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画的发展及技法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画的主要技法一、水墨画1. 水墨与中国画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的代表之一,而水墨则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绘画材料之一,也是独具特色的绘画技法。
水墨画以水、墨和画笔为主要工具,通过墨色的运用表现形象,强调意境和笔墨的精神境界。
2. 水墨的制作与运用水墨的制作过程包括研墨和调墨。
研墨是将墨块与水研磨成墨汁,借此控制墨色的浓淡。
调墨则是将墨汁与水混合,调整墨色的灰度和透明度。
水墨的运用需要掌握湿画与干画的技法,湿画注重笔触和墨色的柔和流畅,干画则要求墨色的干脆刚强。
3. 水墨画的特点水墨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主要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对象的形象和气质。
具体而言,水墨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线条的运用:线条是水墨画的基本要素,常分为粗细、长短和直曲等不同形态,通过线条的变化进行形象的描绘和构图的安排。
•墨色的表现:墨色是水墨画的灵魂,可以通过调墨和运笔的方式表现出浓淡、干湿、冷暖等不同的质感和情绪。
•水墨的渲染:水墨画强调墨色的晕染和渗透,利用墨色的扩散和色彩的渐变来表现光影和层次感。
•空白的运用:水墨画注重留白的运用,墨色与空白相互映衬,形成了独特的平衡美和空灵感。
二、工笔画1. 工笔画的特点与起源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其特点是用细腻的线条和准确的颜色勾勒出形象的细节,追求绘画的精确和细密。
工笔画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以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
2. 工笔画的技法要点工笔画的技法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线条的细腻:工笔画注重线条的精细表现,通过勾勒出形象的轮廓和细节来表达事物的纹理和质感。
•色彩的精确:工笔画追求色彩的准确和鲜明,通过层层上色和层次的渲染来表现形象的光影和层次感。
•贴白的运用:工笔画常常运用贴白的技法,即在绘画中使用稀薄的颜料贴在已干的颜色上,以表现出光亮的效果和增强画面的立体感。
3. 工笔画的发展与变化工笔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个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有山水工笔、花鸟工笔、人物工笔等分类。
中国传统绘画的传统技法中国传统绘画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独特的技法而闻名于世。
这些传统技法是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中国绘画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创造力。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几种主要传统技法,包括工笔、写意、水墨、立体画和皮影等。
一、工笔技法工笔技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为精细、细致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以线条清晰、色彩细腻为特点,注重绘画细节的描绘和颜色的层次渲染。
工笔技法要求画家精确地勾勒出形体轮廓,运用细笔勾画出纤毫毕现的纹样和细节。
在色彩运用方面,工笔绘画以重彩轻渲的方式表现,既能展示出丰富的色彩层次,又能保持画面整洁有序的效果。
二、写意技法写意技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更为自由、概括的表现手法。
它以“意境、姿态、神韵”为主要表现元素,追求形神兼备、形象各异的艺术效果。
写意技法注重画家的笔墨运用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强调画家对被描绘对象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简练而有力的笔触,写意绘画能够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物象的表情和神态,给人以以示意和感受的余地。
三、水墨技法水墨技法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国绘画独有的一种表现方式。
水墨画以黑、白、灰三种色调为主,通过水、墨、纸的相互作用,以及笔墨的干湿变化来表现画面的变化和层次。
水墨绘画注重墨韵和墨色的描绘,强调以墨境表达情感和意境。
水墨画多用草书、隶书和篆书字体,既展现了中国书法的魅力,又将画面的表现力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四、立体画技法立体画技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它通过巧妙地使用透视原理和光影效果,使画面呈现出三维的立体感。
