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 温度计 熔化和凝固

(五) 温度计 熔化和凝固

(五) 温度计 熔化和凝固
(五) 温度计 熔化和凝固

(五)——热和能第一部分 温度计 熔化和凝固 (附答案)

一.考点扫描

◎知识结构

物态变化?

???????? 温度???

定义、单位温度计?????

原理

使用方法

熔化和凝固?????

熔化?

???? 定义

熔化吸热凝固

?

???

? 定义凝固放热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考点一 温度计

1.定义: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的物理量.温度的常用单位是_________,符号是____。

2.摄氏温度的规定:以一个大气压下____________的温度为0 ℃, ______的温度为100 ℃,在0 ℃到100 ℃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摄氏度。 3.温度计的测温原理: ______________。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观察温度计的______和________。

(2)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_______或_______。 (3)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稍候一会儿,待示数______后再读数;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体的上表面______。

5.体温计的量程为_____________ ,主要是根据人体的温度变化范围来确定的,分度值为______ ,提高了测量的准确程度.体温计有一特殊结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很细的细管,所以温度计可__________读数.每次使用前,都应把水银________。 温馨提示

1.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很多时候容易漏 掉“液体”。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必须认真掌握,是常考知识点。 考点 二 熔化和凝固

6.物质由______变为_______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_____变为_______的过程中叫凝固.熔化过程要_____热,凝固过程要___热.

7.固体分为_______和________两类.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_______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如冰、海波、石英、水晶及各种金属.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_______ ,没有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8.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_______。

9.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能继续______

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_______;能继续_______。

温馨提示

1.熟记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2.理解晶体熔化和凝固条件,多数情况易忽略“继续吸热”而出错。

二.经典例题

例1. 如图,A、B、C、D、E、F中,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解析:图中A所示,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B所示,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没在被测液体中;C所示,温度计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部,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D是正确的.E所示,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了被测液体,这是错误的.F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方法不正确,让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答案:D

例2.(2011·潍坊)如图所示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过程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解析:甲图线中有一段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这是晶体的熔化图线;而丙图线有一段放出热量而温度不变的过程,这是晶体的凝固图线;乙图线是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属于非晶体的熔化图线;丁图线是放出热量温度逐渐降低,属于非晶体的凝固图线,因此只有选项B正确.

答案:B

例3. (2011·无锡)下列现象中由凝固形成的是()

A.冬天早晨草木上的霜B.春天早晨常见的雾C.钢水浇铸成火车轮D.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解析: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较低时直接凝华成固体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低时,放出热量液化成的小水珠,属于液化现象;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只有钢水浇铸成火车轮是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所以C项正确.

答案:C

例4.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

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C.一点也不熔化D.无法判断

解析:冰熔化需要的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0 ℃;二是周围的温度比0 ℃高.冰的温度比0 ℃低时,冰吸热升温,但不会熔化;周围温度不比0 ℃高时,0 ℃的冰不能从周围吸热熔化.本题的试管放在烧杯中,对烧杯加热的结果:烧杯内的冰吸热熔化,当烧杯内的一部分冰熔化,烧杯内为冰水混合物时,它的温度保持为0 ℃不变,大试管放在烧杯里,周围是温度为0 ℃的冰水混合物,大试管内的冰不能从与它温度相同的周围吸热,所以试管内的冰不会熔化,选项C正确.

答案:C

例5. (2010·河池)如图所示是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这种物质是晶体,其熔点为48 ℃B.在BC段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在BC段物质不吸收热量,温度不变D.第10分钟后物质处于液态

解析:晶体熔化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由图知该种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所以是晶体,其熔点为48 ℃.BC段表示其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继续吸热且温度不变.第10分钟物体刚熔化完,是液态,所以选C.

答案:C

三.课堂练习

1. 在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的实验中,按照温度计使用的注意事项进行实验,以下实验步骤的顺序已打乱,请按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_。

A.让温度计与被测水充分接触B.当温度计的液面不再升高时读取数据

C.估计水的温度D.取适当的温度计E.取出温度计

2. 如图所示是某物质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

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该物质是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其中BC段物质处于__________状态(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

3. 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欣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

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填物态变化)现象.

4.。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 ℃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为什么?

5.(2010·乌鲁木齐)下列物质属于晶体的是( )

A.沥青B.冰C.玻璃D.石蜡

6(2011·北京)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的是( )

A.铁块化成铁水B.盘子里的水晾干了

C.湖水表面结冰D.水沸时水面出现“白气”

7关于温度计和体温计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常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可以像体温计一样,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B.用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都能直接测出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C.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物体的热胀冷缩

D.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

8. (2011·乌鲁木齐)小华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对某物质均匀加热,熔化过程经历了6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该物质温度始终保持不变,温度值如图所示.

