展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3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优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劣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3机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4 挑战?错误!未定义书签。 3.1.5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产业结构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区域协调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城乡统筹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镇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镇域人口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城镇人口预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村庄发展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村庄发展潜力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村庄发展规划引导?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1镇村等级规模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 镇村职能结构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镇域公共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4.1 行政管理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2教育机构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3医疗卫生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4.4文化体育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4.4.5非公益性设施配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4.5镇域基础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1道路系统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5.2公用工程设施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4.6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1 适宜建设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4.6.2 限制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4.6.3禁止建设区?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5章城镇性质与规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5.1镇区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建设成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存在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城镇性质与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1城镇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城镇规模...............................................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章镇区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方向选择?错误!未定义书签。 6.1用地条件评价及发展方向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自然环境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2开发条件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3城市功能发育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空间发展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6.3规划区范围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镇区总体布局?错误!未定义书签。 7.1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7.2镇区功能结构 (27) 7.3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1居住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7.3.3生产设施用地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7.3.4仓储、物流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8章道路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道路用地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