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流行现状及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155.17 KB
- 文档页数:2
非洲猪瘟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王振杰X u m u s h o u y i1921年肯尼亚爆发的非洲猪瘟死亡率高达100%。
而在2018年,辽宁沈阳也发现了非洲猪瘟病例,随后在郑州、安徽等地也发生了非洲猪瘟疫情。
此种疫情的频频爆发且传染迅速,因此严重影响了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同时相关部门开始高度重视对该病的防控工作。
本文针对非洲猪瘟的特点、症状以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一、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现在流行的非洲猪瘟疫情是由病毒所引起,同时是一种具有高度接触性的动物传染病,有急性和热性两种情况,存在着100%发病率和死亡率,还没有疫苗进行预防。
我国2017年8月3日首次在辽宁省沈阳市发生了非洲猪瘟疫情,而今年的5月21日,非洲猪瘟疫情于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爆发,至6月28日,疫情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再次发生。
因此,对于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各村和各社区负责人都要提高思想认识,同时落实防控的责任和防控措施。
二、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根据猪体的临床症状,非洲猪瘟和猪丹毒比较相似。
因此,非洲猪瘟病毒受到感染后的潜伏期为4~19天。
通过对猪体进行实验,潜伏期的长短和猪体接种疫苗的剂量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因此看来,猪体有着40%~85%的非洲猪瘟发病率,同时猪体感染病菌的机率与死亡率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因此,通过猪体临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主要分为急性、亚急性和隐性感染。
1、急性发病型感染非洲猪瘟的猪体会产生急性发作,主要是由于猪体内高致病性毒株感染引起的,而其中有部分感染病例则是由于感染了中致病性的毒株导致的。
有部分感染病菌的猪体会产生食欲降低,这是急性患病猪的主要临床症状,同时还会造成猪体体温高至40℃~42℃,肺部水肿的现象也会相继出现,感染的病猪体内白细胞的含量会逐渐降低,出血的症状也会出现在猪耳的皮肤下,同时受到感染的猪体坏死性病变也会在淋巴组织处被发现,到发病后期,病猪的呼吸非常急促,并在鼻腔内分泌出大量的黏液,同时,呕吐、便秘、流鼻血、便秘以及腹泻症状也会相继出现。
猪瘟治疗方案猪瘟,也被称为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猪类疾病,对猪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控制和治疗猪瘟,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猪瘟治疗方案。
一、口服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猪瘟的方法。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一些猪瘟治疗药物可用于预防和治疗。
这些药物通常包含抗病毒成分,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毒在猪体内的繁殖。
口服药物治疗的优势是方便易行,可尽快投喂给受感染的猪,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
二、疫苗预防疫苗预防是一种常见的猪瘟防控方法。
猪瘟疫苗可用来建立动物的免疫力,以减少受感染的风险。
目前市场上有不同类型的猪瘟疫苗,如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养殖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疫苗进行接种,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减少病毒传播。
三、隔离管理隔离管理是一种重要的猪瘟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旦发现有猪瘟病例,养殖场应立即对受感染的猪进行隔离,避免病毒扩散。
隔离管理包括将患病猪隔离在专门的某个区域,并采取措施避免与其他健康猪接触。
隔离期间,需要给予患猪专业的医疗护理和饲养,以促进其康复。
四、环境消毒猪瘟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力较强,因此环境消毒是防治猪瘟的重要一环。
养殖场应定期对猪舍、饲料槽等物品进行消毒,以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风险。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方法,如喷洒消毒剂、紫外线消毒等,对于消灭病毒起到关键作用。
五、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猪瘟防治的基础。
养殖场应加强对猪群的健康管理,提高猪的免疫力。
包括合理的饲料和饮水管理、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体检和疫苗接种等。
通过加强健康管理,可以减少猪的感染率和疾病发生率。
总结:猪瘟是一种对猪养殖业造成巨大影响的疾病,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毒传播和损失风险。
口服药物治疗、疫苗预防、隔离管理、环境消毒和健康管理是常见的猪瘟治疗方案。
养殖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并结合科学的养殖管理,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
只有通过全面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猪瘟的传播,保障猪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治措施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对猪类造成重大危害。