(1)这种物质是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熔点是___℃.

(2)该物质完全熔化后停止加热,此后,物质开始凝固,在凝固过程中______热量.

9.如图是晶体的凝固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晶体在EF段呈液态,温度不变B.晶体在FG段处于凝固过程,温度上升

C.晶体在FG段处于凝固过程,温度不变D.晶体在GH段呈现固态,温度不变

10. (2010·荆门)下图所示,是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过程的实验装置.器材有:冰、蜡、热水瓶、试管、烧杯、铁架台(带铁夹)、搅棒、秒表、温度计、水.

(1)图乙是冰(选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四.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1·无锡)下列温度最接近23 ℃的是()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B.我国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D.让人感受温暖舒适的室温

2.(2010中考变式题)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象中,其中冰的形成属于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B.凝固C.液化D.凝华

3.(2010中考变式题)南极科考队员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使用水银温度计,是因为酒精的()

A.沸点低B.凝固点低C.密度小D.比热容大

4.(2012中考预测题)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固的是()

A.寒冷的冬天,湖水结成冰B.炎热的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

C.初冬的清晨,地面上出现霜D.秋天的夜晚,草叶上出现露珠

5.(2010中考变式题)在测量液体温度的实验时,图中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6.(2012中考预测题)冬天,放在室外的木头、铁块和冰块温度最低的是()

A.木头B.铁块C.冰块D.温度相同

7.(2012中考预测题)如图所示,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在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C.一点都没有熔化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8.(2011·济宁)炎热的夏天,小红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些冰块放入可乐杯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杯中的冰块全部变成了液态,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冰块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9.(2012中考预测题)豆腐光滑细嫩,经冰冻再解冻以后,会出现许多小孔,成为美味的“冻豆腐”,冻豆腐中产生许多小孔的原因是()

A.豆腐冷缩而成的B.豆腐膨胀而成的

C.冰箱中的冰霜进入豆腐而形成的D.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成冰,后熔化成水而形成的10.(2010中考变式题)下图是对冰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

A.BC段是一个放热过程B.冰的熔点是0 ℃

C.CD段该物质处于气态D.DE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

11.(2012中考预测题)冰的质量一定增加的是()

A.-10 ℃的冰投入1 ℃水中B.-10 ℃的冰投入1 ℃空气中

C.-2 ℃的冰放进0 ℃的水中D.0 ℃的冰放进0 ℃的空气中

12.(2010中考变式题)海波的熔点是48 ℃,那么48 ℃的海波所处的状态是()

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D.以上都有可能13.(2011·安徽)伽利略制造的第一个温度计,它可以测量气体的温度.若外部大气压不变,在气温发生变化时,球形容器内气体的体积随之发生变化,使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或下降,从而测量出气温的高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当气温升高,球内气体体积膨胀,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B.当气温升高,球内气体体积缩小,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C.当气温降低,球内气体体积缩小,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D.当气温降低,球内气体体积膨胀,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

A.在-268 ℃时氢是固态B.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容易熔化

C.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D.水银温度计在-40 ℃时不能使用

15. (2012中考预测题)如图所示,描述晶体熔化过程的曲线是()

16. (2012中考预测题)豆腐光滑细嫩,经冰冻再解冻以后,会出现许多小孔,成为美味的“冻豆腐”,冻豆腐中产生许多小孔的原因是()

A.豆腐冷缩而成的B.豆腐膨胀而成的

C.冰箱中的冰霜进入豆腐而形成的D.豆腐里的水先遇冷结成冰,后熔化成水而形成的

17. (2012中考预测题) 冰的质量一定增加的是()

A.-10 ℃的冰投入1 ℃水中B.-10 ℃的冰投入1 ℃空气中

C.-2 ℃的冰放进0 ℃的水中D.0 ℃的冰放进0 ℃的空气中

18. (2012中考预测题)下列所列的各种晶体的熔点,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268 ℃时氢是固态B.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容易熔化

C.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D.水银温度计在-40 ℃时不能使用

二、填空题

19.(2010中考变式题)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_____;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是因为体温计上有个_______.

20.(2011·广东)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形如图所示,这种物质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熔化的时间是________min.

