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课件:专题3 第1单元 第1课时 铝及铝合金
- 格式:ppt
- 大小:629.50 KB
- 文档页数:33
1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物质的量
教材整理2 阿伏加德罗常数
[探究·升华]
[思考探究]
(1)“物质的量”可以理解为物质的数量吗?
(2)“1 mol小米”和“1 mol氢”这种描述对吗?
(3)NA与6.02×1023有何不同?
(4)2.5 mol H2O中H2O分子个数为多少?
[认知升华]
理解物质的量的五个注意事项
1.物质的量是一个专用名词,在表述时不可增减,不能理解为“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数量”。
2.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只用于表示微观粒子的多少,不适合表示宏观物质,如1 mol苹果、1 mol铁元素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3.在使用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时,最好用化学式具体指明粒子的种类,如写成1 mol氢,可以理解为1 mol氢原子、也可以理解成1 mol氢离子或1 mol氢分子,因此该说法是错误的,而1 mol氢分子或1 mol H2的表述是正确的。
4.微粒个数的数值只能是正整数,而物质的量表示的是很多个微粒的集合 2 体,其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如5 mol H2O、0.5 mol H2O。
5.对于用化学式表示的微观粒子或它们的特定组合,还应明确微粒间的内在联系,如1 mol Al2(SO4)3中含2 mol Al3+和3 mol SO2-4。
[题组·冲关]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尔是一个物理量,每摩尔物质含有6.02×1023个微粒
B.2H既可表示2个氢原子,又可表示2 mol氢原子
C.1 mol氯含有6.02×1023个微粒
D.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约为6.02×1023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尔是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的物理量
B.0.5 mol H2O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5NA
C.64 g氧相当于2 mol氧
D.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原子
3.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教材整理1 分散系
1.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称为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称为分散剂)中形成的混合体系。
2.分类
教材整理2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1.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可用于鉴别胶体和溶液。
(2)胶体的吸附性
利用胶体所具有的极强的吸附性,Al(OH)3胶体和Fe(OH)3胶体可用于净水。
2.胶体的主要应用
(1)净水剂 如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
(2)可以改进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光学性质。
(3)医学上利用高度分散的胶体来检验或治疗疾病。
(4)国防工业中有些火药、炸药须制成胶体。
[探究·升华]
[思考探究]
磁流体是电子材料的新秀,它既具有固体的磁性,又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制备时将含等物质的量的FeSO4和Fe2(SO4)3的溶液混合,再滴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随后加入油酸钠溶液,即可生成黑色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5.5~36 nm(1
nm=10-9 m)的磁流体。
问题思考:
(1)磁流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磁流体属于哪种分散系? 2 (3)区分磁流体与Fe2(SO4)3溶液不用任何试剂如何知道是哪种物质?
(4)该磁流体中粒子能否透过滤纸?