立体画技法能够通过错觉手法,将画面中的虚拟物体看似凸出于画面前方,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与传统的平面绘画相比,立体画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和真实感,给人以全新的艺术体验。
五、皮影技法皮影技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极具民俗特色的一种表现方式。
它通过在薄而透明的兽皮上刻画人物形象,将人物的轮廓和特征透过兽皮映射到白色布幕上,形成幕布上的投影。
中国传统绘画的传统技法中国传统绘画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技法而闻名于世。
这些传统技法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和发展,如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当代绘画创作中。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些主要传统技法,包括水墨、设色、写意、工笔等。
一、水墨画技法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
它以墨、水、纸为主要材料,通过运用墨色的淋漓尽致,追求意境的深远和艺术的极致。
水墨画的技法主要有:1. 破墨点染: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墨汁,以点染的方式在宣纸上勾勒出不同的线条和形状,以表达画面中的空间和谐。
2. 接墨重山:以深墨重彩的方式,追求墨与彩的相互衬托和协调,通过叠加多层墨色的交替,创造出浓郁的山水意境。
3. 干笔勾勒:运用独特的用笔技法,以中锋笔的尖端或者压平的笔坡勾勒出线条的纤细和流畅,使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层次感。
二、设色画技法设色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设色即是在绘画中使用颜料进行上色,丰富了画面的色彩表现力。
在设色画中常用的技法包括:1. 润染法:通过调整颜料的浓淡、水的用量以及局部晕染的技巧,使画面色彩鲜艳而不失清新。
2. 刻画法:以笔刷或者画材直接绘画的方式,模拟自然界中的光影变化,表现出真实的色彩和质感。
3. 对比法:通过对比不同色调和色彩的运用,创造出画面中的色彩层次感,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三、写意画技法写意画是一种以表现画家的情感为主,追求意境和思想传达的绘画形式。
它注重对事物的精神特质和造型结构的准确把握。
写意画的技法主要包括:1. 线条表现力:通过线条的轻重、浓淡、快慢等变化表达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2. 快速勾画:运用简洁有力的笔触进行快速勾勒,以捕捉瞬间的形象和情感。
3. 空白留白:在画面中留下适当的空白,使观者能够在无形中感受到画家留给他们的思考空间。
四、工笔画技法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以工笔勾画为特点的绘画形式。
它以细致的线条和精细的色彩层次为主要特点。
工笔画的技法主要有:1. 线描勾画:通过用笔轻重的变化,刻画出物体的形态和纹理。
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1冲染法。
冲染法也称撞染法,积水积色法。
积水法是先把墨或者颜色平涂,在六七成干的时候,点入清水。
积色法是先把墨或者颜色平涂,在六七成干的时候,点入颜色,一般是点入石色。
这两种办法最好先把画纸裱在画板上再进行。
2撒盐:特技的一种。
铺好底色后,趁湿在上面撒上食盐,任其自然渗化,形成雪花状的肌理效果。
3涂蜡:特技的一种。
在未画或画到中间过程时,在画面上不规则地涂抹上一些石蜡,使画面产生局部不挂色的班驳效果。
此法也可表现下雨时的效果。
4皱纸:勾好白描稿后,用喷壶把画稿稍微打湿,水不要太多,然后把画稿慢慢攥在一起轻轻揉搓,再展开扶平,用大白云笔蘸事先准备好的颜色(颜色略重),在画稿的背面皴擦点染,使颜色渗透,画稿正面产生碎瓷般斑驳的效果。
5弹点:是利用牙刷、毛笔及网筛等工具,将色在画面上弹洒成点的着色方法。
弹的点子较喷染的点子稀疏而大,而且可以使用稠厚的颜色,以便覆盖下层物象,用以表现某种景色和气氛。
6揉纸:把纸揉皱染底色,使底子出现自然纹裂的肌理。
7拓拍:把纸放在凹凸不平的底子上拓印,或用丝瓜瓤、纸团等蘸色拍打底子都可以产生不同的肌理。
8水洗:是画面的一种处理方法,可使画面更加统一、协调,同时也可以把表面浮色洗掉,使画面更加沉稳。
水洗时,先用清水把画稿打湿,用白云笔轻轻洗刷,可整体洗,也可局部洗,用力不要太大,否则会把画稿弄破。
也可以在画面颜料的水分全部都干了以后再洗。
9绢后作画:利用绢的透明性,可以在绢背后勾染,正面看有虚乎乎的效果。
也有人把主体画在绢上,把背景画在托画的纸上,画托好后产生虚实对比的效果。
关于用具绘制工笔牡丹之前,我们首先要准备好作画工具。
下面列出了绘制过程中会用到的各种画具。
因为考虑到初学者的因素,所以列出的都是市面上常见的画具,在各地美术用品商店里都可以很方便的购买到。
1、笔:主要分底色笔、染色笔、勾线笔三部分。