21.(2010中考变式题)将蜡块磨碎放入试管中加热,蜡吸热后逐渐变软、变稀,直至完全变成液态.在此过程中,它的温度不断升高,由此可知蜡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停止加热后,液态蜡的温度逐渐降低,它的内能逐渐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2.(2012中考预测题)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此时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填“A”“B”或“C”),示数为________℃,该物质是__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

(2)实验时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试管底部,则测得试管内物质的温度值偏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23.(2011·河南)小聪在“探究晶体的熔化规律”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所示.下表为他记录的实验数据,

(1)实验时,将装有晶体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晶体的熔点是______℃.

(3)小聪从数据中还发现:该物质在开始2 min比最后2 min升温快,这是由于它在固态时的吸热能力比液态时的吸热能力________(填“强”或“弱”)造成的

24.(2011·黄冈)小阳学习了热学知识后,知道晶体凝固过程会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由此引发了他的思考,晶体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他猜想:晶体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可能与晶体的质量有关.

你的猜想:_________。

(2)小阳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探究:

取不同质量的海波让它们刚好完全熔化,迅速放入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两烧杯冷水中,如图所示,待海波刚凝固完毕后,迅速用温度计测出各自烧杯中水的温度,通过比较___________来确定质量不同的海波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

(3)在探究过程中,小阳发现海波凝固完毕后,温度计示数变化不太显著,请指出造成此现象的一种可能原因:____.

25.(2012中考预测题)下表为小英同学在探究某种物质的熔化规律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1)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

(2)该物质是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加热1 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态;(选填:“固”或“液”)

(4)数据表明开始2 min升温快,最后2 min升温慢,这是因为该物质处于液态时的________比处于固态时大(选填字母序号).

A.质量B.密度C.比热容D.体积

26. (2012中考预测题)用图甲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此刻杯内物质温度是__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乙,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

(3)t2时刻,该物质处于________态(选填“固”“液”或“固、液混合”).

(4)t2与t3相比,哪一时刻杯内物体内能较大?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附:1。《课堂练习》参考答案

1.答案:CDABE

2.答案:晶体固液共存

3.答案:凝固

4.答案:冰不能继续熔化.因为冰是晶体,它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热量,正在熔化的冰

温度是0 ℃,而房间的温度也是0 ℃,因此冰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继续熔化.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1)晶体(2)放出

9.答案:C

10.答案:(1)52 (2) 吸收

2.《专题训练》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健康成年人的温度约37 ℃,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可达-10 ℃以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只有D选项是合理的.

答案:D

2.解析:冰是水凝固形成的.

答案:B

3.解析:本题考查怎样根据物质的凝固点不同,选择合适的温度计.需要了解常见液体的凝固点.酒精凝固点-117 ℃.水银凝固点-38.8 ℃,煤油凝固点一般低于-30 ℃.

答案:B

4.解析:凝固是液态变为固态,水结冰是凝固现象,A项正确;B,D两项都属于水蒸气的液化现象;C 项则属于水蒸气的凝华现象,故应选A.

答案:A

5.解析: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完全浸在液体中,不能与容器的底和侧壁接触,所以只有D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D

6.解析:木头、铁块、冰块都放在室外,通过热传递,最后它们的温度都和室外气温相同.因此它们的温度是一样的.

答案:D

7.解析:晶体熔化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且能继续吸热,烧杯中的冰块没有熔化完之前温度不变,始终是0 ℃;试管中的冰温度能达到0 ℃,但此时其温度与烧杯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相同,无法继续吸热,因此不能熔化.

答案:C

8.解析:冰属于晶体,晶体熔化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熔点且要吸收热量,当冰块温度低于0 ℃时,它吸热升温,状态不变,当达到熔点后,吸收热量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冰全部熔化为水后,再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所以B选项中图象是正确的.

答案:B

9.解析:豆腐冰冻,是凝固现象,体积变大;又吸收热量,冰熔化成水,从豆腐中流了出来,于是在豆腐中就有了许多小孔.

答案:D

10.解析:此图像综合考查了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冰是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CD段是冰熔化完后的升温过程,处于液态;DE段表示水的沸腾过程.选项B正确.

答案:B

11.解析:A、B选项中,冰的温度会升高,质量可能不会增加.C选项,水达到凝固点,向-2 ℃的冰放热,结冰,冰质量增加.D选项中,冰温度和质量都不变.

答案:C

12.解析:晶体吸热达到熔点,若不再吸收热量,则晶体不会熔化,此时为固态;若能继续吸热,才开始熔化,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此时为固液共存状态;全部熔化后若不吸热也不放热,物质处于液态.因此三种状态都有可能,故应选D.

