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史观
- 格式:ppt
- 大小:196.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第九单元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具体表现总体上政治(1)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立足国情,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系。
“文革”使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2)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有成就,也有教训)经济(1)过渡时期,中国人民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一五”计划建设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2)全面建设时期,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但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在经济建设中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劫难。
社会生活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生活水平总体较低。
与此同时,新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及大众传媒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较大,服装呈现明显的时代特色。
思想文化(1)理论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进行不懈探索,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科技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使我国的科技和国防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在杂交水稻及生物科学方面也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成就。
这一时期,文艺领域倡导“双百”方针,出现了繁荣景象。
特区实践与理论二〇一九年第一期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新论断:“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到十九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这一重要论断不仅高瞻远瞩地展望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光明前景,高屋建瓴地谋划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而且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体现了当代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的卓越风范。
一、建设生态文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发展战略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这一重要的新论断的首要核心要义在于,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因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我国实施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发展战略,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是关系到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我们知道,自近代工业革命以降,资本主义工业现代化像魔术一样呼唤出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得以巨大提高和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广大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状态,但是,在社会的物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生产的工业化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也带来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乃至整个地球生态的严重破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中所说,20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
其中,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先后导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红眼病。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首次暴发的短短几天内,致死人数高达4000多,随后2个月内又有从唯物史观视域看建设生态文明是千年大计杨富斌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从唯物史观视域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应对环境危机的权宜之计,而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建设生态文明既要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不是某一社会领域的单方面社会变革,而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全方位变革,其最终目标是要建设超越工业文明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不是一国可以实现的美好理想,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必须以之为必然选择的理想王国。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1 页,共11 页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2 页,共11 页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3 页,共11 页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4 页,共11 页。
中央电视台唐宋八大家节目观后感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中央电视台唐宋八大家节目观后感篇1在中国十大古文明中,其中就有古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就有中国。
可见,中国文明多么伟大,对世界有多么大的影响,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为之骄傲。
文明究竟是什么呢?怎么才能解释文明二字呢?这是我们都想弄明白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
而中华文明也历史悠久。
我国的语言就多种多样,有多种方言,少数民族的语言等,它们都紧密联系,构成这个多语言、丰富的大家庭。
当然,文化也是与其他国家不一样的。
我国还有十二生肖,每十二年为一轮,多么独特,关于它们,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呢。
我国有四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这四大名著并不是徒有虚名,而是应为它们的内容有史实,有意义,有哲理,对我们有启发,有影响,才堪称是我国的四大名著。
它们使我们丰富见识,知道历史,学会深思。
中国古代的经典名著也数不胜数。
如《诗经》、《孙子兵法》、《论语》、《春秋》、《史记》等,都是永世不朽的的经典。
我国还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诗人、词人,如“唐宋八大家”,他们都是杰出的人才,写的诗词更是琅琅上口,意味深长。
这些无一不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文法,学习他们的精神,并且将其发扬光大,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诗歌作品。
我国还有歇后语,说一句话,后面引申一句。
虽然有时是在讽刺人,但很委婉,也不失礼。
还有谜语,也很有趣味。
它能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让我们更加聪明。
中国是礼仪之邦,特别懂礼。
在古代,礼仪很多,见到长者都要行礼,表示尊敬。
吃饭时,长辈要坐上座,并且先动筷子。
总之,时时处处都有礼仪。