笔者常用的底色笔有五寸、二寸、寸半底纹笔,底纹笔要求全为羊毫所制,笔锋柔软蓄水能力强,主要用来平涂底色。
工笔画基础必学知识点
1. 工笔画的起源和发展:工笔画起源于中国,最早出现在宋代,经过明、清两个朝代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笔画风格。
2. 工笔画的画材和工具:工笔画常用的画材有宣纸、毛笔、水彩颜料等,工具有白色蜡笔、石墨笔等。
3. 工笔画的画法和技巧:工笔画注重细腻的表现技巧,包括线条的运用、颜色的渲染、色调的层次等。
4. 工笔画的题材和表现方式:工笔画的题材丰富多样,包括花鸟、山水、人物等,表现方式注重细节描绘和写实性。
5. 工笔画的传统风格和现代创新:工笔画有传统的风格特点,如细密入微、色调静谧等,同时也有现代创新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的表现方式。
6. 工笔画的名家和作品欣赏:工笔画有众多的名家和经典作品,如宋代的文同、明代的仇英等,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可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7. 工笔画的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习工笔画需要有耐心和细心,多观察、多实践,同时也要学习理论知识和了解相关的艺术史背景。
8. 工笔画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工笔画在文化艺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绘画、装饰、文化创意产品等,同时也面临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挑战,对于工笔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机遇。
工笔画分类一、工笔画的定义和特点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绘画技法,以细腻、细致的线条与色彩的运用为特点。
其以工细筆劃描绘细节、准确表达主题,注重形态结构、色彩表现,被认为是中国绘画中的瑰宝。
二、工笔画的历史起源2.1 古代工笔画的发展古代工笔画起源于唐代,当时是以绘制人物肖像为主,注重精确的轮廓线条和色彩塑造。
宋代以后,工笔画逐渐发展为一种多样化的绘画形式,主题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等。
2.2 现代工笔画的崛起现代工笔画在20世纪初开始崛起,并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一些著名的工笔画家如齐白石、徐悲鸿等为这一绘画形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工笔画的分类方式3.1 按绘画题材分类•人物工笔画:以绘制人物形象为主要题材,注重细节表现和形态结构的准确性。
•山水工笔画:以绘制山水景色为主要题材,注重表达山水的气势和细腻的纹理。
•花鸟工笔画:以绘制花鸟为主要题材,注重表达花鸟的形态、姿态和色彩变化。
3.2 按绘画风格分类•传统工笔画:延续传统技法的工笔画风格,注重细腻且精确的线条与色彩表达。
•现代工笔画:结合了传统技法和现代艺术元素的工笔画风格,更加注重个人创新和表达。
3.3 按绘画流派分类•北京工笔画:以北京为中心,以齐白石为代表的工笔画流派,注重写实、精细的表现方式。
•江南工笔画:以杭州为中心,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工笔画流派,注重表达意境和艺术情感。
四、工笔画的创作过程1.素描:绘制基本形态和结构,为后续的上色提供准确的参考。
2.上色:运用细腻的线条和颜料进行填充和渲染,注重层次感和细节的表现。
3.着色:运用色彩和光影的变化来突出绘画的主题和表达情感。
4.精修:对细节进行修饰和调整,使画面更加完美。
五、工笔画的艺术价值1.艺术表现力:工笔画以其精细、准确的表现方式,能够深刻地表达绘画主题和情感。
2.文化传承:工笔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3.艺术收藏价值:一些优秀的工笔画作品被收藏于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的藏品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工笔画的特点艺术特征工笔画的特点艺术特征工笔画亦称“细笔画”。
属中国画技法类别的一种,与“写意画”对称。
工笔画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工笔画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工笔画的特点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
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
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工笔画的特点具体分析一、美学意境1、有气韵则有生动:“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
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