答案:D

13.解析: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外界温度升高时,球内气体受热膨胀,使玻璃管中水位降低;反之,温度降低时,球内气体遇冷收缩,玻璃管中的水位就上升,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A

14.解析:钢的熔点是1 300 ℃,高于金的熔点,因此金块掉入钢水会熔化.

答案:C

15. 解析:本题考查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的分辨和认识.晶体有熔点,温度达到了熔点才开始熔化,熔化时温度不变,完全熔化后才升温.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加热就开始熔化,直到完全熔化,熔化过程没有温度不变的过程.A是晶体凝固图像,B是非晶体熔化图像.D是非晶体凝固图像,本题答案为C.

答案:C

16. 解析:豆腐冰冻,是凝固现象,体积变大;又吸收热量,冰熔化成水,从豆腐中流了出来,于是在豆腐中就有了许多小孔.

答案:D

17. 解析:A、B选项中,冰的温度会升高,质量可能不会增加.C选项,水达到凝固点,向-2 ℃的冰放热,结冰,冰质量增加.D选项中,冰温度和质量都不变.

答案:C

18. 解析:钢的熔点是1 300 ℃,高于金的熔点,因此金块掉入钢水会熔化.

答案:C

二、填空题

19.解析:常见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根据甲、乙的量程,应选择乙测沸水(100 ℃)的温度.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就是因为有一特殊结构——细管.

答案:热胀冷缩乙细管

20解析:从图象看,此种物体在熔化过程中有一段吸收热量而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此过程持续了约8分钟,根据图象判断此物质是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熔点为340 ℃.

答案:晶体3408

21.解析: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加热熔化时,先变软变稀,直到最后熔化完.温度降低放出热量内能减小.

答案:非晶体变小

22.解析:温度计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根据晶体熔化特点:温度不变,所以是晶体;玻璃泡碰到试管底部,温度偏高.

答案:(1)B48晶体(2)高

三、实验探究题

23.解析:实验中要求试管不接触烧杯底也不接触烧杯壁,试管中装有晶体的部分完全浸没在水中,否则会使晶体受热不均匀.晶体熔化时虽然继续加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所以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该晶体的熔点为0 ℃.该物质在开始2 min比最后2 min升温快,表明升高相同的温度固态比液态吸收的热量少,说明它在固态时的吸热能力比液态时的吸热能力弱.

答案:(1)试管不接触烧杯底也不接触烧杯壁试管中装有晶

的部分完全浸没在水中(2)0(3)弱

24.析:晶体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与晶体的种类和质量有关,晶体凝固过程放热,放出热量越多,水温度升高也越多,所以可以通过比较水温度升高的多少来确定晶体放出热量的多少,温度计示数变化不太显著,主要原因就是水太多或海波太少.

答案:(1)晶体凝固过程放热的多少可能与晶体的种类有关(其他合理说法均可)(2)温度计升高的示数(其他合理说法均可)(3)烧杯中水的质量太大(其他合理说法均可)

25.答案:(1)0(2)晶体(3)固(4)C

26. 解析:本题考查了晶体的熔化与比热容的概念,从温度计中看到,分度值为1 ℃,在0 ℃以下,因此此时的温度为-8 ℃,从图像中可以看到,该晶体的熔点为0 ℃,t1~t5为熔化过程时间段,t2处于熔化过程中,属于固、液混合,物体的内能由温度、质量、状态决定,t2与t3相比,温度、质量相同,但物体吸热,t3时刻液态的多,因此内能大.