而现在的社会,礼仪规矩似乎少了很多。
我们应该扬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更好地传承我们中华悠久的文明。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永远也说不完的,它就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时时处处。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诵读经典,丰富知识,让我们变得更加充实。
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华文明。
专题01 唯物史观概念释疑: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课标要求:(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2)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课标解读:一是认识层面上的要求,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对历史学科的意义突出地体现在两方面:(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阐述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唯物史观如下基本理论和观点: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高考真题1.(2018·全国I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2.(2018·全国I卷,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一门哲学的八大要素哲学是一门探讨人类思想、存在和价值的学科,它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哲学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涉及到众多的问题和观点,但是却可以总结出一些共同的要素。
本文将探讨哲学中的八大要素,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
1. 存在哲学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存在。
在哲学视野中,存在包括世界的存在、物质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等。
哲学家们试图通过思辨和推理来揭示存在的本质和特征。
柏拉图主张存在着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世界,而黑格尔则认为存在是由历史过程推动的。
2. 知识知识是哲学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哲学探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和真理的问题,涉及到认识论、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等。
一直以来,哲学家们都在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以及我们如何对世界进行正确的认识。
笛卡尔的怀疑论提出了对知识的质疑,康德则探讨了知识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3. 价值哲学研究人类价值观和伦理道德。
它探讨了人类如何判断和评价事物的好坏、美丑、重要性等问题,还涉及到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等。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最高的价值,康德提出了以道德为中心的伦理观。
4. 精神哲学关注人类精神的本质和作用。
它研究人类的意识、理性、情感、道德和自由等精神现象,试图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源和规律。
尼采关注人类意志的力量和创造性,黑格尔探讨了精神的自我意识和发展过程。
5. 自然哲学研究自然界的规律和本性。
它试图解释宇宙、生命和物质等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本质,并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探讨了动物和植物的本质,而现代哲学则试图理解自然的演化和生态系统。
6. 社会哲学关注人类社会的组织和进程。
它研究政治、道德、文化、社会制度等社会现象,试图了解和改善人类社会的发展和问题。
孟子探讨了仁政和社会秩序,马克思则关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革命。
7. 文化哲学研究人类的文化、艺术和价值观。
它试图理解文明的演进和多样性,揭示文化现象的意义和影响。
康德探讨了美的本质和审美经验,海德格尔则思考了技术对文化的影响。
三百年前的艺术巨匠八大山人(1626-1705),不仅属于他生活的17世纪,而且属于中国艺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走向现代的20世纪。
从世纪初到世纪末,八大山人特立独行的艺术风格及其扑朔迷离的悲剧身世,一直吸引着借古开今的书画家和寻根究底的学者。
纵观百年来对八大山人的研究与借鉴,可以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学者的研究相对滞后于画家的借鉴。
从学者对八大山人的研究而论,在20世纪的前60年,大体处于有待深入的阶段。
虽然学者们都力图使用科学的方法,也努力摆脱正统派旧美术史观的束缚,在通史、综论和评介中给予八大山人以更积极的评价,但尚少个案和专题研究,也没有多少运用新资料通过具体分析作品引出结论的成果。
至1960年《文物》杂志发表《八大山人丛考及牛石慧考》和《个山小像的发现》之后,特别是七八十年代海内外学术交流日多以来,对八大山人的研究才进入了一个逐渐深入的阶段。
在中国大陆、港、台以及北美、日、韩的研究界,已涌现出若干位八大山人专家,出版了近十种专著,以中文发表的论文或关于八大的文章亦有二百余篇,并结集编出了三种论文集,以致有的学者认为“八大山人学”已经兴起。
考察三种论文集,亦即王方宇编《八大山人论集》和八大山人纪念馆编《八大山人研究》一、二集的篇目,可以发现,在总共96篇论文中,考证考辨其身世生平与字号印押者28篇,专论其花鸟画者16篇,专论其山水画者3篇,专论其书法者3篇,论及其诗歌者9篇,论述其思想美学者4篇,专论其艺术手段之变形、构图与抽象者3篇,专论其艺术影响者3篇,讨论其艺术分期者2篇,谈论其人其画者17篇,其他7篇。
这一系列的选题表明,近40年来学者对八大山人的研究已经由宽泛到专门,由笼统的把握到具体的认知。
在史实的考据和材料的梳理上厥功甚伟,对八大山人艺术的方方面面乃至代表性作品的探讨也日益具体而微,但若和画家的借鉴相比,就明显落后了。
从画家对八大山人的借鉴而言,20世纪上半叶已十分明显,但凡专擅或兼工写意花鸟画的名家,莫不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八大山人,其中明显取法于八大山人而终成大器者,即有吴昌硕、陈世曾、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朱屺瞻、李苦禅、丁衍庸等。
2020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一唯物史观(学生版)概念释疑: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课标要求:(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2)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3)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课标解读:一是认识层面上的要求,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史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对历史学科的意义突出地体现在两方面:(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阐述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阐述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应了解唯物史观如下基本理论和观点: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四,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
第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二是运用层面上的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真题精练1.(2019全国I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2.(2019全国I卷,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1一、课标要求知道中共八大;了解“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科技等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以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二、教学立意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和书写的。