为了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传播,需要综合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防治措施:
1. 生物安全措施: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制度,包括严格的进出猪场管理和采取消毒措施,防止病毒通过污染的物品和装置进入猪场。
2. 早期发现和报告:加强兽医监测和病例报告制度,对于发现非洲猪瘟病例的养殖户应立即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以便采取及时的控制措施。
3. 隔离和扑杀患病猪只:将患病猪只隔离,并采取人工扑杀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4.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非洲猪瘟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率。
但是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变异性较大,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疫苗可用。
5. 关闭交易和运输:在疫情发生地区,暂停或限制猪的交易和运输,避免病毒通过交易和运输工具传播。
6. 正确处理病死猪:对于疑似或确诊的非洲猪瘟病例,应迅速处理病死猪,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避免病毒扩散。
7. 教育和培训:加强养殖户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其对非洲猪瘟的认识和防控意识,帮助他们提高疫情防控能力。
8.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疾病监测和疫苗研发工作,共同应对非洲猪瘟的挑战。
非洲猪瘟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East 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急性,发热传染性很高的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猪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但死亡率高达100%,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胃肠粘膜明显出血。
中文名非洲猪瘟主要危害作物猪易感动物猪传播媒介软蜱临床表现发热,皮肤发绀,淋巴结,肾出血潜伏期4-19天目录1 发病情况2 病原3 流行病学▪易感动物▪传播媒介4 发病机理5 症状6 病理变化7 诊断▪临诊诊断▪实验室诊断8 防治一、发病情况2007年1月至今,世界非洲猪瘟发病情况。
本病自1921年在肯尼亚发现以来,一直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1957年先后流传至西欧和拉美国家,多数被及时扑灭,但在葡萄牙,西班牙西南部和意大利的撒丁岛仍有流行。
二、病原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病毒有些特性类似虹彩病毒科和逗病毒科。
病毒粒子的直径为175-215纳米,呈20面体对称,有囊膜。
基因组为双股线状DNA,大小170-190kb。
在猪体内,非洲猪瘟病毒可在几种类型的细胞浆中,尤其是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
该病毒可在钝缘蜱中增殖,并使其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本病毒能从被感染猪之血液、组织液、内脏,及其他排泄物中证实出来,低温暗室内存在血液中之病毒可生存六年,室温中可活数周,加热被感染病毒的血液55℃30分或60℃10分钟,病毒将被破坏,许多脂溶剂和消毒剂可以将其破坏。
三、流行病学易感动物猪与野猪对本病毒都系自然易感性的,各品种及各不同年龄之猪群同样是易感性,梦特哥马利氏等(Montgomery)于1921年曾设法试验白鼠、天竺鼠、兔、猫、犬、山羊、绵羊、牛、马、鸽等动物,都未被感染成功,但是伟力合(Velho)于1956年报告,他曾盲目通过兔子26代后攻毒猪照样致死。
传播媒介非洲和西班牙半岛有几种软蜱是ASFV的贮藏宿主和媒介。
健康养殖·防控2020.22 畜牧业环境57摘 要:非洲猪瘟自2018年传入我国后,发展迅速,死亡率高,对我国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本文针对非洲猪瘟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疾病诊断的理论知识,并结合我们工作的实际情况,提供确实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非洲猪瘟;产地检疫;疫病防控1 病原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
病毒粒子的直径为175~215nm,呈20面体对称,有囊膜。
该病毒有24个基因型。
非洲猪瘟在外界环境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耐受酸碱的范围较广,在pH 4~10条件下很稳定,反复冻融不影响ASFV的感染性,在室温或4℃冷藏条件下保存数月仍然具有传染力;在血清中,5℃下病毒的感染性可保持6年之久。
在猪的尸体、组织中以及在低温条件下病毒可存活6个月以上乃至数年。
腌制的、熏制的猪肉产品中可带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弱,含病毒的血液经60℃ 30min(56℃ 70min)可灭活病毒;70℃ 30min可将猪肉中的病毒灭活。
一般的消毒剂均可以杀灭ASFV,去污剂、次氯酸盐、碱类及戊二醛是最有效的消毒剂。
2 非洲猪瘟流行病学野猪以及家猪是非洲猪瘟的天然宿主,病毒存在猪的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性传播,还有通过软蜱、钝缘蜱等媒介传播,本病的易感动物为各种品系和各种年龄的家猪和野猪。
3 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猪高热达41℃~42℃,食欲废绝,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潜伏期自感染4~19d,实验室感染2~5d,感染发病后平均死亡时间为2~10d,此病发热后才出现症状,死亡前体温下降,这点与猪瘟、猪丹毒相区别。
3.1 最急性型和急性型高等毒力引起最急性型和急性型。
体温升高达42℃,网状内皮组织出血,最快的感染后1~4d死亡,慢的3~8d死亡,也有无症状死亡的。
妊娠母猪感染后引起流产。
病死率达90%~100%3.2 亚急性型中等毒力引起亚急性型。