答案:(1)-8 ℃(2)0 ℃(3)固、液混合(4)t3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1.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状态有三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________变化,物质就会在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2.物质从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态的过程叫熔化,从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态的过程叫凝固. 3.固体分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________、________、都是晶体.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________,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没有________和________. 5.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________,凝固时________热,温度________.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________,凝固时________热,温度________. 6.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________ ,继续________ . 7.冰的熔点是_____℃,水的凝固点是________℃.所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是________℃. 8.晶体物质在熔点温度时的状态,可能是________态,也可能是________态,也可能是________. 9.寒冷的冬天,洗涤沾满油污的盘子,用温度较高的热水洗涤效果好.这是由于水温超过了油污的,而使油污的缘故. 10.一副热学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变”;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理变化是和,反映一个共性是.它还说明了冰是一种(填“晶体”或“非晶体)。 12.夏天喝饮料加些冰块,是利用冰_________时_________而使饮料温度降低,北方冬天天气寒冷,人们为了不让菜窖里的菜冻坏,常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填物态变化名称)时会热.而使菜窖里的气温不致太低. 11.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该图象你能获得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请写出两条: 信息一:. 信息二:.(多选)13.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以判断( ) A.甲、丙是晶体,乙是非晶体B.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 C.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D.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 14.用铜块烧铸铜像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一个凝固过程B.一个熔化过程 C.先熔化后凝固D先凝固后熔化 (多选)15.萘的熔点是80.5℃,则当萘的温度处于80.5℃时,它() A.一定在熔化着 B.可能在凝固着 C.吸热就熔化 D.放热就凝固 1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夏天吃冰棒感到凉快是因为冰熔化吸热的缘故 B.铸造车间里,铁水烧铸成机器底座是凝固现象 C.夏天卖海货的人,在泡膜箱子内放上冰,目的是为了让水结冰 D.“下雪不冷化雪冷”表明雪熔化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 17.根据下表中所列出的几种物质的熔点,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钨铜铝锡固态酒精固态氢 熔点/℃-39 3410 1080 660 232 -117 -259 A.在-265℃时,氢是固态B.可用铝锅炼铜 C.-50℃的地区要使用酒精温度计D.选钨丝做灯丝 18.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 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如果两个物体温度相同,它们之间就没有热传递.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中(周围气温也是),过一段时间,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 A.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 B.冰和水的数量都不变 C.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2、在水凝固成冰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不变,从外界吸收热量 B.温度降低,向外界放出热量 C.温度升高,从外界吸收热量 D.温度不变,向外界放出热量 】 3、在玻璃、松香、萘、蜂蜡中, 有一定熔点的物质是_________, 它的熔化过程中, 温度_____________. A.玻璃 B.萘 C.不变 D.改变 4、水的凝固点为_________. 冰的熔点为_______. A. 0℃ B. 0℃以下 C. 0℃以上 5、下面所列物质中,哪种物质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A.蜡 B.冰 C.玻璃 D.松香 6、将一块0℃的冰放入一桶0℃的水中时() A.冰块的质量将减少 】 B.冰块的质量将保持不变 C.冰块的质量将增加 D.上述情况都不可能发生 7、下列说法属于正确的是() A.物体吸热时,它的温度一定升高 B.物体放热时,它的温度可能降低 C.一块糖溶在水中是属于熔化现象 D.雾的形成是属于汽化现象 · 8、水杯中的水面上浮着一块冰, 冰熔化后, 杯中的水面: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9、保温瓶中放有1500克0℃的水,将一小块-1℃的冰放入其中,盖好软木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小块冰将化成0℃的水 B.有少量的水会结成冰 C.冰水质量没有变化 D.冰水的温度没有变化 10、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某房间里,冰不再熔化,这说明() A.房间里的温度一定为0℃ B.外界没有传热给冰 C.冰没有传热给外界 D.房间温度在0℃以上 《 二、填空题: 11、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是________. 12、铁矿石在炼铁炉里变成铁水,这是________现象.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 J.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牛-乙]冰是固体,水雄液体,水蒸气是气体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同步对点强化练习第三章: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2课时 熔化和凝固的综合应用

第2课时熔化和凝固的综合应用 知识点1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1.焦子健到超市买了一罐可乐和一些冰块,他把冰块放入可乐中,一会儿可乐变得凉爽可口,这是因为冰由______态变为______态时要________热量,使可乐的温度降低;北方的冬天,气温常在0 ℃以下,菜窖里放几桶水就可以防止蔬菜被冻坏,这是因为水________时________热量,使窖内的温度不会太低。 2.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________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雪要________,从而使周围环境的温度________。 知识点2熔化、凝固条件 3.深秋的早晨发现湖中水面结了一层薄冰(不计蒸发吸热),由此可知昨夜最低气温为() A.0 ℃B.0 ℃以下 C.0 ℃以上D.0 ℃或0 ℃以下 4.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插入装有冰粒的烧杯中间,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 A.没有熔化B.熔化一半 C.熔化少于一半D.熔化超过一半 知识点3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应用 5.如图所示,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B.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D.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过程 6.如图所示为萘的熔化和凝固图象,试根据图回答: (1)萘在BC段是____________态,在DE段是________态,在EF段是____________态。 (2)萘的熔点是________,凝固点是________。 (3)萘熔化时用了________min,凝固时用了________min,它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___(选填“吸”或“放”)热,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