[认知升华]
溶液、胶体和浊液的比较
分散系
性质 溶 液 胶 体 浊 液
分散质
微粒种类 单个小分
子或离子 高分子或多
分子聚合体 巨大数目的
分子聚合体
外观特征 透明、澄清 有的透明、澄清 浑浊、不透明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静置
后分散质
微粒不沉淀 不稳定,静置
后分散质微
粒沉淀或分层
能否透过
滤纸 能 能 不能
是否有丁
达尔效应 没有 有 没有
鉴 别 外观、丁达
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
或沉淀
实 例 食盐水、
蔗糖溶液 Fe(OH)3胶
体、淀粉胶体 泥浆、油水
丰富的化学物质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常见类型。
2.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并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应用
3. 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并会书写强酸、强碱和盐的电离方程式。
二:课前预习
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分散系中,被分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分散质分散于其中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称作__________。例如,泥水混合物中,泥土是分散质,而水就是分散剂。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其中最稳定的是________,最不稳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属于介稳体系。
3.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________形成的。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______________。
4.电解质:在_______ __________ _____下能够导电的____ ____。如____、____、____等。非电解质: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都不导电的________。如酒精、蔗糖等。
5.电解质的电离
在 能 的 叫电解质。
在 都不能 的 叫非电解质。 备 注 酸、碱、盐都 (是,不是)电解质。
6.电离方程式
(1)酸的电离,如H2S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碱的电离,如NaO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1 - 第1课时 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
一、概念判断(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共5小题,每题1分,共5分)。
1.含硫化合物间的转化,既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也可以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实现。( )
提示:√。
2.向H2S溶液中通入空气,溶液变浑浊,是因为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
提示:√。
3.若要实现变化H2SO4SO2,需要加入氧化剂。( )
提示:×。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过程需要加入还原剂。
4.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SO2具有还原性,所以浓硫酸不能干燥SO2。( )
提示:×。硫酸与二氧化硫之间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浓硫酸可以干燥SO2。
5.相邻价态的含硫化合物,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提示:√。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题2分,共14分)。
·题组1 硫单质的性质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硫与金属反应时一定作氧化剂
B.硫与非金属反应时一定作还原剂
C.硫与铜反应时生成硫化铜
D.硫在过量纯氧中燃烧生成三氧化硫
【解析】选A。硫与金属单质、氢气等反应时,作氧化剂,硫与活泼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时,作还原剂,A正确,B错误;硫与铜反应时生成硫化亚铜,C错误;硫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硫,D错误。
2.(2021·新乡高一检测)关于单质硫的叙述有①通常状况下为黄色粉末;②不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和二硫化碳;③氧化性比氯气弱;④只能被还原不能被氧化;⑤医药上用来做硫黄软膏治疗某些皮肤病。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⑤ - 2 - 【解析】选A。硫俗称硫黄,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①正确,②错误;硫的氧化性比氯气弱(硫与铁反应生成硫化亚铁,氯气与铁反应生成氯化铁),③正确;硫既能被还原(与金属、氢气反应)又能被氧化(与氧气反应),④错误;单质硫能杀死病菌,医药上用来做硫黄软膏,治疗某些皮肤病,⑤正确。
1 第1课时 金属键与金属特性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了解金属键的概念,理解金属键的本质和特征,能利用金属键解释金属单质的某些性质,促进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2.能结合原子半径、原子化热解释、比较金属单质性质的差异,促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金属键
1.概念:指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成键微粒: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3.特征: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4.存在:存在于金属单质和合金中。
自由电子不是专属于某个特定的金属阳离子,即每个金属阳离子均可享有所有的自由电子,但都不可能独占某个或某几个自由电子,电子在整块金属中自由运动。
例1 下列关于金属键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金属键是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这两种带异性电荷的微粒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其实质与离子键类似,也是一种电性作用