体温升高达41℃,网状内皮组织出血,成年猪病死率20%~40%,妊娠母猪引起流产。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评估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员往来的增加,动物疾病也在不断威胁着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一种严重的疾病是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简称ASF),这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可造成猪只的大规模死亡,对养猪业造成极大的损失。
本文将重点探讨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风险评估,以期提供有效的防控措施。
一、非洲猪瘟病原及传播途径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简称ASFV)引起的一种猪类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包括野生猪和家养猪)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病死动物遗体等途径传播。
此外,间接传播途径也主要通过受污染的物体、矢量介体等传播。
二、流行病学调查与病例分析在进行非洲猪瘟流行病学调查时,我们需要收集大量数据,包括疫情发生地区的地理信息、养殖情况、猪只数量、病例发生时间等相关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揭示非洲猪瘟的传播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防控策略。
同时,对病例的分析也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对病例的临床表现、病原学研究和病理学检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非洲猪瘟的病变特点、病程发展和传播方式,从而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三、非洲猪瘟的风险评估对于非洲猪瘟的风险评估是保障养殖业安全的重要环节。
在风险评估中,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1. 病毒的危害程度:非洲猪瘟病毒对猪只具有高致死性,感染后病死率极高,对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非常严重。
2. 疫情在地区间的传播:非洲猪瘟病例往往在有野生猪活动的地区首先发生,然后通过猪类及病毒携带者的传播逐渐扩大。
因此,了解与染疫地区的接触史和交通方式,可以评估病情的传播潜力。
3. 养殖环境和管理措施:养殖环境和养殖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合理的养殖设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和流程,是有效控制和预防非洲猪瘟的关键。
4. 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针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也需要政府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措施的支持和配合。
实践Practice76文 ⊙ 李培发1,吴春梅2,王帮泽2,文朝文1,刘福高1,范琼芬1 1.云南省会泽县宝云街道畜牧兽医站 2.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畜牧兽医站目前我国非洲猪瘟疫情已经趋于稳定,但个别地区疫情防控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疫情反弹的风险较高,必须精准把握疫情,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
本文主要从非洲猪瘟的危害性、流行特点、当前防控形势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非洲猪瘟常态化综合防控措施,以实现对非洲猪瘟的高质量防控。
规模猪场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措施自2018年8月3日以来,我国相继发生了110多起非洲猪瘟疫情事件,涉及全国各地,生猪遭到大量灭杀,给各地的养猪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两年多来,行业人士探索出了“精准拔牙”的“中国式防非策略”,各地的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非洲猪瘟处于平稳状态。
但其病毒已在疫情发生地定植并形成一定的污染面,疫情反弹风险高,一旦麻痹大意、防控松懈,就可能反弹扩散。
据农业农村部官方信息公布:2021年以来,广东、新疆地区相继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叠加2020年国内多地零星散发的疫情,以及世界多个国家不断新发的疫情,昭示着:非洲猪瘟自2018年8月传入中国以来,一直都在,从未远去。
为此,各地必须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意识,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控措施,全面提高生猪全产业链风险闭环管理水平,才能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非洲猪瘟的危害性非洲猪瘟(ASF)又叫东非猪瘟或疣猪病,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烈型、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发病迅速、传播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但不是人畜共患病,唯一感染猪,除家猪和野猪外,其他动物不感染该病毒。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定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与其他疫病相比,非洲猪瘟病毒存活时间较长,有较强的耐受力。