第二章物态变化 苏州市相城区黄桥中学杨雪枫 第三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现象在生活中常见,但熔化过程和凝固过程的规律,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本节采用实验来进行探究。在实验现象和测量记录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假设,做好试验,并学会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有关现象作出解释,达到做中学、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要求: 1. 认知目标 ⑴了解固体和液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 ⑵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⑶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⑷理解晶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2. 技能目标 ⑴通过熔化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⑵通过两个实验数据、图像比较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能利用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等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⑴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感知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⑵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对熔化过程中现象观察及结果分析 施教策略: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获取感性知识;利用图像法可较为直观地分析得出熔化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难点:冰和松香的熔化实验 克服方法:加强实验指导——在实验中观察要细致认真,即要注意杯中的冰及松香状态的变化,又要注意发生这些变化时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同时要注意几点:尽可能用纯净的碎冰;温度计玻璃泡要插入碎冰中间偏下位置,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酒精灯火焰不能太大,应缓缓加热;最好能及时搅拌,使冰受热均匀;有条件应取0℃以下的冰。 教学方法: 讨论式学生探究式合作与交流 教学主要手段: 1. 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具体图像; 2. 运用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及对数据的处理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用具准备: 蜡烛多媒体电脑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易拉罐温度计松香碎冰块

11.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图像特点

知识点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及其特点 科学思维 我们可以用4个步骤来解释和验证物理学问题。这4个步骤是“科学思维”,“模型建构”,“质疑创新”,“科学论证”。 例如用手在树上摘下一个苹果,是否会落到地下呢?这个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分析,这就是模型建构。然而如果离开了地球,没有了万有引力,那就要切换到用相互作用力模型来分析,这个就是科学思维。最好的科学论证方法就是用实验探究,简单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情境 如图所示是“探究某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 讨论 (1)根据图像分析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持续了多长时间? 分析: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中均有一段与横轴保持平行,这个保持平行的一段就是熔化和凝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一平行段维持的时间为熔化或凝固所需的时间,所以是3min。 【理解-保持平行】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表现在图像中是与时间轴平行的一段,表示在这一段时间里温度保持不变,这一平行段维持的时间为熔化或凝固所需

的时间。 (2)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中平行段对应的温度是什么? 【理解-熔点】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中平行段对应的温度是该种晶体的熔点(凝固点),熔点=凝固点。 (3)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析: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表现在图像中温度持续上升;而凝固过程不断放热,表现在图像中温度持续下降。 【理解-区分】晶体的熔化图像中温度持续上升,而凝固图像中温度持续下降。 (4)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处于什么状态? 【理解-状态】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实战演练 导学号 47152225)如图是晶体的凝固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导学号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知识点1、物态变化 (1)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称为物态变化.物态变化时,既要关注温度的变化,又要关注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的情况. 知识点2、固体的分类 (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如海波(硫代硫酸钠)、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3)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知识点3、熔化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熔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且不断吸热. (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0C.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0C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C时,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目的是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酒精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6)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0C的冰比00C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知识点4、凝固 (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3)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且不断放热. (5)凝固放热的事例: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 2.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工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走进生活,观察图片,思考物质有哪几种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二、进行新课 观察滴水成冰与冰雪消融两张图片,思考水的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举例: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等 3、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 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记录数据,绘制图象 (2)设计试验和进行试验 (3)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 搅拌器、温度计、火柴、秒表 (4)总结实验 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晶体例:海波、冰、石英、萘、食盐、明矾、 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固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例:松香、玻璃、石蜡、沥青、橡胶 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初二】3.2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详解

【初二】3.2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详解 同学们在学完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实验后,一定需要把物体在各个阶段的状态、吸放热情况、及温度变化等相关特征进行理解掌握。下面张老师以下面的图像为例作为一个讲解: 1.该物质属于晶体。因为其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和放热,其温度都保持不变。我们将这两个保持不变的温度分别称为熔点和凝固点。 2.ABCD过程为晶体的熔化曲线,该过程持续吸热。DEFG过程为晶体的凝固曲线,该过程持续放热。 3.AB过程晶体为固态。吸热,温度升高。B点晶体开始熔化,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230℃);BC过程为晶体的熔化过程,固液共存态。此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晶体熔点为230℃,晶体熔化时间为4min;C点晶体刚好熔化结束,为液态。CD过程晶体为液态,吸热,温度升高。 4.DE过程晶体为液态。液态晶体放热,温度降低。E点晶体开始凝固,为液态。物体达到凝固点(230℃)。EF过程为晶体凝固过程,为固液共存态。此过程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晶体凝固点为230℃,晶体凝固时间为2min;F点晶体刚好凝固结束,为固态。FG过程晶体为固态,放热,温度降低。 5.一般而言,同一种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 例题1:如图所示是-10℃的冰受热后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开始加热的最初5min内冰是______态。 (2)5—15min内冰逐渐______,此过程中是______态与______态共存的状态。 (3)到20min时,冰全部变成了______℃的水。 (1)固(2)熔化,固,液(3)10 例题2:下图是某种晶体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加热在一标准大气压下进行,每分钟供热不变)。根据图象可知:这种晶体的名称是_________,其熔点是_________,液态名称是_________,加热2分钟物体处于________状态,加热6分钟时,物体处于________状态,加热8分钟时的温度是_______,这种晶体熔化经历了_______分钟。 冰 0℃水固液共存液态100℃3min