B.金属键可以看作是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所形成的强烈的相互作用,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C.金属键是带异性电荷的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故金属键无饱和性和方向性
D.构成金属键的自由电子在整个金属内部的三维空间中做自由运动
答案 B
解析 从基本构成微粒的性质看,金属键与离子键的实质类似,都属于电性作用,特征都是无方向性和饱和性;自由电子是由金属原子提供的,并且在整个金属内部的三维空间内运动,为整个金属的所有阳离子所共有,从这个角度看,金属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例2 下列物质中只含有阳离子的物质是( )
A.氯化钠 B.金刚石
C.金属铝 D.氯气
答案 C
解析 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既含阳离子又含阴离子;金属铝中含有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金刚石由原子组成,氯气由分子组成,都不含阳离子,故C正确。
易误提醒 2 某物质有阳离子,但不一定有阴离子;而有阴离子时,则一定有阳离子。
二、金属的物理性质
1.物理特性分析
(1)良好的导电性: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可以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第3课时 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目标与素养:1.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宏观辨识)2.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误差分析。(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3.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反应计算中的应用。(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一、物质的量浓度
1.含义:用来表示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的物理量。符号为cB,常用单位为mol·L-1。
2.表达式:cB=nBV。如1 L溶液中含有1 mol溶质,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 mol·L-1。
3.注意事项
(1)在cB=nBV中,V是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B”表示溶液中的任意溶质,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以及一些特定的组合。
(2)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任意体积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相等的,但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会因所取的溶液体积不同而不同。
(3)某些物质溶于水后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另一种物质,此时溶质为反应后的生成物,如CaO溶于水后形成Ca(OH)2的溶液,溶质为Ca(OH)2。
(4)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溶于水时,其溶质不是结晶水合物。计算其“物质的量”时,用带有结晶水的物质的质量除以带有结晶水的物质的摩尔质量即可。例如:a g硫酸铜晶体(CuSO4·5H2O)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CuSO4而不是CuSO4·5H2O,n(CuSO4)=a g250 g·mol-1=0.004a mol。
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容量瓶的选择与使用
注意事项:(1)使用容量瓶前一定要注意注明规格,如100 mL容量瓶。
(2)选择容量瓶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所配溶液的体积等于或略小于容量瓶的容积。
(3)使用容量瓶注意“六不”:①不能溶解固体;②不能稀释浓溶液;③不能加热;④不能作反应容器;⑤不能长期贮存溶液;⑥不能互换瓶塞。
(4)使用前要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
(5)定容时要使溶液的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
1 第1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能说明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与宏观物体运动特点的差异,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2.理解“电子云”的概念,会用电子云和原子轨道的模型来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培养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及电子云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1)电子的质量很小,带负电荷。
(2)相对于原子和电子的体积而言,电子运动的空间很大。
(3)电子运动的速度很快,接近光速。
2.电子云图:用小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的大小所得到的图形。
3.电子云轮廓图:是指量子力学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运动的主要区域。一般是将出现的概率约为90%的空间圈出来,制作电子云的轮廓图,称为原子轨道。如氢原子核外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的绘制:
(1)电子云中的小黑点并不代表一个电子而是代表电子在该处出现过一次。小黑点的疏密程度表示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大小。小黑点稀疏的地方,表示电子在该处出现的概率小;小黑点密集的地方,表示电子在该处出现的概率大。
(2)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概率越大,小黑点越密集。
例1 下列关于氢原子电子云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的多少,黑点密度大,电子数目多
B.黑点密度大,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多
C.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绕核做高速圆周运动