“气韵生动”是个完整的提法,体现了创作最高的审美要求而一直被沿用至今。
2、因心而造境: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业,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
“因心而造境”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征之一。
他指的是画面意境而不是自然的、真实的生活图景,是作画者按自己的理想所虚拟出来的虚幻飘渺的艺术境界,这个图景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或少有的,是作画者“心造”之境。
3、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是中国画处理意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通过大面积的空白来衬托画面主体,使主体更为突出,后面的空白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使人回味无穷。
大部分的空白可以使我们想象许多意境,画中虽未画出,但我们可以发挥我们的想象,思绪任意驰骋。
4、以诗入画与画中有诗:“画中有诗”不是仅仅指画面上的题诗,还指画中隐含着的诗意,补画笔所未到,启动画者之联想,使诗意与画意相得益彰。
诗情画意,交相辉映,情景相生,得意于画外。
二、线的特点1、书法用笔:中国工笔画的用笔与书法同法,也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起笔与收笔是勾线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部分,起笔收笔的质量直接影响线条本身的质量及行笔的过程。
工笔画参考文文献综述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工笔画技法精细,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富有中国文化内涵,广受世界艺术界的认可。
本文将对工笔画的参考文献进行综述,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参考帮助。
一、工笔画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绘画史》是一部详细介绍中国绘画发展历程的专业性著作,其中第一章“绪论”部分详细介绍了工笔画的起源和发展。
该篇章主要讲述了唐代以前的绘画艺术形式和技法,以及唐代后工笔画的兴起和发展,包括宋代的《潜夫莫相》,元代的赵伯驹的《花鸟图》和明代的唐寅、仇英等人的代表作品。
此外,《中国画史》、《中国美术史》等文献也有相关介绍。
二、工笔画技法的应用和发展
《工笔画技法初探》是一篇系统介绍工笔画技法的专业性论文。
该文详细介绍了工笔画的线描、临摹、填色等技法和应用,以及不同画家的创造性发展。
此外,《中国画技法史》、《工笔花鸟画技法》等图书也有详细的介绍和实例演示。
三、著名工笔画家及其作品欣赏
《中国画家大辞典》是一部介绍中国画家及其代表作品的权威性参考书,其中有关工笔画家及其作品的介绍相当全面。
例如,唐寅的《秋山游人图》、仇英的《竹鸡图》、吴昌硕的《牡丹图》、齐白石的《虾》、张大千的《千里江山图》等等。
此外,也可通过各大美术馆展览和网络搜索来欣赏和学习著名工笔画家及其作品。
总之,工笔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历经千年的发展,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技法特点。
读者可通过相关的参考文献和作品欣赏来深入了解工笔画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中国⼯笔花鸟画技法⼀-----四(全)⼀、中国⼯笔花鸟画的艺术特⾊精于形象⽽意味横⽣,这是⼀幅优秀的中国⼯笔花鸟画最基本的要点。
因此,这就要求中国⼯笔花鸟画画家,能有“度物象⽽取其真”,有“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的塑造能⼒。
⽆论是⿍盛时期的两宋⼯笔花鸟画,还是后来的⼯笔花鸟画历史,都是把真切具体的形态描写与意境表现放在重要的地位。
不论纨扇还是宏幅巨制,都是⽤了很⼤的⼒⽓苦⼼经营。
这既是⼯笔花鸟画区别于其他体裁的形式特⾊,也是中国⼯笔花鸟画审美的⼀个重要标准。
⼀幅优秀⼯笔花鸟画的创作,都是经历了由外⾄内,因物动情,进⽽由内向外、寄情于物的思考酝酿过程。
所呈现的是天趣与⼈的精神,是奇造化⽽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是在不知不觉中把⾃然纳⼊⾃我,⽽⾃⼰⼜消融在景物之中,创造的是⽆我之境。
在宋⼈花鸟画中,总是以亲切可爱的姿态向欣赏者呈现⼤⼲世界那⽣⽣不息的⽣命。
那是画家感情的流露、精神的物化,在⼭川与花卉禽鸟中,潜流着⽆穷的意趣与情思。
那⼀笔⼀墨和⾊彩的节奏正是画家饱满的情绪理想的追求,既是⼤⾃然⽣命的律动,也是诗情的荡漾。
从所能见到的⼯笔花鸟画来看,⽆论是格法严谨的黄家体,还是徐熙的野逸旷达,以及崔⽩的萧散风⾻,虽风格各异,但我们都能在这些画中感受到理想欲望和对⽣命的爱恋之情。
“声⾳颜⾊,饮啄态度,远⽽巢居野处,眠沙泳浦,戏⼴浮深,近⽽穿屋贺厦,如岁司晨,啼春噪晚者……”这⼀切均在宋⼈笔下被表现得出神⼊化,把⼈们带往美好的遐想之中。
⼯笔花鸟画表现⼈的意志精神总是以⾃然的⾯貌,以画⾯的⽣趣、天趣来呈现。