2020年晶体熔化规律和图像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熔化和凝固 晶体熔化规律和图像: 1、晶体熔化时温度,(升高、不变、降低)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 2、晶体熔化的条件:(1) ;(2)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处于熔点温度的晶体一定会熔化. B. 晶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 C.晶体吸收热量一定熔化 D. 晶体吸收热量不一定熔化 4、如图是某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图线中间的水平线段表示这段时间内物体不吸热 B、图线表示熔化过程中有两段是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的 C、图线可能是蜡的熔化过程 D、图线表示晶体的熔化过程 5、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继续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B.冰不再熔化,因为冰不能从周围吸热 C.因为冰熔化时,温度高于0℃,所以冰不再继续熔化 D.因为冰熔化时,温度低于0℃,所以冰将继续熔化 6、把盛有碎冰的试管插入盛有碎冰的烧杯的中间,然后用酒精灯 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那么试管中的冰() A.熔化一半B.熔化不到一半 C.熔化多于一半D.没有熔化 7、给发烧的病人降温时,可采取物理疗法。即将冰或水放在病人 的额头上,利用这两种物质吸热来降低人体的温度。问:为什么质量相等的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更好? 8、某晶体在加热时,温度与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该图像是图像. (2)该晶体的熔点是,熔化时共用了 min. (3)该晶体在B点的状态是,C点的状态是, BC段处于状态,在此过程中需,但温 度. (4)该晶体可能是 9、在严寒的雪山高原上,边防战士生活非常艰苦,经常从野外取雪加热成开水供饮水,图中能正确描述这个过程的图像是 ( )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仪器】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萘、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 【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 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 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让学生用以上的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熔化和凝固同步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同步练习题1.下面几种说法,是对还是错 (1)同一种物质处于哪种状态与该物质此时的温度有关.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3)物质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4)非晶体没有熔点,所以熔化时不吸热. (5)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以下几题的是与非: ①在-265 ℃时,氢是固态. ②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③水银温度计在-40℃时不能使用. 2.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 (1)物质从__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__________. (2)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它在-115℃时是__________态,在-120℃时是__________态. (3)钢块化成钢水时,钢块要__________热;水结成冰时,水要__________热. (4)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这是因为水__________时会__________热,因此窖内温度不致太__________. (5)小明针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列出了下面的表格,请帮他填写完整 3.该选哪一项? (1)坩锅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坩锅内盛有锡块,坩锅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A.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B.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 C.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要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2)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一个凝固过程 B.一个熔化过程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3)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1月20日从上海启程,历时约三个月,横跨太平洋,穿越南北半球,航程二万六千多海里,在南极洲南部的高兰群岛乔治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南极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达-88.3℃.在那里用的液体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这是因为酒精的 A.凝固点较低 B.凝固点较高 C.沸点较低 D.沸点较高 (4)在图4—10中,描述晶体熔化的图象应为 图4—10 4.某物体从200℃开始熔化,直到250℃还未熔化完,则这种物质一定是__________. 5.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 A.下雪时雪的温度比较高 B.化雪时要吸收热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熔化和凝固

熔化和凝固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能描述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知道熔化过程要吸热,凝固过程要放热;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5.掌握熔化和凝固过程的温度时间图像; 6.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要点梳理】 要点一、物态变化 1、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水的三种状态及三种状态间的转化: 状态形状、体积的 固态(冰)有固定的形状,很难被压缩 液态(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很难被压缩 气态(水蒸气)没有固定的形状,容易被压缩 要点进阶: 1、固态、液态、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在常温下呈现固态的物体一般称固体,如:钢铁、食盐等;在常温下呈现液态的物质,一般称为液体,如:水、酒精等;在常温下呈现气态的物质,一般称为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等。 2、自然界中的物质通常情况下都有三种状态,如:常温下铁是固态,加热至1535℃时变成液态;加热至2750℃时,变成气态。 要点二、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3、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器材:酒精灯、烧杯、石棉网、试管、温度计、火柴、搅拌器、三脚架、钟表 (2)实验药品:海波(硫代硫酸钠)、松香 (3)实验装置: (4)实验内容: ①观察海波熔化时的现象? ②当温度达到40℃后,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 ③当海波开始熔化后继续加热温度是否升高?如果停止加热还能继续熔化吗?