D.电子云图是对运动无规律性的描述
答案 B
解析 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出现的概率大小,不表示电子数目的多少,黑点密度大,电子出现的频率高,故A错误,B正确;小黑点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不代表电子的运动轨迹,故C错误;电子云图反映电子在核外无规则运动时在某点出现的概率,是对运 2 动的描述,故D错误。
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对于多电子原子来说,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电子层
.
. 课时1 铝及铝合金
【基础梳理】
1.国际铝业协会(IAI)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全球铝总产量增加215000吨,至216.4万吨。下列关于铝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在常温下,铝能与NaOH溶液反应
C.铝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D.在化学反应中,铝容易失去电子,是还原剂
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但在空气中不易锈蚀
B.铝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C.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且发生剧烈燃烧
D.铝箔在空气中受热可以熔化,但由于氧化膜的存在,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3.将等物质的量的镁和铝混合,取等质量该混合物四份,分别加到足量的下列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放
出氢气最多的是( )
A.3 mol·L-1 HCl B.4 mol·L-1 HNO3 C.8 mol·L-1 NaOH D.18 mol·L-1 H2SO4
4.用铝箔包装0.1 mol金属钠,用针扎出一些小孔,放入水中,完全反应后,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则收集到的气体为(标准状况) ( )
A.O2和H2的混合气体 B.1.12 L H2 C.大于1.12 L H2 D.小于1.12 L气体
5.把铝粉和氧化亚铁粉末配成铝热剂,分成两等份,一份在高温下恰好完全反应后,再与足量盐酸反应,另一份直接放入到足量的烧碱溶液中充分反应;前后两种情况下生成的气体质量比是( )
A.3∶2 B.2∶3 C.1∶1 D.28∶9
6.通常把铝粉与某些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称为铝热剂,下列氧化物中不能与铝粉发生铝热反应的是( )
A.Na2O B.Fe3O4 C.MnO2 D.V2O5
1 丰富的化学物质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含义。
2、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3、了解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二:课前预习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
1.物质的量
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表示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集合体,符号为________。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标准:1 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______________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________________个。
(2)符号:________。
(3)计量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所有___________。
3.阿伏加德罗常数
国际上规定,质量为 kg C-12原子所含碳原子数为1摩尔,这个数称为 常数,常用 表示,符号为______,其近似值为 。
4.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N)的关系
n=__________________。
(二)、摩尔质量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______。单位:________或__________。
2.数值:以g为单位时,数值与该粒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___相等。
例如: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摩尔质量是 。
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摩尔质量是 。 备 注 2 Cl-的摩尔质量是 ,SO42-的摩尔质量是 。
高中化学专题3第1单元第2课时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教案苏教版选修5
第 2 课时 脂肪烃的根源与石油化学工业
目标与修养: 1. 认识石油、天然气的根源与构成。 ( 宏观辨别 )2. 认识石油的分馏、裂化、裂解、重整等化学工业。 ( 宏观辨别 )3. 经过联系实质,认识石油和天然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
一、石油的分馏
1.石油的物理性质和成分
(1) 颜色状态:黄绿色至黑褐色的粘稠液体。
(2) 构成:主假如由气态烃、液态烃和固态烃构成的混淆物。其成分因产地不同而有所差别,有的以烷烃和环烷烃为主,有的以芬芳烃为主。
2.天然气的成分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有些地域的天然气中则含有许多的乙烷、丙烷和丁烷等。
3.石油的分馏
加热 沸点
(1) 原理:石油― ―→汽化――→ 不同的馏分。不同
(2) 分类
原料:石油
①常压分馏 石油气、汽油、煤油、轻柴油等
产品
重油
原料:重油
②减压分馏 重柴油、润滑油、白腊、燃料油等
产品
沥青
微点拨: (1) 石油的分馏属于物理变化。
(2) 石油的分馏产品均为混淆物。
二、石油的裂化与裂解
1.石油的裂化
(1) 原理:使长碳链的烃在高温下反响生成短碳链烃的方法。
(2) 目的:提升汽油、煤油等轻质油的产量。
(3) 分类:热裂化和催化裂化。
2.石油的裂解
与裂化原理同样,由轻质油生产气态烯烃,又称深度裂化。
3.催化重整和加氢裂化
- 1 - 高中化学专题3第1单元第2课时脂肪烃的来源与石油化学工业教案苏教版选修5
目的是为了提升 _汽油等轻质油质量。催化重整还是获取芬芳烃的主要门路。
(1) 直馏汽油与裂化汽油均为汽油,两者成分能否同样?
[ 提示 ] 不同样。直馏汽油是石油分馏的产物,为饱和烃;裂化汽油是石油催化裂化的
产物,含有不饱和烃。
(2) 能用裂化汽油萃取溴水中的溴吗?为何?