在我国,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生猪及生猪产品跨区域运输、人员及车辆带毒传播、餐厨剩余物喂养生猪等方式,其中人员及车辆带毒传播是非洲猪瘟疫情传播的主要形式。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ASF)是一种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猪病,一旦发生将对养猪业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是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一、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ASF属于禽流感病毒科,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
病毒通过病毒携带的蚜虫进行传播,同时也可以通过病猪排泄物、血液、肉类和饲料等途径感染其他猪。
在疫情期间,猪场的交通流量、猪只密度等因素也会增加病毒的传染风险。
二、临床症状
1.急性型:突然出现高热、抖动、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咳嗽、结膜炎和体表出血等症状。
3.慢性型:病变缓慢,往往出现体重下降、皮毛变硬、色素沉着、食欲不振等症状,最终导致猪只死亡。
三、防控措施
1.强化猪场管理:定期消毒、加强饮食卫生、减少猪只密度、注意隔离新入场的猪只等。
2.建立完善的防控措施:防疫隔离、病例报告等。
3.扩大兽医监管力度:加强检疫力度、加强畜牧业生产力度。
4.统一杀病体处理方式:及时处理死猪、杀病体,严禁私自出售或处理。
5.提高养猪业人员的防范意识:教育养猪业人员了解ASF的病情及防控知识,增强预防意识。
6.严格控制非洲猪瘟疫情:建立健全非洲猪瘟防控体系,打击非法交易、禁止走私猪只等非法交易。
猪瘟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方法-养猪技术猪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可分成急性型、慢性型、温和型。
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同时具有新的流行特点,如混合感染、隐性感染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防控难度,并给养猪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瘟的流行特点猪瘟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1、流行特点绵延性。
猪瘟从经常发生的大流行转变成地区性散发性流行,且呈现绵延性、波浪性、周期性的特点。
1个周期一般为3~4周,疫点明显变少,往往呈散发性流行。
广泛性。
我国各个省市均能够发生或者流行该病,且都能够分离到强毒株。
据报道,我国猪群中感染猪瘟病毒的阳性率平均达到15. 3%,最高时能够达到54%左右。
非典型性。
成年猪基本不会发生典型性猪瘟,尤其是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能够超过752天带毒,且不会表现出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
带毒母猪配种妊娠后,能够通过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染给胎儿,并导致自身发生繁殖障碍。
所产后代仔猪接种猪瘟疫苗无法产生免疫应答,反而引起免疫耐受。
同时,能够持续向外排毒导致健康猪群发生感染,促使猪群中长时间存在病毒。
2、临床症状最急性型。
通常在发病和流行初期容易发生,病猪具有明显的发病症状,大部分突然死亡。
急性型。
大多数猪场都比较容易发生该类型,一般具有24~72 h的潜伏期。
病猪典型症状是精神沉郁,发热,体温升高达到40~42℃,怕冷、寒颤,嗜睡,往往卧地,增加饮水。
有些发生呕吐,结膜发炎,眼睑被脓性分泌物黏住。
感染早期,通常会发生便秘,排出附着有大量白色肠黏液的粪便。
随着症状的加剧,后期发生水样腹泻,排出混杂黏液或者血丝的粪便,且散发腥臭味。
另外,病猪耳后根、鼻端、四肢内侧以及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存在针眼大小的出血点,用手指按压不会发生褪色,腹股沟淋巴处发生肿大。
仔猪感染该病后,还会表现出典型的神经症状,如磨牙、侧卧、转圈、后退、四肢游泳状划动,严重时甚至陷入昏迷,且容易继发感染细菌,往往会呈现坏死性肠炎、肺炎等症状。
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猪霍乱。
1885年首先在美国发现,以后传播到世界各大洲。
中国大部分省都有发生。
1903年美国兽医学家德希尼兹和多赛特鉴定本病的病原是披盖病毒科的瘟病毒属(Pestivirus)中的猪瘟病毒。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由于接触污染的媒介物而发病。
消化道、鼻腔粘膜和破裂的皮肤均是感染途径。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夏多雨季节为多。
中文名:猪瘟英文名:swine fever;hog cholera别名:猪霍乱病原学:猪瘟病毒季节分布:春秋传染病:是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播为主要方式潜伏期:5~7天,短的2天,长的21天临床表现:发病急,高热稽留,细小血管壁变性,全身广泛性出血点,脾梗死并发症:非洲猪瘟,猪丹毒疫苗预防:是预防措施: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进种猪时严格做好检疫发病时,严格隔离疫苗防治猪瘟病猪是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猪霍乱。
1885年首先在美国发现,以后传播到世界各大洲。
中国大部分省都有发生。
1903年美国兽医学家德希尼兹和多赛特鉴定本病的病原是披盖病毒科的瘟病毒属(Pestivirus)中的猪瘟病毒。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由于接触污染的媒介物而发病。
消化道、鼻腔粘膜和破裂的皮肤均是感染途径。
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夏多雨季节为多。
人工接种的猪,一般在36~48小时后体温升高。
而自然感染的潜伏期常为3~6天,间有延长到24天的。
典型病例表现为最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程,死亡率高。
最急性型较少见,病猪体温升高,常无其他症状,1~2天内死亡。
急性型最常见,体温可上升到41℃以上,食欲减退或消失,可发生眼结膜炎并有脓性分泌物,鼻腔也常流出脓性粘液,间有呕吐,有时排泄物中带血液,甚至便血。
初期耳根、腹部、股内侧的皮肤常有许多点状出血或较大红点。
病程一般为1~2周,最后绝大多数死亡。
亚急性型常见于本病流行地区,病程可延至2~3周;有的转为慢性,常拖延1~2个月。
表现粘膜苍白,眼睑有出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