常常把画家的审美追求与⾃然形象融为⼀体。
恰似如同不露⼈⼯雕琢之感的“⾃然之物”,让⼈似乎感到画⾯上所呈现的物象是不⾷⼈间烟⽕的本来⾯貌。
俨然像⼀个“五⾏之精,粹于天地之间,阴阳⼀嘘⽽敷荣,⼀吸⽽揪,则葩华秀茂,见于百卉众⽊”的“纯”⾃然的景象,是“⾃⾏⾃⾊”的“⽆我之境”。
以⾄简单误论这⼯致细腻的花鸟是⾃然物形的再现与追求。
国画工笔花鸟技法工笔画花鸟的技法使用的工具、材料每一个画种都有各自不同的工具、材料,这些工具、材料的性质、特征,必然影响一个画种的形式和面貌。
绘制工笔花鸟画的工具、材料大致有熟宣纸有冰雪、清水、书画、蝉翼、云母等品种、熟绢、毛笔、墨有油烟、松烟等和颜料等,另外尚有一些辅助材料,如动物胶和明矾等。
表现的形式与技法工笔花鸟画自唐宋以降,形式和技法就已基本定型,后来虽经元、明、清数朝的不断探索拓展,原有的形式和技法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但基本面貌依然保存着。
归纳起来,主要形式有重彩、淡彩和白描三种,主要的手法有勾勒、勾填和没骨三类。
到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形式,包括工笔和写意之间,都有互相接近和彼此渗透的情况,有些作品,已不再是用工笔、写意、没骨、勾勒等名称可以简单界分的。
即使是传统的勾勒法和勾填法,在在大多数实际创作中,也早已没了明显的界限,只要造型与审美需要,各种手法随时都可能出现在同一作品中。
表现手法1、勾勒法。
指的是先以淡墨线勾出物象轮廓,然后着色渲染,色可以压住墨线,也可留出墨线,染成之后以形象需要,用重墨或浓色重新在原来的轮廓线上勾线,即为“勒”。
总之,勒出的线条要比原轮廓线的色度深重。
2、勾填法。
指的是作画时作者依据用色的具体构想,分别以浓淡不同的墨色,勾出物象轮廓线。
一般着深色的部分使用浓墨或中墨,浅色部分用淡墨。
填色渲染时要注意沿墨线的内沿运动,色不侵线又要紧挨线沿不留空隙,尽可能色线一体,而线犹清俊就好。
因为此方法是将颜色填入勾好的轮廓之内,四周皆有线条,所以也叫双勾廓填。
3、没骨法。
此法不勾轮廓线,直接以纸或绢覆盖在底稿上,毛笔蘸色依物体质感和色感分别其浓淡轻重依次画成。
表现形式1、白描。
工笔花鸟以线为造型基础,运用毛笔勾线。
但勾线不同于描线,是要用中国书画线条要求的平、圆、留、重、变和藏锋、行笔、回锋等多种手法,与花卉禽鸟的形象、结构、质感、空间前后相结合,遵循书画同源的原则把线条“写”出来。
画工笔画有什么技法,要注意什么?画工笔画有什么技法,要注意些什么?白描勾线、着染、重彩、没骨,还包括些皴、擦等等。
简单地说,工笔画中的勾线就是勾轮廓线,1般用小衣纹或勾线笔,是工笔画的第1步,成品即白描。
勾线的方法类似于写毛笔字,讲究起笔、行笔、收笔等;没骨法是1种不用勾出轮廓而直接着色落笔的方法,要求画前必须做到胸有成竹,如初练可先在宣纸下衬1事先画好的白描稿;重彩是用石青、石绿、石黄、朱砂、蛤粉等不透明石色为主进行着染的画法。
鲜丽凝重。
“皴”和“擦”是1种肌理的表现方法,其区别在于工笔画中后者较前者多以侧锋行笔且用力较轻,后者在笔中含水分少,比较干;“染”是着色的主要方法,包括分染、统染、罩染、接染、点染、烘托、积水、托色、立粉等。
其中分染是用1手拿两支笔交替进行,1支蘸色(不要过于饱满或过干),1支蘸清水(不要过多)把颜色均匀地烘淡,形成1边色浓逐渐向1边色淡的过渡效果。
统染就是从整体出发,大片地分染出前后的层次关系。
罩染是在分染好的底色上罩1层透明色彩(水多色少,调匀,较稀)的方法。
分染前应用此法就叫平涂,平涂色彩时也可使笔中色彩饱和。
罩染和平涂时注意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均匀平涂,又不能使水分过多,汪在纸上互相冲激,也不要1次涂够颜色,调淡色彩1遍1遍地涂,涂够为止。
接染就是反染,用两支笔各蘸上不同颜色着染,使两色趁湿相互渗接在1起的染法。
初学可用第3支白水笔帮助接染。
点染是不勾轮廓线,用1支笔蘸上1种颜色,然后在笔尖上再蘸另1种颜色,1笔按点下去,使两种颜色自然渗和在1起,1笔成形。
此法多用于没骨形式。
烘托是大片地烘染底色,以衬托出浅色主体部分的方法。
可用平涂和分染两种方法进行,为使其均匀,可先用清水把底了铺湿,趁其半干时烘染。
积水是先以淡墨和色积水成形,趁湿冲入水或其他颜色,使水与色相互冲激,干后形成自然斑驳的痕迹。
此法用时水要多,冲入颜色和水要掌握好火候。
托色是重彩画法,即在纸背面平涂1层与正面颜色相同而明度较浅的颜色,可使正面色彩更鲜亮厚重。
当代中国工笔画技法之肌理浅析一、前言中国工笔画最早始于楚汉时期的帛画,其鼎盛时期是唐宋时期,于明清时期逐渐衰落。
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画才逐渐走出低谷。
纵观当代中国画现状,当代中国画画家与传统画家相较之,当代画家极其容易迷失方向并感到彷徨。
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身处世界多元一体化的时代,不断有新的思想和新的视觉信息涌入画家们的视野,当下人们的审美观(包活画家本身)受到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干涉。
其次,在当代,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审美标准都不再普遍适用,我们正处于一个审美标准多元化的时代,相比起传统绘画中的语言法则,当代画家更喜欢用张扬并富有个性的风格来表达自身对艺术的激情,或者把自己的创作作为对社会各种压力或对自身压抑的情绪肆意宣泄的载体。
让中国绘画表现出时代特色和气息,符合时代的审美观念,是中国画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必然的趋势。