[ 提示 ] 不可以。裂化汽油中含有不饱和烃,可与溴发生加成反响,所以裂化汽油不可以萃
第1页/共7页 《焰色反应实验的创新》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题目为《焰色反应实验的创新》,按以下流程进行:教材和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实验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与评价。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课题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一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第2课时《常见物质的检验》,本节课为以后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推断奠定了基础,今天我只说焰色反应。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虽然接触过物质的检验方法,但非常少,操作实验技能缺乏,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本节课以实验操作为主。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焰色反应的基本原理;能熟练操作书本上实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熟练操作书本上实验,掌握其原理,进而对实验进行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具有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
三、实验分析
教材中实验不足之处为:步骤繁琐;铂丝蘸取量少,焰色强度低,现象不明显。为了有更好效果,将本实验进行了创新。
四、教学过程 第2页/共7页 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情境引入、实验解疑、创新方法探究、回归情境。同时,我将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1. 情境引入
用多媒体展示燃放烟花的视频,让同学们看着五彩缤纷的烟花,能对美丽的烟花生成的原因产生兴趣。
2. 实验解疑(学生分组实验)
教材中的实验
(1)实验用品:铂丝、酒精灯、盐酸、蓝色钴玻璃、金属盐
(2)实验步骤:(洗→烧→蘸→烧→洗→烧→蘸→ 烧→ 洗)
①将铂丝用盐酸洗净,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至与原火焰颜色相同;
②蘸取待测盐溶液,在火焰上灼烧,观察焰色(观察钾的焰色时需透过蓝色钴 玻璃);
③将铂丝用盐酸洗净,在火焰上灼烧,直至与原火焰颜色相同。
④蘸取第二份待测盐溶液,在火焰上灼烧,观察焰色
通过操作实验,能让学生真的体会到该实验的不足,由此,能激发学生寻找实验创新方案
- 1 - 第2课时 物质的量
目标与素养:1.能记住物质的量是基本的物理量,摩尔是其单位。(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能说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并能运用NA进行计算。(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3.能说出摩尔质量的含义。(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4.能解决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微粒数目之间的换算。(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一、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
(1)目的:为了将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宏观物质建立联系。
(2)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简称为摩,符号为mol)。
(3)标准:1 mol某种微粒集合体中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_kg_C-12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
- 2 - (4)计量对象: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微观粒子及微观粒子的特定组合。
微点拨
使用“mol”时,只用于表示微观粒子及它们的特定组合,不能用于描述宏观物质。且必须用化学式说明粒子的种类,如1 molH(√);不能用汉字笼统描述,如1 mol氢(×)。
2.阿伏加德罗常数
微点拨
阿伏加德罗常数(NA)是一个物理量,其单位是mol-1,而不是纯数值;其精确值是0.012 kg
12C含有的碳原子数,约为6.02×1023。
二、摩尔质量
1.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符号:M。
2.单位:_g/mol或g·mol-1。
3.物质的量(n)、质量(m)、摩尔质量(M)的关系:n=mM。
4.规律:摩尔质量以g·mol-1为单位时,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例如: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氧原子的摩尔质量为16_g·mol-1,O2的摩尔质量为32_g·mol-1。
- 3 -
1.摩尔质量是否就是1 mol物质的质量?为什么?
[提示] 不是。摩尔质量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单位是g·mol-1;而1 mol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是g。
2.摩尔质量与物质的多少有关吗?
2020
第3课时 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1.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2.会比较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知道元素周期表金属元素区和非金属元素区的划分。3.体会元素周期表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编排原则
(1)横行:电子层数相同,每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
(2)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每个纵行称为一个族(第8、9、10纵行除外)。
2.结构
(1)周期(即横行)
类别 周期序数 起止元素 包括元素种数 核外电子层数
短周期 1 1H~2He 2 1
2 3Li~10Ne 8 2
3 11Na~18Ar 8 3
长周期 4 19K~36Kr 18 4
5 37Rb~54Xe 18 5
6 55Cs~86Rn 32 6
7 87Fr~ 26(未满) 7
(2)族(18个纵行,16个族)
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递变规律
(1)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020
(2)同主族(自上而下)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区
(1)分界线的划分
请填写出图中序号所表示的内容:
①增强 ②增强 ③增强 ④增强 ⑤Al ⑥Si
⑦金属
⑧非金属
(2)分界线附近元素的性质: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
三、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化学
元素的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元素的原子结构,预测其主要性质。
2.借助元素周期表研究合成有特定性质的新物质
(1)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如锗、硒、硅等。
(2)在过渡元素(副族和Ⅷ族元素)中寻找各种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1 专题三 第一单元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 铝及铝合金
〖教 学 过 程〗
【学习目标】
1.了解铝合金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知道铝的钝化,掌握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学习重难点】
铝的物理化学性质
【学习过程】
1.你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铝合金制品
2.你能根据铝的用途,列表分析归纳出铝的物理性质吗?
用途
物理性质
3.铝是地壳中含量极其丰富的金属元素,地壳中的铝以 (填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为什么?