小人物的命运能够折射大历史的变迁,小人物也可以反映大时代,而且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从来都是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这段历史,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
本课以我姨姥姥的经历为线索,融入地方史,通过个人生活的变迁来折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共和国历史的发展变化。
本课的另一条主线是“路”,即“探路”、“歧路”、“问路”,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开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到走上了“文化大革命”的歧路,再到纠正失误,继续“问路”。
本课尝试把个人经历和主线“探路、歧路、问路”结合起来,用人物经历串联三个教学模块,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也是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的最后一课。
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之后的道路应该怎么走,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党和国家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在探索期间也出现了失误甚至是“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挫折,但我们党勇于面对失误,及时调整政策,纠正失误,继续探索。
本设计根据教学思路并结合本课教材内容,在模块设计上大胆整合教材,把“建设成就”子目按时间拆分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就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成就,分别放在 1956——1966十年探索之后和“文化大革命”之后。
具体内容如下:本课第一模块是【探路——敢教日月换新天】。
中共八大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之后由于过分追求速度,八大二次会议制定了总路线,并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第二课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失误[循着线索·理一理][由表及里·想一想]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反映当时人们对经济建设的何种倾向?[提示]不顾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2.新中国成立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事件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提示]影响:“大跃进”大炼钢铁造成资源破坏、自然环境恶化,造成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等历史教训。
启示: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邓小平曾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请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
[提示]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我国从1966~1976年10年间的工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如下:“1966~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9.6%。
1967~196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4.2%。
1972~1973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2%。
1974~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9%。
”其中1973、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出现两次较大增长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5.有人认为“文革”虽然是一场内乱,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因而不能彻底否定“文革”。
这种说法对吗?[提示]“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
“文革”时期在科技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我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不否定十年期间的成就。
[史论术语·背一背](先填后背)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宇宙万物八大规律
翰林文化则是将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古代文明和现代科学,圣人哲理和常人睿智容为一炉,即有佛道懦医廿的精华,又可见易理象数框架,既汲取了现代科研方法的老三论和新三论,又采撷了当代最新科研成果,翰林文化中文史哲、音体美、数理化、天地生、政治、经济、谋略均有自成体系的论述,就象麒麟一般,麒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象征。
你看它:龙头、鹿角、猪鼻、虎背、熊腰、马蹄、狮尾,什么都象又什么都不象。
它集各种动物的精华于一身,可谓集大成者。
所以,翰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又是融合百家精华独树一帜的文化。
翰林文化由八大体系构筑而成
一、翰林哲学;
二、翰林生命科学;
三、翰林特医学;
四、翰林美学文艺;
五、翰林教育学;
六、翰林实业学;
七、翰林礼规学;
八、翰林养生修道学。
翰林哲学是翰林文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它继承整理和吸收了人类认识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悟道,抽出了
宇宙万事万物运行发展变化的八大规律,以及真理观、道德观、论理观、历史观、人性观等。
翰林哲学体现了翰林文化的精髓及理论的基点,是翰林文化赖以创制和发展的内核。
翰林文化的其余七大体系正是翰林哲学体系的延伸,放大和具体运用。
翰林哲学体系中的八大规律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
第一、阴阳根本律;
第二、五行生克制化律;
第三、天人和一律;
第四、中成极反律;
第五、因果律;
第六、宇宙自控调谐律;
第七、质量互变律;
第八、蛹动螺旋律。
今天讲到这里,下期介绍八大规律中最根本的规律——阴阳根本律。
新文明史观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摘要]中国共产党向来注重历史的资政功能,为引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相继提出革命史观、“两大历史任务”说、“民族复兴”说。
百年党史《决议》基于这些已有的理解,建构起新的党史解释体系,这标志着新文明史观的基本形成。
新文明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程逐步加快,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开始显现之现实,立足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接连实现跨越式发展,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验,阐发历史活动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引领史学研究关注现实、面向未来、关心民族和人类命运的史观。
新文明史观分析单元的开放性、重视历史主体的自主性、勾连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贯通性、历史解释的包容性,展示了融汇革命史学、现代化史学和后现代史学之潜质与可能。
[关键词]百年党史《决议》;新文明史观;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0VSZ036)[作者简介]张福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2)04-0185-08张福运【近现代史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激荡起伏,反映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突出表现为现代化史观的强势回归和后现代史学的兴起。