然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中国绘画语言的现代化探索和发展是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画重现往日辉煌。
在这多元发展的时代下,新材料、新媒介以及新工艺的不断涌入,大大丰富了肌理技法的种类,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多种多样的肌理制作效果,从而提高了中国画画面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大力推动了中国绘画向前发展。
目前虽然在理论上对肌理探究的著作及论文不少,如郑力的《肌理与效果》、王化斌的《画面肌理构成》等,但大多从技法与肌理制作方法着手,对关于肌理的运用在国画创作中盛行的原因以及肌理在当代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意义等有关的研究比较欠缺,有较大的讨论空间。
因此本论文就上述种种原因进行研究,结合当代肌理技法的运用成果、肌理技法在当代国画中盛行的原因及其在国画艺术中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讨论。
二、肌理技法在当代工笔画中的运用当代工笔画创作中制作肌理的方法可以说是只要你的画面需要,没有什么是不能入画的,就连味精、盐、糖等调味料也成为画家们画面中的常客。
传统的毛笔、色墨已无法满足画家对充满个性的艺术语言的追求,传统的笔墨语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让个性化语言风格得以发展的空间日益缩小,当代画家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很难有所作为,因此,充满个性、多样性和特殊性的肌理语言便顺理其章地受到当代画家们的青睐。
国画课必讲知识点总结一、国画的起源和发展1. 国画的起源: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起源于古代的岩画和甲骨文绘画。
2. 国画的发展:国画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变迁,如古代的工笔画、写意画、近现代的西画影响等。
二、国画的基本要素1. 线条:国画的线条是其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有金石痕迹、铁线、丝线、微线等不同的笔法和表现形式。
2. 色彩:国画的色彩是以墨、水、皱纸等进行表现和拓展,通过淡墨浓彩、水墨渍、白描等形式进行表现。
3. 篆刻:国画中的篆刻是其特有的表现形式,通常包括题款、印章等。
三、国画的技法和表现风格1. 工笔画:工笔画是国画的一种技法,要求精细、写实,以线条勾勒和细致描绘为主。
2. 写意画:写意画是国画的另一种技法,强调意境、气韵,以意不在形,笔墨情趣为主。
3. 真迹:国画中真迹是一种表现手法,注重表现物体的形态、皱纹等特征。
四、国画的题材和表现对象1. 花鸟画:国画中的花鸟画是一种以花鸟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绘画形式,以表现自然界的美景和生命力为主。
2. 山水画:国画中的山水画是一种以山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绘画形式,以表现自然山水的壮丽和迷人为主。
3. 人物画:国画中的人物画是一种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绘画形式,以表现人物的心境和生活境遇为主。
五、国画的艺术鉴赏和评价标准1. 线条的韵律:国画中线条的韵律是其最基本的特征,要求线条疏密有致、洒脱流畅。
2. 色彩的气韵:国画中色彩的气韵是其表现形式的关键,要求色彩明暗相间、浓淡相宜。
3. 真迹的神韵:国画中真迹的神韵是其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关键,要求真迹传神、筋骨森严。
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发展1. 国画的文化内涵: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2. 国画的现代发展:国画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艺术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在技法和表现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
七、国画的实践与创作1. 学习国画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和创作,通过模仿传统作品和自由创作,不断积累和提高绘画能力。
唐代时期绘画总结一、背景简介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绘画艺术达到巅峰的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社会文化蓬勃发展,这种繁荣和开放氛围也影响了唐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唐代绘画以写实为主,注重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绘,同时也包括了壁画、佛教绘画以及宫廷绘画等多个流派。