4.铝是较活动的金属,但生活和生产中的铝制品很多,且经久耐用,为什么?
【学习活动】
活动1:实验探究铝的重要化学性质
与铝反应
的物质 实验现象 结论或化学方程式
浓盐酸
浓硫酸
浓硝酸
氢氧化钠溶液
问题思考:铝区别于其他一般金属的特殊化学性质有哪些?
知识总结:
(1)与氧气反应:
化学方程式
铝在空气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腐蚀性原因:
(2)与酸反应:
①与非氧化性酸(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常温下铝在 或 中发生钝化。
(3)与碱反应:Al + NaOH + H2O=
(4)与某些盐溶液反应:Al + CuSO4 =
活动2:观察Al与Fe2O3的演示实验 2 (1)实验现象:
第2课时 铝及铝合金
1.将表面已经完全钝化的铝条插入下列溶液中,不会发生反应的是( )
A.稀硝酸 B.稀盐酸
C.硝酸铜 D.氢氧化钠
2.铝镁合金因坚硬、轻松、美观、洁净、易于加工而成为新型建筑装潢材料,主要用于制作窗框、卷闸门、防护栏等。下列与这些用途无关的性质是( )
A.不易生锈 B.导电性好
C.密度小 D.强度高
3.镁、铝都是较活泼的金属,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高温下,镁、铝在空气中都有抗腐蚀性
B.镁、铝都能跟稀盐酸、稀硫酸、强碱反应
C.镁在点燃条件下可以跟二氧化碳起反应,铝在确定条件下可以跟氧化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铝热剂是镁条、铝粉和氧化铁的混合物
4.铝用来焊接钢轨是利用( )
A.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疼惜层
B.铝是热的良导体
C.铝是强还原剂,铝热反应放热
D.铝合金强度大
5.等质量的Al分别加入到0.3 L 1 mol·L-1的盐酸和NaOH溶液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比为 1∶2,则加入Al的质量为( )
A.2.7 g B.5.4 g
C.8.1 g D.10 g
6.用铝箔包住0.1 mol的金属钠,用针在铝箔上扎出一些小孔,放入水中,完全反应后,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则收集到的气体为(标准状况)( )
A.O2和H2的混合气体
B.1.12 L的H2
C.大于1.12 L的H2
D.小于1.12 L的气体
7.某无色透亮 溶液可以与铝反应产生氢气,下列离子组中,在其中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
A.OH-、NO-3、Ba2+、Cl-
B.H+、Mg2+、Ba2+、NO-3
C.H+、SO2-4、Al3+、Cu2+
1 第三课时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教学片断:铝土矿的提纯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知道铝及其合金的重要应用,对冶炼铝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铝及其合金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应用。铝元素主要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铝土矿是其存在的主要形式之一。现代工业冶炼铝是以铝土矿为原料,生产工艺的第一步是除去铝土矿中含有的氧化铁、二氧化硅等杂质,得到纯度较高的氧化铝。教材中图32所示为工业上从铝土矿提取铝的工艺流程图,请同学们根据这一流程图,围绕教材中的内容以及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用氢氧化钠溶液溶解铝土矿的目的是什么?
(2)向过滤后所得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的酸化步骤中,除了得到氢氧化铝以外,过滤所得滤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3)你认为工业上从铝土矿提取氧化铝的工艺流程可以做哪些修改或调整,使其工艺更合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相互讨论。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及时解答学生在讨论中产生的一些疑问。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对上述问题的看法,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教师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可以提出适当的建议,使学生的讨论围绕中心问题展开)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学生讨论中出现的新问题,鼓励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
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
(1)为什么氧化铁不能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
(2)二氧化硅能否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
(3)通二氧化碳酸化过滤后所得滤液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
(4)如果采用如下流程“用盐酸溶解铝土矿(去硅),再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去铁),再通入二氧化碳,灼烧沉淀”,与目前工业上采用的流程相比较,有什么优、缺点?
[教师活动]及时与学生交流信息,经过反复讨论交流,师生达成共识。