前者与革命史观经过激烈的交锋后形成并存相融之势,共同主导着21世纪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后者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引发了真正意义上的“范式危机”。
现代化史观的强势回归,建立在改革开放后革命史观的内在缺陷日渐突显的基础上:一是对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解释明显乏力;二是过于注重政治事件而对社会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关注的缺乏,表现出与时代发展相脱节的趋势。
现代化史观弥补了革命史观的不足,填补了其留下的空间,并为我们认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现代国家建设等重大议题打开了视野。
但它在解释历史时对西方理论、概念乃至分析框架、解释模式的过于倚重以及自身创新力的匮乏,决定其主导地位并不稳固。
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公元184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605年—1905年科举制1839年“虎门销烟”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1840年-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1842年《南京条约》中英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1860年《北京条约》中与英法俄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运动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兴中会1895年《马关条约》中日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898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1905年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黄金时期1912年—1928年北洋政府1915年—1923年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上海)1922年中共二大(上海)1923年中共三大(广州)1923年—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1926年北伐1927年南昌起义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4年—1936年红军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1936年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45年中共七大;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6年—1949年解放战争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西柏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至今)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1950年—1953年抗美援朝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1953年—1956年三大改造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一届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1956年中共八大1958年—1983年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大跃进;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9年—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上海公报》;田中角荣访华,《中日联合声明》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80年设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经济特区1982年中共十二大;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1世纪80年代“一国两制”提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1986年八六三计划1987年中共十三大1988年海南建省,开放为经济特区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1991年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和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1997年香港回归;中共十五大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9年澳门回归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加入WTO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共十六大2007年中共十七大世界古代史(公元前300万年、400万年—1640年)14世纪—17世纪中期文艺复兴运动(欧洲)世界近代史(1640年—1917年)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荷兰海上贸易“黄金时期”1660年—1789年欧洲启蒙运动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1775年—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1787年宪法》1789年—1794年法国大革命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1848年《共产党宣言》1850年—1914年资本主义国家第一个黄金时期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1865年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4年—1870年普鲁士三次王朝战争(德意志统一战争)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巴黎公社(法)1875年《1875年宪法》(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现代史(1917年—至今)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18年—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1921年—1939年新经济政策(苏俄)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新政(美)1939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1944年《布雷德森林协定》1945年联合国成立1947年—1991年冷战1950年—1973年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个黄金时期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1955年万隆会议;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华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20世纪70年代西方能源危机1976年《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东南亚国家联盟协调一致》1989年东欧剧变;亚洲及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成立1991年苏联解体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欧盟)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原始社会陶器;养蚕剿丝西周《诗经》春秋战国都江堰(战);百家争鸣;分封制瓦解;井田制崩溃;司南(战);《甘石星经》;铁犁牛耕;《离骚》(战)秦隶书;小篆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青瓷(东);坎儿井;佛教传入;隶书(盛行)魏晋南北朝灌钢法(南北朝);白瓷;行书、草书(晋);翻车(魏)隋京杭大运河唐火药;《金刚经》;楷书;曲辕犁(江东犁);筒车;缂丝技艺宋指南针;清明上河图;活字印刷术;南戏;坊市破界元元杂剧;彩瓷(青花瓷)明清京剧;明清小说;昆曲;商帮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汽轮;火车(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电机;汽车;飞机;电话;电灯;电报(电气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