二、形式和技法1. 工笔画工笔画是唐代绘画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
它注重细腻的线条描绘和色彩的细腻表现。
工笔画的特点是线条丰富,画面细致入微,色彩鲜艳,但又不失恬静和谐。
在唐代,工笔画主要以人物、山水和花鸟为主题,更注重对细节的描绘和精确的构图。
2. 水墨画除了工笔画,水墨画在唐代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水墨画以墨为主要颜料,通过水的运用来表现形体和意境。
在唐代,水墨画主要运用在山水画和花鸟画中。
与工笔画不同,水墨画追求意境的表达,追求不拘于形的自由表达。
3. 壁画唐代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壁画通过墙面的绘画来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和宗教内容。
其特点是画面宏大壮丽,色彩丰富明快。
壁画通常运用明亮的色彩和细致的线条,唐代壁画的标志性特色之一是描绘人物时,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姿态等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展现人物形态。
三、绘画流派与画家1. 唐伯虎派唐伯虎是唐代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以优秀的绘画才能与不拘一格的个人行为而闻名。
唐伯虎派的画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对生活的一种开放态度。
2. 吴道子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的绘画大师,擅长人物画。
他的画作以线条流畅、造型生动为特点,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他早年曾在敦煌莫高窟绘制壁画,对唐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李思训李思训是唐代重要的山水画家,被誉为。
工笔画中的一些特殊技法基本染色技法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尤其以细腻的线条和精细的染色而闻名。
在工笔画中,有一些特殊技法和基本染色技法,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特殊技法1.描边描边是工笔画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它是用细软的燕毛笔沾水墨描绘出准确的线条,以勾勒出形象的轮廓。
描边需要掌握用力的轻重,通过细腻的线条表达出物体的形态、质感和结构。
2.沉墨沉墨是工笔画中常用的一种技法,用以处理大面积的黑色或深色部分。
通过多次重复上色,使颜色逐渐加深,呈现出浓郁的墨色层次感。
沉墨可以增加画面的对比度和立体感,使物体更加立体和有质感。
3.白描白描是工笔画中以水墨勾勒为主,少用颜色的一种技法。
它通常在黑色或深色的背景上使用,通过描绘出物体的轮廓和细节,强调形状和层次感。
白描要求细腻、准确和自然,可以用来表现物体的光影和纹理。
4.点染点染是工笔画中常用的一种染色技法,可以用来表现细腻的纹理和光影效果。
它通过细小的点状或密集的线条状的染色,使色彩层次感更加丰富。
点染需要有耐心和准确度,灵活运用不同大小和颜色的点,可以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
1.块染块染是在工笔画中常见的染色技法之一,它是将颜色均匀地涂抹在画面的一些区域,并用刷子或棉花将颜色逐渐晕开,形成平滑的过渡效果。
块染可以用来处理大面积的背景或近景,使画面更加饱满和丰富。
2.干刷干刷是一种染色技法,通过在画幅上使用较干的刷子和较少的水墨来表现出淡雅而柔和的效果。
它适合用来表达轻柔的纹理、模糊的边缘和柔和的光影。
干刷需要较高的技巧和掌握,可以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3.湿刷湿刷是使用湿润的刷子和适量的水墨染色的一种技法。
它可以用来画出丰富的层次感和渐变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和立体。
在湿刷过程中,需要掌握水墨和水分的控制,调整刷子的湿度和厚度,使染色效果更加理想。
4.搓色搓色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技法,主要用于工笔画中的颜色染色。
它是将颜料在石磨或陶瓷棒上反复搓磨,直到达到理想的颜色深度和细腻度。
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形式。
工笔画须画在经过胶矾加工过的绢或宣纸上,先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一、工笔画的历史背景
工笔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存物中,就有骨匕柄刻有“双鸟纹”作品中的鸟,已从真是的鸟形演化成一种装饰纹样,其中双鸟的对称描绘全用线刻画,用线已具有粗细、长短、虚实的变化,已能大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已开始显露出先民们刻画艺术形象时用线能力的端倪。