④用记录的数据描点作图。 (5)表格: t/min 1 1.5 2 2.5 3 …… t水/℃ t海波/℃ 海波状态 (6)海波、松香熔化图象: (7)分析论证: 从描绘出的图象容易看出,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达到48℃时,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松香的熔化过程则不同。由图象可看出,随着不断加热,松香的温度逐渐升高,在此过程中,蜂蜡由硬变软,最后熔化成液体。 要点进阶: 1、实验开始时烧杯中的水,可用40℃左右的温水,待测物质的温度升到40℃时,开始记录。 2、应选择较细的试管,以增大海波的受热面积,且装入试管中的海波不宜过多。 3、对海波的加热应较缓慢,为此可在烧杯中加一支温度计,用来监测烧杯中水的温度,一般应使试管内、外温度计的示数差保持在2—3℃左右。 要点三、熔点和凝固点 1、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2、熔点和凝固点: (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要点进阶: 1、有无凝固点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2、晶体熔化的条件是:(1)达到熔点;(2)吸热。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物理过程晶体非晶体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教案

第2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的事例:铁矿石在高温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温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学生思考交流:还能举一些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吗?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物态变化 活动体验: (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操作实验,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逐渐变成烛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蜡块。 (2)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过一会儿,你能发现什么现象? 学生操作实验,发现烧杯中只剩下半杯糖水。 这些现象可以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归纳总结: 1.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如冰、水、水蒸气就是水这种物质的三种状态。 2.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探究点二熔化和凝固 1.概念归纳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例如: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为烛液等。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例如: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 例子:说出下列物态变化名称 (1)冰棒化成水:熔化 (2)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凝固 (3)把废塑料回收再制成塑料产品:先熔化再凝固 出示固体海波和蜡,提出问题:它们怎样才会变成液态?在熔化过程中,它们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熔化和凝固的过程有什么特点?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呢?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计时表、海波(硫代硫酸钠)、石蜡、水等 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进行实验: (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代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4

第2节熔化和凝固 【知识点】 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概括能力。 难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了解晶体熔化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流程设计】 1、引入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活动一) (1)将蜡烛点燃后倾斜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学生操作实验,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2)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学生操作实验,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举例巩固。 2、探究冰、松香熔化的特点(活动二) [提出问题]冰和松香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学生讨论后回答所需的实验器材,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回答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分工,教师巡回指导,控制实验时间。 [分析与论证]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曲线。分析不同线段物理意义。 教师在实验结论的基础上,讲解:晶体、非晶体、熔点的概念;常见的晶体、非晶体 学生查看晶体熔点表,讨论回答:哪种晶体熔点最高? 是多少?哪种最低?是多少?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 (活动三) [交流与合作] (1)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异同点,列表对比。 (2)晶体熔化的条件有哪些? (3)你的实验结果如有偏差,你能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吗? 3、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活动四) [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冰和松香在凝固时又有什么特点 呢?教师指导学生与熔化过程类比,思考讨论作图推理出晶 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异同点; 晶体凝固的条件。 4、熔化凝固的应用 【化解重难点】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doc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一份优秀的物理教案,往往能使学生更能有兴趣的听下去。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 2.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工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走进生活,观察图片,思考物质有哪几种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二、进行新课 观察滴水成冰与冰雪消融两张图片,思考水的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举例: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等 3、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 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记录数据,绘制图象 (2)设计试验和进行试验 (3)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 搅拌器、温度计、火柴、秒表 (4)总结实验 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晶体例:海波、冰、石英、萘、食盐、明矾、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优秀教学设计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老师解说: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师说: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生乙]冰熔化成水属熔化过程 [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 师说: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1、熔化和凝固(板书) (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2)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师说: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生甲]应该不相同. [生乙]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才会变成液态.冰熔化成水不用很高的温度. [生丙]不管在很高温度还是不太高的温度时变成液体,是不是都需要给物质加热? [生丁]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 [生戊]熔化过程中给物质加热,这时温度是不断上升,还是不变?

八年级物理上册熔化和凝固教案

3.2 熔化和凝固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 2.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 3.了解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对比法、图象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海波、石蜡、水、液态酒精、计时表、冰块、铁块、保险丝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的事例:铁矿石在高温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温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学生思考交流:还能举一些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吗?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推进新课 一、物态变化 活动体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