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工笔画画种已经形成。
工笔画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行,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
在工笔画中,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是力求于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工笔画在唐代盛行起来,它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艺术成就,一方面绘画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绘画的材料改进。
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据米芾《画史》所载:“古画至唐初皆生绢,至吴生、周、韩斡,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
”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
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明清五百年间工笔画廖若星辰,几乎濒临绝境。
工笔画的兴衰有历史的原因,有自身发展的原因,对于工笔画在常人的认识中是以直观的模拟自然物象为能事,刻意求似,刻意求全,刻意求细。
而明清两代的一些文人画家把后人伪托王维所撰的《山水诀》中的一段文字奉为圭阜:“夫画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而把工笔画重彩画贬为“挥扫燥硬”“板细无土气”并说:“刻画细碎,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
”就是说工笔画格调不高,不登大雅之堂,这是对工笔画的偏见和不了解。
二、工笔画的发展。
工笔画是中国绘画历史长河中出现较早的表现方法。
远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工笔画的精髓在于充分展现了独具魅力的东方神韵。
20世纪80年代,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工笔画作为中国视觉艺术中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艺术门类,在风格样式、技术手法、表现形式的拓展与创新中,出现了新的面貌。
艺术家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了重新认识与挖倔。
三、工笔画的特点
1、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
2、色彩
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名族色彩审美意趣。
3、装饰性与平面感
在工笔画中装饰性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从构图、线描、设色到形象的细部处理都带有一定的平面感和装饰性.关于装饰性一方面是来源于传统的程式化手法,一方面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形象通过提炼、夸张、创造而形成的美感效果。
四.工笔画的主要染法
1、分染: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
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水,将色彩拖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
2、统染: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关系,称为统染。
3、罩染: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
4、提染:染色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画面称为提染。
5、烘染:在所描绘的物体周围淡淡的渲染底色用来衬托或掩映物体。
6、点染:用接近写意的笔法,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
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此法。
7、斡染:将一块色彩向四周染开。
画仕女脸颊的红晕时即是采用此法,工笔牡丹的绘制中也会用到。
8、醒染:在罩色过后色彩略显发闷的画面上用淡淡的深色重新分染,以引出底色部分,重新使画面醒目。
9、接染:方法是分碟调出二至三种图案色,各色厚薄相同,多为同类色或类似色,分几枝笔将各色铺于纸上,迅速以偏干的清水笔将各色接起刷匀。
或将两个在一个范围的颜色用清水衔接起来,产生自然过渡的效果。
先竖后横,迅速准确,使之不露笔痕,色晕匀和。
工艺绘画图案亦用此法。
参考文献
首都师范大学工笔画全集孙致均刘进安
当代画家技法表现丛书李晓明
中国工笔画全集、夏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